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与教案有区别吗(优质13篇)

网友发表时间 3633495

教学设计侧重整体规划与策略,而教案则具体落实每堂课的内容与步骤。两者相辅相成。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教学设计与教案有区别吗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教学设计教案 篇1

教学准备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分数墙直观地建立数学模型,用于分数大小比较,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找到相等的分数。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3、体会数学知识的互通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利用分数墙复习分数大小比较和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对相等分数的初步直观探究。

三、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四、标签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1、出示“分数墙”,认识“分数墙”

师:仔细观察一下“分数墙”,你看到些什么?

(颜色,每一份大小,里面有几个,??)

2、提出课题:

师:“分数墙”能帮助我们比较分数的大小,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所以它是我们的好朋友。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数墙。

二、 新课探索:

1.探究一:

a) 用分数墙来比较分数的大小

师:说说你是怎样利用分数墙比较分数的大小?(在同一行横着看)

(学生可以通过比较涂色部分长短的方法来比较分数的大小)

b)用分数墙来比较分数的大小

师:现在,你又是怎样利用分数墙来比较大小呢?

(在分数墙上找到上面每组中的2个分数,哪个分数在“墙”的左边,这个分数就大小)

(设计说明:学会用分数墙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的方法)

练习:师:根据刚才的学习,很快比较出下面每组分数的大小。

2.探究二:用“分数墙”来计算分数的加减法

1)出示

2)出示:那么这一题又如何思考?

(设计说明:利用分数墙来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练习:

学生练习,说说算理

师:刚才我们通过学习,知道利用分数墙可以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可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而分数墙还有一个大特点,你知道是什么?

3.探究三:在分数墙上找出相等的分数

1)师:怎样在分数墙上找出相等的分数?

(不同颜色的格子起点和终点都对齐,那么这两个分数就是相等分数。)

2) 师:找一找,有哪些相等分数?

a)学生观察

b)交流,老师板书一些相等的分数。

(设计说明:学会利用分数墙找到相等的分数)

练习:学生用划直线的方法找出相等的分数并写下来。

一、 课内练习:

听故事:小熊们最喜欢吃熊爸爸做的饼。有一天,熊爸爸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饼分给小熊们吃,它先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小熊一块。中熊见到说:“太小了,我要两块。” 熊爸爸就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中熊两块。大熊更贪,它抢着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于是,熊爸爸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大熊三块。小朋友,你知道哪只小熊分到的多? 出示:

3块同样大的饼,

小熊:第一块饼平均切成四块,分到一块;

中熊:第二块饼平均切成八块,分到二块;

大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到三块。

师:你知道哪只小熊分到的多?为什么?(结合分数墙说明这几个分数大小相等)

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说说分数墙对我们有哪些帮助?

教案教学设计 篇2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飞、马、鸟”三个生字。

2、能根据自己的体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仿照课文试编儿歌。

3、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分辨前、后、左、右等方位。

4、能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拼读音节自读课文,感受自主读书的乐趣。

通过看、听、读、议、练、编,初步感知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把儿歌与生活联系起来。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利用课文发展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

2、培养初步的专注他人发言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认识11个生字,会写飞、马、鸟三个生字。能根据自己的体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难点:

1、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分辨前、后、左、右等方位。

2、初步感知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六、教学用具: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一组。

七、课前准备:

1、在家长的协助下,在不同的地方,以自己为中心,分辨前、后、左、右。

2、在家长的指导下,温习自己念过的儿歌。

八、教学过程:

1、儿歌竞赛,激趣参与。(4分钟)

①(孩子们:在幼儿园、在学校、在家里、在婆婆妈妈的怀抱里,你们一定听到了,学会了很多很多动听的、有趣的儿歌。现在咱们来比赛一下,看谁念的儿歌多,听谁念的儿歌有趣动听。)

2、利用拼音,自读儿歌。(8分钟)

①(孩子们:今天我们又要学一首非常有趣的儿歌。板书:【影子】首先请孩子们利用音节自读课文,一边读儿歌,一边动笔对生字、生词或不理解的地方圈圈、点点、勾勾、画画、拼拼。)

②(请孩子们把自己画出的字、词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让组员一起想办法帮帮、比比、记记,看谁的记字办法好。)

3、运用游戏,巩固生字。

(孩子们:下面我们来开火车,看哪组的火车开得快。火车没停的小组可得一颗小红星。)

4、朗读竞赛,评价交流。(4分30秒钟)

①(孩子们:下面我们来进行朗读竞赛。凡是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了轻声和停顿的,都可以得到一枚小五星。凡是能认真听,积极评,特别是能找出朗读同伴值得学习的地方的,也可以得到一枚小五星。)

5、利用课件,游戏中学。(4分钟)

①(孩子们: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跟着屏幕中的小矮人跳个舞:踩影子。【播放课件F1】)

②(孩子们:老师都跳得累了。你们看到了影子还真不好踩到,太顽皮了,一会儿前,一会儿后,一会儿左,一会儿右,把小矮人也累坏了。孩子们:让我们认真看看图,影子怎么会这样呢?)

