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说课稿(14篇)
通过系统的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维深度,培养逻辑思维与创造力,促进全面发展与自信心。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写作教学说课稿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写作教学说课稿 篇1
《黄河魂》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第23课,课文在教材中的位置是第118——122页。
在本组课文里,我们可以领略到黄河的雄伟气魄。在学习时,要继续复习、巩固前面学到的读书方法。要多读、多想、多体会,获得真切的感受,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认识本课7个生字。
2、反复诵读课文,想象瀑布动人心魄的场面,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3、了解黄河的胸怀、精神和气概,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边读边想,体会壶口瀑布惊天动地的场面,从黄河身上汲取营养。
1、通过学习,了解壶口瀑布的雄伟壮观,感受祖国母亲河——黄河的伟大。
2、通过朗读,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
3、反复体会课文为什么不以“壶口瀑布”为题目?
教师:第四套五十元面额的人民币、图片、挂图、幻灯片、mp3、powerpoin课件、flash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图片及有关中华民族抗击外敌的历史资料和英雄事迹。
激趣
朗读
品读
本课语言文字优美,特别适合朗读。教学中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感悟文意,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并从中真切领悟题目的深意。
1、课前做好较充分的准备。
2、重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壶口瀑布的壮美。
3、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想象能力,并正确领悟题目深意。
1、以读为主,在读中释词,在读中释句。
2、在读中感受壮观,在读中领悟题目深意。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壶口瀑布又是万里黄河最壮观的景象。黄河在这里以雷霆万钧之势,奔腾而来,咆哮而去。你们想了解那动人心魄的壮观场面吗?那我们就随着文中的作者到壶口去看一看吧!
[以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带着好奇心,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1、学生自读课文,将课文读准、读通。
2、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壶口瀑布的?
1、播放《黄河魂》课件让学生看画面,听声音,感受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
2、要求学生小声跟读,边读边找描写壶口瀑布壮观景象的自然段。
l、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句子、段落朗读。
2、推荐选手赛读。
3、播放《壶口瀑布风景》课件。
4、在读中深切感悟哪几自然段是描绘壶口瀑布的。(第3—5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引导学生边听边想:作者为什么长时间伫立在壶口瀑布前?
2、齐读第七自然段。(引导学生领悟这不只是写壶口瀑布的气势,而是写黄河的精神、黄河人的精神、黄河的灵魂、中华民族的灵魂。)
3、讨论课文为什么不以“壶口瀑布”为题目?
黄河——伟大祖国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象征。她那奔腾向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咱们的民族精神。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为了民族的利益,抛头颅、洒热血,在历史的长河中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他们的豪情千秋万代、流芳百世,他们的精神就像黄河精神一样:如瀑布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精神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带领中华民族像长流不息的滔滔黄河,奔向美好的未来,但黄河治理势在必行,你对未来的黄河有何设想?人们又将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黄河造福子孙后代呢?请同学们查阅资料,融入自己合理的想象,写1篇以《未来的黄河》为题的想象作文。
[课内与课外结合,教材与生活结合,也体现了语文综合课的趋势。]
1.展示交流所收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2.积累本课的四字词语。
[这一环节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进一步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
目睹奇观
震撼、折服
令人
赞美
耳闻轰鸣
感染、激动
1、要进一步强调读,做到读——悟——再读——再悟——升华。
2、悟的程度一切由学生读来决定,决不能由教师包办。
写作教学说课稿 篇2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2、从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体会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我”对小兄弟进行精神虐杀的残忍以及为此而产生的痛悔和悲哀。
一、导入新课:
小时候读过一首短诗,作者已不记得,诗句却仍有印象:“又是一个隆冬天/相逢时不再是少年/跳橡皮筋的日子过去了/打雪仗只留下美好的记念。”是呀,童年总留给我们美好的记忆,尤其是童年时的游戏,更是美好之至。现在回想起来,那游戏的情景仿佛就浮现在眼前。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有自己所喜爱的游戏,一定还记得童年时游戏的情景。
现在,就请大家说说各自童年时玩游戏的往事吧。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1篇散文——《风筝》,这篇文章写的是关于童年、关于游戏、关于风筝的往事。
(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
(先引导学生看课本前面的鲁迅像)。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鲁迅先生写的回忆童年往事的作品还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山海经》等。
(让学生补充介绍有关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资料,看谁了解的资料多。)。
三、初读课文(教师不给任何提示)。
四、交流感受。
(让学生畅所欲言,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和感受,教师不作过多的点评,对学生的独特发现和感受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重点品读。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明确:(至少包括下面两点内容——1、童年时我曾无情的虐杀了小兄弟的“风筝梦”。2、人到中年,我才悟到“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为当年的精神虐杀而痛悔,我想补过,但却不能。)。
学生找出第三段中的相关语句,并作简要点评。
“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神态描写,显出小兄弟对风筝的向往和痴迷。
“惊呼”、“跳跃”——动作描写,显出小兄弟一门心思牵挂着那空中的风筝,对风筝的喜爱到了极点。
(三)品读第四段:
1、一生朗读第四段,然后大家填表完成练习二,了解叙述的各要素。
2、用心体会:小兄弟怀着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痴心迷恋着他的风筝,可“我”这个作兄长的却无情地把这一切给虐杀了。
请同学们找出小兄弟制作风筝被我发现以及被我折断、踏扁风筝后的表现。
(关键词:惊惶、失色、瑟缩、绝望)。
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类似小兄弟这样的经历,你能想像出小兄弟当时的感受吗?
