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风筝》教学设计(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80325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风筝》教学设计(优推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风筝》教学设计【第一篇】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字词,会写“祝、福、幸、句”四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教学重难点:掌握本课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纸船和风筝贴图,小熊和松鼠贴图,房子贴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老师听说大家都准备了一个非常好的礼物,能拿出来给老师看看吗?

恩,折得真漂亮。能告诉我,你们折的是什么吗?

2、老师真高兴,作为回礼,我也为大家准备了份小礼物,不过它可不是折不出来的,想看吗?(想)(出示CAI)对,是风筝,它是扎出来的。现在请小朋友们替老师保管好礼物,把它轻轻放在抽屉里。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和纸船风筝有关的课文,谁来读课题?板书课题。

4、我听见了,(教师指“筝”字)这个字他读得特别准确,他读的是几声?(学生齐答:轻声。)大家试试,题目也一起试试。

二、初读课文

读了课题,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课文了吧?下面请小朋友们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且标出自然段,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要想办法认识它,开始!

三、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词。(出示生词)

大家读得真热闹,看,把词宝宝都吸引过来了,你们愿意读一读吗?(指名读2位)想读的小朋友可以读给你的同桌听,读不准的,请同桌帮忙。

哪对同桌愿意试试,齐心协力读准词宝宝。(2对同桌齐读)

2.学习生字。(出示生字)

词宝宝都认识了,老师把字宝宝单独请出来,你们还能叫出名字吗?(个别读,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有没有难记的字宝宝,教教其他小朋友记住它。(抓,爪—瓜,莓—梅—海--悔,受—爱)

四、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简笔画。

小朋友们表现得真出色,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好玩的地方。(老师边简笔画边描述:那里有高高的山,清清的水,茂密的树林,绿绿的小草,还有美丽的花儿)这儿美吗?(学生齐答:美! )

听说松鼠和小熊就把家建在了这儿,大家看,这就是他们的家,(出示教具,小熊和松鼠的家)大的是小熊的,小房子是松鼠的。请小朋友们去读一读课文,看看他们的家应该建在哪儿呢?

(2)贴房子。

谁愿意上来帮小熊和松鼠贴房子?

方案一:(学生贴对了)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样贴吗?

方案二:(学生贴得有错误)其他同学都同意把房子贴在这里吗?(有不同意的请他上来贴)为什么这样贴呢?

(学生以课本为依据,在相互交流中贴对房子的位置。)

2.学习第二至六自然段。

(1)了解课文大意。

山林里的小鸟偷偷告诉老师,它知道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老师就奇怪了,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它们怎么会成为好朋友呢?请小朋友们帮老师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谁知道他们俩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方案一:(学生读课文原文)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

方案二:(学生说故事的细节)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吗?是什么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学生回答,借机贴纸船和风筝)教师指简笔画总结,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是纸船和风筝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2)“漂”和“飘”区分

A、纸船是谁送给谁的礼物?

B、小熊为什么送了只风筝给松鼠?它也可以送纸船呀!你来说一说,你能在课文中找到这段话吗?

C、出示第2,第4自然段。请小朋友们自由读一读。

师边演示边说:纸船放在小溪里,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d、细心的小鸟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它就藏在这两个红色的句子中,请小朋友们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引导:漂和飘读音相同,偏旁不同,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漂”是三点水,(师相机板书“漂”在纸船边上)表示纸船在水上漂。而“飘”是风字边,(师相机板书“飘”在风筝边上)表示风筝在空中飘。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呀!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汉字更多的奥秘呢!

(3)学习第3,第5自然段

A、他们俩收到对方的礼物,可高兴了! 你能从课文中找到高兴的句子吗?试着高兴地读一读。(自由找读)

B、朗读交流

你找到了哪里?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段落,从哪里看出很高兴呢?

方案一:(如果学生找到了“乐坏了”)根据学生回答,描红句子“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咱们看看图上,小熊都乐成什么样了?(小熊手里拿着小船,嘴都合不上了,还在那跳呢。)这呀叫手舞足蹈。看他多高兴啊!“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高兴坏了,开心坏了……)你能把小熊乐坏的样子读出来吗? (指导朗读。)(生读——评价——再读)

师:从你的脸上就能看出来,你真是“乐坏了”。

方案二:(如果学生找到其他句子)有一个词直接写了我们高兴的心情,找到了吗?

小熊很感动作为回礼就扎了只风筝送给松鼠,松鼠手拿风筝也乐坏了呢!

C、比较读

描红两句“乐坏了”的句子,小朋友们去读一读红色的句子,看有什么不同。

师:“拿起”,“一把抓住”,你能表演下吗?

