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教学设计范文10篇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强调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结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培养创新思维与合作精神。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教学设计范文10篇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教学设计【第一篇】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始终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教学设计范文10篇”,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1.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
4.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5.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6.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子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7.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8.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避免模式化,鼓励灵活多样,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9.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4.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部首)。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原10条,现7条,更紧凑)。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改“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原: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开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根底,也是学生全面开展和终身开展的根底。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一)全面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根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开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才能、阅读才能、写作才能、口语交际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进步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开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理论才能,而培养这种才能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理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好)。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理论时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理论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好。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开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才能。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开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开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确实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进步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将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互相插、浸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进步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亲密关注学生的开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的,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敏的施行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开展。
1.课程目的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的”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的”,表达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的根据知识与才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浸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进步。各个学段互相联络,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的。
3.阶段目的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络,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开展。
4.课程标准的“施行建议”局部,对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施行的原那么、方法和策略,也为详细施行留有创造的空间。
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教学设计【第二篇】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如何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根据我的思考我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多种渠道学习语文。
我认为:语文教学虽有千头万绪,但我们如不能通过多种渠道教育熏陶学生,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很难获得长久的成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如不能给全体学生带来良好的教育,这个优秀又有什么优秀可言。我们应利用身边现有的教育资源如图书、音乐、电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途径,通过语文课为学生带来一次次难忘的精神享受。语文课上如能合理的引入优美的音乐、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经典的名著故事,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语文的空间,让他们在听说读写中解决自己成长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都为学生带来较为持久的熏陶与影响。这比我们去教他们要好得多。
为了多渠道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让学生能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能够读到一本令他(她)们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我尽我所能为学生筹集到优秀图书几百部,满足了学生的阅读需求。此外我还自费购买了几十盒录音带,数十部电影光碟,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我一直坚持利用语文课前或自习课等时间,为学生读《爱的教育》《草房子》等名著,这些能和孩子们心灵沟通的书,深深地打动着学生们的心灵,他们为故事中的人物感动而感动,欢呼而欢呼,忧虑而忧虑……同时我还适时根据学生的情况改换教育形式与内容,如刚开学初学生吃不了学校生活的苦,心中对学习有厌倦情绪时,在语文课上我为学生读了《除了奋斗我别无选择》,领学生观看电影《一个独生女的故事》,学生在这种无形的教育中渐渐领会到了自信自强与做人道理。虽然一部书、一场电影、一次难忘的出游、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次富有启迪的谈话并不能让一个学生完全成为一个好学上进的人,但日积月累持久的这样去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勇于进行教学改革。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一边教学,一边读书,一边研究,勇于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近年来报纸、杂志等一些新闻媒体不断对语文教学进行口诛笔伐,当我看到自己一向钟爱的语文教学竟遭到如此的非难,心中自然是沉重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不断静心细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不懈的进行了一系列课堂教学改革,但如果用一个学者型语文教师的眼光来看我的教学,我的实践也许只不过才刚刚入门。我知道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摸索出一点东西,没有持久的读书,恒久的实践是不成的。虽然,我知道路不很平坦,但我很愿一路坚持而往。我在教学中非常痛惜,一些学生竟用一种漠然的心态来对待语文,我知道没有领略过语文美丽的学生,对于他将来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试想一个连自己本民族语言都无法热爱的人怎样用自己的智慧建设我们的祖国!而一个好的语文教师的循循善诱,与富有艺术的教学,就能吸引学生积极的学习语文。我认为要想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爱学语文,教师除了要立足课堂,提高课堂语文教学效率,还要引导学生从课外广阔的生活中,从大量阅读各种优秀书籍中汲取营养。为了实践我的教学思想,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进行一系列新教法,如运用钱梦龙的导读法,李吉林的情景教学法等,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特长,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我校率先将多媒体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约时间为学生拓展视野。同时课下让学生从大量的阅读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质,我把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拓展教学法”。语文就是在拓展中让学生感受到美丽的。
三、终生学习提高素质。
一个合格的新时期语文教师应该要求自己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怎样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的.艺术水平。为了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我主动购买有关语文教育教学的书籍,这些书籍补充了自己有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无穷魅力,以及育人艺术的美丽,这使我渐渐迷恋上了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我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我的爱心,善于与学生心灵沟通赢得学生的友谊,我所教过的学生毕业后总会寄来一封封倾吐自己心语的信件,我们学校我认识的不认识的、我教过的没有教过的学生总会带着一脑子困惑与忧虑来向我倾诉,我面对这些学生总会友善的为他们找好书或真诚交流,能够成为学生的大朋友很不容易,在这个基础上能够成为学生成长的一盏启迪心灵的明灯更是不容易,我会不断的努力,以实现自己作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梦想。
教师的工作是一件“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不断学习别人先进的教育教学艺术,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特色语文教学新路,为一切学生带来良好的教育,我们责无旁贷,历史告诉我们,不能再等待!世界告诉我们,不能再等待!孩子们的未来告诉我们,不能再等待!
