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心灵作文的教育价值【参考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18957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心灵作文的教育价值【参考10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心灵作文的教育价值【第一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育的价值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工作经验,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以下是我对教育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教育的价值在于提供知识和技能。在现代社会中,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接受教育,人们可以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包括文学、科学、历史等等。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世界、理解自己,并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教育还能提供各种技能,例如语言表达能力、计算能力、分析思维能力等等。这些技能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社会交往都非常重要。

其次,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习惯,我们很难适应这个变化的世界。通过接受教育,人们可以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在工作中,都应该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再次,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各种信息和观点的冲击,我们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到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对事物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这样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培养自信心和自主性。

最后,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我们应该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各项活动,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通过接受教育,人们可以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发展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人才不仅能够在个人生活中取得成功,同时也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发展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教育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教育,为自己的教育发展制定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并不断学习和成长。

心灵作文的教育价值【第二篇】

摘要:

近几年,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方向不断调整。国家对教育的本质做出了新的规定,对教育未来的发展给出了新的方向。尤其是幼儿教育。幼儿是教育的初级阶段,也是启蒙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尤其要注意,要把握好方向,因为这对幼儿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很多幼儿园在教育的过程中都偏离了幼儿教育的本质,给幼儿施加一定的学习压力,出现了小学化的现象,不符合幼儿教育的宗旨和本质。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对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及其意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虽说现在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也提倡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但是幼儿教育还是要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要以开心快乐为主,兼顾着学习一些知识,要采用正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理念。幼儿教师要充分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在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满足幼儿教育的需求。要充分尊重幼儿,不能强迫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事,要对他们的身心和智力发展负责,要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全面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幼儿教育本质规定性主要指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中,把握好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加强本质之间的联系,正确理解幼儿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区别,对其特殊性进行研究。首先,要理解幼儿教育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其次,要把幼儿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分析研究,要彰显它的特殊性。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即环境、幼儿、活动和教师。环境主要分为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内在环境是在幼儿园学习期间,外在环境是除了幼儿园之外的外部环境。内在环境主要由教师创造,外在环境主要由家长负责,只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幼儿是教育的主体,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每一个幼儿都有其独立习性和特殊性,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关注;活动是实现幼儿发展的重要渠道,幼儿教育的活动要与其年龄相适应,要符合幼儿的实际发展状况;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直接关系到幼儿发展的程度,教师要以其他发展要素为载体,潜移默化地对幼儿展开教育,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由此可见,这四个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幼儿教育有序开展的基础条件。

1教学质量低幼儿教育的教学质量低,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师的学历低,研究表明,很多幼儿教师,并不是专业的学校毕业,尤其是私立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存在很大问题。教师的学历低,知识水平就会受限制,教育的.理念和教学的手法也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幼儿今后的发展。其次是教师的素质低。近几年,幼儿教师虐待儿童的视频屡见不鲜,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是因为教师普遍素质偏低,在教学中出现问题时,只会用暴力解决,给幼儿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2教师的年龄层结构不合理我国的幼儿教师的年龄层十分的不合理,存在两个极端。首先是刚毕业的幼师数量所占的比重较大,这一部分教师,比较年轻,一毕业就上岗工作,基本没有工作经验,对幼儿教育基本都是理论学习,没有实践经验。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因为缺乏经验所以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部分教师年纪过大,在教育理念上缺乏创新,无法承担教育幼儿的责任,属于一种保姆型的教育,不利于幼儿教育的发展。所以合理的教师年龄结构,是幼儿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要素之一。3幼儿教育内容单一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教育的发展并没有跟上经济的脚步,尤其是幼儿教育,发展仍然固守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手法上也比较单一,一直采用灌输式教育进行教学。而实际上,大多数幼师缺乏培训的经验,缺乏提升自己的机会,而本身的文化素质又限制了教师的发展,导致教育内容十分单一。4幼儿教育资源短缺,分布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的限制,我国的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到幼儿教育。而且国家把大部分教育资源都用在了其他教学上,所以幼儿教育的财政补贴很少,就导致出现很多的民办幼儿教育,民办幼儿教育的资源十分有限,两极分化十分明显,优质教育稀缺。而且,现在的很多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动,很多的农村儿童到城市就读幼儿园,这在无形中给城市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让原本就稀缺的资源变得更加紧张,布局不平衡的现象更加严重。

1快乐幸福和理解尊重j决乐幸福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收获的快乐和幸福,幼儿的年纪段是在3到6岁,这个年纪的孩子还处在天真烂漫的时候,对他们来说快乐幸福是最重要的,也是教师和家长一直追求的。另一方面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收获的快乐和幸福。幼儿教育是一项令人愉悦的工作,孩子的纯真无邪总是能带给人幸福的感受,所以,幼儿教师也能在工作中获得快乐和幸福其次是理解尊重,指的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幼儿,要理解他们的差异,尊重个性。虽说他们的年纪较小,但是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立的人格和权利。教师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利用他们的天性,实现幼儿的可持续发展。2保教关爱和身心健康保教关爱指的是保育关爱和教育关爱。人人都渴望被爱,幼儿更需要被爱,幼儿的身心都是极其敏感和脆弱的,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关爱,教师要真正做到关爱幼儿,就要从他们的实际需要出发,在履行好教师职责的同时,关心和爱护幼儿,把关爱化作一种力量督促幼儿的进步。而身心健康是教育中最关键的,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所以健康是成长过程的关键,好的身体才是学习的基础。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适应能力的提升,适应能力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3成长发展和习惯养成随着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作为一种初级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幼儿的成长发展是衡量教育的关键因素。幼儿在步人校园之前,相比于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顺应天性、健康快乐地成长。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步人校园之后的学习压力十分巨大,甚至失去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取而代之的是繁重的家庭课业,因此,幼儿时期的教育要尽量简单,给他们一个难忘的童年记忆。而习惯是成功的关键,好的习惯的养成能帮助幼儿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更快地迈向成功。因此,在幼儿阶段,教师就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仅是在学习上,还要在生活上,要时时刻刻规范他们的行为,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家长在生活中也要配合教师的工作,在生活中规范幼儿的行为,通过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做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行为。4心智启蒙和环境适宜心智启蒙是通过对幼儿心智的启迪,对他们实施启蒙教育。心智启蒙的途径有很多,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活动、一些游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各项潜能,比如说唱歌、舞蹈、绘画等,不同的幼儿对不同活动所展现出的才能是不一样的,而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他们的潜能,找到今后的培养方向。而适宜的环境就是要帮助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丰富的教学资源都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幼儿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健康地成长。

