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精选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76443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精选5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第一篇】

案例: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学生默读思考。)

(生小组讨论)

师:能抓住什么国家的谁从什么中发现了什么真理的形式来说说吗

生: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美国的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生:第二件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生: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师: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做一做批注。

(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

师:我看到有很多同学都在课文中做了批注,发现了这三段话中的很多相同点,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存在的疑问。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师:现在,我们进行课堂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生:我们发现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在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

生:我发现这三个事例都是在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生:这三个事例讲的都是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

师:大家讲得很好,有没有人能把他们的相同点分析得更清楚一些

生:我认为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师:课文读得很仔细,分析得很有条理,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是不是这样,并尝试给每段话划分层次,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

生:通过刚才的划分层次,我发现这三段话的写法是相同的,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研究问题,最后写解决问题。

师:你不但会发现,而且会概括。

生:我发现最初的疑问只有一个,但是一下子他们的头脑中会冒出很多的问题,正是因为有一连串的问题,才会有最后的结论,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师:这一连串的问题,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追根求源。

生:打破沙锅问到底。

师:我们来读读他们头脑中冒出的这一连串的问题。

(学生朗读。)

生:我发现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很辛苦。

师:我们来读读描写他们反复研究和实验的句子。

(学生朗读。)

生:我还发现,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师:是啊,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反思:

比读,就是选择内容,风格,意境相近或相对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使阅读能力得到迁移,朗读能力得到训练的一种教学思路。这种教学思路的重点是指导学生领悟课文的感情和韵味,培养学生把握文章感情基调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能表现该种感情和韵味的朗读方法。其主导教法是:读中品析,读中感受,比中拓展,比中迁移。 上面的教学设计,就把三个结构相同的段落很好地进行了比读。让学生在在比较阅读中发现作者用了例证法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真理。

这是一片标准的议论文。作者先提出论点,接着用三个具体事例证明论点,最后总结课文重申论点。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学生对课文的品评与朗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对于课文内容而言,比读是一种巩固;对于学生素质而言,比读是鉴赏能力和朗读技能的双重提升;对思维而言,比读是一种碰撞;对学法而言,比读是一种方法指导,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对学生个体而言,比读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比读是一种教学底蕴的锻炼。何乐而不为呢

六年级《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第二篇】

教学目标

1、会写“诞、澡”等11个字,会写“真理、定理”等28个词语。

2、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并说说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3、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真理向前一步,即是谬误。同学们,那么,真理到底是什么?(唤起学生对真理这个话题的兴趣)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2、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简单交流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叶永烈探讨真理为什么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诞(dàn)生 锲(qiè)而不舍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诞”“澡”“械”“域”“锲”,并且在黑板上方格中示范。(“诞”右部是“延”,不要写成“廷”;“澡”是三点水旁;“械”“域”不要忘写倒数第二笔短撇;“锲”右上部是“丰”和“刀”,不要写成“丰”和“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第1自然段,说一说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什么。

(标题本身就是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学习第2自然段,并思考:句子中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不用文字而是用符号代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指的是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指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这里用符号而不是用文字,能形象地表述由“?”到“!”的“拉直”。能让我们更加直观、形象地认识“?”和“!”的区别和联系。)

3、课文是通过哪三个具体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

(为什么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为什么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有同一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4、默读课文,说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以及它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真理的发现需要我们有敏锐的直觉,有求知的欲望,有不断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有不断追求、锲而不舍的韧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解开疑问,发现真理。)

四、交流探讨,见微知著。

三个事例中,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的?默读课文,找到并勾画出来。推此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

“……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

“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2、我发现,他们都是从生活的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见微知著)

五、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然后怎样通过三个具体的事例去论证这个论点的。这就是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课文先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用三个具体的事例去论证自己的观点,层层深入。)

3、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科学家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质疑,追根溯源,直到解决,进而得出真理。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从文章的过渡词或者过渡句谈起。

二、朗读课文,分清详略。

1、全文写了三段论据进行论证,这些论据中间是怎么衔接起来的?

(“无独有偶——”“最有趣的是——”:过渡句和递进作用)

2、朗读课文,思考在三段论据中,相同的地方是什么?

(三个人都遇到了很奇怪的问题,并且都抓住问题不放,锲而不舍,追根寻底,最终发现真理。)

三、深入片段,品读课文。

1、第一个事例中的谢皮罗教授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研究问题并最终得到他的真理的?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终凭着对科学的执着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得出了真理。)

2、第二个事例中的密卡尔逊教授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研究问题并最终得到他的真理的?

