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网络道德教育指南精选8篇
【阅览】优质的范文能让您的写作方便快捷,远离加班,以下这篇“实用网络道德教育指南精选8篇”是由阿拉题库网友整理分享的,供您参考之用,希望对您有些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防范网络诈骗指南心得体会【第一篇】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诈骗也日益猖獗。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和个人信息,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学会防范网络诈骗。下面是我对防范网络诈骗指南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首先,保持警惕是防范网络诈骗的基础。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我们时刻要保持警觉,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信息和诺言,尤其是涉及到钱财或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同时,要时刻注意保护个人资料的安全,不要随意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比如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码等。此外,要注意熟悉各类常见的网络诈骗手段和案例,以便更好地识别和避免诈骗。
其次,加强密码保护是防范网络诈骗的重要一环。对于自己的网络账号和个人设备,我们应该设置强密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应该由十位以上的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组成,尽量避免使用常见的生日、电话号码等容易被猜到的密码。此外,还要避免使用同一个密码多次,以免一旦某个账号被盗,其他账号也会受到影响。同时,还可以使用双重认证等辅助手段来保护账号的安全性,增加防护层级。
然后,谨慎对待网络交易是防范网络诈骗的重要手段。在进行网络购物或交易时,我们需要选择正规的、有信誉的商家和平台,尽量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和参与虚假促销。在支付前,一定要仔细核对商品信息、价格和支付方式,并选择安全可靠的支付渠道。对于涉及大额交易或不熟悉的交易,可以选择货到付款或使用第三方担保机构来增加交易的安全性。此外,还要注意保留交易记录和凭证,以备后期核查和投诉。
此外,防范网络诈骗也需要提高信息素养。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网络诈骗的常见手段和特点,警惕各类网络骗局。在收到可疑信息时,要保持冷静,并通过多方面的渠道核实其真实性。尤其是一些“中奖信息”、“免费试用”、“低价抢购”等过于美好或诱人的信息,往往是诈骗分子设下的圈套,我们一定要小心对待,不要盲目相信。同时,要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定期检查电脑和手机的安全设置,及时更新和升级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以减少安全风险。
最后,与他人分享防范网络诈骗的知识和经验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与亲友、同事、邻居等适当进行交流和宣传,我们可以一起提高防范网络诈骗的意识和能力。可以互相分享遇到的骗局和防范措施,提醒彼此,共同抵御网络诈骗的风险。此外,我们还可以积极参与社区、学校等组织的网络安全宣传和教育活动,向更多人传播网络诈骗的危害,提高整个社会的网络安全水平。
总之,防范网络诈骗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好的事情。通过保持警惕、加强密码保护、谨慎对待网络交易、提高信息素养以及与他人分享经验,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网络诈骗的发生,保护自己的权益和财产安全。让我们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安全可信的网络环境。
试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论文【第二篇】
论文摘要: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问题,探讨了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提出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应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不良网络道德行为的抵御能力,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绿色的环境。
随着现代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在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并引发了大量的严重失范行为。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应充分发挥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重要作用,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道德失范的严重性,引导大学生合理运用网络,使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健康发展,努力创建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环境。
所谓道德,即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规范是在人类长期生存于发展社会实践需要中产生的促进人的善性的规定。而网络道德是调整在以网络为媒介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网络道德不仅是调整网络社会中人们行为的规范,而且应当是调整由网络所引发的现实社会环境中人们行为的规范。
道德与网络道德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网络道德隶属于道德范畴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网络社会是一个缺少管理的社会,网络社会中的秩序更多地依靠网络个体按“良心”行事。因此,网络道德在缺少管制的网络个体身上把人们应有的道德行为开始扭曲,其表现形式为多样化。
1.网络价值观念不清。
网络给人们提供了“绝对自由”的虚拟空间,传统的道德在这个虚拟的空向里似乎失去了约束力。据有关资料显示:有%的大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可以欺骗人,但只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为限;有%的大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事;对于不文明语言的使用有%的大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现实生活中不能使用,有%的大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生活中都可以使用;有%的大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他人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有%的大学生不认为在网上使用别人的账号是不道德的。这些数据表明,多数大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网络失范行为,说明他们的网络价值观念不清。
