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006

发表时间

【阅读指引】阿拉文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优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在山的那边》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3、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2、“山”、“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板书设计

象征手法

山海

(困难)艰苦奋斗(理想境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在课文句子中划出词语,明确词不离句。查词典,明确认知上有困难的词语的意思和读音。

导入

1、导语: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2、谈谈诗歌的特点

3、作者介绍、写作背景介绍: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课文:

提示:关于诗歌朗读

2、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把握内容及感情。

(1)诗中的“海”和“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2)作者通过对“山”“海”两个意象的描写,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样的写作意图呢?

(3)本文主旨是什么?

探究学习: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解说:以上探究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思考,多说,不强求标准的答案,意思正确即可,要注意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

(3)朗读这两节诗应该分别读出什么语气?并说明理由。

(配乐,营造氛围,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探究学习:

第一节应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

第二节应以“肯定、坚决”的语气为主旋律。

重点练读语句: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是的!人们啊……照亮你的眼睛”

(生四人讨论,各组合作学习,拟朗读处理方案。)

(个别示范后,全班齐读)

提示: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同学们对句与句之间的语气把握得很好,其实句子内部也有急缓轻重的区别。关键还是对诗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处理好。

(再次齐声朗读课文)

3、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又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诗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读声中,我听出了大家爱这篇意蕴丰富的诗歌。其实我国是诗的泱泱大国,优秀诗歌比比皆是,有兴趣课外找几篇读读,你一定会更喜欢这朵文学世界的奇葩——诗歌。

三、布置作业

1、语言训练:读一读,写一写词语至少选三个造一段话。

2、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

3、对不理解的语句质疑。

第二课时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背诵喜欢的句子,丰富语言,积淀语感。

二、研习课文

诗的语言是非常新颖、凝练、含蓄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一起讨论。

(1)自主阅读。圈划批注。

(2)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课文悟读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铁青”词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根据语境,应选择盛怒时人的脸色。这里用来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传神地表达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的沮丧的心情。这句诗言简意丰,语言既形象又生动。诗人惯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

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幻想”?

*“痴想”“幻想”可以互换吗?

4、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句的三个数量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

“一次又一次”,强调了“我”失望次数多;“又一次次”,强调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说明“我”遇到的困难非常多。

师备问:如果对这些困难估计不足会怎么样?在生活中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举成功,一旦失败就灰心丧气,从这句诗你得到什么启示?跌倒后要能爬起来,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这句读一读。

学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语细加品味,细微处有无限烟波。

5、怎么理解“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这句话?

细加品味“在远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湿”。

这里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对人生追求的巨大意义。它给人以艰苦奋斗的内驱动力。即使漫漫旅途布满荆棘,只要坚信远方有海在为你暄腾,你将充实而有活力。虽然渴望实现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屡败不馁执着地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终的强者。

读法指导:关键字词在朗读时要做突出处理。平时要多提高语言感悟力多揣摩发现!

(深入理解诗的内涵后,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师生对课文内容相互质疑。

三、体验与反思

1、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并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与同学分享。

2、比较阅读《山民》

四、课堂小结

学完这首诗我们已深深懂得:要见到山那边的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五、布置作业

1、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课外荐读冰心哲理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3、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在山的那边》教案【第二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等词语,在山的那边教案。

2.初步了解诗歌的常识,领悟诗中“山”与“海”的意义。

能力目标

1.提高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感悟诗歌内容与思想,学会初步欣赏诗歌。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目标

感悟诗中蕴涵的哲理,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2.品读揣摩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

突破方法:通过教师指导朗读、范读,学生诵读、品读等环节,体味诗歌所蕴涵的哲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把握词句,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朗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让学生在声情

并茂的诵读中把握“山”与“海”的内涵,领悟诗歌表达的人生哲理。

2.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研读诗歌,品味诗歌具有表现力

的语言,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美好而朦胧的梦,或者充满新奇的幻想,或者有美妙的

希望。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你童年最美的梦。

现在你的理想是否实现?如果实现,你是靠怎样的努力实现的?如果没有,我们一起走进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看看有哪些收获。

二、探究学诗方法

1.诗歌常识

诗歌,与散文、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它一

般分行排列,语言凝练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集中、精炼、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

2.方法探究

回忆、探究如何学习诗歌:

学习诗歌,重在朗读和品味。

朗读是学诗非常重要的环节。怎样才能把诗读好呢?同桌之间讨论、明确:

