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教学研究计划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436358

【阅读指引】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教学研究计划优秀4篇”范文资料,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这篇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给大家吧!

教学研究【第一篇】

1.现代我国教育学发展的产生背景

教育科学是与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同步进行的,无一例外,我国的教育科学与教育制度也是如此。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利有弊,近代社会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落后,实行闭关锁门的政策,国家长期受到工业文明的西方国家的迫害,虽然西方列强给我国造成了不可估量、难以想象的不利影响,但是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传播到了我国。我国也是一个教育文明古国,在过去我国与其他其他国家地域的交往密切,各种学术思想相互融会贯通,在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中兼容并蓄,相互碰撞,相互促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些西方国家的学制和课程自然而然地引进到了我国。中国早期师范教育也在此时应运而生。近代社会,苏维埃在许多方面给予我们效仿的支持援助。解放以后,我们效仿苏维埃实行了抛弃一切西方国家的教育科学理论。至此苏维埃教育模式在我国相当一段时间长期发展蔓延。我国建立属于自己的教育学提倡始于1958年,这时苏维埃教育模式不再适用,不再发挥原本固有的作用了,于是我国开始了长期的教育学探索道路。由于那时“左”的思想严重泛滥,最终我们自己的教育学体制树倒猢狲散,并为真正建立起来。十年的给我国带来了空前的危难。结束后,开始了相当长期的拨乱反正的运动,我国的教育学才迎来了复苏的时代。一个世纪以来,经过长期以来特别是过去的30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硕果累累,取得了许多值得国人骄傲自豪的成就。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我们应该深刻反思,深刻认识到当前教育学科危机的隐患还是真实感受得到的。面对教育理论的诸多方面的需求和要求的背景下,我国现今的社会现实与教育改革实践必须遵循这一千载难逢的时代背景,然而对于解决攻克教育学科发展问题迫在眉睫。

2.我国当代教育学科发展的局限不足

(1)教育学科知识和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大教育论》的成功问世以来,教育学研究者把创建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体系作为一项伟大艰巨的任务。而从目前来看,教育学科发展的缺憾主要有以下几点:认知论上的本质主义认识观和知识观,方法论上的思维范式。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如果二者之间发生了矛盾冲突,就会导致危机的产生。

(2)简单的“拿来主义”的弊端

教育学科发展不能一味地盲目借鉴,我们要知道引进国外的教育学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帮助,但是引进的目的和动机不可能根本解决中国的教育实践问题。努力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方案,建立不同的模型方法,不能出现概念体系和研究范式都是别人的,要有着自己的思维与研究范式,有自己的原创元素。

二、教育学研究概述

1.实践在教育学科的作用

简单的“拿来主义”与片面的学科知识体系是当代我国教育学科发展的重大问题。纯粹的研究方法领域、体系结构,借鉴和简单的“拿来主义”是根本行不通的。“本源的教育实践”才是最根本的出路。这关键要增强和确立实践关怀与立场,直面问题的症结所在。

2.教育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1)生成鲜活的教育学知识

“‘确定性”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简单的“拿来主义”这两种倾向在内容和话语上显示出“晦涩、艰深”的特点,这是脱离于生动的教育实践的,也从形式上疏远了实践理论工作者、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因此我们更要立足于现实,力求做到真实可靠,植根本土。教育学研究还要遵循研究者必须深入实践,必须承认教育发展的实践逻辑规律,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功能灵活的教育学体系的构建与教育学科地位的提升

在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以摒弃过于看重研究知识和学科逻辑体系的“确定性”。获得丰富鲜活的教育理论知识,需要把投身到教育实践当中。教育学科地位的提升要得益于教育实践需要与发挥学科功能。理论来源于实践,要想提升教育学科地位就要加强整体现实可操作性。