2网络言行放纵,网络文明程度差。
信息网络使得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行为空间有了极大的拓展,道德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显著增强,这就为大学生放弃道德责任提供了可能。由于网络发言的匿名性,一些大学生把网络当成了“情绪公厕”,借助论坛对他人或团体进行恶意攻击。正是因为高校大学生缺少网络道德教育,使之网络言行放纵,网上不文明行为和不道德现象日渐增多。
3.信息法律意识淡薄,利用网络犯罪。
由于网络具有虚拟自由的特征,使大学生放松了网络道德意识的约束,在这个特殊的虚拟环境中忽视了他们网络犯罪的行为,淡化了法律意识。比如:少数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侵犯他人隐私及版权,偷窃他人的网络财富,偷窃他人的qq号,假冒合法用户发表文章等,使网上违法犯罪行为屡有发生。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已成必然,网络信息已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网络给当代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同时也将大学生带进了一个新的道德领域,对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社会中,网络道德教育已成为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新课题,对传统思想教育模式也提出了挑战。探索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2.大量信息垃圾在网络中泛滥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严重侵蚀。
青年时期既是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既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但又缺乏对社会和现实生活的认识与了解;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又缺乏对事物的鉴别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计算机网络是一个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等五花八门混杂在一起,使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特点,这些信息中涵盖了很多不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因素,包括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批判以及对革命传统教育和优秀文化的颠覆等,这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侵蚀。
大学教育是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阶段,也是最易受各种思想影响的时期。网络正以巨大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生活、人际交往,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心理状况、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网络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其道德约束力比传统的道德约束力还要弱,传统道德的社会行为导向能力也在网络社会中被弱化。在网络世界里,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舆论、道德传统、道德信念都要依靠自身的道德自律能力来实现。而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道德自律能力正处于构建之中。因此,在高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迫在眉睫。
1,高校图书馆的育人功能。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和开放。电子阅览室的主要服务功能在于进行馆藏资源的开发与宣传,为大学生提供电子读物的阅览与下载、网络信息资源的检索和查询、读者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等。电子阅览室已经成为大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明确电子阅览室开展信息服务的宗旨,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大学生电子阅览的管理和指导,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应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自我管理和约束力,主动抵制各种不良的黄色、迷信等错误思想的干扰和侵袭。同时,要发挥管理人员的技术优势,开发相关软件和应用网络新技术,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技术上的筛选和过滤,建立安全屏障,最大限度地防止有害信息的侵人和无聊游戏软件的泛滥。图书馆还应利用文献检索课,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包括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保密意识和信息守法意识教育等。让电子阅览室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道德行为教育的大课堂。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应该侧重于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和网络道德责任教育。其内容有:(i)大学生的信息活动目标应该与社会整体目标协调一致;(2)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3)遵循信息法律与法则,抵制信息违法行为;(4)在信息活动中坚持公平真实原则;(5)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6)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服务、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合理开发信息技术,做到既保守群体间的信息秘密,又遵守个体的隐私权等。通过这一系列教育内容的实施,教育大学生树立道德理念,加强道德修养,增强网络伦理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学会自我教育,把正确的道德意识内化为个人的自律意识,自觉遵守有关信息网络的法规和制度。
