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精选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698012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精选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第一篇】

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国际金融》课程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等显着特征.这要求教师必须改革“教师主导型”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增加案例教学、引入情景模拟教学、注重社会实戏教学、推广网络教学,灵活开展双语教学,以激发学生时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实戏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出高紊质、高质量、能与国际接轨的国际贾易人才。

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以各种形式走向国际市场,开展国际化业务。在这一背景下,社会对外贸人才需求量不断上升.同时,新形势对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实际应用型人才.而国际金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国际金融理论能为将来从事国际贸易宏观管理者提供认识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形势、未来金融经济走势及对国际贸易管理的影响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国际金融实务能为将来从事外贸进出口报价核算业务、外贸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防范及投融资安排提供业务上的指导。同时国际金融也是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业务员及全国外销员等职业资格考试的指定内容。所以,国际金融教学目标应由以往的单纯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向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转变,由单纯注重课堂教学向模拟实战、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转变。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方法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与变革。

1以针对性、实用性为原则,精编案例教学。

国际金融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平时生活中较难接触到,因此学生很难理解。将国际金融的原理与当前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具体实例结合起来,加大案例教学的比例,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阅读、开展分析与讨论,既能够使学生直观、真实地理解有关国际金融理论,又能够培养学生用理论观察政策,用政策验证理论的思维习惯。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述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一节时,可以就著名的“广场协议”,谈谈日元被迫升值后对日本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从而引发学生对当今人民币该不该升值,如何升值及升值后会对我国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的思考与讨论;在讲解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时,可引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案例.分析这三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有什么不同,针对根源探讨如何防范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在讲汇率制度选择时,可分析7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背景、成效及后续改革的方向;在讲离岸金融市场时,可引人人民币ndf交易的案例。这些案例有的可以由教师课堂讲解,有的可以让学生成立案例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对案例教学不仅开拓学生思路,在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的提高,使其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

2遵循行动导向原则,引入情景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就是通过对各种真实金融交易·环境的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增加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感性认识和领悟能力。目前,许多财经类网站提供免费的模拟交易账户,学生在这些专业网站注册后,就能够运用真实的市场交易环境和行情,以模拟账户体验各种金融交易。如在讲授外汇交易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像美国嘉盛集团提供的模拟外汇交易平台。条件许可的学校可以成立金融教学综合模拟实验室,引进或开发金融教学系统。如外汇交易仿真模拟教学系统就是一套可以模拟全球金融市场的实验系统,采用宽带网接收实时的全球同步的24小时外汇行情,进行外汇实盘模拟交易和外汇虚盘模拟交易,最终计算盈亏情况.模拟交易的基本程序如图1,一是针对教学目的,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介绍,设计实训方案(见表1)。二是呈现情境,学生角色扮演动态模拟,教师给予操作指导。三是学生完成操作报告。四是教师总结归纳,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以仿真、务实为特色的外汇模拟交易所带来的“实战”体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和操盘能力,亲身体会外汇投资的风险.使其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很快适应环境,有效缩短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重社会实践教学。

近几年来,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率持续走低,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很多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内容安排等不符合企业的要求所致。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市场需要之间的脱钩已成为阻碍大学生就业的瓶颈问题。国际金融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般的国际金融业务操作程序,如外汇交易实践操作、外汇风险管理、贸易融资业务的运用等;参加社会实践是加强学生对相关实务性强的课程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实际应用和具体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多元化,例如和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银行等金融机构及有经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这些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带领学生到有关金融机构、企业开展参观、经济调研等。例如在讲授金融期货交易的基本知识之后,教师可带领学生到期货经纪公司实地参观和模拟,同学们可以亲临其境,非常直观地了解到期货交易的运作过程和分析方法,书本上的一些抽象概念和理论都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知识和技能。在参观和模拟金融期货交易的过程中,公司投资顾问和业务经理们的指点,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在讲授外汇风险管理措施时,可深人外贸企业了解这些措施在实际运用的效果及局限性。在积极“走出去”的同时也可“请进来”,聘请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有丰富经验的主管领导和校友,对相关的业务环节进行专题讲授。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可以弥补任课教师理论功底见长、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

4提高市场适应性,大力推广网络教学。

网络教学适应了金融信息化的市场要求,它的突出优点在于教学容量大、方式灵、信息快捷、模拟生动。一方面,多媒体网络教学引人使现代直观教学法可以通过图文并茂、声形并兼的方式来介绍国际金融知识,增加了授课的生动性、直观性,加大授课的信息量。另一方面,通过向学生推荐有关国际金融方面的网站,使学生可以更及时、全面地了解国际金融信息和国内外金融理论的发展动态。.如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人民币汇率、我国的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外债等历史数据和最新数据,还可以提供我国外汇管理方面的最新政策动态。中国银行网站则能够反映有关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实务知识。除此之外,将教案、习题、案例资料制作成网页,供学生登陆学习,并利用网站论坛、博客等,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真正实现教学互动。

5顺应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要求,灵活开展双语教学。

国际金融是与开放经济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国际金融》课程必须利用双语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阅读有关国际金融的英文,也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工作奠定一定的英语基础,培养学生熟练应用英语从事涉外经济活动的能力。但《国际金融》课程的双语教学必须灵活,双语教学中中英文授课的比重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而定,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难度而定。否则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过分注重英语语言本身,而忽略了对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深人理解,对双语课程内容的掌握过于浅显,不利于后续专业课的跟进。

上述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仍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但就笔者的教学工作体会以及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反馈意见看,教学还是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积极效果。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着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强;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学生对现实金融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得到锻炼,描述和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包括基本外贸业务能力、组织活动能力、调研分析能力也有所提升。当然,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金融将会出现更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在总结和完善上述教学改革方法之外,还要不断推陈出新,需要探索出新的更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第二篇】

