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汇聚(通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汇聚(通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第一篇】
数学教育心理学,是数学教育研究中一门基础性的领域,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征。所以,不能简单地将它理解为一般的心理学在数学教育中的直接应用。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它具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征,要详尽的推导出其存在的心理活动过程,必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如果应用一般心理学对数学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则所获得的结果必将缺乏针对性和适应性,由此将失去指导意义。
对比两者,数学实践与数学科学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两者相互促进发展。在数学科学发展过程中,数学教育工作者不断深入探索研究,促进数学教育的进步。随着数学教育的逐步发展,数学教育工作者也加大了对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关注度,希望从中找到指导数学教育实践或解决数学教育实践中的许多问题。可是,因为大部分数学教育工作者是以数学专业知识结构为主,导致他们在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数学教育实践时,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数学与心理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它们的知识结构和许多概念性理论,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应当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以便利用心理学相关知识理论来解决数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下面两点:
(1)两者所研究的对象不同。
数学是着重研究数量关系、空间形式等内容的学科;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现象的学科。
数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都已存在较久,二者均蕴涵于哲学之中,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然而相对心理学,数学先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并经历了较好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最终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使之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另外,冯特在德国莱比锡于1879年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建成,标志着心理学这门学科的诞生。
所以,从研究的难易程度上看,数学这门学科会显得好理解一些;另外,由于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相对短暂,因此,对心理现象的研究会相对更加困难。
(2)两者的推理方式存在差异性。
在科学推理方式上,心理学和数学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数学学科的结构具有典型的公理化特征,属于演绎体系形式的,数学学科的证明包含了纯逻辑的和演绎的,在数学学科中,每个数学概念都应以明确的的方式进行定义,比如,在定义平行四边形时,可以这样子表述:平行四边形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这个概念是没有争议的。有时数学家也利用归纳法对其概念进行总结,不过该种方法基本上是在数学问题提出阶段进行应用的。
(1)有利于教师数学教学整体观念的形成。
数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点过程中,是先从整体着手进入的,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当将所要授课的知识点先作整体性的介绍。这样将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东西有了总体性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
比如,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关于“解析几何中圆锥曲线”知识点的学习,在授课前,不能过于追求对整体材料概括和抽象的统一,而将离心率分成三种不同情况进行分析讨论,三种情况分别是椭圆的离心率、双曲线的离心率以及抛物线的离心率,将三种情况作为统一的标准而集于一体。与之不同的是,我们可以在开始授课前将这三种曲线作为圆锥面被不同角度的平面所截得的截线着手进行介绍。最后对三个方程的原则进行总结概括,即为到定点有特定距离的点的轨迹。最后根据该原则,分别根据实际要求制定推导方程的具体原则,然后分头引出三个方程,进行分析讨论。
(2)有利于教师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形成。
数学教育心理学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应当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改变原有的固定教学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学习基础。而且,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过程有充分的理解,采用适当的认知模式来识别和确定数学知识的表征,确定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思路,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的策略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自我构建,并给予评价和建议,由此将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1)关注情感因素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数学教育心理学认为,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需要对其所学内容即数学教材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对学习的主体——学生进行分析。而在后一方面,除了研究学生对具体内容的认识、理解、应用等规律外,还要考虑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表现出来的各种想法、态度等因素。这些因素一般与学习内容的认知因素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起着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教师来讲,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感觉到学生的情感因素,如动机、兴趣等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但是,在对学生进行评估时,几乎都只是评价他们的认知结果,而忽略了情感因素对认知的影响。这样,就会有许多相关的学习问题得不到解决。
为了更好地发挥数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重视,采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关注语言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从广义上看,数学教学中的语言形式包括符号、词语、图形、图象的书面表达以及口头表达等交流手段。数学教育心理学关注的数学语言问题包括各种数学语言形式的基本特点、功能和规律以及学生问题的诊断。但是现实的问题是,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样要单独教数学语言,它一般不专门讨论数学中的语言问题,常常是一带而过,在使用中提到就算教过了。所以,教师和学生并未花足够多的精力来注意和处理学习过程中的语言问题,似乎这是可以自然解决的,于是就可能形成一种循环:要弄懂语言才能理解意义,而语言又是在掌握意义的过程中学习的。这样一来,在数学教学中,语言是内容的载体,而内容又成为语言的载体。这个循环如果不打破,或者说,如果不对语言问题给以专门的、充分的关注,就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师对学习问题的诊断和解决。
