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四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专业(优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279961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四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专业(优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四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第一篇】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一)组数游戏:

请每个同学准备一些数字卡片;然后请学生代表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同学都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

(二)有关近似数的练习。

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板书设计:

练习一。

级万级个级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

万万万。

13计数单位。

8200一千三百八十二万00。

四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第二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p112—114页。

知识目标

1.知道可以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对事情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技能目标

1.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2.会画简单的事件流程图。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孝敬长辈的思想感情。

2.锻炼孩子思维的条理性,培养整体考虑决定事件顺序的习惯,和综合思考的能力。

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最优方案。

学会根据具体事件的情况,通过调整事件顺序,合理安排时间。

多媒体课件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情境)

星期六,李阿姨到小明家做客,他们之间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你们想不想去小明家看看?

2、探究新知,掌握规律:

(1)沏茶问题

(课件)见了李阿姨,小明怎样说?小明很有礼貌的请李阿姨坐下,还要给李阿姨沏上一杯热茶。沏茶的步骤有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读时间表)

师:如果你是小明,怎样安排这些事,使李阿姨能尽快喝上热茶?一共要用多少时间?

学生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怎样安排?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用卡片在黑板上展示时间安排

板书:1+1+8+1=11(分)

指出,这就是流程图,下面要再写出时间的计算。

(2)总结方法:有时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我们可以选择最优的方法来做,这就是优化。通过刚才解决的问题,你说说怎样才能节省时间?做一件事情的同时再做其它事情可以节省时间。

联系生活举例。听广播与刷牙、洗脸、吃饭、读英语。

(3)烙饼问题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妈妈准备作他最拿手的烙饼招待李阿姨。我们来看看妈妈是怎样烙饼的?(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次最多能烙两张饼

生:两面都要烙

生:每面3分钟

师: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怎样烙?

学生回答演示生:6分钟。烙一面需要3分钟,两面就要6分钟。

师:烙两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学生回答并演示

生:6分钟。因为一口锅可以烙两张饼,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就和一张饼一样,也是需要6分钟。

师:如果烙三张饼呢?最少需要几分钟?

师:这么多答案,下面请同学们先思考,操作一下,再以小组为单位,用圆片代表3张饼,在桌子上摆一摆,说一说,然后将你们的方案,填到你们的表格中。

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上来说说你们是怎么烙的?(两人合作一人填表,一个操作)

方法1:

生1:先两张同时烙好,需要6分,再烙好剩下的一张,需要6分,共烙4次,花了12分。

师:有没有比他们更快的方案?

方法2

生2:第一次先烙饼

1、饼2的正面,需要3分钟;第二次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需要3分钟,第三次烙饼1和饼3的反面,也需要3分钟,总共用了9分钟,共烙3次。

师:大家明白吗?谁再来演示演示。

师:课件演示烙3张饼的最优方案。

师边演示边讲解,其他学生一起操作:

我们先烙饼1的正面和饼2的正面,3分钟后,把饼2拿出来,再同时烙饼1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饼1熟了,接下来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反面,3分钟后饼2和饼3也熟了。

师:这种方法为什么快?

生:锅里一直都有两张饼。(课件出示:烙3张饼的两种方案)

师小结:从表格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用这种方法时,锅里每次都有两张饼,这样不浪费时间,烙的最快,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叫做烙3张饼的最佳方案。

(4)拓展提高,总结方法师:烙4张饼怎样烙最快?

生:2张2张地烙,需要12分钟

师:烙5张饼怎样最快呢?(同位交流)生:先烙2张,再用最佳方法烙3张,用15分钟

师:烙6张饼,怎样烙最节省时间?

生:用最佳方法烙3张2次,用18分钟生:2张2张的烙3次,也是用18分钟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用18分钟,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我喜欢3张3张的烙,这种方法比较好玩。

生:我喜欢2张2张的烙,这种方法省劲,3张3张烙太麻烦了。

生抢答:21分钟

师:这么快就想出来了,说说你的想法依次说出8张、9张、10张饼的烙法

师:观察这张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规律1:用最优化的方法烙,饼的张数乘每面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少时间

板书:每面所用的时间×饼的张数=所用的最少时间

师:从饼的张数和烙饼的方法上,你还发现了什么?

