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小学五年级语文论文 五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优秀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881459

【导言】此例“小学五年级语文论文 五年级语文教学论文优秀5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生语文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培养 语感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当今语文教育的著名学者王尚文先生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的,其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而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主体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把语文教学变成单纯的传授语言知识、进行思想教育的工具,这样必然使充满旺盛活力的语言文字变得苍白无力,不能较好地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学起来也是毫无兴趣、索然寡味。学生语感能力得不到有效的训练,语感素质得不到提高,这势必影响到学生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水平,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近年来,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重新审视、重新定位中,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语感作为一个人必备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应把语感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多读多记,积淀语感

我国传统阅读教学重视语言的积累,强调博览,熟读成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读、熟读有助于正确理解,有助于感受形象、语言的美,还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运用时得心应手,意到笔随。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诗文更应要求儿童熟读成诵,这是一条为前人所证明的积累语言和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语感能力的培养在儿童时代尤为重要,正如郭沫若所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注重加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有感性的积累才有理性的妙悟。

二、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增强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的基本训练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反复朗读课文能体验到文章语言文字的节奏、情绪色彩、内在韵律、情味气势等。当然朗读是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进行。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激起学生对语言文字鲜明的“内心视像”,一边读,一边在脑中浮现画面,引导学生正确地感知语言文字,促成其“内心视像”的形成。特别对那些难于言传的词句,更要通过朗读来意会,感受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象置身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段文字写得很美,应以一种惊叹、抒情的语调去朗读,朗读时要特别注意轻重缓急。第一句突出草塘之大之美,如置身于海洋的感受。第二句写的浪花(绿色的草浪)的颜色和动态变化,要读出动感,前缓后急。且边读边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情感:又大又美的绿色海浪,微风中,碧浪涌动,向远方延伸,这是一幅多么美妙令人神往的画啊,置身此景中,赞叹之情有之,喜爱之情有之。可见,通过有感情朗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色彩和内在意蕴直接敏锐的感知力,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其朗读水平也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朗读与语感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三、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训练语感

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联想,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语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焦急”、“耐心”这两个词语,诱发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首先让学生展开联想,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如到车站接亲人(外婆或爸妈),你提早等候在车站,可是未到时间或车晚点了,这是你的心情当然是焦急的。然而,你仍然要坚持等候,没有回家,这又表现出很有耐心。由此点拨引导,学生即能顿悟到此处的“焦急”是表现出了老奶奶盼望早一点看到总理灵车;“耐心”表现了她送别总理的诚心,不管多晚都要等到。这就准确地反映了老奶奶对热爱和怀念的感情。

四、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获得语感

阅读教学中讲究阅读技巧,可以让学生容易理解课文,从而获得语感。如《少年闰土》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其表层意义很好理解,但是要真正读懂这句话,把握其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及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就得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品词析句才行。老师要善于启发,巧于点拨,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剖析。“天空”本来是一望无际广阔高远的,给人一种心胸开阔、自由舒展的感受。而此句中的“天空”一词,前面用了三个方位短语加以修饰、限制,使得这天空是有形的,是被可怕的高墙围住的很小的一块。这里的,“高墙”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指封建制度,封建规矩。他们生活在封建家庭里,生活在高墙之中,不能接触到外面广阔的世界,如井底之蛙,只能坐井观天。所以,这三个词一步一步形象地写出了他们当时的生活环境很狭窄,知识很少。教师应启发学生联系上文或结合背景资料体会到,在此有“我”对闰土的赞美,对高墙外自由生活的向往,也有对自己生活环境的厌恶和不满。这看似简单明白的一句话,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味。我们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激活学生的语感,进行语感训练,使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激流中,培养学生语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因为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使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小学生语文论文【第二篇】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由此可见,朗读是感受语言、训练语言的基本方式。

一、训练学生朗读的能力,感受语感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朗读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口语,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加强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如果学生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产生不了共鸣,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在阅读课上要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1.备读是指导、训练学生读的前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只有精心备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精彩示范读并指导学生读。教师备读,是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的过程,是教育者先接受教育的过程。要让学生直接感受,教师首先要直接感受。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时,才有可能对他们进行恰当地点拨,指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备课时,尤其要注重备“范读”。因为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

2.加强朗读示范。教师通过录音带表情示范性朗读,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到朗读是一种的享受,产生朗读的冲动,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精彩范读能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引起共鸣,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学会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还能使不同的内容,通过完美的语言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的语感。

3.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中可以组织自由读、默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齐读、同桌互评读、指读、模仿读等形式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即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学生在朗读过程还能品言中之意,悟言中之理,感言中之情,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

