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舞蹈教学汇总4篇
【导言】此例“老年舞蹈教学汇总4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老年舞蹈教学【第一篇】
关键词群众舞蹈;教学方法;教学心得
1、中老年舞蹈教学的意义
中老年舞蹈是大家热衷的一项活动,对中老年人来说,跳舞可以锻炼身体;同时也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场所、桥梁,一些中老年人退休以后不适应生活重心的转变,而参加集体活动可以调节情绪、调节生活、调节人际关系,让他们的人生充满健康和欢乐,现在比较流行的有广场舞,健身操、扭秧歌,也有部分人选择去健身房跳舞,还有人去专门的学习机构学习。由此看出,中老年舞蹈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舞蹈教学活动不仅对中老年人群意义深远,对舞蹈教学者也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发不同年龄层次的教育领域,将舞蹈与健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升了舞蹈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在我15年的中老年舞蹈教学中,使我从一个舞蹈演员转换为一名舞蹈教育者,工作中不仅锻炼了我在教学过程中的耐心和爱心,而且增强了我的社会责任心。令我欣喜的是,通过多年的努力,培养出一批批训练有素的中老年舞者,他们在群众文化的舞台上活力四射,对于繁荣祖国的文化艺术,推动和谐社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2、中老年舞蹈教学方法
明确教学目的,营造良好氛围
对中老年舞蹈教学,要根据他们自身条件设立教学方案。让她们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教学中,要掌握老年人的自身的特点,避免由于难度过大而造成一定的身体和心理压力。同时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理解能力不同的学员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使她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舞蹈。
作为一名从事中老年舞蹈教育的工作者,深刻地感受到,细致,耐心,鼓励,赞赏教学法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追求细致,规范,到位的教学方法,重视形体基础训练,口授身传,对于学生在训练中的手位、脚位、舞姿、节奏、眼神、表情,一招一式严格要求,达到队员素质整体规范化。在教学中,注意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热爱舞蹈和学习舞蹈的激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爱上舞蹈,你就愿意为它付出。当兴趣、自信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形成一套完整体系时,我认为,即便是中老年人,也一定能学好舞蹈。
选择适合中老年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我重视有计划、有方法、有步骤地规范化地教学。从基础教学入手,反复的示范,耐心的指导,让学生充分理解舞蹈语汇和音乐的情感,让她们用心去舞蹈。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理解力……如:舞蹈《寻梦》我给学生提出了即兴表演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舞蹈情景表现出来,通过练习提高了学生的表演能力,有些学员对待学习不太认真,动作不规范。认为自己不是搞专业的,何必这么苛求。但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后,才认识到只有规范化的训练,才能将美带入舞蹈中。在课间,我经常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师生彼此了解才能更利于教学,
基础训练我以芭蕾练习为主,结合民族民间舞蹈组合。在舞蹈创作和学习优秀节目时,注重舞蹈题材,结合中老年人的特点,选择贴近生活,寓意深刻的舞蹈,如舞蹈《禾杆舞》表现的是客家妇女在田间耕种、山野中嬉戏、幸福地陶醉在大自然里的情景;《渔家欢歌》表现渔家妇女在海边辛勤劳作的浪漫情怀;《盼归》演绎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大后方的妇女用坚强的臂膀撑起一片天。舞蹈贴近生活才能有生命力。由于中老年舞者的社会经历和人生阅历的丰富,使她们很容易理解舞蹈的寓意,可以达到表演情绪和舞蹈动作的完美结合。因此,我们的舞蹈在各项比赛中得到专家的认可,受到广大群众喜爱。虽然我们的舞蹈动作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认为,只要坚持训练,就能达到预期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使用分解动作教学法,难点动作和主题动作单独进行反复训练。同时分别练习、小组练习和群体练习相结合。直到完成和达到老师的要求和预定的效果。
培养自信心,鼓励展示自我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如果没有自信心,就失去了学习舞蹈的动力。因此,在中老年舞蹈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她们的自信心,鼓励她们展示自我风采。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体力和记忆力的日渐削减,有时力不从心,这使得她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所以要不断鼓励她们学习舞蹈的兴趣,增强她们的自信心。只要有一点微小进步,就多加表扬与鼓励。对于有困难的学员,耐心讲解难点,鼓励她们克服困难,激发了学习舞蹈的热情,鼓励学员展现自我的能力。当她们对自己建立起信心的时候,可以发现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力。信心和坚持不懈,是一个舞者的必要素质,这个素质不分年龄。
不断充实自己,提高中老年舞蹈教学质量
作为一名舞蹈老师,我认为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当今群众文化艺术,方兴未艾,令舞蹈专家也大为赞叹。中老年的舞蹈已经提升了单纯锻炼身体的目的,通过学习舞蹈,愉悦生活,增强对美的追求,向规范化、专业化靠近。作为老师,只有不断的学习,开阔眼界,才能无愧于这份职业。我是一名从小学习舞蹈的专业演员,现在作为一名舞蹈教师,更加感到提高艺术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性。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自身素质提高的的必经之路,是出更多的优秀作品的前提。