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中心,即是信息的服务部门,也是信息的传播部门。利用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和图书馆所汇集的人类文化和科技成果等资源优势,对大学生进行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和专题报告,举办读者座谈会,和大学生一起分析、讨论交流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情报研究,培养研究兴趣,使大学生在参与研究活动中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自觉背离网络不道德行为。另外,图书馆还可以利用自己的网站,制作出大学生喜爱的、有特色的网页,为大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平台,并积极给大学生推荐一些好的网站,介绍一些好的信息,避免他们盲目误人不良网站。通过这些活动来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上的免疫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试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论文【第三篇】
摘要:网络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以极大的实用性和娱乐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群。它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巨大的使用价值,同时也存在着值得警惕的负面影响。新时代呼唤网络道德教育,学校德育面临新课题,必须开展体验式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在体验中规范网络行为。
当今社会已进人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正在迅速改变人们的生活。伴随着网络技术成长的青少年一代,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模式越来越受电脑网络的影响。
网络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以极大的实用性和娱乐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群。它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巨大的使用价值,同时也存在着值得警惕的负面影响。
伴随着网络技术成长的青年一代,其思想较为叛逆。他们独断独行的意念,我行我素的风格,反传统的倾向等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多少孩子因迷恋游戏寄生于网吧,又有多少学生受网络不良信息的毒害,而以身试法。16岁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为弄到上网的钱半夜偷窃砍死了三人。由于网络的隐蔽性,网络人际关系的虚拟性,不确定性。“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因此,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几乎可以不再受到传统首先规范的约束。他们在接受网络教育的同时,也被某些网络的不良信息浸染,以致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如何为青少年构建社会所认同的向上的、健康的精神家园。如何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改进和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或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二、网络道德是与现实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种新型道德。
所谓网络道德是指网民利用网络进行活动和交往时所遵循的原则与规范,以及在次基础上形成的新型伦理道德关系,是所有网民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是种自主自律的道德。网络社会的道德不像传统道德那样,主要依靠舆论来规范个体行为,而是靠大家“独善其身”,有别于传统道德的他律道德的自律道德。说它与现实道德有联系,是因为网络道德终究是一种社会道德,网络道德的形成发展不是无源之水,它依然深深扎根于现实之中。因而它的构建显然也要依照人类共享的.道德准则来进行。说它不同与现实道德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他们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不同。前者适用的范围是虚拟空间,后者则是适用于实在的物理空间。
三、开展体验式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在体验中规范网络行为。
首先,开展网络德育,就是要将德育与网络技术完美地相结合。德育要借助网络技术充实和完善自身的内容和发展,能形成德育的吸引力,亲和力,凝聚力。这就使得教师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技能水平,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软件装扮个人空间以吸引学生的视线,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
其次,要继承有生命力的德育手段。比如用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就像传统德育中给学生写信一般。同时运用新的科技手段,借助时尚的贴吧、论坛、qq,msn,popo等空间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作为学校,应先调动力量,对学生上网状况作调查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活动。了解学生上网状况,可以做一些问卷调查,可以包括网络知识、上网的目的、上网的态度、及上网的频率、上网的地址等。然后,切实抓好网络道德教育系列活动。比如在同学中开展“网络”利弊观的主题活动,或演讲或辩论。此外,还要注意利用其他德育资源,使德育工作注重网上、网下的结合,相互补充。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越,通过建立红色网站借助bbs电子邮件等不失时机地开展正面宣传。
对学生关系的热点疑点问题进行网上讨论,积极主动地利用校园网,来充实学生的生活,不断满足学生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知识需求。只有合理地疏导、正确指导他们上网,才能规范他们的网络行为。
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必须依靠学生在自身的网络行为体验中培养,通过网络竞赛,动画制作,网页制作等,把学生的网络行为引上正途,从而使学校成为网络道德教育的主战场。
四、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要求提高了。
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网络技能水平,技术水平高了,说服力自然不会低。学生崇拜的老师就是比自己先知先觉的。
其次要讲究有效的德育手段。思路对头,还得有方法去实施,能智慧地解决问题,效果往往也是事半功倍。
再次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力。要想养成学生网络道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纯网络技术的问题,而是一个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心育”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有非凡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开导学生,才能使德育工作长久有效。
学校是网络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与此同时网络德育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协作,只有通过大家的努力,才能建立和实现真正的安全网络和健康网络!