6、利用课件,形象总结。(5分钟)

①(【播放课件F2】孩子们:原来是光的作用。太阳在前,影子在……?太阳在后,影子在……?太阳在左,影子在……?太阳在右,影子在……?)

②(孩子们:让我们练一练“我会说”。)

7、利用课件,激疑诱悟。(5分钟)

①(【播放课件F3】孩子们:请想一想,第一段中的“跟着我”与第二段中的“陪着我”能互相换个位置吗?为什么?)

②(孩子们: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首儿歌的叙述规律。“前、后”接什么?“跟着”的是什么?所以“左、右”接……?“陪着”的是……?)

③(孩子们:大家能不能利用这首儿歌的叙述规律背一背这首儿歌呢?)

8、利用课件,试编儿歌。(5分钟)

①(孩子们:下面大家仔细观察屏幕上的事物,用换词的方法来试编儿歌。孩子 【播放课件F4】)

9、指导书写、巩固笔画。(4分钟)

①(【播放课件F5】孩子们还认识屏幕上的两个笔画吗?知道它们的写法吗。请大家跟着屏幕书空。)

②(【播放课件F6】认读要写的字。根椐课件书空。在作业本上书写。)

10、总结学法,朗读全文。(30秒)

(孩子们:儿歌唱的就是你们的。生活,你们的幻想,你们眼中的世界。学儿歌就要大胆地看看、听听、读读、议议、练练、编编。这样,儿歌中就有你,你就有了儿歌。)

课件策划方案

【课件F1】踢踏舞音乐,节奏鲜明。动画依音乐节奏出现为儿童乐见的小矮人。太阳、电灯、月亮、探照灯依次从前、后、左、右照射他。色彩明快,太阳、电灯、月亮、探照灯亮度有层次,影子着色深浅有变化。他随音乐节奏及太阳、电灯、月亮、探照灯照射的变化角度追踩他自己的影子。

【课件F2】轻而节奏鲜明的音乐。色彩鲜明活泼。小矮人形象。动态。小矮人欢快地跑动。太阳做成老公公形态。太阳公公一会儿在小矮人前,太阳公公一会儿在小矮人后,太阳公公一会儿在小矮人左,太阳公公一会儿在小矮人右。光源夸张。影子夸张。影子形态:①小狗形。②小人形。

【课件F3】①音乐:滑稽。色彩明快随音乐变化产生对比度。动画:影子、小狗在太阳照射下一会儿前一会儿后;②音乐:找呀找呀找朋友。动画:影子朋友在太阳照射下一会儿左一会儿右。

【课件F4】实景抓取。轻快欢乐音乐。①男孩踢球:足球在他脚下一会儿前一会儿后,一会儿左一会儿右。②虚拟场景。轻快欢乐音乐。小树上山:前、后、左、右出现他的影子。③实景抓取。轻快欢乐音乐。女孩上学:奶奶一会儿前一会儿后;同学一会儿左一会儿右。

【课件F5】出现红色“横析弯勾”与“竖折折勾”。出现两种笔画的黑色慢速依笔画顺序填充。

【课件F6】出现红色“飞、马、鸟”在田字格上的笔顺笔画依顺序填充。

评价量规

1、能通过拼读音节自读课文,感受自主读书的乐趣的。(2分)

2、能主动对不理解的地方圈圈、点点、勾勾、画画、拼拼的。(2分)

3、能把自己画出的字、词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让组员一起想办法帮帮、比比、记记,看谁的记字办法好。(2分)

4、能积极参与朗读竞赛及参与试编儿歌有较强的参与冲动的。(2分)

5、能认真听,积极评,特别是能找出同伴值得学习的地方的。(2分)

前、后

板书设计:

9

影子

左、右

课后反思(略)

教师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

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交流前参知识: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是比?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生自由发言)我们以前还学过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猜测比的性质

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有什么性质?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并相互补充)

2、验证猜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

汇报(预设):

①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② :=÷=

×5=2 ×5=

2:=2÷=

③ (3/4)÷(5/4)= (3/4)×(4/5)=3/5=

3/4×(2/3)=1/2 4/5×(2/3)=5/6

1/2 :(5/6)=1/2×(5/6)=

……

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结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问:为什么0除外?(生自由回答)

说一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比的性质的应用

① 最简整数比

师:我们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它化简分数,约分,通分,其实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也可以用来化简比,把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知道什么是最简整数比吗?(生自由发言)

结论:最简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是1,这就是最简整数比。

② 教学例1:化成最简整数比

出示例题,生独立解决,小组交流汇报方法。

15∶10 (1/6)∶(2/9) ∶2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P46“做一做”

2、判断:

①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②把2:(1/4)化简后的结果是8:1。( )

③把1小时:45分钟化简后是1:45。 ( )

3、练习十一第2题(提醒学生第二个长方形,长的那条为“长”,短的那条为“宽”)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延伸:

有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的比是2:3。十位上的数加上2,就和个位上的数相等。这个两位数是多少?