(让学生想像小兄弟的感受或者说出自己的类似经历)。
(参考答案:突出小兄弟在兄长面前的弱小、无助、毫无抗争的力量,甚至没有抗争的意念,十分可怜。同时也极力渲染了“我”欺压子弟、虐杀精神的淫威。也正是小兄弟的毫无抗争和“我”的蛮横霸道,中年后“我”忆及此事时便更觉得对不住小兄弟,更觉得当年的虐杀是多么地凶残、无情和可憎,而当这种凶残和无情的精神虐杀无法补过的时候,便更觉得痛苦和悲哀。)。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委派代表发表观点。学生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如:
告诉我们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抒写作者为童年时的精神虐杀而产生的深深的痛苦、悲哀和忏悔。
告诉我们,有些错误是永远无法补过的。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就该肯定。教师还可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适当补充,点明本文的政治意义:作者童年时曾无情地虐杀了小兄弟天真烂漫的童心,中年时他才悟到这种精神虐杀是多么地残忍和不人道,他想补过,可是却没有了可补过的机会,于是他感到痛苦,感到无可把握的悲哀。正是这种童年的体验促使作者写下了这篇散文。同时,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个人的情怀往往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以一个现实主义作家的高度的敏感,察觉到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着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虐杀,因此他写下了这篇散文其实也是对封建教育、封建家长制的一种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学生就本文自由质疑,问题不设定。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讨论或者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
一只折断了翅骨的风筝,一段悲哀凄凉的忏悔。然而,一切的忏悔又有何意义呢?精神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而背负着愧疚的心灵同样是不堪重负的。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取这个沉重而悲哀的教训吧,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民主、善良、高尚的心吧,唯其如此,那晴朗的空中才会永远飘扬着我们快乐的风筝。
写作教学说课稿 篇3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的1篇精读课文。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能使学生感受到书能让生活变得轻松而舒适,让人生变得充实而智慧。在朴实的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作者“与书为侣”的读书情结,品尝到了作者在反复的读书中获取知识的惊喜和快乐,同时分享了作者读书的方法。根据语文的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们已有的认知情况,我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生字词为导引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以及反复读书的方法。
2、德性目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体会到“与书为侣”的乐趣。
3、言语实践目标:以“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展言语实践活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的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以及反复读书的方法。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反复读书的方法,以及自己所受到的启示。
1、信息收集法:课前,我会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读书名言和读书方法,培养他们搜集信息的能力以及从搜集到的信息中提取有益于自身学习的知识的能力。
2、读书指导法:通过让学生读书,在读中学习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同时,我也会适时地对学生读书加以指导,引导他们对自己在读书中的方法产生思考。
1、朗读感悟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手段来体会作者“与书为侣”的情感和反复读书的方法。
2、合作谈论法: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放飞学生个性的思考与想象。
3、联系生活法:通过今天所学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说一说在学生的日常生活里,书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为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卡片出示“娱”,提问:大家认识这个汉字吗?谁来给它组个词?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娱乐”一词,然后让学生明确“娱乐”一词的意思,即使人快乐;消遣;快乐有趣的活动。
接着教师创设话题:繁忙的工作或者学习之余,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娱乐方式,以“我爱___________________,它能给我带来_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各抒己见。
在学生充分发表个性见解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出示教具:一副图画、一本书、一盒扑克牌、一只口琴。
开设切入课题的问题:现在,如果给你们一次环绕世界旅行的机会,如果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样?为什么来接着让学生畅所欲言。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让学生放情朗读,体会“与书为侣”的情结。从标题入手,设计悬念。让学生通过用“侣”组词,在大家回答的基础上引出“伴侣”一词,那在标题中,我们看出作者的伴侣历史老照片不能说的秘密慈禧军阀明末清初和晚清是什么?谁来说说对标题的了解?在学生理解标题意思的基础上,我在通过小结了解文章大意,指导学生认读重难点字词。
(3)再读课文,深入品味:
在感悟作者对于书的这份情感的同时,明确作者选择一本书作为旅行伴侣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品析相关句子来探究其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同桌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然后进行汇报交流,重点训练学生言语实践,以“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展言语实践活动。最后教师汇总作者选择书的意图。
(4)反思回顾,升华思想
4、了解课文脉络的同时,注明重点学习的修辞手法,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吸收新知识。
写作教学说课稿 篇4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水平二四年级的武术。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学情和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武术运动是我国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有着强身健体,强国健民的作用,也是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之一。
本次课以武术基本动作组合为主要教学内容,采用游戏、自编的武术操以及武术的基本动作,结合示范等直观教学法,让学生进入跃跃欲试的状态,再通过分组自主创编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展示自我、自主学习、团结合作、注重创新的能力。
四年级学生对中国功夫有极大的好奇心,对武术的学习充满了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特别是简单动作的组合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吸引力。
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采用了讲解示范法、重复练习法、对比练习法、相互评价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掌握基本的武术动作提供了保证。
根据以上的教材与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为:
1、在水平二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基础上,能自由组合三到五个武术动作;
2、通过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
3、在集体创编活动中能与他人合作完成体育任务。
本节课的重点是弄清动作方向和动作的衔接.