四、幼儿教育内在要素之间的关系。

幼儿教育的几个要素主要包括环境、教师、幼儿、活动四个方面。首先教师和幼儿是主体,活动和环境是载体。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快乐的学习氛围()幼儿在教师的指导和启蒙下,不仅感受到了快乐和幸福,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身心得到了发展。因此,这几个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幼儿教育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特殊教育,幼儿教育的目标应致力于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因此,这几个要素缺一不可。

幼儿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十分重要,它关系到今后的发展方向。幼儿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是在一个孩子什么都不懂的前提下,对他进行教育,也就是说这个阶段幼儿所接收到的一切信息,无论好坏都会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很多学生在上学之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行为不受约束,这都是因为,在幼儿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甚至有的学生会做出一些违法的事情,都是因为没有在幼儿时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出现了人格缺陷,所以,幼儿时期的教育是十分关键的,不仅关系到幼儿今后的学习情况,还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状况。

六、结语。

幼儿教育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重要的作用,对幼儿来说,更多需要的是关爱,不能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式的教育,要让他们在快乐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教师要多多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要尊重幼儿之间的差异性,理解每个个体之间的不同,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肩负起教育的重要使命,不断地提升自己,为幼儿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心灵作文的教育价值【第三篇】

第一组:职业价值观倾向是利他主义您认为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直接为大众的幸福和利益尽一份力。

第二组:职业价值观倾向是美感您认为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能不断地追求美的东西,得到美感的'享受。

第三组:职业价值观倾向是智力刺激您认为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不断进行智力开发、动脑思考、学习和探索新事物,解决新问题。

第四组:职业价值观观化身是成就感您认为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不断创新、不断取得成就、不断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赞扬或不断实现自己想要做的事。

第五组:职业价值观倾向是独立性您认为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按自己的方式、步调或想法去做,不受他人的干扰。

第六组:职业价值观倾向是社会地位您认为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所从事的工作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从而使自己得到他人的重视与尊敬。

第七组:职业价值观倾向是管理您认为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获得对他人或某事的管理权,能指挥和调遣一定范围内的人或事物。

第八组:职业价值观倾向是经济报酬您认为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获得优厚的报酬,使自己有足够的财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使生活过得较为富足。

第九组:职业价值观化身是社会交际您认为工作的目的和价值,在于能和各种人交往,建立比较广泛的社会联系和关系,甚至能和知名人物结识。

第十组:职业价值观倾向是安全感您希望不管自己能力怎样,在工作中要有一个安稳的局面,不会因为奖金、加工资、调动工作或领导训斥等而经常提心吊胆、心烦意乱。

第十一组:职业价值观倾向是舒适您希望将工作作为一种消遣、何处或享受的形式,追求比较舒适、轻松、自由、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第十二组:职业价值观倾向是人际关系您希望一起工作的大多数同事和领导,人品较好,相处在一起感到愉快、自然,认为这就是很价值的事,是一种极大的满足。

第十三组:职业价值观倾向是变异性您希望工作的内容应该经常变换,使工作和生活显得丰富多彩,不单调枯燥。

心灵作文的教育价值【第四篇】

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高,教育的价值与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我多年的学习和教育经历中,我深深认识到教育的价值是无法言喻的。下面我将围绕教育的价值,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塑造良好的人格、改善人生境况、传承文化遗产等多个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人才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推动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价值的核心。

其次,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传承。通过教育,有助于培养国民的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教育还有助于传递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推动社会向先进方向发展。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责任,从而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再次,教育的价值在于塑造良好的人格。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人的品质和人格。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一个人的品质和人格决定了他的行为和言行,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良好的人格可以让人受人尊敬,获得成功和幸福。因此,教育的价值也在于塑造良好的人格,让人们成为道德和精神上的丰满的人。

此外,教育的价值还在于改善人生境况。教育是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变人们命运的途径。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只有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竞争,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梦想。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就业的机会和经济回报,更在于提供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支持和保障。

最后,教育的价值还在于传承文化遗产。教育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文化遗产,而要传承和发扬文化,就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通过教育,可以让后代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历史和传统,培养他们对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传承文化,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综上所述,教育的价值是无法言喻的。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塑造良好人格、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生境况和传承文化遗产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体现。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教育,为教育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让教育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加进步,个人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心灵作文的教育价值【第五篇】

摘要:幼儿的发展,实际上无法与环境和教育分开。一般而言,环境与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并非机械进行,而是通过幼儿自身的心理原因来实现。蒙学教材之中名物常识、道德、礼仪类内容还有行文特点,对于幼儿的认知、社会性发展、语言能力发展帮助很大。

学前期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幼儿对于语言把握的准确度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高。蒙学读物的编写最初是为了帮助儿童识字,所以对于学前儿童而言,蒙学教材有着较为深刻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

1蒙学教材之中的常识类知识。

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协调幼儿的认知发展不仅需要的是知识丰富多样,同时更重要的是浅显易懂的基础性知识经验。对于幼儿而言,常识性知识的学习与积累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必须完成的任务,对于幼儿而言,蒙学教材之中广泛且普遍通识性的常识知识在经过了上百千年的历史实践检验之后,具有着基础性的特点。这些常识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协调,比如《三字经》为例,其中常识内容包括十进制计数法,“三光”、“四季”、“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等数学、天文、地理、农业、艺术等各力一面知识,内容丰富且兼顾实用性。如表1所示。这些蕴藏于蒙学教材之中的常识,准确而又简单,辅之以朗朗上口的.韵文形式,只需要老师在讲解和呈现的时候注意方式与方法,即使对于蒙童而言,也是极为容易可以接受的。从知识呈现与讲解形式的角度考虑,常识知识的普及需要特别注意逻辑性,比如以《三字经》中的常识知识为例,以方位、情感、音律等逻辑特征将相对庞杂的常识知识进行分类。再比如《千字文》中则将“四季”表述为―“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不仅指出四季名称,也指出了四季按顺序周而复始的运行规律。由以上可以看出,蒙学读物中的常识知识,不仅单纯展示了概念,也介绍了种属类别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千字文》等蒙学中后期的作品之中还强调了人与物之间的主客体关系。

2蒙学教材的道德礼仪内容有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

一般而言,对世界的认识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幼儿需要运用或者是改组自己的认识来作用到客体身上,然后发展和积累出属于自己的自然、社会经验。方格的《儿童发展心理学之中》提到:“社会性发展即社会化是指儿童获得社会所期待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标准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蒙学教材的道德礼仪内容帮助幼儿获得伦理知识。