网络评审会议指南心得体会【第四篇】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评审会议逐渐成为学术研究领域中的重要环节。参与网络评审会议,我深刻体会到了其独特的魅力与挑战,特将自己的感悟整理如下。
首先,网络评审会议为学术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传统的学术会议通常只能依靠专家学者的实地参与,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得会议规模较小。而网络评审会议则能够通过网络技术将全球的学者聚集在一起,真正实现了学术交流的普及化。此外,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也得到了极大的突破,学者只需要用手机或电脑连接网络,便能够与他人进行实时互动,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学术交流的效率。
其次,网络评审会议为学术界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由于网络评审会议不受地域限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选择合适的会议参与。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个对学术有兴趣的人都有机会参与评审会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对于那些无法出远门参加传统会议的人来说,网络评审会议是一种极好的选择。
但是,网络评审会议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会议中存在一定的诚信问题。一些参与者可能故意提出虚假的论点,甚至进行人身攻击,破坏学术讨论的正常秩序。其次,网络评审会议中的时间管理也是一大难点。在实地会议上,主持人可以通过控制发言时间、提醒议程等手段来保持会议的高效性。而在网络评审会议中,这些措施可能不太可行,时间会比较难以掌控,导致会议进展缓慢。
对于以上挑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首先,严格控制参会人员的注册与身份认证,确保评审会议的诚信性。可以采取强制绑定身份证或学术机构邮箱等方式来验证身份,从而减少虚假身份的参与。其次,强化平台的信息管理,对于恶意攻击和不实言论,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追踪和清查,并进行相应的处罚,以保证学术交流的良好秩序。此外,对于时间管理问题,主持人需要制定详细的议程计划,明确每个议题的时间,同时也要求与会者遵守时间规定,确保会议的高效进行。
综上所述,网络评审会议作为学术界的一大趋势,极大地推动了学术交流的普及和提高了交流效率。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规范参会人员的行为、加强信息管理和合理制定议程安排,我们有信心克服困难,进一步发扬网络评审会议的优势,助力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
试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论文【第五篇】
因特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传播媒体”,因特网的出现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不管什么人都可以通过上网得到各种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上网发布任何信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往不再单纯依靠面对面的直接交谈,而是可以依赖网络进行间接的“人机交流”,这就形成了一种新的网络人际关系。同时,在网络社会,人们的活动又具有隐蔽性。这些导致现实社会诸多的伦理道德约束可以被轻易地摆脱,对因特网引发的一系列不道德行为:如在网上发布虚假、有害信息、传播病毒、篡改数据、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和隐私权等,传统伦理学的作用显得苍白无力。如果网民不能“慎独”、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自律,那么网络社会将是一种道德的无序状态。对此。必然会应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网络的发展速度决定了必须进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用“瞬息万变”、“一日千里”来形容网络的发展一点也不过分。网络在人们还没有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就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它给人们带来更多惊喜的同时,也带来了忧虑甚至恐惧。网上内容不健康的信息极易诱导青年误入歧途。一些道德败坏的人利用互联网的隐蔽性,肆意散布黄色、不健康的信息,制造趣味低级的网上游戏。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例如在网上冤枉谩骂、进行人身攻击、颠覆社会制度、散布歪理邪说等等。
面对网络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更不能坐等事态的自然发展,在这方面的法律规范还很不完善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只有加强道德教育,才能纠正那些“偏离航道”的行为,并为上网者指明正确的方向。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在互联网络上,英语内容约占90%,法语内容约占5%,其他语种的内容只占5%,而我国的内容只占其中的1%。相对我国上网人数位居世界第二,由此说明我们正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发达国家在通过网络连续不断地传播文化信息的同时,也将其意识形态、世界观和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念等四处传播并强加于人,对上网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企图达到利用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不断侵袭我国青年大学生思想的险恶目的。这对于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是非常危险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对识别和判断能力都还不够强的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道德认知和评价的教育,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教育,这样才能不断地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及网络行为状况要求必须进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对新生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把上网当作一种时髦却不知如何利用互联网对自己有利(他们会更多地去关注歌星、影星而不关心国家大事);他们渴望能独立思考却容易偏听偏信(他们对在网上看到的小道消息津津乐道并到处传扬);他们渴望被人尊重却不知道如何自尊自爱、如何尊重他人(一些人以一些血腥、恐怖、低级下流的词语作为自己与别人聊天的名字);他们崇拜英雄却不识英雄(许多人把“黑户”当作英雄来崇拜);他们对社会的黑暗面深恶痛绝,但自己身染其中而不自知(浏览传播黄色网页)等。