3、认真对待课堂上每一分钟,用心辅导每一个学生
作为以舞蹈教学为职业的老师,我认为“认真”二字是衡量教师“师德”的尺子,有一些老年舞蹈教学者在平日的工作中,经常是得多且过,对专业知识不学习,不做深入研究,这种教学态度严重损害了学生们的热情和利益,是一种对他人、对自己极不负责的态度。我在每年的工作计划中,都制定出具体内容和进度计划,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定期对学员进行考核,实际上也是对我教学工作的考核。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学生都十分珍惜,舞蹈是她们从小的梦想,如今有机会学习舞蹈,也是在圆梦。作为老师,必须认真对待课堂上的每一分钟,不认真对待他人,也是荒废了自己的青春。
学生对舞蹈的热爱也时时激励着我,她们的精神对我的触动很深。我用心辅导每一个学生,因人施教,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的学生已经可以表演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并在全国比赛中屡获大奖。我深知她们的付出,也钦佩她们的毅力。在舞蹈教学中,我有了更多和中老年人接触的机会,对从事老年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激发了我对舞蹈再学习的热情,坚定了我对老年事业的信念。
4、结束语
美国当代舞蹈评论家特得・肖恩蜀国:“真正的舞蹈教育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将在舞蹈中获得滋养、熏陶和锻炼”。因此,在中老年的舞蹈教学中,认真、耐心的对待每一个学员,让他们体会到舞蹈的美、舞蹈的快乐、舞蹈的精髓所在,这将使他们的生活多姿多彩,这也是我职业生涯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丽灵。中老年舞蹈教学点滴[J].大众文艺(理论),2008(09).
[2] 任智兰。中老年人舞蹈教学体会点滴[J].老年人,2008(09).
[3]陶英仆,黄怀玲。老年人的身心特征和健身方式的选择[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老年舞蹈教学【第二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学前专业 舞蹈课程 课程设置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学前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学前教育纳入规划当中。规划明确指出,学前教育对幼儿习惯养成、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从幼儿抓起,要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幼儿的智力。”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学前艺术教育核心课程的舞蹈课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多年来,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存在的教学内容不新,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调、技能培养力度不够,实践环节不被重视等问题。根据以上种种问题,我们结合实际,借鉴经验,敢于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能突出师范性的舞蹈课程的新路子。
一、高职高专学前专业的舞蹈教学培养目标明确
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和艺术院校的专业训练不同,主要是作为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职前训练,不是培养舞蹈演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鉴赏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幼儿舞蹈教学的方法、规律以及幼儿舞蹈创编的一般规律进行创编。
和其他专业舞蹈教学不同的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的舞蹈课程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幼儿教师的工作相对于其他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工作来说,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就其教育对象而言,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处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其次,就其教育方法而言,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幼稚性,需要教育者采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独特方法,不能生搬硬套专业舞蹈教学的方法;再次,就其教育内容而言,要选择适合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并且喜闻乐见的课堂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深入幼儿园,和幼儿园舞蹈老师共同协商研究,同时也要借鉴和引进幼儿园舞蹈课程的新内容来充实教材,从而推动学校的舞蹈教学。
舞蹈教学是高职高专学前专业必修的一门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它在幼儿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它既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同时还能丰富幼儿的生活,增加活泼愉快的气氛。通过舞蹈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开展幼儿艺术表演(表达)能力,培养学生从事学前舞蹈教学的职业技能,要求毕业生在幼儿园能演、能教、能编、能导,并具有扎实的舞蹈理论知识和较为开阔的舞蹈视野。通过舞蹈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表演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既有利于今后开展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工作,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高职高专学前专业的舞蹈课程设置要合理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着高职学生的素质水平,课程结构影响决定着高职学生的素质结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良好素质的培养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来支持。