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及影响(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及影响(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及影响【第一篇】
(一)、师德要求:
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符合学校师德相关要求与学校教育的有关要求作为底线规定,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并强调:
1、热爱事业,热爱学生,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工作表现良好。
2、为人师表,严格规范,无违反师德以及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
3、教书育人,关心学生,注重学生品德教育,积极参加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二)、教学业务:
1、按质按量出色完成课堂教学工作,教学质量、班级规范反映好。
2、积极投身教改实践,按要求认真完成各项教学、教研任务。教研活动积极参与,思考有效教学有思路、有实践、有效果。
3、积极申报、承担主题教学任务,认真参与公开课教学或教学交流等各级别的教学任务或活动。在学校课程实践中有成绩、做贡献,得到教研员、教师、学校、以及家长等方面的肯定。
4、积极主动、承担、参与教学研究,能承担、组织、或参与试教、示范等活动,且有效果。
5、有扎实的教学和教研功底:课堂调控有艺术、治学严谨有风格、教学娴熟有特色、勇于创新有思考。
(三)、教学效果:
1、因材施教,注重分类,提高合格,所带班级学生在有教育教学各方面进步。
2、加强指导,减轻过重负担,提高效率,所带班级学生成绩良好。
3、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形成特色,教学方法,实践效果形成良好的反响。
在职在编教工。
1、公平、公正、公开,透明操作,民主管理。
2、每年度评选一次,按程序操作。
3、评选出的优秀教师给予当年度华泾小学优秀教师称号。
第一轮:年级组推荐,年级组每位教工填写推荐意见(见附表1式样),年级组统计,每个年级组推荐到学校层面的候选人为2人。
第二轮:学校组织全教会推荐,每位候选人获全校教工50%以上(不包括50%)推荐即当选。
1、年级组推荐由年级组长主持,说明要求,听取大家意见。填写推荐意见后,工会组长统计,行政监督,年级组长宣布被推荐到学校层面的候选人选。
2、全教会推荐以全体教工填写推荐表形式进行(见附表2式样),全教会当场统计,当场宣布。监票、唱票、写票人员分别来自党支部、工会或团支部各1人。
每年度11月—12月间。
奖励原则: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1、被评选到的教工,写一份本年度工作总结,发给党支部、学校人事和网管,学校给予校园网上的宣传。
2、被评选到的教工根据学校有关方案、规定给予一次性物质奖励。
3、学校在适当园地或宣传栏给予展示、鼓励。
本方案经校务会、党支部讨论补充后,交行政会讨论修改,在适当时间提交教代会审议通过作为学校制度之一。
本方案解释权在校务会。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及影响【第二篇】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专门从事开发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重要场所,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状况不仅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日益加快的形势下,加强中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不仅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要求,也理所当然的是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必须实现的教育培养目标。
欲加强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就需要对先对综合素质以及目前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进行分析。
1.素质的含义及综合素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所谓素质,心理学上是指人的精神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教育的影响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由于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所以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
一般说来,人的综合素质应由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若把这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简化,即可用“德、智、体”三个方面概括。
“德”就是人的道德品质。道德是一定阶级、一定社会向人们提出的做人的道理和规矩。是要求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人们的政治思想、政治态度、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是不一样的。因此,思想政治素质就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素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就是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长期的培养教育,使青年人都牢固地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政治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形成积极向上、诚实守信、勇于进取的生活态度和创业精神。当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能够做到个人利益自觉地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职业道德素质是道德素质的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他的职业道德水平也就比较高。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促使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和人生道路上不断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挫折,是支撑一个人人生健康成长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活着是应该有一点精神、有一种境界的。一个人的高尚品格可能只在重要时刻才表现出来,但这高尚的品格绝对是在无关紧要的时候形成的。一个单位、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创造精神和奉献精神,那么这个单位的事业就不会兴旺,这个民族的事业就不会发达。
“智”是指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从业者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掌握的状况和水平。任何一种专业,都是集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于一体的产物。一个人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知识掌握的越丰富,再加上正确的思维方式,那么这个人对他所从事的专业的理解就会比较全面、正确。因此,它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职业素质的优劣。
专业技术素质是指从业者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状况和水平。它和科学文化素质共同构成智力素质。职业技能素质是通过内化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而形成的。它的形成是以专业知识的理解、内化为基础,又以不断地实际运用所获得的专业知识为条件。从业者只有拥有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才能有效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体”就是一个人的身体各种机能以及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调节自我的状态和水平。它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影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体格和精力等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和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兴趣能力等。身体、心理健康的人适应环境的能力和经受挫折的能力一般都比较强。
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国长期提倡和坚持的教育方针,这三个方面决不能偏废。“德”是灵魂,是做人的根本;“智”是技能,是做事的本领;“体”是寓“得、智”之所,载“德、智”之车。一般说来,一个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即使其“智、体”素质都不够优秀,不能担当重任,为社会做出大的贡献,但也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如果是一个思想道德品质恶劣的人,他的智与体的条件越好,那么他一旦干起坏事来,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就会越严重。
2.中职生素质现状的分析。
随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社会生活日趋民主化、法制化,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就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念也趋于多元化。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所诱发的自由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因素,大大增加了人们鉴别是非、美丑、真伪、善恶的复杂性,也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因素。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状况是怎样的呢?
