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及发展论文【汇集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实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及发展论文【汇集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新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及发展论文【第一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供给侧改革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劲推力,应打破现状桎梏,直面教育问题,透析并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与发展目标、人才培养与人才凝聚、教育投入与教育质量、教育资源与教育共享、教育创新与教育评价五个方面的国际化定位,从而进一步建设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蕴含中国特色、具有先发优势的引领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体系。
[关键词]。
当前,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创新创业新型经济区的设置与崛起,为我国经济社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时代挑战。
唯有明确了发展方向,才能打破桎梏束缚,才能建成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蕴含中国特色、具有先发优势的引领性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体系。
因此,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向成为我们不得不给予高度重视和认真思索的重大课题。
目前,我国正处在需求侧转型供给侧的变革进程之中,在这一宏大经济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蕴含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已初步构建,较为成熟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全过程。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以其独有的教育功能和强劲的发展态势走向世界,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示范引领。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服务经济社会方面比普通高等教育更为直接、更为彻底,所创造的生产价值更为显著,这一点已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与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是随着市场需求逐渐体现其特有的存在地位与社会价值的。
《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发与实施,对我国构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有效贯通与衔接,人才培养目标纵向延伸和培养规格横向发展得到了有效开发与实践。
尤其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实施更是落实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发展体系建设,为其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战略层面的支撑。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路径探索取得了累累硕果,基本形成了贯通中西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和符合中国国情的应用路径。
能力本位理念、终身教育理念,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职业能力观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理实一体学习理论的日趋完善,对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时至今日依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持续性引领作用。
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和卓越人才培养路径的建立与实施,更加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打通和拓宽高素质高技能综合性人才培养通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新型校企合作的结晶。
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掘,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日益清晰透彻,其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和实力日益增强。
我国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在深化综合改革的基础上,立足高等教育,突出现代职业教育特点,不断推进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转变,不断推动市场需求向有效供给转变,不断推进示范、特色和优质高职院校的建设工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推动高职院校高效高质发展。
同时,要在改革发展进程中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并在此统领下积极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教学、评价的驱动创新发展,为高等职业教育质的变革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4.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和创业进程日益加快。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诸如“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精准扶贫”“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对综合性高级人才的需求极其迫切的现实问题不容回避。
加快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国家战略成为破解当前困局的有效途径,创新驱动发展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任务主流。
为了进一步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进程,应对发展挑战,顺应时代要求,国家研究制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这一计划直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难题,优先优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代化、国际化,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增强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也使高等职业教育在“十三五”布局改革发展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高等职业教育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自我重组与优化,不断适应经济发展驱动,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处在发展探索阶段,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合作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尤其在国家经济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供给侧改革成为社会主旋律的情况下,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认清现实,查摆缺陷,深入反思,科学论证,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逐渐与经济转型发展相契合,率先完成有效的供给侧改革,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强大功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增长速度的减缓、产能的过剩,整个经济结构正从需求侧管理为主过渡到聚焦供给侧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虽然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但仍然有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有用之才,除了进行一线生产外难以承担更大的责任,接受职业教育只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同时,一些职业教育工作者忽视了自身的思想提升,在发展理念上故步自封,在发展路径上墨守成规,漠视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对新常态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创新驱动发展的热情。