难点是动作准确,做到有力、有神。
第一部分、兴趣导入、活跃身心。
首先通过课堂常规的练习,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
接下来,充分利用学生喜爱而且熟悉的游戏进入主要学习内容。第一个游戏为:“超级棒棒狼”。游戏的方法是:教师扮演“棒棒狼”,学生做小羊。“小羊”齐叫“老狼老狼几点了?”老师报一个数字(比如五点了),小羊立即五人一组拉成圈,“离群小羊”要被“狼”吃掉了(过来拍拍老师的手)。通过游戏,不仅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提高团结合作意识,同时进行友伴型分组。在分组的基础上,两人一组进行第二个游戏:“石头、剪刀、布”。在进行游戏时,要求学生将“石头、剪刀、布”的动作按武术要求做出来。如:“石头”为“歇步”、“剪刀”为“弓步”、“布”为“马步”。游戏动作自然过渡到武术的基本步型与手型练习中。
第二部分、掌握技能、合作创新:
首先通过教师的语言与示范让学生学会武术基本手形,了解三到五个步形动作。并带领学生做模仿练习,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精气神。
然后在练习中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合作探究和自主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练习中适时的配合声音来提升信心与气势。在互练过程中能够互相发现其错误并改正。
最后动作串连,加深印象。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带领练习,将基本手形与步型结合到一起,形成串联动作,让学生体会武术动作的流畅与美观。
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探讨、展示等方法,掌握串联动作。此时,教师适时的配乐展示《中国功夫》,将课堂教学推向一个高潮,大大调动学生的学武积极性。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进行组合学习的练习,就能满足学生自我展示、自我创新的心理需求。
具体练习方法如下:
(1)、分成五组自己进行基本动作组合练习。
(2)、小组为单位展示自编动作。
(3)、由教师评价选择出每组做的最好的一名学生委认为小组长。
(4)、由选出的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进行练习。
(5)、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武术动作。
(6)选择出创编动作做的好的一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展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既给学生创设交流、合作、自我展示的时间和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尊与自信,自练与自评以及组合与创新的能力。
第三部调整身心、课后延伸:
通过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学生评教师等多元化评价方法对课进行总结;利用教师的展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我的说课完毕,有不足之处恳请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写作教学说课稿 篇5
本次活动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一次班上的幼儿在活动室里运用一些小型物品(如瓶盖、小剪刀、几何体、夹子等)在随意摆弄脸谱造型,有的用瓶盖做眼睛,小剪刀把鼻子,半圆形做嘴巴……幼儿们想象丰富,创造热情高涨,体会着创作的快乐。为了进一步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我将这种活动迁移引申到美术教育之中,于是我便设计了《替换想象画》这一活动方案,旨在于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引导幼儿展开想象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尝试和交流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和大胆的果敢精神。
1、借助相似造型,大胆表现与创造人物脸上的几个部位。
2、在活动中发展大胆想象,勇于创造及表现的能力,体验创作的乐趣。
1、知识经验准备: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人物的面部特征、表情变化,积累对人物刻画的基本经验。
2、材料准备。
(1)数量充足的操作材料。
(2)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磁带。
(3)水果、字母、数字、蔬菜、食品、动物、图形等背景图。
1、初步欣赏与感知。
(1)师:小朋友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1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播放动画课件:《给老师画像》。
(动画显示老师教画画和“我给老师画像”的过程。图片、朗诵、背景音乐同步播放。)。
(2)引导幼儿说出老师画像里脸上的几个部位分别是什么?(出示老师画像)。
(3)让幼儿认识“替换想象法”。
2、隐性示范与思考。
(1)展示逐步变化的多媒体画面,一支小魔笔从基本点出发,慢慢变成了一个圆形,暂停后,请小朋友猜猜,这支小魔笔究竟想画什么?(让幼儿充分发挥,大胆表述)。
(2)小魔笔画出一张娃娃脸,让孩子说出脸上还缺少什么?
(3)小魔笔施魔法(动画显示小魔笔晃动身体:我变,我变,我变变变)。
(5)引导幼儿进行主题创作。
3、讨论与操作。
(1)观看背景图,自由交流讨论。
(2)让幼儿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自由创作。
4、展示与体验。
让幼儿一起相互欣赏与展示,让幼儿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增强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写作教学说课稿 篇6
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到哪些地方玩?那你们去过科学宫吗?科学宫每年都会在春季举行科技展,下面就是我市1998~20xx年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你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完成这个统计图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完成条形统计图。
师:其实统计图也可以这样画(课件演示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大家注意观察,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师:请你们比较一下手中的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全班汇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概括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为其取个名字,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观察折线统计图。
师:你还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练习十九中第112页第1题。
2.补充练习。
我国近年沙尘天气发生情况一览表
请根据上面的统计表,把下面的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
(1)从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你能根据折线统计图预测一下明年沙尘暴天气发生的情况吗?
3.实践活动。
(1)请你调查自己及身边不同年龄段的人每分钟的脉搏跳动次数。
(2)根据收集的数据把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事先发给学生空白的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说说自己发现了哪些信息?
