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人教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例精编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83036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人教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例精编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人教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文【第一篇】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反比例中每个概念的含义;更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比例的量。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提出本课复习题。

基本概念的复习。

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

下面两种相关联的量哪些量成比例?成比例的是成正比例还需成反比例?

什么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什么样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

成正比例关系的量与成反比例关系的量有什么异同点?

应用练习。

完成教材97页的“做一做”。

第3题在完成时可先把题中的等式变一变形,像y=8x变成y/x=8;把y=8/y变成xy=8,这样判断起来就方便了。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99页第6~7题。

全课总结(略)。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上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区别有关易混概念,进上步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过程:

讲述本课复习课题并板书。

基本概念的复习。

比和比例的意义与性质。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说说比的基本性质的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与比例的基本性质各有什么用处?

看教材95页的归纳整理,并把基本性质栏中的空填上,说说根据什么填写的?

完成教材95的“做一做”。

结合第3题让学生说说什么叫做解比例?根据是什么?

示比值和化简比。

独立完成教材96页上的题目。

说说求比值与化简比的区别?

(求比值是根据比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得到结果是一个数;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得到的结果是一个最简整数比)。

看书中的表,总结方法。

完成教材96页的“做一做”

比例尺。

问题:1)什么叫做比例尺?说说“图距”、“实距”、“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

2)一幢教学大楼平面图的比例尺是1/100,这比例尺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比例尺除写成数字化形式处,还可怎样表示?

完成教材97页上的“做一做”。(理解比例尺实质上是一个比,此比的前项与后项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练习巩固。

完成教材十九页第1~4题。

全课总结(略)。

人教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文【第二篇】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掌握成正比例变化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3、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好处和怎样决定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决定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路程、单价、正方形的边长……。

根据上面的某个量,你能想到些量?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象这样的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这些相互依靠的变量间的关系。

二、新课探究:

(一)、活动一:初步感受正比例关系。

1、课件出示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状况:

(1)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2)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群众填表后,独立观察,发现规律,

2、组织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比较两个规律的异同点。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虽然都是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两个规律又有一个不同点,在变化的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不变的,都是4,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向在变化的。

所以两个相互依靠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二)、活动二:结合实例体会正比例的好处:

1、课件出示:

(1)将表格填完整。

(2)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情境进行研究。)。

2、交流汇报:

(三)、活动三:揭示正比例的好处。

1、这2规律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都是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这两个变量所对应的数的比值持续不变。

像这样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两个量的比值不变,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教师随着板书完整。)。

3、结合实例说明:

表一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不变的,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学生说一说表二的两个量。

4、用字母表示出正比例关系。

(四)、活动四:决定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

1、出示活动一中的表格:

学生自主决定后交流。

2、看来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务必具备几个条件?

强调:只有具备两个条件,我们才能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三、课堂练习:

1、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决定表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cm2。

6

12。

18。

24。

30。

平行四边形的高/cm。

1

2

3

4

5

(1)。

买邮票的枚数/枚。

1

2

3

4

5

所付的钱数/元。

(2)。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状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

6

7

8

9

10。

11。

爸爸的年龄/岁。

32。

33。

(1)把表格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决定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必须,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和长。

(4)圆的周长和直径。

(5)圆的面积和半径。

四、课堂总结:

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其实啊,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成正比例的两个量,课后请大家用心去发现,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正比例。

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两个量的比值是不变。

x=ky(k必须)。

教学反思:

1.课堂流程的设计,延展了探究空间。

本节课为学生设计了四大板块,第一板块“初步感受”板块,在这一板块利用学生熟悉的数学情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同样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变化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让学生对正比例有个初步的感受。第二板块是选取材料、主体解读的“体会好处”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两则具体材料的依托,让学生经历自主选取、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和评价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充分积累了与正比例知识密切相关的原始信息和感性认识。第三板块是交流思维、构成认识的“概念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观点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自然生成了正比例的概念,并透过回馈具体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了理解的深入。第四板块是“应用”板块,在学生认识了正比例后,让学生自主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这两先以表格出现,再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使学生从直观认识向抽象思维发展。这样的设计,使探究空间却更为宽广。

2.数学材料的呈现,丰富了体验途径。

为了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给更为充足的材料,将第二三个情境作为可供学生自主选取的两则数学材料进行整体呈现。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对于自己选定的数学材料,学生能够凭借个体独立解读、小组交流互评的渐进过程,充分深入地自主探究,在亲历和体验中达成学习目标。而对于另一个未选的数学材料,学生则能够借助全班交流这一互动环节分享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在倾听和欣赏中达成学习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是面面俱到和点到为止,而是重点突破且走向深入的。

