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083043

【前言导读】此篇优秀范文“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精彩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第一篇】

一、教学情境的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堂课的开场白很重要,有经验的教师往往用个性化的语言导入,随机引入课件。灵动展现与课文相关的画面,一下子就能把孩子们的眼球吸引住。在建立新概念或新规律之前,教师要千方百计设计一些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语文学科和语文知识的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渲染,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其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中,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地感知知识,进而为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打下基础。

二、巧思妙设引入问题

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知活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教师可巧妙地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关节点或易错的地方设疑,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相当的问题,吸引学生走进以其现有知识不能顺利解决的问题中。当然,设置的问题要生动有趣,要与新知识密切相关,要设疑布阵,造成悬念,要扣人心弦,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巧妙导入新课,就会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使学生不知不党觉进入新知识的积极探索状态,同时也显得新课导入新颖自然。

三、启发诱导,解决问题

启发诱导,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把精力重点放在启发诱导上,不能滔滔不绝的讲,特别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死记死背问题的答案,只能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感知新知,尝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后继学习积蓄更多更大的经验和力量。那么如何去启发诱导呢?

1.要善于运用科学的适应素质教育的启发诱导方法和形式。

概括地讲,启发诱导的方法一般是:指导学生自学、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模型化与具体化、联想与猜想等。具体形式表现为语言启发、直观启发、实验、操作启发、对比、类比启发、设问启发、比喻启发等。

2.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将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小问题。

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现象。寻其根源,往往是所提出问题太笼统,指向不明确,问题难度太大等,要克服类似现象发生,教师就要善于把较为笼统,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子问题,使问题相关,层层递进,这样学生就有能力沿着这些问题台阶而上,最后攻克总问题。除此之外,还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对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索性。

如讲“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文中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赵州桥,一个是卢沟桥。那么介绍中国石拱桥为什么举这两个例子呢?我这样理解,中国石拱桥有一部分像赵州桥,另一部分像卢沟桥,所以举这两个例子,大家思考;老师这样理解对不对?问题提出后,激发学生大胆猜想,然后引导学生学会引用课文中的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讨论后回答,不对。课文时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各异,有许多是惊人杰作”。这篇课之所以举这两个例子,是因为这两座桥汇集着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而且又各有各的特色。以上这个问题,学生思考再思考,待他们完全想通了,就像是透过一片清泉,观察水底的五色石子一样的清晰了。

3.要善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四、运用新知、拓展创新

学生开始接受新知识不等于形成技能和能力,需要经过识记、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中练习、练中提高,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并且以练习、发现、拓展、再练习、再拓展来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思路,由原来的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

五、反馈矫正、激励评价

1.反馈矫正要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抓住各种反馈信息,获取各种反馈,对自己的教学作必要的修改、补充。同时根据信息,对学生给予帮助,使问题得到及时矫正。

2.围绕教学目标,集中反馈矫正,每节课教师可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适量有代表性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可用合作的方法,力争当堂达标。

3.用激励评价激发学生便大的学习热情。评价是反馈的催化剂,对在反馈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适度表扬。对学生表现出的求异思维倍加呵护、鼓励。对学生出现学习上的暂时困难,给予真诚安慰,不伤其自尊和自信,要善于捕捉微小进步和闪光点。如让一个差生用“骄傲”一词说话。他说:“我们班不因有我这个差生而骄傲,而因有我而可卑”。这就说明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比较强,教师应大力表扬,树立榜样感染其他学生,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尝试小结,理论升华

美妙的开头扣人心弦,精彩的小结耐人寻味,教师要把握好每节课的最后时间,精心提炼,有效引导,以完成圆满的心愿。做法有三:一是要明确课堂小结的主要内容。小结的主要内容包括重要概念、阐释、主旨、重要思想方法等。二是要掌握课堂小结的基本方法,常见方法有:谈话式、图表式、议论式、板演式、对比式等。三是有效引导学生尝试小结,在授课完毕,教师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再浏览、回顾、感悟,各抒己见,尝试小结,形成共识。教师对教学抽象概括的较为科学的小结,再作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和必要强调,并对一些教学思想方法,从理论上给予升华。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第二篇】

关键词:四步导学 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名篇。作者站在画家的角度,结合描写性语言和说明性语言对桥做出了美学意义上的独特的诠释。它不是1篇规范性的说明文,但教材却将其置于说明文一单元里,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教师很难用说明文的基本知识来梳理本篇文章。另外,《桥之美》的特征是从专业画家的角度阐释的,对于学生来讲,理解也较困难。因此,寻找本篇文章的教学切入点成为教学的首要问题。笔者在反复阅读课文之后,考虑到在学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刚刚学习了较规范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决定仍然以学生所熟知的说明对象入手,依据“交流预习”、“研读共赏”、“拓展延伸”、“归纳总结”四个板块,由浅入深,欣赏课文的画面美和语言美,进而拓展到生活中的“桥之美”。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1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 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

