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论文实用3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82917

【导言】此例“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网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论文实用3篇”的教学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论文1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质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把英语课程分为九级目标,其中1―2级是小学阶段的目标,4年级学生应完成一级目标,5.6年级学生应完成二级目标。《标准》对实现各级目标具体要能做什么也作了详细的描述。要使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达到以上目标,英语教师的素质是关键。作为一名未来的小学英语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英语专业知识

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是构成教师向学生“授业” 的基本内容。英语是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对于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来说,掌握系统的英语专业知识是适应英语教学的保障。英语专业知识一般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内容,还包括准确而流利的英语语音语调,一定的贴近儿童生活的词汇量,牢固的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的知识以及本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制度、政治结构、价值观念等领域的文化知识。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是小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具备的专业素养。

系统而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良好的言语技能是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语言素质。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功能、话题、文化修养几方面。良好的言语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几方面。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听、说、读、写等教学理论与技巧,应该具有如何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具备上好新授课、复习课等课型的良好的专业授课技巧等。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具有较为系统和扎实的现代英语语言知识,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只有达到这样的专业水平,才能全面地掌握教材,才能解答学生提出的与课内外知识有关的问题。学习外语学科的语言知识、基本技能及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加强自己所教语言材料的储备能力对小学英语教师基本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理论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论文2

论文摘要:文章从分析目前英语专业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范性不强等现状出发,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以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的师范课程体系,即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的内部结构,注重英语师范生综合文化素荞的提高和教师职业技能的强化,为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做好基础教育师资方面的准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教育要发展,关键是师资,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师范院校,尤其是师范教育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改革,对人世带来的社会变化做出反应,因为,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制约着外语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一、我国英语师范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着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并影响着教师素质的提高。从建国后近50年的发展实践看,师范院系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各类英语师资人才,我国教育事业之所以取得如此重大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师范教育的发展。但进人21世纪特别是中国加人WTO以后,现有的英语师范教育体系在发挥时代所需要的师范教育功能与作用上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

1.课程设置定位模糊。现有的师范专业是按照中小学学科分类的标准对应设置的,如中文专业课程专为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做准备,数学专业课程专为未来的数学教师做准备。因而在英语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对英语专业知识的全面系统掌握,而忽视了作为未来教师必须接受的全面素质教育。由于分科过早、过细,使文科学生缺乏自然科学的基础,而理科学生得不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这种设置割裂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造成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较低,工作起来力不从心,不能完全胜任中小学教学工作;同时也削弱了师范院校和其他高等院校的区别,使师范院校赖以独立生存的办学特色不能突出。近年来,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一些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有意模糊其课程设置的师范特色,这也是一些教师教学能力不高的原因之一。

2.教师职业性质体现不明显。我国目前英语师范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不合理,体现师范特点的课程被看作公共基础课,不仅课时少,学科门类短缺,甚至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主管“教什么”的英语专业知识课比重过大,而主管‘.怎么教”的教师职业技能课与教育实践课比例过小。师范教育职业性不强,未能很好地突出“师范”二字。师范课程一般可分为三类:(1)普通教育课程。又称公共基础课,是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培养未来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与教师气质特征,以及人文主义精神;但我国的公共基础课几乎清一色为政治理论课,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比重极低,有的院校则根本不开设。(2)教育专业课程。它是指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巧等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施教,怎样育人”问题的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和中小学英语教学法是体现我国英语教师职业特色的课程,但开设时间短且只限于最后一学期;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在主观上有轻视教育理论知识的倾向,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再加上不少教师照本宣科,条块分割的纲要式教学,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概念以应付考试,更不要说将教育教学理论和英语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了。(3)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实习不仅可以检验师范生掌握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的程度,而且可以促使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从教能力。我国学生的英语教学见习、实习时间很短(有的专科只有三周),且缺乏完整的实习计划和有效的指导,一部分学生为了准备专升本考试,甚至不参加教育实习。

二、建构新的英语专业师范教育课程体系

由于英语师范专业的办学方向是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为其主要目标的,既然培养目的不同于其它院校的英语专业,其培养手段、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21世纪的师范教育英语专业要培养既满足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需要,又具有超前意识、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味来教师,其课程体系就需要在这两方面进行优化。

1.夯实英语学科基础课。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师资,而并非培养某一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未来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师范课程体系必须注重基础性,这和非师范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在基础性上做文章,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为未来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英语师范教育的学科基础是指系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包括正确的语音、语调,规范的句法、章法,得体而熟练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这是成为一名合格英语教师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基础。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有意识地侧重学科基础课的学习,掌握必备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知识,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所开设的课程应包括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语音、语法、口语、听力等。尤其要突出培养的是标准的语音语调、融会贯通的语法等,因为正确的发音和规范的教学语言是英语教师的基本功。