教案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教材第34-35页的瓶子变变变(二)

教学目的:认知领域:学生在动物制作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团队合作的精神,感受和了解制作材料的形、色、质、量,有针对性地、合理地选择某种适宜的材料,瓶子变变变并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加工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瓶子变变变

操作能力:了解“物以致用的思想,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启发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表现具体和抽象物体的造型,做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情感领域: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了和交流从学生喜爱的童话、神话故事着手,让学生了解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感受艺术与人生活的联系,尝试多元的艺术创作,增进对文化的理解。

教学重点:根据制作要求选取瓶子,并对瓶子及其装饰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和合理的搭配,并加入自己的奇思妙想来完成作品。 瓶子变变变

教学难点:把握故事人物、物品的特征,合理选择材料,使材料特征在作品上能充分表现。制作过程中的细节处理。

教学过程:

一、首先通过问答的方式导入新课,并引出主题——《白雪公主》,由学生讲述这个故事,并说说其中的人物形象。讨论后播放《白雪公主》的碟片。接着启发学生分小组思考并讨论:怎样才能体现故事中的人物和形象和情节。讨论结束后,由学生介绍自己这个组的构思。学生进行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评、互评。并在过程中进行相互欣赏并评价,教师小结。

二、教学中通过制作前的讨论,看VCD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了解,把握人物的特征,再要求学生对瓶子本身并结合所准备的材料进行讨论分析,让它们完美地组合。制作时,通过学生自评、互评解决制作的难点。 瓶子变变变

三、收集瓶子等废旧物品时要洗干净后再带来;在制作时,要注意工具的使用安全。

四、让学生自己独做和同桌互相合作,完成一幅作品。

五、展示作品。

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学生看,看哪一组的学生做的又快又好。

数学教学设计 篇5

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教学感受,好的教学预计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阒重要作用。现低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或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加�

一、合理地分析教学内容

一节数学课教学的成败,教学内容的呈现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教师必须能多样地、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

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的分析,就是希望教师不仅考虑本节课所教的知识,更要考虑到本节课后蕴涵的潜能。如小学数学中知识的迁移:由刚开始的表内乘法→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百分数乘法,每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紧密的联系.

二、合理地分析学生情况

教学设计必须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学习困难,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会事倍功半或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老师不能用自己的视界来衡量学生的视界。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仅仅依靠经验,有时还需要一定的调研,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做出合理的选择。

三、合理地确定教堂目标

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看这种教学目标有没

有价值,能否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某种积极的变化,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个性需要。所以说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而服务的。《教学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民价值等几方面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也要体现数学教育的多方面价值,教学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为此,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有新的收获,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了任务。

四、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

在设计活动时,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教学进行差异化处理。教师:导入→提问→探究(组织学习、交流)学生:动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练习等,准备:教具、学具、课件等,要注意的是教学活动是为了完成和达到教学目的而设计的,为此,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

五、合理地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是对个人本自身的教学进行批判和反省的过程,一节课下来,静心反思,及时记下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思考再交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教学,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了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避免无效性教学。

通过教师合理地设计、安排,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住,再接再励,把教学工作搞得更好,更出色!

教学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学习按照事物发展顺序观察的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日落的全过程,体会其如诗如画的美。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想象夕照的景物是什么样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 投影仪 观察日落景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色,这颗作者又把我们带入了夕阳西下的神奇世界之中。出示课题。

二、 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三、自主性练习设计(以下四题任做两题)

1、作者写了夕照的哪些景色。

2、课文最后一段写了什么?体会这句话的内涵。

3、从色彩变化中体会夕阳西下的整个过程。

4、看到这如诗如画的夕照你有何感受?他与海上日出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设计]:

朗读 讨论

背诵

如若逐句讲解,原本如诗如画的夕阳西下的景象会变得支离破碎,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调动。

第二课时

一、品读美文(出示课文插图)

1、评画学文,品味语言

评画的实质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咬文嚼字”,从而品味其规范的语言,领悟语言形式是怎样被用来贴切地表情达意的。

2、赏画诵文,积累语言

借助图画这一中介帮助学生背诵课文,从而积累规范的语言。

3、自由交流,运用语言

说说自己的观察和课文的描写有哪些不同。

二、结束语:

课文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看到这如诗如画的夕照,一种感慨,一种激动在心中油然而生,我们为大自然神奇而感慨,为夕照迷人的景色而激动,表现了作者欣喜并为之欢呼的感情。

板书设计:

橘黄 调皮

微红 水姑娘脸上害羞的红云

变红 大石榴

越发的红 燃烧的烈火

教学设计 篇7

读《祖父的园子》一文,学生轻轻松松就跨进园子,感受到这里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的气息。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也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祥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孩童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充满梦幻色彩的。这样的话题非常贴切儿童生活,学生学起来不生疏,但是学生的认知才能有限,情感积累与体验比较单一或浅薄。因此,要让学生从查找作者的生平入手,引导学生课前或课后阅读《呼兰河传》,这样能帮助学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为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打入根底。学生先谈谈读书收获,再提出自己的读书疑问,这些在课前老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另外,学生个人的读书收获较片面,因此把合作学习、探究学生的精神和方式引进课堂,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素质的开展。

首先是课前先学,为学生提出自主阅读的三维目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读懂作者内心情感,提出个人独特见解”,检查反响学生的自主读书的收获,这样可以理解学生的自学根底,在稍后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然后老师根据事先获知的`学生质疑问题,择其精华投影于屏幕,让全班同学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不忘自己“引领和点拔者”的身份,从“园子”直接切入第十三段的教学,然后聚焦于“自由”这个字眼,教学由此展开并形成波澜。接着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体会写作方法,并由此拓展片段写作,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展文本语言内化迁移。最后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探究,获得“自由的背后是爱”这个关键的感悟。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课文内容,品味人物情感,领悟表达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2、有感情朗读课文并感悟作者对文章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难点:感悟作者对文章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1、充分地朗读课文,读通、读懂课文。

2、考虑:“我”在园子里心情怎样,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运用学过的方法在书上批注。

3、提出你对课文的质疑之处。

4、理解作者的生平,有条件的可阅读《呼兰河传》中与萧红童年生活相关的篇章。

课前先学,检查反响。

1、谈话导入,与学生分享阅读心得

2、根据课前布置的预习要求抽查预习情况

3、展示学生的质疑问题

(1)谈自己对阅读的感受

(2)从各个角度谈阅读收获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瞎闹、一动不动”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一、谈话导入

1、谈话: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与快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将跟随著名女作家萧红走进她祖父的园子,看看她的童年是怎样的。板书课题:祖父的园子。

2、简介作者和小说《呼兰河传》。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呼兰河传》就是她对故土的一本回忆录,她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是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 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妙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组织谈话,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用文中的语句表达。

3、提问: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都做了些什么?(栽花、铲地、捉蜻蜓、浇水)

三、细读品味,感受快乐。

1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对园子的印象(1—3小节)

“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什么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颖漂亮。” ①从这几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祖父的园子里昆虫丰富多彩;昆虫非常得意;祖父的园子充满活力、热闹、美丽……我对园子非常喜欢,难以忘怀。)②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活力勃勃的感觉。 “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4—15小节)“伏在”、“乱钩”,说明“我”的举止很天真得意,说明了园子不仅是童年的乐园,而且是学习的大课堂。这几个小节围绕着“我”错把谷穗当野草割掉的趣事展开,通过对话表现“我”的年幼无知和天真顽皮,也表现出祖父对“我”的喜欢和呵护。一老一少,形象鲜明,语言生动,特别是人物心理很耐人寻味。教学中,还可安排角色表演的形式,激发兴趣、丰富内容、加深体验。 ③小结:“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我”在园子里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④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捡了这个,扔了那个,心里却又想着另一个”,这种微妙的心情,是每个孩子共有的心理特点,因此,这一环节应重视孩子的朗读体验,读出孩子所特有的俏皮得意。

感受园子里所有生命的自由。(16—17小节)

①考虑:从这两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来的?

②交流、讨论:

但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安康的、漂亮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假设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假设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写园子里植物和动物的自由自在,表达“我”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心情;所以,在“我”的眼里,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快乐的,都是那样美妙,充满活力。)

③重点朗读17小节,体会其中的自由和快乐。

理解作者在这一小节排举了大量事物,花费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用意,充分感受园子中所有生命的自由自在。有感情地朗读后面三段话,通过适当的语气把“我”的快乐心情读出来。

四。拓展谈话,领悟写法

考虑: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把“我”—一个小孩做的、想的、说的如实地写下来。这些事,只有小孩会这样做,这样说,具有真情实感。作者的描写详细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似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因此,我们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这篇课文为什么能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心驰神往?缘于作者敏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她选举的例子看似一件件平常的小事,却往往最易打动人,印证了“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作者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写出自己生活的快乐、自由、幸福,这种写法就是──借景抒情。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兴趣的,还可以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课文中表达童真童趣的句段。

3、在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我们读到一个孩子自由的空间和快乐的心情,请大家课后去读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用心去感受一下。