1.导语(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排除字词障碍,并提出预习中的困惑和问题。上课后小组内互查互评学生对字词和作家作品的预习情况,教师抽查。学生预习中提出的较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表扬后展示在白板上,与导学案预设的问题以及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一起组成问题链。

设计意图:一方面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及时发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预习中可能生成的问题,时时把握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二。研读共赏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显示问题组)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师友组讨论,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内讨论明确。

设计意图:《桥之美》是1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怎样才能体会画家眼中的“桥之美”呢?“读”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读的方式可以多样:师读、生读、自由读、齐读均可,但读出声音、读出感情是必须的。读包括整篇课文的读,也包括细品重点段或语句时的读。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

(二)研读与赏析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多媒体出示四幅图画)

小组讨论:

a.你认为文中描写的哪一座桥最美?找出描写这座桥的相关语句,美美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然后说一段话:我认为[ ](环境)中的桥最美,因为[ ]。(温馨提示:阐述理由时注意运用圈点批注法,把握关键词句)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设计意图:《桥之美》的语言画面感很强,修辞灵活,具有抒情般的感染力,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因此在具体赏析课文时选择采用语境解读法,使学生结合语境,由粗到精,由此及彼,反复诵读,整体把握,最终使学生既欣赏了桥之美又学习了语言之美。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有话可说,参与热情高。

美句赏析:

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a.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味。

b.先小组讨论,再让小组派代表展示,教师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作者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强烈的共鸣。此环节要求学生找出这些语句,反复朗读,体味句子的情感,启发学生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三。拓展延伸

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设计意图:《桥之美》位于《中国石拱桥》之后,两篇文章作者的身份不同,写作的角度也不同,通过比较既可以复习上1篇课文又可以自然导入本文,大致把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即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四。归纳总结

1、鼓励学生从知识上、写法上、人生感悟上说出本节课的收获。

2、根据本节课的表现评选优秀小组。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及心得,自主总结、分享收获。并评定优秀合作小组和课堂表现之星,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做课堂的主人。

案例评析

新课改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和以知识为重点的教学观,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主动参与。我校实施的“四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课堂展示为平台,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辅助,以师友互助为补充,以追求高效课堂为目的的课改模式,其核心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桥之美》教学设计就是针对这一模式精心设计的。

《桥之美》是1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极富表现力,特别适合朗读。教学这篇课文我重点不是放在对文体写作方面的探索,而是从欣赏美的角度来体验桥与周围环境所形成的那份和谐美。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一是朗读,二是品味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三是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从教学流程看,从多媒体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导入,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下来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几幅图画,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课堂教学有了活力。让学生运用美学的知识进行鉴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使学生对语言有了更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比较《桥之美》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使学生能有意识地去感知科普说明文与美学小品语言的区别,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最后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及心得,并评定优秀合作小组和课堂表现之星,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做课堂的主人。

总之,本教学设计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中师生都是学习的参与者。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充分展示作为课堂主要表现形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极强。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第三篇】

一座百余人历经两年时间建造的桥,在竣工前夕轰然垮塌!123位正在劳作的建桥工人遭飞来横祸,63人逃生,其中22人受伤;已确证47人死于非命,另有十余人仍被压在碎石之下,生还无望。

这是8月13日下午4时50分左右,发生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古城边的惨烈一幕。

事故桥系湖南省重点工程――凤大公路路段中的一座公路桥梁。按照规划,这条“旅游黄金大道”应在今年8月底通车,并为湘西州50年州庆“献礼”。

事发后,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分别作出批示,要求做好抢救和善后工作,查明原因,严肃处理。

8月14日,国务院事故调查领导小组成立,由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任组长,下设事故调查组,分别从技术、管理、综合等各方面展开调查;并邀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负责人参加其中,以有利于查处失职渎职、违纪违法等职务犯罪行为。

