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望天门山教育之旅优秀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73259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望天门山教育之旅优秀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望天门山教育之旅【第一篇】

说到李希贵,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的《学生第二》、《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经出版,就在我国教育界刮起了一阵旋风。4月,李希贵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邀请,带着在国内录制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素材,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和这里的.老师们一起分析课堂,碰撞教育智慧。在美国的三十六天,李希贵近乎贪婪地寻找着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吸收者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营养。回国后,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如实的记录下来,出版了这本书。

浏览本书目录,一个个新颖的标题就会映入我们的眼帘:如:“家常便饭”与“法国大餐”、为什么让学生都在课间挤厕所、应试教育不是洪水猛兽、对强势学生说“不”、等一等自己的灵魂等等。看到这么多新鲜的名词,相信大家的阅读欲望也会油然而生了。

说到美国的教育,我们脑海里的第一印象就是美国的教育很轻松,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美国的教师也远不如我们的教师敬业、负责任。然而,李希贵经过细致考察后发现:美国的中小学生同样有学习负担,同样要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美国教师对教育的那份激情与热爱、勤奋与执着同样会令我们肃然起敬。

李希贵到达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第一天,就遭到了课程专家戴维先生的“刁难”,他质问李希贵:“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吗?”因为他在观看李希贵带去的教学录象时,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摄象机在课堂上只摄老师;只见教师在那里指手画脚;所有教师的声音都有字幕,而学生回答问题时,却没有字幕。难道连编辑录象的工作人员也都这样无视学生的存在?这一连串的现象在我们看来顺理成章,在老美看来却是咄咄怪事,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在我们的校园里,不是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吗:在课下口若悬河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却唯唯诺诺;刚才在课堂上还是思维僵滞、表情呆呆的样子,一出教室,却是又说又笑,活跃异常。“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已经在我们的校园里响彻了20多年,它甚至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原则性口号了。然而,我们却并没有真正把学生摆在主人的位置上,自觉不自觉地还是在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看来啊,我们真正缺少的是躬行实践。

我们先来看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提醒。

1、立刻行动做作业。每天放学后都要留出特定的时间做作业。你可能刚到家时想休息一下,但也一定要给自己充足的做作业的时间,这样,你就不会被晚饭打扰或因为太累而完不成作业。

2、如果你厌烦了一项作业,真的不想去做它,你可以给自己一点小奖励。例如,努力学习了45分钟之后,你可以吃点小点心或打15分钟的球,过后再学习,然后再休息一下。

3、如果学习上遇到难题,一定要开口,可以给同学打电话或向家人求助。如果这些人不能帮你忙,你可以打电话向老师求助,也可以在第二天向老师请教。

4、练习,练习,再练习!你在某科目上提高技能的最好方法是通过大量的练习。如果你在数学、科学、社会学、语言、阅读方面遇到麻烦,多做些练习可以使你得到提高。

仅仅是对作业的提醒这一个方面,就指导的这么具体,同样,在课堂教学事件的处理上他们更注重细节。在《从教师和学生之外找原因》这个章节,就体现了这一点:面对课堂里发生的问题,我们往往把问题的原因想的比较简单。不是从学生本身找原因,就是从教师自身找原因。其实,有时候好多原因并不在教师和学生身上,而说不定是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比如凳子的问题、环境的问题等等。

我们再来看一下美国的中小学生守则,你会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望天门山教育之旅【第二篇】

每年九月,带着对未来美好憧憬的大一新生,都会跨入中的象牙塔。或许,你们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独立生活,第一次支配自由……不过,也不要忘记:这四年,可能是你们踏上工作岗位前可以“肆意挥霍”的最后四年。因此,如何充分享受这四年,精彩规划这四年,是摆在你们面前的一道问答题。我给它的答案就是“我的四年我作主!”

学习:不仅仅是那两个星期。

也许,你会认为大学里的老师平日只会照本宣科,作为学生也都疲于应付,因而平日听课与否都无大碍,只要考试及格即可。有同学竟总结出应付门道:一个学期满打满算四个月,真正留给考试的就集中在最后的两个星期。所以,做两个星期的“拼命三郎”,划划重点,背背笔记,攒攒论文也就大功告成了。其他三个多月的时间,都是学习之外的“欢乐假期”.其实,这是个巨大的误区。

大学的四年,毕竟是接受正规系统教育的四年(等你踏上工作岗位就很难再有这样宝贵的机会了),所以还是要以学习为主。有同学可能抱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大学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的最爱,没有兴趣哪来投入?而我要说,我们在“选我所爱”的同时,也要学会“爱我所选”.能按照兴趣选择专业是幸运的,但并不代表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就愤懑懈怠,以致于肆意挥霍大学光阴。要知道,兴趣是可以逐渐培养起来的。

至于如何学习,很多同学都走入一个消极的误区:他们疲于应付老师,学得被动、教条、无奈。实际上,学习是自己的事,我们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学得积极、灵活、放松。其实,《礼记?中庸》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博学之,审问之,慎问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就是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切实地履行。当然,除此之外,多数大学生还忽略了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

在大学里,每堂课的信息量都是超大的,涵盖课本上十几页甚至几十页的内容。如果在课前做好预习,就可以更好地消化吸收课堂的精髓。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还能提出具体的问题跟老师请教。要知道,大学里的老师愿意聆听,愿意给大家启发,与你们探讨。能把学生教到不断提出新问题才是老师最大的和欣慰。

英语:任何专业的必修课。

无论你大学读的是什么专业,无论毕业后你选择就业还是出国留学,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都是一门必不可少的技能。对于广大中国学生而言,听、说能力普遍弱于读、写能力。要克服这个问题,我建议将input和output结合起来,也就是把“输入”和“输出”相结合。

“输入”指平日注意积累语言素材,多看原版电影,多听英文广播,有意识地给自己营造出一种国外的语言环境,强迫自己用耳朵接受英语。这样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语感,纠正发音,以至厚积薄发。“输出”是指大胆开口讲英文,养成勤做presentation的习惯,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输入”的时候要有身临其境的融入感。比如,在学习这些视频时,要时刻把握在“看”中“听”,在“听”中“说”,在“说”中“学”的原则。因为只有如此,听说能力才可以相辅相成,全面升级。

亲情、友情和都不能少。

跨入大学,很多同学都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父母和儿时的玩伴,此刻也更能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建议大家常跟父母打个电话,报个平安,汇报下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分享下校园里的趣事和见闻,亲情在此时会变得更浓、更醇。

同时,大学意味着集体生活的开始,而集体意味着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友情。爱迪生说过:“友谊能增进快乐,减轻痛苦,因为它能倍增我们的喜悦,分担我们的烦忧。”大学生活若是没了友情,就好似缺乏了人生路的倾听者,势必会变得孤独而乏味。试想,从大一的青涩和懵懂到大四的成熟和稳重是个怎样的蜕变过程,你身边的同学无疑是你成长的见证者和相随者。可以说在大学结下的同学情谊弥足珍贵,甚至可以贯穿人的一生。

当然,要获得真正的友情也并不容易,你要学会随和、谦虚和包容。古人说得好:“人道恶盈而好谦。”朋友相处,一定要态度谦和。缩小自己的同时,努力发现和欣赏他人的优点,才会让你更具魅力和吸引力。

至于爱情,人们总说那是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甚至还有人笃信没有恋爱过的大学不算完整的大学。对于大学生而言,恋爱并不算“必修课”,而是“选修课”,因此爱情要随缘。