1、认识8个生字,读读记记“蚂蚱、樱桃、蚌壳、瞎闹、锄头、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萧红(1911~1942)黑龙江人,1935年出版代表作《生死场》,1941年发表的《呼兰河传》,就是对故土的一本回忆录。也就在写完后的一年,这个女子就从世间消失了,只有31岁。但她把她对乡土农家的爱恋,把她对生活的严肃考虑,传达给了她的读者,世世代代的读者。在《呼兰河传》里,她用了许多的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重点描写了家里的园子,她称它为祖父的园子,自己的后花园。为什么她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这个园子给童年的萧红留下了什么呢?让我们随着作者美妙的回忆,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祖父的园子。

2、板书课题:

祖父的园子

齐读课题。

二、初读

1、自由读。

2、四人小组合作读。

3、指名读。

三、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1、默读课文,考虑:

为什么“我”对园子念念不忘呢?谈谈自己的感受。

2、四人小组交流。

3、指名说,全班交流。板书:

快乐自由

4、我在院子里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体会到的?

⑴默读考虑。

⑵全班交流。

5、阅读课文,说一说作者和祖父留给你怎样的印象?指名说。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习介绍游戏的方法,能把介绍的内容说清楚、完整。

2、培养学生的倾听与交流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4、 契合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让童年的游戏成为学生最美好的回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清楚、完整的介绍童年游戏的玩儿法和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清楚、完整的介绍童年游戏的玩儿法和过程。

教学准备:

文中挂图的课件、关于玩的一些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又到了单元轻松说话的时间了,猜想一下我们今天说的话题是什么?对!我们所学的第二单元内容是围绕“童年游戏”来编排的。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和冰心奶奶一起回味了她小时候难忘的吹肥皂泡儿的时光;和小朋友们一起体会了荡秋千、捉鱼、打雪仗的快乐。那么你们的童年都玩过什么类型的游戏呢?是不是也像书上的小朋友一样荡秋千、打雪仗呢?那么接下来请几位同学讲讲他们童年的游戏,把他们的快乐也分享给我们。一份快乐分享给大家,就会变成许多快乐!同学们说好不好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童年游戏。(板书课题)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由读书第59页提示,边读边想:本次说话的内容及要求。

2、指名读提示。

3、汇报交流本次说话的内容、要求。(生汇报,师板书)

三、你说我说大家一起说

1、小组内每个同学按要求向组内成员诉说自己童年的游戏,并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

2、(教师说明本次要评定的奖项“最佳故事奖”)各组代表上台说,其他同学倾听评议。

3、评奖。把掌声送给他们,同时也送给认真倾听的你。

四、扩展训练

1、师:刚才大家听到了许多自己喜欢的游戏,你想把刚才听到的记住吗?大家想把这些讲给我们的父母、小伙伴们听吗?那该如何介绍呢?这次表演我们也同样设有“最佳表演奖”,加油啊!

2、情景模拟练习。

3、好了,经过10分钟的练习,有谁愿意上前面来表演一下?(指名表演,表演后评价)

4、综合评价,评出“最佳表演奖”。

五、总结交流

1、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对获奖的同学说点什么?

2、师:同学们,快乐的四十分钟马上就要过去了,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我们的音乐课好吗?这次活动,同学们表现得积极踊跃,你们知道的真多!老师也发现有很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看出你们平时就喜欢读书,相信这种好习惯会伴你们成长,成才!老师希望你们能保持这份学习的积极性,在未来做的更好。加油!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感受美好的春天;

2、方法引导,说话明理,洞察春天的特点;

3 学习妙词佳句美文;

4、留言剪贴,写出春天的特点和对春天的感受;

5、交流点评,互学共赏。

一、揭题汇报

1、感受春天

春天,天气转暖,万物复苏;

春天,耕耘播种,充满希望。

不知不觉春天已来到了我们身边。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什么?为什么?

2、揭题审题

春天真是一个美好的季节。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春天这个话题来写1篇作文。

板书:春天的发现

读题,“发现”是指什么?

3、汇报搜集情况

要写对春天的发现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春天的特点,那么同学们在课前搜集了哪些有关春天的资料呢?

想想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描写好春天。

这一直观演示法不仅激发兴趣,渲染气氛,而且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堂拓展到了美好的大自然,使学生直接感受了丰富的实景,有助于选材和观察。

二、写作引导

1、仔细观察

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看得真仔细,确实我们为了写好作文就应该学会仔细观察。

板书:仔细观察

仔细观察包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

你们看到了春天哪些光彩夺目的事物?闻到了春天什么样的气息?还听到春天什么样

的声音?

2、生动描写

那么,我们怎样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具体形象地表达出来呢?

板书:生动描写

有三位同学分别写了三句话,我们来作个比较看谁写得最形象最具体?

甲:桃花开了。

乙:桃花盛开了。

丙:桃花盛开了,浮在半空,犹如一片粉色的云霞。

由于丙同学仔细观察,既写出了花开得多,又写出了桃花的颜色,还打了比喻写出了桃花浮在

半空的样子,这样的句子才显得形象生动呢。我们写作文的时候要多学习借鉴这样的写法。

什么颜色?一朵花像什么?远看像什么?

