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古诗教学与教学场景【汇集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95886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古诗教学与教学场景【第一篇】

课堂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孩子成为现代中国人的教育渠道,也是实施教学计划的主要基地,其质量将成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标志。为使素质教育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自然成为其强劲的动力。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与探讨,现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谈几点本人的思考: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向他们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各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只有深入了解每个学生,从多种多样的个性中概括和把握学生的共性,把教学措施主要建立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即相近的智力水平,相近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因教而学,教学高度适应,师生相互促进,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教师应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的指导思想。这样的教学指导思想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潜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实践,我总结了以下五点可行的方式:

1、按照学生的智力水平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要求,而对智力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应放低要求。

2、抓住学生特长,分层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特长分层进行教学,使学生的特长得到真正充分的发挥,并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各显神通。对于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引导,促使其在学习上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发展,不断进步。

3、按照学生的努力程度进行教学。“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进行,但也不能忽略学生的努力程度。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将事倍功半,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孔子的学生颜回,才智不算太高,但非常好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抓住这一特点,不断地加以鼓励,终于使其成为儒学的一代宗师。

4、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并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而应该鼓励他独立思考,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因材施教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起来。

5、运用问答教学,灵活回答提问。问答教学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手段之一,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解答学生的疑问,做到因材施教呢?通过实践,有以下四种方式:(1)一个问题对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回答。(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总是直接作答,让学生去思考,发表自己的建议,然后再作讨论。(3)对于爱“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生,积极引导,从不厌烦。(4)采用追问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一系列追问,不作任何回答,迫使学生各尽其力,自己找到答案。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同时,教师也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友爱、互助的氛围。

其次,教师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端限制,使学生有自由表现的机会。如:我在讲《狐狸和乌鸦》一课时,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既锻炼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兴趣很浓,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其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将是探索素质教育之路的永久性课题,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发现,才会有所创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古诗教学与教学场景【第二篇】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学习方式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这一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条件。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大大地激发了学生们探索的欲望。如此同时,我们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时,我创设了以下几个问题不把学生带入情境。.荷花开得怎样?长得怎样?形状和颜色怎样?白荷花刚开、全开和没开时各是什么样子?.满地的白荷花开得怎样?.图上除了荷花、荷叶还有什么?想想它们与荷花有什么关系。学生会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进行深入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课堂效率的提高无疑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最重要的策略。教学中我们要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手段,“因材选媒”,突出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淡化其“装饰”效应,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景中经历探索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但不可忽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品位。但教师在设计或选用课件时,首先应明确目的,如何才能把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表达清楚;其次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育重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作用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在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后,学生就要进行大量的自主探索。同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如自己独立学习,也可以与他人合作,与老师交流……我认为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说明,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自己质疑并解疑的。但是,对那些差生的学习情况不容忽略,也要予以关爱,进行协调,对他们遇到的个别问题要进行个别解决,以此促进差生的学习进程,让全班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和发展,都能分享收获学习成果的喜悦。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课堂的气之所在。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研读就是要扣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以语言为介、以情感为媒,在浓浓的研读中,我们能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素养。

总之,“有效教学”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有效教学。关于有效教学,仁智互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相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的学者认为,凡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有的学者则认为,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发展良好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检验是否“有效教学”,当然是再正确不过的了,这也是最终标准。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古诗教学与教学场景【第三篇】

语文课堂提问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它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合理地运用课堂提问,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实施,并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那么教师要在哪些地方设问呢?我们经过组内实践研究总结了一下几点:

1、在主要内容上设问,预想设计富有整体性的问题。

学生阅读课文时,往往感到一读就懂,但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结构线索,因而对课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师从全篇的主要内容入手,精心设计提问,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在矛盾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少课文从内容上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诱发学生思维的亮点。在此发问,会促使学生思维兴奋,弘扬自主探求的学习方式。如《穷人》一文,先写古老的钟嘶哑的敲了十下,十一下后说“睡觉还早”。已经深夜,睡觉还早吗?在此预想设问,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从而让学生在对矛盾的探求中,进一步体会到桑娜的善良。在这样一个暴风雨的夜晚,对出海打鱼未归丈夫的牵挂之情,担忧之心。

3、在课题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课题往往是1篇文章的灵魂,它是1篇课文的高度浓缩,仿佛是文章的眼睛。围绕课题设计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落花生》一文,简介作者时,告诉同学们文章的作者许地山,笔名就叫“落花生”为何用自己的笔名来做文章的题目呢?简洁的问题恰到好处,为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打下了伏笔。再如《草船借箭》一文题中的“借”字,箭明明是“骗”来的,为什么偏偏用“借”呢?这不但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暗示了这些“箭”在以后的对曹作战中是要“还”的。抓一字而动全篇,一石激起千层浪。

