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2024年历史教学设计案例(最新10篇)

大美丽发表时间 3061941

【阅览】由阿拉题库网友精心整理编辑的“2024年历史教学设计案例(最新10篇)”优秀范例,以便供您学习参考之用,“轻松办公、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第一篇】

教学目标:理解农耕文明扩张的原因,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认识古代文明交往的总趋势和表现。

重点和难点: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的早期联系是本节课的重点,

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图片导入新课。

观察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概括文明区域范围呈现的趋势。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一、古代文明的拓展。

文明拓展的原因。

通过识读地图,理解古代文明扩张是由农耕文明的优势决定。

文明拓展的方式。

比较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地图,知道文明拓展的不同方式。

文明拓展的影响。

观察拓展后的各文明地图,认识古代文明各自的拓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

通过识图,理解农业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范围扩大。

讲授新课。

理解农耕文明拓展的动力。

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

呈现古代文明拓展的空间,引出古代的帝国。

探究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总结提升。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对外扩张。

利用图片,明确不同帝国的兴衰发展、统治区域的变化等情况。

对内统治。

通过阅读和解读材料,归纳概括各帝国的统治政策和统治思想,得出帝国对前代文明的继承与发展,促进帝国的稳定与发展。

历史与反思。

利用表格总结帝国的统治措施,战争虽然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但文明的交流大多是在和平情况下进行。

三、文明的交流。

文明的纵向传播。

比较字母文字和楔形、象形文字,得出文明的传播有利于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文明的横向传播。

通过早期中西交流的图片和材料,得出文明的传播有利于世界历史发展从分散走向整体。

课程小结。

了解古代帝国的时间和空间。

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

归纳总结帝国的措施;理解文明之间的联系与继承发展。

了解文明的传播方式。

提升认识。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第二篇】

新课改后,我一直心存疑虑,学生真的会如新课程标准所倡导那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吗?在《美国独立战争》这一课里,有关于华盛顿的评价。我决定借此尝试一下新的搞法。于是我提前给学生布置好任务,让学生先通过网络、图书等各种途径查找这方面的资料。

几天后,我在课堂上提出评价华盛顿,并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客观、公正且要考虑他生活时代背景,不夸大不缩小,对华盛顿评价不要求面面俱到,可就华盛顿的某一方面展开评价,评价时要有理有据,不空发议论。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们便纷纷举手,一个个跃跃欲试。生1:华盛顿在1775年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将民兵整编训练成正规军,他率领大陆军经过波士顿战役,萨拉托的大捷,约克镇战役打败了英军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他既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最著名的将军,又是一位民族英雄。

生2:华盛顿在组建大陆军时,将没有统一服装,缺乏武器装备的民兵整编训练成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很强的正规军。体现他非凡的组织才能,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一无二。

生4:1787年华盛顿按照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主持制定联邦宪法。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生5:联邦宪法制定后,当时美国国内有一股强大的反联邦宪法的力量,华盛顿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让这部宪法得以实行。生6:1782年刘易斯—尼克拉上校写信劝华盛顿担负合众国国王的责任时,华盛顿回信表示坚决反对,并指出他憎恨并强烈谴责有这种想法的人,可见华盛顿还迷恋权力,反对君主政体。

生7:启蒙思想家孟德思鸠认为大国宜于由专制君主治理,若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当时大国确实都是国王统治。但华盛顿并未受此影响,并未为世上多添一顶王冠。而是让世界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他的民主精神对美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的辛亥革命有一定影响。

流下了眼泪。暴政和内乱的乌云顷刻之间消失。美国人民争取自由,也得到了自由,摆脱了历史上通常的革命模式:以争自由始以行专制终。

生9:从法国拿破仑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即使始一个以民主宪法为伊始的新国家。坠落成为军事专制国家易如反掌,华盛顿始一位坚定的领袖。却无永远把持政权的野心,即不想做国王,也不想当独裁者,他开创了主动让权的先例——一个至今美国仍然奉行的先例。生10:对。1796年9月17日华盛顿在连任两届总统即将任满之时,他发表了著名的《告别辞》,谢绝将自己列为下一任总统候选人,开创了美国总统不连任二届之先例。不仅对美国政坛也对世界政坛产生重大影响。

这是学生顿时安静了许多。我发现有些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埋头苦想,有些同学相互交头接耳,小声讨论,还有一些同学在翻一些关于华盛顿的书籍。看样子他们是遇到困难,需要教师一定的帮助和引导。于是我说:“大家想一想独立战争后美国建立了什么社会?”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资本主义社会。”

