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交通安全教学的重要性范例通用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38310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交通安全教学的重要性范例通用10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交通安全教学的重要性【第一篇】

传统数学教学大纲制约着数学教材与数学教学过程,它主要是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两方面对教材和教学过程做出规定,强调教学目标是“双基”;现代数学教学的目标发生了改变,从“双基”发展到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以及行为习惯等方式,这些因素是不能用教学大纲来体现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进入课改后,好多教师在课堂上都比较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但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围在一起坐就行。低年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往往出现分组学习时,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均衡,学生的合作的主动性还不够。

1、标准的确定。随着现代信息的发展,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价值,珠算作为一种计算工具已为计算机所取代。因此增加了计算机的运用内容,使学生从那些繁琐的数字运算中彻底解放出来,将学习精力放在更有用的内容上。

对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的处理、教学方法的确定和学习方式的选择等,与传统数学教学比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数学教学要有效实施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从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如,小明家到爷爷家1公里,爷爷家到小明学校2公里,那么,小明家到学校多少公里?这就可能有另一条更短的道路,小明应该估算不会超过3公里。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学习方式的转变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习方式的转变当然离不开对教育现状的分析。

1、创设情境。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目的在于强化学生最佳的学习动机,诱发强烈的数学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可以分为四类:逃避教师、家长的批评;完成教师的要求,希望取得好成绩,得到老师的表扬;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给他带来愉悦与满足;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能掌握、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情境是为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挖掘学生的智力。创设情境要符合循序渐进、由直观性到抽象性、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的原则;既要引起新旧知识的矛盾,又要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例如,讲解下面的例题时,既要创设问题情境,又要符合上面提出的一系列原则。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小学阶段让学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动手、动脑、动嘴,形成合作交流的学习数学的良好环境,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增加数学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探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一些良好机会。

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从数学思考的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或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十分有益的,它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从而显著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学中,应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材料,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及时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经常运用数学的常用方法,进行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归纳,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就是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去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身就是为社会实际服务,使学生从抽象的数量关系中摆脱出来。

课堂是构成教师与学生数学活动的基本空间,缺失任何一个主体参与,就不能构成小学数学课堂的数学活动。于是,分析在课堂学习的意义以及在课堂活动中人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方式,就成为了研究小学数学学习的一个基本的方面。课堂教学活动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数学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学课题学习要成为数学学习重要形式。

课堂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1]李月兰.低年级数学课堂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养成教育[j]。

[2]周超俊.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初探[j]。

[3]张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j]。

交通安全教学的重要性【第二篇】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青少年好奇善动的心理特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转化成学生积极求知的驱动力。学生通过对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情境(现象或材料)的观察和分析,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的答案形成猜想与假设。

(二)设置问题,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教师要根据实验课程和学生思维的发展设置实验探究问题。在学生进行实验过程体验前,提出准确的问题,再将问题转化为实验,要力求简单,重点突出,现象明显。要让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不一定是完整的书面形式),教师要设置好思考的问题,调动学生的情感、知觉、思维、注意等一系列心理功能共同主动参与到实验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思索、归纳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动脑、动手探究实验的能力。如在《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中,学生制作出电磁铁后,继续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因素进行实验探究。在这个开放式探究性实验中,能力强的小组能根据书本的提示进行多角度探究,能力一般的小组或许只能探究其中一个因素。

(三)加强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实验数据是学生试验后得出的结果,是他们学习动机的体现,因此对学生实验数据的处理尤为重要。首先,这是对学生实验成果的肯定;其次,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分析能够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从而达到实验的目的。在实验数据的统计中,很多学生发现自己的数据跟别人或教材上面的数据差距太大,为了方便就直接把教材上的数据抄上,或者直接推算得出数据。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应该对此类学生提出严肃的批评,并要求他们重做实验。并且对他们原来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只要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发生步骤上的错误或错误的操作,就应该告诉他们要尊重事实,做实验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四)拓展策略。拓展策略是由于课时限制、课程标准或教学设备的限制,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有很多新想法、感兴趣的知识或超出初中课程标准标要求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无法一一解决、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把实验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实验探究,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发展各个层次的学生实践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强化物理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由于学生需求不同,不同类型的实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目标的指向不同,不同的教学工具提供不同的可能性,因此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实验教学环境的最优教学策略。教师需要开动脑筋,不断地学习创新,探索出更多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实验教学策略。