死者和生者

桥塌30个小时之后,8月14日晚12点左右,《财经》记者赶到事故现场。

此时空气中扬尘已退,但异味弥漫。曾被视为美丽风景点的大桥,像被抽去了筋骨,支离破碎。

事故桥本是一座大型四孔石拱桥,长328米,高42米;桥面宽12米,为双向二车道设计。由于未正式通车,此桥尚未命名,因架设在沱江之上,被称为堤溪沱江大桥。

事发时,工人们正在拆除拱桥的钢管拱架。如今在一滩碎石旁,还可见到未拆走的钢管拱架,被砸成麻花状,四处散落。

时近午夜,几盏探照灯下,数十台挖掘机轰隆隆作响,清理着垮塌在河里的碎桥,寻找被深埋的工人;百余名头戴安全帽的工人及消防队员等则在手工挖掘。

断桥一端,三辆救护车候命;另一端,一户人家门口挂起三个崭新的灯笼,在深夜里闪烁。偶见掩面哭泣的妇人,由亲人搀扶着蹒跚而过。

凤凰县委办公楼后一个废弃的烟厂车间,被用作临时停尸场地。花圈及棺材占据了车间三分之一的空间。几位死者亲属头戴白布,在为逝去的亲人守灵。

据悉,在目前已知的47位死难者中,除一名女性,其余全是男性;八人为凤凰县本地人,其余主要来自湖南省内的娄底、绍阳、祁东、怀化、永州。死难者中年龄最长的是60岁的曾佰良,最小的是19岁的邓寿洪,均是来自湖南娄底的农民工。

一位名叫陈家祥的小包工头,一家五口全部在此次事故中丧生。陈是娄底人,今年28岁,在他的带领下,父亲、哥哥、妻弟及舅舅都来此打工,当日又都到桥下拆架,全部不幸遇难。

另有一对来自湖南永州的夫妇,在事故中双双遇难。

按照当地苗家风俗,亲人在死后的第三日一早必须安葬。八名本地死难者已于8月15日清晨在当地公墓入土为安。

对死者而言,塌桥事故终结了他们整日含辛茹苦之余的最后梦想;对生还者而言,脚下的路变得更加艰难无着。

工人们告诉记者,他们按约定每天可获得报酬40元至60元。但事实上,“从来就没有发够过!”一位从2004年施工伊始时即进场的工人告诉《财经》记者去年仅从包工头手中拿到总工资的70%,今年至今一文都未发,仅包吃包住。

“很想回家,”一位工友对记者说,“但工钱没到手,连路费都没有!”

“以后干什么?不知道。”23岁的曾艺雄躺在凤凰县人民医院的病床上,满脸血肿,目光呆滞。他一周前在叔叔曾君雄的带领下来到这里打工,本希望在年底前挣一些生活费,不料遇上了塌桥。他的叔叔在事故中头盖骨被砸碎,被第一批抢救出来,目前仍在重度昏迷中。

与大部分湖南当地的农村青年一样,曾艺雄仅读了几年书即开始外出打工挣钱。事故令他的生活轨道骤然打乱。今后去哪里?做什么?他一片茫然。

看不见的地下岩洞

断桥所在的凤大公路,是一条二级公路,曾被宣称要打造成“湘西第一精品路”。自2003年11月26日开工以来,该公路各项建设工程接近尾声,通车在即。

凤大公路东起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齐良桥乡黄家寨村,西至贵州铜仁大兴机场,全长约30公里,总投资亿元,目前已完成工程投资亿元。通车后,从凤凰古城至贵州省铜仁市大兴机场仅39公里,半个小时即可到达。

据知情人透露,凤大公路项目原本由湘西州政府牵头负责,具体负责人员主要由州交通局抽调而来,“州公路管理局也有人参加,但以交通局的人员为主”。

后来,湖南省明确公路建设“谁投资谁当业主”。在这一政策下,湖南省公路管理局贷到了款,向省政府申请获得该项目的投资权,并在2003年底成为该公路项目的业主单位。

据知情者介绍,公路地质初步勘测报告大约于2002年4月做出,公路、桥梁的施工设计图由项目的设计及勘探单位――湖南华罡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03年7月完成,2004年公路动工建设。

“当初的地质勘测报告可能做得不够深入细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财经》记者。

据专家称,修建堤溪沱江大桥过程中可能存在很大的勘测遗漏。2005年初,该桥进入修建日程。施工队伍按照设计图纸上所标示的1号桥墩位置上施工,竟挖出一个大岩洞,这在勘测报告上并未标明。

就此情况,2005年2月,设计方湖南华罡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做了一份新的地质报告及施工设计图,对施工的要求和标准进行了调整。“应该说发现问题后积极地处理过了,但现在出了事,很难判断当初处理的力度够不够,以及是否还有别的未曾发现的隐患。”上述专家表示。

一位曾参与给这个位于1号桥墩的岩洞填石料的工人告诉《财经》记者,该岩洞约长2米、宽1米,深约米,就在桥墩的正下方。建筑方的处理手法就是投石料,加钢筋及泥沙,将岩洞填充起来。这也是修建公路时遇到“大水洞”的常用办法。

