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读《教学勇气》有感范例精编4篇
读《教学勇气》有感1
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中提到,好的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一切,与真实的生活相遇,不是引导学生从1篇完美无瑕的、只提出正确问题并且都给了正确答案的文本中学会学习,而是挖掘1篇断断续续、含糊不清的文本中的教育线索和价值。这就意味着不仅要寻找这篇文本能教给我们什么,而且要寻找我们能教给这篇文本什么。当我们提供给学生进入到他们自己的思想中去讨论和思考的空间,真正的学习就发生了。
分级读物科林英语第十四级《CrossingtheRiver》的语篇,介绍了主人公Daisy家住山上,交通不便,如果经由雨林小道,步行到校需要两个小时。造桥费用超出了村民的支付能力,所以村民们在河上架起钢索。而Daisy乘坐钢索只需要一分钟便可到校。而如此快速的上学方式实际危险重重。村民必须学会使用pulley(滑轮)、stickbrake(刹车杆)。文中提到WhenDaisypressesthestickwhichislikeabrake,sparksflyoffthecable。(当Daisy按压像刹车一样的V型杆时,钢索上冒出火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Whydoyouthinksparksfly?学生回答这是摩擦生热的物理现象啊。又有同学联想到钻木取火的古老智慧。最后师生一起理解和探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物理原理。从现象出发,通过巧妙设问,点燃学生对知识、对生活的热情和好奇心。
同时,语篇在描述村民携带物品过河时提到,Peoplecarrytheirfoodonthecable。Theyevencarrytheirpets。Iftheloadisheavy,thentheywillgofaster。(人们会溜索时携带食物甚至宠物。如果负载重的话,他们会行进更快。)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Whydoyouthinktheygofasteriftheloadisheavier?(为什么负荷越重,速度越快?)当时学生回答,重量越大,惯性越大,速度就越快。教师追问,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同时落地”的原理大家知道吗?学生若有所思。那么,问题到底在哪里呢?学生们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教师引导学生课下查阅资料,咨询物理老师并讨论解决课堂疑惑。
学生带着好奇和对知识的渴望,积极请教咨询专业教师和查阅相关资料,在后来的课堂上,师生一起讨论分享。原来在理想和真空状态下,质量和速度之间并不存在相关关系。但是在生活实际中,并没有办法实现真空状态,特别是无法避免空气阻力的影响。特别有意思的是,现实高空溜索出于安全考虑,对游客是有体重要求的,体重低于40公斤或超过100公斤者是不建议乘坐的。那么语篇中的村民为了加快速度而携带重物的语言描述虽然看似与物理原理冲突,但是却是符合生活实际的。通过讨论和分享,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美好。
苏格拉底说,教育的本质是点燃、鼓舞和唤醒。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教师要通过设计真实问题和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探究意义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习与生活相遇,让知识与心灵相融。
读《教学勇气》有感2
在教育的浩瀚星空中,每一位教师都是那闪烁的星辰,他们的光芒照亮了学子的前程,也照亮了自己的人生之路。然而,在这条路上,有时会遇到阴霾,有时会感到迷茫,有时甚至会失去前行的勇气。而《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给予我无尽的勇气和力量。
《教学勇气》不仅是一部关于教育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心灵成长的宝典。它深入剖析了教师内心的挣扎与困惑,也揭示了教育的真谛与使命。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感受到了作者那深沉而真挚的情感。书中提到,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和碰撞。教师需要用心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用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这种心灵的教学,才能让知识真正扎根于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成长的动力。
《教学勇气》就像一位智者,用它的智慧和力量,帮助我们走出困境,找到前行的方向。教育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反思、提升自我。我们承担起教育的使命,为学生的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用爱去温暖他们的成长之路。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秉持着《教学勇气》中的理念和精神,用心去教学、用爱去育人。
读《教学勇气》有感3
本书的核心问题是教师自身的内心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是一条教育改革中少有人走过的路,但是真正的改革又是如此强烈的需要它。这个问题同时也是作者个人职业生涯中的核心问题,还有两点我们也应有清醒的认识:不管是哪个学段、年级教师具有的共同点比我们认为的更多,更高学段、年级的教师不应因此而炫耀,幼儿园教师通常比有博士学位的人更懂得技巧。
本书的一个逻辑前提是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我认同与完整。来自学生的声音:不知道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好老师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但他们知道不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因为他们都有一个样,都把自己置身于教学之外,也远离了学生。而好老师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具有联合能力。好老师形成的联合不在于教学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这个心灵是指人类的自身中的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教学就是在无止境的相遇”,布贝尔这句话说的真好,所有真实的生活都在于相遇。