生12:华盛顿在任总统期间的政策和言行都始维护种植园奴隶的利益,他本人就是,美国最大富豪之一。

生14:华盛顿虽然是一位杰出的总统,但他毕竟是一位资产阶级政治家,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信息的兴趣和各种能力。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第三篇】

1、通过问题引领及视频播放,知道三教发展的具体过程。

2、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掌握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对于儒家的影响影响,锻炼和提高史料分析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辩证看待三教发展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带来的影响,增强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三教发展的过程。

难点。

佛教与道教发展对于儒家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图片,并提问:图片当中的寺庙是什么时期建立的?

学生回答:汉朝时期。

教师引导并提问:由此我们可知,在汉朝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入我国。儒家、道教与佛教在汉朝以后有何发展?又有什么影响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提问: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推行“新儒学”有什么影响?

学生结合所学回答:使得儒家思想占据了统治地位,在统治者的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学生结合史料及教材,回答: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教师补充:除此以外,儒家与佛教也在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

(二)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儒学家主张“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并吸收佛教与道教的理论。

教师补充:在唐朝,道教和佛教也因为统治者的推崇,有了快速地发展。

学生回答: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利益。因此当时统治者先后四次进行灭佛。

教师补充:在民间也有很多反佛的杰出代表,其中最著名的是南朝的范缜,他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虽然这些反佛的措施使得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三)巩固。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总结: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本课所学知识。

2、作业:课下搜集资料了解儒家思想在隋唐以后的发展情况,下节课交流分享。

四、板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第四篇】

一、说教学目标(本节课共有三个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时间、领袖及发展概况。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4、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第二、德育目标。

1、新文化运动中,先进的中国人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主张民主和科学。反映了他们为振兴中华,向西方学习的新探索。

2、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想西方学习,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三、能力目标。

高二历史新文化运动说课稿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前后时期的变化,正确认识其性质和影响,使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提高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陈独秀等重要历史人物,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说教材分析。

全节共三大史实: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本节贯穿一个主题:新文化运动。本节重点是突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概况。难点是如何挖掘出新文化运动背后深刻而有价值的东西。因此:

三、说怎样突破难点、重点。

根据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概况。

2、教学难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及其影响。

3、教学方法:我采用讲述法、比较法、分析评价法、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做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4、突破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只有通过其内容的教学,才能深刻理解其实质,才能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的斗争精神和贡献。这一部分内容在教材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把握本节内容的关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2)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是重点。它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一个整体。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不断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认识,继而突破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这个重点。

5、突破难点:(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背景,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对辛亥革命前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难以理解。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共同分析——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尽管成立了中华民国,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并没有改变,仍然处在封建军阀统治下,在思想领域中,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在辛亥革命前就不彻底,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思想上是黑暗时期。在经济上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袁世凯上台后,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容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2)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难点。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共同分析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的认识。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让学生分析对东西文化的正确认识是什么。。在对新文化运动进行评价时,找准切入点,帮助学生既看到新文化运动巨大的历史功绩,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不足。教师应强调它的积极性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在此处可帮组学生整理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采用联系讲解法,引导学生回顾近代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

四、说学生情况。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基础差,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人教版的历史教材叙述简明、史实可靠、解释准确、知识性强,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针对性。

五、说活动与探究。

这节课要抓住“向西方学习”这一主题,突出强调“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教学中要强调历史与现实结合,例如:在评价“_孔家店”这个口号时,要提倡用新文明方式看待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发现学生的亮点,充分运用“师—生—师”互动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1、新课的导入:介绍近代前期先进的仁人志士学习西方的情况及辛亥革命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即新文化运动,然后对新文化运动做一个总括性的介绍。

2、在讲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长期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的论战”、“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思考辛亥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从中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3、在讲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时,出示有关人物的投影片,帮助学生整理相关知识,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讲述法。

4、在讲本节的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时,沿着两条线展开,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对于运动的主要内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其内涵和意义,使之充实化、具体形象化,即与教材内容和补充资料对照,联系起来分析、认识。对于运动前后期内容的变化,教师应适当强调。分析它的影响,明确积极方面占主导地位。

六、说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说设计思路。

本节充分运用“师—生—师”的互动模式,进行历史课开放式课堂教学,其主要目标是:探索历史学科的规律、特点,按照国家关于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总要求,探索在高科技飞速发展形势下的历史教育、教学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培养新时代人才的人文综合素质。

