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蜻蜓教学设计汇聚优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放飞蜻蜓教学设计汇聚优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第一篇】
学 科。
语文。
年级班。
三年级一班。
课 题。
课 时。
第一课时。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基
础
性
目
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慈、复”两个生字,理解“七嘴八舌”“孑孓”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地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
发展。
性目。
标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
学
重
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
难
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
方
法
朗读法、谈话法。
手
段
多媒体课件。
板书。
孩子们 陶行知。
朋友。
捉 放。
爱护。
达
标
检
测
必
做
题
组词:
慈( ) 握( ) 舌( )。
复( ) 构( ) 抢( )。
选
做
题
思考:
反
思
教 学 活 动。
教学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读谜语,猜一猜。
(谜底是蜻蜓)。
学生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齐读课题。
指名读生词。
同桌轮读。
男女生读。
小老师领读。
质疑:“田埂”是什么意思?
“孑孓”是什么?
生自由读书,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己读读1-6自然段,看看从对话中知道了什么。
指名读读书上的句子。
读一读感受“慈爱的问”是一种怎样的语气。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读对话。
理解“七嘴八舌”
学生分角色读读这段对话,再现当时热烈的场面。
师生合作分角色读对话。
学生读读课文7-10自然段,看看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说一说自己通过读书了解到什么。
生: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 。
生:尾巴是掌握飞行方向的。
生:眼睛很复杂,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学生交流资料。
学生思考说说孩子们对蜻蜓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指名回答(如下):
他们更加了解蜻蜓!
会更加喜欢蜻蜓!
会更加爱上蜻蜓!
指名读11自然段。
读中体会商量的口吻。
读中体会纷纷说是怎样说。
生:陶行知。
学生认真看陶行知的小资料。
学生再读课文,画出描写陶先生语言和动作的词语,体会一下他是一个怎样的教育家。
学生交流。
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课题——放飞蜻蜓!
读一读生字,组个词语。
生书空。
观看演示。
生描红。
1. 抄写课后生字生词。
1.出示谜语:
细细身体长又长,身后背着四面旗,斗大眼睛照前方,飞来飞去捉蚊蝇。
2.今天我们来学习1篇与蜻蜓有关的课文,题目是《放飞蜻蜓》。
板书课题。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都预习好了吗?老师检查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第一组(生词)。
陶行知 慈爱 七嘴八舌 据说。
苍蝇 蚊子 掌握 抢着说 。
构成 复杂 成千上万。
第二组(难读的词)有信心读好吗?
抚摸 保持 入神 。
翠贞 田埂 孑孓 。
平衡 商量 口吻。
“田埂”是田间稍微高起的小路。
“孑孓”是蚊子的幼虫。
2.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老师巡视。
老师小结:
陶行知看见翠贞和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就和孩子们交谈最后孩子们放飞了蜻蜓。抓住开始、经过和结果就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希望大家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1. 师:(出示课文插图)。
一天午后,陶行知从村里走出来,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这时陶行知和孩子们有一段对话。
师:翠贞想了一下,回答道——引读:吃虫子。
师:一个男孩说——引读:吃露水。
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抢着说——引读:吃草。吃树叶。吃泥土。
师:对,就像同学们这样人多嘴杂,议论纷纷就是七嘴八舌。
老师小结:
就是这场对话,孩子们明白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所以他们最后会——放飞蜻蜓。
2. 对于蜻蜓这个人类的好朋友,你还有哪些了解?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蜻蜓。
师:大家在预习的时候还搜集了有关蜻蜓的小资料,让我们一起来补补第10自然段的省略号吧。
老师结合蜻蜓图片小结:
可爱的小蜻蜓不仅吃害虫,他还有又细又长的尾巴,能保持平衡、调整方向;它的眼睛很大,叫做复眼,能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全世界的蜻蜓有5000多种,我们中国就有300多种,蜻蜓是昆虫世界中最出色的飞行家。人类在制造飞机的时候都要向蜻蜓学习呢!