三、结束语

教学研究总结【第二篇】

一、教学工作

我们八位队员分别在四所不同中学任教,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虚心向各位老师学习请教,一丝不苟的对待教学,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付雷和卓桂珍在海原三中承担活动课时,针对该课没有教学大纲、没有教材、没有固定教学方法的特点,精心准备,认真上课,把知识搜集整大,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投身于工作之中;而且,他们还利用晚自习和周末时间,辅导学生的其他功课,深得学生好评。特别是在高考前夕,他们经常是一天到晚与学生在一起,除了进行学习辅导外,还开展心理辅导;高考结束后,他们又积极指导学生填报志愿。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支教队员深入研究教学方法,通过听老教师的课、请老教师听自己的课,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质量。针对学生英语学习状况,我们还组织了英语学习情况问卷、英语书法比赛、周末英语沙龙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给他们学习英语的方法。另外,支教队员利用晚自习和课余时间,为学生辅导各门功课,答疑解惑,受到了广大同学的好评。

二、学校管理

我们各位队员均在服务学校承担了部分学校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学校建设和发展。不论在什么岗位上,我们都坚持立足本职、尽职尽责,按照上级要求完成各项工作。同时,我们还积极向学校建言献策,为学校管理出点子、想办法,历尽所能贡献才智。付雷和卓桂珍在海原三中担任团委副书记,在校园广播站、田径运动会、文化艺术节、两基迎国检等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石朝阳和黄斌在西安中学分别担任团委书记和教科室主任,积极参与了学校校园文化周、师生篮球赛、两基迎国检等活动。彭彬和李新煜在海原回中政教处工作,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中担任重要工作。方博和吴俊杰由于积极参与学校建设,特别是在两基迎国检中作用突出,被学校聘为常务副校长。支教队员的务实工作赢得了各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评价。

三、学生活动

按照支教队的,结合海原县及各中学实际情况,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锻炼了学生的才干,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合团县委工作安排,我们联合厦门大学支教队,在各中学组织了“迎奥运,讲环保,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活动,包括奥运、环保、文明礼仪的图片展、征文比赛、知识讲座和奥运知识竞赛。XX年10月24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三中举行,县委县政府及团县委的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11月12日——11月28日,支教队员在各服务中学因地制宜,或者利用广播系统,或者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知识讲座,五千余名中学生参与了此次活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迎奥运,讲环保,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征文活动在各服务地展开,海原三中、海原回中、兴仁中学收到稿件上千篇,在与其他中学一起进行的全县评比中,我校支教队员推荐的文章获得优异成绩;从11月10日开始,我校支教队员在各中学组织了奥运知识竞赛预选赛,每个中学选出了3名选手参加了12月6日举办的海原县中学生奥运知识竞赛决赛。在决赛中,我校支教的海原三中代表队获得亚军,兴仁中学代表队、海原回中代表队、西安中学代表队均获优胜奖;12月6日下午“迎奥运,讲环保,文明伴我行”系列表彰大会在海原一中报告厅举行,我校支教队员服务的海原三中获得优秀组织奖。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为在征文比赛和奥运知识竞赛中获得各种奖项的学校和学生颁了奖。

XX年3月全国学雷锋活动高潮期间,支教队员在海原三中组织了“学雷锋,树新风”主题实践活动,通过组织雷锋事迹报告会、主题班会、比赛、黑板报比赛、雷锋日记书法比赛、学雷锋标兵评选等活动,宣传雷锋精神,倡导校园新风,有力的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和良好校风的形成。

进入4月份之后,支教队员在各个学校组织了第二届风筝节。风筝节已经成为各中学的传统活动,深得学校师生的欢迎。

吴俊杰和方博在兴仁中学组织了冬季拔河比赛、英语书法比赛、手抄报比赛等;付雷在海原三中组织了英语学习情况问卷和周末英语沙龙。这些活动一方面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校风建设。

四、扶贫济困

海原县是部级贫困县,自然环境恶劣,贫困人口比例较高,我们支教的四所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来自贫困的农村,亟需帮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几项扶贫济困活动,提供各类资助达万余元。

