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精编4篇)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精编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教材分两段:
例1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例2教学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例3教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例4教学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字与信息”。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借助操作活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以往教学公倍数的概念,通常是直接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倍数,然后让学生发现有的倍数是两个数公有的,从而揭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同样如此。本单元教材注意以直观的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公倍数和公因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这样安排有两点好处:一是(牛牛范文☆)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实际背景,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二是有利于改善学习方式,便于学生通过操作和交流经历学习过程。以公倍数为例,教学时应让学生经历下面几个环节:第一,准备好必要的图形。要为学生准备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也要准备边长为12、18、24厘米等不同的正方形。第二,经历操作活动。让学生按要求自主操作,发现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可以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而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在发现结果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联系除法算式进行思考。这是对直观操作活动的初步抽象。第三,把初步发现的结论进行类推,先自己尝试看还能铺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再在小组里交流。不难发现能正好铺满边长12厘米、18厘米、24厘米等的正方形;在此基础上,还应引导学生思考12、18、24等这些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第四,揭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内涵是“既是……又是……”即“公有”。第五,判断8是不是2和3的公倍数,让学生通过反例进一步认识公倍数。理解概念的外延。在此基础上,教材注意借助直观的集合图显示公倍数的意义。公因数的教学同样如此。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理解,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如第25页第7题,先引导学生用列表的策略通过列举找到答案,再引导学生联系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第8题也可用最小公倍数解决问题,但也允许学生用列表的策略列举出答案。第29页第10题让学生先在图中画一画找到答案,也可让学生联系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第11题为学生提供了彩带图,学生可以在图中画一画,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数的知识思考。
2.提倡思考方法多样化,找公倍数和公因数。
课程标准只要求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二是只要求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而不是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出公倍数或公因数。不教学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还有两个原因:一是通过列举出两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找出公倍数或公因数。突出对公倍数和公因数意义的理解;二是学生对用短除的形式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算理理解有困难,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教学找公倍数或公因数时,应提倡思考方法多样化。以求8和12的公因数为例,学生可能会分别写出8和12的所有因数,再找一找;也可能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出12的因数,或着先找出12的因数,再从中找出8的因数。
在找出公倍数或公因数之后,还应引导学生用集合图表示出来。要让学生经历填集合图的过程,明确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数表示的意义,体会初步的集合思想。
对于两个数有特殊关系时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教材在练习中安排,引导学生探索简单的规律。由于教材不讲互质数,所以两个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最大公因数是1这样的结论不要出现,只要求学生在具体的对象中感受。
为了拓宽学生对求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方法的认识,教材在“你知道吗”栏目里介绍了“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并介绍了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符号表示。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阅读进行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讲解。
3.通过调查、交流和尝试,感受数在表达信息中的作用。
教学“数字与信息”这一实践与综合应用时,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和交流参与活动,感受数字在表达信息中的作用。课前调查的内容有:
(1)110、112、114、120等特殊电话号码是什么号码;
(2)自己所在学校和家庭居住地的邮政编码;
(3)自己家庭成员的出生日期和身份证号码;
(4)生活中用常见的数字编码表达信息的例子;
(5)自己学籍卡上的学籍号。
课后调查的内容有:
(1)去邮局调查有关邮政编码的其他信息;
(2)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数字编码。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充分开展交流活动:比如,为什么有些编号的开头是0?怎样从身份证中看出一个人出生的日期?身份证上的数字编码有哪些用处?等等。
在此基础上,教材在“做一做”中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尝试用数字编码表达信息。比如,为某宾馆的两幢客房大楼的房间编号,为一年级新生编号,还安排了与方位和距离联系的问题,用编码表示家大约在学校的什么位置。
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和时间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时间。
《最大公因数》的教案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下)第79 —81 页。
设计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立志于让学生“研究学习”、“自主探索”,学生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所“发现”和“创造”的知识较之教师硬塞给学生的知识理解得深刻,掌握得牢固,应用得灵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学和反馈交流,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沟通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区别和联系。
2 、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能初步应用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3 、经历探究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正确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初步应用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过程
一、自学反馈
1 、通过自学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1 )书上介绍了( )和( )两个数学概念。
(2 )问:你认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与什么知识有关?
生: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都与因数有关?
(3 )追问:那你认为可以怎样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生:先分别列举出两个数的因数,然后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4 )你会求18 和24 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请大家试一试。
二、关键点拨
1 、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1 )你是怎样求18 和24 的最大公因数的,谁来说说?