其实,恋爱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足够的自我认知是恋爱的前提。只有了解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你才知道想要找什么样的人,才能懂得去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在恋爱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恋爱本身所带来的幸福和愉悦,更重要的是能在恋爱中学到怎样与人和谐相处,如何珍惜彼此的感情,学会体恤和关心对方,而不再是以自我为中心。一段恋爱无论好与坏,都能使一个人逐渐成熟。

亲情、友情和爱情都是一种责任,每个人在大学的四年里都应该用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只有用心负责才能修得正果,而用心负责的态度更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人生准则。

自我教育:大学四年的真正目的。

爱因斯坦曾经对教育下过这样的定义: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在大学“放羊式”的四年时光里,除了学好专业课,我们还应该把多数时间投入到各种兴趣爱好中去,从而实现对自我全方位的再教育,而这种再教育也许是大学四年教育的真正目的。

自我教育可以是知识累加,可以是情操陶冶,也可以是人格完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我们可以泡在图书馆博览群书,可以参与社团将兴趣升华至技能,可以积极做慈善,学会给予、收获恬静;或者到各种公司机构打工实习,提高与人沟通的交际能力;又或者参加各种比赛,练就自己的胆识。当然,也不要忘记天天锻炼以强健自己的体魄,毕竟健康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本钱。总之,我们在大学四年的目的就是发掘出自己的潜力和闪光点。正如哈佛大学talbenshahar教授所说:你的潜力埋藏在你的心灵深处,当你找到它时,它将光芒万丈。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自我教育的方式之一网络,其作为一种快捷灵活的知识获取手段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我们生活的多个层面。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查阅资料,通晓天下;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比如微博、人人网、开心网,认识更多的朋友。总之,网络让我们的世界变小了,也更亲近了。惟一要警惕的是:凡事皆有两面性,网络也是把“双刃剑”.大学生活给了我们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时需要学会的是如何管理时间,而非虚度光阴。千万不要过度沉溺网络,尤其是网游。有句话算是老生常谈:玩物丧志!

所谓梦想,不是你睡觉时想到了什么,而是想到什么令你激动得无法入眠。大学四年就是个追梦的过程,确定了目标,便风雨兼程吧。

望天门山教育之旅【第三篇】

寒假读了李希贵校长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一书。该书记录了我国著名教育工作者李希贵校长在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与那里的教授和中小学的老师们一起开展研究的36天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悟。自己读这本书的时候更多的还是关注课堂教学方面的,下面就谈谈自己读这本书的感受。

一、“我只有说,才能想”。

李希贵校长在于戴维先生商讨学生合作学习中如何保证小组成员有效学习时,戴维先生表示“我只有说,才能想。”意思是说只有在表达的过程中,才能产生更多、更好或者更有价值的想法。也就是让学生进行公开活动,让学生把自己的说、写或者其他学习活动在同学的视野下进行,向同伴展示。书中的“公开活动”与我校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有兴致,会倾听;有交流,会思考,有主见,会表达”学生标准不谋而合。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积极的开展小组合作,与组内同学进行交流,这其实也是建立了学生大胆发言的基础上,很多时候合作的成果就是在一个同学抛砖引玉引发其他同学思维碰撞交流下产生的。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学会了梳理自己的思维,也等于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反思我们的教学,虽然已经在朝着“公开活动”的方向发展,但还是有些畏首畏脚,我们应该继续坚持,让每个人都能充分的在组内发发言,让每个人将来都能上讲台发言,梳理收获。这还需我们教师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改变教学和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评价手段促进“公开活动”的开展。

二、让“讨论之球”在学生中传递。

虽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是基本停留在教师精细的预设中,教师就像排球中的二传,橄榄球中的四分卫那样起着场上核心和决定比赛胜负的角色。正如书中写了一节中国的《可能性》的课中一样,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讨论,然后就一直在耐心的等待正确答案的出现,等进入到教师的预设和节奏中来,变迫不及待的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中。对教师来说,课堂讨论的着眼点是解决问题,不是寻找正确答案,应认真关注大部分学生中隐藏的困惑和问题。如果我们还是站在传授知识的角度,一味地由教师为学生解答问题,讨论肯定陷入“以教师为中心“的泥沼。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在真正的课堂讨论中,”讨论之球“的特色应是“教师――学生1――学生2――学生3……教师”进行。教师只有当讨论陷入僵局或者陷入歧途时,才做一些引导性的介入或者修正。

这其实与我们学习的生本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是我们一直期待的课堂学习状态。学生在彼此的补充、建议、质疑中使发言相互编织在一起,而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讨论和发言,促进了学生思维并真正关注了问题的解决。这时的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而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通过读这本书我们简单的了解了美国的教育,更多的反思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就像李希贵校长在书中写到,对于希望“凿壁借光”的人们来说,也许更多地可以从中有所收获。

望天门山教育之旅【第四篇】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课堂提问时总是有一些孩子每次都举手,让老师面临两难:既不能每次都只提反复举手的同学、不提其他同学;又不能不提反复举手的同学、不忍心让他们失望。于是有时候一节课几乎成了某两、三个孩子的“答老师问”专场,长此以往举手的更加积极,不举手的更加沉默。怎样做到两全?怎样鼓励更多的同学勇于发言?在李希贵老师的《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中我找到了一点答案。

在一次听课中,李老师发现亚洲组的同学都感到有些压抑,因为在一个不是以母语授课的班级里,面对着许多以母语发言的强势的同伴,亚洲组的同学在语言上处于明显的劣势,他们在课堂上不自觉地把自己边缘化了。越是这样,那些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便越强势,甚至有些旁若无人。到最后他们几乎垄断了课堂的发言权。由此李老师想起了他听过的另一节公开课。在40分钟的课堂上,一位招人喜欢的高个子女孩竟17次站起来回答问题。而且每次都是那么精彩。听课者的掌声一次次地响起来,但课堂上的其他学生却无法兴奋起来。因为在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课堂里,谁都没有情绪去兴高采烈。课下,李老师曾经问过那位公开课的老师:“为什么让一位学生占据了几乎整个课堂?”她似乎有些惊奇:“难道我们能够阻止孩子们发言吗?那样,不是太不尊重他们了吗?”于是《如何在不伤害强势孩子的前提下对他们说“不”?》成了李老师探究的问题之一。

后来一位美国小学老师向李老师介绍了她的各种有趣的方法。其中有一个“发言棒”的策略简单有效。大意是这样:每堂课她只发给每位小学生五根发言棒。有了这个限制,强势学生开始思考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如何把发言棒用到当用的地方;而平日里专当听众的学生,也在掂量手上的发言棒,该出手时也开始出手了。

这位美国教师很认真地告诉李老师:“不要以为纵容强势学生仅仅会伤害弱势学生。即使是对强势学生来说,也是很大的不幸,因为,一个人一旦离开校园,踏上社会,还是一味地强势下去的话,他们可能走向人生的失败,一个成熟的社会是不会容许他们处处强势的。”

这个故事让我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记得郭冬临的小品《有事您说话》演绎了不会说“不”带来的烦恼,而在生活中,包括在教室里,我们也要学会(或者是狠下心)对成人、对学生、对孩子说“不”,让“不”带来更加愉快的生活,让我们的课堂对所有的学生都相对公平!