2.调整公共基础课的内部结构。对于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宽阔的知识面,深厚的中外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各学科知识正是学习英语专业知识的基础。首先要提高公共基础课的综合化程度,在保证政治理论课程质量的前提下,削减政治理论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增加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比例,实行文理交叉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社会发展概论、历史、地理、哲学、自然辩证法、科学史、艺术、传统文化、法律等课程外,对于构建英语师范生的知识结构来说,一些自然科学基础课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宽泛的选修课程的设置,允许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提高英语师范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另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教学不只是教会学生使用英语这一语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该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不论是与英语相关的文化还是汉语言文化都是英语师范生必须吸收的。很多学生的听力、英语阅读能力难以提高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英语不过关,而是因为学生的知识面太窄,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也常导致英语交际的失败。

3.提高教职课程的比例。师范性是师范教育的主旋律,新型的师范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突出师范教育的职业特色,对“专业课”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位。英语师范教育的专业课除了英语语言学科知识以外,还应包括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通过教师职能课程的强化,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与教学基本技能。众所周知,教师的业务活动由“教什么”和“怎么教”共同构成,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只懂“教什么”而不懂“怎么教”是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的。而教师职能课程制约着一个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与英语教学相关的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实用学科,了解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如何与中小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调适心理等理论知识。教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体现教师职业技能、技巧的课程有必要提前开设,并延长开设时间;增设包括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教学测试及评价等理论的课程;英语师范生还应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用科学的外语教学理论指导学生学会英语并学会学习。另外,现代教育技术也与英语师范专业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其他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英语教学领域,既丰富了语言教学手段,使英语教学走向自主、协作和互动的立体化教学时代,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论文3

论文关键词:职前职后一体化;研训一体;教师教育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日趋国际化,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也由封闭走向开放。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这对改革我国原有的教师教育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2001年5月2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四部分第28条又指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师范院校正在进行的教师教育改革,既是积极应对时展与学校发展的主动选择,也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一、反思新课程改革视野下我国职前教师培养模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师范院校职前教师的培养模式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

1 教育理念滞后。从整体上看,高师院校对新课程的认识比中小学迟缓。高师院校除了一些教育研究机构及一部分参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人员,大多数教师由于学科壁垒的束缚,长期从事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科研,无暇跟踪教育理论的新进展,先前学习的教育理论大多已经陈旧,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评价观等基本上不能与时俱进,教育理念滞后。

2 课程设置滞后。第一,课程结构失衡,多年来,高师院校强调培养具有扎实功底的专业学科教师,在专业学科方面片面向综合型大学看齐,学科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过大。一般在60%以上,远远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专业课程比重过大,挤占了普通教育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致使教育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过小(不足总学分的10%),教育类课程门类、课时比例等偏低,与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专业课程的学时(美国的教育课程占总学时的20%,英国占25%,日本占38%)相比差距较大。第二,课程内容陈旧。由于教材出版周期的制约,现行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教材多数都未更新,其教学内容陈旧,观点老化,不能解决当今基础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师范生在职前教育阶段虽然较系统地学习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和一般方法,一旦进入中小学教育具体的实践情境却往往陷入严重的现实冲突。

3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落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长期以来,高师院校都采用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并行开设的方式培养教师。这种培养模式的弊端有三点:一是固化的()培养规格和统一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师范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使学生人文素养不高,思想底蕴不丰厚,学生全面素质和个性发展受到影响,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二是高师院校的教育理论学习与基础教育实践相互脱节。大学是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的场所,中小学是教师开展实践的基地,然而二者却缺乏联系,各行其是,相互隔阂,导致师范生对中小学教育感到陌生,进入教师角色缓慢。三是培养渠道单一、封闭,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对多种类型、多种规格师资的需求。