(五)对实验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实验方法。教材中有些实验控制的条件很严格,在通常条件下是不能实现的。这样的实验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演示给学生看,而不是让学生动手做。对于阿基米德原理这样的实操性非常强的实验是可以让学生做的。还有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测量教材每一页纸的厚度,头发的直径等则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教师带着教具,与学生一起做实验。如小孔成像的实验,可以让学生根据理解在家里自制成像工具,带到课堂里供同学们分享。

(六)总结实验得失,升华理论和实验成果。实验的及时总结和评价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不失时机地点评实验的得失可加深学生对实验结论的理解和掌握。必要时,教师还应采用更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寻找实验数据间的联系。在评定实验结果时,图像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用图像法描述物理过程具有形象、直观等特点,通过图像的比较,学生能够较容易地理解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这种直观印象有时能透过事物的本质,诱使人们做更深入的探讨,利用图像法可使物理问题简化明了,起到一般计算法不能起到的作用,可使物理概念进一步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交通安全教学的重要性【第三篇】

在美术课堂教学当中,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课堂内容的容量是非常小的,也许仅仅是美术教师在黑板上操作性画一幅画,辅助以适当的讲解,课堂时间就已经结束了。学生所能够学到的仅仅是些微的绘画技巧,而无法上升到审美境界。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后,为教学展开了新的篇章。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开始创设了新的教学风格,相应地,美术教学在信息互联网络的支持下无限扩展,并使教学风格更为灵活多样起来。在美术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多媒体技术辅助美术教学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充分地考虑到课件运用恰到好处。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适可而止,并把握住画面以及背景音乐的演示节奏,以使其能够很好地配合教师的美术讲解。因为艺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其主要所反应的是创作者的精神境界,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当出现教学的难点、需要展开教学的内容或者是过于抽象的内容的时候,就要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进行处理,以使相关的美术思想表达更为形象、逼真而且具有可操作性。要对一个美术作品进行解读,仅仅通过语言或者是绘画是无法表达的,还需要对于创作者的背景有所了解,这其中还涉及到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艺术底蕴等等。这就需要美术教学之前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取向以及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做好教学计划之后,可以将教学提纲提前公布给学生,让学生多方面搜集资料,以对于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加深了解。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网络空间中建立的美术教学平台上与学生直接沟通,并针对与美术相关的多方面问题展开讨论,不但可以促进美术教学对于学生的了解,而且还能够在教学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从培养感情做起,经过了沟通、讨论以及对于有关问题的探索之后,就会发现学生对于美术教学内容的理解已经有所了解,为进入课堂教学做好了课前准备,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美术教学空间在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下被扩展开来,提高了美术课堂教学效益的同时,还对于学生以有效的艺术教育。