是啊,所以孩子们入神的听着。
(出示11自然段)。
师生谈话: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陶行知吧!
(课件出示)。
教师相机梳理:
慈爱地抚摸着 平易近人。
滔滔不绝的介绍 博学多才。
对一群孩子耐心地教育讲解 循循善诱。
对蜻蜓那小心的动作 富有爱心。
……。
老师小结:
看来是陶行知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正是他那朴实的语言,让孩子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孩子们带着对蜻蜓的喜爱之情,带着一份责任与希望,放飞了蜻蜓。
课文学完了,课文中有两个生字需要大家注意一下。
出示:
慈:上下结构兹+心中间部分不能少了两点。
复:中间是一个“日”,不要写成“目”,下面是折文,横撇连在一起是一笔。
老师范写。
导入环节设计猜谜语不但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语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对陶行知这个人有一定的认识,这种认识不在枯燥的介绍中,也不是简单的概括中,而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来感悟。只有对陶行知这个人有全面的认识,才能让学生理解到是他通过声情并茂的教育,让孩子们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才有了孩子最后“放飞蜻蜓”的举动。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第二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2、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启发猜想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出一个谜语给大家猜。“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领。”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
2、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蜻蜓,你们喜欢吗?看到这么可爱的蜻蜓大家肯定都喜欢。
3、今天我们就学习1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蜻蜓。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4、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谁让他们放飞的?为什么放飞?)
出示陶行知资料(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创办了多所学校。)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2、看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检查词语:慈爱、抚摸、田埂、孑孓、复杂、四面八方、成千上万
3、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不错,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一)学习1——6自然段
1、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 自由读1—6自然段。
2、通过读书,大家说一说为什么要放掉蜻蜓呢?
重点: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1)为什么说吃害虫就是我们的朋友了呢?
3、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几个自然段。老师做陶行知,指生读旁白、翠贞、一个男孩,其他同学做孩子们。
4、刚才你们都异口同声,齐读的吃草吃树叶吃泥土,课文中却说“七嘴八舌”,这是怎么说?你们快试试。
5再分角色读1——6自然段。
(二)学习7——10自然段
2、陶行知给孩子们讲了什么知识?再来读读7——10自然段。
重点交流:
(1)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a、出示前一句读,尾巴有什么特点、作用?
b、出示图片。
c、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读出尾巴的特点来。
d、你还了解蜻蜓尾巴的哪些知识?
f、通过 “据说”这个词我们知道了陶行知也不确定,课下我们继续研究考证这个问题。
g、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a出示句子读,眼睛有什么特点、作用?
b再读这几句话。
c省略号:陶行知讲完了吗?你还了解哪些关于蜻蜓头部的知识?
d出示图片,看,这就是由成千上万只小眼构成的大眼,我们叫它复眼,几乎占了头部的一半,多么神气啊!
e再读描写眼睛的句子,把眼睛的特点读出来。
3、了解了蜻蜓眼睛、尾巴有这样神奇的作用,你觉得蜻蜓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4、陶行知和孩子们谈论蜻蜓,让我们了解到有关蜻蜓的这么多知识,我们越来越喜欢蜻蜓了,其实陶行知不仅用语言告诉孩子们蜻蜓吃害虫,它身体的特点和作用,我们也来关注关注他的动作,看看你从中有没有新的认识?再来默读1——10自然段,画出相关词句。
5、你找到了哪句话?从他的动作中你了解了什么?(爱孩子们,爱护蜻蜓)
(三)学习11自然段
1、孩子们明白了陶行知的用心了吗?读读11自然段,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2、再请同学读读这个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感悟深情
1、课文学到这儿,课前,大家提出为什么要把蜻蜓放飞?现在你知道原因了吗?
小结:现在我们明白了孩子们捉蜻蜓是因为喜欢,放飞也是因为喜欢啊。板书:擦?