望天门山教育之旅【第五篇】

职业教育红色之旅,是中职和高职学生广泛开展的一个主题活动。旅游不仅可以让我们品尝各地的美食,也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启示,所以这次的“红色之旅”对于我们的成长以及职业规划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次红色之旅中我体会到的许多启示,值得与大家分享。

第二段:深入了解先烈们的奉献精神。

在红色之旅中,我有幸参观了许多革命历史的场馆,了解到一些先烈的事迹。例如在一个小游乐场的纪念馆里,介绍了一位妇女烈士的故事,让我们知道她忠诚的信念,辉煌的事迹。这些先烈们在我们平凡的日子里,默默做着无声无息的工作,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和福祉,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千古典范,他们的奋斗精神和忠贞信仰,让我们受益良多。

第三段:深刻了解劳动的力量。

在一些工厂参观中,我茁壮成长所需的基础技能也得到了培养,同时懂得了与工人同样需要付出的劳动,我深刻了解到在我国的工业领域里,有许多先进的技术,我们要为之奋斗,学习日新月异的技术知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段:从历史中感悟文化和艺术的美。

在参观当下,了解历史,我们也需要通过游览博物馆或美术馆等场馆,学习我国的文化和艺术精髓,从那里发掘到丰富的智慧和美,了解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渊源,然后能够更好的为推动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一些贡献。

第五段:总结。

回望这段红色之旅,我深深的领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在充满缤纷多彩生活的同时努力自我提高,为自己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用双手去创造更好的生活和为祖国作贡献。总之,在这次红色之旅中我从中观察和收获到了成功的独特精神,同时也被吸入了一股深深的情感和感悟之中。

望天门山教育之旅【第六篇】

看了《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内心的感触颇深,对教育家李希贵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从他的书里,我们不仅能了解西方发达教育的理念及一些具体的操作模式,更难能可贵的是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我们教育上缺少的细腻和灵性,感受到了中国未来教育的曙光。同时,也让我对我的二十四年的教育之路有所感悟。

自从跨进幼儿园的大门之后,我知道做一名幼儿教师是不容易的,而要做一名爱孩子的幼儿教师更不容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水平、自身素质也越来越高:“立志高一点,做事多一点,嘴巴甜一点,眼界宽一点,心地善一点,脑筋活一点,微笑真一点,感情深一点,行动快一点,说话轻一点,脾气小一点,理由少一点。”这十二字方针道破了做一名合格幼儿教师所具备的基本要求。怎样做好一名爱孩子的幼儿教师呢?要用真心去爱孩子,要用快乐去感动孩子。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我,首先要热爱和尊重每位幼儿。走进孩子的童心世界,了解每位孩子的性格特点,感情世界、和家庭情况。用平等的眼光去对待每位孩子,使孩子同时也喜欢你,愿意和你玩,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一日活动中要时时关注他们。哪怕一个鼓励的眼神,拉拉手、摸摸他的头,都传递着我们对孩子的爱。我们还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方式,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在教育活动中及时给予孩子评价,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如:哲哲小朋友的画画基础不是很好,每次画面都是脏兮兮的,色彩也不够鲜艳。有次他画了一幅花树,他在花树里画了各种各样的花,每朵花都涂上了同一种鲜艳的颜色,照理说我们中班要求他们学习渐变色,但是对于他我放低要求,能用同一种鲜艳的颜色均匀涂满就可以,哲哲这棵花树颜色比以前鲜艳,画面也干净,我奖了两颗五角星给他,没想到高兴得叫了起来,回到座位上告诉了同伴:我得到了两颗五角星;放学时奶奶一进门他就跑过去把好消息告诉了奶奶,“奶奶,我今天得到了两颗五角星”,奶奶表扬了他。奶奶、哲哲都露出了笑脸。现在每次画画他都很认真。爱是建立良好师幼关系的“基石”,是打开教育之门的“金钥匙”,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滋补品”,而作为新世纪的幼儿教师,我们要从多个方面教育孩子,使孩子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用慈母般的爱去温暖孩子的心灵,用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孩子,必能与孩子之间搭建起“爱”的桥梁。

不记得是谁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生活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那么,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快乐的环境中呢?我想,他的心情一定是快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是营造快乐环境的根本,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甚至只是一个小小的眼神,都是孩子快乐的源泉。如:那天饭后我带班,在阴暗的大树下让幼儿看故事书,正正搬着椅子出来,我说:“你找阴暗的地方坐下吧!”可正正却说:“我今天就坐在许老师身边吧!”当时,我忙说:“好、好、好”他就这样坐在我身边看书了。原来小朋友连这么一点时间也不放过,愿意和老师坐在一起。孩子乐意和我在一起,与我交往是我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我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争取做到最好。让我们以激情为旗,用青春作注,拼一个无悔的青春!

望天门山教育之旅【第七篇】

对于高中生来说,每个人都有同一个大学梦,那么关于大学梦的励志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文/贺舒婷。

末名湖边的桃花儿开了,就在前几天。

我曾经无数次梦想过,花开的时候湖边折枝的人群里有自己的身影。那个时候,我的心思和大家一样单纯而迫切,而我的目光却是比你们更迷茫和恍惚。那年高三。

高一那年,我差点就把自己废成了一块锈铁。上课的时候睡觉聊天看漫画吃零食,跟着后面那些男生大呼小叫,把年轻的女老师气得眼圈含泪,然后自鸣得意而洋洋之。那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像色彩斑斓的黑洞,看上去奇观异彩,鬼魅般的吸引力却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把你拉向无底的深渊。于是下滑,于是堕落,而更加难过的是明明知道自己在下滑在堕落却无能力去改变。习惯的力量的确大到了让我无可奈何,于是放弃了最后的挣扎与努力。现在想想,那只是懦弱,那只是懒惰!

其实,那个时候真的是应该有一个人,指着我的鼻尖,戳着我的脊梁说:你是不是就想这样破罐子破摔,就想这样玩完你的一辈子?你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清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明天会是什么?可是当时没有任何人!也许他们已经放弃了我。

可是,再无所谓的人也会有自己的底线的,正如再深的涧谷也会有它的底谷。一切就像滑滑梯,一路上放肆张扬地笑了下来,最后终于重重地摔在了下面,头破血流。

也许,人只有在痛的时候,才会认认真真反省自己走错了哪一步吧,总要摔些跟头,才能学会绕着道走。而这条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我却付出了整整一年的青春时光才真正明白。一年,可以让居里夫人发现镭,可以让爱因斯坦证出e=mc的平方,可以让一个婴儿学会跌跌撞撞地走向母亲的怀抱。可是这一年,我却把自己废成了一块锈铁。所幸,并不晚。

高二分科,我选了文。你无法想象我所在的中学有着怎样烂的文科班——本科上线三人。本科上线三人是个什么概念?当我现在大学同学颇为自得地告诉我他们中学的班级北大清化一走几十个的时候,我轻轻的笑了笑。我所在的文科班,是一个本科上线三人的文科班,更具有讽刺性的是,那三个人全部是复读生。我就是在大家或无奈或无谓的目光里,毅然决然地在文科报名表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那真是我一生中写得最好看的一次。

我只是突然间觉醒了,觉得自己的一辈子不能就那样过。事后很多人问我怎么回事,也许他们是想在我这里听到一个传奇般的浪子回头的故事,而我当时所能想到的解释只有这一句:我只是觉得,我的一辈子不应该就那样吊儿郎当地过。

可是我还是低估了过去的那一年给我带来的影响。第一次月考,我考了年级第12名。也许这是一个听上去差强人意的成绩,可是,良知和理智还是足以提醒我,那是一个本科上线三人的文科班。如果你不能把所有的人远远甩在后边,12名和120名有什么区别?至今我还记得那次考了第一的那个女生。是一个不见经传的女孩子,瘦瘦小小,带副厚厚的黑边眼镜,趴伏在书桌上的身影常常有些佝偻。而这个印象的得来,是因为所有的人永远只能看到她趴在桌上的身影。她一直是班里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的人。我一直对那种学生持有一种莫名的排斥与抵触情绪,总想你们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死读书吗,我要是像你这样刻苦学习早是市里第一了。事实上直到那次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我仍然对她不屑一顾。