这一谈话法,由于教师为学生直接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图片和实物,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会

有条理地形象地说出心中的感受。

3、精选材料

由于春天值得一写的景物太多了,我们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板书:精选材料

那么,你准备挑选哪几样景物来写呢?

4、写出感受

同学们选好了材料说出了景物的特点,还要注意一点:“发现”,发现就是你的新感受,你对春

天有什么新的感受?

1]、你发现春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2]、春天孕育了什么?

3]、春天是美好的,你想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做什么?

4]、春天也是短暂的,你怎么来把握这美好的季节?

5]、春天万事万物的生长速度怎样,对此,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6]、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有了播种将来就会有什么?

这一设问提示法有助于把学生从广泛的春景中领入到某一个方面去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引出较为深刻的心理感受。

三、作文要求

掌握了以上这几点,老师就要对你们写作文提一些要求了:

1、写片段,可以就“用眼睛看到的、用鼻子闻到的、用心灵感受到的”中的一个方面来写写春天的特点和对春天的新发现新感受。

2、写短文,围绕两三样事物写出春天的特点和对春天的新发现新感受。

四、写作交流

写作说明:

写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用自己的心写,也可以适当剪贴复制一些佳句诗文为我所用。另外,请注意写明标题,段首要空两格。下面看谁写得最快,看谁写得最多,看谁写得最棒,老师就为他颁奖。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经过仔细观察把春天的景象描写了出来,有的还写出了新的感受。老师从你们的作文里感受到春天真正来到了我们的心间,那么,就让我们把握好这美好的春光努力学习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分步揭示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板书克隆。

师:什么叫克隆?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2、用彩色粉笔在“克隆”二字前加上“奇妙的”三字,问:不用读全文,你们能不能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谈克隆的奇妙)

3、理解“奇妙”(稀奇而巧妙)

4、克隆,奇妙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认真阅读课文来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理解说明顺序。

1、默读课文,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毫毛

例如

马铃薯

收获

家畜

饲养

微生物

效率

2、词典,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1)多音字:家畜

效率

(2)除“微生物”外,均由学生自学理解。

3、自读课文,练习概括各自然段的意思。

小结:(1)孙悟空快速克隆自己。

(2)克隆就是无性繁殖。

(3)植物的。克隆。

(4)低等生物的克隆。

(5)高等生物的克隆。

(6)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7)克隆技术与其它科技成果结合。

(8)克隆技术的其它应用。

(9)克隆技术正在展示诱人前景。

4、练习归纳要点,理解课文说明顺序。

(1)把关系比较密切的自然段合并成一段,想一想:本文的重点讲了哪几个问题?

A、什么叫克隆。(第一段--第一、二自然段: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繁衍后代)

B、分类介绍自然界的克隆现象。(第二段—第三至五自然段: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和高等动物的克隆)

C、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他的诱人前景。(第三段:第六至九自然段)

5、学生讨论后,教者归纳:本文中心突出,专门介绍有关克隆的知识。条理性强,先解释什么叫克隆,然后分类介绍植物、低等生物、高等动物的克隆现象,最后讲奇妙的克隆具有诱人的前景。[]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习字册生字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词。

2、师述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回忆上堂课内容。

二、精读课文,理解说明方法。

1、学习第一段。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什么叫克隆?

(2)相互交流。

(3)讨论后,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A、举例子:孙悟空拔一根毫毛能变成一群孙悟空,这就是克隆。

B、下定义:克隆就是无性繁殖,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

2、学习第二段。

(1)自读第三至五自然段,同座相互讨论:这一段从哪几个方面讲自然界的克隆?用的是什么方法?

(2)开展讨论。

(3)教者归纳说明方法:

A、分类别。分植物、低等生物和高等动物三类来介绍。

B、举例子。植物的克隆就举了柳树、马铃薯、仙人掌等为例。

3、学习第三段。

(1)各自反复朗读第六至九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是怎样讲“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它诱人的前景”的?

(2)讨论后形成下列板书:

A、总说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

B、可以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品质优良的家畜。

C、可以挽救濒危物种,培植人体“配件”。

D、概括克隆技术展示诱人前景。

(3)这一段按“总—分—总”的结构来说明问题,显得条理清楚。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克隆之谜》重点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知识?采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克隆之谜》重点介绍了关于克隆技术方面的知识,采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等。)

2、尼觉得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四、练习。

1、说说克隆这项技术奇妙在哪里,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2、关于克隆“可以造福于人类”,你还了解哪些?