4、在反复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想象力的问题。

5、在关键处、空白处设问,预想设计富有统领性的问题。

学习1篇课文,如果设计的问题过多,缺乏针对性,不仅费时低效,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不到发展。教师若抓住教材的关键,在关键处设问,提出富有统领性的问题,则教学事半功倍。如《草船借箭》文末,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紧扣“神机妙算”设问,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则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1.通过在课堂中注重提问方法与技巧的运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得意较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有焕发出勃勃生机。

2.自开展课题以来,课题组成员公开课,将在课题研究中的经验融入教学设计中,使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组员和学校领导的肯定。

经过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掌握了一些有效的课堂提问的方法,学生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问题的发现、探究、解决方面的能力也有可喜的进步,师生关系融洽,学习趣味增强,有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较之采用传统教学法时更为乐学。但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课题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问题切入点不合适导致提问的目的不明确,不能准确把握知识本质。

课堂上,有时老师的问题范围太广,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有的问题太长,往往使学生抓不住重点;有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偏重于机械的盲目记忆;问题和问题之间没有组织性和系统性,想到什么就问什么。

2.教师提问多,学生主动提问少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之所以高耗低效,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提问主体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学生随老师的意旨学习课文,用老师想听到的话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上表面热闹,实际上无论是语言训练还是思想感情陶冶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偶尔有学生发问,也只是问问词语解释,句子含义之类没有思维深度的问题。教师很多时候不敢把课堂提问权力放手给学生,怕学生打乱了教学进程,这其实是一种画地为牢。

3.不充足的期待时间。

当然,本次课题研究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还有许多深层次的任务和问题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与解决,更需要教师在这次课题研究中认识的提高和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完善。转变观念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过程,而渡过这个阶段的惟一途径只能是教师对新理念的不断学习理解、实践反思、总结提高。当然,事物是在发展中不断地完善、充实、提高的,我们由衷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促进自身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古诗教学与教学场景【第四篇】

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心理负担,张扬个性,丰富情感,提高学习效率。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有许多工作要做,仅就置座而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因课制宜,灵活施变。讨论课、说话课可以围成“圆桌形式”;小组学习可以坐成“马路状”;低年级游戏表演可以不设桌凳,允许孩子在课堂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找回那种童年时月亮树下听故事的感觉。这样的教学氛围是温馨的、和谐的,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

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有一个“大师群象”——西南联大成立后,国内著名教授云集昆明,个体研究与群体智慧相结合,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连点成片,从而产生了强大的“核反映”。受这种现象的启发,课堂教学中可以把一个班级的学生或按同质、或按异质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交流学习。在相互交流中,学生可彼此取长补短,弥差补缺,纠正谬误,得出正确结论。有了交流,就有了自动与他动的控制,就有了信息的大量互换与传播,就有了公允而实事求是的评价。这种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小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还有助于建立新型的生际关系。

在教学中,内容精当,层次清楚,节奏紧凑,学习活动充分,教师的提问都是精心设计的,学生的回答也都清晰明了。很多教师都认为这堂课上得算是天衣无缝了。很少有人去想:课堂上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既然学生都已能回答了,这堂课为什么还要上呢?上课应该学生有问题,学生提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这里反映情况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

我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读书,更要让学生“思”书,要读思结合,“读而不思则罔”。教师要有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意识,要激发学生以产生问题为开始,以产生新的问题为结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质疑精神、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字词句章,谋篇布局是语文教学的要求。但不管多么激动人心的内容变成一遍遍领读、齐读、轮流读,变成不分轻重缓急,没有情感色彩、千篇1律的串讲的时候,也会索然无味的。

文章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形象大于思维”。对同1篇作品的欣赏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丰富性是文学的生命,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感受和情感,感悟整个作品的风格和情调,从而使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古诗教学与教学场景【第五篇】