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还仍然起作用的情况下,学习成绩较好一点的初中学生都选择上普通高中,准备升大学了。剩下的这些“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升学无望的初中毕业生,才被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职员工们“请”了进来。虽然绝大多数中职生的基本素质都比较好,但这些被“请”进来或是被家长们“逼”着进来的学生与“选拔”余地较大的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差距就比较明显。他们在入学前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并不完全了解,当入学后便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不热爱所学专业。再加上他们之中有纪律观念淡漠者,有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问题者,也有性格心理方面较为内向偏执、不服从管理者。
这些学生通过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过渡”后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之中肯定会有个别的不能胜任工作,或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便使一些用人单位以及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们认为:目前的中职生的综合素质较差。
3.如何对中职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在社会主义阶段,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就使为了让受教育者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主要阵地,就必须始终坚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向,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需求的实际出发,注重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广大受教育者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为达此目的,就要多开展文体活动来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协作精神,增强他们搞好人际关系的能力。职业道德素质从属于思想道德素质,它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规范的状况和水平。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职业道德规范。由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毕业去向不确定,所以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只能是讲授一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至于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只能是在他们今后的职业活动中加以训练和提高。总体来说,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好,他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也相应地就比较好。
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任务,是需要靠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够做好的工作。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特点和学校到学生家里进行家访、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等方面又存在着一定实际困难的情况,就需要建立一种与学生家长增强联系的机制,使学校与学生家长共同努力,首先保证把学生领上正道,让他们先学会做人,使他们能够成为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根据目前在校学生思想品德状况的实际,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保证在校生都能做到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学校的道德教育教育目标就算完成了一大半。
对中职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专业技能素质的教育和训练,是职业技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必须靠开设文化技术理论基础课和专业实习课的教学实施来实现这一目标。由于目前在校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普遍比较差,对于文化理论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有些是根本就听不懂、学不会,只是对于学习专业技术的实习操作比较感兴趣。这就给中职学校如期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带来许多的困难。因此,在文化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因材施教,让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够作为更多的理论知识,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掌握必要掌握的文化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一般是以扎实的文化知识功底做基础,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长期摸索、锻炼、不断积累经验的结果。有一些专业工匠的文化理论基础并不高,却身怀绝技,能干出一手绝活。据此,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少一些文化课,多一点专业技术实习操作课,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然而多开实习操作课,就必然要加大教学设施设备和实习材料的投入,使教学成本增大,这是学校应该解决的一个问题。
提高专业技能的途径只有是靠多练,别无它法。要多练就要多消耗实习材料。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前些年一般都不大景气,许多学校经费都比较紧张,教学设施和实习设备都相对比较落后,学校也不可能把社会生产各部门中性能最先进的生产设备购置来供学生实习之用。因此,在安排教学时要尽量多安排实践课,让学生到企业参观,在相应的岗位上参加生产实习,这样不仅可以节减学校的教学投入,还能够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把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如果只是墨守成规地进行教学,那么即使学生把学校所教的知识技能全部都掌握了,毕业之后走上(专业相同)工作岗位,也不能就保证完全适应生产实践的需要。若是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是用非所学,那就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这就要求学校在安排学生就业时,力求做到专业对口、学用一致。
智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能企图一蹴而就。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如果真正是学习文化课有困难的,就让他们多从事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力争让他们能有一技之长,以便于他们能够顺利就业。