(4)根据自己调查的结果,查阅相关资料,写1篇关于脉搏的科学小短文。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写作教学说课稿 篇7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初中阶段打好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了解研究方法的基础。这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能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本节内容主要是关于力的初步概念的形成及控制变量法、归纳法等科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教学要求是b级。这些内容既是对前面学习的“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知识的延续和跃迁,又为后面“二力平衡、重力”乃至初三的压强、浮力等内容进行铺垫。可以说本节内容是构建整个初中物理力学体系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理解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4)知道力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及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能够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
(3)体会透过众多的物理现象分析和归纳出本质的认识论的观点。
(4)体会物理就在身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重点:
1、力的概念;
2、力的三要素。
难点: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本节重视力的基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伴随的科学方法,以大量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及情景作为知识背景,通过归纳和简单的分析、推理,从而引出概念和规律。
因此,教学中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边活动(举例、讨论、实验、阅读等)、边分析、边归纳,层层深入,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设计时注重:情景设置生动、设问方向明确、互动目标鲜明、演示实验清晰等教学环节,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思维引导。主要表现在:
演示实验,给学生带来震撼:手指轻压桌面,能使桌面凹陷下去?通过精心设计的“微小形变演示仪”将现象放大,使学生惊讶的同时对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有了直观认识;再通过分组实验加深印象。
分析归纳,注重拓展学生思维:老师通过设问、安排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大量的实际现象中进行提炼,得出初步结论,使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得到锻炼,体会学习的经历。
关注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实验、阅读、设计等活动,不仅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而且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互助意识,同时也能独立进行探究、创新。
引入课题
投影“神州 6号”发射时的照片,提出问题: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空?
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物理学中的“力”的含义是什么?
1、观察、思考并根据已有知识尝试解释;
2、个别说,其他补充;
结论
展示日常生活、体育运动和工农业生产中的现象,提出问题;
分析归纳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举例、引导得出“物体间不接触也可有力的作用”;
建立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概念;
演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介绍实验器材;指导学生完成《活动卡》p49~p50活动;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发生改变”;
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效果是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10、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69~71“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 素”;
举例;
讨论归纳;
分组实验(活动卡p49“活动”)
阅读课本p69;
完成《活动卡》p49~p50“观察和描述”、“活动”;
讨论、概括“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哪些情况;
讨论、概括“力的作用效果”指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哪些变化;
阅读理解;
练习;
10、探究:完成《活动卡》p50“进一步探究”;
通过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设计活动,使学生从熟悉的现象中进行概括,进而对力的初步概念有较科学的定义;
通过阅读、活动、实验等多种手段进一步促进学生较完整地理解力的初步概念;
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刺激学生主动学习并有学好物理的信心和决心;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进行科学方法的渗透;
拓展应用
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现象进行概括、归纳,领会得出结论,并进行运用;
通过实验的设计探究,对学生进一步渗透“控制变量法”这种科学方法的教育。
通过练习,加深对力的初步概念的理解;
通过实验设计和探究,加深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解释和分析,加深对物理知识的“学以致用”。
进一步掌握科学方法。
练习
见《“力”课堂工作纸》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力的初步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三要素是指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写作教学说课稿 篇8
一、(巡视)本师上课,有个习惯,就是要求学生面前摆四样东西:课本、字(词)典、作业本和笔。待会儿,老师要求写的东西,大家就写在作业本上,自己编个序号,算是作业。课一结束,作业也就完了,不留课外作业了。行吗?请检查,还不齐全的,请赶快准备。
(一边准备,一边提示学生接我下句)这是学语文的必备工具,我的说法是:读书不带四大件,好比打仗不带枪,挖土不荷锄。
二、读书读书,一定要读。谁读?读书人自己读。读过了吗?读过一遍的,举手。
三、检查:听写(写作业本上,抽一人板演。本课作业先空二行)。先写课题、作者,再其他(如书上)。
四、字不离词,组词(写作业本上,抽一人板演)。
五、词不离句,造句(写作业本上,抽一人板演)。引导:先念几遍书上句子,争取记住,再替换,仿而造之。
六、默写。在刚才所留二空行处写上课文题目和作者名。目的:引导“步”字别多写一“、”。“戚”字组词。
七、现代社会,阅读讲求速度。给五分钟时间,比赛有感情朗读课文,看谁读的遍数最多。
完后适当统计,表扬肯定。
八、复述故事。用自己的话,长短不论,把文章大意说清楚就行。先自言自语,自己说给自己听。再同桌互说,相互交流。
九、勾划出好词佳句,同学间互相交流。(亦可省)。
十、读1——自然段。注意语音语调。
生读时,师板书如下:
曾令锡。
男
41岁。
教师。
南川市教科所。
喜欢读书和旅游。
十一、课上到此时刻,老师才想起一件事,刚才忘了做。请看黑板,老师这是做的什么事?请在作业本上写一句话,说明老师才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可以商量。写好后交流一下,一个人展示。
现在老师就此提个新要求:仿照课文中的某句话,反老师所干的事情写出来。开始——。
引导:
给这件事取个名:自我介绍。
介绍了些什么项目?也取个名: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兴趣爱好。
谁作自我介绍?加个主语:老师作了自我介绍。
后面怎么接?仿文中句式。(把文中句子找出来,反复读几遍,师引导下对比读几遍,各种方式重复,意在加深印象,争取记住)。
注意:
最后的二项内容间不用“、”,而要用连词“和”。
还可说具体一点,把句子变长:什么时间作的自我介绍?课上到一半的时候。
大家看,我们截取“老师作了自我介绍——他的姓名、性别、年龄……”这部分,是个句子,连上前边的,可以算一个段落。如果我们再增加点内容呢?比如,用上一个自然段写写老师的外貌、再一段写上几句老师说的话,甚或再用一段写写今天的天气、周围的环境,再安上个题目,等等,就成篇了,文章了。
可见,作文简单,若干句子的组合就成了作文。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又可见,造句是多么重要,只要会造句了,若干句子语意连贯语气畅通地连在一起,就是作文了。
再可见,一个意思千百万中表达,我们读别人的文章,要善于积累句子,丰富自己的表达,如英语句型一样,句子形式多了,写的时候选择余地就大,写出的文章表达形式多样,文章就避免了单调呆板。
变换句式,对比:谁好?有时不是谁好的问题,而是谁都可以,只因有一种与种不同,独到,别致,所以用了。一个意思,千百万种表达,掌握多种句式,按需选用,可以避免语言音调平淡,避免“学生腔”。
十二、“母亲很听我的话,就象当初我很听他的话一样……”:
引导诵读,读出其中韵味:人老了,一切由孩子作主了,就象我们个个在家是“小皇帝”,辛酸;孩子的话都听,一种深深的亲子之爱。言有尽而意无穷,一话饱含深意,这就是语言的张力,好语言的标志。
仿写一句话,表达某种情味。
依前引导其他(类似地方还多,请自己找出来,作出勾划,仿着写话。因课是研究课,示范性,可只讲其一,不及其他)。
十三、读时,你的心情处于什么状态?