(2 )学生反馈:
18 的因数有1 ,2 ,3 ,6 ,9 ,18 。
24 的因数有1 ,2 ,3 ,4 ,6 ,8 ,12 ,24 。
18 和24 的公因数有1 ,2 ,3 ,6 。
18 和24 的最大公因数是6 。
师:18 和24 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设计意图 :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可能挖掘学生潜能,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形成概念。
2 、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其他方法
师:你还有不同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生1 :筛选法
先写出较大数的因数,24 的因数有1 ,2 ,3 ,4 ,6 ,8 ,12 ,24 。
从大到小找24 的因数中谁是18 的因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24 、12 、8 都不是18 的因数,6 是18 的因数。
所以,18 和24 的最大公因数是6 。
生2 :分解质因数法
18 =2 ×3 ×3
24 =2 ×2 ×2 ×3 ,把18 和24 的相同质因数相乘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18 和24 的最大公因数=2 ×3 =6 。
师问:你在哪里见到过这样的方法?
生介绍书上81 页小知识:分解质因数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师:还有不同方法吗?(学生沉默)你们看看我的方法可以吗?
师介绍缩倍法:把24 缩小到它的2 倍是12 ,12 不是18 的因数;把24 缩小到它的3 倍是8 ,8 也不是18 的因数;把24 缩小到它的4 倍是6 ,6 是18 的因数。所以,18 和24 的最大公因数是6 。
3 、沟通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区别和联系
仔细观察,静静思考,因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到底有什么关系?
生1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都是因数中的一部分。
生2 :公因数都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公因数的倍数。
4 、优化方法
仔细观察,静静思考,你更喜欢上面的哪种方法,为什么?
生1 :我更喜欢列举法,因为列举法简单易懂,不仅可以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还可以求出它们的所有公因数。
生2 :我更喜欢筛选法,因为筛选法能更简洁、更快的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也可以很快求出它们的公因数,只要再写出最大公因数的因数就是它们的公因数了。
生3 :我更喜欢分解质因数法,……
5 、集合表示法介绍
师:还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表示:
设计意图: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利用观察、发现、设问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逼近结论、求索方法。通过说思考过程、师生讨论,让学生的推理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真正驾驭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创新增添活力。
三、巩固练习
1 、请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4 和8 18 和54 1 和7 8 和9
(1 )学生独立求最大公因数,教师巡视指导。
(2 )反馈交流:4 和8 的最大公因数是4 ,18 和54 的最大公因数是18 ,1 和7 的最大公因数是1 ,8 和9 的最大公因数是1 。
(3 )问:你能根据最大公因数的特点把上面4 组数分成两类吗?
4 和8 ,18 和54 分成一类;1 和7 ,8 和9 分成一类。
(4 )问: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理由。
生1 :4 是8 的'因数,8 是4 的倍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4 ;18 是54 的因数,54 是18 的倍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较小数18 。1 和7 ,8 和9 的最大公因数都是1 。
生2 :我知道1 和7 是互质数,8 和9 也是互质数,所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
(5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互质数这个数学概念的?
生:我是从书上83 页的小知识中看过来的。(生介绍书上83 的小知识:互质数——公因数只有1 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6 )你能很快说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
45 和15 51 和17 13 和39
1 和15 45 和46 2 和9 13 和18 3 和11
生报答案,教师板书。
(7 )仔细观察,你认为什么样的两个数会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
生1 :1 和任何一个大于1 的自然数都是互质数。
生2 :相邻的两个自然数(0 除外)是互质数。
生3 :任意两个质数都是互质数。
生4 :一个质数和一个合数,只要没有倍数关系就是互质数。
……
(8 )你能很快抱出54 和48 的最大公因数吗?你认为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要注意什么?
2 、电脑显示:小红家卫生间是长方形,如右图,小红爸爸准备装修卫生间,要在地面上铺正方形地面砖,要选边长为几分米(整数)的地面砖,才能不用锯分就能整齐地铺满地面砖呢?地板砖的边长最大是几分米?
3 、提高练习:
(1 )综合题:两个自然数的和是52 ,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4 ,最小公倍数是144 ,这两个数各是多少?
(2 )开放题:有两个50 以内的两位数,这两个两位数的最大公因数是6 这两个两位数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练习形式多样,层次分明,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注重认知结构的深化和发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附:预习作业
1 、内容:课本第79 至81 页例1 和例2 及做一做。
2 、方法:一边看书一边画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并理解。
3 、解决问题:
(1 )书上介绍了( )和( )两个数学概念。
(2 )既是18 的因数又是24 的因数的有( ),其中最大的一个因数是( )。
《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课本 P79~81 例 1、例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师生共同探讨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和集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初步了解算理。
教学难点:
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计算原理。
教学用具: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一年一度的运动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五年级的同学们想用队列表演来展现五年级同学们的风采。可是在训练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两个排的学生人数不一样,一排有 16 人,二排有 12 人,如果两排的学生单独列队,各自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列队方法?怎样确定?