如果没有道德约束,如此多的大学生在网络上“任意驰骋”,后果也就可想而知。同时。我们不能想象在虚拟世界不讲道德修养的大学生,会在现实世界有良好的道德形象。另外,现在的大学生还主要是网络时代的看客,几年以后,他们将是网络的从业者和主动参与者。他们的道德素质如何,决定着将带给人们一个什么样的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因此必须进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把他们引导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网络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课堂,它可以向所有人开放,包括大中小学生。有调查表明,我国上网人数已突破2250万,位居世界第二;我国网民又以青少年为主,占其中的74%,其中尤以大学生占绝大多数,因此有人称当代青少年为“网上的一代”。由于青年人固有的特点可能引起网络行为的出轨,甚至沦为“网络黑户”,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主要表现在:一是利用破坏网络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如台湾一大学生开玩笑地在电脑里投入“cih”病毒,让电脑界人士闻之色变;二是一些青年学生凭借自己掌握的高技术手段,以在网上搞恶作剧、骚扰他人为乐。三是少数大学生受利益的驱使,利用互联网牟取非法利益。北京某大学计算机系学生卢某利用“黑户”手段在互联网上非法盗取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上网账号和密码后,以贩卖上网账号从中牟利,被北京海淀公安分局抓获归案;成都某高校学生刘某因传播淫秽物品牟取利益,被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法院判刑、并处罚金。许多大学生上网的目的是追寻自由,但如果不以道德进行规范,他追寻自由的结果或者被社会所唾弃,或者被法律所制裁,或者会使自己陷入“两面人”的痛苦和矛盾中不能自拔,这些都走向了他初衷的反面。因此,互联网时代必须进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传统的道德教育是要培养和造就一种“理想人格”。这种理想人格一般是比较定型、有着确定模式的。比如儒家伦理的“君子”就要具有“智、仁、勇”。而网络道德教育不能以培养“网络理想人格”为目的,它不具备模式化的理想人格的形成条件和表现方式。因为网络是虚拟的世界,上网活动也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它没有直接的面对面的监督,其他领域道德规范发生作用的外在教育和舆论制约在这里对那些没有内在自觉的人来说是失灵的。也就是说,在网络活动中,教育对象自我选择的比例很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点和目的应是定位在教育对象自主选择的大范围内,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指导,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性。这种主体性的培养首先就应该体现在培养青年大学生具有自主的选择判断能力,辨别信息的真伪、信息的价值,使他们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高效率、高质量地学习、生活和工作,即引导大学生学会选择。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与广泛性,无疑增加大学生正确鉴别是非和选择行为的复杂性。为此,教育的着眼点应当是教他们学会选择:一是要懂得选择什么,使“选择什么”的问题转化为把握“度”的能力;二是知道如何选择。其次应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做到网上“慎独”:要培养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面对网上的各种各样的诱惑能够做到不为所动;要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教育他们不只是做网络时代一些不文明现象的“看客”,而应做一名勇敢的“斗士”。有了这种道德主体性,就会使大学生在网上冲浪的时候,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使整个网络健康发展。
无论是选择判断能力,还是自我约束能力,抑或是责任心的培养,都是建立在道德认识基础上的,因此,确定科学的教育内容是提高青年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基础。
1、法律教育。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规范,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首先就应从法律教育抓起。连法律都藐视的人,让他遵守道德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规范互联网发展的法律,但我国有着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条例和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网人口通道管理办法》、《中国公民计算机互联网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网络时空是现实社会的虚拟,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所有需要遵守的法令法规和道德文明礼仪诸如《民法》、《刑法》、《国家保密法》等在网络上同样适用,任何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都是不道德的行为,都是要依法受到处理的行为。
网络世界是现实社会的虚拟,上网交流、发布信息、浏览网页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内容,因此,在其它生活领域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在上网的时候也同样适用。如果不注重这方面的教育,就会出现目前比较普遍的现象:人们都知道私拆他人信件是违法的,打探、传播他人的隐私是不道德的,但能够进入他人的电子信箱,却被看作是能力强的表现。如此下去就会形成恶性循环,社会公德受到普遍的破坏也就是必然的了。这些基础道德主要有:诚实、守信、正义,勿偷盗、勿剽窃等。
除了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外,网络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特殊要求,因此,注重并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就会增强这些规范的可操作性,从而更好、更直接地达到提高网络的从业者和参与者的道德水平与境界。
对此,一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如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计算机伦理十戒”:
(1)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伤害他人;
(2)你不应该去影响他人的计算机工作:
(3)你不应该到他人的计算机窥探;
(4)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偷窃;
(5)你不应该用计算机去做假证:
(6)你不应该拷贝或利用你没有购买的软件;
(7)你不应该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除非你得到准许或者作出补偿;
(8)你不应该剽窃他人的精神产品;
(9)你应该注意你正在写入的程序和你正在设计的系统的社会效应;
(10)你应该始终注意,你使用计算机时是在进一步加强你对你的同胞的理解和尊敬。