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是需要学生和学校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学校要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足够的场地、设施、器材,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要通过锻炼使学生具有强健的体格和健康的心理。
中职学校的学生身体素质一般都比较好。仅从学生眼睛的近视与努近视在一点上看,中职学校学生的戴近视镜的就比普通高中学生戴眼镜的比例小的多。从另外一个方面看,选择中职是学生一般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都不太好,或是经常违犯纪律,可能经常挨批评,被另眼看待,这就锻炼了他们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虽然有极少数学习成绩差、纪律观念差、逆反心理强的学生,但是总体来看,他们具有强健的体魄,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这是他们能够成材的先决条件。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为企业产生一线培养技术工人,因此,我们不能企图把中职学校的学生都培养成为科学家。学校教育的成果也不可能像现代化工厂制造出的产品一样都具有同等的性能和同等的品质。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会有一些职业不淡出,必然有许多新的职业出现。职业学校的教材内容、教学手段、实习设备总是会与先进企业的生产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我们不能自吹自擂地认为:只要通过二年、三年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培训,就能够保证这些学生今后可以包打天下。但是我们必须努力做到,使他们能够懂得做人的道理和规矩,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基本品质,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技术技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目标就达到了。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及影响【第三篇】
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能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提高认识,符合课程标准。
二、传授知识准确无误,注意开发学生智力,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能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面向全体学生,并注重因材施教四、注重选择多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和谐,学生参与率高。
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注重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使用恰当,效果显著,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有助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七、课堂结构完整,组织严密,层次清楚,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各环节衔接紧密,时间安排合理,不拖堂。
八、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当堂反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和练习,有一定层次区别,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九、教师仪表符合规范要求,教态亲切自然,语言简练、生动、通顺、连贯。板书设计合理,重点突出,字迹工整。
十、教学效果良好,绝大多数学生能当堂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正确率较高。
十一、课堂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给学生质疑办法,使学生会质疑、会解题。
十二、注意教学卫生,注意学生阅读和书写的姿势,培养良好的学习卫生习惯。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及影响【第四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用人评价改革。到20xx年,在教育评价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基本建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到20xx年,全面形成体现中央要求、富有时代特征、彰显浙江特色的高质量教育评价体系。
(一)实施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改革工程
1. 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各级党委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机制,认真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定期研究教育重大事项,落实党政领导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制度,做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
2. 加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对市、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进行督导评价,推进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重大教育决策部署和重大改革项目等落实到位。合理运用督导结果,在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和相关领导干部的考核、任免、奖惩等工作中予以体现。督促指导各县(市、区)高质量推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建设。
3. 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建立区域基础教育生态监测机制。探索“五育并举”实验区建设。严格落实“双减”工作要求。对教育生态问题突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依规依纪依法问责追责。
(二)实施学校评价改革工程
4. 突出立德树人成效根本标准。迭代升级学校评价体系,将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以及党建带团建队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依法治校办学、维护安全稳定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促进“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形成良性循环。
5. 改进幼儿园评价。开展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重点评价保育教育、办园条件、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每年开展幼儿园等级评定,并向社会公布评定结果。探索开展保育教育质量评估监测。
6. 深化中小学校评价。制定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方案,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范组织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开展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完善现代化中小学校评估标准。