最新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及发展论文【第二篇】
众所周知,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不可让步的原则性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是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完全属于中国的内政。台湾问题迟迟没有解决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很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外国势力的干涉、阻挠,特别是美国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每个主权国家的神圣权利,也是国际法的基本原则。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联合国和它的成员国不得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联合国《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指出:凡以局部或全部破坏国家统一及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为目的之企图,都是不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侵略、被宰割、被凌辱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台湾问题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这段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种种原因,台湾迄今尚处于与大陆分离的状态。这种状态一天不结束,中华民族所蒙受的创伤就一天不能愈合,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也一天不会结束。因此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完全统一,已然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五十年来,中国政府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1979年中美建交后,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诺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但却又制定所谓《与台湾关系法》,干涉中国内政,继续向台湾大量出售先进的进攻型武器。强化美台军事交往与合作,鼓励台湾分裂势力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阻挠两岸和平统一。对此,我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干涉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决不允许任何外部势力阻挠、破坏中国和平统一进程。
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中国政府严重关注这一事态的发展,对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行径绝不会坐视不理。台湾海峡两岸目前的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殷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为了实现两岸人民正常往来和国家统一,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华人的理解和支持。2006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胡锦涛主席提出“四点建议”,明确指出: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2008年年初,台湾政局发生了重要的积极变化,执政长达八年的民进党选举惨败下台,国民党重新执政。国民党深知两岸经贸关系对于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两岸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迅速展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年多时间里,两岸两会不但立即恢复了协商,而且签订了九项协议,达成了一项共识,主要都是与两岸经贸议题密切相关的,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正迎来一个新的重要机遇。
我觉得要逐渐实现统一,两岸双方有必要巩固累积构建的互信基础,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地处东经119°18′03〃至124°34′30〃,北纬20°45′25〃至25°56′30〃之间。面积万平方公里,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绿岛等岛屿。台湾海峡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北通东海,南接南海,长约200海里,宽约70至221海里,平均宽度约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中国东海和南海之间往返的船只从这里通过。从欧洲、非洲、南亚和大洋洲到中国东部沿海的船只也从这里通过。从大西洋、地中海、波斯湾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只一般也经过这里。厦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优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湾,自古有“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台湾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台湾对大陆来说就是一艘永远不沉的航母,台湾对美国来说是它第一岛链的最前沿,台湾经济军事及政治位置都不容小觑。
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家园。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2010年新年贺词,表示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更好造福两岸胞。2012年3月22号,胡锦涛指出,两岸虽未统一但中国领土和主权没有分裂。并强调,在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我们应该沿着这条正确道路继续向前迈进,不断巩固成果、深化合作,努力再创新局,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真正做到中华民族不再内战,海峡两岸不再内耗,让两岸同胞、所有中华儿女拥有充满光明的愿景,这是我党应该奋斗的目标。
1.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正式启动,两岸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
年3月4号,全国政协委员、新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便表示,未来两岸故宫交流合作的空间无限广阔。年新年伊始,两岸文化教育界合作编纂的《两岸常用词典》宣布完成,“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也正式开通。
两岸交往制度化和机制化进程有序推进大陆方面通过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举行了两次会谈,又签订了六项新协议,并达成陆资入岛共识。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和两岸正式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为标志,两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终于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取得实质进展。
在未来,我们要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不断强化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使两岸关系的改善发展惠及更多基层民众,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和阻力。要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思路有序推进各项议程,着眼未来,为今后破解政治难题积累共识、创造条件。要进一步把各项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稳,扎扎实实地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新形势下,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要加强交流,加深理解,消除敌意,增进互信,尽早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框架,确保两岸关系平稳向前发展,以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大陆与台湾在英明的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我坚信宝岛台湾迟早会回到母亲的怀抱!