然后,我迎来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班会。我不知道要用怎样的份量去感谢我的班主任,因为如果不是她的那席话,现如今的我在哪里都不一定。班会上,她说:“这次成绩非常能说明问题。应该考好的人都考好了。”然后她扫了我一眼,我明白她的潜台词也就是说在她看来我属于是没有理由考好的那一堆人里的。奇怪,我居然没有脸红。不知道是太久的堕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磨光了原本敏感的自尊,还是下意识里仍然对她的话不置可否,我当时面无表情地迎上了她的目光。她的眼睛只是平静的扫过我那里,然后继续:“我知道有些人自以为很聪明很有才气,看不起那些认真学习刻苦努力的同学,总觉得人家是笨鸟先飞是先天不足。可是我想说,你只是懦弱!你是不敢尝试,因为你怕自己努力了刻苦了也比不上他们。你不敢去尝试,只是因为有失败的风险,而你甚至连这一点风险都承担不起,因为,在你心底,你根本就没有把握,你只是懦弱……”。后面她又说了什么我已经想不起来了,我承认当时我是完完全全地蒙在哪儿了,因为她说的那几句话。“你只是懦弱……”。当时的感觉是雷轰一样把整个人震住了,反反复复回荡在脑子里就只有那么一句话:“你只是懦弱。”她是正确的。

那种突然觉醒的震撼是语言无法描述的,也是我不想用文字去表达的。你只能通过结果来想象,也只需要通过结果来想象。那晚我在日记里写,试试吧。我不去强求什么,我只想试试,试一试自己那样刻苦那样努力地去学上一个月会不会见效。当时我根本不敢对自己承诺什么结果,也的确承诺不起。我只是抱着一个念头,试一试。然后迎来了一生中最戏剧性的一个月。之所以说它戏剧性,是因为就像难以想象唐僧不再罗嗦悟空不再好斗八戒也不再贪吃一样,我简直不敢相信那个从早晨六点早自习上课到晚上十点半晚自习下课一动也不动坐在位置上安安稳稳踏踏实实的人可以是我自己。

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的,真的没有说起来那么简单的。我去一点一点地做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要想在几天里改变一直以来形成的习惯,太难;而要想在一个月里创造出令人膛目结舌的奇迹来,也太难。习惯成自然啊,就像那句话说的,“心似平原放马,易放难收”,野惯了的心,要想一下子收回来,谈何容易?常常坐着坐着就忍不住了,心开始浮躁,眼神也开始飘离,好几次差一点就要放弃。只是,在那个最危险的边缘晃荡的时候我总是压一压,告诉自己,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其实说白了也就那么一句话: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我承认自己是一个骨子里相当傲气的人,我就是不相信我刻苦起来会不如哪个人,我就是不信我真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做不到,我就是不信这世上真的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ibelievethatnothingisimpossible.

考试结果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我的的确确让所有的人真正膛目结舌了一次。是的,我考了第一,全市第一。你永远也无法想象那个结果于我而言多么重要。知道成绩的时候我出乎寻常地平静,只是默默地对自己说:记住了,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nothingisimpossble.

其实所有的方法说白了都是没有方法的。只有一个词:刻苦。

我再也没有改变过那种态度和方法。我坚守着我的不是方法的方法,也坚守着我的名字在成绩单上的位置,一直到高考前的最后一次考试。但是,真正的挑战还没有开始。即便我可以牢牢占据第一名的位置,即便我可以每次都把第二名甩下几十分,我知道,北大离我还是太远,远得连在梦里都看得不真切。所有的老师都坚信我将会是学校里有史以来考得最好的一个文科生,而在他们的概念里,考得最好的文科生,意味着你可以上山大,运气好点儿的话也许可以伸伸手还能够上复旦甚至人大的门槛。

――而我,只要北大!

高三第二学期,我们搬进了刚刚落成的教学楼。搬迁的那天,楼道里吵得很,拖桌子拉板凳的声音在走廊里不绝于耳。我一个人不言不语地跳过窗子,踏上了二楼窗框外那个大大的平台。对面是操场,初雪未融,空气湿冷,光秃秃的树枝直直地刺向天空。雪天的阳光凉凉地透过睫毛洒在眼睛里,眼睛静静地看着远远的天空,我说了一句话,只说了一句话:“等着吧,我要你见证一个奇迹。”我知道,这世上的确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情。nothingisimpossble.

我从来不知道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居然可以把人的潜力激发到那种地步的。我是一个极其不安分的人,可是那段时间我却表现得无比耐心沉稳,踏实得象头老黄牛。事实上无数次我都面临崩溃的边缘了,高中五本历史书我翻来覆去背了整整六遍。当你把一本书也背上六遍的时候你就知道那时什么感觉了。边背边掉眼泪,真的我是差一点就背不下去了,就要把书扔掉了。只是,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坚持的确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品质。那段时间我唯一的休息方式就是站在走廊里看远处的天空。后来发现在对面的建筑墙壁上有一行大大的红字,是学校用来激励学生的吧,我不确定。可就是那句话陪我走过了高三最后的日子——意志的力量,是决定成败的力量。我用我所有的经历和体会去实践而且证明了这句话:意志的力量,是决定成败的力量。

呼啸而至的风卷着漫天的黄沙,在那个北方的春天里,我们一个个头发蓬乱,皮肤粗糙。死寂与喧嚣交替如同美国的执政党,规律得让人怀疑冥冥之中可有双奇异而魔力无穷的手。惶然而又茫然的我们在敬畏与期待中迎来又送走了一模、二模以至n模,每根神经都被冷酷无情的现实锤炼得坚不可摧,不论是吟惯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情,还是习惯了信手涂鸦的画意。在这个来去匆匆的季节里,一切敏感纤细都奢侈得如同恺撒大帝的稠衣,徒留无数次的希望在无数次的失望前撞得粉身碎骨,无数次的激扬在无数次的颓丧下摔得头破血流。每个人都比昨天更加明白理想和现实之间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也比昨天更加拼命努力挣扎,试图挤过那道窄窄的独木桥,哪怕明知是徒劳。

——会是徒劳么?

当这个锥心的问号在夜阑人静的时候一次次猛烈扣击起了心门,每个人都难以承受那潮涌而至的恐慌和迷惘,于是逼着自己埋进去,埋进书本,埋进试卷,埋进密不透风的黑茧――为的只是有朝一日的破茧成蝶。青黑的眼圈,浮肿的眼带,干燥的手指,焦虑得起了水泡的嘴角。那个春天我不知道流行的是粉蓝果绿还是黛紫银灰。小镜子被悄悄收起,因为不忍见到自己憔悴的面容和黯淡的眼睛,因为怕有什么会在汪洋恣意般在干旱已久的脸上纵横开来――上帝,我是个女孩子啊。

上帝无言,只是微笑。微笑告诉我:你,心甘情愿。是的。我心甘情愿我不悔初衷我自己选择了这条路平坦也好崎岖也罢我得走下去。我要走下去。我会走下去。

于是所有的呐喊被咽下去,于是所有的豪情被收起来。我象一头二月黄牛,默默踏步,无声前行。当拼搏被拼命所取代时,香格里拉已经幻化为心中恒远而朦胧的梦想,而所有的努力也只是为了让这梦想不再“美人如花隔云端”。

踏入考场的时候我很平静。“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事实上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考入北大以外的哪所学校。与其说这是一种自信,莫如说这是一种预感。我只是想,哪怕北大只招一个名额,为什么不可能是我?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真正不可能发生的。nothingisimpossble.

