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5篇)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2.在阅读中激发孩子们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和鼓励,并学会珍惜他人的鼓励与帮助。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2、引导学生朗读和思考作者对英子语神态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课前准备
1、观察身边残疾人的生活有哪些不便,周围的人是怎样帮助他们的。
2、搜集反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相关资料。
3、搜集一些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在我们学习新内容之情,我们一起去看看我们的老朋友吧!
幻灯片出示词语:
落下、残疾、调来、情况、犹豫、镇定、情绪、
讲述、忧郁、歧视、鼓励 、骤然间、小儿麻痹症
(学生认读)
二、检查预习
昨天,我们已经认识《掌声》中的英子,老师在第一课时后还布置了作业,让大家多读几遍课文,思考英子留给你的印象。下面老师就来看看,你从课文中认识的英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同学们畅所欲言:可能有说英子是自卑的,可能又说英子是自信的,也能有说哦哦哦英子是由自卑变为自信的。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做简笔画,边画边提问: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一张脸?你能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他?(愁眉苦脸、伤心忧郁……) 这又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呢?你又能用什么语言来描述呢?(喜笑颜开、开朗活泼……)
三、精读课文,感知变化
指着哭脸、笑脸,幻灯片出示问题
从哪里可以看出英子的自卑或自信?怎样朗读才能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快点把书翻开,让我们共同走进英子的内心世界,感受英子的喜怒哀乐!(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边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指名根据自己的意愿朗读并接受评价
体现她自卑、忧郁的句子
1、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2、上课前她总是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体现她活泼自信的句子
3、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
4、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他跳舞。
在评价朗读的过程中明确:1、2句话要读的低沉,同情;3、4句话要读得响亮,欢快。
四、感悟掌声,理解他人
指着哭脸到笑脸的变化引导:由忧到喜,这张脸所代表的人物——英子,经历了怎样的转变?是什么使他改变呢?
(学生肯定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掌声)
点击超链接,回到第一张幻灯片,导入本课课题。
掌声?你得到过掌声吗?说说你在什么时候得到过?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很多同学都会抢着举起手来,眉飞色舞地讲述他光荣的历史)
板书课题
原来,使英子发生那样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是同学们的掌声。掌声怎么会有那么大的神奇魔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英子是在什么情况得到的掌声?她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呢?
幻灯片出示
文中一共响起了了几次掌声?每次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响起来的?从每次掌声中你分别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默读相关段落,画出相关语句,可简单记录自己的想法)
估计独立思考的时间够用后,击掌示意同学们暂停。“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讨论幻灯片上出示的问题。让伙伴的不同见解深化你的想法!”
(小组内交流探讨)
汇报两次掌声出现的情况,朗读两次掌声。
1、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2、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第一次掌声代表什么含义?假如你就是英子的同学,此时,你想通过掌声对英子说什么?
(学生换位思考,表达自己对英子的理解和鼓励)
英子明白那掌声的含义吗?
为什么说她明白呢?(朗读关于英子镇定情绪,讲述故事的句子)
假如你就是英子,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学生再次换位思考,表达英子的感激和振作)
如果说第一次掌声代表着同学们的理解和鼓励,那么第二次掌声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交流第二次掌声的含义:赞扬和鼓励)
在两次掌声的前前后后,英子都是怎么想呢?你是通过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思考交流英子的情感变化,并找到相关的对英子动作和神态的描写)
面对同学们再一次给予的掌声,英子也有太多太多的话要说,千言万语在英子的喉咙哽咽着,她觉得再多的语言也不足以表达她内心的感激,于是,她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掌声给了自卑的英子莫大的`理解和鼓励,这理解和鼓励就像一把魔剑,斩断了忧郁、自卑;迎来了自信、快乐!最能证明英子的改变的是——
(找到相关句子,感受掌声的神奇力量)
五、来信解析,学会感恩
多年以后,英子变成了什么样子了呢?让我们来读读英子的信:(出示英子的来信的一段文字):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从英子的信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英子?
(感受英子的自信,开朗,乐观,感恩)
掌声是鼓励,是夸奖,是尊重,是关爱!多一份掌声,多一份爱;多一份爱的鼓励,就多一份成功的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鼓励、赞扬腿脚有残疾的英子,是因为大家的心中有爱。
在这篇文章里,爱是掌声,它传递着同学之间的关怀和爱护,传递着同学之间的鼓励和温暖。爱还是什么呢?