和平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但却永远是一个难以完全实现的梦想,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就两岸和平发展而言,大陆强调和平发展,国民党主张和平发展,陈水扁也曾呼吁两岸和平发展,为何两岸无法实现和平发展?关键是没有建立起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如今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曙光,是因为两岸尤其是国共两党有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基础。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是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三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四是两岸相互信任的初步建立。五是主张两岸共同繁荣与发展。如今两岸和平发展出现了历史机会之窗,如何把握与建构,是一个两岸共同需要做出战略考虑的重大问题与需要共同努力的历史使命。过去多次出现改变两岸关系历史发展的机会,但在对时局把握与形势判断的失误,两岸错过了多次难得的历史机会,两岸应吸取教训,把握历史机遇,共创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最新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及发展论文【第三篇】
摘要介绍了枣庄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将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及采取有力措施办好枣庄高等职业教育,以促进枣庄经济发展。
枣庄市虽然面积很小,但在山东省是较早设立地级市的中等城市。枣庄是“因煤而兴,因煤而立”的老工业城市,计划经济时代,煤炭工业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处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形成了以单一煤炭开采为主、其他相关产业为补充的产业结构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枣庄市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九五”期间和“十五”的前4年,全市gdp保持了年均%和16%的较快增长速度;商业、服务业日益繁荣,新兴产业迅速壮大,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达亿元,比年均增长%,产业结构实现优化。
2存在的问题。
枣庄市经济的增长主要是依靠其自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资金的大量投入而取得的,而不是建立在人才资本投入和技术创新基础上之上。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形势下,枣庄市“因煤而兴”,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工业结构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成为枣庄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产出趋向低加工度化。
虽说煤炭、建材、纺织和机电是枣庄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但是自以来,“一黑二灰”(即煤炭和水泥)仍是枣庄的主要产业,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增强。这种相对单一的产业结构给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3个制约因素,即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环境的`污染性和受市场波动影响的经济的不稳定性。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工业集约化程度低。
枣庄科技人才少,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在一项调查中显示,枣庄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12%,大学专科的占36%,高中占65%,48%的从业人员是初中文化程度,因此人才资源缺乏是制约枣庄经济发展的瓶颈。其主要表现就是枣庄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偏低。
思想观念保守,对外开放程度低。
由于受地理环境和国有工业基地传统的影响,枣庄市信息相对闭塞,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对外开放程度低。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最新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及发展论文【第四篇】
摘要: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至关重要,它不仅事关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关系到中国的发展。鉴于当下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要以“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为宗旨,采取完善涉台立法、把经济工作与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把争取“泛蓝”与“泛绿”的工作结合起来、注重民生等多种措施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和平;稳定;两岸关系;台湾问题。
自从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后,两岸的统一问题一直牵动着全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成为中华民族近半个世纪乃至未来一段时期为之奋斗的目标。50多年来,随着海内外形势的变化,两岸经历了从军事上对抗、政治上对峙、人员彼此隔离走向了军事上停止对抗、政治上局部对话、文化交流和人员逐步往来的互动过程。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进,给两岸关系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两岸关系正进入一个关键的时期。一方面,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动力在增强;另一方面,两岸政治对抗正激化,“法理台独”正对两岸关系构成严重的威胁。于是,面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应该如何认识和发展两岸关系,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对策,是深化两岸关系研究,促进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能否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进而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不仅事关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关系到中国的发展,它已成为影响中国未来的关键因素之一。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台湾处于中国陆权与海权交界的“边缘地域”,是中国维护南海海域主权进而有效实现制海权的重要依托。台湾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南边缘,东临太平洋,东北毗邻琉球群岛,南面为巴士海峡,西隔台湾海峡与祖国大陆的福建省相望。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要冲,是中国东南大陆的海上屏障和进出太平洋的瓶颈。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台湾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以及台湾在维护中国海上安全方面和维护中国海权利益过程中所处的重要而特殊地位。因此,不难看出,台湾问题是中国整体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海峡局势直接关系到中国以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而能否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决定了台湾问题能否解决以及如何解决的问题。
比任何人都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只要和平统一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进行百倍努力”。
从1987年到现在,两岸关系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于两岸交往而言,机遇与挑战、困难并存。一方面,海峡两岸交流得到飞速发展。蒋经国晚年推行“政治革新”。在其影响下,1987年7月,台湾解除实施长达38年之久的“戒严令”,逐步放宽了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限制,随后又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开放两岸经贸往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两岸交往进一步加强,不仅交流领域扩大到经济、文化、体育等各个方面,而且双方的交流也从民间交流,发展到海峡两岸官方机构间一定范围内的协商和谈判。1991年2月,台湾当局公布所谓“国家统一纲领”,表达赞成“开放两岸直接三通”、“推动两岸高层人士互访”的观点。祖国大陆也先后出台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交往的措施。1992年11月,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的海峡交流基金会就解决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问题,达成了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由此,“一个中国原则”被确定为解决两岸关系的道德底线,“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也成为中国政府处理对台事务的基本准则。