1.一帮一启明星导航行动

这是我们的传统项目,今年是第四年在海原实施。今年我们走访了近百户学生家庭,并对以往资助的学生进行了回访。我们联系中国科技大学芳草社志愿者协会,发动科大学生力量,两学期共资助学生457人次,资助金额88000元。同时,借助一帮一活动,使受助学生与科技大学的学生建立了书信联系,是受助学生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受到双重资助。

2.健康光明行配镜活动

教学中我们发现服务学校有一些近视的学生家庭贫困,不能及时配戴眼镜,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我们联系到了安利公司的赞助,为我们服务的四所中学363名贫困的近视学生免费配送眼镜,总价值达24000元。

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利优秀奖学金

教学研究【第三篇】

不知教学研究为何物,怎么能清晰、客观、理性地认识教学研究,怎么能科学、有效地研究教学。基于这样的反思,基于想更清晰、更客观、更理性地认知教学研究,想更科学、更有效地研究教学,我尝试着对教学研究进行研究。

一、什么是教学研究

什么是教学研究?专家这样定义:“教学研究就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校本实践性研究活动”。

我认可这样的定义。这个定义,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教学研究的目的、对象、主体与方式。理解了这个定义,我们对教学研究就有了简明、完整的认识。

但这个定义说,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这与我们平常的认知有很大区别。平常,我们认为教学研究主要是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指教研室、教科所等专业教学研究机构的人员)的事,认为教学研究的主体是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其实,不然。尽管专业的教学研究确实不可忽视;尽管研究教学是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的职责,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也一定要研究教学;尽管专业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更高,其研究更规范、更有计划、更科学、更深刻,成果更有价值。但他们不可能是研究教学的主体,他们只能是教师研究教学的伙伴。

为何?因为,在目前形势下,所谓的专业教学研究人员一般不处于教学的第一线,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脱离教学实际而存在,他们的研究不直接作用于教学,他们研究的经历、成果不可直接转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教师专业进步的力量。脱离教学实际,不可直接作用于教师与学生的研究,与以上所说的教学研究的内涵相去甚远。教学研究只有成为教师的事,教学研究才可直接拥有研究的对象,才可直接作用于学生与教师,实现其价值。

与教学研究紧密相关的,还有另外一个词,就是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专家认为:“教育研究就是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教育事物本质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教育规律,取得科学结论,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研究活动过程”。

显然,教学研究的内涵与外延都要小于教育研究,思考教学研究,是从一个较小的角度思考教育研究。本文只审视、思考、探究教学研究。

二、教学研究有怎样的具体形态

概念界定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认知教学研究,如果仅从定义上理解,就难以真正把握教学研究,难以实现其价值。认知教学研究,我们必须要看到具体、可操作的研究活动或方式。

广义地看,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研究活动,在教学中、在教师身上随时、随处存在。可以说,教学研究就是教师学习思考、讨论交流与分析探究教学的活动。这么看,教学研究伴随教学活动而生,有教学,就必定有教学研究。因为任何教师开展教学,都一定会先阅读、理解教材,会想应怎样教等问题,这样的阅读、理解与思考,就是教学研究活动。

但教师的学习思考、讨论交流与分析探究,也就是教师的教学研究,是有深浅之分,高低之别的。有些教师只是粗浅地读读教材,简单地想想教的是什么,想想应怎样教,并没有准确把握教的是什么,并没有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教。而有些教师思考教的是什么,既弄明白了所教内容的内涵,也弄清楚了所教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在本学科中的地位;思考应怎样教,不仅对比了现有的各种教学方法,而且在此基础上创新了符合教学实际的好方法。

教师粗浅、随意地想了想教学,是教学研究,但我们平常所说的教学研究,要比这样的研究更深入些,一般是指教师有意识、有计划、有方法地学习思考、讨论交流、分析探究教学。

三、教学研究有哪些主要方式

教学研究比较深刻,要有更高的质量,必定会趋向规范、科学,必定会形成一定的研究方式或模式。教师研究教学的方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我认为,教师研究教学的方式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是课题式研究。就是部分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一般还邀请专业教学研究人员参加,研究小组围绕一个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深入的研究,探寻教学对策,解决问题,形成理论观点。课题式研究可以是教学理论研究,也可以是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经验的总结提升研究,它与其他教学研究方式相比,具有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理论性更强、价值更大等特点。