2.叙述:同学们学以致用的能力还真是很强,知道会用因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有关因数的问题。(板书题目:因数)出示视频4小明家装修客厅铺地砖的视频短片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动画8用正方形摆长方形的动画,请同学们帮帮忙,试着设计一下。
2.探究方法。
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1)说一说你是怎样安排的?
(2)为什么找 16 和 12 公有的因数就可以?出示动画9、找16和12公因数的动画
4.思考:像 1、2、4 这样,既是 16 的因数,又是 12 的因数,这样的数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其中最大的数是谁?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过渡语: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最大公因数。
5.想一想:前一段我们已经学过了因数,今天又认识了公因数,你能谈谈它们两者的区别吗?
6.说一说:最大公因数和公因数有什么关系呢?
7.试一试:你能找到 18 和 24 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吗?
8.练习:口答最大公因数。
4 和6 24和8 5和7 6和11
问:你是怎样答出的?能说一说过程吗?
9.除了找因数,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呢?
分解质因数法。
10.练习:求 24 和 36 的最大公因数(用喜欢的方法求)。
[在学生经历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的过程中,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选两个数求最大公因数
12 和 18
99 和 132
24 和 30
39 和 65
2.找最大公因数。
(1)A=2×2×5×7
B=2×3×7
(A,B)=?
(2)甲数=A×B×C
乙数=D×E×F
(甲数,乙数)=?
3.反馈练习。
(1)直接写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27、9)(17、51)(13、39)((3、8)
(13、11)(15、16)(4、6)(6、8)
(8、24)(15、30)(16、48)(5、11)
(11、12)(13、17)
(2)填空。
小于10的最大偶数与最小合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
小于10的最大奇数与奇数中最小的质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
最小的质数与最小的合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
自然数中最小的两个质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
小于10的最大两个合数的最大公因数是( )。
甲数在20至30之间,乙数在30至40之间,甲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2,甲数是( ),乙数是( )。
四、全课总结
你对今天的课有什么评价?谈谈你的感想好吗?
板书设计:
最大公因数
16 的因数:1,2,4,8,16
12 的因数:1,2,3,4,6,12
16=2 × 2 × 2 ×2 18= 2 ×3×3
12=2 × 2 × 3 24= 2 ×2×2×3
(16,12)=2 × 2=4 (18,24)=2×3=6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设计4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课稿设计
一、分析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中的内容。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本单元继续教学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要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和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为以后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准备。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结合教材的特点,我力求达到下面的教学目标:
1、经历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结合具体实例,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不重复、不遗漏、不重复的思考习惯。
3、培养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善于发现规律,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会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二、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我发挥“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力求突出以下三点: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3、充分利用原有的认知经验,在迁移中学。
三、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特点及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水平,整个教学过程安排了四个环节:
(一) 活动探究,认识公因数
分为五个步骤:
1、动手操作:在教学公因数的概念时,让学生经历操作思考的过程,认识公因数。首先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小长方形纸片,分别用边长6厘米和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铺满一个长18厘米、宽12浪漫的的长方形操作活动。通过学生的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看看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来说明为什么?
2、想象延伸:接下来让学生思考还有那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铺满大长方形。学生思考后,回答边长是1厘米,2厘米,3厘米的正方形也能铺满大长方形。引导学生说出只要边长“既是”18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就能铺满大长方形。从而引出公倍数的概念,再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也是有限的(最小是1),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公因数的概念的过程。
3、归纳总结:只要正方形的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这样的正方形就能铺满大长方形。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就是12和18的公因数。
4、根据 学生的总结我及时板书课题,让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变成抽象思维。
5、反例教学:让学生说明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
学生通过上面的一正一反教学总结出:公因数要同时是两个数的因数。
为了及时巩固,完成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因数,填写在书上。
(设计目的: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公因数,使知识不在枯燥无。让学生到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自主探索,求最大公因数
学生在已经掌握公因数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因数,学以致用。教学例4时,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小组交流。通过具体的运用,巩固公因数的概念。让学生说说怎样找12和18的公因数,学生可能说三种方法,一是先找12的因数,从12的因数中找18的因数;二是先找18的因数,再从中找出12 的因数,三是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再找出相同的因数。通过比较三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哪种方法比较简捷。在此基础上,揭示最大公因数的含义,并介绍用集合圈的形式来表示12和18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明确集合图中省略号的作用。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弄清怎样用集合图来表示两个数的公因数。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概念,感受数学方法的严谨性。)
(三) 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与生活,用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
首先设计关于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判断题,进一步让学生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认识。做到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
接着让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然后分别完成2、3题。小组交流。
(练习的设计是从认识到理解,再到拓展应用,逐层加深,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由课内到课外延伸,增加运用实践机会。)
四、全课小结、过程回顾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说你掌握的方法。
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