4.朗读技巧的训练。停顿、轻重、快慢、语气是朗读技巧的四大要点。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例如,《鸟的天堂》这一课,其中有一句:“真是一株大树。”抽读学生时,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真是”上,有的学生把重音落在“大”字上,显而易见,学生对上下文的理解还为完全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理解了应重读“一株”,对榕树之“大”的体会也更深了,增强了语感,理解了文意。朗读技巧的训练,既是读得流利的需要,也是提高声音的表现力的需要,增强了语感理解了文意的需要。

二、课文讲读中的朗读,感悟语感

1.朗读比较法。引导学生将调整后的语句与原型进行比较朗读。在比较中朗读,训练和培养学生语感。如《狼和小羊》一课,将“我怎么可能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改成“我是不可能把您喝的水弄脏的。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虽然它们表达的感情意思一样,但通过朗读比较,学生便逐渐悟出它们表达的感情不一样,培养了语感。

2.鉴赏词句,抓重点词、重点句朗读。体味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如在《荷花》一课,我着重强调“冒”“有的有的”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读,在学生的脑海里不仅出现荷花的动态美,而且也能体会荷花的那种千姿百态、洁白无暇、清丽脱俗的品质。

3.带着问题读。教学《桂林山水》这课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反复读课文,特别是通过一些重点语句的朗读,读着、读着,学生体会了文字的内容,对桂林山水喜爱之情的语气就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了,增强了语感。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可见,广泛阅读,熟读成诵,是储备语言材料,培养语感,发展语言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五年级语文教学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五年级语文 教学 探讨

一、前言

新课程的不断深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已是热点的话题。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求知充满了渴望,对于新奇的事物充满了好奇。而学生对知识的求知若渴,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效率就要发挥到最大,但仅课堂教学是不能满足于学生,也要发展课外学习,课堂也是学生解惑、求知的重要场地。语文课堂的活跃,让我们反思,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语文课堂的教学率是否发挥到最大呢?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否提高呢?对其进行以下分析。[1]

二、对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学习的重视

作为教师而言,要紧随教育形势的发展步伐,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注重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学习。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改变以教为主的观念,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引导学生去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中,还应该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多个层面共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三、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偏低的原因

1.教师的教授的方法。在现在课堂中,虽然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大多数的讲课方法还是比较单一、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主,让学生的学习有些被动。这样课堂的效率就不能完全的发挥最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也就降低。

2.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禁锢。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中倡导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为辅。但语文课堂中,教师预先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对答案固定,让学生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心中的问题及答案,由此使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降低,学习的效率也就随之降低。

3.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忽略。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知识学习的重视,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培养。没有兴趣的学习,犹如枯竭的泉眼,老师教授时也是比较费劲的,这样语文就比较呆板,让学生对之失去兴趣,课堂的教学率也就降低。

四、改进措施

1.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了老师,也是提升小学生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激励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而学习氛围在学生学习时,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影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态度和热情。所以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心理下,展开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如在学习《童年的发现》这一课,我走进教师时,拿了一组动画影片,同学看见我拿到影片,好奇的问我:“老师,你哪影片干什么呢?”“这个影片和要学习的知识有关吗?”等一些问题,我只是神秘的一笑,等会上课你们就知道了。在课堂上同学们看过动画后,我提问到“同学们是不是会做和动画上一样会飞的梦境呢,知道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吗”,学生惊奇的看着我,开始讨论自己曾做过哪些梦。这样课堂上的气氛一下子就变的轻松,愉悦。我在学生的讨论中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看书中主人公是怎么来解读自己的梦。一节课就这样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渡过,这样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也就乐此不疲,对语文世界也充满了好奇。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被动化为主动,使课堂的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2.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引导,是很多教师非常重视的问题。教学过程中,要以“趣”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在语文授课中,还要培养师生之间的交流和默契,使学生对老师教授的科目有期待的心情。语文教学中也要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因为小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认知新事物,其表现在好奇、好动、思维发展,对与教师给予的表扬和鼓励是很期待的,所以在语文课堂中,要通过不断的鼓励,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对语文课的学习热情。如在《珍珠鸟》先给学生放映一些鸟的图片进行观看,告诉学生要认真的观察放映的映像,首先让学生写下看到鸟儿的特征,并让几个平时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对所看到的鸟儿进行描述下,对学生的描述进行评价,表扬学生观察的仔细。在接下来的讲课中,并让学生积极的提问,并进行解答,让学生表演“探”这一词,对于发言的学生,给与鼓励让学生以后继续努力;没有回答问题的学生,鼓励他们在以后争取课堂发言。这样学生对所表扬自己的老师就会产生好感,并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答题。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2]