板书:

植物

无性繁殖

低等生物

高等动物

7

克隆之谜

培育

造福人类

挽救

培植

创新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赏析】

《心声》是当代女作家黄蓓佳的作品。小说写一位与万卡有着相似命运的小男孩,要求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万卡》被老师以嗓子沙哑为理由拒绝;纠正同学的朗读错误被嘲笑;在公开课上终于得到机会,声情并茂的朗读了课文。通过故事揭示了社会生活的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这篇儿童小说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艰深的话,没有一个不好理解的词。小说的句子以短句为主,三五个字一句的话比比皆是,长句则极少,符合了儿童化的语言表达的特点和要求。黄蓓佳深谙了儿童小说语言的真谛,就是靠平平常常的语言表达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心声》不以情节设计引人,也不以形象塑造见长,却以深沉的思想内涵、凄楚的人物形象和令人伤感的语言表达感染读者。

《心声》顾名思义就是发自内心的声音、心里话。这个题目既代表了主人公的心愿,也代表了作者的心愿。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不仅在于执著的要求在公开课朗读小说,其深层次的心声包括二个方面:一是要求教师要公正、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机会;二是渴望家庭和谐,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作者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

《心声》情节清楚、线索分明、悬念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分析小说题材的文章就应抓住小说的线索。《心声》则是以李京京为中心人物来展开,李京京的性格又十分复杂,为了更充分的展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小说用了大量心理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文字中窥探一些有关家庭与学校教育的问题。小说的另一个关键的人物是程老师,虽着墨不多却性格鲜明。她是个工作认真、爱荣誉的老师,为了上好公开课而精心的准备,但她又和许多教师一样,重视优秀学生,忽视一般学生,搞一种虚假的公开教学。不过小说结尾还是表现了她难得的优点,随机应变、勇于改正错误。

综观全文这篇小说的主题非常具有针对性,它提醒我们在教学中应提倡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尽可能地充分注意更多的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真正把教改落到实处。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把握文章要点的能力。

2、学习体会心理描写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理解李京京的心声的深层含义。

4、体会插叙的表达方式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

1、把握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

2、领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理解小说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

2、理解心声的深层含义。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们带着一声啼哭来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们用好奇的眼睛打量我们周围的一切,同时我们也希望自己被别人接受,一路走到今天,面对人生我们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心声要表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黄蓓佳的《心声》,去听听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吧!他会让你有似曾相识的感受。

二、感悟心声

1、学生自由读课文,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

(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课文,为后面研读课文打下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在读课文的时候,运用工具书给学生正音。)

2、听录音读课文,注意感情。

3、梳理故事情节,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内容。)

故事的开端:公开课前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要求遭到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用真情的独特的体验朗读课文。

故事的高潮:公开课时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

故事的结局:李京京的朗读得到好评。

4、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进行个性化片段朗读、分角色朗读、选择性朗读(根据朗读和表现需要自行取舍。)

5、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质疑心声

学生提出自己心中的疑惑,老师可补充话题让学生讨论。

例:

1、小说着重刻画了的人物形象是谁?

2、文中的李京京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他的经历和小说《万卡》有什么相同之处?

3、你喜欢文中的李京京吗?结合小说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4、讨论李京京的心声的具体含义。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疑问提出自己的疑惑或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根据小说中具体的语言和段落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让学生在争论中得出答案,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归纳总结:

主人公心声的几点含义:

1、在公开课上读课文。

2、要求教师要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3、渴望自己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

第二课时

四、领悟心声的艺术特色

1、组织学生找出并朗读课文中的心理描写片段,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设计意图:采取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通读课文、朗读心理描写片段,认真感悟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渴望情感倾诉和宣泄的心理。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学生准确表达的能力。通过品析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2、文章中李京京回忆乡下生活的部分在小说中是以插叙方式出现的,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李京京的乡下生活和万卡的生活有相似之处,插叙有利于将二者的生活和感情融为一体,更好的表达和升华了李京京的感情。)

3、《万卡》那样的打动李京京,你能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允许学生多角度的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成理即可,可结合自身阅读体验回答。)

例:阅读文学作品应融如入到作品中去,设身处地的去理解作品。

4、在小说中为什么李京京朗读的课文能读的那么有感情,你能从中总结出我们在朗读的时候最应注意的是什么吗?

五、重温心声鲜活的小说形象

(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加以说明,切忌人云亦云,既要给学生发表言论的空间,也要保持正确的导向,避免偏颇。)

例:李京京:纯洁、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着追求真善美的少年。

程老师:对工作认真、好强、自信、但有些虚伪,在教学上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和认可,但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六、拓展延伸

1、你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表露自己的心声吗?把你最想对他们说的说出来。

(设计意图: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加深体验。)

2、这篇文章实际暴露了当今教育行为中的一些弊端,你能站在公正的立场,请你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简单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提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素材,从浩瀚如烟的资料中搜集有价值的信息。此环节的安排就是让学生从课堂拓展到课外,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将学生的视野从课本引向生活,给学生一个大的发展空间,舞台有多大,学生的表演就会有多精彩,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认识自己。)

【教学后记】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指引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强调语文个性就是强调学生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的独立价值和独特感受。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学就必须从情感体验上做文章。语文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在《心声》的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