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在于其可以呈现出动态的画面,并图文并茂地电子的画面展示出来。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美术教学环节当中,其作用不仅仅是美术教学的工具,而是作为美术教学当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将多媒体技术与美术教学相结合,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更为适合培养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并提高学生对于美术的鉴赏力和判断力,从而促进了学生对于美术艺术作品的评价能力。美术作品不仅仅是绘画本身,而且还包括雕塑等等实物艺术作品。在日常生活中,一些雕塑作品已经成为了城市建筑群中的组成部分,与城市建筑相得益彰,给人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因此,美术虽然属于艺术领域,但是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将各种与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各种美术作品以图片的形式或者是动态多媒体画面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美术课堂“走”到外面的世界,不但扩展了美术欣赏的视野,而且还饱览了世界经典美术作品,以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如果被动地学习,必然不会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即便是对于课堂教学知识有所理解,也仅仅是流于表层,而没有深层地的掌握,更不会将其运用到美术创作领域当中。美术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其更多强调的是对于艺术理解的情感,其中所渗透的'更多的是感性,但是在进行美术创作的时候,则是对于艺术的理性表达。通过所掌握的一些美术创作技巧,在现代化工具的运用下,以使美术创作更为完善而丰满。所以,要获得良好的美术教学效果,首先要激发起学生的对于美术课堂教学的情感。作为美术教师,首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倾向。学生对于美术总是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偏好,如果在充分地掌握了学生对于美术认知,在制作课堂教学技术的时候,将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展示,首先从学生对于相关的知识基础为基点展开教学,就可以将学生对于美术教学内容的兴趣激发起来。多媒体课件可以渲染美术课堂氛围,让美术的教学内容那种静态的美以动态的方式表达出来,并无限地延伸。让学生明白,艺术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其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当美术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将学生的精神情感调动起来之后,就会将学生美术创作的欲望激发起来。

综上所述,将多媒体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相融合,是对于美术课堂传统教学的一种突破。其是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美术教学当中,不但提高了学生对于美术的创作意识,而且还强化了对于多媒体技术创作美术作品的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先进的美术学习途径。当美术课堂教学当中采用了多媒体技术之后,就会相应地转变了美术教学观念,各种时代的因子被注入其中,让学生受到了艺术的感染的同时,还会被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所折服。

交通安全教学的重要性【第四篇】

队列教学,在教学中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教育方式。通过队列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在学习中获取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因此,队列教学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教育场合,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和高等院校等。

队列教学的优点非常明显。首先,队列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在队列教学中,学生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某一知识点,并在教师指导下逐步深入。其次,队列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团队精神。在学习中,队列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友谊,相互支持。这种精神也可以延伸到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中。最后,队列教学可以让学生逐步培养礼貌、自信等优秀品质,让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

在实践中,队列教学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在幼儿园中,队列教学常被应用于启蒙教育。幼儿园老师通常会引导孩子们排一列队,在每天的活动中学习团队精神和礼貌等方面。在小学中,队列教学可以被应用于各种科目,例如数学、语文、英语等。在中学和大学中,队列教学也可以被应用于各种专业领域中。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队列教学都可以在学习中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所需知识。

队列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在队列教学中,教师一般会先介绍教学内容,并让学生形成队列。然后,教师会逐一引导学生开展相关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指导和帮助,在教学中不会遇到问题。

第五段:总结。

总之,队列教学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需知识,而且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更好地应用队列教学,那么我们将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交通安全教学的重要性【第五篇】

摘要:对于幼儿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的培养。3—6岁是人生的一个关键时期,很多习惯都会在这一阶段养成,这些习惯会伴随人的一生,在人无意识的状态下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方式对幼儿实施养成教育。

关键词:养成教育;幼儿教育;良好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幼儿的良好习惯。”既然幼儿“养成”教育如此重要,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采用何种培养方式实施幼儿的“养成”教育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和关注的问题。结合教学经验,笔者谈谈自己的浅显看法。

幼儿“养成”教育指的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因此,在幼儿时期应该注重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但是当前很多家长对幼儿“养成”教育存在两种错误的观点:一种是认为幼儿时期的孩子年龄这么小,不需要培养什么良好习惯,只要让他健康长大就行,等年纪大了再培养也是一样,根据调查显示,3—12岁是人体形成良好行为的重要期,12岁以后孩子逐渐养成许多习惯,再想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就十分困难。因此,父母和幼儿老师应该抓住关键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样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种是父母虽然重视幼儿的“养成”教育,但更关注的是“养成”教育中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等方面,过于注重对幼儿智力的开发、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行为习惯的培养,殊不知,习惯的养成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正如乌申斯基所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因此,父母应该纠正这两种错误的“养成”教育理念,在充分理解幼儿养成教育的基础上对幼儿的养成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幼儿“养成”教育的培养方式。