(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经过研究,最终魏格纳推论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3、第三个事例是一位奥地利医生发现儿子睡觉的时候,眼珠转动起来,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他又是怎样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去发现他的真理的?

(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4、这三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来叙述的。)

四、领悟写法,拓展延伸。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

(开头第1自然段直接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结尾引用华罗庚教授的话:“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这句话呼应开头,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使文章读起来一气呵成。)

2、学习了本篇课文,你知道议论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才能将自己的观点阐释清楚吗?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3、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是否知道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运用修辞手法,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

真理诞生于一

百个问号之后日常生活 发现问题

教学反思

教学时,重视学生自读自悟,在交流中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同时重视联系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得到真理。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1.会写“惯、圃”等11个字,正确读写“真理、司空见惯”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4.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能根据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正确理解课题的含义。

2.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惯、圃”等11个字,正确读写“真理、司空见惯”等13个词语。

2.了解课题,明确作者的观点;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教学过程

板块一标点导入,点明观点

1.书写标点,观察思考。

(1)课件出示“?”,教师提问:这是一个什么标点符号?它有什么含义?

(2)学生自由发言。

(3)把问号的上半部分拉直,就会变成什么标点符号?它又有什么含义?(课件演示动画,把“?”拉直变成“!”)

(4)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2.引入课题,解释“真理”。

(1)引入课题:由问号变成叹号,这两个看似简单的符号变换,却被我们的作者用来形象地向我们阐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2)启发思考:先看看这两个标点符号的变换,再看看课题,想一想“?”代表课题中的哪个词语,“!”又代表课题中的哪个词语。(?:问号!:真理)

(3)理解“真理”:你们知道哪些真理?可引导学生说几个揭示真理的名言警句。

(4)小结:以上的名言警句、公式等都阐明了真实的道理,都被实践证实是正确的,所以我们称它们为真理。这些真理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指导着我们的言行。

(5)指名读课题。

设计意图

课堂教学开始时要有亮点,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环节以标点符号“?”到“!”的变换引入,令学生眼前一亮,紧接着自然引出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板块二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1.自读课文,自学字词。

(1)提出自学要求。

①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

②先把句子读通顺,再朗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①认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课件出示:

真理司空见惯疑问花圃搜集蚯蚓实验阶段

事例见微知著灵感领域机遇

②理解重点词语“司空见惯”“见微知著”。

2.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1)提出要求。

①默读课文,要求不出声、不指读。

②思考: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课件出示:

理清课文说明顺序,填一填。

本文先提出观点,然后列举、三个事例,最后总结: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

(2)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

本文是按照“提出观点——举出事例——总结观点”的思路写作的,条理很清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层次,设计了填空练习,为学生搭建支架,又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板块三理解事例,填写表格

1.初步了解,概括事例。

(1)找出文中列举事例的段落,快速浏览,用自己的话概括事例。

(2)作者为了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个观点,举了哪几个事例?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3)学生交流。

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个事例是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第三个事例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人睡觉时眼珠的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2.深入理解,填写表格。

(1)学习有关第一个事例的段落,师生合作填写相关的表格。课件出示: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真理

事例1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反复试验和研究漩涡旋转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事例2

事例3

(2)现在再请大家细读有关另外两个事例的段落,同桌合作补全表格。

(3)交流表格的填写,课件出示答案: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真理

事例1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反复试验和研究漩涡旋转的方向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事例2同一种蚯蚓分布在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研究推论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事例3睡觉时眼珠为什么会转动反复观察实验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

设计意图

在“深入理解,填写表格”这个环节中,采取由“扶”到“放”的方法,首先师生共同填写第一个事例的相关内容,再让学生独立补全表格。设计这个表格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三个事例中了解到真理诞生的过程。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默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能根据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导入,回顾学法

1.归纳叙述顺序。

(1)观察表格,回顾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这三个事例的?

(2)学生先讨论,然后举手发言。

(3)小结:这三个事例中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是相似的,作者写这三个事例都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的: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课件出示: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真理

过渡:书上有一段话和大家说的意思是一样的,请大家找出这个自然段。(第2自然段)

2.理解关键句子。

课件出示: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1)齐读这段话。

点拨: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引导理解问号和感叹号的含义。

①在这一段话中,“?”和“!”有什么含义呢?它们各指什么呢?(“?”的含义是:发现问题,不断追问;“!”的含义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②那么,“把‘?’拉直变成‘!’”表示的意思和文中哪句话相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③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形象、直观、易懂)

3.拓展举出事例。

(1)列举事例:科学史上,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受到启发,不断实验和研究,最后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吗?