十四、读后,你想到什么?
十五、总结一下:本节课收获有哪些?
提示:多认了字,多写了字,多知一故事,被感动了一回,知道了一个道理,高兴地度过了45分钟,等等都算。可见,语文课有意思没有?愿不愿上?缺不缺习?专不专心?好,这样,你的收获就比什么都大了。
借《散步》说语文教学。
一、关于“教什么”
语文教学教什么?语文教学教语言。语文学科是帮助孩子习得本民族书面共同语工具的学科,不是文学科,更不是思想品德科。语文教学的任务直面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到语言为止。为什么要有语文课?就因要教导孩子掌握语言工具。不教语言教什么?说语文有人文性,这并说明不了语文教什么的问题。人文性又怎么样?教人文性吗?人文性能教吗?怎么教?驾车兜风是一大享受,这享受算是“人文”,车是工具,教人会驾车是教学。在这个“教学”里,是教人驾车这个“工具”呢,还是教“享受”这个“人文”?语文教学无语言,就是遗忘了语文教学的本体任务。
教语言就是教字词句。识字是个永恒的任务。高年级的人最容易犯一个错误,以为识字任务已经由小学尤其是小学低段完成了。这是个误解。小学,尤其小学低段只完成了部分识字任务,识字不怕多,从这个意义讲,识字任务永远尽时。事实也说明了这一点。高中学生有把“寝室门”写成“寝室们”的,这绝不是笔误。20xx年本市初一抽考,作文中错别字:楣(眉)毛、来持(迟)了、公(工)人、太阳身(升)起、种(总)是让他生气、美(每)天干活、留在心理(里)、动作十分微(威)风。都说阅读题难,我曾做个一个调查,做试卷时抽读,题中1000把字的短文,居然17个字认不得。字不识,即意不懂。意不懂,咋答题?有个初三学生作文中出现这样的句子:“我的爸爸很坚固”。初一学生作文中的句子:“为社会主义黑暗而读书。”“我一定要用好成绩孝敬王老师”、“王老师和我们之间是有血缘关系的”。还有:身体不当好、跑起回去、二回不要去踩人家的菜、饭煮几了、我的父亲在煮饭(是炊事员)。
再看一段学生作文:有一次,我听父亲在发火,发不起,就出去了,我就把他发起了,过了一会儿,就吃了饭,我去砣菜回来了,见了一只鸡在叫,好不好,我把一只大鸡1了,吃掉(简直象现代派作品的语言,可人家那是创造,是“系统破坏”)。每当我上学的时候都不停地说我的好儿子,你一天在学校玩得开心吗。在我五彩斑澜的盒子里,装着一个高大慈祥的人,那就是我的父亲。
语文不能象数理化一样教,以为文中有个答案,教学的任务是把这答案找出来,教给学生。语文教学要教语言,不只教“意思”。
这就是我的课中听写、练句等安排的道理。
教语言的课才是实在的课,学生学有所获的课。学生对语文课的感受大多是空洞,无聊,没用。因而语文课逃课的最多,不听讲的最多。因为他觉得这课上不上无所谓,认真上了无益,不上也无损。我这样的处理,学生感觉应该不一样:来了有获,不来有失。
下面引钱梦龙先生话作结:
多一点对自身经验的研究,少一点花里胡哨,少一点食洋不化,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实实在在地触摸语言,实实在在地在读写听说中摸爬滚打,也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魂”。
二、关于“怎么教”
用朗读的办法教。读书读书,硬要读。常常是,课文教完了,——讲完了,甚至一册书教完了,书还是暂新的,学生没读一遍。不读书,不直面文本,一切是架空的,一切是空的。
值得一提的是,朗读本身就是一种教法,这是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我们的教案中,“教法”一来几乎没人写个“朗读”。
很多东西只有朗读才能解决。很多东西,用朗读的办法去解决最好。
朗读跟唱歌类似,不唱,光是讲析,其艺术美是没法感受体验的。唱着舒服,听分析绝没味道。《邹忌》一课中妾的答语的读法。《琵琶行》中“如急雨”“如私语”“此时无声胜有声”。《孔乙己》“你还欠我十九个钱呢”。
用转换的办法教。一是“生活——语言”的转换;二是“方言土语——规范语”间的转换,如我教“蹲”。一个人的整个语言运用能力的实质,就是这个人实现这二种转换的能力,这个能力提高了,语文能力就提高了,“语文素养”就不差了。
用比较的办法教。如我教“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儿子和我的妻子”。比较是为了便于体验感受。比较就是了,不用“说出”。比较使得差异显性化,我们只要这点就够了,并非完全了然。
在运用中教。掌握语言的过程就是提示运用的过程,直接从终级的意义上去学东西,意义最大。
最后,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所以我们要组词,要造句。
三、关于老师的作用:组织管理,引导,帮助(释疑解惑)。
教师的各项安排,要立足于促进:每项活动都是推着孩子去学习,更愿意今后努力学习。如结尾关于“收获”的总结就体现了这一点。
四、关于课文。在我眼里,课文不过是提供语言训练材料的材料。语文教学不是教课文,不是教课文里的意思,是借课文训练学生掌握语言工具。课文与课文之间不成体系,哪篇文章作课文是很偶然的事,不是某篇文章非作课文不可,所以也不是每篇文章非教不可,更不是非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不可。什么进度之类是不要紧的,更是勿需统一的。
顺便就要说到备课。备课就是寻找“教学点”、“训练点”,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是寻找新感觉,新感受。教书其实是教备课时的感受。循着自己的理解教,不要看参考书,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备课和写备课簿是二回事,写备课簿是备课的记录和备忘。备课不能不有,备课簿不一定必写。
五、关于作业与训练:
1、课外作业课内化。别太天真了,以为布置就完事。孩子没那么自觉,更没那么多时间。
2、布置读书的作业,别只是布置习题的作业。
下面再引钱梦龙先生话作结:
曾令锡。
写作教学说课稿 篇9
《物体分类》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内容虽然不多,但很重要,对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立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实物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能对简单的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情感性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过程性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所以,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试着给这些物体分类。
教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难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我确定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应用图形的拼组,解决实际问题。
二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的体现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的思想,课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展开,让整个课堂都遵循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本着“玩中学、学中玩”的原则,对本课教学内容做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参与教学,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让学生上黑板摸一摸,猜一猜袋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使学生感到非常新奇和神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自然地进入到了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观察他们每一个面都是什么形,不仅认识了这几种物体,也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