规律2:我还发现了双数张时是2张2张的烙,超过3张的单数张都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

师:如果烙20xx张饼需要多少时间?

3、实际应用

(2)师:同样在美味餐厅里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课件出示早晨时间安排)

(课件出示星期天,餐厅里来了3位客人,他们每人点了两个菜,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

小结:炒菜的时间相等,等候的时间不一样,哪一种方法能让客人等候的时间短一些呢?(同时进行尊老爱幼思想的渗透。)

(3)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说一说。

4、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大家有什么收获?

小结:老师也希望大家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提高效率。

四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第三篇】

知识技能: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 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准备:微视频、微练习题

1、将《含括号的四则运算》微视频发布到班级qq群,请家长督促孩子观看学习。

2、根据微视频内容进行学习,并完成微练习题。

一、导入

1、根据对微练习第一题1、2、3小题的讲评复习已学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关内容。

2、在四则混合运算中,为改变运算顺序,需要用到什么符号?(小括号),如果用到了小括号,还是不能达到理想的运算顺序的话,我们就需要引进一个新的数学符号,那就是中括号“[ ] ”。今天我们在大家已自学了《括号》微视频的基础上来深入学习《含括号的四则运算》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新课学习

(一)利用微练习第二题,教学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小组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学生汇报计算顺序

3、教师小结

4、总结计算顺序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二)深入学习,根据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1、计算上述算式

2、教师提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学生小组讨论,计算

4、学生展示

5、师生共同总结

(三)提升训练

根据微练习题第三、四题进行训练,使学生能准确列出文字题的算式,能根据分部算式列出综合算式。

三、课堂作业

四、课堂总结通过学习,谈谈收获。

五、课后作业

通过反复的计算训练,使学生对计算有一个好的热身过程,方便后面的学习。

四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第四篇】

1.理解并掌握连减式题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理解并掌握连减式题的简便算法。

根据具体的数据特点,选择灵活、合理的计算方法。

激情导课

出示一组式题,学生进行口算比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减法的简便计算,只要理解、掌握了减法的不同算法,并能灵活运用,相信大家一定能又对又快的算出这些式题。

民主导学

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观察并思考:

(1)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也没看?

(3)试着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2)你们小组一共有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3)比较,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展示交流

1.小组汇报、板演计算过程,并说明解题思路。

观察不同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是不是像这样的减法算式都能用这3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呢?

小组举例验证。

2.小结简便计算方法。

生:(出示幻灯片,生填空)

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

(1)、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

(3)、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减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连减的简便计算

3.用字母表示a-b-c=a-(b+c) =a- c – b

4.射击游戏:看看哪种方法更简便?

师:你真棒。那到底用哪种方法计算简便呢?

同学们:进行连减简便计算时,一定要根据算式中数字的特点灵活的选择合适的算法。

5.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检测导结

1. 目标检测:学生独立、限时完成练习七的题

2. 结果反馈:同桌互判,自己改错,教师统计反馈结果。

3. 总结反思:畅谈收获。

四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第五篇】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的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背景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从上学期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本班学生学习基础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由于智力、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以引导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计划教学时数:64节

四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第六篇】

一、教学设想:

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以及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以后,教材编排了认识直角。教科书上安排了两道例题,一是从实物中抽象出直角,二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及用三角板画直角。尤于在认识角的时候,学生就是先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而其中就有直角,所以本课我改变了这一模式,在学生介绍了角后,直接引入直角,观察直角的图形,认识直角标注符号。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并将抽象出的三个直角按不同位置摆放,使学生正确感知直角。而后通过“折一折”指导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直角,并通过比较折出的多个直角和直尺上直角的大小来地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一判其他角是不是直角。经历画一画、猜一猜、数一数等多种操作、体验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直角。整节课教师给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特别注重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操作体验的时间以及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不仅开放学生求知探索的空间,而且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有效合作,充分交流,力求把课堂上有限的时空变成了人人参与,个个发展的无限空间。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经历多种操作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四、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不同方向的直角。

