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新文科战略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探析

好学生发表时间 3139211

新文科战略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探析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将“特色发展”作为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各类高校要发挥办学优势,建设优势特色专业,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专门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后备力量的专业。在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下简称“思政专业”)如何守正创新、打造专业优势特色,实现专业升级改造,培养新时代复合型思政教育人才是推进思政专业建设的基本路径。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变革和新文科建设的新任务,深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们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牵引,以“交通+思政”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一流专业金课建设为抓手、以“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为突破口,探索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为“行业+思政”的专业建设模式做一些有益探索。

一、新文科战略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进入新时代,面对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新任务,思政专业建设面临着以下一些新问题。

1.思政专业办学特色不足。专业的特色是与学校的定位和优势紧密结合的,思政专业要实现特色化内涵式发展,就应该充分考虑学校的定位,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而目前思政专业的发展特色并不明显,各高校多注重满足统一要求,在具体的专业建设落实中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的思政专业建设缺乏侧重点,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课程规划、教学方式上较少体现学校定位和办学传统,专业建设上过分强调“统一性”,缺乏办学特色,难以满足各行业对思政人才的不同需求。如传统的思政专业没有考虑行业特点,已有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培养目标虽然嵌入了一些行业元素,但基本上是对具体培养方案的补充,不能从专业建设发展上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2.思政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够。思政专业复合型人才不仅应该具有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等。而目前高校思政专业的课程设置口径太过狭窄,桎梏于学科专业壁垒,未能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在教学模式上,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强化学生社会适应性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实践性教学相对缺乏。在人才培养上,行业元素融入不深入、行业资源挖掘不充分,未能体现行业需求导向,无法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战略发展同向同行。如在开办思政专业过程中,一度存在行业属性与思政特性二者间的割裂,在“行业+思政”的课程开发、课程实践、课外实践以及校企协作等方面开展多维度人才培养创新不够,严重的学科壁垒构成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障碍,导致了思政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够的问题。

3.思政专业协同育人作用发挥不充分。教育部将“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作为高校报送“一流本科专业”的必备条件。高度重视并科学筹划思政专业建设的协同机制,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举措。从目前思政专业建设情况来看,育人力量的条块分割仍是痛点。从宏观上看,国内各院校在思政专业建设中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的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还不够,对一些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尚未形成横向联合、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合力。各院校与政府、企业的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对政府、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育人资源挖掘不充分。从微观上看,思政专业与校内其他优势专业的交叉融合机制不完善,且思政专业师资力量来源单一,教师的行业意识和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尽管过去要求思政专业有本科教学实践基地,但因为缺乏产教对接、教研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多主体协同育人联合优势和资源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彰显和有效发挥。

二、新文科战略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及其成效

在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西南交通大学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为目标,以“服务交通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为牵引,在培养方案建设、教学体系建设、师资团队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为“行业+思政”的特色发展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路径选择。

1.注重培养方案建设。首先,精准定位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可以为人才培养工作指明方向。依托学校办学传统和办学性质,扎根于学校在交通行业的文化积淀和学术支撑,把培养为交通强国战略服务的创新人才精准定位为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在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本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着力拓宽学生知识面,注重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能在各类交通单位的机关和基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其次,构建渗透交通元素的思政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通过深度挖掘学校发展历程和轨道交通相关优势学科中的思政元素,将百年交大铁路报国、交通强国的精神文化充实到课程内容中,实现了课程内容上思政专业知识和交通相关知识的融合。在课程设置上,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点,围绕交通行业思政相关岗位需要,确定人才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术技能和职业素质,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交通通识课程,并配置相应的学分,形成了专通融合的课程模式。此外,还进行课程形式的创新,定期举办以“交通”为主题的学生创新学术讲座。通过将交通元素渗透到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程形式中,实现了交通元素在课程体系中的深度融合,促进了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的发展。再次,拓展聚合交通行业校友资源的学业支持体系。校友资源是高校发展重要的社会资源,在协同“三全育人”、延伸高校育人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拥有巨大潜力。通过建立校友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将交通行业校友资源引入到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的建设中来。一方面,发挥交通行业校友的榜样作用,让学生们能够在与校友面对面的互动过程中,领略交通人的人格魅力和工作态度,感受交通人对“交通强国”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另一方面,在强化交通元素思政课程体系优势的同时,通过奖励、宣传和政策倾斜,进一步调动和拓展校友资源在协助实习、争取项目、设置奖助学金以及育人素材、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巨大能量,推进思政领域产学研的共建共享,为学生学业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

