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学设计 >

观潮教学反思【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91222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观潮教学反思【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观潮教学反思【第一篇】

散文《散步》是1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或以品味《散步》优美朴实而内蕴丰富的语言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或以挖掘本文的主题为重点,使学生感受人生的责任及亲情的可贵。

教学本课原本是这样设计的:一是理解文意;二是朗读课文;三是品味语言。后来一想,这样安排是不是太陈旧了、太呆板了些?于是我在想能不能“去繁存简,去难存易”呢?于是采用新的形式:由文学评论之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切入,让学生谈阅读感悟,放开条条框框;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在自然、轻松的气氛中结束课堂。

观潮教学反思【第二篇】

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

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本课是汉语拼音前鼻韵母的教学,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安排了前三个前鼻韵母的教学,教学目标是:1学习前鼻韵母an、en、in和整体认读音节yuanyin,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2学习声母和前鼻韵母组成的音节,前鼻韵母的发音,整体认读音节的识记是重难点。三拼音节的拼读是难点。

拼音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难且枯燥,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为调动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也加强学生对汉语拼音重要性的认识,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你做动作我来猜”的游戏,学生通过拼读,理解音节词的意思,做出相应的动作让老师来猜,让学生动起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积极性,也使逐步认识到学习汉语拼音的重要性。

观潮教学反思【第三篇】

在小学阶段的课程安排中,“设计应用”类课程占了很大的比例。对于“设计应用”类课程的教学设计容易陷入两个误区:一是过于强调与“造型表现”类课程的区别,认为“设计应用”类课程只是围绕“设计与工艺”展开媒材、工具、制作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而忽视对学生这一制作主体感受和体验的激发,从而使这一领域所强调的“创意”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是许多教师放大了“物以致用”的思想,将其定位为“手工制作”,即强调制作过程和制作方法的传授、指导,从而使学习过程机械教条、作业呈现千人一面,所谓的创意也无从说起。

由于学生创作主体性和构思过程性的缺失,这类课程往往沦为“图案设计”。其“审美性”的特点,也经常被理解为由造型的组合而实现的“装饰性纹样”。教师只是传授一种固定的制作方法,因此,这样的作业设计与呈现往往缺少内涵与表现力,同时也无法发展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所以,在对《窗花花》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首先考虑的便是学生创作的主体性和构思的过程性。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联想,确立窗花创作的立意;并进而围绕各自的立意,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造型尝试、探究、选择与设计,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在此,我将《窗花花》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强调折、剪的过程,给出一个个小任务后,让学生自己来探究各种折、剪方法,引导他们有预设、有目的地创作,培养思维能力。第二课时主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围绕他们的“喜欢”与“印象最深、感情最深的东西”,结合第一节课自主探究的折、剪方法,有预设地创作最后的作品。

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由预设地去折、剪,剪出更丰富的窗花造型。

观潮教学反思【第四篇】

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陀螺是他们并不陌生的一种玩具,怎样在小小的陀螺中发现科学的秘密?怎样有效的引导幼儿在玩陀螺的时候,能感受科学就在身边的愉快,充分体现玩中学的教育原则,是我们一直探索研究的方向。

活动前我请家长朋友们为孩子每人准备了一个陀螺,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家长在准备的过程中会和孩子之间产生一种无意识的讨论,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家长朋友们的密切配合下,我的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

第二天早上,孩子们带来的陀螺可谓是多彩多样,让大家打开眼界。有简单的塑料陀螺、有抽拉式的陀螺,更有带来古老的木质陀螺。我们先从了解陀螺的样式开始了这次的活动。我首先让孩子们自己介绍自己的陀螺,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颜色的?怎样玩?引导幼儿边演示边说一说。上来演示的幼儿更是兴趣盎然,因为他们感到自豪,这说明了自己带来的陀螺本领高。壮壮第一个上来,他大声说道:“我这个陀螺可贵了,是这样拉着玩的。”他边说边玩,当陀螺飞速旋转的时候,小朋友们都兴奋的响起了掌声。“这太好玩了,我也让妈妈给我买一个。”飞飞自言自语说。接下来是棋棋的简易塑料陀螺,红颜色的用手一拧就能旋转。最好玩的要数木质的陀螺,冉冉拿着自己的陀螺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带的这个陀螺只有大人会玩。”我笑了笑,我当然知道掌握这个陀螺的玩法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先向孩子们介绍了这个陀螺的一些相关知识。我说:“这种陀螺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抽老牛。在以前没有这些先进玩具的时候,人们都用木头自己做一个这样的陀螺,再用一个绳子不停的抽着玩,所以就叫做抽老牛。”我接着给孩子们演示它的玩法,这次孩子们的兴致更高了,都很好奇这个玩具怎样玩,纷纷站了起了睁大了眼睛看。当我把陀螺成功的抽起来时,孩子们高兴的欢呼起来。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不但了解了有关陀螺的发展进程,同时掌握了对不同材质的陀螺有不同的玩法。其实快乐就这么简单,当孩子们沉浸在有趣的活动中,玩具本身所含有的科学知识孩子们已经潜移默化的吸收了,所以活动目标也已经到达了。