3.学习方式的选取,促进了深度感悟。

教师让学生采取选取材料、自主探究、合作共享的学习方式,并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度的点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感悟。由于学习材料是自己选取的,因而学习过程便更多地体现自觉、自主、自我的主体意味。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初步积累了丰富真切的原始体验。在与同伴交流时,学生在表达中巩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同时又在倾听中分享了别人的学习收获、体会。能够说,虽然每个学生只重点研究了一则材料蕴含的规律,但却全面收获了三则材料所彰显的数学事实,这正是数学交流的魅力所在。在此基础上,借助教师恰当及时的教学点拨,自然实现了“数学事实”向“数学概念”的提升。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文【第三篇】

口答(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例1、(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2、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

人教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文【第四篇】

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掌握成正比例变化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3、能根据正比例的好处,决定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的好处和怎样决定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决定两个变化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路程、单价、正方形的边长……。

根据上面的某个量,你能想到些量?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象这样的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这些相互依靠的变量间的关系。

二、新课探究:

(一)、活动一:初步感受正比例关系。

1、课件出示正方形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状况:

(1)请把表格填写完整。

(2)观察表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群众填表后,独立观察,发现规律,

2、组织学生交流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比较两个规律的异同点。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虽然都是随着边长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两个规律又有一个不同点,在变化的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不变的,都是4,而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向在变化的。

所以两个相互依靠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二)、活动二:结合实例体会正比例的好处:

1、课件出示:

(1)将表格填完整。

(2)从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情境进行研究。)。

2、交流汇报:

(三)、活动三:揭示正比例的好处。

1、这2规律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都是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这两个变量所对应的数的比值持续不变。

2、教师揭示正比例的含义。

像这样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两个量的比值不变,这两个量就成正比例。(教师随着板书完整。)。

3、结合实例说明:

表一中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不变的,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学生说一说表二的两个量。

4、用字母表示出正比例关系。

(四)、活动四:决定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

1、出示活动一中的表格:

学生自主决定后交流。

2、看来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务必具备几个条件?

强调:只有具备两个条件,我们才能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三、课堂练习:

1、根据下表中的数据,决定表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cm2。

6

12。

18。

24。

30。

平行四边形的高/cm。

1

2

3

4

5

(1)。

买邮票的枚数/枚。

1

2

3

4

5

所付的钱数/元。

(2)。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状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

6

7

8

9

10。

11。

爸爸的年龄/岁。

32。

33。

(1)把表格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决定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每袋大米的质量必须,大米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身高和年龄。

(3)宽不变,长方形的周长和长。

(4)圆的周长和直径。

(5)圆的面积和半径。

四、课堂总结:

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本领?其实啊,在生活中还有很多成正比例的两个量,课后请大家用心去发现,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设计:

正比例。

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两个量的比值是不变。

x=ky(k必须)。

教学反思:

1.课堂流程的设计,延展了探究空间。

本节课为学生设计了四大板块,第一板块“初步感受”板块,在这一板块利用学生熟悉的数学情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同样都是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变化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让学生对正比例有个初步的感受。第二板块是选取材料、主体解读的“体会好处”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两则具体材料的依托,让学生经历自主选取、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和评价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充分积累了与正比例知识密切相关的原始信息和感性认识。第三板块是交流思维、构成认识的“概念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观点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适度的点拨,自然生成了正比例的概念,并透过回馈具体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了理解的深入。第四板块是“应用”板块,在学生认识了正比例后,让学生自主决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这两先以表格出现,再以文字叙述的方式呈现,使学生从直观认识向抽象思维发展。这样的设计,使探究空间却更为宽广。

2.数学材料的呈现,丰富了体验途径。

为了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给更为充足的材料,将第二三个情境作为可供学生自主选取的两则数学材料进行整体呈现。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对于自己选定的数学材料,学生能够凭借个体独立解读、小组交流互评的渐进过程,充分深入地自主探究,在亲历和体验中达成学习目标。而对于另一个未选的数学材料,学生则能够借助全班交流这一互动环节分享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在倾听和欣赏中达成学习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是面面俱到和点到为止,而是重点突破且走向深入的。