解决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核心就是高等教育的改革。我国将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对高等教育结构实施调整。当前教育部确定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即在现有的1200所高等学校中,对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尤其是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此次改革的目标主要是通过院校的转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创新能力,且能胜任一线技术应用和技术开发的应用型人才,结束人才的培养与市场不对接的扭曲局面。因此,对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诸多需调整的内容中,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尤为重要。课程考核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检查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尺度,也是检测教学质量、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途径。课程考核方式应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计划及课程的性质等相符,体现考核评价的导向性;与大部分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相匹配,体现因材施教的特色性。本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础,探讨工程经济学的考核方式改革。

1.工程经济学课程特点分析。

工程经济学是工程管理专业经济平台的核心课程,是许多院校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高工程实践素质的重要载体。在当前不断发展的建设市场需要掌握一定法律、经济、技术与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深入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技术和经济效果之间的联系;熟悉建设项目工程技术方案选择的基本原理、方法,掌握工程技术、经济与管理工作中的经济分析与评价方法,从而具备工程经济分析和投资决策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此课程是工程、技术、经济的结合体,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与应用性的特点。

2.当前考核方式弊端。

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即以职业为导向,不但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且具备相关行业的基本技术和技能。因此,制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当前工程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比较深入,可是考核方式的研究相对滞后。已有的考核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但不能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存在如下问题:

考核形式缺乏多样化。

课程考核主要采用卷面考试,简单地通过一次期末测试来评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该考核形式的优点是教师评价学生的工作量小,操作简单,尤其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试卷进行规范化的阅卷管理与日后的试卷检查的条件下,卷面考试成为广大教师最理想的考核方式。由于缺乏非卷面考试的规范管理,在检查时,往往主观性强,导致非卷面考核的方式受到相应的批评。因此教学管理制度应与时俱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吻合。虽然许多院校对考核方式进行了一些调整,如加期中考试的测验和将出勤、作业作为考核的部分,但是,仍然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基本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全方位地评价学生。

考核目的不清晰。

由于缺乏升学压力,一些学生以顺利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为目的,课程考试的通过与否是他们能否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关键。某些高校将期末考试的通过率作为教师效果的反馈和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通过率低于规定的标准,任课教师向教务处写书面的教学反思,甚至重新组织考试。另外,以学生评教作为教师课时津贴的重要依据,当前教考合一的形式容易影响学生评教的客观公正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过分注重基本概念的记忆,缺乏知识的扩展,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考核以学生通过率为目标。

考核内容结构不合理。

考核内容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就是太强调细节,不注重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工程经济学属于工程技术、管理、经济相互交叉的综合性与应用性学科,包括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计算公式多,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不适合卷面考试(如可行性研究、财务评价、资金时间价值的电算化),但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考试范围覆盖有限,基本知识比例过大,缺少或没有基本理论与工程行业或生活相结合的题型,导致不重视基本理论的全面深入理解,仅根据教师的“重点”选择地学习。这与课程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是相违背的,也不利于培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考核过分偏重知识的记忆。

考试内容太注重知识的记忆,在期末临时强迫性记忆基本概念、基本公式等就能通过考试,影响了学生不注意平时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不能独立完成课程作业,甚至经常性逃课。另外,影响考试秩序,如考前在课桌上写基本公式或携带纸条等作弊。学生虽然通过了这样的考试,记忆的是一些琐碎的概念,但并没有深入理解基本理论,不能对各知识点建立联系,缺少对课程体系的掌握,“高分,低能”的现象与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也是当前国内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有效地与市场对接的原因之一。

当前考核形式的弊端严重影响了优良学风的形成与教育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发展,导致学生缺乏对知识追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改变传统观念,改革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建立起与时俱进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考核体系。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应贯穿于工程经济学教学的全过程,及时反馈教与学的信息,便于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激励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师教学工作能力和教育质量,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课程考核方式以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各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目标定位来对课程的考核形式进行改革。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为三种即职业技术型、应用型和研究型。作为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其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应用性,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立足本地的经济发展;突出行业性,紧紧围绕以职业和行业的发展为导向,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根据行业的发展步伐不断地调整以强化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实践性,课程的设置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工程经济学课程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主要元素。因此工程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突出课程考核内容的应用性、行业性及实践性。

强调考核的客观公正性、过程控制性及反馈性。

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包括了作业、出勤、课程论文与课程设计、小组讨论与ppt汇报,卷面考试等。在这些考核方式中存在主观性较强的问题,很可能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注意考核过程的及时记录和保存,以备后期的查询。考核的过程控制是为了促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考核,避免传统一次期末考试学生临时突击,甚至作弊等不良风气。另外,中间过程的控制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教学效果,便于教学工作的调整,保证学生真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平时章节作业(10分)、出勤与课堂表现(10分)、课程论文与课程设计(20分)、ppt汇报(10分)、期末卷面考试(50分)组成了工程经济学课程的考核方式。课程的性质要求我们在多样化的考核形式中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课程在不同专业开设的教学课时量不同,另外,在工科类学生与管理类学生开设时,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考核内容及各种考核形式的比例。

(1)平时章节作业。

工程经济学的教材常配有一定数量的习题,这些习题可以归纳为两类题即文字回答题和计算分析题。一般计算分析题考察基本理论知识的应用,为了避免抄袭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课堂上适当地布置作业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另外,广泛地参考多版本教材的习题,或者合理地变动习题的数据,力求每人一题,但是考察的知识点都一样,这样既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又保证了考核的公平客观性。

(2)出勤与课堂表现。

出勤是考核学生是否参与课程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互联网也成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课堂上出现的“低头一族”,对日常考核工作带来了挑战。因此,宜将出勤与课堂表现比如玩手机、小组问题讨论、回答问题综合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对课堂上玩手机的学生,一次扣1分,扣分超过3次后,则该项成绩为零。另外,对出勤超过本课程三分之一的课时,则取消该课程的期末考试资格。