师:松鼠为什么一把抓住风筝啊?((生:会飞走,快)

师:看,风筝飞过来了!小松鼠们,我们怎么办呀?(全班起立,生表演“一把抓住”)

师:你能读一读这句吗?(表演读2个,齐读)

D、除了纸船和风筝,还有什么让它们这么高兴呀?

方案一:草莓和松果

小朋友,这松果是谁最喜欢吃的呀?小熊又不爱吃松果,干吗要送它一个松果呢?看来,小松鼠的这只纸船带去的不只是松果,更重要的是它还带去了——快乐,情意,心意,友谊……小熊收到了可口的松果,能不高兴吗?朗读第三自然段。

方案二:“祝你快乐!祝你幸福!”

个别读。读出感叹号。

同桌说。和同桌扮演小松鼠和小熊,对对方说一说。

师生表演说。

师:哪只小松鼠,愿意把纸船送给我,对我说说祝福的。话呢?

生上台,师相机进行礼仪教学。(双手递上,双手接下,“谢谢”,“不客气”。)

师:小朋友们可以把你满满的祝福,写在纸船上,送给你的好朋友,也可以送给老师们,不管认识的还是不熟悉的,都让她们感受到我们暖暖的情谊!(配乐找朋友,写祝福,送祝福。)

E、齐读第3,第5自然段

师:松鼠和小熊的情谊真让人羡慕,而我们班小朋友们的情谊,也让老师很感动,让我们再来分享友谊带来的快乐吧!

五、写字教学“幸福”

师:我们一起来描写幸福,留住幸福。

1、观察。

2、 师范写,生书空。

3、 生描写。

4、 投影仪投影学生作品,生评价。

5、 同桌互评。

六、小结

师总结:从这以后,天空中经常看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经常看见漂流的纸船,纸船和和风筝就这样传递着它们俩之间的友谊。可是,有幸福的时候,就会有难过的时候,松鼠和小熊这对好朋友,像小朋友们一样也会吵架,也会不高兴,发生什么事了呢?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吧!

《风筝》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题

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谁会读课题?(指读)一起来读读吧!

二、检查预习

1、昨天预习,你读了几遍课文?(指说)

2、课文中的难句子一定难不倒你!先自己试试吧!(自读)

3、生字宝宝藏在句子里,都被你们认出来了,那他们站在一起呢?(自己认读一下,再把记字的好办法说给周围的小伙伴听!)

4、谁都认识了?(指读)谁想把你记字的好办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三、导读感悟1~6段

1、小朋友,在一座美丽的山上,有两座可爱的小房子,你们知道这是谁的家吗?(还不清楚的,赶快到文中找答案)指说,是这样吗?我们去看看!(点击)哎,你怎么知道的?读读好吗?

2、小朋友,松鼠住在高高的山顶上,而小熊呀却住在山脚下,虽然离得很远,可他们却是最好的朋友!不信,你读读2~6段,看看他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

3、指说:概括或细致的说都可。

4、导读第三段:

瞧,(课件演示)松鼠亲手折的纸船,顺着清清的小溪,飘呀飘,飘到了小熊家门口,小熊拿起纸船一看,──生:乐坏了!你能读好这一段吗?(指读)

问读的好的学生:小熊,你为什么那么高兴呀?(指说)

是呀,从山上的小溪里以外的飘下来一只纸船,里面还有一份祝福,小熊能不乐坏了吗?(谁还想读读)

5、第五段:

不光小熊乐坏了,小松鼠呢?(图)是的,他收到了松鼠送的风筝,也乐坏了。这次,谁相信自己比刚才读得还好?(指)

6、3~5段:

小朋友,下面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小伙伴,想读那段读那段,好吗?开始吧!(自)(指读)

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指读)23456

四、导读7~11段

1、是啊,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正当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之中的时候,这快乐却没有了。(师范读)

2、选择给你感受最深的段落,再用你喜欢的方式边读边体会,过会我们来交流交流。(把你的感受说给同桌听听)

3、7段:

“飘荡的风筝”“漂流的纸船”读读这两个词吧!(指)

你们觉得这两个词可以换换吗?(不能)为什么?(指说)

谁能读得更美一些呢?