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教学设计【第三篇】
在本次学习中,对语文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学如同做人,都是一门艺术,想做得更好,要不断学习、反思、和总结。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发展,在民族精神上对学生的教育尤为重要,从情感价值观中对学生有了更深的要求,也对教师在语文教学生提出了教育方向,在总目标中对学习过程的对个人的爱国精神的培养和了解国家的目标有了更重的讲解,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吸取名族精华。课文中内容不懂地方提出自己的质疑,学生是课堂的发言者,而不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和质疑,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资源的整合,运用了许多的电教手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让我又一次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自己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让我在语文教学方面又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
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教学设计【第四篇】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
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教学设计【第五篇】
教师是充满爱心的职业,教师要做一名爱的天使,这是对每一位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夏丐尊先生也说:“教育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却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幸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然高尔基又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他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要成为一名爱心教师,还要成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教育需要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容不得马虎。对孩子,言传身教,爱而不盲目,严而不苛,民主平等,文明和谐,共同进步。做现代智慧型教师,建立终身教育观是我们教师成长的任务和方向,也是时代的强烈要求.
国外教育专家指出,教育要使学生感受到幸福。幸福教育,是教育本义的回归,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表现。然而现在的孩子承受着四面八方的重重压力,又有多少学生在学校感到真正的幸福快乐?前不久,我听说我的一个同事的儿子休学在家.大家都有些吃惊。我们都知道,这个同事的儿子各方面都很突出,非常优秀,本来今年要参加高考。于是,大伙儿猜测不断,得出最后结论可能是心理承受不住巨大的压力.使孩子们轻轻松松接受教育,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需要研究的课题.只有孜孜不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优秀的学生乃至杰出的学生.
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名智慧型的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我修炼,其实说难也容易!
人的业余时间要坐拥书城,与书为伴,营造自我书香世界。读书是成才的最好途径也是惟一捷径。每天给自己安排一点读书的时间,增加阅读量,要注意学习知识的深、广、新、专。深,是要通读教育理论、著作,理清其来龙去脉,并能利用理论来宏观指导实践;广,是要看各个领域的书籍,要看得杂,连学生喜欢看的书,我们老师也应该去读一读;新,是要多看各类教育报刊杂志,捕捉教育研究的`前沿信息,掌握教改动态,了解教学热点;专,就是多看与自己本专业相关的书刊,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微观上调控工作实践。
常说,教师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我们要自己为自己“加油、充电”而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
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习惯带给个人的影响是终身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其习惯养成更是意义非凡。
我们教师平时多读书,还得多动笔。利用业余时间写写教育笔记,记录一些所思所感,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写东西要理性思维,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随意到有意,由自觉到自发。动笔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组织语言的过程,调节思维的过程,也是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
培养形成自身良好的习惯,为成就自己辉煌的教育事业奠定基础。
修炼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有挫折,才有收获的甜美;有痛苦,才有欢乐的滋味。品牌是打造出来的做一名智慧型教师,我要不懈努力。是否只要全身心投入,坚持不懈去追求,就能走出一条有自身特色的教育之路?我要用自己的行动去验证!