3.学习方式的选取,促进了深度感悟。

教师让学生采取选取材料、自主探究、合作共享的学习方式,并注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度的点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深度感悟。由于学习材料是自己选取的,因而学习过程便更多地体现自觉、自主、自我的主体意味。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初步积累了丰富真切的原始体验。在与同伴交流时,学生在表达中巩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同时又在倾听中分享了别人的学习收获、体会。能够说,虽然每个学生只重点研究了一则材料蕴含的规律,但却全面收获了三则材料所彰显的数学事实,这正是数学交流的魅力所在。在此基础上,借助教师恰当及时的教学点拨,自然实现了“数学事实”向“数学概念”的提升。

人教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文【第五篇】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答(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1.已知路程和时间,怎样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二、新授教学。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例1.(课件演示:成正比例的量)。

2.出示下表,并根据上述内容填表.。

人教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文【第六篇】

本单元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先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接着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再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最后安排了一些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正、反比例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因而学好这部分知识非常重要。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还可以帮助加深对过去学过的数量关系的认识,使学生初步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函数的思想。

1、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和反比例。

2、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3、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4、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养成积极主动哦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

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62—63页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1—3题。

课型。

新授。

本单元教时数:4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光盘课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谈话引出例1的表格。

2、这两种量的数据是怎样变化的?

时间在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在缩小,路程也在缩小。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饿量,时间在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3、但是,你能发现什么呢?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就要求学生写出几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这个比值是什么呢?

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例1中的变化与不变。

4、介绍成正比例的量。

指名说说,表中有哪两种量。

引导学生观察,

指名说一说。

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寻找“不变”。

学生试着回答,教师帮助完成。

学生完整的说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

1、出示教材试一试。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

学试着完成,并交流回答四个问题。

三、概括意义。

1、引导学生观察例1和试一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概括正比例的意义,揭示课题(板书)。

3、用字母怎样表示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呢?

y:x=k(一定)。

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完整的说一说例1和试一试成正比例关系。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练习十三第1题。

重点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

3、做练习十三第2题。

4、做练习十三第3题。

引导学生根据计算的结果来判断。完成书上的问题。

重点让学生理解: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的量。

独立判断,交流时说出判断的理由。

学生先各自算一算,交流,说出思考过程。

指名判断,交流时说出思考过程,其它同学进行补充或纠正。

学生理解题意,然后在书上画一画,算一算,填在书上。

五、全课总结。

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

板书。

两种相关联的量=k(一定)y和x就成正比例的量。

课后感受。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页例2,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4、5题。

课型。

新授。

本单元教时数:4本教时为第2教时备课日期月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并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2、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正比例的图象,并借助直观的图象加深对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的认识。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教学准备。

光盘课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1、先出示例1的表格。

谈话:同学们,像例1中成正比例的量的数据,有时也可以用图象的形式来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点的排布规律,并用直线连起来。

提问:(1)图中的a点表示1小时行80千米,b点表示5小时行400千米,你知道其它各点分别表示什么吗?(任意指几个点让学生回答)。

(2)图中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吗?

学生描点。

学生按要求操作完成。

指名回答。

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以启发先在横轴上找到表示小时的点,并从这点起作纵轴的平行线,从而得到与已知图象的交点;再从交点起作横轴的平行线,从而得到与纵轴的交点;最后依据与纵轴的交点进行估计。

二、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学生做好后展示学生画的图象,共同评议。

问:你们画出的表示打字时间和打字个数关系的图象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第(3)个问题。

2、练习十三第4题。

既可以根据图象的特点说明,也可以从图象上选取几个点,求出比值来作判断。

第二题要求估计,答案出入是允许的。

3、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组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方法,加深认识。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第(2)个问题。

学生相互间说一说。

学生回答,要说明理由。

讨论第(4)小题后,引导学生在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三、全课总结。

说说,议论议论。

板书。

例2(图像)。

课后感受。

人教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文【第七篇】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掌握和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人教正比例的教学设计范文【第八篇】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62——6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成正比例量的规律,概括成正比例量的特征。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的,就让学生亲自去探究。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一、复习铺垫激情促思。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

(1)速度时间路程。

(2)单价数量总价。

(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2、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

学生口答,相互补充。

二、初步感知探究规律。

1、出示例1的表格(略)。

说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板书:相关联的量)。

(2)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寻找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肯定并确认这一规律,特别是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根据发现的规律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教学“试一试”

学生填表后观察表中数据,依次讨论表下的4个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作适当的板书。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k(一定)。

揭示板书课题。

先观察思考,再同桌说说。

大组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发现一种量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也可能发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

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308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