5、总结。
为了使数学教育教学得到更好的发展,可以将教育心理学应用到数学教育教学中,本文首先对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内涵进行了阐述,阐述了数学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两门学科间存在的差异性,并分析了数学教育心理学对数学教学产生的意义和运用心理学在数学教育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最终表明了数学教育心理学对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第二篇】
[摘要]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社会也更加注重幼儿教育的发展。但是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的专业理论性较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转变教学模式,将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逐渐向创新方向发展,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就是要看学生在学习中能收获多少、学生在学习中有多少进步,所以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应该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对学生的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学前教育逐渐走上正轨的道路,在大学以及高职的课程中都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教育心理学的了解较少,而且掌握的知识只停留在教材的理论知识层面。没有实际的教学经验,不能将理论知识及时运用到实际的学习中。
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内容。
不管是什么阶段的学生,都会有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存在差异的问题,甚至有些学生的'学习受心情的影响,每天处于一个心浮气躁的状态,对学到的知识不能及时进行消化吸收。这就说明教师应该不断转变教学模式,如果只是采用常年如一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教学安排,通过运用一些方法使学生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热情。例如,教师教学“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中的作用”时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学生会对教学内容渐渐失去兴趣。因为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大多以专业性强的概念为主,所以如果只是单纯让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那么所学的知识就没有了意义。对这种专业性强的理论知识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为幼儿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转变教学方式还要转变自己对学生的态度,以更加温柔、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更敢向教师提问,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一些简单的事例提高学生对某些专业性强的理论知识的理解,以此来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在讲解幼儿品德心理课之前,让学生对幼儿品德心理提前在网上有一个了解,这样比教师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种自己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二、互动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还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学习。最常见的互动模式就是学生自己不懂的问题向教师提问,教师做出针对性的讲解,这种互动性极大提高了学生上课学习的效率。这种加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作为课堂时间的主人,教师完全让学生去展现自我,例如,在教学学前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把教材中的经典案例以故事的形式向其他学生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讲述者自我表达能力还能加深其他学生对案例上的理解,从而能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熟练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评分并让其他学生对讲述者的讲述进行分析,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纵向的知识点在脑子中横向排列,能将学到的知识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忆,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三、注重沟通和疑问。
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就是在说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学生对学习的思考就是对教学内容的二次学习,所以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学生在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当好一个倾听者的角色,认真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教师在倾听的过程中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对待学生不能是一个嘲讽或是挖苦的态度,而是应该以鼓励或是支持的态度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在倾听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表达能力较差、表达的不够清楚等问题,但是教师不要急于去打断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了之后,对学生给出指导性的意见或是建议。《师说》中说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就说明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问,教师在发现学生的疑问以后即时帮助学生解决,这样在提问与解答疑问的过程中有利于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学生在互动的环境中提高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性。在教学学前教育心理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上课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解答学生的疑问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好学生学习中的倾听者和解答者。
四、结语。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创新,教师应该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为此就应该通过倾听学生和耐心解答学生疑问,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储备教师资源。
参考文献: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第三篇】
摘要:随着儿童心理学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幼教的作用,一个孩子从小受到的影响对他以后的人生影响重大,俗话说的好,“三岁看到老”。因此,新时代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学前教育心理学》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内容相对来说要枯燥乏味一点,这样使得学生学习《学前教育心理学》积极性大大降低,为此根据新的改革教学内容,采取一系列形式来提高《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堂实效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引言。