3.对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所谓的教学资源主要涵盖两个方面,即课外资源与课内资源。课内资源主要是课堂中的教学,课外资源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而综合性学习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注重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所以对于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而言,一方面教师在课堂内要充分重视书本知识,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促进语文教学的目的,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不断地积累经验。例如在对《小马过河》这篇文章进行讲解时,文章本意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尝试与实践。

4.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要求,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而综合性学习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重视,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围绕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进行的,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在学习中呈现出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给予尊重,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发现与探索,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设计题型时,给学生留出更大的空间思考。如《燕子》一文的学习时,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收集资料,体会大自然,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五、结束语

我国教育事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后,不断的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不仅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还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小学生语文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困生;学生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58-01

如何正确看待学困生,是关系素质教育能否真正实现的关键。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如果小学生学习困难这一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就会给学生今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笔者认为,小学老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观察,对待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因材施教。

1.转化 "学困生 "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转化"学困生"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我们还要努力使中等生成为优等生,并在优等生巾培养英才的苗子。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应理解为: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快地或较好地达到新课标规定的要求;少数学生也能达到新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而少数尖子学生甚至可以超过新课标的要求,超过越多越好。总之,应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破除了"学困生不可避免"论,才能树立起做好转化"学困生"工作的信心,从而去研究、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使"学困生"得到转化。另一方面在抓紧学困生工作的同时,不放松对中等生、优等生的教育,使他们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树立正确评价学生的观念

长期以来,学校评价学生时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认为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在学生集体中总是呈正态分布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必然有优、中、差的等级之分,而且中等生是大多数,有少数是优等生,同时也必然有少数学困生。因此,出现学园生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因为"正态分布"是随机现象的一种常见分布,而教学是有控制的行为,教学工作做得好不好,可以使分布曲线产生右偏或左偏。尤其要说明的是我们学科所指的"学困生"是指不能达到新课标基本要求的学生,而新课标是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而制定的,也就是说,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也证明,他们所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数学成绩优良,少数学生成绩也在及格线之上,没有"学困生"。由此可见,学困生的存在,不是必然的规律,如果我们的工作做好了,是可以不产生学困生的,即使有了学团生也是可以转化的。

3.培养学习兴趣

理解能力差、对知识和能力感到乏味并且没有兴趣是学困生的共同特点。学困生绝大部分是基础水平很低。为此,教学中要合理控制教学进度,减少难度,降低坡度,循序渐进地教学。语文教学以实用为基础,不像数学可以"举一如例题反三如做训练"、"举少胜多",而常常是"举十反三"、"举多胜少"。教学中应指明语文学习特殊而具体的日标,要求学困生掌握、运用一定数量的词汇,会说基本的交际口语,会选择能表达真情的话赞赏别人,会写一些常用应用文如请假条、留言条、通知等,使其感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激励,产生学习和实际运用的兴趣。课堂上学困生的表现和练习测试的结果等,都给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反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及深浅度,对学困生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恰当地纠正,并有针对性地辅导答疑,有效缩小学困生数量。这是转困的基础。

4.尊重"学困生",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

学困生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上课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或应付了事;考试成绩不理想。如果作为教师只看到学生不能完成作业或成绩不理想就予以否定,这将大大地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严重的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如果想真正帮助"学困生"得到进步,就不能因为他成绩不理想而歧视他,相反,而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我现在所教的班级中。有一位头脑灵活,性格十分活泼好动的男生,他上课控制力差,常搞小动作,所以影响了学习,上期语文成绩分数是最少的。这学期开学,我把这位坐在最后面的学生调到了最前面。并对他说:"你上课老搞小动作,把你放在最前面是想监督你。希望你有所改变。其实最重要的是,你很会说话,我想看到你在上课时第一个把手高高的举起来。明白吗?"当时他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后来只要是他上课没搞小动作,积极举手,下课时,我都会对他说一句"你真是学习语文的一把好手!"每每听到这话,他都能露出自信的笑容。这学期,连续两次小考他都打了"优"。我想作为教师。只要平时把更多的关心洒在他们的身上,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学困生"也能成优生。

5.持之以恒,弹好"尾声"

造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先天性智力低下、家庭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学习方法不当等,再加上受性格、年龄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往往具有很强的反复性。今天学习的东西,明天就会忘记,刚刚得到老师表扬,紧接着又做错事。语文教师必须正视这一点,不厌其烦地、耐心地引导,允许"学困生"多次反复犯错误。事情的向前发展往往会有反复和曲折,"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一样,我们在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时,不能企图只通过几次交谈、辅导、家访就收到成效,对他们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要客观地加以分析,明确反复是"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持之以恒地做好小学生"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弹奏出意犹未尽的"尾声"。