(3)课程论文与课程设计。

课程论文可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基本能力,促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论文选题广泛,与工程经济学课程相关即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做到每人一题。论文须有1篇英文参考资料,有利于培养专业英语水平,为继续深造奠定基础。课程设计是工程经济学课程实践的重要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通过学习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致力于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根据该课程内容提出以下课程设计实践:运用excel计算资金时间价值(验证性)、投资方案的优选(设计性)、财务评价与风险分析(设计性)。课程设计以所学专业或日常生活为背景,激励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ppt汇报。

选取工程项目财务评价分析作为学生汇报的素材,3-4个学生组成一个汇报小组,组长由小组成员推举。项目财务评价的内容丰富,几乎囊括了课程的全部基础理论与方法即资金的时间价值与等值、工程经济的基本要素、经济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设备的折旧等,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课程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了解各知识的交叉与综合,将已有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普通的一次期末考试难以替代的。汇报课件的制作,提高了计算机运用的基本技能;讲台上的汇报培养了在公共场合的语言表达能力,克服胆怯和羞涩的心理,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小组的探讨学习,既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又能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5)创新考试题型与调整分值比例。

丰富工程经济学的试题类型,在原有计算题、简答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题、论述题的基础上,加情景题、判断改正题、案例分析题。以职业或行业为背景,设置情景可以让学生置于问题之中,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处理实际问题,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判断改正题型不仅要判断观点,而且需改正错误的观点,更强调对基本知识的深入考查。这很好地引导学生记忆知识时,要注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在考试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偷看,有利于考试秩序的正常进行。计算题侧重考查知识的理解,缺少与实践的结合,不利于培养实践与理论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案例应用题有效地将基本原理和方法与实际生活、工程背景融于一体,让学生明白该课程的知识能解决实际工程的问题,激励与提高学习兴趣。另外,我国许多国家级执业资格考试如建造师、注册岩土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都要考察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同时,工程经济学也是一些专业研究生初试考试的科目。因此,命题的方向要兼顾执业资格考试和继续深造的要求,有利于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试卷题型比例设置: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考核分值在50%-60%,与实践结合的题型为30%-40%,一些较难的题为10%-20%。

改革命题、阅卷方式与要求。

实行教考分离,有利于考核的客观公正,有利于评教的公正、科学、有效,使学生明白课程期末成绩的好坏在于平时的学习,避免了教考合一的“点题式”学习模式即在考试之前,对考试的重要知识点,甚至一些考试题泄漏给学生,导致学生只对要考的几个知识点进行复习,缺少对知识全面、系统地深入的理解与掌握。产生该问题的因素有很多,如学校的评价体系(学生的评教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收入),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人为设置课程的通过率)等。

6.结语。

在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转向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成为高校教育质量改革的重要课题。课程考核形式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高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加快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制度的改革步伐,促使教学管理制度与改革的考核形式相协调,做到教学管理制度有利于考核形式的实施,并不断激励广大一线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考核形式的改革。同时,通过建立科学、公正、公平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让课程考核的评价、导向、反馈等功能得以实现。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第三篇】

1.《c++程序设计》课程的性质及地位。

在软件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高职高专的软件技术专业应该重点培养应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包括:程序设计能力、windows应用开发能力、web应用开发能力、用户界面设计能力、数据库应用与开发能力和组件开发能力。而《c++程序设计》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因此《c++程序设计》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的能力核心课程。

如此重要的一门课程,如何把它建设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任。

我们对软件行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调研,通过对企业软件人员需求了解,在课程目标定位上我们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情况和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以够用为度,主要培养高职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并运用c++语言编程来解决岗位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全面提高学生it职业素质修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编程习惯,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课程内容。

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导向,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整合教学内容,特别强调内容要根据行业发展态势和社会实际最新要求不断更新,并充分注重任务的选取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1)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

《c++程序设计》教学学时为70,理论内容以“够用为度”的原则,按照程序设计能力,通过一个项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主线,介绍c++语言基本概念、三种基本程序结构设计、类和对象、类的继承与封装等重点内容,最后完成项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综合设计题目。设计题目也可以参考实际项目,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模拟设计,学生可以真实掌握实际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程序设计能力。

(2)内容组织。

构建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本课程共有7个典型工作任务:即问题分析、算法设计、数据类型的应用、典型数据结构设计、类和对象的应用及类的继承与封装。四个技能模块即c++语言基础、三种基本结构、类和对象、类的继承与封装。

以往c++语言的过程考程主要包括平时成绩,上机考试,笔试三部分,上机考试和笔试一般都在期末进行,学生往往采用期末突击形式迎接考试,平时上课学习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够,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处于只为了考试及格而学习,效果不理想。基于这种情况我认为加大平时的学习过程考核变得尤为重要。

新的考核方式改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法,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方式进行,由形成性考核的各项过程成绩组成,总成绩由平时出勤、学习态度、课堂参与、课内任务、课外任务、实践考核、理论考试组成,其中实践考核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各部分考核比例及标准参见表1。

表1总成绩评定表。

考核项目各部分所占考核比例考试方式。

平时出勤10%每次课考核一次。

学习态度10%每次课考核一次。

课堂参与10%每次课考核一次。

课内任务10%每个任务考核一次。

课外任务(课外作业)10%以试题库为主。

实践考核30%分三个阶段进行上机考核。

理论考试20%期末笔试。

形成性考核具体内容及评分标准:

(1)平时出勤标准(10分)。

基本原则:满分10分,表现不好累计减分至0分,如果迟到、早退、旷课次数等违纪扣分超过总分值,则在期末总评分里酌情扣分。

具体实施:无缺席或在2%以下10分;缺席在5%以下9分;缺席在10%以下8分;缺席在15%以下7分;缺席在30%以下6分。

特殊说明:以上缺席是在请假情况下的计算,如果旷课一次扣一分,每迟到、早退两次按一次缺席处理。

(2)学习态度标准(10)。

基本原则:基本分10分,能认真听老师讲课,态度积极,不睡觉,不打游戏,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扣分项目:玩游戏一次扣1分,三次以上本项得分为0;睡觉一次扣分;影响课堂秩序的行为如说话等一次扣分。