教学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心理因素的运用,要教好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下学前教育心理学越来越走向正轨,成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理论课,不少大学也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由于学生大都停留在书本上学习,对幼儿的了解是少之又少,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兴趣。本文从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创设教学等活动,以此改革课堂教学,来提高《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堂的实效性。
二、因材施教,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由于每个人的接受能力不一样,有些学生可能会受到情感状态的影响,并没有静下心来,往往达不到有效率地听讲,那么此刻就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好时机。总而言之,教师若每天重复一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没有根据学生的状况而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学习的效率往往很低,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智慧教学,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并运用一定的策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比如,对于讲解《教师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境中的作用》这堂课时,如果教师完全生搬硬套对着书本上的知识点讲解,并通过做题,复习和巩固知识点,由于《学前教育心理学》内容、概念比较难以理解,若单方面地要求学生机械性记忆,往往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只有当学生理解了,并有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才能在他日工作后,很好地教授幼儿、影响幼儿。除此以外,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亲和力,让学生敢于亲近,一名教师教学是否成功,从学生的课上和课下表现便可以看出。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调动课堂氛围,可以举一些通俗易懂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为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在讲解幼儿品德心理这节知识点时,首先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幼儿道德品质发展特点,并做成手抄报。如果说直接告诉学生,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表示,幼儿的道德认识是具象的,对“好”与“坏”的概念,主要是模仿老师和家长的态度,家长认为好的,幼儿就会认为对的,反之则会认为是错的。
三、设置活动情景模式,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提问,从而教师做出指导,这种高度互动模式,一改以往教师站在讲台上讲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只有当学生主动学习,才是学生获取知识最好时机。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学前教学心理学》内容,设置符合学生的活动情景模式,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将一些学前教育心理学案例,让几位学生在讲台上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再由几位同学进行点评,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氛围,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其中有一次进行这样的活动时,有位学生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位学生特别善于总结,思维特别的发散,从多个角度对其他同学讲的心理学案例中,进行总结归纳,并且归纳得有理有据,通过对他优点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肯定。这位学生学习的兴趣稳步提高,毕业后跟踪调查发现,该同学在一所知名幼儿园当校长。因此,设置活动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前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育关注提问和倾听,并做出及时的反馈。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应该视为一件好事,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要关注学生的提问。每个学生由于心理认知、思维方式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就不一样。由于知识面狭窄,自然而然会产生各种困惑,或者是有自己的想法,这时教师便是一个很好的指路人,对待学生的疑问,要学会倾听、耐心倾听,从学生讲述的内容中迅速明白学生所表达的意图,从而做出针对性的回应。
对有偏激想法的学生要给予纠正,避免让学生走弯路,做好引领学生、启发学生的工作。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教师要善于倾听并及时做出回答,有利于学生走出心理困惑区,并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形成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喜欢老师、尊重老师的心理下,喜欢这门学科,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堂的`实效性。同时,教师可通过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更好地改善教学方法。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竞赛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每位学生都有成就感心理,因此举办丰富多彩的知识竞赛就可以起到满足学生成就感心理的作用,这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竞赛,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由于学生在竞赛过程中,学生大脑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经过在竞赛中运用和实践,可以加深学生对《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理解,避免了该学科的枯燥乏味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样的竞赛活动也是锻炼才能的过程。比如通过开展故事王大赛、舞台剧大赛、教案设计大赛、幼儿歌曲弹唱大赛等竞赛活动。充分展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过硬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树立自信心。
六、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幼教的高度重视,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就必须采取一系列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启迪学生,做学生的领路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让学生掌握书本内容和提高专业技能,还要让学生更加充满智慧、博学、有能力,以此培养优秀人才,成为学生人生中的贵人。
参考文献:
[1]于林.调动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j].幼儿教育心理学,2016,(3):12.
