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

网友发表时间 3284699

【引导】优质的范文往往能节省您大量的写作时间,让您的办公学习游刃有余,以下是由阿拉题库网友分享的“《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所有,轻松搞定再也不用加班熬夜了,希望下面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第一篇】

最近,我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常我也是这样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各小时挤的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给学生谈心等,还要抽出时间搞教研;下班回家还要忙家务。可是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数学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基础。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并有潺潺不断的水流,这是我们安排时间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另外,我还明白阅读不但对老师有益,而且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由支配时间而且要利用得合理,最好莫过于喜欢阅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阅读是为了能让孩子们扩大视野,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第二篇】

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终究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

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珍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假设干作业。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珍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珍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缺乏也”。

苏联当代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历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似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连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着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根底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确实,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确实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连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开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历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历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第三篇】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读书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母乳,读书可以修身、可以养性。

所有的老师都知道,一二年级是小学时期打好根底的重要阶段。如何帮学生打好根底,是我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的问题。在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时,困扰我许久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如何打好学生的知识根底?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充分利用童年时期灵活、敏感的记忆”,“不使学生负担过重”。他举的例子是怎样教学生记最根本的2500个词。他把这些词语分配到每日学3个,抄在本子上并记住。这个方法对我的生字教学有很重要的启发。我马上把这种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具体作法是:每天一课生字,用一节课的时间去指导书写,课堂上多余的时间去练写,假设能在放学前默写书空,那么发送奖励卡片。当然还要随机抽查,“轮番轰炸”,遵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把大块的任务分化到平时。这样把整本书的书写任务分解到每一天,学生轻松快乐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孩子创造轻松快乐的课堂环境。在这点上他举的`例子是让学生自我检查记忆,默写词语的方法。有时我会把课堂上需要掌握的字词出示在大屏幕,给一分钟时间记忆,再给三分钟时间默写。默写之后进行自我对照评价,同桌帮助分析出错原因,紧接着进行第二次计时默写。在这样一个轻松的气氛中,孩子在毫无听写压力的环境中完成了识记要求。老师适时“缺席”,反而更有益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不依赖老师,也不受老师的制约和影响,可谓一举两得!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教师要勤读书,多读书,会读书,学以致用,使我们的明天比今天更有智慧,更有眼界,更有力量!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第四篇】

重温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比之前有了更接近自己教学工作的亲切感。每读到一条建议,比之前理解和认识更深了一些。

有感于“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作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让我们明白了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就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份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这不就是我们说的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吗?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能否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就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学生在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正如作者说的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水,就会损害他的力气,到明天他就什么也干不成了。所以,更理解了“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这使我对从儿童兴趣出发来教学有了“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6

在这本以小学生为主要叙述对象的书中,我看到了这位教育巨匠在教育过程中的用心与热忱。在每一条建议中,都提出了切实的可操作的教育教学理念或者方法,徜徉在书中,我受益颇深。

一、每一朵花都应该平等的开放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是在第一页就映入眼帘的一句话。

作为老师,有些时候似乎过于急于求成,当孩子们达不到我们在心中为他们确立的目标时,就开始催促甚至责骂。更为严重的是,偶尔我们会说出类似于这样的话:你不适合学习。但实际上,学习对孩子们而言也是他们想急切做好的一件事,而由于我们偶尔的“出言不逊”,有的孩子可能就会因此厌倦学习,厌倦学校,最终沦为教育之外的旁观者。

在苏的观点中,他提出了“学习上的成就”概念。身为老师的我们,应该认真体会这个概念的深层次的含义:学习上的成就,在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不同的标准和界定。而针对这样不同的标准,我们需要做的是“因材施教”,而不是冷嘲热讽。