在《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一书中我们已然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回答:“幼儿必须首先认识各种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标准,如尊敬父母、友爱同伴、遵守诺言等道德规范,通过理解规范,才能将其内化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进而指导自己的活动。”因此,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之下,幼儿对于社会的认知首先便起始于传统道德规范。蒙学教材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道德典范,同时这些蒙学教材之中的社会认知内容与幼儿生活相关,包括幼儿与亲长、同济交往所应遵守道德规范以及日常行为礼仪规范等均包含其中。如《三字经》中介绍了家族辈分次序“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体现了家庭与家族的概念,以及家庭中亲长、同济同辈兄弟的关系。再如《弟子规》开篇从“孝”、“锑”谈起,论述了家中子弟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蒙学教材的道德礼仪内容帮助幼儿获得社会礼仪知识。

在保持并传递着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规范的同时,蒙学教材还关注了社会礼仪,如《弟子规》中就有诸多对儿童如何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以及待人接物的行为规定。说“凡出言,信为先。作与妄,奚可焉。”这是在教育儿童要诚实守信,又或者“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这是在告诉蒙童社会行为规范。另外,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蒙学教材字中对道德礼仪类内容的讲解并非简单提出理论论述,而是通过举例论证的方式来展开。这种为幼儿提供榜样的举例方式,可以促使幼儿在道德故事之中,发觉人物的优秀品德,继而唤醒幼儿的道德情感,受到榜样的感染,产生追求榜样模范行为的需要。例如,《三字经》的“孔融让梨”讲的便是孝悌之道,“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再如“黄香温席”中讲的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蒙童通过对于这些伦理道德和社会礼仪规范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构建自己的社会认知。在自我与客观存在的互动之中,完成自身的社会化。

3蒙学教材的行文特点助推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学前期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幼儿对于语言把握的准确度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高。蒙学读物的编写最初是为了帮助儿童识字,所以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其主要价值就在于帮助幼儿认识字词,获得对事物的初步概念,发展幼儿语言能力。

蒙学读物韵文形式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

基于幼儿语言发展特点,蒙学读物在内容上多考虑使用儿童在日常生活之中较为常用的一些字词音,在行文形式则多采用韵律节奏明显的韵文形式。这种句式短小,朗朗上口,又词汇简单丰富的行文特点,对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有着辅助作用。蒙学教材的大多采用韵文形式,以《千字文》为例,在用韵方面表现出独特的用韵方式和特点,呈现出多用发声简单的韵母。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统计,《千字文》中共ang、eng、ing、i、ui、ao、e七个韵角,在汉语拼音之中,上述七个韵母发音方法较为简单,尤以e、i作为单元音,保证了在发音过程之中,舌位、唇形和开口度的整体不变。

蒙学教材押韵形式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

同时,蒙学教材在行文上多采用了句句押韵和转韵押韵的方式。以《千字文》为例,通览全篇,句句押韵和转韵的使用,让此篇蒙学读物朗读起来珠圆玉润且又流畅清丽,细读开来则容易被人们记忆。在文中前半部分,既是第一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到第二十五句“墨悲丝染,诗赞羔羊”,全为句句押韵,后续还有第九十九句“耽读玩市,寓目囊箱”到第一百一十四句“诛斩贼盗,捕获叛亡”等也为聚聚押韵。在蒙学读物的句法结构上,符合了幼儿句法结构的发展由“单词句”到具有少量词汇的“电报句”句式。传统蒙学教材对于幼儿具有着深远的影响,以《千字文》、《百家姓》等为主的蒙学教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幼儿塑造良好的社会性、道德礼仪,在幼儿教育之中具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

参考文献:

[1](明)娄芳注.千字文释义[m].明娄国安刻本.

[2]刘伟,杨红.最爱英文儿歌[m].中山大学出版社.

[3](清)高馨山注.新式标点千字文白话注解[m].上海中原书局印行本.

[4]吴洪成,李文慧.清代前期蒙学教材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9).

[5]常爽.汉代蒙童书法教育摭谈[j].大众文艺,(9).

心灵作文的教育价值【第六篇】

摘要: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具有双重性:知识教育与幸福教育。知识教育是基础,幸福教育是根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从知识教育向幸福教育的转变,不仅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幸福观的需要。通过分析国家、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对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的多方诉求,促使我们深刻反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及深层次原因,进而完成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价值取向的重构。

关键词:知识教育;幸福教育;教学模式;重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在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者通常只能够做到很好地实现知识教育目标,却不能实现知识教育向幸福教育的转变和升华,这必然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丢了根本,失去灵魂,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价值目标,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地反思,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重构。

每一门课程教育的基本属性都离不开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不认识到这一点,教育就失去了它最基本的功能和意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属性即是向教育对象传授认知、情感、意志等个体心理学特点以及人际交往、学业选择、人格发展、婚姻爱情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理解他人,掌握合理调控不良情绪的方法,应对挫折和压力等技能[1]。高校应该在重视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前提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帮助学生了解其自身的突出优势和积极的人格特质,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构建他们崇高的精神世界,即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幸福教育的神圣使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就是培养幸福的人。”对幸福的追求与培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主要特点,也是其地位重要性的集中体现。