[2]宋雅玲.浅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幼儿教育心理学,,(2):11.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第四篇】
摘要:为了有效提升在教育工作的质量,需要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在开展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并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塑造融洽的师生关系、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等措施,运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能获得更好的成长。本文就教育心理学知识在进行学生教育工作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育工作;教育心理学。
现阶段爆炸式的信息发展以及电子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学生能在生活之中接触到较多的外界信息,在最近的十几年间表现出了更加成熟的特点,其思想、思维等方面也有了独特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也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学生教育的过程中不再仅仅采取严肃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工作,更需要教师能积极的使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学生培养,并在学生教育工作的过程之中通过对学生心理特点、心理规律的掌握,从根本上提升教师在教育工作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成长过程之中大部分的时间处在学校之中,可以说学校的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不仅承担着对于学生在知识方面的培养工作,同时也承担着对于学生在其人格以及思想方面的塑造工作,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展开教学工作的时候,除了要能全面的做好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工作之外,还要通过对学生心里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来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而是为了使学生能学到更多的基础知识,将大部分的时间以及精力投入到课程安排以及相关教学工作之中,所以也就导致一部分的教师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学习以及研究工作进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的情况。教师将主要的时间以及精力都投入到知识教育工作之中,这是一件较为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另一方面如果教师在没有对学生心理方面知识有所掌握情况下展开教学工作,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导致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此外,当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时候,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之中还需要教师能根据自己所教师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相应调整,因为在学生成长过程之中的各个阶段,学生在心理学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才能进一步的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塑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现代实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及开始积极的倡导在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在师生之间营造良好的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也能进一步的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并且在教育心理学的范畴中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高校教育工作展开的基础,对与学生在其心理成长、情感发展等方面都有较为重要且突出的影响。在传统的教育工作之中教师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一直都是处于一个主导地位,并且由于教学工作之中的课程安排、教学节奏、教学内容都是由教师来设定,所以也就成为了教学工作的主体,在我国展开素质教育之后,倡导将课堂换学生,让学生课堂的主体,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未能完全的落实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方式,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展开,所以在掌握了教育心理学关键点之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能放下教师的“架子”,融入到学生之中去并和学生打成一片,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并且为了能有较好的效果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恰当的时间之中主动的接触学生,和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其次,在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还要能从心理学角度对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所了解,比如处在十四周岁到十八周之间的学生,一般也处在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具有身体各方面具有成长发育速度较快、个人思想感情丰富、在情绪方面有着较大的波动,所以教师在和这一阶段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也要付出更多耐心,更加细致的和学生进行交流。