陀螺是孩子们喜欢的事物,能在愉快地游戏中和孩子们共同探索出其中的科学秘密,收获甚丰。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掌握科学知识是其次的,对活动感兴趣、有探索的精神、敢于展现自己是我们开展活动的'目标。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去发现问题、表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是最终的目的。

第二天,琪琪为分享的“观潮教学反思【10篇】”,她自豪的将电动陀螺的玩法向大家展示。孩子们更是欢声雀跃,为什么电动陀螺能不停止的转动?不需要人力?这成为孩子们争论的话题。我没有直接给予孩子们答案,我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询问、实践的方法自己发现问题,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接下来我组织家长朋友们收集有关陀螺演变的相关资料,举办陀螺图片展、陀螺知识普及活动以及陀螺比赛,引导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的从由浅入深的感受着中国文化发展和特色,让这项民间体育活动丰富到孩子们美好的童年世界里,涂抹上这浓墨重彩的一笔。

观潮教学反思【第五篇】

教学反思,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把在教学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文字进行梳理纪录的过程。作为一种“接地气”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方式,近年教学反思越来越受到重视。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写教学反思的目的当然不仅是成为名师,但不管作为一个人还是一位教师确实应该时常反思自己。

人,正因为擅长反思,所以才能发现一些其他动物看来司空见惯物件的特殊用途,并用之作为生产和生活的工具,进而改变自己生存环境。夜深人静时盘点一天的得失,审思自己的作为,人才可以走的更远、更稳。正因为吃了一堑,所以才长一智。如果一个人重复犯同样错误而毫无改进,那么至少可以这样说,他没有好好的反思自己。教学上也是如此,写教学反思确实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重复类似的错误,进而不断地走向新的高度。但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能对我们的工作有所帮助呢?我认为教学反思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和叙事型反思比,问题型反思具有以下的特点:关注预设和生成,即上课时教师会带着问题教学,课后教师对自己的预设和学生知识生成之间的矛盾和差异进行分析和比对;教学除了关注点,更关注面,力求寻找具有共性的因素和问题,关注问题后的问题;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兴趣;反思聚焦于某一个教学问题,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而不是全面开花。

如何让自己的反思更有质量?我认为除了平时注意观察和思考,做个教育的“有心人”外,还要多阅读一些教育类书籍,这样就容易在一些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和冲突,就能站在更高的教育视野上看问题,避免陷入重复、低效反思的窠臼。

观潮教学反思【第六篇】

对于第一课时,我一直找不准点!回忆二年级听张老师的课,记得她的第一课时,有生字的教学、有词语的理解、有句子的朗读、有对课文的概括,生动充实;第二周听万老师和刘老师的课,也同样存在这些点,就看你怎样设计和安排!联想自己的第一课时,一直是糊里糊涂,把握不好第一、第二课时的度。这次自己备课时,真是如热锅上的蚂蚁,没有丝毫头绪。这时就想起了以前听了多遍的许嫣娜老师的《荷叶圆圆》,这节如行云流水般的课真是白看不厌!暗自窃喜,我可以照着她的模式上这课呀!于是就开始了模仿!试上时,我才意识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第一节课备成了第二节课。老师讲得多,孩子读的少。生字词的理解面太广,没重点等等,可谓是惨败!真真应了一个词:眼高手低!

再次备课时,得到了同年级组的大力帮助!张老师告诉我第一课时要多读少讲,读得形式应多样化,比如第一节齐读了,第二节就可以开火车读及出示句式概括;许老师更是热心诚恳地从头到尾给我进行了梳理,对第二自然段进行了彻底地改版;吴老师看到有心事的我不仅帮我打扫卫生,给了我一次试上的机会,还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陈老师说我的导入还好的;杨老师说我的语言应简洁些,板块要心中有数,在聆听了我的思路之后,给了我很多建议和鼓励。正是大家如此热心的帮助,让我心里有了些底!一节课下来,心中最大的感受是: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感激之情无语言表!

回顾这次公开课,沿着思路整理如下。

1、感悟之后读课题,更能读出自己的感觉。

孩子读好课题的前提是对课题有所理解,介于这样的思考,设计出示池塘图片,让孩子说说看到了怎样的小池塘,孩子回答清澈见底、清清、可爱的小池塘,如此直观的感受,池塘可爱美丽的印象就种在了孩子心中,那么对于课题也能读出自己的感受了!