每一朵花都应该平等的开放,我们不能因为花期不同而轻易否定这朵花所具备的开放的能力。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天赋异禀之处,我们身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路人,应当在适当的时候教给他合适的方法或者给予鼓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努力的使学生发现学习的趣味进而享受学习。而“学习成就”又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找出学生擅长的地方,让其树立自信,进而拥有学习的尊严。在学习中取得的成就,是点燃孩子们梦想火种的最初的火苗,而我们必须努力地爱护这火苗。

记得郭文红老师曾经说过“任何一个儿童,内心最真切的愿望就是:成为一个好人”,我们要细心呵护孩子们这小小的心愿,“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之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界没有一个这样的人,我们有权利说他是‘无论干什么都不行的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努力地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学生不合理的认知,改变自己总是“先入为主”的想法,让孩子们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让每一朵花都平等的绽放!

二、获得进步最行之有效的方法——阅读

在书中的第二到第六章节,以及第十九章节,无论是说到教师劳动还是学生的学习,无一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关于教师劳动。

说到终生备课的准备,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在这里对教师备课提出了终生的要求:阅读,不断地阅读。如果教师想要使自己的授课内容变得丰富起来,就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实现。授课的过程是一个进行创造的过程,而创造的源泉来源于广泛的`阅读,在阅读中,我们可以尽可能广泛地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我们的视野自然而然就变得广博,我们所能够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变得丰富多彩。

关于学生学习。

在苏的观点中,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要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方面存在极其强烈的功利心,考试考什么就看什么,课本上要求什么才看什么。这就导致了在授课过程中偶尔进行的思维拓展学生都会觉得陌生。因而,我们应该在授课之余应该引导学生多多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同时,结合教材进行相关的专题阅读对于进一步理解教材也是相当有必要的,这是对老师的要求,但如果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授课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会变得充满趣味。

在教学过程中,“后进生”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点“保护对象”。而后进生之所以被冠以这样的称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学习的信心,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而培养后进生学习信心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鼓励他们进行阅读。“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让他在阅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某个“点”,进而进行深入的探索,获得学习思索的信心。阅读会打开思考的源头。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如果我们能够通过鼓励“后进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也可谓教育的一些成就罢!

大量阅读,与教师是提高教学能力,丰富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与学生,是培养兴趣,树立自信的绝佳方式。

打开书本,用墨香浸润心灵……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第五篇】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给教师的建议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了一百条宝贵建议,每一条建议都值得深思熟虑,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从教之路的坚固桥梁,它使我看到我的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它使我懂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发学生思考比使学生学会知识本身更重要;它也令我意识到要想上好一节课,就要用一生去准备这节课,这就是所谓的“终身学习”。

一、 因材施教、各施所长——分层次教学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不能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位学生,因此在教育教学上不能制定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检测标准……这看似公平的班级授课制其实是及其不公平的。有的学生“学不够”,而有的学生“学不了”,学生个性的主动发展就此磨灭。应当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如果每一名学生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培养,只能培养出平庸的人,更能滋生鲁迅先生笔下的“奴性”。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一名学生都有他擅长的领域,因此学校在普及基础知识的同时,因材施教,使每一名学生所擅长的学科都能得到良好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不仅能够应用于学生,同样应用于教师。当今社会,教师要逐渐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研究型教师”。学生各有所长,教师也是一样。教师也要善于发现与培养自身所长,并在擅长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必定会使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真正的“灵魂的导师”,真正的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者。

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在于引发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他的这一观点也和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谋而合。

教师往往把学生当成一块璞玉去塑造。其实,雕塑刀并不是拿在教师手中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塑造自己。教师总是用一堂课能否顺利进行来作为教师这堂课上得是否成功的依据。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最终会使整堂课变成灌输的机器。教师是一名引导者,应当引导学生自发的去思考,也许这堂课没有预期顺利,学生的自发思考屡屡“卡壳”,不用担心,因为进步的`阶梯从来不会攀登得轻而易举。我们教师应当成为苏格拉底,不断地用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启发学生,就像产婆在艰难的帮助孕妇生产。过程虽然艰难,但是顺产的婴儿经过了种种磨难之后必然是最健康的。经过学生思考而产生的观点不一定正确,教师也不要急于去将正确答案告知学生,而是引发学生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只要学生的观点言之成理,就是学生经过思考的产物,就是值得教师鼓励的。