1、行为的讲解和规则的制定。

很多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一味地强调幼儿这些事情不能做,那些事情可以做,并没有告诉幼儿原因是什么,也没有让幼儿明白如果做了禁止的事情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让幼儿对很多行为习惯并不是很了解。虽然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但是父母和老师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行为规则童话化和寓言化,只有让幼儿更好地理解一些行为准则,才能在幼儿的心里对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达成共识。例如在培养幼儿的卫生习惯时,有些小孩不喜欢洗脸,这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讲:你知道为什么那么多羊都喜欢美羊羊吗?那是因为美羊羊非常爱干净,只有你讲卫生了,才能像美羊羊那样交到很多朋友,成为受欢迎的人。除此之外,在一些规则的制定上,父母和老师应该让幼儿参与具体规则的制定中,这样做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思考能力,还便于提高幼儿对一些规则的实施。但是父母和幼儿老师需要注意的是,在规则的制定上需要将规则简单化、具体化,最好跟幼儿的喜厌挂钩,这样便于引导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例如在幼儿园课堂上,有些幼儿喜欢不停地说话,影响课堂教学的开展,这时候老师不应该只制止和批评,而应该说有些小朋友一直在说话,这样老师说的话你们能听清楚吗?小朋友说:听不清楚。老师可以问小朋友:那么怎么样才能听清楚呢?有的小朋友会说老师上课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说话,这时候老师就应该趁机说对啊,老师说话的时候你们不说话,你们就可以听得更清楚,就可以让幼儿参与班级规则的制定中,让幼儿实现从“我必须要遵守规则”到“我要主动遵守规则”的转变。

2、开展多样的游戏活动。

对幼儿来说,枯燥的说教远比不上一场游戏对他们的吸引力大,而且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多样的游戏活动,促使幼儿在游戏中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比如可以模拟一些现实的活动场景,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如“小朋友商店”、“小朋友家庭”等,让小朋友在角色扮演中明白说话要有礼貌,学会关心他人和爱护公共产品等,将所学的良好习惯在角色扮演中得到应用和巩固,实现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塑造良好榜样。

幼儿存在从众心理和模仿心理,老师和父母是他们经常接触的人,很多幼儿喜欢模仿父母和老师的一些行为,因此父母和老师需要在各种行为习惯上给幼儿树立榜样,从而形成一个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有的家庭中,父母对于子女有一套标准,而对于自己则降低标准,待孩子以严,待自己以宽,这样就会使幼儿对一些行为习惯产生困惑,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当着父母的面按照父母的要求,背着父母又模仿父母的行为,不仅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容易让幼儿养成爱说谎、不诚实的性格习惯。例如有的父母要求幼儿讲话要有礼貌,不能骂人,要使用文明用语等,但是有些父母在打电话或者在与人交谈时会经常出现一些不文明用语,这时候幼儿虽然不明白这些不文明用语的含义,但是幼儿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有时候可能家长只说一次,他们就会记住,也会在与其他人交谈时使用一些不文明语言,从而养成说话不礼貌的坏习惯。除此之外,父母和幼儿园老师应该加强交流和沟通,实行家园共育促进“养成”教育。

4、严格进行督促和检查。

虽然很多父母和教师明白“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则和制度,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受父母心软和教师工作量太大无暇顾及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没有进行严格的督促和检查,针对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能及时地督促幼儿改正,例如不爱惜粮食等,对于一些良好习惯的培养没有进行严格的检查,例如将垃圾扔进垃圾箱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让幼儿不断重复进行各种良好行为和良好习惯,才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自我控制能力和约束能力低下的幼儿,更需要父母和教师的严格督促和检查。综上所述,在幼儿阶段养成教育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让他们参与幼儿园及家庭的一些规则的制定,为幼儿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父母、老师、幼儿要三方面共同发力,一起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交通安全教学的重要性【第六篇】