(二)说现代教学手段。

为了学生便于掌握、记忆,通过课件出示图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发展及其影响。使纷繁复杂的知识点一目了然。

七、说上课心德。

通过上课、说课活动的心得是要上好一堂适应教改的优质课。教师不但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能力、文化素养,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同时要依靠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制作多谋体历史课件。如果不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会不适应现代教学。另外,对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普通话不是很标准。

通过上课、说课活动使我清醒认识到: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会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果,以适应时代、教改的需要;同时,也让我深刻的认识到历史教学只有为现实服务才具有生命力。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第五篇】

学生答出:宋代张择端的风俗画,城内既有繁华的商业街区,又有专业交易场所。店铺林立,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错落有致。

教师进一步提问,看出宋代商业繁荣的表现是什么?学生自由阅读教材第13页,同时出示交子图片,学生可知一是城市商业的繁华,以开封和临安为例。二是商品种类繁多,各种类型的集市出现。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商品化。三是纸币的发行。金属货币发展到纸币,出现了交子。

2、元代商业。

过渡:元代蒙古人征服了欧亚大陆,版图最大,那么元代的商业发展又如何呢?

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出,元政治统一后,海陆交通便利,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再度繁荣。重新疏浚大运河,南北海运畅通,东南沿海交通发达。

接着出示材料提问:材料一中“此城”指哪个城市?材料二中海外贸易的港口在哪里?

学生解读得知,材料一中“此城”为元大都;材料二中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常有百艘以上海船停泊,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四)明清商业。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找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简要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城镇商业呈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燃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出现了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接下来教师安排小组交流讨论:思考穿越唐宋元等几个历史朝代,看到的商业活动会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分别上台表演。最后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可从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等多方面回答。学生发散思维后,教师总结:盛世稳定,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路港口发达,文化繁荣。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课后请大家为当下“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发展建言献策,写一份调查报告,下节课交流。

四、板书设计。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第六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爱琴文明、斯巴达和雅典、全盛时期的雅典、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希腊城邦的衰落、亚历山大帝国。

通过比较斯巴达和雅典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亚历山大东侵的后果,培养学生用唯物主义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并正确评价伯利克里、亚历山大。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领略古希腊爱琴文明的深厚底蕴,民主制度之完善美和马拉松战役之精神美。

“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是本课的重点。斯巴达和雅典是古希腊城邦国家中最强大的,但斯巴达和雅典属于不同类型的城邦:两者虽都是奴隶主统治的城邦,但斯巴达是贵族寡头专政的军事大国,被统治者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而雅典随着社会的发展,平民上层(富商、船主和手工业作坊主)参政机会不断扩大。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

关于亚历山大,教师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对他作出评价。建议教师结合课文最后的思考题“想一想,你如何评价亚历山大的东征?”启发学生讨论,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发言后,教师针对回答情况作一小结。

“全盛时期的雅典”是本课的重点,其中对伯利克里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

由于雅典在希波战争中起了主要作用,所以也就从战争胜利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它依靠大量流入的奴隶充分发展了经济。

在公元前5世纪中期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成为希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他十分重视发展工商业和移民,同时实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扩大了平民的权利,当时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他还大力提倡文学、艺术,文学家和艺术家受到优厚待遇。在此时期,文化昌盛,出现大量不朽的文艺作品。

教师可在讲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一目后,可画一张表,逐条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城邦国家进行对比。

条目如下:

1、地理位置。

斯巴达位于希腊半岛南部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

雅典位于希腊东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

2、社会结构。

斯巴达:统治者,斯巴达人。

雅典:公民,分为贵族和平民两部分。

3、政治制度。

斯巴达:虽然全体的斯巴达人是奴隶主,但是真正掌握大权的只是其中少数奴隶主贵族,并带有深厚的军事镇压的色彩。

雅典:政权大权也掌握在奴隶主手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平民上层人物参政机会不断扩大。

4、经济制度。

斯巴达:被征服居民都沦为国家奴隶,被分配给斯巴达人,并为他们种地。(在表格填写完毕,教师可补充说明:斯巴达将全国的土地分成小份地,期巴达人每家各得一份,但不准买卖、转让。同时由“。.。.。.种地”引申出斯巴达人经济活动是农业。)。

雅典:充分利用其地理位置的优势,航海业、工商业、手工业颇为发达。

这样,使学生对它们间的不同有一个清晰的整体认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斯巴达和雅典,希腊奴隶经济的繁荣,雅典的全盛时期。

难点:对伯利克里和亚历山大的正确评价。

教法设计:教授法、启发诱导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投影)。

古代亚非文明发源于什么地区?