而另一方面,这一阶段是“台独”与“反台独”、“分裂”与“反分裂”艰难斗争的时期。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台湾总统”后,逐渐背离了“一个中国”原则。1989年3月,李登辉明确宣称台湾“外交”要突破“一个中国”的框架。1993年2月,李登辉公然表示“主张中华民国在台湾,始终没有讲过一个中国”。1995年4月,李登辉提出“李六条”,强调“台湾与大陆分别由两个互不隶属的政治实体治理,形成了海峡两岸分裂分治的局面”。两个月后,李登辉在美国的演讲中再三强调“中华民国在台湾”或“在台湾的中华民国”。1999年7月,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宣称两岸关系是“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从而彻底背弃了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当局的分裂言行引起了中国大陆政府和全体中国人的强烈反对,中国大陆立即开展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台海局势陷入危机,两岸事务性接触与谈判被迫中断。2000年,陈水扁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彻底否认“九二共识”,不断推进“台独”分裂活动。陈水扁曾多次重申其“一边一国”主张,明白无误地表达其“台独”意图。2002年7月30日,陈水扁首度以民进党主席身份发表谈话时称:“1999年所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是民进党党纲的重大里程碑,也是我们目前处理两岸问题的最高原则。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目前她的国号叫做中华民国,任何有关现状的变动,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人民来共同决定”。陈水扁一再提出要“制宪”、“公投台湾前途”,企图在“民主”、“人权”的旗号下实现其“渐进式台独”目标。而且,主张“台独”的民进党执政台湾,利用行政资源在各个领域进行“去中国化”,同时积极推进“法理台独”,已经直接威胁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中国大陆政府和人民在不放弃两岸和平统一的努力、加强两岸经贸联系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反分裂”、“反台独”的斗争。特别是随着《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以及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台湾在野政治力量与中国共产党交往的不断深化,两岸关系的发展走上了新的历史阶段。
针对两岸关系的现状,今后对台工作的总体思路应该是从宏观上牢牢把握“一个中国”的原则方向,在微观上增强对台工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深化两岸交流交往,有的放矢地化解两岸互动过程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增进互信及了解,确保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断完善涉台立法。
在法治社会中,法对人们的行为起着规范、指引和教育作用。法明确规定人们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同时通过对违法行为进行惩戒,为人们提供可预测性的行为模式。立法是我们对台工作的重要内容。涉台立法从立法的角度为规范两岸交往,推进两岸关系提供法律保障。因此,祖国大陆要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推动两岸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两岸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通过立法来调整两岸交往关系,规范并推动两岸交流与合作,以法律的力量来抵制台湾当局对两岸交往的阻挠。
目前中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来保障台胞的合法权益,推动两岸交流的深入发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中国公民往来台湾地区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实施细则》等。但是,从总体上说,当前祖国大陆关于调整两岸交往的立法,已经明显滞后于两岸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交流与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中国涉台立法尚未系统化,有关处理涉台事务的规定缺乏应有的规范性、系统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影响了它们在实践中能够发挥的作用。
随着中国大陆各地涉台事务的普遍开展,地方性涉台立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地方性涉台立法能够有效弥补当前祖国大陆中央涉台立法的不足,为各地处理涉台事务提供有针对性的、富有实效的依据。而且,地方性涉台立法中的合理内容,也可为我们今后制定全国性的调整两岸交往的综合性法律提供借鉴。
(二)把经济工作与政治工作结合起来。
要继续发挥现有的两岸经贸关系对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近年来台湾经济萎缩的原因固然与民间投资及外来直接投资停滞有关,但究其根源,与两岸关系紧张也是紧密相关的。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大陆对台资金、技术的需求相对下降,另一方面台湾对大陆的需求大幅上升。在这样的格局下,台湾当局难以有效阻挡两岸经贸的发展,更不可能切断,两岸经贸关系对两岸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更加突出。这个现实,不管将来台湾谁执政,都不能不面对。因此,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加大对台湾经济工作的力度,使现有的两岸经贸关系对政治关系的正面影响得以继续有效的发挥。要建立两岸统一市场,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两岸经济上的统一是最终实现政治统一的前提。因为实现经济一体化,可使台湾的经济与大陆的经济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真正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合作、融合关系。同时,要把争取民心的工作寓于经济工作中。一直以来我们的对台经济工作都具有不可否认的政治意义,如国共两党成功举办的两岸经贸论坛,表面上是一个经济层面的工作,但是它带来的是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拉近两岸人民心灵距离的政治效应。因此,今后无论是在哪个层面上的经济交流和合作,都应该以能否得到台湾民众认可、能否赢得台湾民众人心为依归。只有这样,经济工作才能真正达到为政治服务的目的,才能为两岸政治最终走向统一提供有利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氛围。
(三)把争取“泛蓝”的工作与争取“泛绿”的工作结合起来。
目前,我们与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都建立了一定的沟通管道,也争取了绝大多数“泛蓝”支持者的认同。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重点考虑不失时机地引导争取“泛绿”民众。从数量上看,“泛绿”民众为数不少,是台湾民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不是所有的“泛绿”支持者都支持台独。必须看到,民进党也是一个内部派系斗争复杂的政党,真正彻底坚持台独理念的派系也不占多数,许多民进党党员甚至高层干部原先都是来自国民党。尤其是民进党执政之后,由于缺少干部,将一大批对民进党理念并不支持的人士拉入党内,民进党消化不良,将原先国民党的一些问题也带入党内,民进党有待于重新整合,而且也有可能被改变成为一个温和的政党。考虑到民进党将成为一个长期存在,而且民进党内一大批人已经确立了“西向战略”,因此我们应及时利用这一因素,与民进党建立起联系渠道,争取绝大多数的台湾民众,使之成为反独促统的重要力量。
(四)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台湾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条件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获得民众的支持。而获取民众支持的最佳手段就是以民生为本,更加深入扎实地做好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台湾人民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也是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只有使台湾广大民众深刻认识到“台独”的危险性,认识到“台独”与他们自身的利益,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促使广大台湾民众自己站出来反对“台独”,才能取得遏制“台独”的更大效果。
参考文献:
5、两岸对话与谈判重要文献选编[m].九州出版社,2004.