2.完善教学体系建设。面对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思政人才的新要求,学校遵循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创新教学理念,打造示范金课,以“交通+”为抓手,建设“课堂+实践、校内+校外”的教学体系,为其他高校的“行业+思政”人才协同培养提供借鉴。首先,创新“交通+思政”深度融合的教学理念。以“高阶性、创新性、融合性”为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教学体系建设的标准,围绕国家交通事业建设需求与思政专业课程建设供给的辩证关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前沿、交通领域思想政治工作三个板块融合,形成“交通+思政”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兴趣期待主导下的需求表现和职业行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在轨道交通工程教育等领域的优势,着力培养能够服务于交通行业企事业单位的管理精英以及能从事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人才。其次,建设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的示范“金课”。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专业课程基础上,将交通元素融入讲义编写、教学设计、课程管理全过程,完成思政专业课的“交通+”升级换代,搭建起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的“金课”建设模块。第一,着力于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金课”的高水平教材及讲义编著,分别在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等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课程,当代社会思潮课程等社会科学类课程,以及涉及基层党建、社区治理等工作实践类课程的教材及讲义编写中加入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元素,确保教材和讲义既具备前沿研究的思想性,同时又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交通强国精神的兼容性,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与视野,同时回应社会对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第二,强化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的示范课程建设。基于讲义编著,在融入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元素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课程、社会科学示范课程中挑选并建设起两门示范课程,以拓宽课程体系的深度,同时建设铁路史、交通党建、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工作史、交通精神等一系列新的示范课程,以拓宽课程体系的广度。第三,创新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金课”的教学组织活动。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在加强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调动全员参与教学设计。创新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专业课中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模式,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并建立起通畅的教学反馈渠道。再次,打造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基本属性。坚持实践导向,在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建设中密切关注专业的实践发展,结合时代发展特征、社会与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思想变化特点,打造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认知实习中,充分拓展与交通行业相关、与学校办学传统和办学性质相关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认知构建和价值引导。在社会实践中,专门设置“交通强国”的调研专题项目,并在项目中精心设计与交通发展、学校发展、社会发展有重大关联的实践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主题开展调研,在亲身实践中加深对交通强国战略的校情、社情和国情的了解;在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发布的题目中,专门设置一定比例与交通相关的题目供学生选择,提升其对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具体问题的探索兴趣和理论思考能力;在安排毕业实习时,充分利用学校校友资源,推荐学生在一些校友资源集中、与学校优势学科紧密联系的各路局、设计院、重大合作机构等进行实习,锻炼学生在实际岗位的综合能力。

3.提升师资团队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是建设一支良好、合理、结构稳定的优秀教师队伍。要着眼国家战略、社会需求、行业发展和自身具体情况,着力培养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名师,突破一院一系办专业的封闭狭隘局限,聚合校内外优质人力资源,引进交通行业优秀人才,完善师资发展的体制机制,确保师资团队的专业性、层次性、互补性。首先,着力培育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名师。在全面调查思政专业一线任课教师的教学情况基础上,围绕其教学特长,有针对性地挖掘其教学潜力。基于师德师风、知识素养、教学能力三个指标,挑选多名一线思政专业课教师,围绕提升交通知识素养制定培育方案,力争孵化出具备影响力的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名师。其次,引进交通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引入、交流、共享的方式,从其他学院、学校的交通运输相关专业,以及交通领域的政府机关、大型国企中聘请兼职客座教授,以交通特色和学以致用为导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定期不定期开办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示范讲座,拓宽学生视野,增强未来在交通领域工作的能力。最后,完善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师资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定相应团队管理制度,设定教学激励机制,搭建交通专业、交通行业与思政专业师资互动的平台,并建立起通畅的教学管理反馈渠道。在管理层面引导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中不同类型师资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构建专业化程度高、教学能力突出的交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团队。

三、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展望

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思政专业需要充分依托学校、学院的办学优势和特点,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思政专业和学校其他优势专业之间的深度融通和交叉融合,不断推动模式创新,加强协调融合和对学生的一体化培养,优化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体系,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行业+思政”专业。

1.协同融合一体化培育。“行业+思政”专业方向的发展与优化需要建立协同融合的一体化培育体系。首先,应充分发挥高校、政府、企业的合力作用。要分批、分层次与具有行业属性的政府和企业之间建立协调协助机制,推动双方理论和实践的资源互补和优势互补。要建立校地、校企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行业+思政”的师资库,充分调动和拓展校友资源在协助实习、争取项目、设置奖助学金以及育人素材、资源共享等方面的资源支持,推进思政领域产学研的共建共享,实现学校学科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满足的双赢。其次,在学校内部,应充分发挥学校、学院、专业教师、学工教师合力作用,构建“校—院—师”一体化培育合力。要发挥全校之力、全院之力办专业的巨大优势,突破一院一系办专业的封闭狭隘局限,确保人才培养具有秉承学校传统、行业意识强等显著特色,注重培养方案建设,完善教学体系建设,提升师资团队建设,逐步形成学校、学院、思政课教师、学工组、班级等多层面的合作协同团队,构建起“行业+思政”专业方向的协同融合一体化培育体系。

2.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行业+思政”专业方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行业+思政”专业方向本硕博贯通全程培养的体系,首先,需要健全选拔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多次选拔、连续分流的方法保证本硕博贯通式培养的生源质量;通过考试成绩与科研素质相结合的多元选拔方式拓宽“行业+思政”拔尖人才的选育渠道;通过学制贯通、学分互认、导师全程培养等方式激励学生,从而有效解决过去思政教育本硕博贯通式培养相关机制欠缺问题。其次,要完善课程体系和保障机制。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教务部门、研究生院、学院相关机构协同共建,通过完善“行业+思政”课程体系和保障机制,以解决过去思政教育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欠缺课程协同、机构协同的问题。最后,要优化“行业+思政”拔尖人才培养方式,打造凸显行业优势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生的认知实习、社会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环节中融入行业特色,通过全方位的学业支持体系、具有行业特色的示范“金课”、导师精细培养、实践团队带领、校外导师指导等多种培养方式提早培育拔尖人才,解决原有思政教育培育方式单一、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新文科建设宣言》的发布开启了新文科建设的步伐,思政专业以“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特色导向”推动改革创新,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发展新格局,是思政专业担当新文科建设伟大任务的必然路径。面向未来,在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全国开办思政专业的各高校,需要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托学校特色与优势,培养出更多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高素质新时代复合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313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