教育最本质的属性是满足多方的价值追求,这种价值追求在其它各学科教育领域中目标趋于一致,分歧不大[2],而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差异很大。首先,从国家层面看,国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种诉求带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政治色彩,具体体现在从师资力量的选拔配备、培养培训,甚至连工作的具体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都有相关的规定。近年来社会在选拔人才时也更加看重团结协作精神、沟通能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从社会层面看,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更强烈,因为和谐的个人是和谐社会的细胞,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其自身和谐更重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3]。所以在国家和社会这个层面上,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是高标准、高要求。其次,从家庭层面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并不高。家长把孩子送进高校学习深造,其诉求要么是孩子能考上研究生,获得继续系统学习的机会,要么是大学毕业能够顺利就业,获得一份安稳的体面工作[4]。至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和是否幸福虽然家长也关心,但并不强烈,一直在应试教育概念里的家长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幸福教育和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他们也没有将心理教育与孩子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因此,他们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很低,有的家长甚至根本没有诉求,只求孩子别变坏。从大学生个体看,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多样化,幸福观出现错位。当代大学生多出生于90后,又多为独生子女,物质条件优越,娱乐丰富多彩,亲情呵护备至,物质上的富足和精神上的匮乏导致学生的幸福观扭曲错位。一些学生认为,幸福就是单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感官的快乐,而忽视内心的精神建设[4];在对待个人与集体矛盾时,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个人的.感受,而忽视对集体的责任与贡献,完全就是享乐主义;在对待当前与未来的关系上,只把当前的暂时愉悦当成了幸福,而忽视了对未来的创造,拒绝对未来付出辛苦与努力。结果理想信念不坚定,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和困难就选择放弃,意志力缺乏,做人没有原则和底线,逃课、考试作弊、迷恋网吧、打架等现象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为此心理健康的幸福教育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和国家、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诉求形成极大的反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想更好地满足多方诉求,难度很大,为此就要站在心理健康教育终极目标的制高点,实现由知识教育向幸福教育转变[5]。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知识本身并不会自觉发生变化或更新,它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传播与教育对象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主观接受意愿去推动知识的发展与更新。即知识的教育是有限的,而幸福的教育是无限的,知识教育的有限性只有依赖幸福教育的无限性才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来没有如此多元化的今天,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幸福观,在精神世界里为广大学生建造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既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受传统主流心理学一直将其研究重心放在心理疾病的治疗和矫正上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一度将工作重心放在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诊断和治疗上。心理健康教育背离终极目标越来越远,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这些现实问题进行深刻反思。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幸福感现状的反思。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专职心理学教师和辅导员承担,教育工作者的主观幸福感不强的现状应该引起关注。自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以来,各高校已经将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6]。但由于教学资源的不足,大多数学校基本上采取合班上大课的方式,教师基本以知识传授为唯一教学目标,理论讲座式的传统教学与学生期待的充满活力的生动课堂相差甚远。实用功利的心态导致大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其教学效果很难实现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再有就是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同一个教师要重复讲授十几次同样的教学内容,这对教师本身的耐受力是个不小的考验。此外,由于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的特殊性,心理教育工作者经常接触负性事件,他们承载太多的悲观情绪,如果咨询效果不明显还会给他们带来工作上的挫败感,造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身体和精神上疲惫,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教师的职业幸福在哪里?教师的幸福感也令人堪忧。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的改变反思。

审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现状,存在着只重视知识教育目标的弊端,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由于受主流心理学“消除心理疾病就能获得幸福”的理念主导,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基本上以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的现象、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症状表现、诊断的理论依据及治疗的方法等描述为重点[7]。结果导致一些健康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出现问题,需要老师帮助;即使对真正出现问题的学生也不合适,他们常常对号入座,夸大自己的问题;最可怕的是真正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将自己伪装得严严实实,用“健康”的外表切断外界的帮助。高校校园内出现的多例学生自杀现象,调查中几乎会出现同一种声音:“平时该学生很乐观,没看出什么异常”。教育工作者最大的遗憾和悲哀就是当校园内不好事件发生时,我们就在身边,不是自己无能为力,而是根本就没有机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单一追求知识传递和学生的理性养成,忽视大学生个体的存在意义,忽视大学生的内心成长,背离了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和幸福观养成的根本问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没有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会产生更多的困惑和问题,这样的教育使原本就迷茫的大学生失去方向,精神世界略显空洞。漠视学生的幸福,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生命成长的意义,教育者必须反思幸福教育目标下的心育教学模式。

(三)教师几近“完美”的工作思维模式的反思。

爱之深责之切。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一样的,在老师眼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正是工作中养成的“挑剔”的职业习惯和“完美”的思维模式,相比学生的优点,教育工作者更容易关注学生的问题,并试图努力修正这些行为。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以为有更多的理论支撑和改变行为的办法,这种愿望就更加强烈。教师带着“挑剔”眼光工作的过程中,根本看不到学生在哪些地方做得好,也看不到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特别是在课堂上,学生特别害怕老师的目光,因为他们一直认为心理老师特别神秘,自己的所思所想逃不过老师的眼睛,还有教师甚至用医生的眼光搜寻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试图通过咨询给学生提供服务和帮助,结果导致老师将目光聚焦在学生的问题或问题学生上,教师“挑剔”的思维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8]。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建设积极性、包容性、肯定性、非防御性的思维模式,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绝不是挑毛病,而是看优点。其实幸福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生命的统一体,生命的自组织系统能够实现个体的自我修正、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优化和自我实现。为此,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促进人类幸福美好,挖掘内在潜能和优秀品质上需要深刻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传统的知识教育模式,幸福教育的缺失,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遭遇瓶颈。重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对提升学生自我价值、彰显“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重构教师价值取向,重构课堂教学价值取向以及探索实践教学模式,达到丰富学生的个体积极情绪体验以及提升学生的自我潜能,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受能力。

最近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在影响学生发展的诸多因素中,优良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就好比武器,它虽然对教育效果有重要影响,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却是教师的品格[9]。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要由专职教师和辅导员组成。他们的幸福观和价值取向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胜过教育本身。从客观环境上,学校领导要关心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成长和他们的幸福感受,要像重视专业课教师发展一样重视他们的成长;像重视学科建设一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建设。要做到情感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政策上鼓励、待遇上倾斜,努力创设更加积极的、包容的、愉悦的工作环境。主观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中的困难,从“习得性无助”到习惯性乐观转变。要树立自己正确的幸福观,在工作实践和生活中体验自己的幸福感受,并将这种深刻的内心体验传递给学生,身体力行的实践最有说服力。此外,心理课教师对自身的要求也尽量避免追求完美,偶尔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一些小缺点,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益,师生之间的坦诚和真实是对教育的最好诠释。教育者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升华为幸福教育的深刻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幸福教育目标在于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提倡积极人性论,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课教学过于偏重解决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育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10]。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能集中力量利用人积极的本性来使人更趋于完善,而人又能在个人和集体的解放中表现出充分的积极,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就能作出巨大的贡献。就目前我国的实际现状来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进展,我们的社会已经能够为每一个人提供比较好的生活条件。如何在比较好的物质条件下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自然应成为当代心理健康教育最迫切的任务。高校心理健康课是实施幸福教育的主渠道,责无旁贷。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从知识教育向幸福教育转变的基础是教学体系的重构。教学体系要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服务。为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从教材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等方面逐步推进。在教学内容上凸显幸福教育的诉求,倡导模块化、项目化教学。在精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特殊阶段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特点,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为四个模块:积极人际关系、积极情绪、积极自我和积极应对,进一步细化为项目教学。一位老师可以负责一个项目或几个项目,教师将精力集中于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上,这样就能激发自身潜能,也容易出教学精品。这样的教学,教师感动,学生主动,教学实效性明显增强。此外,根据项目内容可以开发符合教育特点的易操作的心理小游戏或微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或游戏中思考,通过自己的真实体验理解心理学知识,充分调动个体能动性,感受沉浸带来的幸福。正如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所言:“真实的幸福源于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美德,并在生活中充分发挥它们。”创新教学方法,创造生动的、充满活力的教学课堂,增强心理健康课堂的吸引力。长期以来,由于客观上合班大课和教师主观上遵循守旧的应对方式导致心理健康课教学主要以单一讲授为主[11]。教师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毫不保留地将自己掌握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总认为心理学知识理论性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必须在教师的反复讲解后学生才能掌握。然而主观上的美好愿望,在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在期末课程快结束时,一个学生给心理健康课的评价是:“我对这门课非常失望,唯一的印象是这位教师竟然可以从头到尾一直讲个不停,完全无趣。”由此可见,必须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增强心理健康课的实效性。可以将小组讨论式、启发式、案例教学、角色扮演、音视频、谈话法等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教师的身份和学生的角色在互换和变化中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团队意识,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心理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用我们的爱浇灌出有幸福向往和生命动力的人。