根据长期以来我们从幼儿园的调查情况来看,舞蹈课程的设置存在课程比例失调、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等问题,舞蹈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因此,我们对舞蹈课程进行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首先将舞蹈必修课由原来的周2节课加为4节课,分为中国民族民间舞、形体训练、幼儿舞蹈表演和幼儿舞蹈创编4门课程,并将中国民族民间舞由原来的6个民族缩减为4个民族,另外2个民族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设。一年级开设形体训练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藏、汉);二年级开设中国民族民间舞(蒙、维)和幼儿舞蹈表演和创编,实践课程以参加学校和省市的艺术实践活动来完成。通过舞蹈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达到了“三会“,即:会表演,会教学,会创编。
会表演,要求幼儿教师具有幼儿舞蹈表演能力。老师用优美的舞姿,生动的功效,吸引幼儿对舞蹈美的兴趣,用舞蹈艺术和魅力渐渐去感染幼儿,使他们对舞蹈心向往之,教师准确优美的舞蹈表演,还会增加教师和小朋友的亲近感,不会和不愿意为幼儿进行舞蹈表演的教师不会是一个合格的幼儿园老师。
会教学,要求幼儿教师具有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在幼儿园进行舞蹈教学是高职学前专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舞蹈教学对幼儿身心健康,情操品格,智力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教会幼儿一些舞蹈的基本知识,培养幼儿对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发展幼儿感受力和智力,陶冶品质和性格,幼儿舞蹈教学是幼儿园老师必备的职业技能。
会创编,要求幼儿老师在教学中能够搜集材料,从幼儿心理特点和幼儿喜闻乐见的事物和生活出发,创编题材内容新颖生动,肢体语言简单形象,节奏活泼欢乐的手指游戏、律动、集体舞、表演舞等来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创新能力,既适应幼儿园节庆舞蹈表演的需要,也会使教师的舞蹈教学常教常新,幼儿舞蹈创编的过程,也是老师技巧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作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还应具有丰厚的舞蹈理论知识。老师的理论修养越高,演、教、编的能力就越高,舞蹈理论知识是学习舞蹈必须的功底,并且舞蹈教学的计划、方法、总结、研究,都要有必要的舞蹈理论知识作支撑。
根据我校“教精学实,够用、适用、能用、会用的基本原则,我们的高职学前教育舞蹈课程设置了较为合理的教学内容。
一年级舞蹈理论基础知识,形体训练和藏族,汉族民间舞的教学。
舞蹈理论基础知识教学分为舞蹈起源,特征和分类,古代舞蹈发展史,新世纪中国舞蹈,幼儿舞蹈的作用特点和分类,幼儿舞蹈创编。
形体训练和教学:把杆,中间跳跃和基本舞步训练。
藏族民间舞教学:藏族律动组合,踢踏步伐组合,弦子步伐组合。
汉族民间舞蹈教学:东北秧歌基本动律组合,手绢花组合,步伐组合和综合表演性组合。
二年级开设蒙古族民间舞、维吾尔民间舞、幼儿舞蹈表演和创编
蒙古族民间舞蹈包括:手位组合,肩的组合,综合表演性组合。
维吾尔民间舞蹈包括:动律组合,手位组合、步伐组合,综合表演性组合。
幼儿舞蹈表演及创编:手指游戏,律动,歌表演,集体舞、表演舞等。
三年级开设幼儿舞蹈教学法的教学,指导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舞蹈教学。
幼儿舞蹈教法的教学:启发法,示范法,练习法。
分科组合法:观察模仿法,游戏法,讲解提示法,口令法,其他教学法。
实习:指导学生在幼儿园进行幼儿舞蹈教学。
舞蹈欣赏课以讲座的形式,每个学期最少开1次以拓宽学生的舞蹈知识面和鉴赏能力。
三、要建立高职高专学前舞蹈课程教学的新模式
长期以来,高职学前专业舞蹈沿袭的是“教师死教,学生死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主体,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学生往往在强制性的学习中失去了对舞蹈的兴趣,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不适合高职学前专业的舞蹈教学,对于我们大多数没有经过舞蹈训练并缺少舞蹈基础的学生,过于简单,生硬的教学方法不能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学生是被动学习,没有学习的人情,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结合我们的实际操作,借鉴其他舞蹈教学者的经验,以“认知――经历――比较――体味――评价――表演――试教”为环节的舞蹈教学模式。
认知:舞蹈欣赏课的开设使学生通过对舞蹈多次的感性认识,舞蹈理论基础知识的感性到理性认识,从对舞蹈不感兴趣,不了解不喜欢,到对舞蹈的认知,喜爱,使学生对舞蹈认知阶段过程缩短,并从而热爱舞蹈,愿意从事幼儿教师这个神圣的事业。
经历:要想知道舞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学生必须要有亲身的体会,通过对舞蹈的学习,真正做到用心去体会舞蹈。
练习:正确的舞蹈动作不是学生一次模仿就能完成的,必须经过课上课下,反反复复的练习才能完成。课堂上在老师的帮助下反反复复练习,课后抓紧时间反反复复练习,同学相互练习。
比较:就是将自己的舞蹈动作和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舞蹈动作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动作不规范不准确的地方及时加以矫正才能达到完美。
反思:静思冥想,对舞蹈动作的学习过程和动作行为要求学生体会回味,提高对舞蹈的感悟力、表演力。
评价:学生对自己所学舞蹈进行评价,找出不足,自我提高,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激励其前进,看到不足,找出差距,确认改进方向。
表演:一个完整的的舞蹈表演会带给自己愉悦的情感体味,也是学生对舞蹈情感的升华。学校对外的大型学生舞蹈演出,校内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技能大赛,各种节庆日,班级内的各类型演出都是必要的,是我们舞蹈的第二课堂。
