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化学课程教学设计【精彩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80210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化学课程教学设计【精彩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化学教案【第一篇】

[重点难点]

1、重点

葡萄糖的还原性;淀粉的水解;葡萄糖、淀粉和纤维素的生理功能

2、难点

葡萄糖的还原性;淀粉的水解

[知识点讲解]

1、葡萄糖还原性

葡萄糖的结构简式是:CH2OH—CHOH—CHOH—CHOH—CHOH—CHO或把中间重复的部分合并,写成CH2OH(CHOH)4CHO。

每个葡萄糖分子中含有5个羟基(—OH)和一个醛基(—CHO),是一种多羟基醛,因此葡萄糖具有还原性。主要表现在两个反应上:

(1)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的反应

将葡萄糖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混合加热,葡萄糖被氧化为葡萄糖酸,氢氧化铜(+2价)则被还原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1价)沉淀。

CH2OH(CHOH)4CHO + 2Cu(OH)2 CH2OH(CHOH)4COOH + Cu2O↓ + 2H2O

葡萄糖酸 氧化亚铜

这个反应的现象明显,常被用来检验病人的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以确定病人是否患有糖尿病。

(2)与银氨溶液反应——银镜反应

反应中,银氨溶液里的主要成分氢氧化二氨合银[Ag(NH3)2OH]中的银(+1价)被还原为单质银(0价),葡萄糖被氧化为葡萄糖酸后再与溶液中的NH3结合生成葡萄糖酸铵[CH2OH(CHOH)4COONH4]。

CH2OH(CHOH)4CHO + 2Ag(NH3)2OH 2Ag↓+ CH2OH(CHOH)4COONH4 + 3NH3 + H2O

做银镜反应时,为了保证能够在试管内壁生成光亮的银镜,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① 选用洁净的试管

② 银氨溶液现配现用。配制银氨溶液时,要逐滴将稀氨水加入到硝酸银溶液中,到生成的沉淀刚好完全溶液为止。氨水不要过量。

③ 水浴加热

2、淀粉的水解

在人体内,淀粉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水解的。淀粉的水解也可以用酸做催化剂。

(C6H10O5)n+ n H2O催化剂n C6H12O6

淀粉没有还原性,不能发生银镜反应,因此可以用银镜反应来检验淀粉是否水解生成了葡萄糖。不过要注意做银镜反应之前,要先向水解液中加入适量的碱中和淀粉水解时用来做催化剂的酸。

3、葡萄糖、淀粉和纤维素的生理功能

(1)葡萄糖

葡萄糖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供能物质,1g葡萄糖完全氧化,能放出的能量。

C6H6O12(s) + 6O2(g) 6CO2(g)+ 6H2O(l)

[练习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凡分子组成符合Cn(H2O)m的化合物属糖类

B、 有甜味的物质不一定属于糖类

C、 糖类可看做是碳的水化物

D、 糖类物质在空气中燃烧都生成CO2和H2O

2、有关纤维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纤维素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纤维素是一种多糖,能够水解生成葡萄糖

人体内含有能够促使纤维素水解的酶,纤维素在人体内能够被消化吸收

纤维素是白色、没有气味和味道的纤维状结构的物质

3、某淀粉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162000,可推知此种淀粉的每个分子中平均具有的葡萄糖单元是( )

A、450 B、500 C、900 D、1000

练习题答案

1、BD

2、C

解析:纤维素在人体内不发生水解,无法被消化吸收。

3、D

解析:淀粉中每个葡萄糖单元的组成是C6H10O5,其相对质量是162,因此相对分子质量为162000的淀粉分子中含有1000个葡萄糖单元。

化学课程教学设计【第二篇】

考试说明要求: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比较三种分散系的特征

2.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掌握溶解度在物质分离方面的应用。

3.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溶解度、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的综合计算。

4.了解胶体的制备、鉴别和提纯;掌握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基础知识整理:

一、分散系概念以及三种分散系比较

1.分散系

2.三种分散系比较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浊液

分散质微粒直径

外观

分散质微粒组成 单个分子或离子 分子集合体或有机高分子 大量分子或离子集合体

能否透过滤纸

能否透过半透膜

实例 食盐水、碘酒 肥皂水、淀粉溶液 泥水

二、胶体

1.定义:分散质的大小介于 ~ 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2.胶体的分类

按分散质的组成分为:

粒子胶体:如Fe(OH)3胶体,Al(OH)3胶体

分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所得分散系,淀粉溶于水所得分散系

按分散剂的状态分成:

液溶胶:如Fe(OH)3胶体、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豆浆、血液、肥皂水等

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等

气溶胶:烟、云、雾等

3.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1)丁达尔现象

(2)布朗运动

①定义:胶体粒子在做 的运动。

②水分子从个方向撞击胶体粒子,而每一瞬间胶体粒子在不同方向受的力是不同的。

(3)电泳现象

①定义: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②解释: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

③带电规律:

i. 一般来说,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等胶体微粒吸附阳离子而带正电;

ii. 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硅酸等胶体带负电;

iii. 蛋白质分子一端有—COOH,一端有—NH2,因电离常数不同而带电;

iv. 淀粉胶体不吸附阴阳离子不带电,无电泳现象,加少量电解质难凝聚。

④应用:

i.生物化学中常利用来分离各种氨基酸和蛋白质。

ii.医学上利用血清的纸上电泳来诊断某些疾病。

iii.电镀业采用电泳将油漆、乳胶、橡胶等均匀的沉积在金属、布匹和木材上。

iv.陶瓷工业精练高岭土。除去杂质氧化铁。

v.石油工业中,将天然石油乳状液中油水分离。

vi.工业和工程中泥土和泥炭的脱水,水泥和冶金工业中的除尘等。

(4)胶体的沉聚

①定义:胶体粒子在一定条件下聚集起来的现象。在此过程中分散质改变成凝胶状物质或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

②胶粒凝聚的原因:外界条件的改变

i.加热:加速胶粒运动,减弱胶粒对离子的吸附作用。

ii.加强电解质:中和胶粒所带电荷,减弱电性斥力。

iii.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的胶体:相互中和,减小同种电性的排斥作用。通常离子电荷越高,聚沉能力越大。

③应用:制作豆腐;不同型号的墨水不能混用;三角洲的形成。

4.胶体的制备

(1)物理法:

如研磨(制豆浆、研墨),直接分散(制蛋白胶体)

(2)水解法:

[Fe(OH)3胶体]向20mL沸蒸馏水中滴加1mL~2mL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一会儿,得红褐色的Fe(OH)3胶体。离子方程式为:

(3)复分解法:

〔AgI胶体〕向盛10mL ?L—1 KI的试管中,滴加8—10滴?L—1 AgNO3,边滴边振荡,得浅黄色AgI胶体。

〔硅酸胶体〕在一大试管里装入5mL~10mL1mol?L—1HCl,加入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得。

离子方程式分别为:Ag++I—=AgI(胶体)

SiO32—+2H++2H2O=H4SiO4(胶体)

复分解法配制胶体时溶液的浓度不宜过大,以免生成沉淀。

5.胶体的提纯

6.常见的胶体分散系

①Fe(OH)3胶体,Al(OH)3胶体,原硅酸胶体,硬脂酸胶体。分别由相应的盐水解生成不溶物形成。

FeCl3溶液:Fe3++3H2O=Fe(OH)3(胶体)+3H+

明矾溶液:Al3++3H2O=Al(OH)3(胶体)+3H+

水玻璃:SiO32—+3H2O=H4SiO4(胶体)+2OH—

肥皂水:C17H35COO—+H2O=C17H35COOH(胶体)+OH—

②卤化银胶体。Ag++X—=AgX(胶体)

③土壤胶体。

④豆奶、牛奶、蛋清的水溶液。

⑤有色玻璃,如蓝色钴玻璃(分散质为钴的蓝色氧化物,分散剂为玻璃)。

⑥烟、云、雾。

三、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一定 下,一定量的溶剂中 再溶解某溶质时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一定 下,一定量的溶剂中 继续溶解某溶质时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S)指的是在 下,某固体物质在 溶剂里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 (单位是 )叫做该条件下该溶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度。

化学教学计划【第三篇】

一、教学方式方法

1、针对本班的具体情况,由于本班化学成绩不是很好,尤其是基础较差,学生反应慢,作业大部分相互抄袭。针对这种情况,本人采取了“低起点,低难度,注重基础”的教学方针,对学生的问题尽量作到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直到学生弄懂为止。