(三)以体验式团体辅导为主的实践教学的探索。

基于目前高校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等实际情况,采用小班型授课在短期内很难实现,为此我们可以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探索以体验式团体辅导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以体验式团体辅导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即是结合课程教学的四个模块内容,根据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需求、发展特点设计团体,充分信任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和团队优势,作为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目前主要开展八个科目: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团队建设,我就是我——接纳自我,沟通无极限——人际关系,网络世界有个你——网络交往,同一屋檐下——亲密舍友,没有什么大不了——学会乐观,逆风飞扬——应对挫折,莫愁前路无知己——失恋心理[12]。实践课教师可以借力辅导员,因为辅导员是大学生最信任的老师,同时辅导员也肩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又具备心理辅导的职业资格。以辽宁为例,多数辅导员已经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学习、培训、交流等途径提升辅导员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使辅导员在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不断提升,幸福感不断增强。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要理清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要根据教学目标确保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融性,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发展大学生的积极心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的潜在优势和积极品质,充分体验积极情绪和积极品质带来的心理享受和主观幸福感,充分挖掘他们自身具有的建设性力量,增强他们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自信以及奋斗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协助大学生在自身和环境允许的条件下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提升感受幸福的能力。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实效性不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教育没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幸福,方向不对,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相反会背道而驰。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一个不能让学生在内心深处认可、接受、信服的教育,其实效性又怎么能好?[13]正如罗国杰所说:“道德教育究竟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在于受教育者能够接受多少。”教育在于肯定灵魂,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知识教育升华为幸福教育时,教育便深入到了学生的灵魂深处,其效果便会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an.真实的幸福[m].洪兰,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9]张悦,刘亚军.生命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18):7.

心灵作文的教育价值【第七篇】

在国家实现中国梦和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学前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围绕学前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开端,对幼儿的身心发育有重要的作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对国家教育的深化,小康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形势下,有关部门要积极审视并思考学前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从而更好地普及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针对从出生到六岁儿童的教育。自8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就是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趋势,我国也将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并根据心理学、教育学和保健学等知识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目前,我国已将学前教育纳入了终身教育体系的范畴,并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新起点,这对教育的普及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开发幼儿智力,促进身心健康。

纵观人的整体发展,学前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学前儿童的身体机能、发展最为迅速,在这个时期加强对儿童的智力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同时,学前教育给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能够不断促进儿童的智力开发,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做好入学准备,完善“幼小衔接”

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多数家长认为幼儿的入学准备主要是帮助孩子提高认知能力,但是,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幼儿的入学准备已经不仅仅包括提高认识技能,还包括社会能力及情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然而,我国目前的幼儿入学率还很低,虽然大部分城市幼儿的入学率已经达到了80%,但是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多数儿童都没有机会接受好的学前教育。

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充分的入学准备,入学后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以及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均较差,这对儿童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做好对幼儿的学前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提前适应学习和社会,促进幼儿情感和健康的发展,实现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的顺利过渡。

(三)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直接影响着教育普及的规模和质量。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学前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广泛,国民素质有了很大提升,这对降低学校辍学率和学业失败率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美国在推进“佩里学前教育方案”和“提前开端计划”时发现,与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相比,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幼儿在语言思维和人际交往认知方面都发展得更好,并且这些技能和认知的影响可以一直持续到成年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在报告中指出,相比于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受到良好幼儿教育的儿童个体发展较好,对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奠基性的作用。

当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已成为现阶段的重要任务。而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国家教育部门就必须要更加重视学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农村地区和贫困山区的学前教育普及,以弥补当前学前教育的纰漏。

总而言之,提高学前教育治疗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健全和完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从而提升国民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促进家庭幸福,构建和谐社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较大。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这就使得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严重。目前,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很少有机会进入幼儿园学习,大多数只能保证基本的吃穿需要,这极大地影响了幼儿的发育和成长。

幼儿在这段时期缺少必要的父爱、母爱和社会关系,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会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养成健全人格,进而促进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发展。

总之,学前教育是幼儿未来发的重要基础,对促进幼儿智力开发、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学前教育的价值已经超过了幼儿个体发展和促进家庭和谐的范畴,成为幼小教育衔接的重要一环,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面小康的衡量标准之一。因此,国家教育部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真正做到让每个幼儿都能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心灵作文的教育价值【第八篇】

现代中小学教育07期。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改革大背景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课程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在众多学科中,语文学科因为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在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做人[2],但如何通过语文写作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判定和评价,有没有可能通过量化研究的方法提炼出语文作文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目前还缺乏明晰可操作的范本。

此外,价值取向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的界定,一直是一线教师以及教育研究者的关注点。价值取向本身难以进行量化,也不适合仅仅用量化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基于上述考虑,论文借助技术工具,通过语文作文进行较为科学的量化分析,为价值取向的量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为此,论文选取安阳市滑县一中(初中)一班和二班共12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自然状态下做半命题式作文,把写作资料作为研究内容,以质性分析和量化评价为途径,分析当下学生价值取向。力求以技术的手段,找到价值取向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一个可能的解决途径。并借助质性分析把握学生价值取向,为教师作文教学和学生思想教育提供决策。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定性研究最重要的方式。其主旨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即研究者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之后上升到系统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性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事物现象本质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

2.研究内容。

研究材料选取学生在自然条件下的写作,即不限时、不限字、不评分、非考试的状态中,学生自由自愿有感而发所做社会评论。能够有效排除干扰因素,获得学生最真实的.看法。

分析后选择“富二代”作为半命题式话题作文,作文形式熟悉;“富二代”引发的社会关注和争议较多,诸多话题人物与学生年龄相仿,学生理解更深入,有话可说;该话题牵扯教育、金钱观、社会公德、法律等多方面内容,能反映研究所需的价值取向的多个维度。