事实上我怀念那段日子,并且永远感激它。不只是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我完成了自己的过渡与锐变,更是因为那时的一切深深烙在了我正处于可塑期的性格中,成为这一生永远的财富。那真的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财富。人生中再也不会有哪个时期像那时一样专一地,单纯地,坚决地,几近固执而又饱含信仰和希冀地,心无旁贷乃至与世隔绝地为了一个认定的目标而奋斗。当你在若干年后某个悠闲的下午,回想起自己曾经的坚忍和耐力,曾经的执着和付出,曾经的汗水和泪水,那会是怎样一种感动和庆幸,怎样一种欣慰和尊敬――尊敬你自己。是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朋友感谢所有关心我帮助我的人,但我最感谢的,还是我自己。

记住:最重要的,只是你自己。

nothingisimpossible.这是我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与尝试中获得到的东西。而且我也相信,这也将会是使我终生受益的东西。

在这里,请允许我把自己最信仰的一句话再次重复一遍,并送给大家:

nothingisimpossble.

一片漆黑里,我们摸索着那扇通往天堂的大门。曾经我们都以为它离得太远,一次的跌倒,两次的绊足,三次的相撞,信心便轻易的在无助中绝望,在绝望中崩溃,在崩溃中懈怠。然而,终于有一天,我们还是看到了天堂的模样。回望起点,那却不过是一米的距离。

20xx年7月提早迈上高三的坎道。

虽说高二暑假刚刚开始,但学校替我们可惜这两个月的假期,我们于是不负所望,很乖巧地穿梭在铺天盖地的补习班里。我正式移交了校刊副主编的位置,坐在教室里看黑板上翻来覆去的公式汗水混合的气味在电扇的鼓动下膨胀的不可自抑。那段日子里,高考远的像在天边,教室后面的黑板似有提前意识,喜欢用小时来计算离高考的时间,结果适得其反让我们以为高考是几百年后的事,那个庞大的数字让我们心安理得。补习、上课对我们而言不过像是一种心理安抚,我们顶着高三的头衔每天按时地坐在这里看字、睡觉、聊天。回家后依旧上网、租影碟,看滥到可以的电视剧,电话粥煲到让父母恨死贝尔。日子很好过,好过的让我们忘掉了什么时候从短袖换上长袖。我们在一片扰攘中迎来了真正的高三。

20xx年9月正式开学。

教室似乎像是有自傲的情结,每年我们升一级,它便要跟着往上攀一层,学校似乎希望我们在拾级而上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身份。但收效甚微,开学的时候,大家唯一抱怨的事就是每天爬楼梯到脚软,一边做着腿部运动,一边不是增加心里的沉重感而是咒天咒地。于是懒人有懒法,除却地震失火,我们决不轻易下楼。然而也有兴奋的事,作为学校的大哥大姐一级的人物,我们有了不穿校服的特权,一时间,教室里便多姿多彩,和同学们聊天的话题里也多了明天穿什么衣服的预谋。上半学期无疑是轻松的,原本让我们头疼苦恼的地理生物统统消失殆尽,学文的人不必苦钻物理化学,开心到看过去的理科老师都趾高气扬。学理的人则彻底地向历史saybye—bye,政治虽是逃不掉,但课程的氛围是轻松得一塌糊涂,简直把政治老师视作透明人,自作主张地改为自修课谁都知道在高考的大前提下,老师绝对是会在这些副课里给你足够的面子。高一高二的沉重课业负担在高三的起始忽然变的无影无踪。这着实让我有些快乐得难以相信。虽然我依旧是说服着自己自觉地做课外的习题,提前背诵古文和政治观点,然而,心思则全然不在上面,每晚在书桌前庸碌地坐足四五个小时,然后用“11点才上床睡觉”这个听起来还不错的的作息时间来自欺欺人。

我到现在仍然想不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氛围紧张的,它是早有预谋的,却是一声不响地入侵。作业多了,练习多了,测验多了,我们总觉得怎么好像不久才考过试,老师又拿着一摞卷子气定神闲地踱进教室。厚厚的辅导书发起来像是免费的,我们每收到一本就要感慨一番,发誓说这本书是永远做不完的,然后嬉笑着在封页上签下自己的大名,说要带着它们去冲刺高考。然而,我们绝没有想到它们只是一个开头,并且寿命那么短,很快就被我们解决掉了,然后推到一旁用来积灰。

我走完了我的高三上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在我半年的荒废中居然还不离谱,我挤进了百名之列这在我们这所市重点高中意味着你能进一流的名牌大学。但这个名次却颇让我父母不满,他们想不明白高一高二时我尚能捧个年级第四回来,常常转悠的位置是在二三十名,怎么到了高三应该是发力的时候却退步成这个样子。我的解释是大家都发力了呀,而我的力太小,拼不过。其实我心里还是蛮欣慰的,因为我知道我并未在上半学期全心地来拼搏,因此我有足够的理由来坚定自己的信心。过年的时候有高一高二的小学妹打来电话问我高三苦不苦啊,我在电话这头咬着一串冰糖葫芦,含含糊糊地答还好啦,依然活着并且四肢健全。她们在那头笑的不可抑制,而我在这头乐观至极,我无比坚定地相信着自己的未来。

假期还没结束,但我们依旧提前坐进了教室。身处高三,我们能理解老师和学校的良苦用心。很明显地,大家都不似暑假补课时那般散漫,不仅听话的按时来,在课堂上也极少再看见有人趴在桌子上与周公约会了。班主任赞我们越来越有高三学子的样子。当然了,还有不到四个月,现在的我们已经或多或少地观察到了时间的无情,谁都不想把自己的未来当做赌注。

20xx年2月中旬另外二分之一的高三开始。

开学的前一天,我把我的座右铭写在n次帖上粘得到处都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始终都相信只要现在努力一点,哪怕是苦到涩嘴,然而只要忍受下来,那么未来便是灿烂一片。这个想法不仅我有,相信每个高三学子都是这么坚持着的。我们都很清楚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中,进入一所名牌大学意味着什么,而落榜又意味着什么。我们肩上所背负的已经不只是我们自己的命运了,更多的时候是来自整个家庭。这个道理我从小就被灌输着,所以我知道我必须努力。

老师们普遍认为惟有考试才能真正体现我们现有的学习水平,于是考得越来越多,考得越来越难。我在接连几次数学考试中未破90分大关(满分150),开始惊觉自己噩梦的开始。面对着满是红叉的试卷,我几乎绝望到不想再看见数字了。班主任安慰说没关系的,这几次考试比较难,有很多人不及格。可我关注的不是有多少人拿低分,我看见的是依然有出色的同学考出一百二三十分的佳绩,这种比较更让我惊慌失措,我不敢想象我拿着一门未破及格线的数学成绩怎么敲开我的理想大门。

午夜梦回的时候,我反复地问自己:几个月前还自信满满的那个“我”到哪里去了?我想我大概把她弄丢了。在那段日子里,我疯狂地到处托人找数学家教,一个人倒两次车去上课,然后在黑漆漆的夜里独自走过没有路灯的长长街道。我很难启齿告诉朋友说我在上数学家教,他们会大惊小怪地咋呼:“你还补数学?那我们怎么办?”每个人的标准和理想都是不同的,性格使然,我过分地苛求完美,我希望在高考中我带去的那个自己是绝佳的,我恐慌着一次纰漏就能让我彻底地跌入深渊。