(2)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3)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补充,课件出示事例。

课件出示:

瓦特从水蒸气推动壶盖的现象中受到启发,改良了蒸汽机。

鲁班的手被植物叶子划伤,后来他发明了锯子。

牛顿在苹果树下被掉下来的苹果砸到了头,后来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4)小结: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就可以找到真理。

(5)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

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是怎样说明作者的观点的?这是本环节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让学生联系前一课时的表格内容,思考它们共同的叙述顺序,即“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真理”,从而引出表达作者具体观点的段落,并深入理解句子,水到渠成。

板块二感悟科学精神,总结观点

1.找关键词,感悟精神。

(1)默读课文,提出要求。

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么科学家们是靠着怎样的科学精神,在漫漫的科学长途中寻找到真理的呢?

(2)默读课文,画出关键词语,并联系事例理解。

(3)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你觉得他们凭借什么找到了真理?

①见微知著。

a.第3自然段中哪一句话体现了谢皮罗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呢?(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b.指导朗读句子,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c.在魏格纳和奥地利医生身上能找到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吗?

d.学生交流。

小结: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就得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观察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并能见微知著。

②善于发问。

a.奥地利医生凭借什么找到了真理?(板书:善于发问)

b.谁来读一读奥地利医生那一连串的问题?

课件出示:

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有什么关系呢?

③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

a.启发引导:当他们发现问题之后,谢皮罗教授是怎样做的?魏格纳是怎样做的?奥地利医生是怎样做的?

b.在发现问题之后,他们进行了反复的实验。他们正是凭借这种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才发现了真理。

2.总结观点,畅谈体会。

(1)总结观点,反复读课题。

是啊,这个“?”和“!”凝结了科学家们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如果你是谢皮罗教授,在抓住问号不放并进行反复的研究之后,发现洗澡水的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你一定会赞同作者的观点,一定会骄傲地对世人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畅谈体会。

学习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

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体现科学家科学精神的关键词,使他们心中升腾起敬佩之情。在总结观点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发现的热情。

板块三领悟课文写法,仿写练习

1.总结写法。

(1)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本文先点明观点,然后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最后总结观点)

(2)教师总结: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列举具体事例加以说明,最后总结观点,这样的文章叫作议论文。

2.仿写练习。

(1)题目要求:“失败乃成功之母”“团结就是力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志者事竟成”这些格言也是真理,现在就请你们仿照本文的写法来写1篇短文,论证某句格言。

(2)口头交流短文的选材,思考应该怎样选材。

提示:围绕自己的观点选择具体的事例。

(3)编写简要的提纲,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团结就是力量提出观点

举出事例事例1:

事例2:

总结观点

(4)学生开始写作。(如果时间不够,可以放到课后去写)

设计意图

本课后有道“小练笔”,这是个读写结合的练习。怎样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呢?先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然后交流如何围绕观点选材,再指导列出提纲。按这样的步骤进行写作练习,学生再写起来就不难了。

六年级《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洗澡、机械、逆时针、玫瑰、领域、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等词语。

2、研读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着重从“问号” 、“真理”及“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学习用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并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5、引导学生认识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体会并运用课文用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实验导入

1、课前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个实验,不过老师有个要求:你们必须用敏锐的眼睛观看,用睿智的心灵去倾听,用聪慧的脑子去思考。

从你们“哇”的一声中,老师知道你们心中有太多的疑问。(师板书: “?”那谁来?好思考的好孩子,只要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就一定能找到真理。(板书:真理)正如一句名言说得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今天我们就与作者叶永烈一同走进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许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解决你们心中的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家默读课文,想想本文有写事吗?如果有的话,写了谁的什么事?

2、检查预习情况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不是记叙文而是1篇——(议论文)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事例,就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读(课题)。为了证明这个重要观点,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那我们按顺序来说说都写了谁的什么事呢?

4、指名反馈,教师相机板书

他们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板书:横线和叹号)

5、这里的“?”号和“!”号,它们代表的是什么?“拉直”又指的是什么样的一个过程呢? 此时在你的心中也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那么我们就来通过学习第一个事例来解决你心中的疑问,把它拉直变为叹号。

三、精读事例,感受精神

1、(看大屏幕)根据表格,我们看看谢皮罗教授,从普通小事中,看出了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探索,最后找到了什么真理?下面同学们自由地,轻声地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从中发现答案的。

2、反馈:

(1)谢皮罗教授从洗澡这件小事中看出了什么问题?指导朗读。

每一次都观察,每次观察到的情形都是一样的。谢皮罗教授从普通现象中看出出问题,(随机板书:看出问题)并且能够预知现象产生的原因……这就是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为什么每次观察的情形都是一样的呢?在谢皮罗教授心中也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2)接下来他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号呢?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3)师幻灯出示这句话,要求:现在你们发挥一下想象,这个谢皮罗是怎样进行反复的实验和研究的,谁说?