二是问题式研究。就是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事之间,或在专门的教研活动上,集思广益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如,在学生自学课文后,教师说: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请把你的收获说给你的同学听听。可教师说完后,学生依然是听讲的姿势,并没有相互说收获,学生的学习活动没有开展起来。针对这样的学习实际,教师提出问题,如,为什么会产生的状况?是学生不善于说?是学生不知道跟谁说?还是教师没有组织学生说?再与同事一起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式研究着重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即时性、独特性,需要同事,甚至教学专业研究人员、教学管理者共同参与。

三是反思式研究。就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实际、成败进行回顾、思考、总结。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效果写教学小结,理性地分析教学的成败,总结教学经验与教训,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与规律。反思式研究,一般是教师的自我研究,具有经常性、独立性等特点。

四、研究教学的动机是什么

如果把教学研究当成一项深入的、高质量的学习思考、讨论交流与分析探究活动,那研究教学就一定是费时、费心、费力,甚至费财的一种活动。也就是说,研究教学,需要教师付出。

这样就会遇到一个大的、不可忽视的问题,但现实中,这个问题常被忽视。就是,教师为什么要付出?即教师研究教学的动机是什么?

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诱因激发需要,就形成动机。

教师研究教学的内在需要又是什么?显然,教师研究教学的内在需要是通过教学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专业进步。那这一动机的诱因又是什么?是什么诱导教师产生要通过教学研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己的专业进步?

是工作报酬。也就是说教师通过教学研究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自己的专业成长,就能够得到更好的报酬。在当前的现实中,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一个教师所得的报酬是固定的,也就是说,不管教师研究了教学,还是没有研究教学,其工作报酬是不变的。即使是奖励性报酬,也多与高的考试分数相关,与教学研究没有直接关系,而高的考试分数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其中有些途径并不需要教学研究,并非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如,灌输式教学、如靠延长学习时间而所获得高分数的教学。

是评优评先等精神奖励。现实中,精神奖励与教师所得的工作报酬基本一样,也多与高的考试分数相关,也就是谁教的学生取得了高的分数,就认定这个教师是优秀教师。精神奖励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进步并没有紧密的关系,也没能成为教师研究教学的诱因。

研究教学的诱因,还可以是什么?是法律、政策规定教师必须研究教学?但《教师法》总则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第二章权利与义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从《教师法》中的有关条文看,法律并没有直接规定教师有研究教学的职责与义务。

难以找到教师必须开展教学研究的法规,主管教育的领导却不善罢甘休,常在各种各样的制度、方案、计划中要求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但现实中,这样的要求一般只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中,教师是否真真实实地开展了教学研究,领导很少去考证,很少去追究。同样,在实践中,也很少有学校把教学研究纳入教师的工作量里,教师的工作量一般只包括教师所担任的管理工作、课程与课时,教师研究教学再多,再好,学校也不会把教师所做的研究工作转化为工作量。这样的做法,即使没有明说,但无误地告诉了教师,教学研究不是教学工作。因此,领导要求教师研究教学,也就不可能成为教师研究教学的诱因,相反,教师还会认为自己的本职工作是教学,研究教学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学校要求自己开展教学研究,是增加自己的工作负担。

如果无法创设恰当的诱因,研究教学的内在需要就激发不出来,没有内在需要,教师也就产生不了研究教学的动机。

教学研究要在教师中普遍地开展起来,需要教学管理者重建教学管理的理念与实践,为教师创设研究教学的诱因。

五、教学研究的期待能否实现

普遍地看,教师缺乏研究教学的动机,但教师研究教学从没停止过,总有许多教师在学习思考、讨论交流、分析探究教学,且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研究教学的教师,总有一种强烈的期待,总期待自己的教学越来越好,期待自己研究的成果能转化为教学实践。如,期待管理者能够以教学研究的成果指导教学管理,期待管理者能在一定区域内推行研究创新的某种教学方法,期待管理者是伯乐,能把有教学思想与研究成果的教师提拔为教学管理者,以此推进教学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进步。