2、对学生的作业作到全批全改,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普遍问题集体评讲,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个别问题,单独找个别学生辅导,对学生中出现的不交作业现象和抄袭现象坚决制止,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屡教不改的给予适当的处罚。

3、课前反复研究教材,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忽略的问题加以强调,对考纲中的重点考点反复讲解,反复练习,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熟练。

4、对学生复习中的重点、难点反复练习,特别是实验题,学生尤其头疼,对实验原理、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实验的误差等不清楚,更谈不上将实验原理进行转换,进行实验的设计。针对这些问题,除了仔细给学生讲解实验的原理等,还让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反复训练,反复体会,让学生逐步克服心理障碍,掌握实验题的基本解法。

5、针对当前高考的特点。在注重基础考查的同时,特别注重能力的考察。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特别注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

二、教学方案

1、坚持精心设计和上好每一节课,研究仔细分析高一新教材的特点,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加强学科内综合的意识。

2、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状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3、授课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新知识的引入

(2)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树立化学课堂教学是化学活动教学的观念。

(3)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4)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的意识和能力。

(5)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造精神。

4作业布置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适量性

(2)层次性

(3)针对性

(4)实践性

(5)探索性

(6)试卷化

化学课程教学设计【第四篇】

高中化学教学教案标准设计格式

一、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分析《课程标准》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要求,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格式。

(二)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或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相关内容(包括初中教材)间的联系。

(三)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分析。

2.学生在本节内容学习上可能存在的困难分析。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识与技能上重难点

2.过程与方法上重难点

(六)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所要采取的方法、技巧、策略。

(七)教学准备

1.学生(包括探究方案准备和分组等)

2.教师(包括教学用具实验用品的准备)

3.合理选择教学媒体,并阐明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方式。

二、教学过程(课堂实录)

(一)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部分的写作要求: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引语及导入方案,教学引语及方案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教案《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格式》。

(二)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部分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每节新课的教学结构(板书结构)。

(2)写出每步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意图)

在这一部分设计中要注意体现下列6个要求: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3)设计出师生互动方式。

(4)争取准备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

(5)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处理,发掘出教材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育人作用。

(6)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增加学生的'分组活动。

(三)课堂总结的写作要求:

(1)设计出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系统的回忆巩固问题及方案。

(2)设计出发散、扩展、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复习巩固方案。

(四)课后作业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评比标准

要素

内容

权重

体现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理念

课题的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落实,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转变,现代教学媒体的恰当运用,新

的评价方法和理念的体现,等等

35

符合设计规范

运用教学设计模式和操作规范设计方案,体现化

学教学特点,所设计的教学过程及其依据表述清晰

25

原创与特色

对化学问题的处理、教学过程、情境的创设等有

原创性的设计

20

实践中可行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对教学实践有较大的实用价值。设计的方案有教

学实践的检验,有教学反思,反思中表明本设计的特色或亮点

20

总分

100

说明:

1、全部教学过程的阐述要简明,要求表明具体的教学流程和教学策略的主要内容,教学流程图的制作规范。教学过程提倡采用叙述与流程图相结合的方法阐明,也可以用叙述和恰当的表格阐明。不能用完全预设的师生一问一答的对白式叙述。

2、全文字数一般在3~5千字。

3、为便于匿名评比,作者姓名、单位另纸打印,作封面装订。

最新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第五篇】

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而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O2的含量,再到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对化学学习充满兴趣。

学情分析

初中的'学习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能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产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

(2)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所以本节课我以学生自主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的实验问题为中心展开学习,把本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 目的: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

2、 目的: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

内容:讲述空气的发现史,然后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从而提出问题:拉瓦锡实验的原理?

仿照拉瓦锡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 目的: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同组讨论: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分析原因?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目的: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内容:讨论与思考:为什么要用红磷?能否用木炭或硫粉?

然后进行分组实验:两组同学分别用木炭和硫粉重复上述实验,比较两次实验的不同,分析原因。并自由发言。

5、 目的: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内容: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

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 目的: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内容:引导学生对以上实验进行回顾与反思,并思索对本实验是否有改进方法。对较好的改进方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及时提供其实验设备,让学生利用自己所设计的方案完成实验。

7、 目的: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内容: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从而得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308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