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学设计优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屈原列传教学设计优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第一篇】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我国古代思想家不畏艰辛、追求真理的故事,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和刻苦钻研、勇于创造的精神。
通过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畅谈体会和感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了解他熊熊的爱国之志,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及其在国内外享有的声誉。
1、培养学生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理解屈原不屈的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1、教师准备。
多媒体。
2、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搜集有关屈原的相关图片以及文字资料;整理屈原的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
一、检查复习,谈话引入课题。
1、你能说一句你印象较深的孔子的名言吗?
二、揭题并板书。
爱国诗人——屈原。
三、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本第55页,并将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勾画出来。
(二)全班交流。
这个环节要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
1、指名交流自学结果。
2、补充交流课前搜集屈原相关资料。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作相应的补充。
(1)他创作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作品,以抒发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他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表达对腐朽的旧贵族的愤怒。
(2)屈原不仅是一位很有抱负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吸收民间的文学形式,采用方言音韵,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了一种新诗歌体裁,即楚辞体,代表作《离骚》。
其中,可以讲解有关屈原的故事,也可以利用《离骚》中的部分诗句,突出说明屈原对楚国人民的深沉热爱和对真理的执著追求。
(三)讨论:
1、屈原具有哪些品质?
2、说说人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全班讨论,各抒己见,教师点拨,总结。
(四)写碑文,表真情。
假如班上要举行一次屈原纪念碑碑文征集活动,你怎样写?
1、学生准备。
2、交流碑文。
3、评选最佳碑文。
四、谈感受,说体会。
说说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感受和体会?可从各个方面说。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第二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了解屈原和郭沫若。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第三篇】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
学习重点 。
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理解和学习本课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一、背景材料。 。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二、难点、重点分析 。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
三、分析文章结构内容。
本文是1篇人物传记,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分三部分。
1、简介屈原。2、屈原被疏。3、述评《离骚》。
第二部分:(4--10) 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
(1)、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2)、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
第三部分:(11--12)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1、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
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四、写作训练。
以“写给屈原的一封信”为题,写1篇文章,与古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第四篇】
1、认识课后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关键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感受爱国诗人屈原的伟精神,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2、出示课题。
3、交流分享的“屈原列传教学设计优质8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画出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词。
3、说说自己对屈原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重点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及对屈原的了解。
1、读课题说说从课题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屈原的。
2、从哪些地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在书上圈圈画画,并标上序号。
3、课文哪一小节重点写了屈原是一个诗人?他的诗有哪些特点?把他的诗句画下来,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做上记号。(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学习情况。)。
1、屈原具有哪些品质?
2、说说课文为什么要写人们对屈原的纪念?全班讨论,各抒己见,教师点拨,总结。
假如班上要举行一次屈原纪念碑碑文征集活动,你怎样写?
1、学生准备。
2、交流碑文。
3、评选最佳碑文。
说说学了这篇课文有哪些感受和体会,可从各个方面说。
写出文中屈原的诗的意思。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第五篇】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1、重点: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第三段)。
2、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背景简介:。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记载了我国从远古直到汉武帝时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两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史”,大多数沿用《史记》开创的这种体例。《史记》不但是一部史学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学名著。它善于塑造人物形象,语言简洁生动;同时富于抒情性。它在叙述史实时,饱含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大概是因为这个原因,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秦朝以前,古书中都不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简介屈原的生平和影响:。