第一次模拟考,我是以一种颓丧状态迎来的。结果自然是不好的。按区里的排名,我只可能进华政。这个预言让我无比失望,我并非苛求自己一定要进名牌大学,只是从小到大,复旦在我的心里一直占据着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那是我的一个梦,一个理想,一个追求。某天当我发现这个梦,这个理想,这个追求,我没有把握去抓紧它,它似乎离我越来越远,那种心痛是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

几个月里我忙着和数学套近乎。每天无论当天有多少作业,完成后有多晚,我都严格地要求自己必须做掉多少页数学练习卷,中国有句古话“勤能补拙”,我坚信这点,所以我把计划表压在桌下,若是哪天犯了懒没有完成,就用猩红的颜色在纸上记上叉,这个方法很管用,因为隔天我再次桌前写作业时,那些叉便非常灼目地刺着我的眼,使我又想起我不及格时的那种心痛,便不敢再违约。我还把我几次惨到不行的数学卷子贴满了整个房间,那些令人汗颜的分数能够很起作用地激励着我,但每次我父母进来的时候就浑身的不自在,他们说:“人家都是在墙上贴奖状,你倒好,把这么难看的考卷张扬开来。”我说,现在不难看的话以后就永远不会好看了。

不晓得是这几个月的集训有了功效,还是老师为了给我们面子而出题简单起来,反正在以后的考试中,分数慢慢地漂亮了,并且也开始改了上窜下跳的毛病,这让我开心的一塌糊涂。但依班主任的说法是我的心态越来越好,才导致成绩的稳定。我不知道“心态”确切地是指什么,但信心的确是一样不可缺的东西。后来我进了大学再去看这一段路的时候,我想有时人的自信就是靠一些很细小的东西来支撑的,几次的考试失败几乎能摧毁一个人,但同样的,几次的成功也能重塑信心,但这个“成功”的头是最难的,就要看你有多大的劲从地上爬起来。我在那几个月里拼命突击数学,现在想来对于学业上起的作用可能还不及在心理上起的功用,因为我花了大力气来攻克它,所以我有绝对的理由相信我能看见我付出辛劳后的收获。这种“绝对的理由”所赋予心灵上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全市的第二次模拟考中,我发挥的很好。在文科班里我攀到了第一的位置。

5月,照理应该是最后冲刺的时段,但绷紧了半年的弦,让大家在这个时候都不约而同地开始疲倦起来,并且在这个时候,全中国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不速之客——“非典”。更把我们的生活搅得翻天覆地。我们在这一片混乱中被老师告知要不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有空的时候要不忘看一下体温表,出入人多的地方要不忘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上海还算平静,但气氛依旧紧张万分,这让从未经历过大事的我们感觉到一丝刺激,沉闷的苦读之烦也由此一扫而尽。我们想尽办法从地摊上淘来各式漂亮的口罩一晃一晃戴到学校里来招摇,也有了充足的理由不喝开水,而去小买部抢购富含维c的鲜橙多。

但这种快乐没维持多久,因为学校很快就给我们放了大假,让我们回家复习。回到家一下子就有种失去方向的感觉,第二天我足足睡到下午两点接着独自晃悠了两天,然后想起老师在我们临走时几次三番地叮咛我们一定要保持住紧张的状态。于是自责不已,为了遏止自己的妄为,我把墙上的试卷揭下,换上了“天堂和地狱仅有一步之距,成功和失败只有一箭之摇”的对子,横批是“杀进复旦”。我把这副不工整的对联贴满了房间,以此来警示自己。却令父母以为我的决定是若不进天堂就一定会下地狱,于是又嚷着要我撕掉。但我这次却是态度鲜明地sayno。人有时候就必须用某种压迫感来鞭策自己,至于真的高考失败后要怎么做,那又要另当别论了。但如果起始就给自己过于宽松的未来,留下了太多的退路,那么必然地,在考试中,你就绝不可能把你所有的潜力都发挥出来,这也正是项羽破釜沉舟的道理所在。我在日记里对自己说:这个世界是趟单程旅途,走过了就不可能再回头,高考是经不得半点“不小心”的,否则我将会走入另一个生命轨道。

20xx年6月7日高考正式开始。

我现在已经无法确切地回忆起那三天的情景,唯有考完数学的第一天印象最深也难忘。我们这一届的数学考题很难,我有很多朋友在考完数学走出考场后就已经绝望了,然后把这种绝望带到之后的四科考试中,无限量的翻倍。其实我同样考的很恐怖,恐怖到我现在都不敢想,与心里原来的希冀有很大的出入。在回家的路上,我冰凉的快要失去体温了。但我不断告诉自己不过只有一门不佳,我没有理由就这样放弃。“往前看”那才是绝佳的的方法,否则我将会为把低落情绪带到后来的考试科目中而追悔不已。

后来成绩出来再看时,我的数学的确如设想的那般不堪,但其他五门却都很正常,并且还有几门是超常发挥。于是总分并不显得很难看,也由此在之后接到了我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

今天,当我坐在电脑前,看见自己过往的一年在手指的敲击下重新出现在屏幕上,那种感觉很复杂。高考的确会让人长大,有很多心灵感悟是永远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只有真正走过了这段路才能体会到个中滋味。我们那一年中常常哀天怨地,说这世上怎么就有“一考定终生”这怪玩意儿,然而,现在我们重新回味那段日子,却有略有谢意,我们在这一年中尝遍了酸甜苦辣,哭过,也笑过,在那番磨练中,我们成熟了。再次回首往昔,那真的不过就是一米远的天堂,走过了就可以拥抱天地。

中考结束后,我可以说是轻轻松松地考上了全省重点。所以整个高一的心态都感觉非常良好,可以说是有些自命不凡。日子虽说不算过得浑浑噩噩,但也是无甚长进。幸运的是我碰上了一位对我帮助极大的老师,我开始认真审视自己在文科方面的兴趣与天赋。到了高一下学期,我基本就已经坚定了自己读文的信念,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的成绩十分地一般。不知不觉地,高一一年的时光就已经消耗完毕。暑假里,我定下了雄心壮志,相信自己一定能在文科班上出类拔萃,尤其是相信自己的天赋与兴趣一定能帮助自己取得成功。

时光过得很快,高二一年比高一更快速地从我的指尖流逝了。我感觉到了一丝的慌张。又是一年暑假,我开始认真审视自己在文科班过得这一年。一年里,我上课不是在手机上网就是在玩游戏聊天睡觉,周末就是打球上网,与老师的关系也不甚融洽。出于对政治老师的厌烦,我干脆不听政治课,考试一片空白。满分150的试卷,我还考不到60分,可想而知那时的我成绩有多糟糕。年段区区两个文科班,我的成绩只能排在年段100名开外。当初自命不凡的我在老师的眼里根本就是一个差生。我感受到了一丝丝的心理落差。值得庆幸的是我处在一个负责任的学校里,在语数英这几个科目上,我不得不努力,所以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的地步。虽说如此,也是大厦将倾了。我知道我不努力只有沦为他人的笑柄,更对不起当初高一时一直看好我读文科的老师。更加对不起自己的父母。由于我是男生,又是在一所以理科见长的省重点中学,文科完全不受重视,父母让我读文科已经是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只是我只顾自己感觉,没有体谅到这一点。

暑假里,学校开了一次高三动员大会,班主任也请来了去年考上厦大的一个学姐来给我们作报告。我在心底默默地想,我还有机会,但我真的输不起了。记得那年的夏天,我第一次主动自觉地看起了书本,第一次为自己因为看了一场奥运会比赛而浪费了读书的时间而感到一点后悔。或许高三的状态,就这样被我一点一点地找回来了。