2、长句的朗读指导在关注停顿的同时也要关注轻声音节。

同年级老师说第一句孩子难读的!许老师更是让我好好研读这句。我还是没有认真读出来,以为标上停顿号孩子照着停顿就可以读好了。课上,语感好的孩子读得还是对的,语感不太好的孩子看着停顿也是读不出来。一开始我也觉得纳闷得,有停顿了怎么还读不好呢?张七中老师的点拨,让我豁然开朗,原来这句的“了”是轻声。这才是本句的重点和难点!

3、教给孩子识字的方法。

许老师提醒我,要把一些方法教给孩子。孩子在记忆字的.时候教师要把方法点出来告诉孩子。在教学“波”时,孩子说三点水加皮就是波;破的石换成三点水就是波。我就有意识地告诉了他们识字的方法。

4、有些事物性词语的理解可以借助课文插图。

在理解水波和芦苇时,就让孩子到前面来指一指,能指出来的小朋友也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5、有些词语的理解需要给孩子一定的语境。

吴老师说这节课词语的理解不太多。“鲜”字可以通过词意,给孩子一些句子让孩子选择。思考之后觉得都出示太多,有点拔高要求。就选择了两个常用的,孩子记忆鲜字时可能说到又于课文有所联系的两个意思给孩子选择。并生活中的例子让孩子有深刻的感悟!

6、教给孩子读书的方法。

上次进丁老师的班借拖把,看到她班里的孩子都在自己读自己的书,声音响亮很投入,羡慕之极。想想我们班,我不去就不怎么读,个别想读得学生也步入了大流,领读员也是爱莫能助。我知道这是我惯得坏毛病,因为我每次进教室都会组织齐读,很少个人读,孩子已习惯了,当然不会自己读了。后来,我就要求他们自己读自己的书,我在还好一些,不在的话,读读就玩在一起了。这次公开课上,一说自己读,孩子读读就齐读了。一开始我也纳闷的,张七中老师一点,我就恍然大悟了。我每天直说自己读自己的,却没想到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自己读自己的。于是,我就把从张老师那取的经传给了大家:自己读时,可以比别人读得快些,可以慢些,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带动作读,可以加表情读,可以唱读……总之,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一声令下,孩子果真哇哇地自己读自己的啦!

总之,需要学习和思考的还很多,还需多充电,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观潮教学反思【第七篇】

《大熊猫》是1篇说明文,第一自然段总写大熊猫是一种最可爱的吸引人的珍奇动物,后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大熊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说明。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学伊始,我出示大熊猫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大熊猫的外形,以此调动学生的热情,为全文教学创设良好的“乐学”氛围。

二、以读为本,以读促讲。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各阶段都要重视朗读。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所以,教学时,我运用了齐读、指名读、小组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书声中感受大熊猫的可爱。

三、引导感悟。教学时,我让学生图文结合,以及板书,生动再现了大熊猫的可爱的外形,以及它吃竹叶的可爱样子,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大熊猫是许多珍奇动物中最可爱的一个,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四、注重学生的词语积累的训练和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运用文中叠词对大熊猫的外形进行填空式的描述,让学生感受大熊猫憨态可掬的样子,以此强化学生的词语积累的运用。同时在课外知识的延伸上:我让学生收集大熊猫的资料或给大熊猫画一幅画,这样既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这节课,不足之处也还很多,如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读得不够充分,不到位,精读部分能读懂,但感情还不够投入,这些都待于今后加强指导,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观潮教学反思【第八篇】

今天我们学习了曹操的《观沧海》一诗,被诗人那种开阔的胸襟深深地感染着。此诗可谓是: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些从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背诵之后,我让学生进行问题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立刻找出了文中的诗句。可是分析的不够到位。

老师分析:

全诗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诗人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16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蕴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四句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的升起和降落,好象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象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物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

“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境界: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勾画出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和波澜壮阔的气势。这不正是诗人那开阔胸襟的体现。

文档为doc格式。

观潮教学反思【第九篇】

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一课是一首诗歌《长江之歌》,这首诗用第二人称的语气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读起来充满激情和力量。诗分两大段,前段表达对长江养育之情的感激和赞美;后段表达对历史和时代发展的讴歌和赞美。在这首诗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充满温情的母亲正向我们走来,她温柔而有力量,博大而又无私,宏伟而又壮观,健康而又美丽。让人不由对她产生敬仰和依恋。

我是这样做的:

一、以长江为话题,激发学生对长江探究的欲望和要求。通过谈话让学生产生对长江的兴趣,产生探究的问题,产生了解长江的强烈愿望。

二、多角度审视长江。课前已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课堂中让学生对资料进行整合,用简要的语言介绍,并加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体现资料为学习服务,交流为提高语文能力的功能。在这里,学生有的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和流量,有的带来了有关长江的图片和歌曲,有的朗读了长江的诗歌和散文,在诸多交流中,学生对长江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知道了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长江给了多少诗人诗的灵感,不同的人看长江会有不同的`感悟,如《三国演义》片头曲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让学生对长江有了更多的感慨,为感悟文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感悟文本,升华情感。我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由高声朗读起来,那投入的样子真让人神往,几分钟过去了,学生纷纷举手说自己的体会,有的说:“我觉得长江是位伟大的母亲,她无私地哺育着我们。”有的说:“我觉得长江既温柔而又充满力量,你看她……”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温柔而有力量”一石激起千层浪,“博大而无私”“宏伟而壮观”“热爱而依恋”这些关键词都从学生口中如诗一般地流淌而出,带给我不小的惊喜,学生是伟大的,他们的心是智慧而敏感的。学生还发现了作者用“你”而没有用“她”;发现了文本第一段和第二段有相似之处而又有不少不同;发现了“走和奔”给人的感觉不同;发现诗中第一段和第二段中有两句话是一样的;提出“为什么说长江能推动新的时代?”等有价值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我记下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书中做上记号,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有困难时稍作点拨,这些问题解决了,对课文的感悟也就到位了,在讨论的过程中,辅助以感情朗读,很明显看得出学生的情感在不断深入,不断升华。

文档为doc格式。

观潮教学反思【第十篇】

《散步》是1篇文字浅显、内容并不庞杂的文章,但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篇幅虽短小,情节虽简单却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应该说,在纯自然状态的阅读中,让学生喜欢《散步》并不难,但想要真正理解《散步》就不那么容易,想要将《散步》中蕴涵的爱、责任感和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真正吸纳进自己的灵魂深处,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个性气质,影响自己的人生取舍,则更难得。因此,对于这节课,我希望将浅文深教,让学生自己的“悟”贯穿始终。在课堂上既有老师的点拨,又有同伴之间思想感情的碰撞;既有个性表达,又有探讨论辩;有品评、有分析、有静思、有聆听、有画面、有声响……所有的手段,都为促进学生自己的领悟开路,使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步》真正铭刻在学生的心里。

首先确定文章的主旨,再认真解读文本,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就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己、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生在学习中,要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并学习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章通过“我”劝母亲去散步,以及母亲对儿子的依赖,我仿佛看到几十年前听话懂事的我,善良温和的母亲。如今,母亲老了,她信任、顺从自己的孩子,儿子也十分关心自己的母亲。几十年的生活使他们积淀了怎样的一份情。平常的一次散步,作者却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他用景的形式在文中告诉了我们,眼前的这一切,大块小块的新绿,密密的嫩芽,咕咕的冬水,无一不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严冬过去,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了。新老交替是生命无法抗拒的规律,它让人们充满了期待,又充满了感慨。

在有了分歧时,作者一边是给予自己生命的母亲,一边是流着自己血液的孩子,他们在作者的心中都是沉甸甸的。作者尊重了年迈的母亲,而读者也更能理解他深情的选择。

中年人,正处于生命长河的中间,他们肩负的不仅是老人和孩子,还是过去和将来,他们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家庭的重担。而一个“背”字,背出了责任,背出了使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年人肩上沉重的担子以及神圣感。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衰老的生命,还是幼小的生命,都需要用亲情去呵护,用责任来维护,这样,才能让生命之河源远流长!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解读,我设计这节课以“情”贯穿全文,通过景与情的交融,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亲情的价值、生命的'可贵。但情境是需要师生共同创造的,尤其是教师要引导,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去阅读、欣赏文章。

对文章的阅读,本身就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它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而,我不想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指挥学生,不想让他们成为游离于“情”之外的观众,而是想让大家共同成为课堂这个小舞台中的一员,演绎出最真实、最精彩的一幕。所以,我注重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自始至终具有浓浓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利用学生生活体验,感受亲情。尊重语言教学规律,朗读贯穿了教学始终,由易而难,培养学生语感,真正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明确了我们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课文内容不难,指导学生在理解深刻的内涵基础上拓展延伸,注重文本解读又不拘于文本,既完成了本课目标,又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训练。

当然,由于课时及师生能力的限制,在有些教学环节中不能品足“味道”;在朗读指导中缺乏做适当的示范朗读;学生对主旨的理解不明确;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到思想方面的引申这一环节不连贯;小组合作探究有些形式化。这都是以后教学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2 249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