(二)、实践探索,认识物体。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最牢固的。”因此,本节课我设计“看谁说得准”的游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合作,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也是对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的认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过程。本节课我设计让学生当小工程师,要求学生用各类物体搭成自己喜欢的形状,这一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各类物体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创设了民主、平等的氛围,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这一新知的学习过程中。这样,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想”,将“玩”中感受到的体验“数学化”,使教师“教”的内容变成了学生“学”的活动,“教数学”也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静止呆板”的数学变成“活动的”。同时学生自己也体验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性。
(三)、巩固练习,回归生活。
1、第一道练习题是课本65页练一练的第1题,这道题学生既可以连线也可以写序号。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实物中分辨出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哪些是圆柱和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2、第二道练习是教科书65页练一练的第2题填表,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个数。练习给出的图形不多,也比较简单。在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学生应该能够独立完成。
(四)、内容小结,巩固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学生一起回顾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物体。既是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自我整理,同时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让学生分辨老师给出的图形是什么物体,再把图片贴在黑板上。这样学生既动脑、动手又动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也是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五)布置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物品,并与同伴说一说,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运用于生活中,再一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将这节课所学的几种物体的名称写到黑板上,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
写作教学说课稿 篇10
《滕王阁序》是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1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美的真谛。《滕王阁序》脍炙人口,描写了滕王阁壮美的图景,宴游的欢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慨叹。学习本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学情,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故、尽、属、且、以”等重点词和特殊句式;了解骈文的特点,理解文中运用的典故,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美,欣赏美。
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欣赏滕王阁的景美,体味《滕王阁序》句美。背诵全文。
难点:理解文中运用的典故,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主动地去建构知识。据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法学法。
1、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2、纸上得来终觉浅,圈点勾画法,不动笔墨不读书。
3、诵读法,重视诵读教学,加强对诵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度略读和浏览,在读中学。
4、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脑手并用。
5、讨论法,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思想火花的碰撞。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课堂气氛,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我设计导入如下:
出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图片,请学生列举相关文句,明确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导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简介作者出示《滕王阁序》摹本和滕王阁的精美图片,同时简介作者和骈体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骈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和断句规律,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指导师诵读,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襟三江而带五湖”应掌握以下词:襟、带:都是意动用法。
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典故,相互讨论,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教师点拨,学生参与,手脑并用。通过此环节来突破重点难点。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把握全文框架(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说出全文框架,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欣赏品味(引导学生探讨赏析)。
1、都督阎公闻报:“星分翼轸,地接衡芦”之句时,为什么要沉吟不语?(此问在于让学生对本文写景有个初步感知:明朗开阔)。
2、对滕王阁景物描写都在那几个自然段?赏析二三两段。
(1)这两段都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2)你最欣赏其中那些诗句?讲讲原因?