7. 完善职业院校评价。开展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综合督导评估,完善社会各方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探索开展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价,健全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制度。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完善相关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和评价机制。加强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融通,鼓励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学徒制。加大职业培训、服务区域和行业的评价权重,将承担职业培训情况作为核定职业院校教师绩效工资总量的重要依据。
8. 改进高等学校评价。深化高校分类评价,明确不同类型高校办学评价标准。实施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指导性评价指标体系。落实国家“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开展登峰学科建设成效评估,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纠正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教师成果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建立健全符合教师教育特点的评估考核机制,优化师范专业认证。开展20xx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绩效评估。优化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引导高校强化对教育教学、基础研究的支持。优化高校国际交流合作评价体系,推进来华留学质量认证。以开放大学办学评价试点为依托,完善高校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情况评价。
(三)实施教师评价改革工程
9. 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考察,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的首要要求,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健全浙江省杰出教师等教师荣誉制度,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制定教师从教行为负面清单,建立违规行为处理结果记录和师德失范行为通报警示制度,完善教职工录用信息查询制度。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
10. 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将保育教育实践能力、游戏组织能力作为幼儿教师评价、职后培训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推动各地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完善中小学教师绩效考核办法,体现多劳多得和优绩优酬导向。制定省“双师型”教师认定、聘用及考核办法。规范高校教师聘用和职称评聘条件设置,不得将是否具有国(境)外学习经历作为限制性条件。把参与教研活动、编写教材案例、研发数字教 育资源等计入教师工作量。督促高校制度化落实教授承担本(专)科生教学最低课时要求,确保教学质量,对未达到要求的给予年度或聘期考核不合格处理。加强高质量教学研究类学术期刊、学报建设。完善教材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按照有关规定对教材建设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认真组织实施《浙江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
11. 强化一线学生工作。学校要明确领导干部和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具体内容。把上思政课、联系学生情况作为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年度述职重要内容并纳入年度考核。完善学校党政管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原则上应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学生工作经历。高校要修订职称评审办法,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至少须有 1 年担任辅导员、班主任等经历。推动中小学教师家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12. 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强化质量导向,对人才培育、学科建设、技术探索、社会贡献等进行全面客观评价,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坚决摒弃“以刊评文”,坚持分类评价,探索综合运用代表性成果评价、长周期评价、同行专家评议等方式, 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对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
13. 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切实精简人才“帽子”,优化整合涉教育领域各类人才计划,健全信用机制、退出机制,防止逆向申报、重复支持。合理使用人才称号,破除“永久牌”标签。全面规范各类申报事项,不得将人才称号作为承担科研项目、职称评聘、评优评奖、学位点申报的限制性条件,不得在申报书中设置人才称号栏目。指导高校完善人才激励制度,不得将人才称号与物质利益简单挂钩。
(四)实施学生评价改革工程
14. 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强化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强化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优化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开展“五好学生”选树工作。
15. 完善道德素养评价。遵循学生不同阶段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守好红色根脉。探索学生、家长、教师、社区以及社会机构等参与评价的有效做法,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
16. 开展学习素养评价。指导学校落实国家相关标准,完善学生学业要求。完善学业考评制度,统筹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加强课堂参与和课堂纪律考查。加强初、高中毕业班学生中、高考结束后至暑假前的教育管理工作。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全过程管理。做好高校学生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抽检工作,严肃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完善实习(实训)考核办法,确保学生足额、真实、有效参加实习(实训)。
17. 强化体育素养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测试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中小学校要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引导学生掌握 2 项以上运动技能,保障每天校内、校外各 1 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鼓励高校在“三位一体”等综合评价招生中增设体育测试,探索在高等教育全部阶段开设体育课程。