3.研究工具。

以nvivo质性分析软件为主。通过对原始文献的一级编码形成“自由节点”,进而进行节点的结构化而形成“树节点”。主要使用了数据编码、数据分析和统计功能,通过对作文数据的编码和分析[4],找出显性以及隐性关系,保证了研究过程尽可能科学、客观。

以中文关键字云图为辅[5],对材料进行词频分析,并依照词频大小生成一幅词频越高字号越大的关键词图片。该方法虽缺乏传统分类法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层级结构,相对不够严谨,但作为辅助工具,能够简单、直观地展示词频,增强分析的直观性。

二、研究的实施。

(1)一级编码分析。从120份以“富二代”为话题的学生作文中,根据文段思想组合成47个自由节点,归纳成11个树节点:基本认识、学习态度、社会价值取向、人生观、人际交流、情感态度、民主法治、金钱观、个人优秀品质、产生原因和爱情观。11个节点的子节点描述如图1所示(数字表示节点个数,即持该态度的人数)。由图1可以看出,120份作文析出的学生价值观节点数较为丰富,涵盖面也比较广,基本上代表了学生目前所持有的价值观现状。因此,通过对学生写作中原始观点的一级编码子节点进行分析,可以抽取出丰富的价值取向,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关键词云图分析。将文字材料用分词器分割成单独的词,依据在材料中出现的频率,形成频率越高字号越大的云图,可以很直观、便捷地看出写作者的侧重点。关键词云图本身不能得出写作者的价值取向,但结合前面的质性研究,可以作为很好的辅助工具。

通过关键字云图的统计分析看到一班频率最高的名词为父母、社会、鄙视、金钱,其次为法律、孩子、权利、帮助、生活、羡慕、权利等。表明大部分同学鄙视“富二代”挥霍的行径,父母和社会与其联系度最高。法律意识、公民权利、社会公益、羡慕“富二代”富足自由的生活能在二级频率中表现出来。

而二班频率最高的是社会、孩子、生活、父母、家里,其次为鄙视、炫耀、国家、家庭等。在情感态度上,二班比一班要谦和,社会仍是提及最高的,在初中生当中,社会参与和责任感已表现得非常突出。

价值取向作为情意上的目标是对人类价值观和语文学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规定部分的综合提炼。

目前,比较有影响的价值取向系统是心理学家rokeach的分类。[6]他把价值取向分为两大类:终极价值和工具价值。心理学家allport提出六类式分析:理论取向、社会取向、经济取向、政治取向、审美取向和宗教取向。

初中生应有的价值取向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8]:一是以个人为主体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上进心强、勇于承担、自我约束,尊重并理解他人、孝敬长辈、交流合作、吃苦耐劳、不畏挫折、勤俭节约、珍惜劳动等。二是以社会为主体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维护社会公德、社会公平、社会秩序、社会和谐;关心集体、保护环境、民族意识、公民精神、国际理解等。三是认知过程价值标准。主要包括有学习愿望、将知识运用于实践、能分析和解析问题、探究与创新精神,辩证认知、客观对待、实事求是、辨别真伪、追求真理、慎于判断等。

研究是根据数据材料中提取的价值点与相关理论分析获得结论。借助nvivo从学生作文中提取的11个树节点,学生现有价值取向的三个主体如下。

一是以个人为主体的价值取向:人生观、金钱观、爱情观、个人品质、人际交流;二是以社会为主体的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取向、民主法治;三是认知过程的价值标准:基本认识、情感态度、产生原因、影响评判的因素、学习态度。

个人价值取向应是端正的积极的,人生追求多样且充满希望,金钱不是成功的标准和人生的最终、唯一追求,要利用钱财去创造更多的价值,每个人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将外在发展和内心素养作为追求方向。图1节点反映的个人价值取向分别为人生观(13)、金钱观(45)、爱情观(1)、个人品质(43)、人际交流(5)(括号内数字代表节点数),却更倾向于功利性的追求,12人表示羡慕“富二代”们的富足生活,13人想要努力奋斗让孩子成为“富二代”,并有28人认为有资本的炫耀并不是错误。在精神追求上也有缺失,把学习作为人生转变的工具,端正的价值观等未被提及。

社会价值取向的8个子节点里,大都表现的宽松广泛,宣扬社会重视(71),没有行动力,认知和行动出现分歧。虽然有很多人提到法律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威性,但也有16名同学认为行贿可以减免罪责。这种对社会的不信任和对法律的轻视,是一种社会价值取向的表现。

认知上要求学生客观、辩证、谨慎对待,能够由表及里认清事实。然而通过分析节点,发现作文中表现出肤浅的认识水平。大部分能认识到问题的两面性,但内在的原因、举措涉及较少(仅有26个节点)。涉及的也以单方面为主,综合分析能力较弱。此外,分析问题的情绪化明显,情感态度共有165个节点,是分析中比例最高的节点数,表示每个同学都表达了不止一次态度。这种认知的偏情绪化对学生以后价值观的塑造不利。

初中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在认清初中生价值取向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展开。论文通过质性分析软件nvivo对中学生命题作文覆盖节点的分析,发现当前初中生价值观取向中存在的一系列不合理因素。分析这些不合理因素对加强当代初中生价值观教育有着一定的参考作用。可以使中学生价值观教育更加具体和有针对性。通过前文分析,当前初中生价值观取向表现出如下特点。

1.人生追求功利性。

当下,中学生生活在信息化时代。相较于传统生活环境,他们接触的信息量更大,获取的纷繁复杂的信息更多。面对外部世界的丰富信息和资源,诱惑也是必然存在的。通过以“富二代”为主题的作文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坦言羡慕“富二代”们从父辈手中可以轻松获得巨额财富肆意挥霍,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富二代”。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除了拥有巨额钱财外,人还有很多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东西。功利化倾向提醒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合理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帮助学生尽早理解个人价值实现的多元取向。

2.认知偏情绪化。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存在叛逆心理和过激的认知。研究中发现,部分同学的作文里“鄙视”、“从心眼里看不起”、“你以为你有什么了不起的”之类的言语比比皆是,能够真正客观全面地看待,并以包容之心对待的,少之又少。这反映出中学生在情感认知上还有较为浓厚的情绪化色彩。然而,科学的认知应该是:辩证看待、客观对待、实事求是、辨别真伪、追求真理、慎于判断。当然,在中学阶段让学生形成全面、科学的辩证思维也不太可能,但是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培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辩证思维方式。这对中学生未来的发展是有较大帮助的。