(3)你认为那些诗句写得好?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出来。
(训练学生的筛选信息和语言书面表达的能力,同时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读者与作者感情上达到一种共鸣,感受文章的景美。)。
3、重点赏析几个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师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绘一幅“落霞”图。加强学生的想象力训练。
4、小结:
第二三段都写了什么景?体现什么特点?(运用总结归纳法让学生对本文的景美特点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四)写作特点总结。
通过总结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学案练习。
在本课中,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重点、理解难点,育人为本,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七、说板书。
好的板书有“微型教案”之称,这节课我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以简洁的文字,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
写作教学说课稿 篇11
《梦想的力量》是1篇读起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课文充满了浓浓的人性美,小瑞恩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令我们倍受感动,文中还有许多人在小瑞恩的感召下伸出了热情的双手,献上了爱心,这同样使我们感受到爱的温暖。
根据目前的情况,现在的学生都不太懂得关心别人的现况,设计这篇课文我意在教育学生做人要善良、富有同情心、懂得关爱他人,做事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想美梦成真,必须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奋斗。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1、谈话导入,引出梦想
2、初读课文,感知“梦想”
3、 品读课文,明晰“梦想”之路(抓住字、词、句去感受瑞恩的善良、坚强和执著)
4、研读课文,感悟“梦想”力量
5、联系实际,以学导行
这是1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因此,教学开始前,我首先让孩子们听周笔畅的歌曲《梦想在望》,让学生在感官体验和生活经验是理解的基础让学生初步感知梦想。这样既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让学生初步感受美好梦想会带给人希望和力量,为下面谈感悟做感情铺垫。第二步的初读课文,感知“梦想”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前对我们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目标指向,获取初步的感观印象,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积极性。我让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了梦想。我在课堂上能紧紧围绕着两个重点思考题“瑞恩的梦想是什么?梦想是如何实现的”展开读书,思考。“瑞恩的梦想是什么?”学生一找就知道了,也初步感受瑞恩的为人善良、有爱心。关键是梦想是如何实现的,从中去体会梦想的力量,这一环节是学习课文的重点,我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以学定教,适时进行补充、引导、点拨,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在学生汇报感悟的时候,我适时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充分体会出瑞恩身上美好的品质和坚定执着的精神,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到自身实际生活,谈谈自己的梦想,今后怎样更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让学生明白美好的梦想会给人带来希望,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动力。做到了学文明理,以学导行。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我能顺利完成,但课堂永远充满了遗憾,回思课堂,有待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一、 因为这是略读课,要我们在一节课内完成,要完成各项任务势必有很多地方都做的不足,在课堂上如能紧紧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络,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就能更深刻体会瑞恩以及文中其他人物的精神品质。虽然这篇文章语言朴实,但是蕴涵丰富的情感,学生多读不仅能拉近与文本的距离,读出感情,而且越读越有体会。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多读,学生才会真正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意蕴,有所感悟,有所收获。让他们明白要想美梦成真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坚持不懈付出艰苦的劳动。
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还不足,我还不够放手给学生研究感悟的空间,体现不了学生主体作用。
三、我认为学生的发言面较窄,有部分学生充当了听众的“角色”
路漫漫长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地查漏补缺,使自己的教学技能不断提高。
写作教学说课稿 篇12
本课教学以新课标准“坚持健康第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指导思想,激发每个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乐趣。由于学生自身条件、运动技能等方面有个别差异,在教学中采用异质分组的形式,使学生体验团结友爱和竞争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和团结协作的意识,同时也可以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
迎面接力跑是接力跑中的一种,依靠集体合作,运用传接棒技术,用最短时间跑完一定距离的集体项目。它既要发挥个人快速跑的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互相配合,密切协作的集体精神。在进行接力跑中,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位移速度。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本次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喜欢探索学习,对迎面接力跑项目较有兴趣,这对实现教学目标极为有利。但小学生安全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差,容易出现伤害事故,教师要加强安全教育,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
1、学生乐于参与迎面接力跑的练习中,并自觉的自主学练。
2、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练习,发展速度、灵敏,增强身体素质。
3、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活动,培养自尊、自信的意识。
教学重点:正确交接棒的方法。
教学难点:交接棒与跑的结合速度。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辅导、参与与促进作用,学生通过探究、协作、讨论、交流等方法进行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法主要采用:
1.讲解法
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与学生交流情感的主要方式。本课中,教学语言贯穿于整个过程,如发布口令、队形调动、基本动作的描述、重难点的讲解等。还要根据教学中出现的教学契机,适时进行表扬、指正、鼓励、指导,有意识的渗透道德情感教育等。
2.示范法
即教师示范、学习同伴的示范、正确示范、错误示范等,这些示范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使学生获得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观念和直接经验,便于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3.重复练习法
依据体育学科特点,学生要真正掌握交接棒动作技术、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必须亲身实践,才能逐步掌握相关动作。本课主要通过学生探讨、合作练习,使学生经过多次练习磨合掌握交接棒动作方法,并突破重难点。
4.合作探究法
通过小组的讨论和及时总结自评,让学生进行合作性练习,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导入阶段---热身阶段---探究体验阶段---身心放松阶段四个部分。
写作教学说课稿 篇13
说教材:
本课选自三级教材第四讲,有了前面三讲《从此不怕写作文》、《写好我喜爱的动物》、《写好我喜爱的小物件》的基础,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要按照一定顺序介绍事物的外形特点的方法,但是在运用上还不是很自如。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按一定的顺序从几个方面抓住特点来介绍自己爱吃的水果;
2、在阅读范文中积累好词佳句,并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3习作中要做到语句通畅与连贯,用词准确。
说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并具有仔细观察水果和蔬菜的愿望。
说重难点:
能够按照一定得顺序抓住事物的特点介绍水果及蔬菜。
说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三年级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所以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注重提高他们的习作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作文就是指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在这节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身上的“五员大将”——眼、手、鼻、口、心,同时又创设多个情景,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从说到写。另外,作文源于生活,重在积累,得益于练笔。
作文过程是观察、活动、思维、想象、表达等有序的训练的过程,而整个过程需要对话的支持。三年级学生刚学习作文,他们需要在交流互动中借鉴、模仿、领悟、创新。这节课我通过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境,平等对话,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学生写的困难的问题。
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题篇香蕉一个学生每人带一种爱吃的水果
说教学过程:
教学情景一:看图说话,激趣导入
师:金色的秋天来了,爱吃水果的同学可以一饱口福了,因为许多水果正绽放着它们成熟的笑脸,等待着我们去品尝呢?快来看一看都有谁在等待我们吧!(课件出示水果图片)
师:说说你看到什么?紫金色的葡萄。毛茸茸的桃子。红红的大苹果。
师:你最爱吃什么水果?因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我爱吃的水果》(板书课题)在此,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所谓的情境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把学生带入真实或虚拟的场景、氛围、活动之中,使外部的环境与学生内心的情感建立密切的联系,强调通过观察、感知、体验唤起学生的思维、想象。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语言的描述,情感的传送,起到主导的作用。所以一开始我就创设了这样的情景,从而激发兴趣,渲染气氛,为下面的活动对话奠定基础。
教学情景二:欣赏习作,指导观察
师:我知道你们今天也带来自己最爱吃的水果,请拿出来。
师:我们可以用身体的什么器官去了解它呢?