队列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培训机构等教育场所。队列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我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也深深认识到了队列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队列教学可以定时定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有时效性和针对性。而队列教学的特点是定时定位,能够充分利用教学时间,积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教学进度。例如,在文化课教学中,队列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每位学生的学习计划和口语大纲,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进行调整,使学生更有规律,更有针对性的学习。

其次,队列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在团队中,个体需要与其他队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团队合作、共同前进。这使得队列教学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和相互协作,让学习过程不再是孤军作战,而是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提升。例如,在外语课堂上,队列教学可以增加小组互动的时间,让学生们通过相互交流来提升对外语知识的掌握,对语言运用的自信和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

第三,队列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队列教学,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使教学效率和效果达到最佳。在教学实践中,队列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正面评价。他可以让教师更好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更加积极、自觉的参与到学习情况中来。

第四,队列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公平性。在队列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教师的照顾和关怀,让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在实践中,我注意到队列教育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在独立思考中感到自豪,得到成就感,这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最后,队列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社交平台。队列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很好的社交平台。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可以在学习中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执行队列教学计划时,我看到学生细心呵护同学、互相鼓励,在学习快乐的同时也获得了很好的社交体验。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意识到队列教学的重要性。采取队列教学法是让学生的学习得到系统有效的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优秀的协作精神和发展潜力的一种遴选方法。同时,我们也需要知道如何灵活运用队列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享受到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交通安全教学的重要性【第七篇】

综合教学是指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在现代教育中,综合教学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个层级的教育中,因其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和教育价值。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受综合教学的启发和影响,体会到了它的重要性。

首先,综合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学习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的纯粹吸收,而是通过综合教学的方式,将各个学科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科之间的关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比如,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引入物理或化学的知识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公式的由来和应用背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其次,综合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综合教学中,学生需要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不仅要熟悉各个学科的知识,还需要能够将这些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出全面、准确的解决方案。这样一来,学生将会更加全面地发展各项能力,培养出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再次,综合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综合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各学科的知识,还需要通过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形成对其他学科的理解和解读。通过这样的跨学科思维,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从而拓宽了他们的思维视野和学科边界。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发展前景有着积极的影响。

最后,综合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而综合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相互结合,学生可以从全新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这种创新的思维方式将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教学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个人发展上,也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在当下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各个领域的知识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如果我们仅仅将学科知识划分为孤立的片段进行传授,将会造成知识的割裂和学生的浮躁。而通过综合教学,我们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他们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综合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与社会的发展相契合。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深切体会到了综合教学在实践中的价值和积极影响。希望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更加积极地倡导和推广综合教学,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为建设一个更加综合、创新的社会做出贡献。

交通安全教学的重要性【第八篇】

心理学研究表明,探究欲望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内部动力.学生的探究欲望一旦被激发,就会对研究活动感兴趣,从而进行有效探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的关键是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以及创设问题情境.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具有广泛的实践性和趣味性,但是物理知识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掩盖了它的趣味性,使学生觉得枯燥难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结合教材内容,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参与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时应注意:。

(1)力求使探究始于真实和接近学生所处的真实环境.从自然到科学,从生活到科学,从科学到社会,为学生提供宽广的学习物理的人文背景.这种背景应当是贴近学生实际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发展.