再次,经过心理方面教育学家的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对于学生期望程度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有重大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教师对于学生能有较高的期望,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就会表现的更加用工,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相对的如果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程度较低,那么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在学习方面积极性不高,所以为了使学生潜力能全面的得到激发,教师在教学阶段要了解到每个学生在其个人能力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分为各个难易程度不同的部分,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使得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现较好的时候,采用口头表达的形式建立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这些方式就能在塑造融洽师生关系的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在较为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下掌握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好的成长。
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
在过去的传统模式教育之中,经常会出现教师在讲台上奋力讲解相关知识,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却没有能全面的吸收、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这是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和教育心理学相违背,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以及吸收都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之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比如在大中专院校,大中专生是指在经过义务教育后因为成绩平平上不了高中再进入大学深造的这些学生,可以说他们是在九年义务阶段被忽视的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学生在校被老师忽视、被同学轻视,在家被父母打骂,在学习上找不到成就感与自豪感,于是致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而在大中专院校,课上每节课教授的知识量大,留给学生发言的时间少之又少,长此下去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在学习中是被动的心理暗示,时间长了这种被动心理更加明显,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自控能力,课上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不高、记忆力下降、没有学习兴趣想学学不进等等。一般在成人教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已成年,社会中他们有过工作经历就有实践的经验,他们有一种深入了解专业知识的强烈渴望,如果教师还是采用指导式教学,则教学照样达不到理想效果,反而使学生学习专业的激情减退。从以上看来,要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必须在教育策略与教学方法上有创新。启发式教学是现在教育界公认的好的教育方法,它是采用了教与学中的心理位置的互换方法,达到在教学中根据课程的要求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目的。
3结论。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在学生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运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来对教育系统进行优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们要更好地运用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来进行教育教学,使得他们的身心的发展与外在环境和谐一致,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兰文杰.中学教育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第五篇】
从体育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两大心理因素:即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的组织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外,努力挖掘情感因素,创造和谐、欢乐的课堂氛围,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间、学生间心理关系的实践过程,成功的教学是建立在师生相互真诚的理解和信任之上的,是在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中完成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与接收,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
学生对体育教师的第一印象,主要是通过初次课堂的教学活动,学生直接获得教师的印象而形成的。教师如能在初次授课时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得到学生的认可,将为树立教师的威信,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打下基础。
体育特长生本身素质较好,掌握动作快。对这些学生,教师要注意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让他们多做示范。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树立其威信,培养其责任感,满足其表现欲,能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对教师组织教学也有很大帮助,从而可取得预期的好效果。
体育差生,一般身体素质较差,协调性较差,心理素质较差等。教师对这些学生一定要关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要有耐心,态度要诚恳,当他们取得点滴进步时,要给予鼓励,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增强信心,提高学习体育动作技术的兴趣。