屈原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他生于公元前340年楚国的贵族家庭,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与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湖南省汩罗江自杀了。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本文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赞扬了他的爱国精神和刚正不阿的正直品德。
第二课时。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1)也。为楚怀王左徒(2)。博闻强志(3),
楚国王族担任。
闻:学识,名词。志:记,记忆力。名词。
明于治乱(4),娴于辞令(5)。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
了解对于的道理娴熟应酬的语言对内就商议来发号施令对外。
入、出:作状语。
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6)之。
接待应付各国信任。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7),争宠而心害其能(8)。怀。
同在朝列(他)为了争得(楚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才能。
害:作患讲。
王使屈原造为宪令(9),屈平属(10)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11)之,
制定法令写的没有定下来见到了想篡改他的。
造为:同义,制定。
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
稿子答应就讲屈原的坏话说大家没有法令。
与:给与,答应。谗:讲坏话,名作动。
出,平伐(12)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13)。
制定出来夸耀认为除了没有谁能制定法令发怒因而疏远了屈平。
曰:衍词,不译。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14)也,谗谄之蔽明(15)也,邪曲之。
痛心听信谗言不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
聪:明。谗谄:说好人的坏话,形作名。明:形作名。邪曲:同义,形作名。
害公(16)也,方正之不容(17)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
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容纳忧伤愁闷沉郁沉思因而写了。
公:形作名。方正:形作名。“疾”后面四句都是原因宾语,“之”取消独立性。
骚》。“离骚”者,犹离忧(18)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第六篇】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
政治理想诗人形象。
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
(唯美情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
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
活动的时间为序,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任――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黜――迁。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投。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身后影响。
四、布置作业:熟读翻译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3、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明确:作者从解题、成因、内容、风格四方面介绍了《离骚》。“其文约……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段话,是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的,说明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洁志行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二、重点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几件大事:第一,受骗绝齐,第二兵败丹淅,第三复释张仪,第四诸侯击楚,第五赴秦身死,第六为秦所灭。屈原个人的遭遇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三、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明确:体会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体会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愤慨惋惜之情。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鱼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四、熟读课文,体味:司马迁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着屈原那样正道直行的品格,有着屈原那样深厚而又执著的感情。他景仰屈原,同情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哀怨之情。
五、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六、《信陵君窃符救赵》本篇重在引导学生自学,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本篇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略)。
七、学生自读《语文读本》中:《孔子世家》、《伯夷列传》、《毛遂自荐》、《鲁仲义不帝连秦》《贾生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货殖传序》。
八、布置作业: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第七篇】
教学目标:
态度: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我国古代思想家不畏艰辛、追求真理的故事,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和刻苦钻研、勇于创造的精神。
能力:
通过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畅谈体会和感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
知道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了解他熊熊的爱国之志,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及其在国内外享有的声誉。
养成教育训练点:
1.培养学生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屈原不屈的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