试教:学生的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表演能力能否转化为教学能力去展示是尤其重要的。
四、要创新高职高专舞蹈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舞蹈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方法应大胆创新,以适应教学实际,取得教学效益。在舞蹈教学实践中,我们进步掌握了“四结合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微格教学法”。
四结合教学法:教师的口授身教相结合;培养技能与讲解相关知识相结合;严格要求与鼓励鞭策相结合;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讨论教学法:老师根据教学要求,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去发现,去体会舞蹈中的奥秘,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老年舞蹈教学【第三篇】
在学生的学习态度方面,学习态度和最终成效成正相关的关系,学生能够取得较好的成绩,那么学习兴趣、主动性、求知欲都会很强。对于舞蹈教学中学生有着较好的学习态度适应性,只是在主动性上表现一般,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会主动练习。在学习方式方面,好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学生在舞蹈教学中对学习方式的适应性表现一般,有着较好的表现在合作学习及教师指导方面,而在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方面适应性状况较一般,很多学生都是老师讲到哪学到哪,很少自己思考,学过舞蹈后没能及时复习。在学习环境方面,学生有着较好的舞蹈教学的学习环境适应水平,在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学关系方面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在身心健康方面,学生的适应性程度表现一般,只有在毅力上表现较好,而在独立性和心理健康方面表现一般,在心里健康上表现最差。不同性别学生在舞蹈教学中的适应性上没有表现出较大差异。不同年级学生在舞蹈教学中的适应性表现为,一年级的舞蹈教学适应性在总体上要好于二年级,在学习的态度、方式、环境和身心健康方面都好过二年级。在舞蹈教学中,父母文化程度不同的学生在学习适应性上表现为,父母学历为本科的学生,在学习的态度、方式、环境方面的适应性水平最高,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适应性最差;父母学历为研究生水平的学生,在身心健康上的适应水平最低。总体而言,父母文化为本科的学生适应性最好。同样在同学关系上父母学历为本科的学生学习适应性最好,与父母学历成反比关系的是在学校环境上面。对于舞蹈教学学习适应性城乡学生的差异不显著,在是否独生子女学生方面,非独生子女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要好于独生子女学生。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舞蹈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复习,同伴互助,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是,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不足,只是跟随老师的节奏去学习,没有自觉主动去接收先进的舞蹈教学材料;探究学习不足,没有进行改编和自编舞蹈的能力和意识。二是身心健康适应性不佳。独立性不足,缺乏必要的独立意识和独立承担能力,发现和别人学的不一致的地方选择接受别人意见;心理脆弱,学习毅力不足。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持的毅力。三是高年级学生适应性较差。随着学习难度和强度的变化,高年级学生容易产生倦怠,主动性和求知欲下降,学习的独立性和毅力降低。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一是家庭背景的影响,在进行舞蹈学习的时候,父母文化水平较高的学生具备一定优势,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这部分学生有较早接触舞蹈,相对而言他们可以很好的接受系统训练。二是教师的影响,有较高业务水平的教师可以给学生积极的引导,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运用多元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有重要意义。三是学校提供保证,学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舞蹈展示平台,可以使他们对学习舞蹈更有激情。四是自身因素,有较高的个人舞蹈素养能使学习事半功倍,提高自信心,较快较好的完成学习。个人心理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对压力的承受能力,面对困难迎头而上,才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学到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的东西。
三、增强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策略
1、加强老师队伍的建设
老师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了解不同学生在舞蹈方面的能力、基础等特点后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对其进行分层教学。同时,老师也要对评价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另外,有关部门要重视舞蹈老师的在职培训工作,要定期组织在职舞蹈老师进行培训,提升老师的舞蹈教学能力和舞蹈专业技术水平,以提高教学效果。舞蹈教室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舞蹈的学习能力和技术水平,学校要能够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场地和配套的硬件设施。
2、学生要认清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方向