另一方面,我们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把传统道德与网络道德的现状结合起来进行教育。如:
(1)珍惜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智慧;
(2)不散发反动的、迷信的、淫秽的内容,不散布谣言,不搞人身攻击;
(3)要自尊自爱,要注意网络语言美,不谈论庸俗话题,不使用粗俗语言;
(4)利用计算机技术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弘扬民族文化,与不道德的行为作坚决的抗争等。
4、网络知识教育。
目前,网络在部分青年大学生眼里仍只是一种娱乐休闲的工具,网络传播知识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上网似乎就意味着聊天、交友、玩游戏等旁枝末节。即使上网浏览,也是以文化娱乐类信息为主,而科研学术类信息引不起他们的兴趣,部分大学生知道某歌星的生日、星座、何时结婚生子、谁有了婚外恋等,但却很少关注网上新闻。倡导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得知识,开拓视野,正确使用网络,形成正确的网络观,既是网络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应纳入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
(一)培养一支懂网络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在新的形势下,培养一支既懂得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懂得网络技术的高校政工队伍已非常必要也非常迫切。新的形势要求政工队伍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自觉维护这种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又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征,能熟练的使用网络,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网络的特点决定了在网络道德教育中,教育对象自我选择的比例很大,如何在大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内使教育的引导和帮助真正地发挥作用,这就需要研究上网大学生的行为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熟悉他们的表达与交往方式。惟有如此,才能对症下药,起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同时更要具有创新意识,并尽可能地以适当方式参与校园信息的制作与控制,做到以敏锐的思维和行动,迅速地抓住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使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化、道德化。
网络之所以能吸引活泼好动的大学生,自有其“魅力”,这种“魅力”就在于网络所具有的特点。我们教育工作者也应充分利用它来开展工作。比如开设网站或在其它网站中开设栏目宣传我们的主体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形式可以活泼多样。我们可以利用网络的开放性来拓宽教育工作的空间,如在“德育教室”中开设德育讲座,在“与圣人同行”中引导大学生阅读中华传统道德经典;利用网络的迅捷性来提高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如在“德育沙龙”中开展辩论探讨,在“德育调查”中就大学生最为关心的时事政治、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利用网络的互动性来倾听大学生的心声。提高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如在“心理指导”中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在“成才与发展”中对大学生的人生选择提供帮助与指导;利用网页丰富多采的设计来增强教育工作的吸引力等。从而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把道德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使网络道德教育更加生动活泼,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占领。建立网上德育新阵地。
(三)净化网络大环境,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成长氛围。
大学生接受能力强、模仿性强,但辨别能力不够强,这就使得网络的大环境在网络道德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还应从净化网络大环境人手,对那些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加强法律、技术上的监管。信息管理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计算机网络的监管。及时清除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反动色情和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电子信息。同时要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包括校报、校刊、校广播台、校电视台、阅报栏、宣传橱窗,特别是校园计算机网络。该网络既应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尽可能把一些流入学校的消极信息过滤,又应发挥“天平”的作用,对一些难以过滤的消极信息进行平衡。该网络的主流应是积极向上的,正面引导的信息应能阻挡、抵制其中的消极信息;应调动可以利用的校园内各种资源,或制作软件,或主动发布信息,对各种不良信息主动应战。否则很可能是“学校三年功,网上三分钟”。因此,尽快净化网络内容,构筑网络“防火墙”。也是网络道德教育取得实效的当务之急。
(四)建立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督机制,打击网络犯罪。
网络为人们提供的极大自由,已超出现有社会道德和法律所能适应的范围。由此,我们必须尽快建立网络行为的监督机制,加大网络安全的管理力度。高校中要尽快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来统一协调网上信息的管理工作;高校应积极开展网上“文明”运动,确立网上道德规范,倡导文明行为;开展网上“环保”工作,经常查看校园电子公告栏,及时清除恶意言论和虚假信息的污染;开展网上“扫毒、扫黄”工作以及配合技术人员对信息危害事件开展调查,切实管住那些提供不健康内容的网站,建好具有正面引导作用的主流网站,从而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上精神食粮;对不守网络道德者进行批评、教育和改造,对违法犯罪者给予严厉的打击,使文明上网成为大学生网民的自觉行为。
从本质上说,道德起作用的方式是自律,但并非一开始就如此。任何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是一个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主体内在自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舆论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人们此时所关注的社会舆论又主要来自周围所熟悉的人。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校园网站、制作网页等形式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开展网页制作竞赛,在评选标准上不仅要看技术水平,也要看其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使大学生在正面教育中品味“为善”所带来的成功。还可以开展网络道德问题辩论,使大学生在争论中明辨是非,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