(播放“爱”的小诗)
爱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因为有爱,我们才快乐;因为有爱,我们才幸福。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板书:
29、掌声
忧郁 快乐
关心 尊重
理解 鼓励
自卑 自信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梳理小学阶段学过成语的类型、意义及运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通过成语专题复习,使学生懂得成语是中国语言宝库中的瑰宝。
3、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活动准备
1、布臵好黑板,营造活动氛围。
2、用小黑板画上表格,由计分员计分。
3、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语文活动课,现在请大家听老师说一段话。想想看,这段话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
在汉语的广阔天地里,有一个成语王国。
那里风和日丽,山青水秀叫人流连忘返;
那里姹紫嫣红,奇花异草叫人目不暇接;
那里生机勃勃,珍禽异兽叫人耳目一新;
那里还有至理名言,读了让人受益匪浅。
是的,这这短短的一段话里就用了11个成语。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会使我们的表达简洁明了、生动有趣。大家已学了不少成语,平常也积累了一些,今天我们就以比赛的形式漫游成语王国,大家可要努力啦!
二、明确规则:
①以4个小组比赛的形式开展活动,以小组记分,最后排出名次,赢的那一组是今天的擂台。
②记分员只管记分,不参加比赛。记分员宣誓:被大家选为记分员,我很荣幸,我一定会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我的工作。
三、比赛过程
工第一站——对对子游戏
(AABB)高高兴兴——开开心心 郁郁葱葱 战战兢兢 吞吞吐吐
(ABAC)无边无际——一心一意 善始善终 戒骄戒燥
(AABC)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滔滔不绝 摇摇欲坠 遥遥相对
(ABCC)千里迢迢——文质彬彬 得意洋洋 威风凛凛 生气勃勃
过渡:刚才我们是配合的天衣无缝啊。大家很善于观察,这些成语结构形式很有趣,把它们放在一起有助于记忆。师:在成语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由数字组成的成语,那可真是“五花八门,五彩缤纷”。第二站:数字成语王国
要求:
①这道题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写得越多,分数越高,写对一个成语给1分,写错不扣分。
②各小组在集体讨论后由1名同学填写答案,书写要工整。
③时间2分钟,超过时间不给分。
操作程序:
①请各组组长上台领题目,主持人宣布记时。
②时间到,请各小组派代表将答案放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③老师相机点拨。第三站:动物成语王国
师:成语王国的动物可多啦,下面这道题叫“根据动物说成语”。
要求:
①这项比赛共有4道题,每次由一组抽取题目回答,当这个小组在回答时,其他三个小组要认真听,仔细想,看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②说出一个成语加10分。
题目:
①说出带有“鼠”的成语。
②说出带有“马”的成语。
③说出带有“狗”的成语。
④说出带有”龙”的成语。
操作程序:
①组长依次上台抽题目,并当众念题目。
②老师相机指点迷津,烘托气氛。
[老师相机点拨,以及适时的总结,对学生学习归类成语,能起到很好的深化作用。]
第四站——趣味成语王国(每个小组发一个信封)
1、投影,巧填人体部位。
出入()地 焦头烂()
另()相看 画龙点()
一()了然 扬()吐气
千钧一() 掩()盗铃
嗤之以() 摇()鼓()
唇()相依 调()学舌
劈头盖() 三头六()
一()遮天 了如指()
口蜜()剑 感人()腑
铁石心() ()胆相照
集()成裘 瞠()结()
卑躬屈() 摩()接()
2、抢答题: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宝贝,大家看看都有些什么特点呢?(自由读一读,指名说。)
暴跳如雷 唇枪舌剑 掌上明珠 鼠目寸光
(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掌上明珠:特指受父母疼爱的女儿。唇枪舌剑:比喻辩论激烈,言辞锋利。暴跳如雷:)
估计学生能体会到这些词语运用了比喻手法。师:也还是来举例说明一下,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的特点又有什么好处呢?