2、作业:
(1)通过今天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对小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课后写1篇小短文介绍介绍小蜻蜓。
(2)查阅资料,了解蜻蜓真的能吃自己的尾巴吗?
(3)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益昆虫知识。
板书:
放飞蜻蜓
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喜欢、爱护有益昆虫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第三篇】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意目标: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教学难点:体会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尊重和爱护。
学习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重点。
二、布置预习任务:
1、读第一遍课文,达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准下列字、词的音。
据 构 抢 陶行知 慈爱蚊蝇把握孑孓七嘴八舌复杂。
3、读第2、3遍课文,达到读正确、读流利,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不重复,停顿恰当。
4、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写一写。
5、从文中标出下列词语,并联系上下文写出它们的意思,不明白的查阅资料。
田埂:
慈爱:
七嘴八舌:
成千上万:。
6、我知道:
陶行知:
7、从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
8、在课本上描红;在生字下面写出生词(从文中找一个生字的词语),把生词和课后第三题在下面抄写2遍。
9、预习了这篇课文,有以下问题不明白:(写在下面)。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第四篇】
本文是1篇记事的文章,通过讲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的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课文层次清楚,语言见解,通过人物具体明白的对话,推进故事的发展,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从中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受到教育,并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
本课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位语言文字,激起对蜻蜓及其他动物的有关知识的求知欲,并领略老一辈教育家的风范。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3、体会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爱护和谆谆教导。
1、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2、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体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导。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放飞蜻蜓》这一课。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上节课学到了什么? (板:吃虫子、陶行知)
所以孩子们要——读题。
2、你从哪里知道每一个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什么?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
读出这种心情来!(指名)
二、教学课文7—10小节:
1、这节课,我们就当自己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认真读一读课文的7—10小节,想一想:你愿意放飞蜻蜓吗?找找自己乐意放飞蜻蜓的理由,划一划有关的词和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为什么你也同意放飞蜻蜓?
(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知道蜻蜓是我们的朋友?)
3、课堂讨论。
a、从蜻蜓本身讲:
(1)出示:它的尾巴是一节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
理解“据说”:表明他也不是很有把握,只是听说而已究竟是怎么回事?谁查了资料?请你为大家做介绍。(蜻蜓繁殖后代时,由于生理的需要,会咬自己的尾巴,看起来像“吃”尾巴,其实并没有吃掉。)真是一种有趣的昆虫啊!(板:尾巴 保持平衡)
“蜻蜓用尾巴在河里点水”——其实是蜻蜓在河里产卵。成语:蜻蜓点水,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2)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多可爱的昆虫呀!你有没有看到蜻蜓的样子?谁还会补充几个这样的句子?
蜻蜓好象会说话,你听到它说什么了吗?
哪个词给你印象比较深?“成千上万”还可以换成什么词?(板:眼睛 四面八方)
(更喜欢蜻蜓了)
(5)是呀,因为了解蜻蜓,才会更喜欢蜻蜓,也才会——读题(放飞蜻蜓)。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第五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6个字,掌握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学习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能正确读出句子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导,懂得保护益虫。
4、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阅读习惯。
理解陶行知如何耐心细致地引导孩子们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启发孩子们放飞蜻蜓。
了解蜻蜓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生字卡片、图片
第一课时
一、展示图片,激趣导入
1、同学们,老师给分享的“放飞蜻蜓教学设计汇聚优质8篇”,这是什么?(出示图片)(板书: 蜻蜓)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只蜻蜓(美丽、可爱)你们喜欢吗?今天有几个小朋友要把蜻蜓放飞(板书:放飞)
2、齐读课题,引导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简介陶行知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图片导入,从而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小组学习,大家互相读,注意听字音是否读准确,互相评价。
3、检查识字情况,“开火车”组词认字,分小组竞赛识字。
(1)指导学生读准生字字音。
(2)小组派代表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归纳总结。
(3)出示词语认读
(4)出示带生字的句子测读
4、指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放飞蜻蜓?谁让孩子们放飞蜻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他们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方式。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应独立解决,不依赖他人。)
三、再次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讨论交流上面思考题:
第至第自然段写捉蜻蜓
第至第自然段写谈蜻蜓
第至第自然段写放蜻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指导书写,布置作业
1、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2、出示生字词,再次认读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第六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2、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启发猜想。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出一个谜语给大家猜。“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专捉害虫有本领。”请同学们猜一种昆虫。
2、出示图片,瞧这就是蜻蜓,你们喜欢吗?看到这么可爱的蜻蜓大家肯定都喜欢。
3、今天我们就学习1篇关于蜻蜓的课文,板书:放飞蜻蜓。 齐读课题:放飞蜻蜓。
4、看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质疑:谁捉了蜻蜓?谁放飞蜻蜓?谁让他们放飞的?为什么放飞?)。
板书:?