尊重、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否则,在教学过程中,就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体育教学过程是在师生间相互交往中进行的,因而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到师生间关系的影响。融洽的师生关系,常伴有积极的心境状态,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认真传授体育技术、知识、技能外,还应鼓励学生质疑,多听取他们对教学工作的意见,真正从关心、爱护、教育学生出发,以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上,在日常生活中教师的言行也能在学生中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尽可能多和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和学生交朋友,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消除一些心理障碍,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情感的产生是教师对教学、对学生的自然感情的体现。因此,作为体育教师首先热爱教育事业,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人生观。由此才能产生对教育工作的动力和情感,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产生真诚的关心和爱护,完成教学任务。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第六篇】
积极心理学是从另一个视角看待人类心理的心理研究科学,它重视培养人类的积极面的天然能力,关注人类在正常状态下能够健康幸福的因素。大学生教育中的目标正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不谋而合。本文探讨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以及带来的对大学教育的思考和启发,并对积极心理学的实践应用做出尝试,提出了可以应用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应用模式。
在当前大学生心理状态的讨论中,常见的论调都倾向于消极面,例如挑剔不能吃苦、喜欢新奇怪论不好管教、垮掉的一代等。我们承认在学生总体中确实有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个案,但是并不代表着大部分学生都是负面的心理状况。这些论调其实假设了学生的病态模式,如此大学生教育就不可避免地把注意力放在改变他们不符合传统学校价值观的方面,而忽视了大学生原本具有的能力和天性美好的一面,阻碍两代人真正的沟通和理解,使得教育的消极内耗增加。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刚好可以改善这种情况,如果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必然能够改变大学教育的整体面貌。本文将探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带来的启发以及如何在大学教育中实地运用的具体操作模式。
1.积极心理学是研究如何正确把握人生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和社会流行的成功学以及享乐主义是完全不同的。后者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激发出暂时高涨的热情,漠视问题本身,并且不以认清事实为基础,所以虽然能取得暂时的好状态,但无法持久,更不用说以此来指导学生的一生了。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前提是:人类的确存在缺点和脆弱,但是在万年以计的生命传承中留下来并进化为万物之灵的情况下,人类存在很多优点和长处,然而人们的注意力通常忽视人类本身做的好的方面,从而导致看待自己的角度有了偏差。积极心理学是对人类自身的重新审视,并重点关注那些可以提升生命价值的内容。积极心理学并不否定挫折,而是把挫折看作是实现更高的价值和更深的幸福感的必要部分。人生同样有着低谷,积极心理学不会拒绝去面对,也不会否定其糟糕程度,但是同时承认生命中美好的一面同等重要。正常的社会人其实大部分都是如此,具备实现自己的价值的能力,也具备应对挫折,并且走出低谷的能力。积极心理学通过发现和鼓励这些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人的积极特质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这其实也是大学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即能够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天赋特质,并建立起发挥自己的才能的信心和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实现正向的价值和良好的心态,因此更能应对挫折和痛苦。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为:积极体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的关系。
积极体验包含快乐、愉悦、满足感、成就感等。积极体验有浅有深,上网聊天玩游戏可以得到立即的愉悦满足,这是种浅层的愉悦。浅层的愉悦带给人快速的满足但是很快会消失,如果纵容它则会不断地寻求更强的刺激和满足感。同时这种快速的满足弱化了人们面对挫折战胜困难而后得到更深层更大的满足感的能力,其心理韧性同样会衰弱。这也是为什么沉迷于游戏网络的大学生更容易自暴自弃,无法自拔,经常连基本的学业都无法完成。积极心理学通过有效的诱导学生逐渐实现更深的积极体验的方式,在快乐中建立起自信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积极特质包含性格特点、天赋、兴趣和价值观,这些是比积极体验更稳定的方面。大学生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发现学生的积极特质并有智慧地引导,从而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天赋专长并且享受于发挥特质的成就感的快乐当中,如此以来可以促进其一生的健康成长。
积极的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说包含家庭、班级、社团、学校等。积极的关系不能决定个体一定是积极的状态,但是它会促进积极体验的产生和积极特质的发挥。积极心理学探讨好的关系如何产生,有哪些方法可以促进好的关系的建立,甚至积极的心理状态本身就可以是良好关系的起步,我们更可以期待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的推进,并可以培养他们进入社会后具备和他人建立积极关系的能力。
3.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帮助人们得到真实的幸福。在积极心理学的领域中,幸福并非遥不可期的东西。通常人们觉得幸福遥不可及,往往是错误的理解了幸福的含义。例如感觉愉悦不是幸福,它很快就会消失。金钱和财富不能带来幸福,已经得到的物质占有欲很快会失去满足的程度,必须去不断地追求更多才能得到满足,最终永远也幸福不起来。有一个研究表明,在22名中了乐透大奖的人的追踪了解中,发现他们最后都降回到原来的幸福指数附近,赢得大奖并没有令他们比其他人更幸福。
积极心理学发现,优势和美德可以带来不同一般的愉悦满足的幸福感。在人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天分应对挑战并且圆满完成时,会获得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人格特质的一部分,会在生活中的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中反复出现,带来积极的感受和满足。美德和利他行为会带来完全不同于自我满足感的更深广的快乐和幸福感,当人们在发挥美德进行利他行为时,是关注于他人的,是一种完全投入和忘我的状态,并且充满幸福感。