18. 改进美育素养评价。切实落实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帮助学生掌握 1 至 2 项艺术特长。建立健全中小学美育评价机制。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推动高校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要求,实行学分制管理。
19. 加强劳动素养评价。学校要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尊崇劳动。推行劳动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劳动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完善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将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20.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持续推进中高考改革,深化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加快完善科学合理的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使用办法,转变简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招生模式。完善高职教育“文化素质 + 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深化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各级各类学校不得通过设置奖金等方式违规争抢生源。加强学分银行建设,服务居民终身学习需要。
(五)实施用人评价改革工程
21. 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破除“唯名校”“唯学历”倾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
22. 完善人岗相适机制。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设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聘、职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用人单位科学合理确定岗位职责,坚持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完善重实绩、看贡献的激励机制。
(一)强化改革担当。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 把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统筹协调、宣传引导和督促落实。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及时制订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各级各类学校要狠抓落实,切实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实施教育评价改革争先创优机制,推动各地各校在改革中攻坚克难、奋勇争先。教育督导工作要将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情况作为重要内容,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予以督促纠正,依规依纪依法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二)增强数字赋能。推进教育评价工作数字化改革,完善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多元参与的数字化评价体系。依托“教育大脑”,整合提升现有评价体系,探索“智评”模式。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ai)等技术手段改进评价数据的采集、处理及呈现方式,实现各级各类评价数字化、智慧化。基于“浙学码”探索开展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完善教育督导评估平台建设,加强线 上教育督导应用。严格控制教育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
(三)提升专业支撑。健全完善教育督导机构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吸纳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参与评价。综合发挥评价结果的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创新基础教育教研方式,严格控制以简单考试方式抽检评测学校和学生。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设立相关学科专业,开展理论研究、工具开发、教师培训、人才培养等工作,提高教师教育评价能力。建强教育考试工作队伍,完善教师参与命题和考务工作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教育评价国内外交流合作。
(四)加强宣传引导。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发挥带头作用,引导全社会形成科学选人用人的理念。新闻 媒体要加强对科学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增进社会共识。深入实施《浙江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各地各校要及时总结提炼经验做法,加强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及影响【第五篇】
这次的评价改革通过评价主题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三个方面体现了整个评价改革的核心--“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非血液内容的发展,从而使评价的内容方面更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评价工具和方法上提供了更多的具体实施措施从而使评价的内容在事实上提供了具体的保障。在对教师评价改革问题上将对教师的成绩的评价内容扩展到教学方面与素质方面两大点12小点上,从而真正体现了不在以分数的高低评论教师工作质量作为唯一标准的理念。为教师具体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保障。但是从现实的教育环境而言这样的保障和措施显然是单薄的。并不是我在这里将个别问题扩大化、严重化,其实只要我们具体分析一下近几年来素质教育实施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知道落实标准的难度有多大。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及影响【第六篇】
决问题的方法,引领全优课堂健康有效地发展,上亳小学特拟定教师评价方案:
1、教学理念5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全优课堂理念,有全新的教学观、质量观、学生观。善于与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环境,教学过程师生关系平等,积极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开展全优课堂模式培训活动,利用专题讲座、随堂听课评课、合作交流等形式,帮助教师实施课堂的全优。
每月举行一次全优课堂理论知识考试,一学期汇总评出:一等奖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参与奖2分,未参加不给分。
2、教学设计10分。
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培养,特别关注学生的“学情”,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实行提前备课制度,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先由各学科教师备课,再由教师二次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每周举行一次导学案专项评比活动,一学期汇总评出:一等奖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参与奖2分,未参加不给分。