(二)引入新课。

继亚非古代文明的兴起,欧洲也出现了古代文明。希腊文明是欧洲早期文明,它是以。

海洋为中心的,那么古代希腊的情况如何呢?

讲授新课。

播放《古文明发祥之一》视频。

(提问诱导)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是怎样的?它以什么海洋为中心?

明确希腊的地理范围,爱琴海岛希腊半岛的位置,并培养读图能力。

一、爱琴文明(板书)。

提出问题。

爱琴文明的起止时期、发祥地及后来的中心分别是什么?

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板书)。

1.两个城邦(板书)。

(启发诱导)斯巴达和雅典都是什么阶级专政的城邦?

2.它们在政治、经济上有何不同?

(过渡)公元前6世纪,古代波斯挑起希波战争,其结果是波斯军队被赶出了希腊,这也使希腊空前繁荣起来,雅典进入了空前繁盛时期。

3.城邦的兴衰(板书)。

(投影)下列问题。

(1)希腊经济的繁荣主要指的是什么?

(2)奴隶的来源是什么?

(3)斯巴达的奴隶制经济繁荣体现在什么上?

(4)雅典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体现在哪些方面?

(5)雅典处于全盛时期是在谁当政期间?(板书)。

(6)我们怎样看待伯利克里这个人物?(板书)。

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7)希腊是如何衰落的?

(过渡)希腊衰落时,它北部的马其顿国强大起来。后来成为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三、亚历山大帝国(板书)。

1.马其顿国什么时候控制了希腊?

cai演示《亚历山大东侵路线图》,回答问题。

(提高学习兴趣,对亚历山大帝国及东侵有整体的正确认识。)。

3.亚历山大帝国的命运如何?

4.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如何?

在教师启发下回答,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5.亚历山大是怎样一个国王?怎样看待亚历山大东侵?

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知道了当时两个最重要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雅典处于全盛时期以及希腊衰落后,亚历山大帝国的强盛。

板书设计。

西方文明之源--古代希腊。

二、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衰。

1.两个城邦。

2.城邦的兴衰。

(1)希腊奴隶制繁荣。

(2)雅典的全盛时期(伯利克里当政时)。

(3)希腊城邦的衰落。

三、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1.马其顿控制希腊。

2.亚历山大帝国和亚历山大。

(1)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

(2)亚历山大东侵的影响。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第七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发展的概况以及不同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理解坊与市、交子、商帮等重要概念;知道商业与人民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出示相关史料,引导小组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商业的特点,提高思辨能力,以及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各代商人发展状况的了解,感受商业发展的辉煌,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古代商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

难点。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呈现《周书》中关于农工商业的描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古代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商业活动?商人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商业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古代商业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先秦商业。

过渡:商业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大家知道商人什么时候出现的吗?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武王灭商后,商朝的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做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的职业。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贩卖的物品为“商品”,从事交换的行业为“商业”。这种叫法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秦汉商业。

过渡:秦汉以来,面对商业的发展,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

学生阅读材料后回答,教师总结: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三)隋唐商业。

1、商业繁荣的原因。

学生观察并思考,回答出原因:社会繁荣、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货币的流通。教师补充材料,出示京杭大运河的图片,启发学生回顾大运河开凿的意义。学生联系旧知可回答,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促进了隋唐商业的繁荣。

2、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师出示白居易《卖炭翁》原文,提问“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体现了唐代的商业交易场所是什么?学生可知是市。教师进一步补充,城内仍有坊、市之分,并受时间限制。政府在市内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同时市中有邸店、柜坊,出现了飞钱。此时邀请同学上台模拟唐代商人贸易现场,理解邸店、柜坊和飞钱的含义。

师生共同总结: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飞钱又称“便换”,是我国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第八篇】

教学重点:西欧庄园的特点。

教学难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

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

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

3、学生自主学习: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材料二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报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饿。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他当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惧的牺牲品,也时常受到邪恶的领主管家的欺骗。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可以说,他是一个被蔑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

5、问题思考: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提示: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6、材料展示: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7、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目标导学二:庄园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

材料二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

2、教师提问:

(1)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

提示:司法权。

(2)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罚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

(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习惯法或村法。

(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课堂总结。

正因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奇景,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独特性。但历史辩证法总是彰显着永恒的道理,当一种新制度建立的时候,却孕育了否定这个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板书设计。

1、兴起的时间、发展。

2、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3、居民: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

4、领主与佃户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

5、庄园法庭:特点与作用。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第九篇】

类型:新授。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背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教学过程通过阿q见闻理解辛亥革命。

导入新课:播放几年辛亥革命100周年记录片片断。

出示图片太平天国-莫以成败论英雄。

难逃窠臼。

戊戌变法--出师未捷身先死。

自身软弱。

中国的历史将走向何方?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小人物来了解大人物、历史。

情景一:阿q简介初步感受辛亥革命前中国的落后。

了要“准备立宪”和“实行新政”了”,并组建了新军,正在镇压四川保路运动呢,赵老爷这样的老顽固要完蛋了,洋人说了,以后的矿山就是我的了”边说边拿出一些报纸给大家看。

由此分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又材料中可读出是清末新政没有动摇封建制度的根基,赵老爷依然是县衙的官员,未能抵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洋人依然占领了中国的领土和赵家的矿山,孙仲山有工厂还出来革命,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的壮大,革命团体成立,武装暴动不断,一切都在证实中国必须革命,新军的建立,镇压四川宝路运动,尤为革命提供了机会)、教师总结辛亥革命的必然性: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新政失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本主义队伍壮大,革命思想传播,革命团体成立,武装暴动不断,偶然性:新军镇压四川宝路运动,造成武汉兵力空虚。

情景二。

学生讨论。

由此分析出(1)通过阿q革命行动,整理出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首义,革命高潮:建立民国,保卫果实: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发》(2)阿q为什么要学习了,临时约法,认识到《临时约法》的资产阶级临时宪法的性质。

(3)通过隐患分析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关,请同学们给他填全。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填充出孙中山迫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为了中国人民早日结束战争威胁,决定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由拥护共和的袁世凯在北京接任,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情景四。

阿q偷偷回到了未庄,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阿q终日不敢走出房间,难道革命真的失败了吗?顺手摸了摸自己头上的辫子深深吸了了一口气。

学生讨论:小组讨论辛亥革命的成功性与失败性。

教师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的标准: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

学生讨论发言结束后。

教师总结: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满清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以挽救民族危亡。成功指的是完成了直接目标,失败指的是根本目的没有实现,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一个沉睡的民族。

一个思想的伟人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

一场尚未完成的民主共和的中国梦。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第十篇】

一、教学背景:

1、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3册,《鸦片战争》教案设计。

2、课时:1课时。

3、课前准备:搜索视频和图片。

二、教学课题:

通过《鸦片战争》了解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1、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惟利是图的本质。

3、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责任感。

三、

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内容,课文介绍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的过程。

1、教学重点中国从主权独立、领土完整、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虎门销烟和南京条约)。

一、导入新课。

1、组织学生回顾初一学习情况,联系新学期课改趋势,修订课堂评价办法,并落实到位。

2、指导学生阅读第1页“导入框”。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视频《鸦片战争》5分钟http:///。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以及第5页“自由阅读卡·从罂粟到毒品”,讨论回答问题:

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a.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b.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加重农民负担;c.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更加腐败;d.毒害中国人民身心健康,削弱军队战斗力。)。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严厉禁烟)收到什么效果?(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销毁在虎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小结、过渡: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他们就悍然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二、中英《南京条约》。

学生阅读本目,思考回答:

1、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不是。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他们要保护肮脏的烟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来。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要用大炮说话的。德国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马克思也说过:“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作“鸦片战争”。)。

2、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定《南京条约》。)。

3、根据课本第5页“练一练”: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讲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经济已被破坏,有了一定成分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半殖民地”指当时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控制的国家。

4、根据课本第5页“活动与探究1”: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中国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封建专制主义的严重阻碍,始终处于萌芽状态。而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欧洲社会的一系列活动和运动都在促进它的成长。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迅猛发展起来,欧洲的资本主义长成了参天大树。而英国这时已成为号称“世界工场”和“日不落帝国”的资本主义“老大”。它与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

5、小表演活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仪式上双方代表的对话(可自由发挥)。

三、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进行“接龙复习”,并完成第3页“自我测评”。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页“练一练”。

四、作业:

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306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