谢皮罗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假设不同情况,进行反复实验和研究,其实我们联系上下文,知道这句话就是解释了第二段中哪个词的意思?追根求源(师随机板书)

(4)是啊,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之后他终于把 “?”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随机板书:找到了真理)

1962年,他发表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谁来读读?指名读课文

(5)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现在明白了第二自然段中的问号和叹号的意思了吗?

3、谢皮罗把问号变成叹号的过程是艰辛的,你们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精神呢?(随机板书:锲而不舍)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第五篇】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生字,正确书写“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打破沙锅问到底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机械 领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由作者导入

1.师:孩子们,你们读过《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吗?你们喜欢这本书吗?

为什么?老师也是读着这本书长大的,这本书解决了我们儿时那么多的疑问,极大的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给我们揭示了一个又一个真理。你们想知道这本书主要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叶永烈先生。

2.[多媒体出示叶永烈照片及其简介]

1.师:今天啊,我们就来学习他的1篇文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板书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师:就像课文所说的,题目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谁愿意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读:

你似乎对它还有怀疑?再读。

既然是正确的道理,咱们就应该读的理直气壮。

我们一起来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决字词

师:课文预习过了吗?

先来看一看字词预习的怎么样了

多媒体出示

司空见惯  追根求源 打破沙锅问到底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机械 领域

2.初读感知

词语解决了,那么把这些词语带到课文里再来读一读吧。

注意读准字音,读不通的句子多读两遍。思考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开始吧。

学生回答:

预设:(1)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2)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3)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三。细读课文

1.师:你总结的真好,它们分别是发生在美国教授谢皮罗,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和奥地利医生身上的真实故事,三个故事多么有趣啊,在读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作者给我们讲的这三个故事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呢?

生:

师:谁能用课本上的话来回答?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多媒体出示]第二自然段齐读

师:其实,从疑问到找到真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科学家们凭借着什么在这漫漫的长途中寻找到真理?你能透过事例中的语言文字找到答案吗?默读课文,找找看,看看三位科学家靠什么找到了真理。

画一画相关的词语

预设:见微知著

(你是从“敏锐”一词,体会到谢皮罗教授的善于发现,敏锐的观察力,对吗?请你再读这句话,把你对这个词的体会读出来)

师:洗澡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谢皮罗却敏锐地捕捉到一个细节……并最终找到问题的根源,这就叫——见微知著

师:波义尔和奥地利医生是否也跟谢皮罗一样呢?

……波义尔立即敏感的意识到……

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

师: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首先得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除了一双敏锐的眼睛还要有什么呢?

预设:不断发问、独立思考、追根求源

师:说得好,请同学用波浪线画出他们发问的句子。

生:

出示:谢皮罗:这是为什么呢?

波义耳: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

师:咱们跟随着这些科学家一起发问,一起思考,一起追根求源,请齐读这些发问的句子。

生读

指导朗读:孩子们,一个微小的细节,仿佛就是一颗石子,在科学家们的脑海中激起层层涟漪,产生了诸多的奇思妙想,当他们从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中产生一连串的疑问的时候,他们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要知道,寻找真理的征途中,他们已经向前迈出的第一步,那就是找到疑问啊!

生:

师:你就是谢皮罗,兴奋的问自己吧!

生:

师:你就是波义耳,激动的问自己吧!

生:

师:你就是奥地利医生,你会怎样地问自己?

师,当他们发现问题之后,他们是怎样做的?谢皮罗

c、锲而不舍(坚持不懈)

生:我觉得他们都凭借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找到真理的。

生:他们都是通过反复实验最终找到真理。

师:?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我听出来了,你强调了“紧紧、反复”,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因为这样突出了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

(很好!你再读)

师:波义尔是怎样做的?你找到的句子是?你读这句话你准备强调哪个词?

这一奇怪的现象……许多实验。(强调许多)

(真好!你读)

师:谁来说说那位奥地利医生?

他百思不得其解……

师:“百思”说明他想的——很多很多,可是没有找到答案。是放弃还是继续研究下去?此时他可能在想?

生:

师:他会坚定地对自己说?

生:

四。总结

师:看来寻求科学真理的过程就是要,指着板书——锲而不舍

师:其实呀,科学并不是那样神秘莫测,真理也不是遥不可及。只要我们

齐读板书

板书:见微知著+善于发问+锲而不舍

就能够把问号拉直变成感叹号。

板书设计: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锲而不舍

?                 !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2176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