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管理者并不重视教学研究所得的观点与方法,并不会以教学研究的成果作为指导自己管理教学的依据,一般不会把有教学研究能力与成果的教师提拔为教学管理者。

如果仅从表面看,或只站在教师教学的立场,会认为教学管理者有许多不是。其实,不然。在现实的背景下,教学管理者并不等同于教学研究者,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并不是同一类工作,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之间,总存在一定的距离,总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

教学研究以探求真知为目的、以学术话语为表达方式,追求的是理想;教学管理要解决的是现实中的教学问题,要保障教学平稳进行,要力求摆平各种现实利益。研究教学是探究要怎样才最好,管理教学是思考要如何才可行。研究教学是思考、批判,是求真;管理教学是平衡、和谐、完成任务。研究教学需要研究者有一颗纯净的心,管理教学者的心已历经风雨、八面玲珑。

如果能够挣脱利益的束缚,回归到教学的本源,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本是相辅相成的。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完全消除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之间的距离与矛盾。

尊重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之间的距离与矛盾,不消极,仍努力,尽可能求得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的最大公约数、最大交集,教学管理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的健康发展,教学研究才能卓有成效。

六、专业的教学研究要怎样才能回归到教学实际中

尽管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但专业的教学研究不可缺少,它能够促进教学研究规范化、科学化,能够保障教学研究更深刻、更有质量。因此,教师研究教学要以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为伴,专业的教学研究更要回归到教学实际中。

但现实中,专业的教学研究机构独立于学校之外,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并非承担课堂教学任务的教师。专业教学研究机构的存在方式,固化着多方利益,专业的教学研究要回归到教学之中,注定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只能成为一种理想。

教学研究【第四篇】

成玄英的死亡思想初探张志建(13)

论老庄养生哲学游建西(17)

最长词调始于全真道王嚞考左洪涛(22)

《碧霞元君护世弘济妙经》考辨范恩君(26)

关公崇拜在越南谭志词(29)

“道物无际”——道教生态哲学纲要陈霞(36)

我所五位教授赴香港参加“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典礼午火(35)

卿希泰、郭武教授赴广州参加“全真道的环保观”学术会议午火(130)

稿约(F0003)

《开宝藏》和《辽藏》的传承渊源考徐时仪(45)

敦煌佛教文献部分写卷的著录及定名问题蒋宗福(51)

禅籍词语考释雷汉卿 孙艳(58)

明末高僧蕅益智旭生平事实考辨谢金良(63)

论原始及部派佛教的“六识”说陆沉(68)

维特根斯坦与宗教张桂权(74)

基督教信仰“信与行”解析刘春晓(80)

华西圣教书会的文字事工及其影响(1899-1919)龙伟 陈建明(85)

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何虎生(90)

关于儒教的几个问题詹石窗 于国庆(96)

刍议儒释道之“和”叶小文(101)

韩国甑山教思想解析李浩栽[韩](106)

四川凉山彝族的“尼”与我国北方萨满的传承比较研究蔡富莲(111)

从女神崇拜到观音信仰——广州世居满族文化重建过程中的信仰变迁关溪莹(117)

麻姑考辨曹红亮(121)

论瘟神赵公明是怎样成为财神的张富春(126)

略论白玉蟾雷法在丹道修炼中的作用郑庆云(131)

《化书》的“社会和谐”思想刍议汪志斌(136)

生态学研究的道教视角——兼评乐爱国的《道教生态学》谢清果(139)

道教戒律与儒家礼制唐怡(142)

道家的“两行”和禅宗的“一行”——论冯友兰先生对“两行”的错误理解周晓露 张松辉(145)

九座禅师杂考李静(147)

论《维摩诘经》之不二法门王建三(152)