1、让学生读,在读中体验、感悟: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读什么。我就在我的教学里设计了感悟心声这一块,先让学生理清小说的思路,梳理故事的情节,了解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初步体验小说带给人思想上的冲击,在教学中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有选择的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自主合作的快乐。通过朗读的揣摩、体味,对下一课时理解小说的主题也就水到渠成了。真正把课改的要求落实到了语文教学中。

2、让学生议,议出小说的主题:

课改下的语文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更不要认为课本、教参或教师自己准备的答案就是唯一的正确的答案。应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求答案,但老师还是应该把握一个中心,不能让学生的答案过于离谱。

⑴诱发学生质疑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在小说中为什么李京京朗读的课文能读的那么有感情?程老师开始为什么不让李京京朗读课文,但后面却又让他读完呢?类似的问题使学生对文章的深层次的阅读,加深体验;也使学生在感悟后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加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⑵创设生疑情景,培养善于争论的能力。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心声》值得争论的就是心声的深层含义。含义的种类多,让学生在争论的同时引发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可以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品,品出文章的艺术魅力:

成功的小说就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我让学生找主人公心理描写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这样既体会了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又学会了对小说人物的赏析,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4、让学生悟,悟出人生的道理:

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他们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去解读小说的主题,我在教学设计里通过表露自己的心声这一拓展延伸,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上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

总之,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自身的多方面真实的体验中才能不断积蓄,最终在积蓄的各种体验中真正拓展、升华、飞跃。新课堂教学一定要秉承新课程理念中一切以发展为本的精神,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学的所有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设计方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4/4拍歌曲优美的意境,感受家庭的温暖,深情的演唱歌曲。

2.引导学生认识全音符、了解4/4拍的含义和强弱规律。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声断气连的歌唱。

教学难点:

用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4/4拍的强弱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带来的图片,有哪位同学可以看图片给我们讲一个小故事。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通过讲故事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歌曲的丰满音响,对歌曲有初步的。感受。

二、教唱歌曲

1.完整聆听《小船》的范唱,让学生再次感受4/4拍的韵律,进一步熟悉4/4拍的强弱规律。

2.用哼鸣模唱歌曲旋律。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教师带唱。

3.教师声情并茂地范唱歌曲,学生轻声跟唱,学生随音乐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歌曲,掌握歌曲的速度和情绪,进一步学习四四拍的节奏韵律,并能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4.熟悉歌曲旋律。

(1)提问:感受歌曲是什么情绪(从情绪、节拍、速度等方面考虑)?

(2)复习3/4拍号的含义和强弱规律,引导学生学习4/4拍号的含义和强弱规律。

(3)用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4/4拍的强弱规律。如第一拍拍手;第二拍手打开;第三拍拍腿;第四拍手打开。

三、歌曲处理

1.指导学生演唱好弱起拍,休止符处声断气连,注意倚音的演唱。

2.结束音要唱满四拍,讲解全音符,让学生了解全音符的形状和时值。

3.这首歌曲表现的是小主人公感到了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你们觉得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达呢?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的练习、分析和对全音符的理解,让学生从中感受对父母的亲情和对家庭的亲情,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歌曲,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你们觉得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成绩来回报你的爸爸和妈妈呢?

教学设计方案 篇13

教材简析:

《乞巧》是第六册第八组的1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教学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教学重点:

深入情境,富于节奏、有韵律的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乞巧是本诗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乞巧图片、古典音乐。

2、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自悟

1、揭示课题;

2、简介作者;

3、学生自读诗句;

4、学习生字“乞”“巧”“宵”“霄”;

5、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

1、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

2、要理解“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神话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在课前是不是认真地阅读了老师发的故事资料呀!那我考考你们,牛郎织女每年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好的,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织女?

3、在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人们望着深蓝浩瀚的星空,想到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你觉得牛郎织女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4、是啊,在这样一个弯弯月儿高高挂在天空的夜晚,天上的牛郎和织女喜相逢,那人间的姑娘少女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板书:人间

5、原来古时候的姑娘们每年都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在人间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我们再来借助课后资料袋里的介绍来了解一下乞巧节?什么是“乞巧”?乞巧的方式有哪些呢?乞巧节的风俗还有很多,那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写的是哪一种呢?

6、假如渡过河桥的织女的两个孩子想请你把人间姑娘们乞巧的情景画一幅画送给他们,你会画上一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说中体会“家家”、“穿尽”、“几万条”、动作“望秋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乞求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7、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1、我们吟诵古诗的声音一定穿越了浩瀚的天空,飞入了牛郎织女的耳朵里,我仿佛听见了织女在赞叹:人间的孩子真会学习呀!不过织女也在问:“难道们不想向我乞取些什么吗?”你们想吗?说说你想乞取什么?

2、那古代到底是怎样的节日景象呢?我这里有一组再现古代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配文)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3633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