教学设计中悖论的有效运用。教学空间应该是既有界限又有开放;有既愉快又紧张的气氛;鼓励个人发表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既尊重学生们分享的“小故事”,也重视传统与纪律的“大故事”;沉默与争论并存。悖论充满张力,希望我们能充分运用好,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真正的共同体是什么?在真正的共同体中,连接我们所有关系的核心是主要的主体本身,不是亲密者,不是公民性,也不是问责性,而是活生生的主体的力量。真正的共同体不是线性的、静态的、分等级的,而是圆形的、互动的、动态的。只要我们运作的好,真正的共同体可以通过论争而不是竞争来推进认知的。在这里,注意不是竞争,竞争是私密的,容易瓦解关系结构,而论争则是群体共享的,公开的,更利于共同体的运行。
在医学院里的微观小宇宙教学是一个真正共同体的小型版本,在这里,微观小宇宙就是处于学习圆圈中心的、被称为病人的伟大事物,它让学生找到了学医的真正原因——帮助病人痊愈,而不是通过竟争获得高分、发表论文和击败对手,他们把伟大事物置于注意力中央,不再只关心自我,不仅使得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也促进了学生的智力水平。“微观小宇宙”的教学,其实是倡导少而精的教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讲出学科最本质的东西来,而不必面面俱到,泥沙俱下。而是学会能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可以通过“一粒沙”去观察它们的世界,所以不必把满满的一车沙子都倒给学生。这与华东师大陈玉琨教授所强调的“研究一节课,上好每节课”似乎有异曲同工之效。
共同体是需要领导的。共同体是动态的,每时每刻都需要领导。因为在有意追求目标和实践其原则的共同体中,需要能带领大家奔向那个愿景的领袖。反之,如果校长等领导或有学术影响力的人不期待和没有意愿去引导形成共同体的话,关于优质教学的陈恳对话是不大可能发生的。好的领导会从教学本身出发,从教与学的伟大事物为中心,创造着真正的共同体空间;好的领导者是打开空间而不是占据空间,是与老师一起经历相同的探究内心的旅程;好的领导能召回教与学过程的核心,鼓励共同工作,分享工作激情,建立相互支持的共同体,进而能治愈许多教师由分离带来的痛苦。
教学勇气是教师成长的新天地。教育的新专业人士是什么样的呢?一是培养质疑精神,不迷信权威,依靠人心的力量,排除万难;二是重视学生的情感。尤其是痛苦的情感,如焦虑、愤怒、内疚、忧伤和疲惫等,因为情感在改变自身和社会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能量之源;三是认真对待情感理解力中的智能,增强体验性;四是教给学生如何培育共同体;五是帮助学生理解“不分离的生活”是什么模样,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意味着什么。我们要提供给学生一些真实体验机会,把情感转化为知识和行动,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倡导奖励而不是惩罚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及时回应学生内心关注的问题等,虽然生活中已有很多教师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还是期待有更多这样的新专业人士。
读《教学勇气》有感4
最近我一直在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里面有很多感同身受的地方,有时我会和作者有着强烈的共鸣而掩卷长叹。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那些直击心灵的叩问,让我觉得真是相见恨晚。
其中最打动我的是第二章,这一章帕克·帕尔默以独特的视角——“教师的恐惧”为切入点,向我们娓娓道来,他从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恐惧”,即学生的恐惧,教师内心的恐惧,认识方式中存在的恐惧。随着他的指点,我们发现了“恐惧”的池沼。站在“恐惧”池沼的边缘,感受心灵深处的沦陷。
陷入恐惧,分离自我
沦陷,在学生的恐惧中。
学生恐惧,恐惧失败,恐惧无能,恐惧被拖进他想回避的问题中,恐惧暴露出他们的无知,于是为了避免与教师的正面交锋,他们埋头于笔记中并保持沉默,“不要让我去思考,只给我事实就好。”于是我们总是抱怨:“我的学生沉默寡言,郁闷孤僻,不能很好地交流观点,无视思维领域。”
又沦陷,在教师的恐惧中。
担任教职的我们有许多恐惧:不被赏识、缺少报酬、选错职业等等。当然,还有一种自己极少意识到的恐惧:对来自学生评判的恐惧。于是,为了避免与学生正面交锋,我们选择躲在讲台、资历证书和所谓的权威后面,选择用结论填满学生思考的空间,于是,我们常对他们说:“这些是事实,不用思考,直接记住就行。”
更沦陷,在令我们恐惧的认识方式中。
客观主义模式认为,人只有与世界相分离,才能认识世界、获得真理。而真理又在哪里?如果我们认为真理来自高高在上的某种权威,那么教室看起来更像是专制政府,无知的“平民”和“奴隶”,请遵守纪律,保持沉默。于是,我们在植根于恐惧的认识方式下,怂恿自己和我们的学生跟我们的学科脱离,让教和学脱离我们自己的心灵。
恐惧,导致分离,我们在自我分离中,逐步沦陷,越陷越深。
鼓起勇气,直面恐惧
如何避免分离?怎样不再恐惧?帕尔默给出的答案是——教学勇气。在教学中,唯有鼓起勇气,才可能不再恐惧。
鼓起勇气,直面恐惧,用符合我们自己内心最推崇的价值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是以符合制度规范的方式进行教学,更不是以迎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作为教师,我们要学着坦诚面对学生的恐惧,多设身处地理解他们的需要,倾听他们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同时,还请学会宽容,保持尊重,尝试走入学生的世界,让自己成为他们眼中那个可以倾听真话的“言而有信者”。
鼓起勇气,认识真正的自我,把我们的灵魂状态、我们的学科,以及我们共同生存的方式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请记住: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自身认同与完整。更多地了解了自我独特性,我们就能学到展示而非掩饰自我个性的技巧,优秀教学则从中产生。
穿过“恐惧”的池沼,帕尔默老师的话依然在耳畔回响:“在完整的、不分裂的自我中,编制一张如此具有凝聚力量的网,用于把学生、学科和自我通通编织到一起,使每个人生活经历的每个重要线索都得到尊重。”我们要做真正的勇士,在以后的教育之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