(3)课堂参与(10分)。

基本原则:基本分6分,总分为10分;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有与教师一起进行同步练习,能提出个人不同想法。

加分项目:正确回答问题一次加分;主动回答问题一次加分;在课堂上能起积极引导作用加分,主动演示程序加分。对程序提出不同的解法加。

说明:加分项目加满为止。

(4)课内任务(10分)。

记分方法:每次任务基本分7分,总分10分,最后成绩为每次任务的平均分。

基本原则:能够综合运用相关教学单元知识较好完成单元实践任务,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践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得7分。

加分项目:能出色完成课外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有创新精神,采用了最优化的问题解决方法。一次加1分;具有很好的沟通能力,能给带本组其他同学出色完成课外任务一次加1分;能给本组其他同学讲解算法一次加1分;对任务提出两种以下的解法加1分。

扣分项目:每次任务完成不认真,在基本分下扣1分,每个课内任务不完成1次,本次6次不完成,本项目最后为0分。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

说明:加分项目加满为止。(5)课外任务(10分)。

记分方法:每次任务基本分7分,总分为10分,最后成绩为每次任务的平均分。

基本原则:能够综合运用相关教学单元知识较好完成课外拓展练习,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践。可得7分。

扣分项目:每次任务完成不认真,在基本分下扣1分,每个课外任务不完成1次,本次6次不完成,本项目最后为0分。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

说明:加分项目加满为止。

(6)实践考核分三个阶段:即基本技能考核、编程技能考核,综合能力考核。每个阶段上机考核一次,每次10分,总计30分。

(7)理论考核占20分,按学习情境的各个知识点进行考核,形式为笔试,闭卷,在期末进行考核。

本考核方式的特点是注重实用性及可行性、可操作性,从而能够更全面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

实践性教学是《c++程序设计》课程的特色与亮点: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为主线,强化技能训练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c++程序设计》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研究探讨的问题,希望本门课程的教学可以点燃学生对计算机学科领域的学习热情,能够养成学生良好的编程习惯,具有一定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能力,为以后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2]伍晓榕.《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j].宜春学院学报,,02.

[3]顾勋梅.c++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08.

[4]王楠.《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2.

[5]杜卿,陈天.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11.

作者简介:

李玉梅(1971―),女,吉林公主岭人,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及软件开发。

孙艳波(1970―),女,吉林四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及嵌入式开发。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第四篇】

《统计学》教学因其应用广泛且学习有难度而备受关注。为了解学生对《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专门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65份,回收率%。调查发现,《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普遍认可度不高、课堂教学缺乏案例分析、课程学习有难度等主要问题,究其原因可归结为社会认可度不高、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教学教师、学生不重视统计学学习,主动学习性差、统计学学科内容枯燥,概念抽象复杂四个主要方面。现实助推《统计学》教学改革。

为切实了解学生《统计学》课程学习情况,以更好地为《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更为客观的决策参考,课题组于12月-1月期间,以湖南省高校为重点调查区域对省内外11所高校学生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916份,回收有效问卷765份,回收率%。包括学生基本信息、学习基本情况、自我评价、统计学课程评价以及专业建设(教学)意见等方面。

一、受访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受访学生学校区域分布较广。

本次调查区域较广,包括湖南、湖北、浙江和广东四省六市,涵盖985、211及普通一本、二本、三本10所院校。分别是湖南商学院(本部和北校区)、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和长沙理工大学、湖南文理学院、湘潭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和广州商学院。

2.受访学生性别和年级分布特点。

因研究需要,主要选择学习过《统计学》的学生作为受访对象。受访者中,女生占%,男生占%,男女性别比约为:1。由于大四学生毕业实习离校较早,因此受访者大多数来自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学生,约为96%;大二与大三年级的学生分别占%与%,其余%为大一年级的学生。

3.受访学生专业分布较全面。

随着统计方法在社会经济、金融、管理等方面应用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专业对统计理论和方法的需求不断提高,这与统计学在很多领域应用广泛而引起重视相关。因此很多院校已将统计学课程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这次调查专业分布较广,如统计%、金融%、会计%、经济学%、法学%、国际贸易6%、保险%、应用数学%、其他%。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为更好地分析统计学课程教学情况,设计李氏克特量表对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加总每个受访者态度分值,其总分能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他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在效度和信度上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学生对统计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选取指标较多,需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降维分析。经过因子提取,将13个调查指标降维形成3个因子,分别得出3个因子初始特征值和提取平方和载入,这些因子能够保留原始数据%的信息,其中第一因子提取了原始数据的%,第二因子为%,第三因子为%。三个因子保证了原始数据的实际性和可靠性。经提取、旋转后,因子成分矩阵整理结果如表1。

三个因子分别反映授课内容与教师、课程的实用性与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基本情况。通常学生对于实用的专业课程学习态度较认真;而授课教师的讲述对于学生形成课程的第一印象至为关键,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会产生自主学习欲望,并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表现为三个特点:

1.《统计学》课程受欢迎程度因课程实用性、专业不同而异。

在受访者中,学习过统计学课程的占%,主要分布在大二至大三年级。其中,表示喜欢或较为喜欢统计学课程的占比仅为%,而表示不太喜欢或不喜欢该课程的学生占%,还有%的学生对统计学课程学习持中立态度。受访者中统计学专业学生,表示喜欢或较为喜欢统计学课程的占比仅为%,而表示不太喜欢或不喜欢该课程的学生占%。喜欢或不喜欢统计学课程的原因归结于课程的实用性和概念的枯燥性等方面。

学生不喜欢统计学的原因排名前五位的,分别为难度大%、不实用%、教师授课不满意%、课程内容枯燥%、自身数学基础较差%,五个原因占比%。而学生对统计学感兴趣的原因前三名分别为课程实用性%、课程内容有趣%h和专业需要%,占比81%。