五、教学准备:

一副三角板;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纸各一张;不规则纸和白纸若干张。

六、教学环节分析: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是复习引入:

首先,让学生介绍“角”,说说有关角的知识。

接着引入直角,并简单概括了角与直角的关系。第二部分是探索求知:

第一层次,初步认识直角。首先给出标准的直角图形,并说明直角是角家族中的一名特殊成员,它有自己独特的直角标记,且标好以后就像个“口”字——这就解决了学生作直角符号不标准这一问题。同时,作为角的一员它又有角的特性。认识直角后,我设计的交流活动是“找直角”。引导学生在教室里找直角,既能巩固直角的判断方法又能体会直角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直角的美感,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接着通过直角的不同摆放位置,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通过折直角的活动,发现这些角大小都没有改变,得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判断:1、直角的大小跟两边叉开大小有关,叉开越大直角就越大,叉开越小直角就越小。2、放大镜下的直角与其它角一样,只是边变长了,大小没变。这又是它们的相通之处。)进一步形成直角的表象,对概念理解得更深刻。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层次,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出示一个接近直角的角,让学生猜测是不是直角,造成认知上的矛盾,使学生明白要确定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最科学的方法是找出一个标准来进行衡量。这时再让学生交流判断直角的方法,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让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表达不让人满意,没有学生能概括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特别是学生不能说出“重合”这一关键的词语。)。

第三层次,画直角。

先让学生用三角板试着自己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规范画法。之后安排练习,给出顶点和一条直角边,能画几个直角?给一条边又能画几个?只给出一个顶点又能画多少个角?此举设计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画不同方向的直角,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部分是实践应用。

首先,是直角过河。

其次,猜一猜图后面藏着什么样的角?进一步巩固判断角的大小的方法。

再次,通过数一数有多少个角及几个隐藏着的直角,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四部分,通过介绍直角,梳理本课教学知识板块,形成知识网络。

通过以上的四大步骤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找、折、比、画、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一)、复习引入:

1、介绍角。

2、引出特殊的角——直角。

(二)、操作探究:

1、初步认识直角。小结:这名字取得好,一个“直”字简单扼要又形象地概括出的这种角的特征。简述直角与角的联系与区别。

2、找一找。(1)教师出示直角说:“小朋友,我是直角,过几天我就要过生日了,要请我的朋友来参加,它们和我长的一模一样,你能把生活中的它们找出来吗?”(采用故事的形式,把直角用拟人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既避免对较抽象的知识的单一传授与难理解内容的强制性接受,又激起学生无限的好奇心、好胜心,使学生有玩中学的轻松感。)。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在生活中找角。学生发现数学书封面、课桌面、凳面上有这样的角,教室的黑板、开关、墙上的画窗户上和玻璃上都有这样的角,家里的方桌、茶几、电视机、地板砖也有这样的角。

(2)小结:直角在我们生活中真可谓是“无处不在”呀!看来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我们可要牢牢地记住它。

3、折一折。(1)小朋友,这几张纸上有直角吗?(长方形、正方形上有直角,圆形、不规则纸上没有)。刚才老师不是说直角无处不在吗?我们把它给变出来——折直角。

(3)出示有一条边是直的不规则纸,提问:猜想一下,这张纸最少折几次能折出直角?再验证。

(4)出示圆:最少要折几次才能折出直角?为什么?