一要读准词句;二要读出节奏停顿;三要读懂内容;四要读出情感。

品读诗歌,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从用词、修辞、写法的角度,领悟

内容和情感,品味内蕴,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

三、诵读诗歌

通过多样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把握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

1.一读诗歌,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在文中用红笔标画出重点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

积累。

痴想(chī):发呆地想隐秘(yǐn):隐蔽,不外露

铁青(tiě):青黑色,常形容人(矜持、恐惧、盛怒或患病时)脸色发青。凝成(níng):凝结而成诱惑(yòu):引诱,迷惑

喧腾(xuān):喧闹沸腾扎下(zhā)

漫湿(màn):润湿,浸湿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齐读词语两遍,慢速齐声朗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并注意停顿。

2.二读诗歌,读出节奏。

听范读,学生小组练读、讨论,把握节奏与停顿。

小组代表朗读展示,其余学生听读,师生共评。

3.三读诗歌,读懂内容。

指名朗读,其余学生听读并思考:第一、二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诗中的“山”

和“海”指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两部分内容。

时间上:一节写“我”童年时期;二节写“我”长大后。

情节上:一节写“我”渴望海;二节写“我”追寻“海”。

心理上:一节写“我”的相望与困惑;二节写“我”的感悟和信念。

方式上:一节写“我”与妈妈的对话;二节写“我”与读者的对话。

一节中,“山”“海”指现实中的“山”“海”;二节写了“我”长大后的拼搏和奋斗,其中“山”象征艰难险阻,“海”象征理想。

4.四读诗歌,读出情感。

学生自读课后补充,教师补充介绍诗的相关背景资料。

这里的“山”和“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解读:山,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象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象力的召唤。

——王家新《关于〈在山的那边〉》

师生一起揣读两节诗的情感,准确把握朗读语气,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在山的那边教案》。

小时候→(轻声,适当延长),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声调略上扬,轻声)(语气:要读出孩子天真的向往的口吻)

妈妈给我说过:/海(语气平缓)(要读出母亲的慈祥和蔼)

哦(短而轻声),山那边/是海吗?(略带疑问和憧憬的语气)

于是(略延长),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音量适中,声调略上扬)

可是(要立即体现出孩子委屈、沮丧的心情),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延长),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语调上扬,声音延长),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连读略快)/打(重读)了/一个/零分!(语速放慢,声调延长,体现出挫折感)

妈妈(轻声),那个海呢?(要充满困惑)

(第一段主要要能够体现出孩子的纯真,对希望的想象憧憬,去追寻希望时的兴奋心情和遇到挫折的极度沮丧懊恼的心情。)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声音要比第一段来得大,要体现出一种坚定与自信。)

今天啊——(延长),我竟(重读)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延长)扎下了深根(语调降轻。)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语速要加快)地失望过(这句要重读)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语气上要降低)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语调上扬)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音量放大,语气激昂)

——那雪白的海潮啊——(延长),(音量达到顶点)夜夜奔来(开始降低音量,语气也渐趋平缓)

一次次/漫湿了/我(延长)/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延长),请相信(延长)——(音调上扬)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这两句连读语速要加快)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略延长,停顿)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延长)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两句读时要体现出惊喜的情绪。)

第一节要读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语气,第二节

要读出“坚定”的语气,结尾要读出兴奋与惊喜之情。

诗人取象于山与海,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坚定的信念,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漫漫长路充满了重重困难,但只要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坚持奋斗,理想终将实现。

大声自由朗读体会后,女生齐读第一节,男生接读第二节,读出诗情诗味。

四、品读诗歌

诗情诗味包含在诗歌的字里行间,品读诗歌,体会诗情可以从词语入手,抓

住关键词语蕴涵的丰富情感。比如“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一句中,“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在这首诗中是指作者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神奇世界,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可以看出,诗人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出示问题:诗中哪些语句给你的感触最深?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最好?说说理由。

学生自由品读,进行圈点批注;组内交流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铁青”原指青黑色,多用来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脸色发青。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山。“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本希望看到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感到失望、沮丧,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发青。这句诗传神地描绘出大山在孩子眼里的威严与无情以及“我”沮丧的心情,语言形象又生动。

(2)“妈妈,那个海呢?”