通过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对大学生教育工作的比对,可以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有以下几个应用模式。
1.对学生以无条件的关爱和有条件的称赞与批评。无条件的关爱可以给人以安全感和积极的体验,学生更愿意接近教师并进行积极的沟通。有条件的称赞与批评针对的是很多学生在家庭教育中被宠爱而剥夺了超越自己的快乐和能力,这在大学生中十分常见。根源通常是在家庭教育中过度的溺爱或者没有足够的关注,这样会使得孩子变得被动,因为不管他的任何行为都会得到称赞或者忽视。更不幸的是他无法享受真正的成功或者真心称赞带来的快乐。
2.教导学生写下每天三件进展顺利的事情。在每天结束前,写下三件进展顺利的事情,这三件事可以是很小的事情,例如今天早晨按时起床并且没有迟到,并在每件事情中,思考为什么事情会顺利进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这样简单的习惯在持续六个月后,被试者的幸福感普遍增加了。这种历数积极祝福的过程,在长期的持续中,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积极因素的能力,从而更容易愉悦快乐起来。
3.在团队中帮助别人“发光”。我们通常的教育都是鼓励学生成为团队中的领导或者最优秀的人,忽视了成为一名好队友本身的重要性和它所能带来的满足感,这其实就是强调浅层的满足而忽视了群体本身的积极意义,最终社会上的.每个人都陷于渴望最优者的焦虑和苦恼当中。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培养学生理解成为好队友的快乐,更为令人鼓舞,并且会显著增加整个团队的气氛和士气。
4.引导学生体验流畅感(heartflow)。流畅感是一种伴随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而出现的心理状态,忘记一切而同时有深层的满足和快乐。在学校中可以有各种形式的内容,例如让学生作涂鸦画,引导学生的兴趣和技能,提供学生有挑战的活动和支持,创造更适合发挥学生能力的复杂环境。
5.帮助学生识别自己的标志性力量。积极心理学建立了性格力量测试量表,通过量表的测试,发现学生的性格中得分较高的项目,并引导学生在每周的生活学习中注意加强应用自己的标志性力量。当这种应用贯穿到生活中后,会带来持续不断的积极体验并真实地提升学生把握自己的积极特质的能力。
6.用abcde模式反驳悲观的想法。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b(belief)代表当事件发生时自动浮现的念头、想法,c(consequenc)代表这个想法所产生的后果,d(disputation)代表反驳,e(energization)你成功进行反驳后受到的激发。当学生遇到不好的事件发生后,练习反驳自己的悲观想法,就可以改变自己受事件打击时的反应,使自己变得更有朝气和面对打击的信心和勇气。积极心理学中还有更多可以挖掘的应用模式有待于实施到大学生的教育当中。
目前的传统心理学的讨论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治疗的方法,但并不能够解决如何预防这些心理问题发生的困难。积极心理学认为,要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必须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天赋能力以及建立美德入手,令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并学会应对生活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学生不是通过矫正缺点变得更好,而是引导他们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生活。当学生能够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好的时候,就可以帮助学生对抗自己的缺点,抵挡人生挫折,并且可以是痛苦和低谷的缓冲带,使得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安身立命,得以全面发挥自己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目前还是在发展初期,大学生教育工作迫切需要改变成为积极的面貌,推动社会整体的进步。大学教育应该能够做到把学生的优势发挥出来,放在了社会中适合他的正确的位置,就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同时能够享受自己的敬业工作带来的幸福快乐,以及乐意培养自己的美德,享受美德所带来的幸福,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将不可估量。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第七篇】
1.教学思想的局限性。
思想是领导教学方向的核心表现,虽然我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大力的改革和创新,使得教学安排和计划更加人性化、灵活化,但是有很多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太深,虽然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但是古板老旧的教学思想却在脑海里根深蒂固,以至于在新的制度下用旧的教学思想去思考,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2.教师身份的狭义性。
现在的教育制度已经呼吁广大教师“以学生为教学基本”,转变教学方式,由于过去教育将教师的身份定位过高,从而导致教师与学生不能达到一种亦师亦友,默契合作的关系,这也是由于教师对自身的身份定位过于狭义,即教师就是教学过程的主导人,学生必须要听从教师的命令。
3.教学手段的单一性。
现代很多学校的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基本是照本宣科,书本概念,死记硬背,而学生无论如何必须要记住这些概念,而是否会用,有怎么用,完全看学生自己体悟能力。部分教师觉得教学应该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一个过程。而对自身的教学手段没有进行反思和修正,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大,学生也没有学习的欲望。
4.教学目标的主观性。
人在看待与自身有关的事物,通常会把事物引发的不利问题归咎于事物本身,而不会想到是自身对事物的影响造成的。而有些教师教学也是如此,根据成绩以及学生表现主观判断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被定为“九等”的学生将会对自己感到自卑,对学习丧失兴趣和热情,甚至还会引发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这是教师对教学目标过于主观化看待导致的。
1.了解学生心理,为教学打好基础。