老师边引说边板书,用眼睛(看),看什么?(形状、颜色)
用手(摸),摸什么?(表面)
用鼻子(闻),闻什么?(气味)
用口(尝),尝什么?(味道)
师:你们都有喜欢的水果,猜老师最喜欢吃什么呢?老师最喜欢吃的水果是香蕉。师:(手拿出香蕉)看香蕉是什么颜色?淡黄。土黄。
师:请同学摸一下,并说说摸的感觉,好吗?很光滑。
师:闻一下,又怎样?很香。
师:(把香蕉打开)说说里面的样子。奶黄色
师:(请学生吃)说说你吃的味道和感觉。香甜甜滋滋软乎乎。
师:刚才大家说得不错,能不能把刚刚说的连成一段话说一说呢?学生自由说,指名说。师:老师把它写成一段话,自由读,并且比较一下,你更喜欢谁说的呢?为什么?可以动笔画一画。
(出示)瞧,香蕉弯弯的,像月牙,又像小船。它穿着淡黄色的外衣,顶端的枝柄就像绑了一个小辫子,显得十分可爱。我用手摸一摸,它的皮非常光滑,把它靠近鼻子闻一闻,一股淡淡的香气扑鼻而来。再把它的外皮剥下来,露出奶黄色的果肉,我忍不住轻轻地咬上一口,软乎乎,甜滋滋的,叫人吃了还想再吃。
师:说说这段话有哪些写得好的地方。(按顺序、比喻、拟人,好词)
写作教学说课稿 篇14
1、教材地位及特点。
这篇文章收录在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中,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谵。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等等。选择这篇课文作为五年级的语文的第一课:
(1)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2)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
(3)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
2、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朗读的方法和阅读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他们有一定的情感积累,但课外阅读量可能不够高,语言积累和语言感受力相对就比较缺乏。通过这节课的共同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汉语言的魅力,对读书或者某一本书产生阅读兴趣。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圈划描写心理活动、动作的语句,揣摩人物思想情感变化。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划和讨论等方法,体味窃读的滋味。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主人公热爱读书、渴求知识的精神。
重点:圈划并有感情的朗读窃读时心理、动作描写的语句,体味窃读的滋味。难点:揣摩人物情感变化。
1、朗读法:每1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散读、默读,让学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风格。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心到、手到”,积极读书,抓住文中描写的细节重点。
2、朗读法: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1、导入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学生畅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课文《窃读记》。
(过渡:通过刚才的概括大家知道了作者小时候想出了许多方法来“窃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圈划出描写窃读时心理活动、动作等词语或语句,并简单谈谈你的体会。追问:作者又是如何表现他的快乐和恐惧的?请大家从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两方面入手圈划出自己感悟的词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2、学生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交流要点。
b、【课文】“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异。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
c、【课文】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神态和内心是相违背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
e、【课文】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贪婪”理解意思。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扑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根据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
f、【课文】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g、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道,“窃读”,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但所谓“窃”,也无非是只读不买。“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哄赶,这种书内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1、心灵对话。
窃读苦,苦在惧怕,苦在艰辛,而女孩依然窃读如故,到底是为什么呢?因为她酷爱读书,但又无力购买!此情此景,你想对这位窃读的女孩说点什么呢?从而引领孩子直接与女孩展开心灵的对话。
2、资料拓展,以情悟句。
相机展示作者林海音的图片及生平事迹说明,在这位“台湾文学之母”其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引领孩子回归文本,理解并深情朗读文末之句“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分发材料:《窃读记》节选。
1、用心读文章,品味文章。动笔去划一划,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读书的收获与感受。(引导学生能够简单用上学习课文时的方法。谈出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滋味。)。
1、阅读林海音《童话》、读或观看影片《城南旧事》。
2、谈读书经历。把自己的读书经历与作者的读书经历进行比较,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3、搜集名人读书故事,并做好记录。(2或3小题任选其一)。
[设计意图]在阅读教学中“走一个来回”,读进去,走出来,从读到写,因文悟法。课外阅读帮助拓展视野,名人名言激励童心。读后感让学生反观读书态度的不足,在自省中提升,感悟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