8月14日,湘西州州委外宣办主任娄正莉对媒体称,大桥在此前一个多月曾发生第三个桥墩下沉现象,后经加固处理才继续施工。两位工人告诉《财经》记者,发生下沉现象的确有其事,但并非第三个桥墩,而是1号桥墩。

8月13日下午4时50分许,堤溪沱江大桥倒塌。专家及工人后来向《财经》记者描述,大桥正是先从1号桥墩开始坍塌,导致桥体失衡,进而在短短10秒钟内轰然解体。

“这样的多跨石拱桥,只要一跨出现破坏,邻近的桥墩就会承受不住水平推力,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亚东说,专业上将连拱石桥接连倒塌的现象,称为“连拱效应”。

“现在专家们正在对1号桥墩下的这个岩洞进行钻探,寻找事发原因。”一位曾参与过大桥前期工程的专家告诉《财经》记者,就目前掌握的情况看,专家们初步倾向于认为,这跟地质问题及事后的处理力度有关。

这位专家告诉记者,客观地说,设计单位在初次勘测中未发现的问题而在施工时被发现,是可能的;根据施工时发现的新问题,设计单位重新钻探并调整施工设计方案也是被允许的。因此,“要清楚地了解事发原因,还需要查清施工单位是否严格按照调整后的施工标准进行操作”。

石拱工艺环节悬疑

和如今许多现代化、高科技的桥梁不同,跨塌的堤溪沱江大桥是一座石拱桥。

据一位前期参与工程的专家介绍,2003年7月做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时候,就已确定堤溪沱江大桥造成石拱桥。一个解释是,作为连接铜仁机场的“旅游黄金大道”,具有传统色彩的石拱桥更能体现与契合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的氛围。而另一层原因是,当地石材丰富,可保证造价低廉,“如果建同样规模的钢筋水泥桥,式样复杂一些,可能价格要翻倍。”

然而,专家们说,要使石拱桥安全牢固,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通过地基勘测,确定地质条件可以承重;二是用料及施工质量要过关;三是加载石料时要均衡,即堆砌石块时要均衡处理,“不能先砌这边,再砌那边,要同时加载,均匀运作”;四是工程完成、卸载拱架时也要均衡,不能光卸一边,也要几个支点同时卸。

相比于现代化桥梁,石拱桥工艺独特。它不需用钢筋水泥,而借力于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相互咬合。建桥时先要安设拱架,然后用经加工的条状块石,在拱架上按一定方式砌筑拱券;待成拱后,再卸除拱架。因此,石拱桥的建设较其他桥梁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

《财经》记者在采访中获知,多数民工均是临时从省内外招来的,只能在参与施工时现做现学。“如果施工员和监理方管理不到位,是有可能存在施工质量问题的。”上述专家说。

事实上,尽管有监理处专司此责,但据修桥的工人称,他们常看到的一幕是,“监理的人一来,老板远远看见就上去递烟,带着走一圈就拉去吃饭了。”

石拱桥对石材的用料较为挑剔,无论是石块还是石片,都需讲究用料的比例。为使石块间能够相契,一些不符规范的石块还需加工打磨。但多位工人告诉《财经》记者,“老板们”将石头运过来后,不管形状如何,直接就往上加载。出现空隙处,即灌沙浆填充。

至于填充石材空隙的沙浆,应该采用河沙。可是当地没有河沙,施工时就用石头和砖块放到粉碎机里粉碎后的“石沙”代替。在搅拌中常常将泥土也掺在一起使用。一位专家分析,这样的做法可能影响沙浆的粘度。此外,这位专家在观察断桥后提出,在建桥过程中,施工方对块石(大块石)和片石(较小石块和石片)使用的比例可能未经科学验证。从现场看,似乎片石用料偏多。

8月16日,在国务院湖南凤凰县“813”堤溪大桥垮塌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组成立大会上,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提出几大重点调查方向,亦涵盖立项审批、选址勘测、设计合理性、施工、监理、项目管理等多个方向。

“四位一体”典型

凤凰堤溪沱江大桥惨祸,是今年中国第二起因桥梁坍塌引发的伤亡事故。第一起发生在6月15日凌晨,位于广东省西江干流下游325国道上的九江大桥,被一艘2000吨级的运沙船撞断桥墩,导致200米桥面垮塌,八人因此殒命。

巧合的是,九江大桥的承建方与堤溪沱江大桥的是同一家,皆为湖南省路桥集团公司。该公司官方网站显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广东九江大桥,是该公司承建的代表性桥梁工程之一。