[生1:我拿长方形的纸,这样沿直线折,就折出一个直角,(他没有完全对折,只是上下边对齐,左右大小不一。)。

生2:我拿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就折出一个直角。

生3:我拿的是圆形纸,折一次折不出直角,我就再沿刚才折的这条线对折,就折出一个直角,我再把它展开就有4个直角。

生4:我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正方形的这个角折起来,就有一个直角。(指原有的直角)。

师:小朋友,认真观察生4的角,你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通过操作,在动手中体验、感知,加深对直角的印象、记忆,脑海中形成定型的直角。即使是用不同的方法折出的都是同样的角。(直角)既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为判断直角,画直角做好铺垫。)。

4、比一比1。大家折了这么多直角,那直角的大小是怎样的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重叠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等)。小结: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5、比一比2。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哪些角是直角?(科学的工具)。

出示很接近直角的角,引起认知冲突。

6、画一画。直角说:“小朋友,你能给我画张像吗?”用三角板来画直角。

(1)指名一生板演尝试画。师生共同讲评,小结画法。

(2)练习:给出顶点和一条边能画几个直角?(2个)只给出一个顶点,能画多少个直角?(无数个)(画在课堂作业本上)以解决教学难点,画不同方向的直角。

(三)、练习提升:

1、直角过河。

2、猜一猜。猜猜图后面藏着什么样的角?进一步巩固判断角的大小的方法。

3、数一数。数一数有多少个角及几个隐藏着的直角,指导有序的数,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以上三道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提出不同要求,目的是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c层、b层学生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满足了a层学生吃不饱的愿望,激发学生更高的更长久的学习热情。)。

(四)、回顾梳理:通过介绍直角,梳理本课教学知识板块,形成知识网络。

八、教学反思:

有付出定会有收获,认真反思,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处理的较妥:

1、目的性与情境性相融合:

在教学中许多内容较抽象,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抽象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只是凭死记硬背,而不是理解记忆。直角在本册内容中就比较抽象,教学时我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巧妙的以拟人的方式,把一个直角说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以故事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如:“你们能在生活中找到我吗?”“你能给我画张像吗?”等富有挑战性的语言,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好胜的心理,在轻松的玩中学到了新的知识。

2、兼顾各层次学生学习需求,体现分层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教师再努力也无济于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相适应,特别是学困生,在旧知识尚未掌握的情况下,又要学习新知识,长时间失误积累只能更加厌倦。而本课实施分层教学,体现在内容分层、练习分层,使学生依据各自的学习水平,充分调动原有知识经验,运用各自的思维方式解决不同问题,使每个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层面上进行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都有成就感,提高了学习数学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发展。

3、改进教学方式,适时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搭设“脚手架”

新的教学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无条件的服从与教,使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要探究的对象,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发现、掌握知识。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展示出自己的想法,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吸收、相互补充,使认识渐趋完善、深化,这样学生就可以逐步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四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第七篇】

通过对一些常见容器的实验,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并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每生自带2件左右常见的容器。

完成口算本上的校对工作,检查学生的口算完成情况。

比如:1升水可以倒4杯水,可以倒20个小酒杯,可以倒2大碗(比较小的容器)

1个电饭煲是2升多,1个大油桶是5升,一个水池30升,一个脸盆5升(较大的容器)

1、用自己制作的量器盛1升水,分别倒入下面的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比如:煲的1/2,锅的差不多,脸盆的1/5

可继续让学生估一估,整个容器的容量大约是几升。

2、下面的容器里大约各能盛多少升水?在合适的答案下面画

这里的4张图,可以让学生先挑一个最有把握的说,并说清楚理由。

再以此为参照,进行推算其他的容器。

也可用排除法进行,但都要学生充分说理,不能是简单的凭感觉。

四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第八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1、让学生通过简单的烙饼问题,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4、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寻找合理、快捷的烙饼方案。

初步培养学生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件、三张圆纸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多媒体出示图片:鸡蛋。

师: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鸡蛋)如果煮熟一个鸡蛋大约要用4分钟的时间,那么煮熟10个鸡蛋大约用多长时间呢?(学生作答)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烙饼的方法吧!