(2)情境中隐藏着可能被学生发现的问题,教师应给学生创设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的机会.探究始于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培养探究能力的首要目标,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二、营造自主探究的和谐环境,提高学生的探究信心和创新活力。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兴趣盎然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如照相机成像、近视眼形成等物理现象,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常识,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在探究教学中,教师应发挥情感效应,营造开放的探究环境,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探究信心.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活力才能得到提高.新课程理念下自主探究的开放环境主要体现在:一是开放的人文环境.在教学中,使学生形成一种自由的、无所畏惧的、独立的探索心态,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开放的时空环境.在时间纬度上,将某些问题留给学生在生活中继续探求;在空间纬度上,向与课堂和课本紧密联系的家庭和社会学习,将课堂引向社会和大自然,利用更加广泛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得到广泛的关注与发展.三是开放的知识系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新成就,并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注意科学技术对环境资源的影响.

三、加强实验探究的方法指导,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1.演示实验的探究方式.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对直观、具体、形象的事物易接受和感兴趣.例如,在讲“光的反射”“蒸发”“液化”“大气压”“电磁感应”等内容时,教师可以拓展实验探究,一般经过“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探索实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反馈评估”的过程.这就较常规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能够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欲望.在“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促使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2.学生分组实验的探究方式.实验探究是学生主体观察、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例如,对于教材中有关“研究决定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等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索—分析验证—交流评估”的教学过程.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实验探究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故障的排除及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探究活动中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

交通安全教学的重要性【第九篇】

教师与学生围绕课程内容进行对话,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达到增加语文课堂的乐趣、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听课效果的目的。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对话、提问等方式让学生介绍或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打开学生思路,提升学习效果。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的课文《美丽的武夷山》为例,在课堂上,一位同学发言表达了对山的喜爱,教师顺势问道:“其他同学有喜欢山的吗?”这样一来,学生便集中精力开始说山、读山;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在武夷山有很多山峰都还没起名字,你能为它们取个名字吗?”学生通过观察回答:“三十六峰有的像……有的像……”通过师生对话,不仅巧妙地把练习题“给山起名字”融进课文,还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课文上,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课堂上促进学生交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根据课程的需要设置不同的议题、围绕议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对话,这种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探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天鹅、大虾和梭鱼》为例,文中的三只动物合伙也拉不动车,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能让大车动起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集体交流中,学生进行互问互答:“它们当中有谁偷懒,没有使劲吗?”“不是,他们都使劲了!”“它们应该都往前方使劲拉,这样才能拉动大车!”由此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教师再让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合作?”最后学生得出的答案有拔河、接力赛跑、大扫除等。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让学生自行交流,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品味和体验。

(三)提出与课本对话,促进对文章的思考。

新课标中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接受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语文教师除帮助学生锻炼识字、写字的能力外,还需带领学生与课文进行对话,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在课堂总结中,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含义深刻之处发起开放式讨论,不设置答案,要求学生在讨论中将自己带入文章,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理想的翅膀》为例,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文中的风筝分别代表怎样的理想?”借此引导学生思考“风筝”的引申意义;接着教师发起进一步的讨论:“每个人的理想不一样,扎出来的风筝也不一样,你想放飞什么样的风筝?”以此发起学生关于自己理想的讨论;学生在交流之后得出了自己的答案:“我想……因为我的理想是……”、“我还没有想到自己的理想,但我也可以放飞风筝,慢慢寻找……”通过讨论,学生联系自己的理想,对“风筝”得出了超出字面意思的理解,把“风筝”与“理想的翅膀”联系起来。

“对话式教学”是素质教育提倡的教学模式,它克服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师生沟通、同学交流、课本对话。以“对话式教学”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助于增强师生的交流、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接收率,最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辛曲佳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涂寨山尾小学。

交通安全教学的重要性【第十篇】

传统的小学课堂教学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以至于小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小学生减负和真正实现小学生的快乐学习。于是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以人为本,着重从认识学生、师生关系、教科书的使用和教学反思四方面论述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很有必要。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是一线教师所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学生殷切的希望。但是现实中能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小学教师少之又少。新式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以人为本,在满足学生正当的、合理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和业务水平,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人为本,教师需充分认识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教师不能通过单方面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通过充分认识学生,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有效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学生:

1.学生的认知水平。当代认知建构主义鼻祖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运动感知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低中年段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还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思维;高年级的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超越对具体事物的依赖,朝着非直接感知或未来的事物的方向发展。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适时地对课堂教学做出调整。

2.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学习的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即学生原有的知识会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基础,新知识的学习也会对原有的知识技能起到扩充、改组或修正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发展水平的差距,并缩小其中的差距,并不断向前发展。

3.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同学习风格对学习环境有不同的偏爱,对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偏爱,有各自偏爱或擅长的学习方式,要想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在满足大多数人的学习风格的情况下进行个别化的教学指导,反对传统课堂教师毫无差别的“满堂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以人为本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有效的课堂教学以积极的课堂互动为前提,而积极的课堂互动又以师生、学生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为前提。师生关系的好坏对课堂教学活动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不良的师生关系,则会对教学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

2.树立教育民主思想。在师生关系上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师要多聆听学生的声音和感受,尊重他们并平等的交流对话,给予他们更多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对学生的充分理解。小学生还是一群处于发展阶段的孩子,其身心和认知水平还未发展成熟,对于他们课上自由散漫的行为和答非所问的“幼稚”回答,教师都应该有耐心和给予重视,理解他们才能减少课堂不必要的“弦外之音”.面对学习有困难的后进生,教师不应该戴“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相反地要一视同仁地平等对待,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使他们在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和对自己的重视时,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动力,而这种情感态度和关系会移情到课堂教学中,积极配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师生之间的真诚对话。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是真实发自内心的,不矫揉造作,师生之间可以直言不讳,坦诚相见。师生之间超越了年龄、身份和地位的界限,真诚、公平地建立起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使学生愿意对教师袒露真实的态度和情感,避免了师生之间的明争暗斗和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促进师生关系更加的开放和透明,课堂教学的环境也更加和谐融洽。

用好教科书才能保证以人为本。教科书是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物化形态。今天的课程教学理念以用教科书教来取代教教科书,突出以人为本,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教科书的作用和文本价值,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

1.“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教科书内容,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这就要求教师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深度挖掘文本价值,二度开发,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以此来拓展学生思维,一本多用,充分发挥教科书在特定时间内的价值。

2.教师对教科书内容进行适当增删、更换和重组。教师对教科书需纵向和横向地扩展,即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教师可以联系过去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理解新课内容,或者是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课后延伸和学科渗透;对于一些老旧的、远落后于当前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教科书内容予以简单带过或忽略删除;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进度和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发展情况适时适量地进行教科书内容顺序和节奏的调整,以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3.教科书的活用。教师要合理地对教科书进行创造性的使用。教师要把教科书内容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究的情感体验活动,从而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内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教师对学生和自己的负责。教学反思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平台,是教师记录自己的教学经历及领悟与发现教学规律的重要载体,能促进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在实践中自觉调整和改进教学行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并保证学生的良性发展。

一堂课下来,教学效果或多或少会跟教师的教学预设目标有所偏差,教学反思要做到,一方面教师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于自己能力不足的地方,教师可以通过微格教学和教学参观等方式提高、强化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对于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牢、无法与时俱进的教师,可以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育技术的培训;另一方面教师对于自己的成功方法、教学心得和学生的创新想法,甚至是课堂上不经意的“意外”生成性内容,都可以及时记下并长期坚持,以此,教师不仅能通过日积月累的素材来加强日后教学的技巧性和丰富性,应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也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处理课堂上的突发性事件也显得游刃有余。如此像日记形式的反思可以以写促思,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鼓励教师的创造性,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自信心,以思促教,使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总之,有效的小学课堂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坚持不懈,为此积极探索、发现和实践。当然通过以人为本的思想来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不止如此,如,教学手段的因素、教学组织形式的因素以及课堂的环境因素等也是不可忽视的。为了减少不利因素,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完善与创新,创建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找到真正有效的策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

[1]莫雷.教育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廖丽芳.教师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253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