3.重文化轻道德。

目前,尽管学术研究领域对中小学素质教育寄予厚望。但是,必须承认现实中很多中小学实际情况与素质教育的理念还相差甚远。以学生学习成绩作为核心评价标准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学生在这一氛围的潜移默化下,就逐渐将文化学习作为学校学习生活的主旋律,而轻视或无视道德水平的提升。如在前文研究中析出的11个节点中可以看出,很多同学能考虑到社会多方面因素对“富二代”现象形成的影响,但唯独有关道德层面的思考很少。很多同学并没有意识到道德在整个问题分析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同时,一些作文表现出的学习观中,大部分学生能够懂得知识的重要性,认为知识和能力是改变世界的钥匙,然而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过于片面。中将知识囿于文化知识的范畴。强调对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良好品德的养成,只关注学习成绩,几乎无人提及道德品质的提高、品德培养和心理健康。

4.易于塑造。

中学生处于认知水平的发育期,尽管上述研究发现当下中学生价值观中存在一些不合理因素,但是应该认识到这只是中学生在人生发展历程中的必然经历,经过合理引导,价值观中的不合理因素是可以被逐渐转化的。

在后续研究中,为了验证教师合理引导和有目的培养对于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笔者在另一所初中(三中)以家庭作业的方式让学生针对同样主题写作文;同时,有意识地让教师对有关“富二代”话题进行引导,并允许学生借助互联网搜集相关信息并加以分析。家庭作业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从网络上搜集更加丰富的资料来辅助认知;此外,教师的引导又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方向。研究发现,在教师指导和网络信息的干预下,学生价值取向发生明显变化,表1统计了两所学校在部分节点覆盖情况的对比情况。

在一级编码的节点分析中可以看出,后者(有教师引导和网络信息搜集)无论从单个节点的覆盖数还是总体节点个数上都出现了明显的增长。经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同样一个问题的思考更加全面和丰富了,在道德层面上思考问题的节点也有了明显增加。这一现象说明经过合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整体思路从认识“是什么”转向解决“怎么做”。创新的观点覆盖更多,表示他们更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宽容”、“知错能改”等新节点被提出,说明经过合理引导后的学生更能包容他人的过错,价值观表现得更加合理。

四、塑造初中生正确价值观的三点思考。

1.提升学习成绩与培养思想道德不可偏废。

在材料收集中,不少教师谈及,虽说素质教育已推行多年,但不少学校依然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抓成绩轻思想问题比较严重。初中生是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初中教育不可仅关注文化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教学生学会做人然后才能做事。

2.价值观塑造与引导要注意因人而异。

价值观的形成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与个体受教育情况及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从前述研究资料中不难发现,针对同样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价值观维度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同时,中学生处在身心快速发展变化阶段,可塑性极强,易受外界影响。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观察、了解个体间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塑造。

3.要重视家庭的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孩子不成器与家庭、父母教育有关”,家长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通过交往和交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因此,家长应该有意识地通过科学的家庭教育培养子女形成正确价值观,锻炼孩子勇敢自强、积极向上、勇于承担的人生态度。

利用nvivo质性分析软件和中文关键字云图对中学生作文进行了质性分析,并依据作文中析出的节点,分析了中学生的价值取向。通过分析发现目前中学生价值取向存在功利化、情绪化和易于塑造等特点。价值观的形成因素和表现形式均呈现多样化的特性。仅从中学生命题作文入手,通过分析作文的观点来归纳其价值观特性虽然是一种可行的分析方法,但也不能排除其有失片面的可能。因此,后续研究中需进一步进行多种策略的价值观评价,以实现研究方法的相互印证和比较。

作者介绍:杜丙新(1982-),男,河南固始人,安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讲师;汪向征(1980-),女,河南信阳人,安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河南安阳455000)。

心灵作文的教育价值【第九篇】

“你跟我提价值观的问题,我只觉得发蒙,不太想提呀。”

“我大概知道怎么回事,但是你让我说的话,我又说不太清。”在与同学们就价值观问题聊天的时候,总能听到类似的说法。

不同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造就了每个人具有差异性的职业价值观,对一个人的职业目标和择业动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们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我们会想:“哪个职业好?哪个岗位适合自己?从事某一项具体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在哪个领域里我的能力能更好地发挥出来?”这些问题都是价值观在职业方面的具体表现。

揭开价值观的神秘面纱。

虽然职业价值观并非束之高阁的东西,但它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确实还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需要花时间让它露出本来面目。所以,我们需要经历不断地尝试、澄清、放弃与妥协,才能让职业价值观逐渐明晰。

人经常会感受到内心的召唤,如果不去回应它,就始终不能平静下来;如果回应它也许就意味着需要放弃一些心爱的人和物。我们很多人都是一边走一边摔跤,一边总结一边调整,做很多事,慢慢成长,慢慢找到一点方向,慢慢开始坚定。

明晰和澄清职业价值观是不断尝试的过程。年轻和成长意味着我们在大学阶段有更多尝试和努力的机会。在尝试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发现喜欢做的事情不止一两种,或者你喜欢的东西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现在实现不了。这时,就需要你分清主次,认准你最不愿意放弃的事情努力、坚持、创造条件争取实现。

青春总是过得迷茫又着急。

我们常常听到诸如“输在起跑线上”或者“一步慢,步步跟不上”等危言耸听的话。然后,在看到一些同龄人目的明确地追求想要的生活时,仍旧一筹莫展的你就着急了,慌张了。

逃避选择的痛苦、不愿承担选择的责任,急于拷贝和抄袭一个答案,殊不知这样的方式是怀着加速人生发展的初衷,实实在在地干着让成长滞后的事儿。

维克多・弗兰克说:“你不要去问生命,你应该要回答生命对你的质询。”我们需要学会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如果回避和绕开个人对于生命、生活的思考,忽视问题的存在,结果是将来的痛苦会更大,延续的时间也更长。

你需要的,总会在合适的时间到来。

总之,每个种子的培育环境都不尽相同,所以最终形成的植物也都形态各异。“粗壮的树木”、“漂亮的花朵”等(主要价值观)构成了花园里的主要景观,而一些“小型植物”(次要价值观),起到了点缀的作用。

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花园里的“粗壮的树木”、“漂亮的花朵”、“小型植物”会因地制宜建立起新的系统,也就是说,价值观内在地发挥着它的影响力,促使你再去调节和构建平衡,发展和成长也随之而来。

你没有变强,是因为你一直过得很舒适。

从小到大,你习惯了被安排,衣食住行不用你操心,升学考试的目标也已经在大的氛围和父母的期盼中早早定下来了,赋予你选择的权利太少了。于是,当“毕业”来临,不习惯做选择的你,畏惧了,像小乌龟似的缩回了脑袋。所以,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锤炼你勇敢的心,用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毕业!