经过一年的训练,我把这个班懒散、粗心、做事马马虎虎的坏习惯基本改掉了。要求每个人要书写工整,无论什么时候提笔写字都应该一笔一划,不能缺笔少划;答题或作文都应该注意标点符号正确。基础问题解决后就要解决阅读与写作了。要保证学生阅读在考试时不丢分或少丢分,就要有正确的理解。这正确的理解就来自老师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我就得精心准备每一节课,尤其是每1篇课文的学习。因为,课文是训练学生阅读理解与写作的载体,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积累、感悟、分析、判断、理解的过程,四十分钟的课堂很宝贵,我精心备课了就不会浪费课堂的每一分钟。我在课堂中带学生走进“聋子”知名音乐教授的精神世界,感悟她装聋的良苦用心;体会揭穿残疾青年“别饿坏了那匹马”的谎言后,“我”内心的百感交集;分析詹天佑是在内外双重压力之下毅然接受修筑中国第一条铁路的任务,并提前竣工。詹天佑过人的智慧、胆识、成就,联系他的成长经历,感受传统知识分子为国家为民族不惜肝脑涂地的品质……会说的学生口头交流,交流之后都要在书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与感想。读、说与写结合训练思维。

语文学习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同步阅读我篇篇要求学生读后写简单笔记,就在书中边读边写。家长签字,我逐个检查,发现写的笔记与文章无关或不会写的,都留下来单独辅导,直到人人会写。虽然工作量大,但习惯养成之后,我的教学就轻松了,孩子还终生受益。除了读学校发的同步阅读,我在学完新课之后要求学生带课外书在课堂里看书,少写试卷多读书是我一贯的做法,可能学生在眼前的考试中考不过多做试卷的学生,但学生进入初中之后,甚至更远的人生,他们被我培养起来的课外阅读习惯一定会显示非凡的作用。我还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半小时,家长签字。对于作业按时完成字迹工整,答题正确的学生,我免除他们不做抄写字词的作业,把时间用于看书。书读多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

除了课外阅读每天要坚持,我也要求学生每天背诵经典课文或者古诗词。天天布置天天我亲自检查背诵,学生的记忆力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与提高,很多学生由最初的结结巴巴变成了现在的'流利通畅。这无异于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铺垫了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人生抹上了浓重的人文色彩。

我的班级将近六十个学生,光检查背诵与签字这一项每天得耗费我差不多两个小时。我还要备课改作业,单独辅导等等。虽然很累很忙,但很充实。生命在奉献中流逝,很灿烂!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古诗教学与教学场景【第六篇】

当前,一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平时课前准备不足。他们的课前准备简单,只限于读读参考,写写教案。写教案多数也是为了应付检查。开学初,买来各类精编教案,不假思索,全盘抄袭。有的甚至连原本中因疏漏造成的个别失误也照抄不误。不仅全然脱离了自己的教学实际,而且丢开了新课程标准、教材、单元等必不可少的深钻细究、课前反思,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徒劳无功,没有实效。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

一、学生课前预习的准备。

二、教学理念的准备。

三、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的准备。

四、教学设计的准备。

五、教学和学具的准备。这五种准备中,其它四种准备是教学设计准备的基础。教学设计是课前准备的关键。

1、有明确的价值追求,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要以”三维目标“为中心设计。

3、要重视双基,重视能够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4、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只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上五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就有了保障。

虽然新课程改革在我市已推行了四年,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在不断的改变着,但有一部分教师的转变力度不大。课堂依然存在着以“教师主宰课堂“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以分析讲解为主要形式,采取灌输式,课程改革流于形式。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发挥,只是被动的听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一部分学生还有厌学的心理。课堂教学效率可想而知。面对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农村教师要彻底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眼花缭乱的教法改革成果中,有选择地引进和吸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多数较为朴实。他们非常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他们了解、熟悉教材、学生。在选择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从自身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具体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一切从实际,从学的本质,从学的精神上出发,把着眼点放在教法的实效性和学法的指导上来。朴实的农村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朴实的方法结出扎实的硕果。

语文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在学生的心中比较抽象模糊,难以理解和运用。在我们农村小学的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只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就完成所有课文的教学。这样单一的教学手段,如果每节课在再面对同样的教学程序,同样的学习方法,那就会更觉得单调,甚至会觉得枯燥。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课堂效率难以提高。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现代教育技术。用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充分展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兴趣,获得对语文知识的整体感知,培养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显而易见,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那么要想使课程改革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标,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做保证,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条件是教师的高素质。