最新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及发展论文【第五篇】
从总的格局上看,祖国大陆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的首要任务,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保持了两岸关系的基本稳定。这主要表现在:
1、祖国大陆提出的新主张、新论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台湾人士时,提出了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这样一个重要的主张,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祖国大陆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主张的内涵,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得到两岸民众的热烈欢迎和国际舆论的高度评价。
2、继续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陆续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等大型系列活动。继续推出并且落实了一系列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3、进一步营造了有利于遏制台独的外部环境。祖国大陆以各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宣传对台政策主张,表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和坚决反对台独的立场,增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对台方针政策的理解和对台独活动危险性的认识。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2005年“胡连会”标志着大陆“两岸同属一中”的政策思想走向成熟并落实为具体政策,标志着国共两党二十年左右围绕一个中国原则进行的事实上的“谈判”终于达成初步一致。其具体体现,一是在“九二共识”上搁置了争议,大陆不再公开否认对方的“一中各表”;二是在共同愿景中明确载明:恢复协商后优先讨论台湾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问题。这就在两岸最为敏感的涉外问题上向台湾人民展示出合理解决的前景,也就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互为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取得一致与平衡。
由上可知,近年两岸关系出现转折性进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大陆从“胡四点”到“胡六点”一系列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政策调整。特别是其中有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历史阶段的确立、有关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一个中国和怎样坚持一个中国的思想,在大陆对台工作中具有类似邓小平当年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那样的地位,对整个对台工作全局直至未来统一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法理内涵,它既体现了国际法的一般原则,又体现了两岸各自“宪法”的基本精神。
时,形成于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的关头。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30年来在邓小平同志确立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八项主张指引下两岸关系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了30年来对台工作的基本经验,在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基础上,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首次全面系统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和政策主张,为在历史新起点上推动两岸关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成为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方针。随着对台工作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将日益显现出强大生命力和推动力,这是因为:首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把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反映了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总揽全局的战略思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其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论断,强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当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政治基础,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作为重要途径,把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作为强大动力,把继续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作为必要条件,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怎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反映了对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第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打开了奋力开拓两岸关系的前进道路。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提出的政策主张,从政治基础、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人民往来、协商涉外事务和解决政治军事问题等六个方面,指明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努力方向,符合推进两岸关系的实际需要,既展现了大陆方面的诚意和善意,又回应了台湾方面的合理诉求。第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突出了两岸同胞的主人翁地位,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靠两岸同胞共同推动,成果要由两岸同胞共同享有,明确了以增进两岸同胞福祉为宗旨,体现了“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的基本理念。最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我们国家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已经明确宣示要坚持和平发展战略,下决心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兴衰不同的强国之路。其核心是以发展的成果增强维护和平的能力,又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这一理念同样体现在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实践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成果将不断为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推进增添新的内涵。