学困生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到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个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虽然本文从教学内部这个层面研究学困生,但学困生的出现并不单是内部教学因素造成的,因而仅从教学内容研究对策是不够全面的。学困生的出现是由学校、社会、家庭综合教育失误造成的,至于实际如何操作还有待一线老师去改进与完善。我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加上老师们对影响学困生的内因和外因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必定会给学困生的转化带来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小学生语文论文【第五篇】

同伴间过多的、缺乏独立思考的互助和合作,以及教师对弱势群体的过多帮助,容易让儿童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儿童的自立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这个问题上,中美教育也是不同的。曾经看过一位留美学者写的随笔,她在文中叙述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一次她送孩子去幼儿园,看见一个大个儿男孩从一个小个儿男孩手中抢走了玩具,还把这个小个儿男孩推倒在地,于是小个儿去找老师,老师却并没有直接去帮他,而是对他说,你要用自己的力量把属于自己的东西夺回来,老师相信你的能力。于是小个儿勇敢地扑上去,硬是从大个儿手中把玩具夺了回来。我们姑且不论老师的处理是否符合教育规律,但至少对培养孩子的自信自立精神是有好处的。

另外,教师一味的鼓励和过多廉价的表扬,有可能让儿童把学习看得过于简单,使自以为是、浅尝辄止的情绪滋生,使儿童抗挫能力下降。在全面推行新课程的今天,我们教师都懂得了要多给儿童鼓励,于是,“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成了教师经常挂在嘴边的教学用语。多给儿童鼓励是不错的,但表扬不能滥用,也不能拔高了用。如果儿童是跳起来摘到桃子,即使是小桃子,也应该给予鼓励,但小桃子就是小桃子,不能说他摘了好大一个桃子;如果儿童有能力跳起来摘一个大桃子,他却不愿意付出努力,只摘了一个小桃子,这时应不应该表扬就值得斟酌了。我们应该明白,有时批评也是一盏明灯,可以使迷途的羔羊重回阳光大道,而批评以后的鼓励就像雨后的阳光,能把孩子们的心灵照亮。

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育万年松。儿童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营养,感性的与理性的、理想的与现实的、文学的与科学的、表扬的与批评的,都要让他们去经历、去体验。不出点洋相是学不会溜冰的,一个人的成长,不经历点波折是不够的,所谓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

2.给学生的心灵播下美好情感的种子。儿童的心灵是一张洁白无瑕的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同时也极易受到玷污;又是一块未经开辟的神奇土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播下的是温馨,就会收获热情,如果你播下的是冷漠,可能就会收获残忍。而语文课程对儿童心灵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语文教材是经过层层严格审定的,它非常重视儿童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多方面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时候不能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思维训练不能脱离健康情感的轨道。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追求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体验的个性化,从而违背文本的价值取向、脱离了健康情感的轨道的现象却时有发生。比如一位教师上《狐狸和乌鸦》一课时,用启发的语气问学生:“……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狐狸吃到乌鸦嘴里的肉。”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同学们纷纷发言。

生甲:“狐狸借一把锯子来,把乌鸦落脚的树锯断,让乌鸦掉下来……”(缺乏环保意识。并且,学生忽视了树还没锯断,乌鸦就会飞走了这一显而易见的事实)教师评:“很有意思!但乌鸦会飞走,结果狐狸还是不能得到肉。”

生乙:“狐狸借一把枪来,一枪把乌鸦射下来。”教师评:“很有创意!竟然想到用先进的武器。这样,狐狸不光可以吃到乌鸦嘴里的肉,还有乌鸦的肉吃了。”(教师显然没有考虑动物保护协会的意见,在为“残忍”推波助澜。)

生丙:“狐狸弄一个打火机来,把树点燃,把乌鸦烧死在树上,肉就掉下来了。”教师评:“用火攻,有意思!乌鸦不把肉吐掉不行了。”(不光是环保意思缺乏,已经犯了森林纵火罪了,残忍程度升级。)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诱导可谓深入,学生的体验可谓独特,学生的思维可谓活跃,但它违背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脱离了健康情感的轨道,对儿童的心灵造成了污染。“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蒙台梭利《儿童教育》),这是我们语文教师要特别警惕的。其实,在《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中,乌鸦爱慕虚荣确实不好(这是文本的价值取向),但也是一个受害者,值得我们去同情。乌鸦本是一种讲孝道的鸟,俗话说:鸦有反哺义,羊有跪乳恩。如果教师能从这个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想办法去帮助乌鸦改正爱慕虚荣的毛病,那么学生就不仅学习了语文,而且从品德方面得到了启示,也受到了热爱自然、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教育。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288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