从原始佛教窥探大乘菩萨道思想的萌芽程若凡(157)

狂便谈禅,悲还说梦——龚自珍佛教思想管窥黄阳兴(160)

方东美华严宗义理探析——兼谈和谐社会建设俞成义(167)

佛教“疑伪经”与弥勒信仰——以佛教经录为中心的考察张淼(171)

注重“心灵环保”的当代人间佛教——圣严法师人间佛教思想之探析缪方明(175)

试析藏传佛教朝圣者的圣地情结陈国典(182)

从佛教缘起的角度看“经济人”假说之不足谭苑芳(187)

《六度集经》词语训释三则彭小琴(191)

苍南基督教对其教徒企业经济行为的影响赖小科(194)

君主与基督教——关于《君主论》与《论基督君主的教育》的比较研究余玥(198)

当代西方天主教自然法学派的良心观张秋梅(202)

清季四川教案中的官绅教关系诸谈邓常春(206)

试论三星堆神仙体系苏宁(210)

宗教信徒之视野丁强(217)

唐前道教仪式史纲(一)吕鹏志(1)

葛洪卒年考丁宏武(24)

西夏全真教佚词十一首考释汤君(29)

宋元明清时期江西全真道发展述论陈金凤(38)

《太平经》道论解析杜洪义(47)

浅析道教“仙话”《续仙传》的伦理美学思想李裴(52)

对明清小说中神仙形象复杂性问题的研究苟波(56)

《指空和尚禅要录》研究段玉明(61)

试论《牟子理惑论》之真伪吴勇(68)

失译《杂譬喻经》之《六牙象王本生》考证陈开勇(74)

《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拾补谭代龙(79)

谢灵运与“黑衣宰相”慧琳姜剑云(83)

杨亿佛门交游考冯国栋 车轩(88)

天台智顗丑学流程解构赵平 罗时进 项敏(94)

佛教故事“延州妇人”在宋元佛教史著述中的书写刘方(99)

言语道断,回头是岸——片论佛教禅宗与拉康派精神分析的实践风格尹立 申荷永(105)

藏传佛教造像量度经康·格桑益希(108)

论加尔文对律法功用的阐述孙毅(114)

内地会传教士与反鸦片运动——以《中国亿兆》一文为中心卢在轼[韩国](121)

论信、信念、信仰、的特征及意义罗中枢(128)

论政教关系的层次与类型张践(132)

论儒学对民间神明信仰的影响——以闽台民间神明信仰为例徐朝旭(145)

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文化所体现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念陈旭(150)

韩愈与道教——兼论其对现代道教发展的意义成守勇(156)

道、佛二教思想对中国古代科学影响的思考周波(161)

峨眉山蒲公传说及其相关问题张妙(166)

三生石故事考辨严春华(171)

试谈藏族成文习惯法规的历史渊源与藏传佛教戒律之间的内在关系索南才让(175)

铜币上佛教纹饰研究金普军 凌雪(189)

西部早期佛教绘画中的波罗艺术风格考论张长虹(195)

藏族传统聚落形态与藏传佛教的世界观张雪梅 陈昌文(201)

基督教关于成圣的思想及方法吴瑞龙(207)

从近代福州基督教会看女信徒的教会地位徐炳三(210)

自我控制——中国宗教的情感修行模式江峰(216)

《宗教学研究》学术委员会(F0002)

稿约(F0003)

ABSTRACTS IN ENGLISH(I0001)

道教马伯乐[法](著) 胡锐(译)(1)

试从考古材料看《女青鬼律》的成书年代和流行地域白彬 代丽鹃(6)

《老君戒经》及《老君音诵诫经》中的道乐史料研究蒲亨强 关孟华(18)

试析清代的《西游记》道教评点本胡淳艳(22)

明代贵州道教简论邢飞(27)

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身国同治”的生命政治学李刚(30)

论道家思想的曲折发展及其现代意义——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视角洪修平(37)

论中古文学创作论对道教卫生学的融摄万德凯(43)