师:其它的词语你们也都用了比喻的手法吗?说一说,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如鼠目寸光掌上明珠暴跳如雷挥汗如雨
(2)、看看这些成语表达意思的方式上又有什么特点?(默读,小组讨论,请两位同学说一说)
千钧一发 怒发冲冠 响彻云霄 入木三分
(千钧一发:比喻万分危急。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响彻云霄形容声音响亮,穿透云层,直达高空。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笔力强劲,现多形容分析、描写、议论的`深刻有力。)
估计学生能体会到这些词语运用了夸张手法。师:能具体说说它们是怎么把意思夸大来说的?若学生说的是“怒发冲冠”;师:看气得头发都竖起来了,顶起了帽子,这怒气是大到极点了!多么形象啊!若学生说的是“千钧一发”;师:对呀,那么重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丝上,还不马上要掉下来,这样来表达情况危急的意思别具一格。
小结过渡:成语的确十分有趣,无论是它的词语的构成,还是它的意义,以及它的语言形式,都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成语经过了千年的积淀,具有极深的文化内涵。
(3)、看下面的成语就是来源于千年前的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板书:来源)
①读一读,说一说。
历史故事:
画龙点睛 纸上谈兵 卧薪尝胆 完璧归赵
寓言故事:
拔苗助长 亡羊补牢 惊弓之鸟 狐假虎威
神话传说
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牛郎织女
宗教
立地成佛,借花献佛,点石成金,灵丹妙药,脱胎换骨,长生不老
②齐读
③讲故事。师:谁能给我们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请一到两名同学说一说)
小结过渡:我们中华民族真是个充满智慧的民族,他们把自己积累下来的经验教训都浓缩在一个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中。不仅如此,有些成语,从字面上,就已经直接告诉了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甚至从它的字里行间了解到意义。(板书:意义)如果同学们继续去发现,继续去探寻你一定会发现成语还有许多有趣的特点。
四、运用——回归生活
过渡:我们知道这些成语是源远流长,但今天依然有着无比鲜活的生命力。成语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只有学以致用才能让我们祖国的文化发扬光大。我们来完成一个练习,看看大家运用得怎么样?(板书——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宛转”等词语。
2、能力目标
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③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3、情感目标
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夜莺”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德国兵的。
难点: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①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②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自主预习:
1、学生汇报搜集有关夜莺和杜鹃的资料。(出示幻灯片)
2、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讲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一个小故事。(板书课题)“夜莺”指谁?夜莺为什么要唱歌?唱的是什么样的歌?读了课文大家就会清楚了。
提练主线:
自学理解课文,结合“阅读提示”,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自学步骤方法:
⑴初读,学字词;
⑵再读,知结构;
⑶细读,明中心;
⑷精读,表情感。
2、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幻灯片)
⑴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分几部分写的?你是怎么分的?课文的重点部分写什么?
⑵找出小孩回答德国兵的话,想想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⑶在给敌人带路时,小孩有哪些言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⑷游击队员是怎么知道敌人情况的?说明了什么?
⑸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夜莺的歌声,说说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3、各小组讨论。(逐题出示)
教学过程:
⑴这篇课文写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消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事。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分为三部分。课文的重点部分写小男孩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德国兵的。
⑵小孩对德国兵说:“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用这些话来戏弄敌人,说明他是个沉着机智的孩子。
另外还有,“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小学语文教案4
教学理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读”教学模式,重在追求阅读主体的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小抄写员》这篇课文蕴涵着丰富而强烈的人文素养,反映浓浓的家庭亲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深刻的思想、正确的道理、感人的形象、优美的语言等人文素养来熏陶、感染、塑造学生的灵魂,最终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构建的主动者,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由于小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较浓,乐于动手实践、乐于探索、乐于展示自我。但这篇课文的社会背景距离孩子们较远,他们不容易理解,所以搜集当时的社会背景相关的材料,是一种重要的手段。经过调查,班上的孩子们有90%以上都能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的操作,能够较熟练地运用互联网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对于少数几个不会的孩子,我组织班上能熟练使用电脑的的孩子对他们进行了数次培训,达到会搜索、打开网页,保存文件等基本条件)。针对孩子们的具体情况,特设计了本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切之爱。了解抓住细节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熏陶、感染、塑造学生的灵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揣摩人物思想感情。
2、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家庭的亲情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录音机等。
教学模式:“研读”教学模式。
即:质疑择题——读研反馈——交流解疑——总结提高。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质疑择题:
1、谈话:有这样一个男孩,他在长达4个月默默忍受父亲误解责怪,偷偷帮父亲抄写邮签挣钱养家,你知道他吗?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抄写员》。
3、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充分质疑、解疑后留下的悬念?(交流)
4、师生共同择定中心研读题:“爱:”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是在学生初读到位的基础上,通过质疑谈话,直入开放性的研读专题:“爱:”最具研究价值,是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的纽结点,以辅射全文,收到“牵一发动全身”、“以一当十”的效果,较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探究。]
二、读研,自主探究
学生小组内或就近选择学习伙伴,自行补充开放性研读专题,再充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精读课文(找、议、画),研究、解疑,体现个性化学习。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不在于追求统一答案,而在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的展开。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各抒己见,思维互助,主动发展。]
三、交流,合作解疑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汇报,其他学生补充的方式进行学情汇报。在充分交流父爱子、子爱父的研究体验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喜欢的语段,读中感悟,读中抒情。
其中穿插体现学生见解的问题谈话:
①叙利奥陷于矛盾、痛苦之中,他该怎么办呢?