二、实施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是科学定位培养目标。通过系统调研,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重庆市在十二五期间农村地区小学师资总体上还存在着数量和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未来5年共需要补充近1万名小学专任教师。每年应该补充近2000人充实到农村小学教育;而从地域结构看,地处“两翼”的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小学是教师短缺的主要地区;从学科性结构看,小学师资数量呈现明显的学科结构性不足。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的主科需求量较大。二是对高学历一专多能复合型小学语文教师有旺盛的需求。三是重庆市师范教育专业没有专门针对性地培养高学历的小学语文教师。重庆市师范资源比较富集,开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定位为“中等学校、中小学”。针对重庆市基础教育的需求和实施错位发展战略,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面向农村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小学语文师资,学生毕业能够胜任语文学科教学,具良好的艺术修养,从事1门音乐或美术等艺体学科教学,并能够胜任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探索实施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在近十年的部级和市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我们探索“研训一体”的教师成长模式。这种模式立足校本、扎根职场,做中学、做中研究、做中成长,集教育、教学、研究、发展于一体。它通过问题研究、理论学习、现场参与的组织方式与专家引领、个体反思的合作行动研究方式,引领教师研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和操作办法,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我们把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职前师范教育,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并改造为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简称为“1++”模式,着力培养师范生从教的职业能力:“1”是指第1学年集中开设通识课,以理论学习为主,校内课堂学习为主;“”是指第二、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的秋期共5学期,以理论学习和从教能力的实践训练并重,校内和校外课堂相结合,工学交替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实施校内课堂教学学?颊?5%,按照学院教学进程表进行,从教能力训练到校外基地学校进行,学时占25%,实行导师制,每月一周到基地学校跟岗见习教师工作,在导师即小学语文教师的带领下参加所在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指第四学年春期实习,以校外基地学校从教能力训练为主,在小学集中开展跟岗实习研修。

培养模式的变革必须通过构建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来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除通识课程外,专业课程由教师教育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教师教育限选课、艺体教育限选课和学科专业限选课等板块组成。与其他院校同专业现行课程设置相比,专业课程体系有三个明显的变化:加大了教育学、心理学类、艺术体育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共计390学时,占了近20%;增加了农村基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等课程;改变传统师范教育中学科教学时数过长的弊端,适当减少学科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实践环节。该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力求使学生能够达到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的培养要求为主,兼顾小学语文教师岗位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同时,根据一专多能复合型语文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小学语文教师培养为主,兼顾艺体类课程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三、深入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深入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要根据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按照师范生的从教能力的需要实施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同时探索与教学内容和要求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改革为例:

本课程是该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项目课程。第一,通过系统的行业调研和小学语文教师岗位分析确立了该专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言语表达能力、文学欣赏能力、语文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第二,确定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培养朗诵古代诗歌的能力;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思路,培养语文教学能力,即识字听说能力、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能力。第三,根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由于小学语文教材按照古代诗歌的人文内涵从低段到高段依次安排了歌颂大自然、山水中的哲理、友情、亲情等作品。因此,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打破了以往学科专业课按照时代从先秦到清代分类讲授诗歌的设计,共设计了十个学习模块:模块一为基本学习模块,以训练学生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认知和熟悉为目的。模块二至九安排了8个分项学习模块,按照人文内涵依次为大自然诗歌、哲理诗歌、春恨秋愁诗歌、亲情诗歌、爱情诗歌、友情诗歌、怀古咏史诗歌、爱国诗歌欣赏与朗诵。模块十是综合实训模块。除第…个模块外,每个模块都包括欣赏与朗诵两个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小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主要有咀嚼语言读懂原诗、感悟形象领悟人文内涵、琢磨方法体味艺术、朗诵等4个步骤。实际上,小学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过程就可以理解为“一个项目的完成”。本课程通过学习模块来开展教学,每个模块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十个学习模块共同完成课程目标。因此,本课程采用传统讲解法与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如启发互动、辩论式、项目教学法等。在本课程的分项学习模块教学中,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preject teaching)与以往教师为主导按固定教学内容组织课程教学相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实施相关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特点在于:将一个相对独立的现实项目从信息收集、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施到绩效评价。组建成一个动态的学习系统,由学生在教室的指导和协助下按规定的教学阶段自我完成,教学内容则是通过项目的实施进程有目的地进行,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在最终完成项目的同时,渐进地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每一环节或节点的基本要求与重点难点,从而高效率地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在教学中遵循“从做中学”的原则,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学生从模拟开始逐步掌握每一模块教学要求中的方法和技能,在实践中加深知识和理论的消化吸收,并内化为能力。

四、打造学术水平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师资队伍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一专多能复合型的小学语文师资”的培养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工作态度与能力是决定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教师自己的工作效果,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品格。因此,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以及良好的师德修养和开拓创新精神。二是学科专业素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量剧增,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科不断分化与综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横向知识技能,努力做到“专才”与“通才”的有机统一。三是教育专业素养。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如了解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等,还要会制作cai课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四是教师技能要求。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在于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主动的探究式,由单一的认知转向认知、情感同步发展,使教学由单向输出式转变为多向师生互动式的合作式教学。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2582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