出示陶行知资料(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创办了多所学校。)。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理清顺序。
2、看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检查词语:慈爱、抚摸、田埂、孑孓、复杂、四面八方、成千上万。
3、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不错,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一)学习1——6自然段。
1、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自由读1——6自然段。
2、通过读书,大家说一说为什么要放掉蜻蜓呢?
重点:陶先生拉着孩子们坐在田埂上,说:“还是翠贞说得对。苍蝇、蚊子、水里的孑孓,它都吃。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
(1)为什么说吃害虫就是我们的朋友了呢?
3、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几个自然段。老师做陶行知,指生读旁白、翠贞、一个男孩,其他同学做孩子们。
4、刚才你们都异口同声,齐读的吃草吃树叶吃泥土,课文中却说“七嘴八舌”,这是怎么说?你们快试试。
5再分角色读1——6自然段。
(二)学习7——10自然段。
2、陶行知给孩子们讲了什么知识?再来读读7——10自然段。
重点交流:(1)你们看,它的尾巴是一节一节的,又细又长。它用尾巴保持平衡,调整方向。据说,在它饿极时,会将自己的尾巴吃去一截。不过,以后又会长出来。
a、出示前一句读,尾巴有什么特点、作用?
b、出示图片。
c、再来读读这个句子,要读出尾巴的特点来。
d、你还了解蜻蜓尾巴的哪些知识?
f、通过“据说”这个词我们知道了陶行知也不确定,课下我们继续研究考证这个问题。
g、谁来读读这个句子?
a出示句子读,眼睛有什么特点、作用?
b再读这几句话。
c省略号:陶行知讲完了吗?你还了解哪些关于蜻蜓头部的知识?
d出示图片,看,这就是由成千上万只小眼构成的大眼,我们叫它复眼,几乎占了头部的一半,多么神气啊!
e再读描写眼睛的句子,把眼睛的特点读出来。
3、了解了蜻蜓眼睛、尾巴有这样神奇的作用,你觉得蜻蜓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出示: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4、陶行知和孩子们谈论蜻蜓,让我们了解到有关蜻蜓的这么多知识,我们越来越喜欢蜻蜓了,其实陶行知不仅用语言告诉孩子们蜻蜓吃害虫,它身体的特点和作用,我们也来关注关注他的动作,看看你从中有没有新的认识?再来默读1——10自然段,画出相关词句。
5、你找到了哪句话?从他的动作中你了解了什么?(爱孩子们,爱护蜻蜓)。
(三)学习11自然段。
1、孩子们明白了陶行知的用心了吗?读读11自然段,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2、再请同学读读这个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感悟深情。
1、课文学到这儿,课前,大家提出为什么要把蜻蜓放飞?现在你知道原因了吗?
小结:现在我们明白了孩子们捉蜻蜓是因为喜欢,放飞也是因为喜欢啊。板书:擦?