不愿提及那看似孤傲的、不易亲近的职业价值观,又忽略了生活播撒的小种子,让你陷于苦闷中却认不清状况,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从现在开始,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捕捉细节,分析自己的喜好,拨开职业价值观蒙的那一层薄薄的面纱吧!

心灵作文的教育价值【第十篇】

摘要:做为教育哲学的重要一部分,教育价值取向一直倍受社科界的重视,对其探讨和争论一直不绝于耳。但很少能看到学者对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价值取向的论述。因此,笔者以本人在幼儿园观察的两则案例来阐述下两位幼儿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和应然取向。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这一事物、现象对其他事物、现象所具有的某种意义,这种意义是通过教育对社会、对人所起的作用体现出来的”;[1]“价值取向是内化于人们意识之中的公认的判断事物的标准,它决定着所有具体的外在行为准则之间逻辑上的一致性,使人们在具体的文化场景中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它也是文化的核心”;[2]“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教育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性”[3],是从事各种教育活动的主体根据社会、时代和自身的发展需要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做出选择时的判断标准。学前教育处于各级教育的最基础阶段,这使得人们在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价值取向上也呈现出一些与其它教育阶段价值取向的不同。本文通过对幼儿园观察和访谈的案例来分析两位幼儿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并试图指出新世纪学前教育阶段教育价值取向之“应然道路”。

一、以“教学——训斥”为主的规则遵守。

案例:09:40,音乐教学活动,托班。

带班老师对着wlq大声呵斥道:“wlq,你没长耳朵?怎么没等到音乐声结束就乱跑了。”小女孩没敢看老师一眼,就耷拉着头坐到了自己的小椅子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4]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孩子体验到的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在老师的呵斥声中转变成了茫然、不知所措和无聊,甚至是对老师的讨厌和恐惧。

皮亚杰和科尔伯格关于儿童的道德和规则研究证明:儿童规则的养成遵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因此,幼儿园班级生活中的规则,对于幼儿的适应和发展而言,就有了三种情况:必须遵守的强制规则、可以选择遵守的他律规则、自发活动中协商产生的活动规则。这三种情况,倘若不加以严格的区分,就会导致规则教育的混乱和效率低下。”[5]教师的规则教育应该做到“从儿童主体角度出发,将规则看成是基于儿童内在需要的一种主体品质,实现儿童规则教育从利他到互惠、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从限制到指引的转变”。[6]可是,案例中老师为了自己教学过程的整齐划一,让所有孩子都遵守其随口说出的规则,就全然不顾孩子的真实感受和行动的目的就大声呵斥、甚至给孩子实施惩罚。此种不区分规则情况和行为原因、只一味的限制而不加引导外部灌输式规则教育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二、以“传授——接纳、复述”为主的知识学习。

案例背景:09:30,星期四,摩擦起电,中一班。

幼儿们被分成六人一组围着方桌坐,老师说:“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玩个‘魔术’游戏,看看圆珠笔为什么能吸起小纸片。”老师把准备好的纸发给孩子,然后让孩子们按她的示范把纸撕成很小的纸屑;老师拿圆珠笔在头上摩擦了一会儿,让圆珠笔接近纸屑,小纸片被吸起来了。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直接用笔去吸纸片,可没成功。于是,一个幼儿说:“老师的笔能吸纸片,我的不能。”老师走过去和他换了圆珠笔,可他还是吸不起来。老师说:“你们没有在头上摩擦。”孩子们就在头上摩了几下,这次很多孩子的圆珠笔都吸起了纸片,可吸起的时间很短,不像老师的能粘在笔上很久。老师问:“为什么圆珠笔能吸起纸片?”有孩子说:“在头上弄几下就吸起来了。”老师说:“真聪明。这就是摩擦起电,在头上摩擦几次,笔杆上就产生了电流,就能吸起纸片了。”老师又问:“孩子们,这游戏叫什么啊?”几个孩子说:“摩擦……起电。”好多孩子没有说出来。老师再重复一遍:“摩擦起电。”问:“记住了吗?”孩子们答道:“记住了。”问:“是什么?”答:“摩擦起电。”当孩子们都记住了“摩擦起电”时,老师笑了。

“幼儿科学教育作为针对幼儿实施的科学启蒙教育,其目的.不在于追求幼儿掌握科学知识的数量,而是重在激发幼儿认识自然现象的兴趣与探究科学真理的欲望,鼓励幼儿主动求知,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7]《纲要(试行)》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8]从案例中很容易看出老师并没有给孩子们留出足够多的探索时间,当孩子们不能吸起纸片时老师就直接告知“没有在头上摩擦”;老师也没有给孩子们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只有塑料制的圆珠笔,也没有对圆珠笔进行细分,到底是塑料制的圆珠笔的那一部分摩擦后带上了电流,是笔尖还是笔杆;老师更没有让孩子们尝试从看到的现象中总结知识,而是直接告知了“摩擦起电”的概念,最后以让孩子能记住所传授的科学知识。

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时间的限制,以“教师传授——孩子接纳、复述”为主的教育价值取向下,老师很难让孩子体验到科学探索所带来的发现乐趣,更不用说养成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框架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中的幼儿们很显然是不能长久体验到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的。因为老师已经替他们过快、过早的总结好了科学知识,并把总结好的科学知识让孩子们记住就行了,就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科学教育是求真、扬善、达美的圆融统一。其中,求真是科学教育的根本旨趣和自在尺度,扬善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自为基准,达美是科学教育自在自为的最高境界和理想追求。显然,科学教育应该是上述三者的充分彰显和全面拓展,从而达成一个完满的价值实现。”[9]案例中教师这种过分单一的科学知识传授的教育价值取向,只是科学教育求真目标的极小一部分,而培养孩子们“科学的方法、求知态度和探索兴趣”根本不能在幼儿科学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更不用说扬善和达美的目标,以及三者的圆融统一了。儿童天生都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当学前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过分追求知识传授,让孩子死记一些远离自身日常经验的知识时,只会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参考文献:

[1]王汉澜、马平.浅谈教育的价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1.

[2]李韧青.论中国传统价值取向对教育的影响[j].江西师范学院学报,:6.

[3]刘旭东.论教育价值取向[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

[4][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c].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33、35.

[5]朱细文.新《纲要》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a].《纲要》解读[c].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5.

[6]郑三元.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教育新思维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9.

[7]刘慧.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j].学前教育研究,:5.

[9]钟勇为.科学教育的价值追求[j].人民教育,:6.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2518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