总之,我们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使大学生理解、掌握、认同、实践网络道德规范,能够以道德理性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从而正确地利用、研究、开发网络这把“双刃剑”,建立起一道自我保护、自我约束、扬善抑恶的内在防护墙,做一个网络文明大学生。
电信网络防范指南心得体会【第六篇】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信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网络安全威胁,我参加了一次关于电信网络防范的培训,学习了《电信网络防范指南》。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电信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心得体会。
首先,电信网络防范需要高度的安全意识。在培训中,我了解到网络安全威胁的形式多样、隐蔽性强,只有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安全意识,才能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风险。网络攻击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社交网络、移动设备等多种渠道进行,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切勿轻易相信不明来历的信息,养成安全上网的良好习惯。
其次,采用多层次的安全措施是必要的。在电信网络防范中,单一的安全措施往往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建立起多层次的安全防护系统。这包括设置强密码,定期更换密码,以防止被破解;安装病毒防护软件,及时更新病毒库;建立防火墙,过滤恶意流量等。只有将各个环节都做好,才能够全面提升网络的安全性。
另外,信息共享与合作是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关键。在网络安全防范中,各个机构和个人之间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信息共享和合作,共同应对网络威胁。我深感网络安全问题涉及到的范围广泛,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培训中,我们进行了团队学习和交流,互相分享了防范经验和技巧,这对于增强网络安全的能力非常有帮助。只有与他人保持紧密的合作,并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网络攻击。
此外,定期的安全演练和检测是必不可少的。仅有安全意识和安全措施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定期进行安全演练和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在培训中,我们进行了模拟攻击和防御演练,让我们亲身体验了网络攻击的感受,学习了应对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定期对网络进行安全扫描和检测的重要性,及时发现并修复漏洞,提高网络的整体安全性。
最后,个人的自我保护和学习是关乎网络安全的重要环节。在网络安全问题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是网络的使用者和管理者,我们要时刻保持对个人隐私和信息的保护意识。只有不泄露个人信息,不点击、访问可疑链接,不下载不明文件,不随意安装不明软件,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网络安全。同时,我们要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了解最新的网络安全威胁和防范技术,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网络安全防范的能力。
总之,《电信网络防范指南》的学习让我深刻意识到了电信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并且为我提供了实用的防范措施和方法。我将立足于个人,加强网络安全意识,采取多层次的安全措施,积极进行信息共享和合作,定期进行安全演练和检测,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网络安全。同时,我也将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网络安全能力,为网络安全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够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
网络道德教育国旗下讲话稿【第七篇】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但丁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它告诉我们道德比知识更重要。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吧,现在我就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个盲人老奶奶每天都在自己的家门口点上一盏灯,路过的人都觉得很奇怪:一个盲人,干嘛要点上灯呢?反正都看不到。后来带着这个疑问,特地访问了老奶奶,她是这样说的:每天晚上都有许多行人路过我家门口,黑糊糊的,什么也看不见,每当我听见行人摔倒的声音,我的心就像刀割一样疼啊!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但为别人照亮前进的路,我感到很快乐!”
是啊,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有时侯是举手之劳,别人快乐了,自己就快乐。老奶奶的这件事真令我感动,一个盲人,居然可以不顾一切地去帮助和她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就是爱,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爱。
可能有些人认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很难,其实只要你伸手去做,就会发现也很简单,因为道德就在我们身边。在家里,能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己收拾一下屋子,给工作一天的爸爸、妈妈端上一杯茶,为他们捶捶背,揉揉肩;在公共场合,看到地上的垃圾,主动弯腰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在公交车上,主动为年迈的老人、幼小的孩子让座;在学校里,见了老师问声好,见了同学说你早,上下楼梯靠右行,走廊过道不追跑。走路要学小花猫,说话要学百灵鸟。厕所的水龙头,主动把它拧紧,上体育课了,教室的电灯自觉关上。同学有困难了,主动为他解答。捡到东西,交给老师或退还施主。在公园里,看见被风吹歪了的小树苗主动把它扶正……等等,这些都是一种有道德的体现。
同学们,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我们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懂礼貌,讲文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谢谢大家!