3、教学方式10分。
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导学案设计合理,使学生自然而然的随着导学案进入学习状态,课堂上显得较活跃。让后进生也能感到“我学我会”,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运用“先学后教、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与交流展示。逐步形成自己的“全优课堂”教学风格。课堂上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机会,独立思考的机会,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讨论的机会较多,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学会一些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教师注重自学方法的指导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进行科学优化的评价,确保后面环节的当堂达标。
课堂上老师语言点拨要精炼、明确、有针对性,并有效地控制教学时间。每月每人上一节公开课、品牌课、展示课,分教研组评比打分。一学期汇总评出:一等奖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参与奖2分,未参加不给分。
校领导、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随机听课和评课,依靠四个方面(第一,是学生的参与,包括学生参与的数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二,教师对文本的挖掘,有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方法;第三,学生在表达时的精彩度,比如,语言、表情、动作,对知识的深化、拓展,包括自己个人的才艺展示;第四,生成。生成是每节课最精彩、最宝贵的地方,课堂上学生能不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经常性地对教师教学方式进行评价和指导。
4、教学手段5分。
课堂教学中能合理、有效运用多种课程资源。教学手段先进,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器材和自制教具,实现现代教学手段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积极参加全国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逐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教学手段,提高获取学习资源的能力。
每学期进行一次教具制作、课件制作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等评比活动。一等奖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参与奖2分,未参加不给分。
1、自学研修10分。
教师每学期都有自我研修和发展的行动计划,积极参与建立学习型校园的行动。让读书成为习惯,不断提高学习意识、提高意识或超越意识。
学期初要求教师制定出自我研修和发展的行动计划,交教研组备案。定期进行教师读书笔记检查,督促教师按计划完成读书任务。
每学期进行一次教师读书笔记评比活动。一等奖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参与奖2分,未参加不给分。
2、学习心得10分。
教师积极参与以读书为载体的学习研讨活动,在职业道德、打造全优课堂、专业成长等方面有深刻的心得体会。要求教师经常撰写读书心得或读后感,定期开展教师读书沙龙活动,组织教师集体研讨共同关心的问题,互助合作,共同提高。
每学期进行一次学习心得或读书心得评比活动。一等奖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参与奖2分,未参加不给分。
3、集中培训10分。
教师要积极参加全优课堂模式的培训,参与校本培训,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杜郎口和新知学校的先进做法,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
参加各类校本培训活动。出满勤得10分,每缺一次扣1分,扣完10分为止。
1、反思行为10分。
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有相应的改进措施。善于开展教学反思或案例分析。要求教师经常撰写案例分析或课例分析,坚持在每节课后在备课教案上写出简要的课堂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由教研组长在检查备课时督促完成。
每学。
期进行一次案例分析或课例分析征文活动。一等奖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参与奖2分,未参加不给分。
2、研究行为10分。
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要,进行教学实践性研究和课题专题研究,积极参与以课例为载体的教研行动。教科研同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要求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以及小高职称以上的教师要开展小课题研究,要求其他教师全员参与课题研究活动。
每学期进行一次小课题研究工作评比活动,看课题材料评奖。一等奖3分,二等奖2分,三等奖1分,无材料不给分。
3、研究成果10分。
在课题研究和践行全优课堂模式过程中,不断积累问题,探索方法,总结经验,把研究成果上升为理论,并积极推广研究成果。
要求教师认真撰写教学论文及教学案例,积极向各类报刊杂志、校园网站投稿,积极参与各类论文评比活动。
论文获奖或发表,国家级给5分,省级4分,市级3分,县级2分,被校刊或校园网站录用1分,不同篇目可累加。
1、教研创新实践5分。
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创新意识,要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以及各种有益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每学期举行一次有关创新活动的评比,一等奖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参与奖2分,未参加不给分。
2、评价观念5分。
教师能建立发展性的学生评价观。评价方式多样、内容多元开放,贯穿学习全程,富有创造性,为学生喜闻乐见。
每学期举行一次评语评比活动。一等奖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参与奖2分,未参加不给分。
注:本方案为教师综合评估方案,每学期评价一次,由教师自评,教导处复核。评价积分作为教师考核依据。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及影响【第七篇】
为进一步推进我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完善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切实有效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以《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施方案》(浙教研〔20xx〕101号)《温州市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实施方案》(温教评〔20xx〕107号)精神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发展、科学规范、统筹协调”原则,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加强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诊断和改进功能,形成规范、科学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有效提升瓯海区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以温州市教育质量“四维评价”指标体系为导向,不仅关注对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也关注对学生品德发展、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学习生活幸福感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水平,也关注教育过程中影响学生发展水平的相关因素。构建学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改进评价方式方法,完善评价结果的运用等。