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教学设计【第六篇】
人只有一次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人有了生命并不意味着一定有生命的质量。譬如,白痴与植物人。在我看来,人的生命意义在于提升其生命的质量。人类发展史已经表明,生命质量的提升与优质教育成正比。优质教育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充满终极关爱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
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意味着老师的眼里有学生。老师的眼里有学生就会既教书又教人。比如,学了《狐狸和乌鸦》,兴趣盎然的孩子,一放学就在操场上、墙壁上随手“涂鸦”,老师就建议校长开辟了学校的一面墙,当作学生的“自留地”,让学生任意“耕种”。学生不仅在那里放飞了想象,张扬了个性,而且解放了身心,收获了自由。既教书又教人的本意在于直面功利而又超功利地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打底子,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同时还意味着老师的眼里有自己。孰不知老师和学生都是生命成长的共同体。在“新课程”的这面镜子里,教师和学生一样可以“影镜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长自我。
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教学氛围:“民主、平等,和谐、融洽,鱼水亲和”;教学场景:“身心解放,思维开放,个性奔放”。置身此情此景,如沐春风,学习自主,“嫁于春风不用媒”。
小语姓“小”,语文姓“语”。小学语文课堂的根本在于念好“识、写、读、背、说、作、习”的七字歌。
“七字歌”按“课标”的具体要求为:
识——认识3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
写——书写一手正确规范的汉字;
读——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量达145万字;
说——具备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作——能写文从字顺、具体明白的文章;
习——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譬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在我看来,阅读能力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这既是一种阅读教学的理念,又是一种阅读教学实践的形态。就教学实践形态而言,它包括“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对话在于尊重“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个性化阅读差异。这种形式上的差异,蕴涵着精神实质的一致——学生真正具有了“独立的阅读能力。”
当然,语文课要因课因生而异,明确教学重点,营根固本,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学。设若如此,语文这棵树,必将根深叶茂、挺秀参天。
请欣赏教例《悲壮的一幕》——
“‘轰——轰——’震耳欲聋,火光四溅,科马洛夫和他驾驶的前苏联宇宙联盟一号飞船永远消失在茫茫的太空中了……让我们再次聆听那《悲壮的一幕》,请打开课本,轻声朗读课文……”
课伊始,执教者便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情”,再造“船毁人亡”的场景,渲染悲壮的氛围,“未成曲调先有情”,使得学生“不觉转入此中来”。
课行中,教师倾情投入,热情引领学生与课文情感对话。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浓。
师:“孩子们,这篇课文悲壮凄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课文中一定有许多打动你的语句,请写一写你的感受,然后交流。”
生1:“科马洛夫看见了老母亲,看见了妻子、儿女。他很激动,但他还是控制住自己,说:‘首长,属于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想先把这次飞行探险情况向您汇报,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生死关头方显英雄本色:事业重于亲人,事业高于生命。
生2:“……满头白发的老人心如刀绞,‘儿子,我的儿子,你……’……科马洛夫露出了笑容,‘亲爱的妈妈,您的图象在我这里看得非常清楚,每一根白发都能看清……’”从“满头白发的老人”那里我读出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恸;从黑发人那里我读出了尽忠难以尽孝的残酷。
生3:“妻子抱着话筒只说了一句:‘亲爱的,我好想你!’就泪如雨下,再也说不出话来。”虽然只一句话,却包含了妻子对丈夫全部的爱。
生4:“指挥中心的首长把科马洛夫的亲人请到指挥台,让他们在最后的两小时里和屏幕上的科马洛夫在一起。”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亲骨肉间的最后诀别,什么叫给予最大的安慰,什么叫有人情味儿!