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做一名终身学习的教师

正如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及的一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我想,这位历史老师的观点就是当下的“终身学习”观点。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先有一桶水。我们都知道,教师的成长分三个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我认为这三个阶段是并驾齐驱的。终身学习就是一种生存方式,如果一名教师不始终关注自身的生存,固步自封,那么他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就不会有多大的成就。荀子的《劝学》的第一句话就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更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学习的主体。正如这位历史教师,他用生命中的每一天去思考如何上好一节课,用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充实自己,而不是临时抱佛脚。“临时抱佛脚” 虽然能得到短期的成效,但是远不及“厚积薄发”来得意义深远,从而对学生的影响也深远。正如劝学中所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但凡伟大的教育家,他们的言论或许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中国的孔子、庄子、荀子,还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们的观点都与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看法不谋而合,因此他们之间能够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熟读《给教师的建议》,并运用于实践当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成长,更能让教师通往教育事业巅峰的桥梁越发坚固。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第六篇】

早就从各种渠道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也曾对其中的内容有过涉猎,然而在自己真正拥有了这本早想拥有的“教育宝典”,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认真拜读之时,心灵仍是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

怎样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英语课,是令多数英语老师费神的一个问题。课堂上的感受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填鸭式”教育方法难以让学生进入学习之“门”,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其重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要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积极的学习气氛,愉快的课堂模式、轻松的学习心态,让学生获取最大限度的语言信息量。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活起来!

活动课堂教学起始于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了一半”。融洽的师生关系为英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肯定的心理倾向,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情绪饱满地投入学习,获取知识。

1、用微笑缩短师生距离

当我走进课堂,我总是用亲切自然的微笑,拉开课堂教学的序幕。用微笑来问候他们,用微笑来激励他们,同样用微笑来提醒他们,我觉得微笑比严厉更能拉近师生关系,更能让他们培养出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让兴趣教学贯穿整个英语教学始终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让兴趣教学贯穿整个英语教学始终。因此想方设法让英语课情景化,戏剧化,让讲台变舞台、赛台,让学生在课堂“舞台”上大显身手,尽情地自我表现。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起来,使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将“寓教于乐”发挥到极致。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知道,学生的智力各有差异有的智力水平高,有的智力水平低,再加上一些非智力关系的影响,其接受能力和巩固能力肯定有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因人制宜,在教学中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坚持激励教学法,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奖励,使他们树立信心,获得成就感。

活的课堂教学需要依靠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个人的素质和教学特点是不完全相同的,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充分利用英语教材的特点,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搞活、让学生乐此不疲。

1、表演对话

小学的英语都是对话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所以我就利用表演的形式让他们试着走进想象中的情景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尽情地去表演,去理解、学习对话内容。表演能够加深他们的印象,营造一种欢乐和谐的教学氛围。真是“一箭双雕”啊。

2、善用活动课

在教学中适当安排一些英语活动课,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到一定的语言知识,培养一定的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活过程中自然地运用语言,让英语课成为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

实践证明,只要有效地激活英语课堂教学,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第七篇】

今年是苏霍姆林斯基诞辰100周年,时间在不断推移,经过时间的验证和锻造,他的教育理念更加熠熠生辉。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有多少教育理念被不断更新的新鲜事物所取代,唯有他的理念经久不息,永葆活力。我们不禁赞叹,这位教育界的先驱,更是具有真知灼见的哲人。

他用自己30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有无限的生命力,同样,全世界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人与人的的心灵交流,所以,这也是他的教育理念经久不衰、永葆活力的原因,更是他个人最伟大之处。他为我们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并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更经得起实践。