身即腾腾处世间,心即逍遥出天外——唐代道教山水悟道诗的审美之乐田晓膺(48)

重返社会舞台的努力——“道教文化国际论坛”综述李小光(54)

《四库全书总目》释家类、道家类补正周录祥 胡露(57)

宋末诗僧道璨与士大夫交游考略黄锦君(61)

对朱国祯《达观始末》一文的辨正——兼驳利玛窦对紫柏的有关评述戴继诚(67)

论唯识宗佛性思想的特征——识体理体与生佛两界杨维中(72)

论唯识学的第八识及其种子陆沉(79)

马祖道一禅学思想探析黄德昌(87)

论汤用彤佛学研究的特色张淼(93)

藏传佛教宁玛派传承见地略论——兼论土观大师对藏传佛教宁玛派传承见地之评介孙悟湖(97)

佛教与道教人学观之比较杨玉辉(105)

保罗神学中的恩典与律法查常平(109)

晚清新教传教士的中国佛教观李新德(115)

维吾尔族的灶崇拜海热提江·乌斯曼(122)

云南梁河阿昌族原始宗教中的巫蛊信仰朱和双(125)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价值观研究何虎生(134)

亚洲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宗教变迁与对话包蕾萍(141)

论神仙思想的起源地李晟(150)

正一道天师传承制度初探肖云忠(154)

岭南黄大仙考辨——以罗浮山野人传说为中心阎江(159)

六朝蒋子文信仰探微陈圣宇(165)

张三丰的道与身思想梁巧英(170)

试论道教哲理对太极拳的影响张俊(175)

《达摩宝传》与清末民初民间宗教派别——以其对“祖师西来意”的理解为中心侯冲 杨净麟(180)

南传佛教禅法中的观呼吸法乌多拉[斯里兰卡](187)

从“南无阿弥陀佛”的字音说起孟万春(190)

白居易从法凝所学为南宗禅法考论肖伟韬(193)

试述《大乘起信论》与大乘佛法之修行陈勇(198)

原始佛教的心理思想高颖(201)

从生理的角度看宗教需求的产生马骁(206)

《希伯来圣经》中的神人约——仪式、性质及团体意识王宏选(209)

“全球伦理”与“文明的冲突”罗孙可(213)

《宗教学研究》2006年总目录(216)

稿约(F0003)

ABSTRACTS IN ENGLISH(I0001)

精神永在,道业长存——沉痛悼念赖宗贤先生卿希泰(1)

道教戒律书考要丁培仁(4)

《金锁流珠引》年代考[英]巴雷特著 吕鹏志(译)(24)

试论陆修静对道教目录学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杨光文(26)

天台玉霄宫叶尊师道迹考叶贵良(32)

唐代女真人谢自然考何海燕(37)

论陈景元对《老子》思想的诠释与发挥刘固盛(41)

太岁大将军的生命意义李刚(47)

从明清文学作品看道教仙境观念世俗化苟波(52)

初探道教思想对我国古代书院文化的影响许吟雪(59)

晋江草庵肇建于宋代新证李天锡(64)

马祖道一传法活动考论王荣国(68)

楚山绍琦生平事迹研究董群(75)

禅宗的元语言哲学思想及其意义周昌乐(81)

略说《阿含经》之心意识哈磊(86)

身份的重构:儒生天主教徒对“十诫”的诠释田海华(90)

对基督徒聚会处若干问题的考证和考察李少明(96)

近代山西传统文人对基督教的排拒与皈依——以刘大鹏、席胜魔为例王守恩 刘安荣(103)

论儒家的“忠恕”与基督教的“宽恕”高予远(108)

简论羌族宗教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思想申秀清(113)

本教糌粑面塑文化略论同美(117)

简讯章宏(116)

ABSTRACTS IN ENGLISH(I0001)

从党的宗教政策看和谐社会的构建王小蓉(120)

从科学发展的维度看问题曹小荣(124)

自然宗教的特质和文化意义——以西南少数民族为例陆群(128)