老师听了,好像真的感觉那风筝飘起来了,纸船也动起来了。

导:这么美的东西都不见了,谁还想把你的感受读一读。

……

4、你们都是感情丰富的孩子,小朋友,其实内心最深的感受是不好用语言来表达的,下面,就让我们把深刻的感受,不同的心情通过读来表达出来吧!(自己试试)(指)

五、拓展延伸

可以看得出,小朋友都被松鼠和小熊的感人故事,高兴着,感动着,当我们再一次看到了那高高飘荡的风筝,那一只只传递友谊的小船,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指)教育学生应率先伸出友谊之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指生讲故事。

二、学习生字词

1、小黑板出示生词,开火车认读。

2、出示要认的生字,检查自学生字读音情况,注意正音和交流记字方法。

3、任意选择一词,说话。

4、读课后练习中的词语,鼓励学生抄写会写的词语。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用多种方法自由记忆。

2、教师点拨,对难写字、容易出错的字加以分析、指导。

3、指导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⑴ 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

⑵ 学生先书空,后描红、临写。

《风筝》教学设计【第三篇】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

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

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

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习第2自然段:

⑴ 读一读:

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⑵ 说一说: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⑶ 想一想:

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⑷ 找一找:

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⑸ 结一结:

(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⑹ 赏一赏: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⑴ 角色转换:

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⑵ 创设情境: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⑶ 引导表达:

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⑷ 角色转换:

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⑸ 品味课文:

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⑹ 深入赏读: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课堂练习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⑴ 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⑵ 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⑶ 练习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五、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二、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⑴ 读一读:

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⑵ 说一说:

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⑶ 试一试:

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⑷ 评一评:

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第5~8自然段:

⑴ 师问:

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⑵ 师引:

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8自然段。

⑶ 生读:

在读中让学生逐渐表现出孩子们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心情来。

⑷ 体验:

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来的?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

四、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风筝》教学设计【第四篇】

文本简析 鲁迅先生在《风筝》中以反省“精神的虐杀”为核心,抒发了无限深沉的感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鲁迅十分关注儿童问题。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略论中国人的脸》等文章中,他对中国孩子太过于“向‘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而缺乏必需的“兽性”感慨万端。在鲁迅看来,中国固有文化的弊端之一便是抹杀儿童好动好奇的天性,他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呼吁*阿拉文库 *父辈们“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指孩子们──编者注)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他对于自己二十年前“虐杀”弟弟天性的行为如此地自责与懊悔。更让鲁迅忧虑的是,这种不自觉的虐杀和被虐杀不知何时才能停止,他把更为深邃的目光投向对整个中国固有文化的反思之中。

本文语言含义深刻而凝练,阅读时须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细加揣摩。其中第四自然段的动作神态描写蕴涵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两个截然对立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须细加体味。阅读理解的难点是:既然弟弟已全然忘记了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对弟弟的“全然忘却”,“我”究竟持怎样的感想?

设计理念

1、以学生的阅读疑惑作为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点。《风筝》篇幅不长,学生初读一遍后,对文章大意能有朦胧而粗略的感受,但因文意蕴藉深沉,语言凝练含蓄,肯定会有不少阅读难点。鉴于此,不妨以学生的阅读需要为教学的中国,以几个核心问题的研讨为中心,带动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切实让学生有一些阅读收获。

2、鲁迅思想的深邃相当一部分来源于他深刻的自省意识。走近鲁迅,走进鲁文,就要袒露自己的心灵,以文本为媒介,与鲁迅先生进行精神的沟通与对话。如本文写到的“精神虐杀”,想必师生并不缺少遭受他人“精神虐杀”或者给他人“精神虐杀”的经历,唤醒这些经历,读者(师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才可能实现。

3、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背景,以鲁文解鲁文。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如单就1篇孤立地读,难以达到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由1篇联及多篇,由文及人,然后由人及文,有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阅读视野中解读鲁文,感受鲁迅。如学习本文,《一件小事》《略论中国人的脸》《从孩子的照相说起》《雪》《希望》等文及“我的的确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的解剖我自己”等言论均可作为参照。

主要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风筝吗?放过风筝吗?风筝是你自己做的吗?

鲁迅先生曾与风筝有过一段难以释怀的缘分,他于1925年1月24日写下《风筝》一文,那天正是农历正月初一。此文问世不久,即被选入当时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短文──《风筝》。

二、整体感知课文

布置预习,让每个同学记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疑难问题,教师于课前收齐并做初步整理。结合已有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会有:

1、为什么“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一种“惊异和悲哀”?

2、“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这“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精神”的“虐杀”?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了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

4、课文结尾说“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什么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5、“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这一句太拗口,应如何解释?

6、“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一旦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严冬”?

7、“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这句话中运用了“不幸”一词,按正常理解,此处应是很幸运才对,一本书纠正了他的一种错误思想,为什么说是不幸呢?

8、为什么把第五、六自然段分开?

9、“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说“浮动”,而不是“飘着”或“飞着”?

10、“去讨他的宽恕”,用“讨”好还是用“求”好?“我还能希求什么呢”中的“希求”可否改成“奢求”?