面对台湾局势的复杂变化,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祖国大陆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各项政策,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坚决反对“台湾法理独立”等任何形式的分裂活动,努力推进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一是紧紧抓住反对和遏制台独这一首要任务,坚决挫败台湾当局通过“宪改谋求台湾法理独立”的活动。这是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当前台湾当局罔顾台湾民意和国际社会的反对,蓄意制造事端,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是突出和平发展的主题,积极引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是发展的保障。维护台海和平,促进两岸共同繁荣。
这既显示大陆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族复兴伟大前景的充分信心,也体现出正视现实、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与务实精神。显然,这赋予双方在统一前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政治关系”上的平等性基础。对此,笔者几年前曾作过这样的描述:“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不仅是指两岸在主权上、地理上、血缘上、文化上同属于一个中国,同时也包含现阶段分别存在于两岸的政治现实以及台湾在国际社会一定范围内代表中国的现实”。
最新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及发展论文【第六篇】
摘要:
我国于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决定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推动教育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支撑。这就为培养外语型技术型人才提供契机。
目前社会对日语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但是高等职业(以下简称:高职)教育中对日语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还存在许多漏洞和不足。
各地的高职教育学校需要根据当地对日语技术型人才需求的特点和技能,培养适合当地发展的日语人才,建立日语职业教育体系,并且将规划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培养经验和完善培养模式。
本文通过分析现状,结合所任职的高等职业学院的经验,讨论培养日语技术型人才的方法,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供思路。
关键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不仅日企的数量不断上升,同时中日贸易交流也日益频繁。
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也积极地推动企业走出去,而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是中国走出去的主要对象,所以对日人才是一个巨大的缺口[1]。
在大连地区,由于历史,地理上的诸多原因,与日本的关系比其他地区更为紧密。
不仅在金融,制造业,尤其在软件服务行业中对日外包业务的不断扩大,业务量的不断增多,更为迫切地急需日语技能型的人才。
因此高职教育担负着培养日语技术型人才的重担,如何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高素质和技能性强的日语人才,是当今高职教育需要探讨的课题[2]。
一中国当今日语教育的现状。
(一)日语教育忽视素质教育。
第四,在具体的高职教育的课堂教育中,整体的教育水平与知识深度欠缺,而且过度重视日语教育而忽视综合能力以及日语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培养[3]。
(二)日语人才所需的综合性能力较强。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对日语技术型人才要求和标准不断提高,高职教育培养出的日语技术型人才需要锻炼和加强自己的综合能力。
同时作为一个职场人,要求毕业生拥有较高的素养和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抗压能力在紧张的职场中必不可少[4]。
目前对日语技术型人员的.标准的提高,结合现在的日语就业状况,高职教育的培养人才的任务任重道远。
从其它的调研结果看来,无论是日企还是其它企业,对外招聘标准除了日语专业知识基础,还要兼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操作知识,反映出日语技术型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特点。
(三)日语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
随着对日外包行业的不断扩大,大连地区的日语技术型人才的缺口十分庞大。
虽然中日关系一直起起伏伏,当今也有一些日本企业暂停在中国的投资步伐,但是在我国的日企的数量并没有实质性地减少。
展望未来,由于中日经济联系紧密、地理位置紧密以及全球局势的推动,中日经济合作的势头依然强劲,对日语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
大连华信软件服务有限公司,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十年间培养了大批日语+软件技术专业的高职学生;平均就业率为98%,就业势头良好,为企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日语技能型人才。
从侧面反映了大连地区对日语应用型人才需求量之巨大[5]。
(一)高职教育日语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与市场需。
求相适应,政府、企业、职业教育三方合作首先,要培养双师型教师。
针对高职教师,为了能更好的获取最新的市场教育信息为培养日语人才提供不断更新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安排老师与相关企业签订学习协定,定期去企业学习了解市场信息,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事后书写报告并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实行这样的方法,不仅对高职教育内容不断更新和人才质量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对日语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内涵修养的提高、知识界面的拓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也就是培养双师型教师。
然后,在学校方面,学校要与日语企业进行合作,定期邀请相关企业的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座讨论,还可以聘其作为兼职教师。
安排操作性较强和锻炼动手能力的课程例如日语实际锻炼、训练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对实习生的实习给予指导。
这就会使学生接触到企业和社会实际工作经验,以实战模拟的形式提高日语的技能,同时还会让学生敏感捕捉日语企业发展的情况和动态,为自身的职业发展提前规划;其次,针对于企业方面,相关日语企业要主动配合学校和学生,为培养日语技术型人才提供帮助,做到双向交流。
这样才能挑选适合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日语人才,间接有益于企业长远发展。
只有政府、企业、职业教育相结合,在不断沟通合作中培养高素质日语人才,才能实现三方共赢。