师:随机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二、自主探索,探究烙法。

(一)解读信息,理解烙饼规则。

课件出示情境:同学们,图中妈妈已经开始烙饼了,你们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答)

师: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是什么意思?两面都要烙又是什么意思?(生答)

(二)观察学习,探究两张饼的最佳烙法。

1、明确烙一张饼的时间。

师:想一想,如果烙一张饼,需要多少时间?(生:6分钟)

师:为什么是6分钟?(生答)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用流程图把刚才这位同学的烙饼过程板书下来。

板书:一张:正反

3分钟3分钟(6分钟)

2、探究烙两张饼的最优方法。

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烙两张饼,怎么烙?有几种可能?(同桌合作,用圆纸片代替饼进行实践并作好记录)

汇报交流:学生回答并上台演示,教师板书。

第一种:12分钟。

板书:两张:(1)正(1)反(2)正(2)反

3分钟3分钟3分钟3分钟(12分钟)

第二种:6分钟。

板书:两张:(1)正(2)正(1)反(2)反

3分钟3分钟(6分钟)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演示同样烙两张饼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你们认为那种烙法最快?为什么第一种烙法多用了6分钟呢?(学生展开讨论)

师生共同小结:就是说本来可以两张放在一起烙,而第一种每次只烙了一张,浪费了空间,也浪费了时间,所以多用了6分钟。

师:如果我们要尽快的把饼烙熟,你会选择哪种烙法呢?(生答)我们给第二种烙法取一个名字,就叫做“两饼同烙”。(板书)

(三)动手操作,探究3张饼的最优烙法。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现在妈妈烙几张饼?(3张)瞧瞧小精灵提的什么问题,谁来读一读?(生读)那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呢?(生答)

师:回答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分组动手烙一烙吧。看看怎样才能把3张饼最快的烙熟,在动手之前,我们先看清要求。(课件出示数学信息:探究要求)。

师:请小组长拿出3张圆纸片当作3张饼,小组进行合作,动手操作烙饼。(生操作,师巡视)

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板书。

第一种:3张(1)正(2)正(1)反(2)反

3分钟3分钟

(3)正(3)反

3分钟3分钟(12分钟)

第二种:3张(1)正(2)正(1)反(3)正

3分钟3分钟

(2)反(3)反

3分钟(9分钟)

师:同学们,请你们比较一下这两种不同的烙法,为什么都是3张饼一种需要4次,另一种需要3次?(同桌相互交流说说)

教师引导归纳:常规的烙法,先把两张饼放进去,正反面烙完后,再烙第3张。第3张饼的两面得一面一面烙,浪费了其中一个位置。经过合理安排,烙饼的时候尽可能使锅里有两张饼在那里一起烙。这样就不会浪费空间,最省时间。所以我们在平时解决问题时,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像这种轮流交换着烙确实很快。这种烙法帮我们解决了数学难题,我们也可以给它取个名字叫“交替烙”或“轮流烙”(板书)。

师:同学们,不管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事先做好安排、想好策略,这样就能节省时间和空间,提高办事效率。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空间。

三、总结方法,探究规律。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烙4张饼,条件不变。谁能不能动手摆摆就知道怎样烙最节省时间?大家先想一想,你来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清楚。(实在想不出来的可以借助学具帮忙)。

1、反馈烙4张饼的方法。

师:如果烙4张饼,怎样烙?(生答)师板书4张分成2张2张。能不能说得更简单一些?(可以说2张2张烙)最少需多少时间?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上台烙一烙,大家帮他数一数烙饼的次数好吗?(观察后生答:4次12分钟)

2、反馈烙5张饼的方法。

师:如果烙5张饼,怎样烙?你能不能很快说出烙5张饼最少烙几次?最少需多少时间?

生:上台演示、讲解:先烙2张再烙3张共5次,需15分钟。

3、出示烙6、7、8、9、10张饼的课件。

师: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大屏幕上的表格,如果烙6、7、8、9、10张饼,分别至少要烙几次,需要多长时间?(生答完成表格)

师:请仔细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得出:最短的总时间=烙饼的次数x烙每一面饼的时间(1除外)烙饼的次数=烙饼的张数(1除外)。

师:找到了规律我们解决问题就容易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合理地安排时间,才能去做更多的事情。

四、结合实际,实践应用。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找到了烙饼的规律,总结出了公式,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和公式来计算一下给我们班的每一位学生烙一张饼至少需要几次?最少需要多长时间?(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五、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同桌互说)

师: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够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提高效率,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327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