读文谙情情未了,余音绕梁、绵延不绝。一如上文教例,情感的冲击波激荡着学生又创生了许多新的问题,课后他们查阅资料、上网搜索。悟出了更多的情理:
——造成这次船毁人亡的悲剧是由于地面程序设计时点错了一个小数点。一“点”差错,船毁人亡。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
——前苏联敢于直播这场“悲剧”,说明他们有直面失败的勇气。
——《悲壮的一幕》在于警醒后人不再重演悲剧。
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教学设计【第七篇】
我读了一本对体育教学帮助很大的书――《小学体育新课程》,让我知道实施体育和健康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转变,首先是教学观念的转变,让我知道了四条基本理念,分别是:(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意识和能力;(3)关注地区差异和个别差异,保证每一个学生受益。有了这个教学观念的转变,让我们看到了教师在上课时能融入在学生之中,与学生共同进行各种游戏活动,有了这个转变,教师和学生一起游戏时,教师在游戏中失败了,也认真的执行游戏的规则,接受处罚,这样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例如:我把武术教学从单纯的技术传授转向身心愉悦的活动,充分展现武术的魅力,把整节课用武术活动、游戏的方式贯穿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后,95%以上的学生表示满意,反映出这样的`课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方面获得了成功。
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教师面对的是众多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又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而且儿童的身心发展又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中的学生。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向他们提出统一的要求,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用多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读了这书我学到了很多,受益匪浅,使我跟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教学设计【第八篇】
2、_______与_______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人文性)。
3、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______________;(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课程目标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维度设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___年级、___年级、___年级、___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_______和_______。(1~2;3~4;5~6;7~9;整体性;阶段性)。
6、课程目标中各个学段相互联系,_______上升,最终全面达成_______。(螺旋;总目标)7、阶段目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1~2年级为“_______”,3~6年级为“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写话;习作;口语交际)。
8、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_____个左右常用汉字。(3500)。
9、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_______,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_______,提高文化品位和_______。(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价值观;审美情趣)10、能主动进行_______学习,在_______中学习,运用语文。(探究性;实践)11、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______和______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112、第一学段:(一)识字和写字中要求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_______、_______、_______。(规范;端正;整洁)。
13、教材编写要以_______为指导,坚持面向_______,面向_______,面向_______。(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世界;未来)。
14、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5、教材应符合学生的_______,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_______和_______。(身心发展特点;学习兴趣;创新精神)16、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的_______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17、教师是学习活动的_______者和_______者。(组织;引导)。
18、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_______、_______教学。(启发式;讨论式)。
19、口语交际是_______与_______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_______中进行。(听;说;交际情境)。
20、能用普通话_______、_______、_______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教学设计【第九篇】
学习新课程这段时间,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现将这次新课程学习总结如下:
(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并将自己的这些认识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全镇的语文教师,提升全体语文教师的业务修养。
(3)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新课标提倡的自主、互助在我的教学中也逐渐体现出来并在课堂上不断实践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涉及了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能力几个方面。看完新课程标准,对于阅读和写作方面的体会自己颇有感触。新的课程理念非常注重阅读教学,阅读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它符合语言文字学习的特点,“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阅读教学,首先要使文本开口“说话”。这就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读课文,才能抓住重点,也才能与文本深入对话,因此,初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但是想到自己过去一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初读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匆匆地读一遍就进入精读;二是初读目标不明确,认为初读就是让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于是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多数学生是有“口”无“心”;三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就是一个“读”字贯穿始终;四是反馈不及时,自己不知如何评价学生的读,以至于学生应有的语文能力得不到训练。另外,感觉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孩子们课外阅读书目的数量及程度鼓励力度不够,缺乏一定得评价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努力改正,争取提高自己的阅读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学习――运用,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那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课标”的实施确实给当今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们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越发变的活泼、可爱了,更多表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在教育教学规律的推动之下,“新课标”的指导之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远离偏、繁、难、向着理解、探究、分析、综合、运用等方面发展。
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教学设计【第十篇】
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定位。
1、强调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的特征。
2、在语文课程多方面特性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以“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新课程的核心概念,体现多重目标的综合和融合。
二、确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1、构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系统。
2、课程目标与内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展开。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2、注重读书,注重积累和语感培养,注重品味、感受和体验,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1、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明确教师的指导与组织作用。
2、提倡教学中的多重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