这句诗写出了“我”看海无望的困惑与沮丧,也表达出对海无限的向往与渴望。

(3)“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不经意间的,所以说是飘来的'。但从小而有的这梦想的种子却在“我”心中扎了根。

(4)“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这三句用三个数量词,“一次又一次”强调失望的次数多;“一座座”说明遇到的困难多;“一次次”强调屡败屡战的努力与坚持。

“诱惑”一词用得好,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能看到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5)“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一直在鼓励着我不懈奋斗。“枯干的心灵”,比喻理想受挫后疲惫失望的心。“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是说理想滋润着我的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有活力。这句话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对人生追求的巨大意义。

(6)“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不停地”“无数座”“一次次”“终会”等词语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坚定信心,而一旦理想真正实现,人们定会惊喜万分。“照亮”,可以想见这个“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是一定值得你翻山越岭去追寻的。

学生再次诵读,感受诗味。

五、拓展迁移

1.小结

诗中的“山”象征着困难,“海”象征着理想,而不断地爬山意味着不懈的

努力与奋斗,要实现理想就要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地去奋斗。

2.感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与大家分享。

3.理想格言寄语

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理想是人生的太阳。(德莱赛)

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在荆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松下幸之助

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停步在山谷的人永远也翻不过山岗。——约翰雷

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线,失去了路线,只好停止前进。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六、作业设计

1.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下的词语,抄写三遍,注音并释义。

2.《我的理想》300字小习作,提示:现在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它?如果遇到困难怎么办?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第三篇】

情感目标

感悟诗歌表达的信念和哲理,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1.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一种信念、一个哲理,意象壮阔,诗意跌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

2.联想想像法。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诗中“山”与“海”对应,形成强有力的冲突,波澜迭起,显现出情感的起落。关于“山”与“海”,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的理解,要调动生活经验,激活思维,以求深层探究。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诗歌意蕴的分析。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从诵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品味诗歌语言,探究关键词语蕴含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当一个山区孩子面对无言的群山时,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的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追求。今天我们走进王家新的诗歌《在山的那边》,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

二、资料助读

投影:

诗歌文体常识简介: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咏、朗诵。

三、诵读感知

1.学生默读全诗,勾画出诗歌的生字词并疏解。

投影: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后解释词义。

凝成( ) 诱惑( ) 一瞬间( )

隐秘( ) 喧腾( ) 痴想( )

教师明确,学生识记:

凝成(nínɡ):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隐秘(mì):隐蔽,不外露。

喧腾(xuān):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痴想(chī):发呆地想。

2.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诵读中的语气、停顿和情感表达。

3.学生练习朗读,要求语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4.听读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想像诗歌中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

请学生说出对诗歌意旨的理解。

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如对诗歌中“山”与“海”两个鲜明意象的感知;对追寻大海中遭遇挫折但又富有坚韧、乐观的体会;对诗歌中“山”与“海”寄寓深层含义,是理想与挫折的象征等。

引导学生揣摩:诗中的“山”与“海”蕴含着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海”的深层含义是指理想的境界。“山”在诗中,是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山比喻艰苦奋斗,群山比喻重重艰难险阻。

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达的是一种人生感悟和坚定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5.学生齐读,体味凝练而形象的诗歌语言。

四、研讨释疑,探究诗意。

1.学生研读诗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难诗句,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提出的疑难诗句可能有:

(1)“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2)怎样理解“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3)“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中“痴想”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是什么意思?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6)“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归结:

(1)王家新创作谈中说:“诗的开头两句,正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我想,几乎在每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有一些‘隐秘的想望’,而诗中的这种对‘山那边’的遥望和幻想,构成了我小时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来,它还隐秘地影响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愿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铁青着脸”是拟人手法。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是“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4)“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5)“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6)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2.教师提问,指名学生回答,如有不完善的地方,鼓励学生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3)读第一部分,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结尾表达的信念,如果用议论语言该怎样表达?“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5)有人说,这首诗在艺术上波澜迭出,紧扣人心,结合阅读体验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教师明确:

(1)小时候理解的山是指具体的、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今天,随着阅历的增长和体验的增加,“山”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是重重困难,道道难关。

(2)“我”虽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顶之后,又坚持不懈地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在远方召唤着我,鼓舞着我。诗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战胜失望,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海。而达到这个目标,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海”终将展现在你的眼前。从这个意义上讲,“海”就是“信念凝成的海”。

(3)“而我偏偏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的少年”(王家新创作谈),

(4)由“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照亮前后的心情是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让人兴奋、惊喜。

(5)诗人富有坚韧的信念,但语调并不总是高亢的。他没有回避生活的真实,在诗歌第一部分,他以一个孩子的语调写出,“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从负面描写的挫折感,反过来从感官和情绪上增进了“山/海”对立的真实性,使诗歌得以在一种强有力的冲突中,饱满地完成了最后的“海”与“山”的逆转。同时,这种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诗获得了一种恰当的节奏。