②“父亲夜里就这样把头贴近了儿子的胸口,这时睡得正熟哩。”你怎样理解:
同时通过图片、创造性表演、课件演示等引导学生升华情感,与作者、教材产生“共鸣”。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读研的课堂交流,体现开放性、多样化和较大的自由度,教师表现为引导、点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充满人文情怀。]
四、总结,拓展延伸
(一)研读教材中的“爱”
1、研读全册教材:你认为哪些课文体现了这种家庭中人之爱?
2、小组研读教材:
查看目录——回顾课文——感悟情爱——感情朗读
3、交流:
(二)“研读”生活中的“爱”
1、父母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在生活中你还感受到哪些爱?我们应该怎样做?(课件演示)
2、推荐课外阅读:亚米契斯的代表作《心》(中文名为《爱的教育》)
3、歌曲结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在学生学会课文的基础上,以点带面进行拓展延伸,学生由研究学习到研究生活,体现了大语文的教育观,更加深化了开放、创新、充满活力的“研究性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诗歌,注意多音字“间”“重”“还”的读音。
2.理解诗意,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思乡之情,想想诗人是怎样表达出来的(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
4.品析“绿”的妙用。
教学过程。
1.揭题,解题。
2.诗人简介。
3.读诗。(指名读,正音)
4.自由读,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5.交流,指名说。理解关键词“间”的意思(画指示图)。“绿”——吹绿。再连起来说说诗意。
6.品诗: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自由读,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
“明月”——拓展相关诗句。
问题:上京赴任,这正是施展政治抱负的大好机会,诗人为何还未到任就开始想着要回去呢?
链接时代背景。
7.品味“绿”的妙处。
反思:今天的内容安排应该说还是不错的,有重点,难点的突破也可以。但是课堂时间的把控不到位,导致前松后紧。
前一个从导入到读诗就用了十分钟,第二步的理解诗意也用了将近十分钟。剩下的二十分钟里,让学生品诗——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思想之情。在“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一句里就花了不少时间。
一开始让学生泛泛地谈,然后引导学生质疑——一望无际的长江在作者眼里却只是“一水”之间(读“一水”一词,有学生说:这就像是一条小水沟一样。也有的说:“很近呢,感觉一下子就能跨过去。‘),重峦叠嶂的“数重山”却是“只隔”。
伊始,学生也处于疑惑状态。浩杰的。一番话令他们茅塞顿开——虽然隔得远,但是他的心是很近的。
在此,我让学生们顺着这个点深入谈,请了三四位孩子来补充,谈得很不错。
等这一处整完的时候差不多就只剩下十分钟了。这个时候,只能做些取舍。是抓“明月”还是“绿”?答案显而易见。
引导学生读课后的“资料袋”,对比读。(这个对比读很有必要,我似乎太随意了,以致不少学生并没有对“绿”的好有什么特别强烈的感受,导致后面的引导很辛苦。)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师板书关键词——生机勃勃。色彩美。诗情画意。柔美。
剩下只有两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写课堂作业本上关于“绿”的一道题目,要求用一段文字来表达。时间匆匆,只能让学生用课后的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