8月16日下午,该公司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称,湖南路桥集团承建的仅是九江大桥的主体部分,被运沙船撞毁的桥墩并非该公司所建。对于堤溪沱江大桥的坍塌,她表示“将等待专家鉴定结果”。

在事发当晚,堤溪沱江大桥项目和监理负责人已被警方控制,以配合事故原因调查。大桥项目所有资料以及工程监理资料也已被警方封存。

连日来,记者联系了湘西州委宣传部、业主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及勘探单位等多个相关部门,均被拒绝采访。

尽管事故原因尚在调查中,但堤溪沱江大桥属典型的人为责任事故,是不争的事实。而其建造过程,亦鲜明地暴露出国内公路桥梁建设中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模式的弊端。

凤大公路是典型的政府“重点工程”项目。工程业主凤大公路公司,其实是湖南省公路管理局下属企业;项目实际牵头人则为湘西州政府,项目总指挥长是湘西州州长杜崇烟。

因此,在这个政府工程中,杜崇烟既是政府官员,又是项目总负责人;既是监管者代表,又是业主代表。建设项目的勘测、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审计等环节虽一环不缺,却均具有政府背景,难以相互制约和监督。

不无巧合的是,7月23日,就在大桥坍塌前20天,杜崇烟因违纪问题被湖南省纪委“”。

8月17日,交通部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通报“813”事故,同时部署开展以桥梁为重点的交通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

但是,事后的排查能否奏效?这正如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在凤凰塌桥事故后向各级相关部门发问:“类似的惨案能不能不再发生?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事故教训能不能深刻记取?”

中国石拱桥教学设计【第四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70-01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说明文并不感兴趣,很多学生认为说明文难读、枯燥无味。因此,笔者认为要解决学生阅读说明文的障碍,就要让学生学会发现和欣赏说明文的美。

一、语言美

要让人喜欢读1篇文章,那么文章的语言首先要能吸引人。说明文语言以准确为主,又分有生动说明文和平实说明文。而平实说明文在初中课本中较少出现,课本选择的多是生动说明文,这些说明文使用了不少修辞方法,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例如《看云识天气》(选自人教版教材,下同)一课中写到:“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严严实实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文章从第一自然段开始就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将天气的状况描绘出来,同时,将云比喻成天气的“招牌”,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云对天气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寻找说明文中的修辞手法,就可以通过欣赏修辞手法,体会到说明文的语言美。

二、顺序美

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让学生理解好这三种顺序才能更好地欣赏说明文。例如在《故宫博物院》一文中,面对如此庞大复杂的建筑群,如果说明过程中没有一个恰当的顺序,就会不知从何说起或者说得毫无头绪,让读者云里雾里,很难对故宫有整体的认识。而本文作者恰如一个极富经验的导游,依着故宫的整体布局顺序,以紫禁城的中轴线自南向北带领读者游览,也就是采用自南向北的游览顺序向读者逐一介绍故宫。又如,《奇妙的克隆》一文用了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文章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造福人类的意义以及作者对克隆的思考,行文脉络十分清晰,说明事理步步推进。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抓住这一说明顺序,让学生能从有条理、有顺序的说明中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

三、形式美

1.标题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标题都匠心独具,单单读标题就可以给读者美的享受。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个标题不仅引用了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名,还巧妙地使用设问的修辞方法,一下子就能让读者提起兴趣,迫切地想了解花儿为什么会这样红。《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让人一看到标题就不禁发问: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大自然的语言有多少种?……诸如此类的问题会马上涌现在读者的脑海。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体会作者拟题的良苦用心,从标题入手探索新颖的导入方式,让学生产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开头美。说明文十分注重开头,为了更好地吸引读者,说明文需要更新颖、更巧妙的开头来开启全文。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课文开头描述了红花的鲜艳和美丽,接着自然提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问题,通过设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急切地想了解事物或事理。又如《中国石拱桥》开头是这样描述的:“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中国的诗人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这里描述了石拱桥的重要部位“桥洞”的形状特征,然后用古代神话和诗人对石拱桥的描述补充说明了这一特征。以上两种开头都能够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往下阅读。

3.结尾美。1篇好的说明文,它的结尾与开头一样,都是作者精心推敲过的,它会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深思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收获。例如《死海不死》一文中,作者在结尾处写道:“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一句“死海真的要死了”引出读者一连串的疑问:死海为什么会死?死海会死在谁的手上?教师可以借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发学生深深的思考,使环保的理念根植在学生的心中。

欣赏说明文时,我们还可以从写作过程、写作手法、写作技巧等去寻找其中的美。教师在说明文教学中,只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寻找说明文中的美点,就可以激发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兴趣,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208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