课程改革主要是思想理念和教材教法的改革。有了好的教材以后,就要精心地钻研教材,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通过更新教育教学思想,建立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使得我们的教育质量尽可能地提高。走进新课程,教师的角色将由传授者转化为促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独奏者转向伴奏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策略也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而对于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应具备以下方面的基本素质。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现今,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程改革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教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应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第一,要求教师要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资源,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教师不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如,进行课文《四个太阳》教学时,光用你的三寸不烂之舌向学生讲述四种季节的太阳给大地带来的好处,是远远不够的,何不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在自己的感知世界里去感受作者的心愿和四季美丽的景色呢?广阔的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课堂。第二,要求教师重新认识语文教学模式。教师绝对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要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融入学生的学习之中。这样,你才有资格做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指导时,教材作为阅读的范例,你是逐篇教会学生读,还是教给学生读的方式方法,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读:朗朗地读、默读、品读、美读、诵读呢?笔者认为:前者走入了“高投入,低产出”的死胡同,滋长了学生学习的惰性,泯灭了创造性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后者则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做到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今天,已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时代了,信息时代的快节奏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的理论修养,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要有与时俱进、创一流业绩的不懈追求,永操教育者的青春。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广泛涉猎以求“博”,学习业务以求“专”,加强教研以求“精”,科研开路以求“新”。还要向我们的教育对象学习,以求师生共进,教学相长。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司马光砸缸》一课时,引导学生探究当孩子掉进水缸爬不出来,情势十分危急时,司马光除了用砸缸的办法救伙伴以外,还可以有哪些办法使孩子获救?于是乎,学生想出众多的办法与司马光的办法相比较、选择。经过讨论探究,学生就会自然明白,在当时的特定形势下,只有司马光的办法才是最佳的。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将众多的假设集中而求出解决问题现实方案的能力。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而装点花瓶。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面对《海底世界》这一课的插图向老师提出疑问:“章鱼不是10条腿吗?怎么书上只画了6条?”还有的学生说:“书上说章鱼是软件动物,可是高级贝类科学界对此还有分歧呢。”这些难道不令人吃惊吗?我们都吃过章鱼,但从来没注意到它有几只触手,更不注重科学界对章鱼的分类还有分歧。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他能向教材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中国的语文教学这些年来,遭到非议不少,尤其形式主义现象严重,读书不给时,训练不落实,目标不现实,基础不扎实。因此,造成教学走入误区,陷入低谷。而诱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注入学习情感,利用学习意志,这将是我们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只是教师的“讲坛”,学生习惯了做忠实的听众。在听讲和繁琐的一问一答中,学生慢慢地丢失了说的欲望、学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形成了“死读书、读死书”,“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可悲局面。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几乎为零。而当今这个“适者生存”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光有理论知识是寸步难行的,我们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所以,我们应从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那就从母语课堂教学中开始吧!“抱着的孩子长不大!”我们要真正解放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为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显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即黑板和粉笔)带入了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笔者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多媒体为孩子播放了后羿射日的有趣传说。动画片的形式锁住了孩子的视线,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古诗教学与教学场景【第七篇】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

《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视频,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的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古诗教学与教学场景【第八篇】

小学的语文课程除了对孩子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外,还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一、美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美育需要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进行,语文学科也是美育的一个途径,担负着美育的任务。而语文学科中的美育任务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而且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语文学科的教学,是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工具,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语文课本中的1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有起源于自然的汉字美,如“月”字,会使人联想到蓝蓝的夜空中或像镰刀或像玉盘的月亮,使人产生不尽的遐想之美;有诗句名篇美,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使人感受到雄伟气势之美;还有桂林山水的清、静、奇的美等等,这些美的教学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的极好材料。又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言谈的语言美、形体教学的形式美、润物细无声的情感美、课堂设计的结构美,以及板书设计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都能对学生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再如,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是民族的根系,凝聚了民族的全部智慧和精神财富,如会意字“采”的劳动美,“龟”的意象美,“众”、“森”等字中的凝聚力。在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能使学生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感染,智慧的启迪和情感的震撼,从而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

三、美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使小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烈的诱导力,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师在上课时表现出来的志趣、情趣和谐趣,能使学生产生各种审美趣味:授课知识的丰富多彩作用于学生的审美感官,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的喜爱和向往;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巧妙性、和谐性能时时吸引学生,使学生感受形式美;精心设计的技巧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得到收获,能取得同学和家长的认可,感受到成就的乐趣;教学过程中思想内容的深刻性,能使学生产生感悟,受到真、善、美的陶冶,产生对真、善、美的喜爱,增强对文学艺术作品的兴趣;教学中的情感弥漫于学生的心灵,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濡染学生的内心;教师高尚的情操,新奇的思想,独到的见解等,能使学生从心里佩服,不自觉地接受教师的思想观念,模仿教师的风度,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更加喜欢语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不仅是培养时代人才的需要,而且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既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爱华.课堂教学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2.郑慧琦.学校教育科研指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2495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