20xx年的9月,高三正式开始了。大家此时拼搏的目标都很明确,那就是明年的高考了。我开始主动地学习,希望自己能把高二时遗落的全都补回来。我也和大家一样,把北京大学列为了自己奋斗的目标。可是我只能把这个目标默默放在心底,一个年段倒数的人想要上北大,那只不过是嫌自己被人看的不够k。我不再像以前那么自命不凡了,我发现有很多东西我只是一知半解,一些知识干脆就是一窍不通。前文说过了,我的高二生活被我乐呵呵地挥霍一空,我只能重头开始恶补我失去的一切。

我开始学会尊重每一个老师,包括我原来一直很不屑的政治老师。我开始认真听课,始终保持着精神地高度集中。说实话我的政治老师讲课并不是那么引人入胜,但我相信高三的课堂一定是精华,我必须在课堂保持高效率。当那些好学生们在他们认为无关痛痒的课上做作业背课本时,我只是认真地倾听老师说的每一句话,记录下每一个重点。我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晚自习,其实就是补差班,给差生开小灶的。我抓住了这个机会,我并不单纯地把晚自习当做是补差,而是一个很好的与老师交流的机会。我把许多疑问与老师沟通,得到了最好的解答。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一定要在课堂上保持高效率,高三的课堂45分钟可以抵得上自己晚上苦读几个小时,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也十分重要。我相信大家都有着优秀的学习习惯,在这一点上一定比我做的更好。

很快又来到了20xx年。高三的第一个学期结束了。我已经进步到了年段的中游水平,即60左右。班主任开始对我这个混日子的差生另眼相待了,可我自己知道自己的实力,年段的中游只能保我上本一的末流大学,更不要提什么梦想中的北大了。但是在大考小考的不断进步中,我找回了自己的自信心,但是我从不乐观,因为我根本没有资本乐观,要考个全班前20对我来说依然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寒假开始之前,我们参加了第一次省质检。我认真地准备,由于我一个学期以来的自我充实,我感觉我高二留下的空白已经被我渐渐地填平,这是我上高中以来第一次考试之前感觉胸有成竹。最后的结果出来了,我考了全班20名,年段39名。班主任特意找到了我,表扬了我高三的状态。但是我的头脑依旧是清醒的。学校也开始在大考后举行年段规模的表彰大会,通常文科年段前20的同学会被点名表扬,然后有奖状之类的东西。当然这次没有我的份。我想起了新东方总裁俞敏洪的成功秘诀(我知道提这个很俗气,他也不是我最欣赏的人):向优秀的榜样学习。这些同学都是最精英的优秀分子,我必须向这些优秀的榜样学习,个人智慧永远都是渺小的。

接下来,就完全进入了高考倒计时的时代。

是的,在我不断的进步中,高考也越来越近了。第二次省质检我考出了好成绩,彻底让班主任对我刮目相看了。但是,不断的进步也给我带来了压力,下次还能不能考得更好?这样的问题总是在考前出现。我只能尽量不去想他们,因为人在高三,确实要承受不少的压力。有许多同学在红榜上屹立不倒,也有很多上下颠簸昙花一现。我承认高考,尤其是文科高考,投机性是非常强的,也就是运气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例。可无论如何,终归是要拿实力说话。我承认我不是那种天生特别聪明的人,每一点的进步都要靠自己的汗水来换回。晚上,我在学校晚自习,周末,我参加了两个补习班。我开始享受这样的生活,因为我读的是我自己喜欢的东西,念得是我爱的文科,我从不为自己选择文科而后悔,高三在文科的享受中快速度过。大家也渐渐地把我视作高考的种子选手,我依旧是按部就班地学习,学习。

直到最后高考波澜不惊地度过了。很遗憾,尽管我上高三以来不断地进步,一直进步到高考,但是我那年段第8的成绩还是没能让我搭上理想的北大末班车。不过我已经非常幸运了,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文科,庆幸自己真的在最后一年的努力中证明了自己,庆幸自己最后依然考到了一所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好大学。

20xx-20xx,两年的文科路很快就走完了,有遗憾也有收获,人的成长总要付出代价的呵。我依旧填报了心爱的文科专业,希望能在北京的那个角落里,做完没有做完的少年文科梦。

文科从不负我,我定不负文科。

望天门山教育之旅【第八篇】

遵义红色培训班让我们重走革命之路,学习党的历史。通过几天的现场教学和课堂教学的学习,我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之必然,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意义重大。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望天门山教育之旅优秀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遵义,是每一位中国共产党党员都铭记于心的红色革命圣地。红军纵横万里,最关键的会议、最重大的转折、最神勇的战斗、最恢宏的辞章,都成就于遵义这片土地。

12月17日至12月18日,我有幸参加了局机关党委组织的“回望来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遵义红色教育之旅。短短两天的时间里,我们瞻仰了主要革命遗址,聆听解说员为我们讲述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我们虽未能一一重温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但我们心中充满了对革命先烈无限的敬意。

我们首先参观了遵义会议旧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遵义会议纪念馆里,陈列的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件件珍贵实物、一行行史料文字,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伟大革命精神。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红军菩萨的香火弥久不衰,是因为这些为劳苦大众打天下的红军还活在老百姓的心中,红军精神不死”。在红军坟前,解说员深情地讲述着红军战士的伟大事迹,突然有一种无比敬佩的心情,不禁潸然泪下。险峻的地形,匮乏的物资,敌军的围剿,“左”倾思想的误导等,真的无法想象伟大的共产党人是多么艰难地走向胜利的。这种顽强的革命精神一直深深地激励着每一位中国人。

在红军山烈士纪念碑上,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闪闪的大字深深震撼着大家。碑的顶端,5米高的镰刀锤子标志,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碑的大圆环外壁上镶嵌着28颗闪光的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奋斗,取得了全国政权。这一胜利是千千万万烈士鲜血换来的,他们虽死犹荣,他们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大圆环还由4个5米高的红军头像托着,东南侧为老红军形象,西南侧是一个青年红军形象,东北侧是赤卫队员形象,西北侧是女红军形象,寓意着红军威震四方。

纪念碑前,我们全体党员举起右拳,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声音回荡在山谷中,向我们的革命烈士致敬,我们一直不忘初心,我们一直牢记使命,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在史实前切身感受一道红关所彰显出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英雄气概。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回望前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遵义红色教育之旅虽然已经结束,但那些烙印在思想里的红色记忆不会消散,特别是遵义会议体现出的信念坚定、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团结、敢创新路等精神,在新时代依然绽放光芒。今后,我们将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考察调研时的讲话精神,用遵义会议历史经验指导日常业务工作,用扎实的工作成绩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助力怀化法治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世界革命历史上被称作是奇迹。遵义会议,在这简陋、狭小的房间里,我国的红色革命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翻开当年的回忆记录,可以想象朱德是如何批评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支持毛泽东的主张,朱总司令说:“如果再继续这样的错误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了!”语气是如此的坚定,可以想象当时的会议气氛是如此的紧张、激烈。党的路线方针该何去何从,这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美籍华人韩素英曾如此的概括,“最初是一场无计划的仓促大撤退,面临着内部分裂和外部围歼的危机,后来成为史诗般的壮丽长征”。毛泽东主席又是这样的评价,毛主席说:“四渡赤水是我平生得意之笔”。