选择“认为统计学课程比较实用”的学生,主要集中在统计、金融、会计、保险和经济学专业,分别占%、%、%、其余均为%。这些专业的实践性较强,而且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用到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的机会较多,因此认同程度较高。

2.《统计学》课程逃课现象时有发生。

当问及“统计学课程您逃课的次数”时,有%的受访学生有过逃课行为,是受访学生综合所有课程逃课率的倍,令人担忧。分析有过逃课行为的学生分布,发现男生占%;逃课学生中%是因为统计学课程枯燥、课程难度大等不喜欢或不太喜欢统计学专业而逃课。认为统计学课程难度大与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相关程度较高,但认为统计学课程枯燥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单一,从概念到公式,都比较抽象,如果能联系实际用案例导入,就会大大降低学生掌握的难度。

3.以学习简单统计软件为主。

统计学学习离不开统计软件,受访学生中学习过专业统计软件如sas、r软件的只有%;学习过菜单式操作、易于上手的统计学软件如spss、eviews的比重较高,两者占比达%;excel虽然不是统计软件,其统计功能也非常有限,但由于其流行性、简单性,学习者的比重最高,达到%。

三、《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为进一步揭示《统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取14个评价指标,设计李氏克特量表,分析评价学生对统计学的总体认可度、课程学习的侧重点以及统计学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选择因子分析法对所选指标进行降维处理,经过因子提取,将14个调查指标降维形成3个因子;这些因子能够保留原始数据%的信息,其中第一因子提取了原始数据的%,第二因子为%,第三因子为%。三个因子保证了原始数据的实际性和可靠性。经过提取、旋转后,因子成分矩阵整理如表2。

三个因子,分别反映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的总体认可度、课程学习的侧重点与统计学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评价。虽然学生认为统计学方法很重要,但是对于统计概念的理解与讲解方面总体得分较低。《统计学》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统计学》课程普遍认可度不高。

必修课程,而非专业课,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据调查,约占四分之三(%)的受访学生表示对专业课更感兴趣,仅有%的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为非专业课程,说明大部分学生对专业课程或与专业有关的课程比较感兴趣。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他们更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及学习自主性,因而表现为倾向于更多的参与课堂,以及更好的对其进行自主学习。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有%的学生从不逃课,仅有%的学生有较高的逃课率。可见在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至关重要,这可以从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和老师适宜的教学方法两方面做出努力。

2.《统计学》课堂教学缺乏案例分析。

第二个因子包括第7和第8个指标,从各指标的权重系数看,受访学生较注重统计方法学习,虽然在课堂能听懂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但不能灵活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学》课堂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案例分析,教师没有将传授的新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讲解,导致学生能听懂,但不会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问题,最终,《统计学》课程教学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二是由于学生忽视或不重视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统计思想的学习。从根本上来说,明确基本概念是学好统计学的基础,知晓基本原理和统计思想是学好统计学的精髓所在,统计方法是在基本原理和统计思想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量化手段,如果没有掌握统计理论,统计方法运用也就寸步难行。

3.《统计学》课程学习有难度。

第三个因子包括第9-14个指标,反映统计学课程学习的难易程度,受访学生普遍认为统计学课程学习有难度,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的授课方式单一,且严肃,使《统计学》课程缺乏活力和趣味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统计学》课程本身内容较枯燥,基本概念抽象难懂,特别是对于文科背景的学生来说,学好统计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三是受访学生认为统计学的实用性并不是很高,认为学好统计学并没有多大的实际作用,单纯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而学,这使得学生被动学习《统计学》,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四、《统计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调查分析发现,《统计学》教学存在统计学普遍认可度不高、课堂教学缺乏案例分析、学生学习有难度等现实问题,使得《统计学》教学效果不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从社会、教师、学生和统计学课程本身四个层面展开分析。

1.社会认可度不高。

虽然统计学能广泛运用在各行各业中,但就目前而言,整个社会对统计学专业的认可度并不高。首先,统计以前主要为宏观服务,与社会大众关系不大,尽管现在统计公开度大大提高,但要改变一个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次,统计学学科并没有一个特定的职业范畴与之相匹配,不像诸如会计学、土木工程、交通设计等这些专业,都有一个特定的职业范畴与之相匹配。统计学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可以从事与数据分析类相关的工作,这一方面增加了未来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专业数据分析类工作的需求量并不大,使得本专业学生大部分跨领域就业。虽然改革开放30多年统计地位日益提高,但其社会认可度仍不高。

2.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实践教学教师。

教学方式单一。《统计学》教学主要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照本宣科,主要介绍课本的基本知识,较少地联系实际问题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课堂参与性不高,使得课堂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这样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缺乏实践教学教师。统计知识与方法的应用性较强,这对统计学教师的实践经验及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实际上,统计学教师大多是从高校直接毕业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他们具备扎实的统计学理论知识,但缺乏统计学相关的实践工作经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就概念解释概念”,不能联系实际问题或自身工作经验,对统计学基本概念进行生动地阐述,这样也就不能满足多样化教学的需求。

3.学生不重视统计学学习,主动学习性差。

非统计学专业学生不重视统计学的学习的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学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导致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产生误解,认为统计学的实用性不高,所以不愿意在统计学学习上花费精力;二是统计学只是非统计学专业的学生一门基础必修课程,而非专业课程,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对专业课程更感兴趣;三是学生对于统计学的学习仅仅侧重于统计方法的掌握,而不重视统计理论学习,容易产生学生不会灵活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