日企等企业所需要的日语技术型人才除了要求要有牢固的日语基础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其工作态度和精神等软实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些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所以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例如组织学生去参观企业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发现总结能力,通过感染企业氛围学习敬业精神和忠诚意识;举办创新项目和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举办团队比赛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意识;通过各式各样的社团活动,还可以举办一些探险活动或模拟企业活动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
然后,采取学分和记录的学习体制,对学生参加学校活动的内容进行记录并且计入综合成绩,这样的体制会使学生主动并积极地参加学校的活动,争取较高综合素质的评分;其次,要加强对日本文化的了解,同时掌握一些日本礼仪,为学生以后与客户沟通提供方便[6]。
(三)加强高职校园建设。
第一,制定并且完善学校制度和规章。
在学校的管理和各种活动的开展上,完善的规章制度是重要保障,有效地减少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随意性,为培养日语人才和建立教育体系提供保障;第二,加大对学校活动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金,形成和巩固学校精神、风貌,观念价值。
在加大对物质的支持力度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精神建设,进行双向建设;第三,保持学校与外界社会和企业的交流和沟通。
校园全面建设需要学生接触社会,不能仅仅只在学校的狭小范围,在与社会的交流中发散学生的思维、扩展思维。
同时引进相关人士进行教育。
三总结。
职业教育中日语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艰巨的、缓慢的过程,但又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
我国现在职业教育中存在日语教育忽视素质教育、日语人才所需的能力综合性不强、同时日语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大的问题。
经过一系列的调研本文提出对应的培养日语技术型人才的解决方法:高职日语教育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政府、企业、职业教育三方合作、重视高职教育中对日语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强学校校园建设。
作者:高松单位:大连科技学院软件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2]王娟.浅谈高职高专商务日语专业课程改革[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11):2-3.
[5]王娟.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企业导报,(19):125.
[6]荣新星.新时期对高职日语教学模式的探索[j].才智,(35):250.
最新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及发展论文【第七篇】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变化,我们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早已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成果颇丰。但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同样是不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各种各样的问题挑战相互并存的,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矛盾体中得到创新发展的。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职业技术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亟待我们创新工作思路,依靠改革,破解难题,推进工作。
一、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职普发展不平衡,比例严重失调。以我市为例:2014年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在全民义务教育中所占比重很小,职普比例严重失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由于长期受传统观念和社会导向的双重影响,人们普遍重视基础教育,而轻视职业技术教育;其二,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尚不够健全,措施办法还不到位,学生对口升学面狭窄;其三,绝大多数农民家庭的孩子都希望跳出农门的思想观念根深蹄固,出现职业技术学校涉农专业招生难的现象长期存在。
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课教师严重匮乏。其一,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大都是由基础课教师通过转岗而来,他们尚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锻炼过程,学校一部分教师难以适应目前岗位的教学工作,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其二,学校外聘专业课教师工资费用较高,学校无力长期承受这样的资金压力;其三,外聘适宜的大学生来校任教,人员编制问题往往有无法解决,一些志愿到职业技术学校任教、学习用人方面又求之不得的人才无法迈进学校的门槛。
第三,实践实训设备不足。职业技术学校普遍存在着教学设备落后和教学设备不足的现实问题,如汽修、数控等等专业对实际技能要求比较高。但是由于实训实践课的严重不足,课堂教学远远多于实践教学,使学生专业技术不精,实际操作能力差,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缺乏,难以满足用人企业的岗位需求。
第四,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标准过低。学生学非所用的现象非常严重,专业对口率不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应主要培养从事生产和经营一线的操作技术或经营管理的人员,他们就业的最大优势就是专业技术特长,而从就业的实际情况看,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初次就业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更换岗位较频繁。毕业生经常更换工作岗位已成为家常便饭,一些毕业生试用期未满就更换了岗位。毕业生工资福利待遇较低。毕业生初次就业工资标准仅仅在全市最低工资线上,就一千五、六百元。
第五,用人单位用工持证上岗不到位。用人企业在招录工人时往往没有依据劳动法办事,部分工人无证上岗。这样势必造成培训不培训一个样,有证无证一个样,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的冲击。第六、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面临“结构性失业”问题。经济新常态下,随着经济结构性调整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坚实基础,客观上要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的大量涌现。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企业用工的“技工荒”和大量的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就业难”。