学生心理是学生行为和思考动向的一个参考,而当教师发现学生出现异常行为或心理问题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动向分析,对症下药。为了解学生的心理,教师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观察:思想方面,学生的思想是学生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关注自身发展、对个人目标的选择趋于理性和务实的体现。而对学生思想的观察主要包含学生是否对近期国家大事有充足的了解、是否懂得礼貌和传统美德,价值取向和生活追求是什么,是否染上恶习等;情绪,学生的情绪是学生心理特点的直接表现,例如有些学生胆子较小,上课害怕回答问题,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有的学生进行学习计划,但是行为懒惰,结果只是纸上谈兵,这是缺乏自律的表现;有的学生受不起挫折,遇到困难就犹豫、逃避甚至放弃,这是缺乏自励的表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反应学生进取心和能力的重要因素,有的学生满脑袋记着概念、理论,但是考试时用不出来,不会用,这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体现,而有的学生学不进去,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意志薄弱,不能围绕一个目标作长期不懈的努力,浅尝则止半途而废。即使勉强学习学不会、学不好,这是没有学习兴趣的体现。教师通过以上三个方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将为后期教育提供正确的参考方向。
2.教授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探索学习。
教师要明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教学并非知识理论的.死记,公式定律的灌输,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学习怎样探索创新;学习怎样为人处事,学习怎样自我提升等。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多给予鼓励和支持,这也是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源泉,而学生也能由此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面对挫折不惧怕,面对困难不退缩,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内心的人,这也是心理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3.保证平等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平等教学是教师对职业的尊重,对学生的负责态度,相比传统教学的等级分化,平等教学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即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褒奖和肯定,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帮助和鼓励。平等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看作客观的个体,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心理教学为手段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与此同时,由于教学的平等性、和谐性,让学生的心理能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更加亲切,从“良师”转向“益友”。
三、结语。
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到现代教育体系中将是我国教育行业由“以教为主”向“以育为主”的一个重大转变,而合理利用教育心理学进行教学将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心理发展和人格塑造都带来巨大影响,我国教育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将教育心理学成功转化成一种教学过程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需要每个教师继续探索研究下去。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第八篇】
信息技术的出现,点燃了教育心理新的希望。这些技术包括,电视技术、计算机指导、智能系统、多媒体、因特网等。但是,信息技术的滥用,也导致其效用的下降,尤其是不加选择性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如,教育视频的引入,不会对教学互动产生多少影响。这样一种类型的节目,适合于所有教学实践的理念,显然不会造成预期的改变。许多关于多媒体效用的研究支持这种结论。只有一小部分革命性的技术,可以改变整个教室的文化和气氛。在教育过程中,以为引入新的技术,会发生改变是无效的。如,在因特网的利用上,学生们上网没有一定的目的性,无疑将充满了不确定性。只有当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某种教学理念时,提供一种合理的目的,上述这种情况才会被避免。最近的教育心理的发展,结合建构的思想,为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这种新的教育和哲学的思想,是一种全新的转变。这意味着众多的学者开始去结合心理的、个人间的、组织间的关系,产生一种新的、可操作的、有效的建构主义倾向。在可设计的环境下,实现教育心理和技术的新的整合。
二、信息技术对心理学的挑战。
三、启示。
尽管信息技术的引入,曾经被期望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迅速和显著的效果,但是,随着对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使用,希望和现实的差距逐渐显现出来。如,元认知技巧的教授适合于所有学习者的多媒体项目。有目的的学习和关注的学习,被提倡应用于各种信息技术的场景中,如今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兴趣。在新颖的、建构的、信息技术密集的环境当中,特别需要自我管理和有意识的学习。因为在建构的环境当中,学习中的责任由教师转移到了学习者身上。在传统的学习中,学生的能力是学习结果最佳的预测因素。但是,在建构的环境当中,学生学习的意识状态才是最有力的预测因素。自主性、意志的努力、有意识的投入、元认知自我监控,在新技术应用场景中,是至关重要的。新的建构环境中,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独立学习。但是,有两个现实的需要,不得不引起注意。一,学生们知道面对面的、真实的交流。实践发现,在讲述具体事物的课堂上,面对面的交流要好于虚拟的交流方式。一些虚拟的、远程的交流学习,也需要面对面的交流加以必要补充。第二,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们能够更好的自我监控和自我约束。学生们似乎需要有限制的、有指导性的、常规的学习环境,需要同伴或是教师提供不定时的支持。
四、总结。
教育心理和信息技术在建构的概念下,已经达到了一个广泛的结合,这种结合对教育效果产生了放大作用。如果没有信息技术,数据的搜集和分析,智能化的设计,虚拟环境的交流,将不可能实现。但是,在教学上,信息技术的效用决定于教育理念的深度。教育心理和信息技术,是一种互相影响的关系。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新的手段,也提出了新的问题。教育心理必须进一步发展,以提供可靠的概念理论支撑。一方面,信息技术开启了多种可能性,如学生可以不限地域的自由交流并互相交换心得体验;另一方面,学生的分心和对信息的滥用,会使信息技术的价值大大贬值。这需要信息技术和教育心理在新的环境之下,更紧密与科学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