从一则中国佛教故事看的影口向、传播与变异刘方(133)

葛洪卒年再考证武锋(138)

论王玄览的修道观李道文(142)

论谭峭《化书》的治国思想冯永刚(149)

试论早期道教天命思想张立敏(153)

蒙文通道学思想研究罗映光(157)

清代临济宗三大丛林法脉略梳萧淑玲(166)

从“禅净合一”看楚山绍琦的念佛禅张慧敏(173)

玄沙对“昭昭灵灵”的批判再考[日]土屋太韦占(177)

早期佛教僧团管理的经济制度——利和同均李佳静(183)

佛教释经家对儒道思想的简别聂士全(188)

二十世纪《四十二章经》研究述评古骐瑛(192)

“社会福音”与边地社会改良——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运动中的妇女事工邓杰(196)

浅谈尼布尔思想中人的自由、罪与爱的关系朱丽晓(203)

天主教视野中的胚胎生命浅析程新宇(208)

从宗教史看和谐社会的构建孙向中(213)

论汉晋之际道教地理学的成就李远国(1)

罗隐《太平两同书》的社会政治思想郭武(10)

刘一明的精气神思想初探刘宁(17)

《龙门心法》佛学思想探微袁经文(21)

论道教善书的当代价值段玉明(26)

归时猿鹤烦传语,记取前回白玉蟾——海琼真人与武夷道友交游析略黄永锋(33)

早期全真教传教方式、方法的教育学分析白娴棠(37)

唐代《八仙传》考罗宁(43)

第七届卿氏学术基金会奖学金颁奖典礼成功举行云鹤(47)

试论菩提达摩的禅法精神伍先林(48)

简讯宗(52)

龙树与智顗实相思想异同之辨析张刚(53)

晚明佛教:短暂的辉煌与深远的影响戴继诚 赫丽莎(57)

“韩卢逐块”辨正高列过(62)

回鹘文《兔王本生》及相关问题研究杨富学(64)

东晋南朝士人与佛教之关系浅析高文强(72)

晋宋之际形神之辩与先秦道家吴勇(78)

冲突与调适:南京国民政府与佛教界互动关系探微陈金龙(82)

苏辙与佛教张煜(87)

基督教研究林庆华 张秋梅(92)

保罗神学的语言观与时间观查常平(98)

华南循道会的本色化之路——以二十世纪前期为中心的考察吴义雄(105)

近代中国基督教运动中的差会与教会关系概论刘家峰(111)

中国西南的傈僳族及其张泽洪(118)

哈尼族村社祭司——咪谷黄绍文(126)

云龙山地白族宗教文化探析——与盐井相关的宗教民俗文化金少萍(131)

彝族原始宗教与道教的比较研究杨甫旺 李世康(135)

如果没有宗教,道德是否可能?——对现当代社会宗教与道德关系的一种探索曾广乐(142)

统一·行动·未来——马丁·布伯对犹太教现代性的思考顾红亮(147)

女性、污秽与象征:宗教人类学视野中的月经禁忌李金莲(152)

咒语的本源、演变、基本特征以及与祷词、神谕的区别黄涛(160)

唐五代文言小说虎故事的巫术文化解读刘正平(166)

东晋南朝谢氏家族病史与道教信仰丁红旗(172)

洛阳汉代墓葬壁画中所表现的儒、道思想许宜兰(177)

儒道语言观与释门文字禅刍议李建军(182)

荐福弘辩的洪州禅思想宁艳红(185)

略论清代前期的五台山藏传佛教赵改萍 侯会明(190)

论杨歧、黄龙两宗绮语与禅思高慎涛(196)

佛教文献中的假设连词“若也”解植永(201)

佛教类书《释氏六帖》考论钱汝平(205)

新疆克孜尔中心柱石窟与小乘佛教李瑞哲(209)

民间信仰对中国宗教发展的影响王燕琴(215)

净明道研究的新创获——《〈净明忠孝全书〉研究》评介黄永锋(219)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2436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