能读到他的书《给教师的建议》,是一种荣幸。

就第22条建议“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来说,作者给了我们十分具体的建议,我将其总结如下:

1、要有争取让你的学生爱上你的学科之心;

2、要将你的学科设置成“特殊的”,有吸引力的学科;

3、要争取那些本身对你的学科没有天赋的孩子;

4、要让学生在你的学科上首先收获的是被信任、被肯定,其次是知识,最后伴随而来的还有相应的荣誉,包括自信;

5、要让在你这门学科上有一定天赋的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人地位,允许他们和你一起进行教育的创造和传递,他们和你是同志,是伙伴关系;

6、需要有必要的刺激不断为学生提供动力。

尊重儿童,信任儿童,鼓励儿童。他指出,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只是,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不相同的。说的多好,时间过了半个世纪,我们现在教育体系也一直往这方面努力,但是真正做到了多少,我们教师通常不是一把尺子衡量到底吗?而事实是就存在这样的差异,我们要给不同程度孩子不同的教学、测试评价体系,我们教师每天的上课,作业真正做到了吗?所以,我们没有真正的站在儿童的角度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去相信他,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鼓励他,这一点,我们急需做出改变。

教师,你要让你的课有点意思。书中指出:有些教师经常抱怨说,儿童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作……这些话总使我觉得困惑莫解。如果你们,亲爱的同事们,能够认真地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情况是绝不会发生的!这不就说的现在的我们吗?现在学生不爱上课,两眼发呆,课堂没有反应,说实话,是我们的课堂没有意思,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没有意思,是我们老师自己10年了不阅读,不思考,还是自己,没有一丁点的.变化,老师没有意思,课也没有意思,学生怎么会有兴趣?所以呢,想成为一个好老师,就要不断的阅读,每天的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我们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就,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样我们就成长了,有阅历了,有意思了,将它融入课堂,我们的多变的课堂学生能不喜欢吗?

这本书来的太迟,读的太晚。对于每条建议的读后感受,成了我和同事们每天交流的主要话题。每条建议,反复阅读,认真思考,互相交流,受益匪浅。“给教师的建议”这本经典名著,我还会推荐给周边的同行们,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笔记【第八篇】

捧读此书,不由自主的有一种感觉,一位慈祥,睿智的长者,坐在你的面前与你聊天,他的丰厚学养,他的理论,他的实践,他的思想,他的智慧正慢慢滋养着你的心灵,提升你的智慧。这时候,大师的形象依然模糊,但是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的具体。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都有生动实际的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这本书的主要思想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智育问题提出了建议,以及论述教师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方法,注重用书籍去影响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鲜明的、形象的手段(比如现在用的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不合适的运用,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过度兴奋,这时教师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学生就会更加兴奋。其次,教师要弄明白已知和未知之间的关系,因为这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及在头脑中的保持,同时也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示出已知的跟新的东西之间的内部的深刻的联系——这是激发兴趣的奥秘之一。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用了一个比喻,把课堂的教学活动比作是师生建立的'一座高楼,当教师将新的知识这块砖递到学生手上的时候,学生应该知道放在哪个位置,并且它还应该站在远一点看看,这块砖与上一块以及整个建筑之间的关系,这样他才能将这块砖(新的知识)放好,要将已学过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一个工具。

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例如,有些孩子上课爱说话,有些孩子上课爱做小动作,有些孩子不愿意听课,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应该想到:有些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读了这本书,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准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每天都这么想想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虽然我知道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付出努力来设计探索,有时候可能不会那么尽善尽美,但是我们不能放弃努力,我们应该真正动脑筋来设计我们的课堂,那么我们的抱怨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少了很多。

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条建议中,那位历史教师的话让我记忆深刻,“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多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突然之间,我明白了为什么有的老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所以,读书吧!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要把书当成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实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能在书本前坐下来,深入的思考。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在阅读中享受教育的乐趣,找到思考的快乐。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3284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