4.统计学学科内容枯燥,概念抽象复杂。

统计学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也是《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主要源于统计学内容枯燥,基本概念抽象复杂难懂,教师要将既枯燥又抽象复杂的知识绘声绘色地传授给学生,学生要充分的理解统计知识背后的真正含义,以便更好地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学科特点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次,诸如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统计学内容涉及到概率论、数学等相关理论知识,这对于文科背景的学生具有一定难度。再次,统计学学科课时设置较少,而统计学学科内容较多,若干内容涉及计算机操作,所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要学好统计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综上所述,由于统计学的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课程逻辑性较强,从理论到公式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其掌握难度较大;同时随着统计学应用越来越广泛,各高校开设统计学课程的专业越来越多,特别是数学基础较薄弱的文科学生,这种从理论到公式的照本宣科式教学方法,要掌握其原理,并运用其理论和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难度较大,如果能有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出发引入统计专业术语和方法,就会大大降低学生掌握统计学的难度。可见,统计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案例导入式教学方法呼之欲出。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第五篇】

高职是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全民教育相互渗透的一种教育体系,教师必须找到有效的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开展有效的flash动画制作课堂教学是笔者探讨的核心。flash动画制作课程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课程,也是动画制作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文章首先对flash动画制作课程内容设计展开讨论,具体分析此课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分析我国当下动画制作的课程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并对flash动画制作课程教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笔者的意见和建议。

一、flash动画制作课程内容设计研究。

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对学生的要求。

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也是技术性较高的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flash动画的制作原理,掌握基本的操作能力,另外,学生还要掌握有关辅助软件如photoshop、illstrator等使用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须掌握的知识具体有基本动画制作原理、动画的特点、动画使用的基本概念意义与软件中各个外部素材(图片、声音、视频等)的应用,等等。

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有关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材数量较多,但内容大同小异。这些教材从介绍flash动画的基本知识开始,大多是从菜单到工具一一进行介绍,当提到具体实例时插入图片并加以文字说明。这些教材虽然内容丰富,却缺少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的内容。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也大多遵循课本内容进行介绍,然后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上机练习,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1.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育工作应当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适时改变教育方式,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现代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和项目载体,以具体学习任务训练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首先,教师应选择有效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不能重复。教师应拓展教学内容,让课堂变得有趣,不应用过于枯燥的语言把知识强制性地教授给学生。其次,在动画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最适合当代学生的教学方式,不让高职课堂教学方式显得陈旧、乏味。由于学生一般年纪较小,教师只有营造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与学生互动是增强课堂气氛的最好方式。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沟通,课堂氛围应该轻松活泼,不要让学生产生厌恶心理。

2.选择合适的案例或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并激发自己的爱好、兴趣,鼓励学生对其进行探索。教师不能强制学生学习,应给予学生前进的力量和信心。学校与社会企业接轨也是时下教育教学的重要趋势,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进行有效的flash动画教学的关键。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当前的行业形势,尽早做好应对新问题的准备。对于flash动画设计这种灵活性较强的课程来说,教师教学不能只分析经典案例,而应该选择合适的案例或项目,适当加入新近出现的新鲜案例以更新教学内容。盲目使用教科书上的案例是不行的,需要有选择地使用。新案例分析可以促进学生加强对社会局势的认知,使教学思路突破课本内容的局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应对突发情况。

结语。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国内一些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存在某些问题。相关人士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未来高职的发展潜力将是巨大的,高职教育也将培养出一大批技术型人才,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国内高职的flash动画制作教学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改革与创新是此课题教学未来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红艳,陈虹洁。高职院校《flash动画制作》课程内容设计探究。办公自动化,(22)。

[2]都桂英。高职院校《flash动画制作》课程教学探索。新西部(下半月),(7)。

[3]吴正英。浅谈flash动画制作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改革。生物技术世界,(3)。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第六篇】

《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往的考核方式都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并不能体现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期末一张试卷决定性的方式也有其不足之处,在对其传统考核方式的特点进行分析后,指出其不足。针对不足之处,在应用技术型指引下尝试改革其考核方式,由期末考试改为分阶段按项目给成绩,将成绩体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及时考核学生对每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一、引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以应用技术大学类型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简称应用技术大学)等单位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联盟各成员定位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服务地方和行业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支撑。笔者所在学校是应用技术大学联盟理事之一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微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大一新生入学后非常重要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传统考核方式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考核方式是以综合成绩作为学生的最终成绩,综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项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这种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如下:

1、平时成绩比较主观。

平时成绩主要是学生的课堂提问及讨论情况、出勤情况以及作业书写情况等方面构成,涉及到学生的多方面表现,每个方面没有具体的占比以及细化的考核指标,这样就使得平时成绩在考核时存在主观性过大的情况,取决于教师日常的课堂控制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的书写情况以及出勤情况。出勤情况可以每堂课完成,提问以及讨论等涉及到时间安排以及学生小组协作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予较为量化的成绩,课后作业的书写存在着抄袭情况,有时也不能反映出每个学生的真实掌握情况。因此,平时成绩要求授课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表现,否则容易出现平时成绩不够公正的情况。

2、期末考试成绩过于注重结果。

期末考试由学校统一安排在学期末的考试周进行,120分钟的闭卷考试,通常有五大题型,分别为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计算题、简答题、分析题。其中名词解释题考核学生对重点词汇的理解记忆能力,单项选择题涉及微观经济学每一章的知识点,考核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计算题考核学生对弹性、效用、成本等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简答题和分析题考核学生对一些重要知识的理解应用情况。虽然期末考试在题型和考核的知识点上也力求能够反应出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每个题型侧重考核的知识不太一样,但这种一卷式占大比分的考试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学习过程,很难反应出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把通过考试作为这门课程学习的最为关注的问题,基于期末考试成绩绝大比例的占比,容易造成一些学生平时表现不够积极认真,考前大突击的情况,不以掌握多少知识作为学习目标,而是以怎样复习最省力最容易通过为目标,这样即便学生考试通过了,但是并没有真正学习和理解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没有真正感受到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对经济新闻及经济动态等相关知识缺乏真正的认识,无法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较少。

1、增加考核要素。

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这种成绩形成模式,改成更加细化的更具体更量化的考核,将平时成绩包括哪几个部分进行细化,然后给出分值百分比,让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将考核贯穿于整个学期。