老年舞蹈教学【第四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开展,少儿舞蹈艺术培养也日益被人们所关注。少儿时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身体各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的发育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此时进行舞蹈教学不仅可以发展少儿的身体运动机能,陶冶少儿情操,而且可以发展少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以及借助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然而近些年我国少儿舞蹈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有的教师过于重视舞蹈专业技艺训练,追求舞蹈难度和效果,增加基本动作,甚至技巧动作,忽视了少儿现阶段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及其学习规律,致使少儿产生了厌倦情绪,失去了对舞蹈的兴趣;有的教师只是凭借个人经验上课,没有用正规教材,上课的内容缺少科学性和规范性;有的教师仍采用传统书本教育的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为了跳舞而跳舞”的非启发式教学方法实际上严重限制了少儿艺术想象能力的培养。少儿舞蹈是一门特殊的课程,它不同于其他学科,有其特殊的教学特点。
一、注意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有不同的生活内容,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不同的喜爱和所关心的事物,其理解水平及动作发展也是各不相同的。少儿理解能力差,以感性认识为主,理性认识为辅,只能直观地具体地理解,不能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综合归纳进而分析判断。因此,在少儿舞蹈教学中,必须增强直观性。首先,幼儿舞蹈所表演的内容一定要清晰,不能含糊,要能被儿童看明白、弄懂它的含义。只有这样,小演员才能表演好。如:《小花猫和小老鼠》,这个舞蹈特别适合四五岁的孩子学习,音乐带有歌词、音乐简短形象。在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歌词的意思,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对故事情节的想象,从而对舞蹈动作中表现小花猫的机警、小老鼠的滑稽及小花猫追逐小老鼠时的紧张等动作,都有一个生动的把握。在舞蹈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少儿年龄特点将难点分层,逐个累加,使幼儿逐渐学会动作,掌握队形,体验成功。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舞蹈教材。不仅有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维护幼儿的兴趣发展,而且还能增加幼儿的表演兴趣及表演能力。使幼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
二、增强舞蹈动作的趣味性
少儿舞蹈是少儿游戏的一种高级形式,“趣味性”应当是少儿舞蹈的一个主要的艺术特点。对于幼儿期的儿童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除了吃饭和睡眠外,主要的活动就是玩耍和游戏。因此,儿童舞蹈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应当摆在首位。我们只有紧紧抓住“游戏性”这一主要特征,不断提高舞蹈的趣味性,才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调动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自然的自我娱乐过程中自己表演、自己欣赏,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舞蹈所传达的内容,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舞蹈《小花猫和小老鼠》中,老师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做出小花猫和小老鼠的舞蹈动作,不仅让他们从中感受创作的乐趣,同时丰富了教师的肢体语汇。所以,针对少儿活泼、好动、好奇的特点,在考虑舞蹈的题材时,应当选择孩子们所熟悉喜爱的、又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可以用舞蹈所表现的那些儿童们的游戏生活内容。当然,游戏性并不是简单的把游戏编成舞蹈,或是把舞蹈编成游戏,而是要求教师在构思是保持一颗天真活泼的童心,用少儿的眼睛来看待事物,用“游戏心态”进行创作,充分发挥少儿的想象力,使舞蹈从形式到思维方式都接近他们,这样无论是让孩子表演还是观看,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突出舞蹈动作的形象性
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弱,在表达自己的意愿时,往往需要借助于自然的形体动作。他们喜欢手舞足蹈,动作棱角突出,同时,受身体比例的限制,动作短促,节奏快。因此幼儿舞蹈的动作应形象、简单,决不能追求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注意观察,去捕捉儿童动作的造型,并进行提炼,逐步丰富儿童的舞蹈语汇,在实践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舞蹈素质及艺术修养,不断积累丰富的舞蹈素材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四、融合师生的情感性
舞蹈是一门感情艺术。教师作为少儿舞蹈教学的实施者、引导着、合作者,其态度行为对少儿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一点是取得学生尊敬和热爱的关键,少儿在舞蹈学习过程中,由于身体动作发展的不同,有的学得快有的学得慢,有的动作做得标准有的动作不到位。对学得慢或动作不到位的,教师不要轻易批评,以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丧失信心和不敢表现。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用赏识的目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微小进步,通过鼓励、赞许、努力使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感。这样不仅有意识地培养了少儿热爱舞蹈的情感,更是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这一可贵的品质。有鉴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投入充沛的感情。要用充满活力、姿势多变的体态面对少儿,用亲切、愉快和鼓励性的目光直视少儿,用速度、力度的丰富变化且强调语义和情感的语言向少儿说话,传达老师对他们的要求和赞许。
五、培养学生的审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