2.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搜集有关屈原的相关图片以及文字资料;整理屈原的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谈话引入课题。
1.你能说一句你印象较深的孔子的名言吗?
二、揭题并板书。
爱国诗人——屈原。
三、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本第55页,并将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勾画出来。
(二)全班交流。
这个环节要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
1.指名交流自学结果。
2.补充交流课前搜集屈原相关资料。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作相应的补充。
(1)他创作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作品,以抒发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他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表达对腐朽的旧贵族的愤怒。
(2)屈原不仅是一位很有抱负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吸收民间的文学形式,采用方言音韵,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了一种新诗歌体裁,即楚辞体,代表作《离骚》。
其中,可以讲解有关屈原的故事,也可以利用《离骚》中的部分诗句,突出说明屈原对楚国人民的深沉热爱和对真理的执著追求。
(三)讨论:
1.屈原具有哪些品质?
2.说说人们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全班讨论,各抒己见,教师点拨,总结。
(四)写碑文,表真情。
假如班上要举行一次屈原纪念碑碑文征集活动,你怎样写?
1.学生准备。
2.交流碑文。
3.评选最佳碑文。
四、谈感受,说体会。
说说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感受和体会?可从各个方面说。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第八篇】
本篇为人物传记,读传记文章重在感悟人物的性格精神。
此传与以前所学传记有所不同,“传评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之特点,也是本文之难点。
作为文言文,疏通文句、积累一些古汉语方面的知识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作为自读课文,学生的自读自悟显得尤其重要,老师的指导则应侧重于突出重点和难点。
1、回顾旧知识:司马迁及其作品;屈原及其作品。
2、疏通文句,理清文脉。
3、突破重点:感受屈原。
4、突破难点:“传评结合”的写法。
5、处理课后练习。
6、发散思维训练。
(说明:此程序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从旧到新,从点到面,从形到神,从内容到形式,从重点到难点,从知识到能力,从课内到课外,由浅入深。)。
1、理清文脉。
第一部分(第1-3段)。
屈原见任——屈原被疏——屈原为文。
第二部分(第4-10段)。
第三部分:(第11、12段)。
江畔答问,绝望自沉——文泽后世,德威众杰。
明线:屈原的命运(见任——见疏——见绌——见迁——自沉)。
暗线:楚国的命运(被骗——被袭——客死——灭亡)。
(说明:此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列传》的大致内容,这也是理解屈原形象的前奏。)。
2、感受屈原。
第1、2段叙述屈原才能卓越,为国操劳,因小人使奸而被怀王所疏。第3段着力评述屈原创作《离骚》的根由:“忧愁幽思”。屈原因“穷”生“怨”,因“怨”为文,而此“穷”此“怨”皆因奸佞蔽明。屈原的美政之梦光明磊落,然而被谄被谤,孤独无援,此时“不平则鸣”实乃自然之事。其文“以刺世事”,文如其人。屈原“志洁”“行廉”,为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操守,“自疏濯淖污泥”“蝉蜕于浊秽”“浮游尘埃之外”“泥而不滓”,其高尚的美德真可“与日月争光”。屈原一生,傲骨坚挺,皆因他的“方”与“正”。
第8段写屈原见放却仍“眷顾楚国,心系怀王”。屈原处江湖之远,依然心忧祖国。虽然怀王“终不悟”,但屈原的“存君兴国”之志从未泯灭。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屈原却无论是否在其位都要谋其政。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屈原则是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屈原的爱国之心既不会因个人的荣辱而动摇,也不会随楚国的治乱而改变。对祖国的一片忠心是屈原傲骨的内在精髓。
第11段写屈原江畔答问。屈原被放,“行吟泽畔”。他在吟什么?屈原仍在“吟”其志,他是为了其“志”而“颜色憔悴”到如此“枯槁”之状,颓废的外表之中仍透露着一种对精神追求的执著。渔父明知故问其见放之因,屈原答:“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这既是对不合理遭遇的解释,也是对自我人格立场的持守。渔父建议屈原“与世推移”,没有必要“怀瑾握瑜”,屈原则用形象化的比喻(“弹冠”与“振衣”)表明自己誓不改变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一句可见屈原的矢志不移,宁弃生求死,不坠青云之志。死亡已经成为屈原标举清高解脱愁苦的唯一手段。
综上所述,屈原形象就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个“道”就是理想和信仰,就是祖国和人民,就是人格的神圣与精神的绝对纯净。
(说明:本设计重在通过重点段来窥探屈原那高尚的灵魂,抓住了重点段也就抓住了品味人物的关键。)。
3、突破难点:“传评结合”的写法。
这篇史传与我们以前学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人物传记有些不同。前面几篇是“寓论断于叙事”,情节曲折、戏剧性强、人物性格鲜明。而本文则“以议论行叙事”,没有离奇完整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和人物的细致刻画,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一生,或边传边议,或传中寓评,所以有人称它是“史太公之变调”,亦即史传中的“变体”,其原因可能有四:
其一、先秦史籍皆不传屈原生平事迹,有关屈原的史料太少(可能与秦始皇焚书有关),单靠叙事不容易写出屈原光辉的一生。
其二、屈原史料虽少,但其作品犹在,通过作品感其精神是最好的办法,而将阅读所得见诸笔端就离不开“评议”。
其三、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所以“评”就显得尤其重要。
如第3段评述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其中就含有司马迁个人的怨愤。他和屈原一样才华横溢,品格高尚,只因李陵之祸惨遭宫刑之辱,屈原幽愤而为《离骚》,司马迁也是基于垢辱而作《史记》,也是有感于自己身世而为此传。司马迁高度评价屈原“志洁”“行廉”的人格,这也是自身人格的立场与持守。
第8段写屈原流放异地却仍心念怀王。其实司马迁亦是如此,他饱受耻辱仍心系汉廷。第9段借评屈原之失导致楚国日衰来警示汉廷当心“忠者不忠,贤者不贤”,若“不知忠奸之分”则可能“亡国破家”而“为天下笑”。
其四、“评议”利于表现屈原的性格。
如通过文首叙述屈原踌躇满志却遭忌恨这个简单的概括,屈原的.个性品质、政治见解等只能给人以大概的印象,单凭此寥寥几笔无法使形象丰满,所以第三段用大量笔墨评议屈原为文的根由,从而展示了屈原在忠奸、公私、正邪斗争中的鲜明立场和敢于抨击黑暗的斗争精神。司马迁还通过评“文”来展现屈原“方正”不屈的性格。如此这般,屈原的形象就会更深入人心。
在历叙楚国败事之后,司马迁又评论楚国日衰的因由,这就是:忠奸不分,用人不智,从而证明,屈原本人牵系祖国安危,其浮其沉就意味着楚国之兴之衰,屈原的高大形象由此而现。
在叙述屈原江畔答问之后,司马迁对其死也有一番议论,可能由于有些矛盾课文就没有选进来。
(说明:此设计重在从主客观两方面来探讨此传必须“评议”的理由,而探讨则主要抓住文中的评议性文字来进行,这些文字是基点,它既能表现屈原的性格,也能透露作者的心理。)。
4、发散思维训练。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之尾有这么一段评论:
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