除了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及日常课堂表现进行及时的登记,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外,还要针对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及时考核。通过课堂讨论与学生发言了解学生的听课情况,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掌握,通过布置一些小组合作或个人完成的论文、ppt演讲等内容,让学生涉猎经济学课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考核其理解和应用能力。

3、重视过程考核。

在学生综合成绩中,各种考核因素的占比分配上,重视过程考核,降低对于结果的考核比重,也就是降低专门的考试比重,更多地分配在其他针对考核过程的考核因素上,这样降低学生对于结果的追求,改善学生只重视期末成绩忽略平时学习的状况。

4、考核方法多样化。

考核不仅通过作业、考试、出勤等体现,还可以融合学生课堂讨论、课堂ppt演讲、课后论文等形式,不仅针对课本上的知识,也引导学生涉猎课外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且,考核方式灵活,也能提升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针对上一章的设计原则,在微观经济学的考核方面,具体的考核因素及各因素占比设计如表1: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第七篇】

:当前,不少院校在素描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影响了素描课程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文章通过分析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现状,对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模式作了研究性的改革与探讨。

:设计素描;工业设计;教学设计

素描是进行现代设计绘画时采用的表达形式,也是产品设计、雕塑、工业设计专业等所有立体设计课程和艺术教学的基础和必修课。一个好的工业设计是设计者按照设计对象运用目的、周边环境、地理位置等,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设计方法、设计风格完成的。在目前的高校专业当中,工业设计已经成为其中的热门专业之一。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同时也为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在目前的艺术专业学习中,许多内容是和文科以及理工科相互交错的,因此,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目前,不少院校在设计素描教学方面的思路不够开阔,更多的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形式,缺乏具有时代感的特征,无法与时代的发展同步,满足时代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观念的局限性

传统的设计素描理念主要来源于美术绘画,强调素描对象的'形体与光影以及材质等方面的刻画,还特别强调它的科学性、准确性以及写实性。近年来,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工业设计要求的提高,传统教学观念已无法满足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需求,从而阻碍了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的发展。

(二)教学大纲陈旧,师资力量薄弱

设计素描不仅注重空间位置的整体性和具体事物的形态特征,还讲究客观事物的结构和透视分析。但在具体的工程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中,却忽略了“工业性”。我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还无法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在教学理念中尚未分清楚工业设计素描和普通美术设计素描两者之间的不同。因此,本文认为,产生这一认知偏差的主要因素在于以下两点:一是教学大纲过于陈旧;二是设计素描的师资力量不强,缺乏对工业设计科学的理解,这就使得学生知识结构脱节,最终导致整个学科课程教学缺乏层次性、专业性。

(三)传授之间的程度差异

在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中,由于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与学生所接收到的内容不能完全融合,即教学效果不显著,从而使得多数学生忽略了设计素描的重要性。其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高校对工业设计素描课程并不重视,从而使其教学缺乏系统性;二是教师的教学观念较落后,使得对工业设计素描的创新思维等无法匹配现代工业设计理念,最终使得教学缺乏时代先进性。

(一)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阶段工业设计对全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学校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加多样化的内容。但在课程安排中,要将各个知识内容分化到不同学期。一般而言,工业设计专业包含了人文、地理、科学等知识,学校在安排课程中应当遵循由浅入深和同类划分等原则[2]。素描是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学习过的内容,为了巩固学生的素描知识,在教学中需要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分类设计学期课程,从而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设计素描的知识,同时,规划教学内容也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前提。

(二)结合工业设计需求,明确教学目标

艺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教师在授课或布置课后任务时,应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创作。设计素描的设计原则既包含了美学与创新,更包含了立足于生活,这也是工业设计的首要前提。只有结合生活创作出来的作品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时代美。同时,在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现设计素描中理论学习和实践知识掌握一体化的目标。

(三)阶梯式教学,降低传授的差距

高校应在遵循教学的针对性、连贯性等基础上重视工业设计素描课程,并对其进行科学性的组合教学。伴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学校针对一些特定教学内容,引进了阶梯式教学。它的设置理念是将一学期的教学总课时设定为若干个月完成,假设总课时为100课时,教学时段为2个月,那么阶梯式教学就可以设置为一周4天,一天3个课时的教学方式,按照这样的教学课时安排来划分教学阶段。通过循环渐进的方式来加强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与学生所接收到的内容的融合,提高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的效率。

随着工业设计市场的扩大,对于相关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多。只有不断进行教育改革、教学改革,努力将工业设计与设计素描有效结合,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现代教育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设计【第八篇】

摘要:

《国际结算》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但是目前在高校的《国际结算》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手段落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

基于此,提出了以“案例+实训+双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此来提高《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国际结算;案例教学;实训;双语教学。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我国国际贸易总额逐年增加,相应地,我国对国际贸易方面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更多新的挑战。

因此我们必须对国际贸易相关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期能够培养出操作实践能力更强的、更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的《国际结算》,理所当然的成为我们教学改革的重点。

《国际结算》是一门介绍进出口贸易活动中所引起债权债务进行清算的课程。

其特点是实践性强,以业务操作为主,课程内容围绕多个国际规则、惯例的条款规定展开,介绍在其指导下的实务操作方法。

《国际结算》课程要求学生熟悉国际结算相关惯例和规则,能够掌握国际结算操作程序,并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

1当前《国际结算》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学手段落后。

传统的《国际结算》教学方法大多都是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造成课堂上学生以记笔记为主,不善于去提问、思考和质疑,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单来说,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得辛苦,但学生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的被动“填鸭式”教学方法。

因此,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不能较好地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很难适应相关的工作。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当前高校《国际结算》的授课教师大多都没有外贸企业实际工作经历,也没有去外贸企业锻炼,只能凭借课本和网络资料将知识传授,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的效果可想而知。

从课本到课本式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为这些知识学生自己也能够通过网络获取到,学生很少能够有机会将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哪怕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仿真的模拟实训平台,让学生能够参与实训,体验国际结算中实际的操作过程,提高实践能力。