2、作业:(1)通过今天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对小蜻蜓有了哪些了解,课后写1篇小短文介绍介绍小蜻蜓。
(2)查阅资料,了解蜻蜓真的能吃自己的尾巴吗?
(3)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益昆虫知识。
板书:
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
喜欢、爱护有益昆虫。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第七篇】
这是1篇充满情趣的故事,描写了一群小朋友在陶行知先生的帮助下了解到蜻蜓的相关知识,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并在陶先生的劝导下把捕捉到的蜻蜓放飞掉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爱护益虫的道理,是富有启迪意义的好教材。孩子们放飞的是蜻蜓,其实也是在放飞童稚,放飞爱心,放飞希望。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渐次深入探究。
2、引导学生熟悉故事情节,根据标题“放飞蜻蜓”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由此出发,提出自己的猜想,相机亮出故事结构“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进而兼顾首尾,聚集“放飞”,导向深入探究,使教学不致平板化。
3、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教学中尽量注意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等闪光点,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4、作者描写了一群儿童,充满了童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在创设的意境中去感受情、体味趣,于不知不觉中提高思想认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教学准备。
1、了解陶行知的其人其事;
2、理解蜻蜓的有关知识(特点、习性等);
一、展示画面,激趣引出课题。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一教学片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蜻蜓飞舞的画面导入课题,不仅激起学生对美丽蜻蜓的喜欢,而且由此让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将对后面的教学产生了铺路搭桥的效用。
二、朗读、交流、感悟。
出了“慈爱”“小心”“商量”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体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乐于受教、富有爱心的美好品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教学中注意由“果”溯“因”,导入情境,就会使学生学得如临其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由于在一开始我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因此学生有的放矢,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有情可抒。这样的语文课堂已经变成具有磁石般魔力的智慧碰撞和智慧生成的对话场,文本、作者、教师、学生均是参与者。师生在七嘴八舌的混响声中,过滤和沉淀开启心智的思考,语文课堂成了一个激情、智慧、灵感、创造碰撞和生成的大舞台。
三、拓展、延伸。
在学完整篇课文以后,我又安排了一组图片欣赏,目的是引导学生想象:重回蓝天的小蜻蜓会说什么呢?并自由表达:你们有什么想对小蜻蜓说的吗?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应当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建构的辨正统一。“入境始与亲”,让学生转换角色,自己深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自己去体验,去感受。而配乐的集体分角色朗读课文,更将本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到了陶先生的慈爱和善和谆谆教导。
四、演一演这个故事。
让学生想象说话能拓展、丰富、充实课文内容,调动学生平常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的情感。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一方面表演的学生会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争取表演得惟妙惟肖,另一方面,台下的学生会津津有味的听,全神贯注地辩,又兴致勃勃地说,能培养学生专心听、仔细辩、大胆说的习惯和能力。
关于蜻蜓的知识其实并不比我们做老师的少!走进新课程,我们为师者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学习者,向书本学习,更新理念;向学生学习,做平等中的首席;向同行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陶先生身上我又一次明白了教育的真谛:真正的教育不是告诉,而是启发与诱导!
次教《放飞蜻蜓》一课,我以为应该很好地让学生了解陶先生其人其事。因为,陶先生的塑像就矗立在我校附近的尊师广场上,每天,他都深情地眺望学生走进校园。
对于这课的教学重难点,老师们意见并不统一,大多是将“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作为重难点。我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尽管教参上有这样的建议,尽管在本单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是训练重点,但我细读课文后仍觉得将这作为教学的重难点并不妥。
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1、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激发探究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至于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我以为并不难,学生只要读读课文就能说出来,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放飞蜻蜓教学设计【第八篇】
1、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3、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找出简单的,可以自己写好的字:舌、蝇、蚊、饿、构描红、记忆字型。
3、教师范写:陶、慈、抢(强调左边不是“仓”)、复,抓住重点笔画进行提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练习分角色朗读。
(1)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大家谈谈。(教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