学生所提问题肯定还有很多,但涉及全文主旨的要害问题(整体性的而非细节性的)无非是前三个问题,弄懂这几个问题,其他的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不可能穷尽所有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研讨意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最重要的。

上课时,请同学们再次速读一遍课文,整理自己的读后感受,看有没有新发现。在学生所提问题的基础上,师生商讨后确定几个需要共同研究的关键问题,即上述前三个问题。

三、深入理解与探讨

围绕三个关键问题依次展开研讨,逐层深入,理解全篇。

1、“悲”从何来,是否仅仅因为“我”不喜欢风筝?

这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着眼于全篇来寻求答案,树立阅读的整体意识。

明确:眼前的风筝勾起了我沉重的心事,二十年前“我”曾粗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飞风筝,“我”为自己犯下的过失而“悲哀”。

2、“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精神”的“虐杀”?

这是课堂研讨的核心部分,宜逐步展开。

⑴紧承上一问题的探讨,得出结论:“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指二十年前“我”粗暴地阻止弟弟制作和放飞风筝,具体指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放声朗读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回忆当年的这一幕。

明确:忏悔自责。

⑵为什么把这一幕称为“精神的虐杀”?不就是毁掉一个风筝吗?从哪些词可以感受到“我”实施的“虐杀”之“虐”?哪些词可以感受到“小兄弟”遭受到的无情的“虐杀”?

读书、圈点,师生讨论明确:遭到粗暴践踏的不只是一只风筝,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我”:折断、掷、踏扁、傲然;“小兄弟”:惊惶地站、失了色瑟缩着、绝望。

⑶根据文中提供的材料,发挥你的想象,如果小兄弟的那只风筝能完工,那将是怎样的一件工艺品?请你描绘一番。

(意在通过想象,进一步体验这种精神虐杀的残酷。)

⑷你自己有没有这种虐杀他人精神或遭受他人精神虐杀的经历?请描述一番。

(打开“文本语文”与“生活语文”的通道,使它们互相丰富和支持。)

以上四步不应机械进行,宜视具体情况而定。

3、既然弟弟已全然忘却那件事,“我”的心为什么依然沉重?对弟弟的“全然忘却”,“我”究竟持怎样的态度?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允许发表不同观点。不过,依照本文的具体语境,及鲁迅先生一以贯之的观念(国人的劣性──精神的健忘及其可怕的遗传)来看,“我”的悲哀显然是典型的“鲁迅式的悲哀”,这种“悲哀”既是为当年的“精神的虐杀”而悲哀,更是为被虐杀者的健忘而深深地悲哀。“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给“我”寒威和冷气的不仅是“严冬”,更是那种可怕的精神健忘,那种难以拔除的集体无意识。教学时应相机阐发,不可硬性灌输。

四、联想与扩展

推荐鲁迅先生1919年创作的《我的兄弟》一文,与课文做比较阅读。《我的兄弟》全文如下: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几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已经糊好了。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

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

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

阿!我的兄弟。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

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

对于《我的兄弟》与《风筝》的关系,唐弢先生形容得好:“正如色彩鲜艳的油画先画一个简朴的素描草稿。”与《我的兄弟》相比,《风筝》一文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事情节更加细致,更重要的是突出强调了“我”自知过失后的懊悔和无法得以赎罪的“悲哀”,主题更加深刻了。

相关资料

1、更为可悲的是,作为受害者的小兄弟,却对往事毫无记忆,“全然忘却,毫无怨恨”,这又使我们想到《狂人日记》,被吃者和吃人者都处于不自觉状态中。当“我”已经意识到了“我”当初行为的虐杀性时,被虐杀者却毫无痛苦,历史之错从何处去改正?因此,《风筝》文末“我”的悲哀,并不仅仅是个人没有求得宽恕的“难过”,而更是对历史中“精神虐杀”事件的无影无踪,不得求证,也就无所谓改过的悲哀。再说远一点,《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写于1919年,六七年过去了,“长者”和“儿童”错位,不自觉地虐杀和被虐杀的事件似乎仍在重演,作者当初的呼号似乎落空了,于是本该飘在故乡春天的风筝,却在北京的冬季“浮动”,错位的悲哀将持续下去。(姚丹《鲁迅的“儿童本位”观和“文化原罪”感──对(风筝)的一种解读》,《语文建设》2002年第8期。)

2、本文具有几个主题线索发展的特征。一个主题线索是“我”对于幼年的弟弟的“精神的虐杀”的自悔的心境,以现代科学的思想批判了封建的“家长式”的吃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二是回忆中的故乡的温暖的春天和现实生活中的“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的环境的对立,暗示作者对于严酷的现实的不满与反抗的情绪。三是“我”请求弟弟原谅自己的过失,而弟弟却全然忘却,以至于自己无法忏悔,包含了对于忘却别人错处的美德的一种肯定和赞誉。三种主题线索中,以第一种为核心。(孙玉石《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308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