遵义红色传承,党性锤炼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培训,开设了“遵义会议精神”、“四渡赤水与四渡赤水精神”等专题讲座,建立了遵义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青杠坡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馆,耿飚将军纪念馆,红军过茅台陈列馆,红一军团陈列馆等现场教学基地。通过瞻仰革命遗址,听革命先辈故事,缅怀革命先烈,重温了革命历史,感悟革命精神,感受爱国主义将士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体会峥嵘岁月下,领袖人物运筹帷幄的风范,革命圣地给我带来了精神上的洗礼和心灵上的震撼。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世界革命历史上被称作是奇迹,现在我们在红军革命历史纪念馆、陈列馆参观时,虽然看不到当时革命者们四渡赤水时的真实照片,而只有遗物和画出来的图片还有一些简短的文字说明,但当时的亲历者并不会想到他们的历史壮举会被写进书里,他们的遗物会陈列在博物馆里供后人瞻仰。今天有人重走长征路他们也只能看到红军长征路线周边环境的恶劣和险峻,而无法从内心里复制出当时长征者们那种坚定向前的勇气和决心。

三十年如一日,用有限的生命去续写忠诚,人的可贵不在乎收获了什么,而是自己为社会奉献了什么,有的人奉献了生命,有的人奉献了青春,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的是无私奉献,而不是自私的索取,当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越来越好,人们的物质生存条件越来越好时,我们更应该时刻不忘那些为今天美好生活甘做铺路石的奉献者们,他们的无私精神更应该被后来人歌颂和铭记。

灰色的关墙算不上高大,关门正中上书“娄山关”三字也绝无想象中的气势。但当我立于关口,俯瞰众山,才能体会毛泽东笔下“雄关漫道”的真意。黔北的山,海拔不高,但险峻异常,错落有致的绝壁间,蜿蜒盘旋着一条国道,穿关口而过,链接川黔两省,古人有诗写到“大楼高压万峰巅,鸟道才容一线穿”可谓切实。就连毫无军事理论知识的我,看到这样的地形,也读懂该地的易守难攻,和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就在80多年前,共产党领导的中央红军曾两次攻克娄山关,这座“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鉴证了中央红军的涅磐重生,鉴证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年初,中央红军血洒湘江,在围追堵截之下,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在一败再败,前途渺茫的氛围中,这次被大多数党史专家认定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在这座黔北重镇召开了。会议整整开了三天,没有鲜花和掌声,虽然会场是当时遵义城最好的宅子,国民党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邸,但参会的二十余人,心情却万分沉重。整个会议围绕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以及被迫长征以来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进行了激烈讨论,会议决议否定了以博古、李德为主的错误军事领导,进行了党和军委主要领导同志的更换,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听完讲解员耐心细致的讲解,我走到会议旧址旁的广场上,端望着这座黑白色调,精巧别致的官邸,回味着这段荡气回肠的往事,我仿佛能够听见会场上,周恩来真诚坦荡的自我批评,毛泽东详实全面、有理有据的反报告,以及彭德怀那饱含愤怒的湖南口音“崽卖爷田不心疼”,我深刻领会到了这次绝处逢生的会议所传导的精神“实事求是”。是的!没有句句是真理,只有步步实事求是。

走进遵义会议陈列馆,站在多媒体沙盘之上,看着红色箭头所勾画出的壮丽往事“来回穿插,四渡赤水,详攻贵阳,剑指昆明,虚晃一枪,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段所有共产党人耳熟能详长征史,用实践证明了遵义会议决议的正确,你可以把临危受命、力揽狂澜、扭转乾坤等等词汇都用在毛泽东身上,正如陈列馆里的背景音乐“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所唱的,毛主席有足够的理由接受这样的歌颂。但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用兵真如神”依靠的是什么,是什么带领共产党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我认为正是“事实求是”精神。1956年,毛泽东在八大预备回忆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我是犯过错误的,比如打败仗,长征时候打土城是我指挥的,茅台那次打仗也是我指挥的。”毛泽东一生打过四次败仗,其中两次发生在被他自认为得意之笔的四渡赤水期间。没有丝毫的掩饰,败仗就是败仗,没有这种对大小战斗实事求是,几近严苛的总结与分析,哪有整个战役用兵如神的神来之笔。苟坝会议旧址外,走在那条著名的真理小道上,对于“实事求是”的理解愈发深刻,当年红军指战员正是以这种精神作为指导,在一次又一次转危为安,转败为胜,转坎坷为通途的努力奋斗中,熔炼出最顽强不息最灿烂夺目的生命力。

短暂而又充实的教育活动让我收获颇丰,回望党史,我们党不仅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从容与豪迈,更有“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悲壮与苦难。一部艰辛的奋斗史,记录了一代又一代朴实的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实践探索的伟大实践,而今,党中央吹响了决战贫困的集结号,两个百年梦想近在咫尺,越是在这关键时候,“实事求是”就显得愈发重要,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一定要把遵义会议精神带回去,带到工作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努力作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率”要求,撸起袖子,俯下身子,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走好共产党人新的长征路!

望天门山教育之旅【第九篇】

近日有幸读了《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一书,作者李希贵是山东省淮坊市教育局局长,其人是从一线教师一步一步走上来的。正是因为如此,他很善于从一线的课堂和教师、学生等方面入手开展常态下的学校、课堂。应该说本书没有深奥的理论和枯燥的高调,有的只是作为一个教育的思考者每天日记式的真实感受,不掩饰、不做作、不奉承、不盖瑕,直抒胸臆,记录当时真实的感受和反思,对于我们老师就是真实的、可接受的。

本文是通过36天的研究,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和纽约的中小学教师一起,通过对常态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教学事件”进行点评和分析,启发教师们自我反思,并以此构建一个教师培训的模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课堂听课,自然天差地别。

“说得实在,才能做得实在”一文指出,美国的课堂评估表虽然有二十几项内容,但大都是实实在在的具体要求,可操作性非常强,可以照着做。又如中小学生守则的要求对比,也是让人感到美国的更加实在,都是可以见诸行动的细节,要求非常具体明确。而我们的守则却是有点“好高骛远”境界高了点,超出了小学生应具有的思想水平和领悟能力,是需要好好思量一下了。到底什么该修,什么该继承值得深思。

望天门山教育之旅【第十篇】

每个人出生的那一刻,就面临着若干道选择。而职业选择,更是人生的一大重要决策。职业教育则是为这一决策提供支持和保障的教育体系。最近我参加了职业教育红色之旅,对于职业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段: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与经济服务的教育,其基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激发劳动创造性,促进劳务者向高层次、多领域、多技能发展。生动的职业教育红色之旅是对这一基本任务的一次深入理解。

职业教育红色之旅中,我更全面地了解了职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红色之旅重点推荐的是一批职技骨干,在他们的授课下,我既增长了技能,又增强了学习的热情,深刻了解了“不断创新、不断学习”的理念,也深切感受到了通过劳动创造价值的魅力与人生追求。

第四段: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前景。

职业教育的事业发展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构建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职业教育红色之旅中,我了解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前景,并更深刻地认识到,职业教育要和融入市场经济要求相吻合,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此,职业教育改革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有效地发展目标、适应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适应现代市场及新型企业的发展趋势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职业教育的特色,使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有广博的领域知识,又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非常好的实践操作技能,终成为具有很强竞争力的职业人员。

第五段:总结。

职业教育红色之旅收获良多,让我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学生一起从人类文明形而上思考走向物质文明的现实,从思维的到行为的,从时间的到空间的,都参透了深刻。历史的变迁虽然已渐行渐远,但它那件极具实用价值的历史遗产,却一代一代地家传户晓,不断铸就着新世纪的特色与人文。在这样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迎来了转型与升级的重要发展阶段,我们也迎来了学习与成长的新时代。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2473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