高校网络的道德教育目标论文【第八篇】
论文摘要: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严重冲击了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使高校德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从现实道德与网络道德的关系出发,论述了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一“从心所欲不透矩”。
论文关键词:虚拟社会道德规范他律自律。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从经济到政治、从军事到科学、从教育到社会的一切领域都被信息技术所覆盖。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计算机网络,还是一个庞大的、实用的、可享用的公共信息源,也是一个面向芸芸众生的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与现实生活所不同的是,这是一个广漠无边的虚拟的社会。
网络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场社会物质生活方式与日常交往方式的变更,更为根本的是人们的价值坐标系存在意义标尺的转变”。在计算机和互联网带给我们的虚拟空间里,人们一方面可以随心所欲地得到自己想得到的知识和信息,同时可以在互联网上向未曾谋面的人传递、散发自己想推广的信息,宣泄自己的情绪。选择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操作者手中,而这些获得和拥有是不费吹灰之力的―不过是敲几下键盘,点几下鼠标而已。在网络构建的虚拟空间里,操作者堪称“从心所欲”。
相对于现实社会,这个开放自由的虚拟社会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网络社会的载体具有开放性、无序性特点。它改变了现实社会的时空结构,人们可以自由地进人各种网络社区,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挑选自己喜欢的交往对象,发表自己的各种看法。当然,这种开放也同时带来了“放弃稳定”、“失去真实”、“信息不对称传播”、“追新求异”的风险。其次,网络社会是虚拟的,其主体具有匿名性。人们在网络社会中的活动形式与现实社会有极大的不同。网络时代的界面机器,使信息传播与交流按“人一机器一人”的模式进行,而不同于现实社会中“人一人”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信息传播交流网上不过是一个符号,彼此的真实姓名与身份被隐匿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言行可能处于“无道德”状态。这种“匿名性”容易导致行为主体的责任心退化和社会监督机制的弱化。第三,网络文化具有自主性,其内容具有共享性。互联网上的任何信息都是共享的,其信息可以自由传播,而且传播面广,速度快。建立在行为主体自愿、自主和自由游戏规则之上的网络世界,在使个人获得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时,也制造了大量的伦理道德问题,如情感焦虑、黄毒泛滥、病毒猖撅、窥探隐私、恶意攻击、网络诈骗、侵犯知识产权等等。互联网的发展,给现实社会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人们道德意识的淡化、现实道德规范约束力的下降、道德行为的失范,这些问题仅仅依靠网络技术的完善来解决是不可能的。因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信息社会的开放性、无序性、匿名性和自主性凸显了对公民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治理要求。
互联网是人们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而自发自愿连接建立起来的。在网络空间中,人们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管理自己,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地选择网络服务的项目和内容,决定发布和接受何种信息,这种个体自主性的体现是任何传统通讯方式所无法比拟的。而网络道德规范的确立与发展,也是人们为了维持正常的游戏秩序而自发订立、自觉遵守的。我国互联网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并且已出现大量的道德失范现象,应高度重视网络道德的宜传与推广,从而促使人们树立网络道德责任意识。
目前我们面临的形势是一种被网民普遍认可的、具有广泛约束力的网络道德尚未形成,而传统的道德又面临着危机与挑战。在这种道德无序状态下,人们甚至不能明确判断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由于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判断的标准,很多人做出了一些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做出的粗暴、无礼行为,甚至进行盗窃、人侵等犯罪行为,而这些行为也不过是敲敲键盘,点点鼠标而已。高校是网络普及程度最高的地方,享有“第四媒体”之称的网络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力及覆盖面远远超过了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等其它传统媒介。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各种途径中,网络高居榜首。网络正以空前的速度和力量进人大学生的生活,并影响着他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对高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成为摆在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我们不能听任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道德无序状态下进人网络世界,也不能消极等待网络道德自发地形成后才开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在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形成以前,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基本的“道德底线”,并通过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宣传,将其转化为人们的内在信念和行为习惯,以此来引导大学生的信息行为。
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规范,社会的变革遵循着从失落到规范,从无序到有序,从失衡到平衡的发展轨迹。在互联网这样的虚拟世界中也同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国自1994年2月18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系统保护条例》以来,在、、、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网络管理暂行规定》、《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管理办法》、《国际互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条款。这些法规条例对依法治网、净化网络文化环境起到了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是,立法不等于网络环境净化的全部,法治与德治并重,才能有效地治理网络环境。在网络空间这样的虚拟社区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网络道德的建设尤为重要。它是规范网络、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的关键环节之一。国外的一些计算机网络组织已经为其用户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如电子邮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匿名邮件传输协议等等。美国计算机协会是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它希望其成员支持下列一般的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
(1)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2)避免伤害他人;
(3)要诚实可靠;
(4)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性行为;
(5)尊重包括的网络规范要实现其价值,成为实际的道德风尚,只有通过主体自愿地认同道德规范并加以践行,从而将外在的网络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唯其如此,才能约束网络行为的“为所欲为”,使之成为“从心所欲”而又“不逾矩”的行为。就网络道德的内化而言,慎独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重要途径。慎独是指人们在没有社会和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保持清醒的自我约束,坚持符合社会规范的道德信念,自觉地按正确的伦理准则行事,其基石是人的良知。慎独是一种道德境界,是自律的前提和保障,努力提高自身的自律能力,从而达到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境界,这是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