3.学生表情朗读全诗。

4.语言运用:

仿照示例扩写句子。

例:海在喧腾→→海在远方为我喧腾→→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树在点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小结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要告诉人们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与坚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这种告诉,是借助于“山”和“海”两个具有审美意义和价值的形象来进行的。“山”,一个实际生活的境界,是要挣脱和超越的对象;“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是追求和实现的目标。“山那边是海”把诗人的哲理感悟转化成了具体而又实在的人生不断追求的过程。所以寄寓哲理的形象美是这首诗歌的鲜亮的特色。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从朗读与把握总体形象入手,感悟此诗情感,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意境。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示范法朗读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以人生为主题的诗歌《在山的那边》,我们一起看此诗前面的导语。(生读)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寻找大海吗?这是一段能启发我们思考的导语,是没有进入诗歌以前给我们每位读者留下的一个问题。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既然是诗歌,我们就需要了解创作者及其创作的背景。因为诗往往都是作者自己一定时期的情感体验的表达。诗的作者叫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有诗集《纪念》《游动悬崖》。关于创作的时期,王家新说到《在》是我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这首诗的创作起源于童年体验,童年的生活经历促使他创作了这首诗。王家新出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区的武当山下,他的父母为中小学教师,从小随着父母工作调动,在五六个地方生活过,但一直没有走出山里的世界。童年的山区生活是封闭的,压抑的,而诗人又是一个耽于幻想,对外界充满好奇的少年。诗开头的两句,可以说正是作者“小时候”的真实写照。

三、之前我说过,课堂是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下面我们找同学为大家做示范性朗读。

幻想huàn凝成níng痴想chī一瞬间shǜn

四、(肯定后)全班齐读,准备好在学完后再各自朗读。每个学生都应该在诗的字里行间感悟到了些什么,也应该能初步感知此诗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全诗共一二两部分。首先,我们要弄清两个问题。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于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的理解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这里的“海”是指什么含义呢?

明确:

(1)不再是自然界的山,而是指重重艰难险阻。

(2)“海”也有自己蕴含的意味,是指理想境界。这样的探究,我们发现了“山”与“海”的深层含义,也就不难领会诗歌传达的情感?也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会实现。

五、诗人巧用群山和大海这两个具体的形象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翻出了一个全新的意境,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这首诗“山”与“海”都具有“象征意义”,这就是我们常讲的“象征手法”。所谓“象征”就是用具体的东西表达事物的某种意义。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领悟这首诗的象征内涵,避免理解上的实指性。

六、下面我们分诗节理解这首诗

1、第一诗节

(1)第一诗节是从作者童年的一次生活经历说起,小时候我会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痴想”就是发呆地想,也即是说童年的“我”有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山区,想要追求新的天地,这种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世界的愿望已达到痴迷的程度。

(2)是母亲指点了我的理想,唤起了我的向往。“于是-----零分”这里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明确:

(1)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2)“铁青着脸”这是拟人手法,“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心情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所谓“零分”就是幻想全部落空,小时候的“我”认识肤浅,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后来明白这都是幻想。

2、第二诗节

(1)第二诗节,诗人长大了,才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海是很遥远,但并非虚无缥缈,“凝成”在这里即是指经过一定努力才变化而成,表明只要有理想和信念,百折不挠地奋斗,最终会看到海的。

(2)这里“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扎根于我心中的种子比喻什么呢?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明确: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但就是这妈妈的一句话使我的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不可动摇,“我”是一次次失望,但还是一次次地鼓起了信心,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海潮是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也即是说诗人一直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这种信念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枯干的心灵”比喻什么呢?比喻失去理想的心,疲惫失望的心。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3)最后诗人发出自己内心的坚定的信念,“翻过无数座山,终会攀上一座山顶”,“那座山的那边,就是海,是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也即是告诉我们每位读者什么?

明确: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说明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理想境界的实现会给你兴奋和惊喜。

七、齐读此诗,再次感悟情感。

八、布置作业

熟读此诗,完成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

现代诗歌以感悟情感为主,此教学设计能体现这个宗旨,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充分领会了全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注重把握意境,教学重点突出。大量地朗读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由朗读促理解,这是诗歌教学最实用的教学策略。从课堂信息的反馈看,教学效果良好。如果配合以音像资源,将学生带入所营造的诗的意境,相信课堂将更加精彩。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