第一,从实际出发,整合职业技术教育公共资源,创建县区级公共实训基地,切实解决培训基地不足的问题。对职业技术学校全面进行调查摸底,作出评估。对已经停止招生的或生源非常困难,发展前景并不看好的学校要进行撤并重组整合。600多名在校生、6000余平方米的实训基地和实习车间,各式车铣刨床、焊机60余台,学校免除了农村生源的全部学杂费,涉农专业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每年还能获得2000元助学金,毕业学生就业率达到百分之百……。这就是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职教中心,靠政策扶持、行业助推、就业通畅。
第二,从体制上深化改革,解决专业课教师匮乏问题。职业技术教育迫切需要教学和技能都过硬的双师型人才,应改进招聘录用办法,千方百计吸引有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到职业技术学校任教。其一,安排教师到生产基地学习充电、进修实习,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人人争做双师型教师。其二,科研院所要定期为教师进行培训授课,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工作水平。其三,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各学校对教师的需求状况,集约优化教师资源,统筹分配各专业教师。其四,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可以根据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分析行业发展用人需求,设置相应对口专业。
第三,改革职业技术教育考评管理,创新考核机制。切实加强对教师的业绩考核管理。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实训。所以对教师的工作考核不能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考核,而是更加注重对实践实训的考核。不妨可以参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试增加实践实训考核科目,推行理论实践双评制度;职称评定中提高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训课的授课时间的考评权重,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强化对毕业生的考试和考评。要改变过去的唯分数考试,可以借鉴交管部门考驾照管理方式。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可以进行县市区范围内的统一考核,合格后方能获取毕业证书。
第四,多措并举推进职业技术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积极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对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采取特岗教师待遇;定期举办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和劳动竞赛等等。
参考文献:
[1]李香钻.让职业教育永远走在春天里[j].中国政协,2014(15).
[2]刘文娅.浅谈技能大赛主推职业教育发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6).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系及发展论文【第八篇】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一直存在争论。许多西方学者认为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因素。他们认为,只要一个国家有了足够的资本,就能使经济快速发展,反之,则不然。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着是生产性投资还是消费性投资的争论。
20世纪60年代后在“第三次浪潮”的冲击下,教育对经济的巨大作用才充分显示出来。日本和联邦德国出现的经济奇迹更使人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同经济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关联性,人力资源的质量及其应用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而人力资源开发和应用的关键在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此背景下,关于教育对经济作用的研究和探索进入全面、系统、深入的阶段。综合各派观点,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表述如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区域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1-2]。
一是政府的财政拨款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调节作用。高等教育说到底是经济教育,需要相当的财力支撑。支撑区域国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财力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即教育经费。从根本上说,教育经费既是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调节机制。二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投入规模。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因此除了政府的财政拨款外,还需要社会通过投资、交纳学费、捐赠等多种形式的支持,而这种支持力的大小有赖于居民经济实力和消费结构水平。三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就业状况。区域经济的较快发展可以增加就业岗位,推动高职院校的招生发展规模。反之,人才的富足又可以为社会扩大再生产提供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指出,美国在1929—1957年的经济增长中有20%是由教育引起的,现在教育投资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3%;1955年,日本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达22%。区域高等职业教育通过2种方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一是区域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企业所在的地区如果是高校密集,就有可能比其他地区的企业优先得到高新技术和高素质人才。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形成区域新产业。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饮食、文化、旅游、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兴起,较好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一是教育产生经济增长的生变量。二战后,遭受战争重创的西欧和日本之所以能迅速重建和强大起来,关键在于其教育普及程度高,拥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也与其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分不开。二是教育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教育消费理论认为,通过扩大教育的规模,可以刺激教育消费及其相关投资,进而在短期内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三是教育调节经济增长。当经济繁荣、就业容易时,许多人就会选择先就业,然后再在工作中接收高等职业教育,这时高等教育规模就比较小;相反,当经济不景气、就业竞争激烈时,许多人就会走进校园或继续留在校园,进行磨刀深造,以提高就业竞争力,这时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就比较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