具体来讲,区域学校逐批推进,三年后达到100%,比例如下:
20xx-2020年,推进学校占区域中小学校数的25%;
20xx-2021年,推进学校占区域中小学校数的35%;
20xx-2022年,推进学校占区域中小学校数的40%。
通过三个层级分三年逐步推进,每所学校参与周期不少于2年。
(一)第一层级:区级层面
根据区域实际,确定以促进教育持续发展为宗旨的美好评价主题,统领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确定5所左右基地学校作为示范引领,并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初步形成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特色。
(二)第二层级:基地学校层面
围绕区域评价改革主题内容,确定5所左右区域评价改革基地学校,基地学校必须是在区域评价改革主题内容方面有比较扎实的研究基础和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能在区域评价改革工作推进中起引领和示范作用。
(三)第三层级:其他学校层面
以三年为周期,分三批确定区域评价改革推进学校。推进学校必须是有评价改革的主观需求和自主意识,能围绕区域评价改革主题内容,在基地学校引领示范下,开展学校评价改革。
(一)区级层面
在全面推进县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过程中进行价值引领、统筹协调和技术帮扶,包括总体策划、指导实践和深化研究等,具体为:
1.制定区域全面推进的总计划书和分阶段计划书,建立基地学校对推进学校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结对帮扶名单和工作机制。
2.撰写各阶段区域推进活动记录单、过程性推进成果报告和推进结题报告。
3.为各推进学校搭建交流学习平台,每年组织推进学校进行不少于一次的培训学习;组织专家对推进学校项目开展不少于一次的项目论证;每年对推进学校开展不少于一次的过程性指导,项目结束前开展不少于一次的成果提炼指导培训。
(二)基地学校
要加强自身已有成果的深化研究和推广研究,在此基础上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对推进学校实现理论引导、技术输出和实践指导。
1.成立以校级领导为组长、教研、教科参与的领导小组,并确定至少1名负责人,专项负责学校评价改革推进工作。
2.制定基地学校对推进学校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结对帮扶总计划书和分阶段计划书,明确帮扶目标和任务,确保基地学校能持续、深入的参与指导与帮扶。
(三)其他学校
要积极、主动、常态化开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1.组建校级评价改革团队,由校长担任第一负责人,根据评价具体内容确定具体负责科室,配备1-2名专兼职校级评价员全程深入参与,确保推进过程中的人员稳定。
2.做好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顶层设计,建立明确的工作推进机制,制定详实的方案计划书,明晰实施路径和实施措施。
3.借鉴基地学校实践研究成果,将学校评价改革与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有效整合、协同推进,实现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校本化改进与突破,确保评价改革在学校常态化、持续性、深入开展。
3.有明确、详实的过程活动记录单,中期成果报告(或相关研究案例)和结题成果报告。
(一)加强组织保障
区级层面成立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区域评价改革推进工作。成员包括督导、体卫艺、研训、信息、装备等处室(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区域以教育局分管领导为项目负责人,办公室设在区教师发展中心。
(二)落实经费保障
推进学校要将学校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所需经费列入年度预算之中,确保该项工作正常顺利开展。
(三)强化专业保障
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在培训学习、活动交流等方面向相关学校予以倾斜;教师发展中心还将在课题立项、课题成果评比、论文推荐等方面为各校提供专业指导,为各校提供项目研究成果展示的资源和途径,包括成果展示会,媒体报道、论文发表、书籍出版等。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及影响【第八篇】
为了整体提升xx学校中小学教学质量,充分调动校长和全体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xx市教育局武教发文件精神,结合我中心学校实际,谈三点作法。
十月十八日中心学校召开全体成员及中小学校长会议,王铭琪校长传达“大金会议”精神,领学教育局关于《xx市教师教学绩效考核方案》和《xx市中学任课教师业务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并将文件复印到各校。要求学校认真组织学习,并展开讨论,将文件精神传达到每位教师,使之提高认识,从思想上有根本的转变。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规范学校管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首先,龙坪中心学校制订了《中小学校长工作考核细则》,中心学校将组织专班,按考核细则30条对校长在校工作情况通过查、看、问、谈、算等方法进行考核。按得分多少,作为评定校长工作好坏的依据,对工作失职,造成重大影响,得分较低的进行通报、谈话、追究责任,直至置换岗位。同时还制订了《龙坪中心学校中小学常规教学管理实施方案》。方案从领导小组、时间安排、管理目标、管理思想、管理要求、管理措施等六个方面对各校常规情况进行考核。其次,要求各中小学根据市教育局文件精神,依据中心学校考核细则和管理方案将教师的两贴,节假日补助拿出来浮动。根据各校实际制订以下五条考核方案,作为学校管理的指导性文件。一是《常规教学管理方案》,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到备、讲、批、辅、考等各个环节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有标准、有要求、有计划、有措施。二是《教学质量奖惩方案》。从教学常规、教研常规、教学质效、教研成果、竞赛辅导等方面进行考核,使教师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个个都有争先的动力。三是《四优奖励方案》,从教师的讲课、说课、教案、札记、论文、报道等方面获得的不同等次的作品分别给予金额不等的奖励,旨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升教师个人素质,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四是《评优晋级方案》,本着奖勤罚懒、奖优惩劣的原则。从“公正、公平、公开”的角度出发,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量化,把那些贡献突出的教师选拔出来,给予表彰奖励。五是《班主任津贴发放方案》,从一日常规的各个方面作出严格规范。即:分别从班风、班纪、三操、集会、安全、宣传、人头巩固、平面管理、班主任到岗等方面作出严格的规定,分成等级浮动发放。
有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学校工作才能有序的开展。要使制度落到实处,重在抓好过程管理。中心学校将按照各项管理制度,深入到学校,推门听课,检查督办,听汇报、查记载、看通报,从领导到老师,从各室到各组,层层查看,级级落实,严格管理,跟踪检查,使学校各项工作按制度化、规范化的程序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