教材陈旧,缺乏双语教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发展越来越快,与此同时,全球贸易与投资政策的变化使得与国际结算相关的国际惯例、进出口单据形式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由于教材出版的滞后,有时出现了教材内容与国际贸易实际相脱节的现象,如随着《ucp600》、《urdg758》等最新版惯例的生效,许多教材还未及时进行修订,因此存在教材过时的问题。

同时,市面上真正较好的双语教材较少,限制了高校推行《国际结算》双语教学的步伐。

为此,《国际结算》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本人多年讲授《国际结算》的经验与体会,我认为《国际结算》教学方法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案例教学方法。

选择好的案例。

实施案例教学首先要选择好的案例,案例的选择应符合以下几个原则:(1)典型性。

典型性要求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应该是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并能够反映和体现国际结算业务的基本和重要的知识点。

(2)与时俱进性。

与时俱进性要求案例最好是最新的资料,不要将一些陈旧过时的案例拿到课堂上,最好选择来自于外贸企业一手的资料,能够弥补教材资料陈旧的问题。

(3)实践性。

我们选择的案例也应该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业务操作能力,比如在介绍汇票这种结算票据时,可以给学生相关案例和资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汇票,通过制作汇票真正理解和掌握汇票的记载事项。

(4)启发性。

启发性要求教学中的案例能够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激发疑问,举一反三。

案例问题的设计要结合重要知识点,引导学生思维,针对特定的问题来思考解决的方法。

这样的案例才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增强教学效果,做到深化理论联系实际和加强互动的效果。

案例的引入及讨论。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首先对课程相关的基本理论进行讲授。

例如,在介绍托收中的承兑交单方式时,首先讲解承兑交单的含义、基本业务流程等基本知识,其中在介绍业务流程时就要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承兑交单的业务流程能否发现承兑交单中的业务风险,为接下来的案例教学埋下伏笔。

其次,引入案例并组织学生阅读案例和初步分析。

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仔细阅读案例背景材料,来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

例如,承兑交单方式与付款交单方式有什么本质区别,为什么在案例中的出口商最后没能收到货款?如何避免出口商的这种损失?通过向学生提示案例中的关键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

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开展讨论。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关系着整个案例教学过程的能否真正成功。

在整个案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

在分组讨论中可以由每一组推荐一位学生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对其提出质疑或反问,学生要对质疑进行解答。

如果时间充足,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

但要注意,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给积极发言的学生一些小小的奖励,比如一个小小的礼品或者给学生平时成绩加分,要最大可能的激励平时学习积极性不太高的学生参与进来,形成了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

案例的总结。

在组织学生讨论完案例后,教师首先要对案例给出正确的答案,学生的分析难免存在不完整、不专业、不透彻等情况,而且讨论阶段学生的争论很多,因此教师在给出正确答案的同时,要对案例进行分析,点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答案,对于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表现和合理分析,教师应适当地进行表扬和鼓励,给予承诺的激励奖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学生分析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教师应指出分析错误和不足的原因。

最后,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和总结,通过总结,学生不但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还对案例所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3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主要是在实验室在国际贸易教学软件平台上来完成,也包括少数校外实训。

在校内实训环节,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国际结算实训操作,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训环节可分为以下部分:

单证的制作。

在完成对比如汇票、发票、提单、信用证等内容的教学后,可以在使用教学软件平台中的单证模块来辅助学生掌握有关国际结算所涉及的各种单证制作及其审核。

在国际结算业务中信用证结算方式占据重要地位,而且信用证业务中对单据的要求也是最为全面的,当教师在讲解有关信用证内容时,学生可以从单证系统中找到信用证结算相关的背景资料,然后根据背景资料制作或审核单证,包括开证申请书的填制、信用证的审核、制作以商业发票为核心的全套单据、审核单据业务等,以便让学生真正理解和熟悉信用证的特点和业务流程,并掌握相关单证的操作技能。

同时,学生可以在同步练习中找到相应的关于信用证制作及根据合同审核信用证的习题,学生在平台上完成后直接向系统提交,系统自动进行批改。

针对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平台上的理论知识模块提供结算学习资料及帮助,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

总之,教师应该在平台下,加强学生的单证练习和单据填写能力,同时可以在平台上通过在线考试来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因此,通过单证制作实训既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又可以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及时巩固,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仿真角色模拟。

在角色模拟实训环节,可以在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分组进行角色模拟来体验国际结算业务中不同角色的工作流程。

如在信用证业务中,每组的学生分别选择出口商、进口商、开证行、通知行、议付行、保兑行等不同的角色,分别处理不同的业务,还可以进行角色轮换,让学生去体会信用证业务中不同的主体关注的主要问题;在托收业务中,学生可以分别扮演委托人、托收行、代收行、付款人、提示行等角色,每个学生通过自己扮演的不同角色,来体会和理解托收业务中各个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通过这种角色模拟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果。

校外实训。

学校可以和本地一些银行和外贸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合同。

学校定期从银行和外贸企业请来专家或管理人员来校进行外贸专题讲座,给学生传递一手的外贸操作知识及技巧。

寒暑假期间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到银行或外贸企业实习,学习实际业务部门业务操作流程。

4逐步推行双语教学。

《国际结算》中的许多内容来源于英文原版的国际惯例,如信用证的特点、含义、各当事人的权利及义务等来源于《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国际商会第600号出版物),而且学生在学习中涉及到大量英文资料比如汇票、信用证、托收指示书、银行保函、备用信用证等,而且有时不同的教材对同一个内容介绍的有差别,学生要真正弄清楚这些内容最终还是需要去看这些英文原版的惯例。

因此,在《国际结算》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行《国际结算》双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和水平,提升结算课程的学习效果。

总之,《国际结算》教学改革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去探索和实践,但是不管怎样,我们始终应把握其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多结合案例、实训和双语教学环节,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2]封文丽.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实践探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4).

[3]何惠萍.国际结算课程实践环节研究[j].高教视窗,,(8).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2698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