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说课稿优推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3734629

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相互交织,科技进步推动创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文化交流促进多元融合。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说课稿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 篇1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异分母的加减法》。

一、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加减法、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分数的乘除法的重要基础。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的分析以及学生的认知经验,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异分母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异分母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经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认识到将旧知识转成新知识的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学生现有水平以及教学内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是重点是熟悉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异分母加减法。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根据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及为了有效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取了:

1、情境教学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等进行教学。

(二)学法

同时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也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思维不能依照单存的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也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去交流、去总结。

三、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详细地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本要分为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引入,促进迁移

我将要出示两道有关求最小公倍数和通分的复习题,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接下来的新课环节做铺垫,唤醒学生的旧知,建立起与新知识的桥梁。

第二个环节: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我首先出示例:

1、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列出算式(1/2+1/4)并提问学生今天的分数加法和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引入今天的课题是学习异分母的加减法,我并且适时板书。这样的设计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我抓住契机,提问学生,对于异分母的加减法我该怎么求呢?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分组探究,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长方形纸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去发现1/2+1/4的结果是多少。这样的设计就让学生从抽象的数学计算转变为了具体的操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要充当好学生的引导者,这时我着力让学生去观察发现1/2可以看作几分之几?让学生试着说出是2/4,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要先将1/2进行通分,只有当分数单位相同的时候才能进行相加。

2、接着教学完例1后,我利用学生对异分母的加法的探究经验,引入学生做“试一试”的5/6-1/3,利用知识间的关联性,尝试让学生独立练习,并集体交流。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可能有些学生的结果是3/6,1/2,这时利用教学契机,提问学生3/6和1/2哪个更简洁?在交流中指导学生结果要写成最简分数。接着让学生完成剩下的练习,并及时反馈结果。

3、最后,让学生去说说是怎么计算异分母的加减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助于学生理清最题思路和做题方法,培养了学生概括知识的能力。我在学生的总结中,最后加以给出准确的归纳,明确指出:“计算异分母加减法时候,要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计算,最后结果能写成最简分数的要写成最简分数。”

第三个环节: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练习是新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因此适度适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我主要是让学生完成练习十四的第1~4题,也是采取独立完成、集体校正的方法,对于学生易发生错误的地方进行重点分析,帮助学生在练习环节达到对异分母加减法的熟练过程。同时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联系,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在练习中也涉及到了利用异分母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这部分设计主要让了学生体会学习异分母加减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任务结尾

这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谈谈自己的表现,这样设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也是为了培养学生正视自己对自己课堂评价的习惯。

(四)说板书设计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

异分母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通分——同分母分数——结果写成最简分数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 篇2

本节课讲述的是人教版高一数学(上)§等差数列(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在知识上: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b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完全归纳法,对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同项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较为陌生,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三中的高一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学法指导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由(一)复习引入(二)新课探究(三)应用举例(四)反馈练习(五)归纳小结(六)布置作业,六个教学环节构成。

(一)复习引入:

1.从函数观点看,数列可看作是定义域为__________对应的一列函数值,从而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______ .(N﹡;解析式)

通过练习1复习上节内�

2. 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他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减为: 100,98,96,94,92 ①

3. 小芳只会5个单词,他决定从今天起每天背记10个单词,那么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逐日依次递增为 5,15,25,35,45 ②

通过练习2和3 引出两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学生观察两个数列特点,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对问题的总结又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

(二)新课探究

1、由引入自然的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强调:

① "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

an+1-an=d (n≥1)

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 9 ,8,7,6,5,4,……;√ d=-1

2. ,,,,……;√ d=

3. 0,0,0,0,0,0,……; √ d=0

4. 1,2,3,2,3,4,……;×

5. 1,0,1,0,1,……×

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0,第三个数列公差=0

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2、第二个重点部分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给出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d,由学生研究分组讨论a4 的通项公式。通过总结a4的通项公式由学生猜想a40的通项公式,进而归纳an的通项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若一等差数列{an }的首项是a1,公差是d,

则据其定义可得:

a2 - a1 =d 即: a2 =a1 +d

a3 – a2 =d 即: a3 =a2 +d = a1 +2d

a4 – a3 =d 即: a4 =a3 +d = a1 +3d

……

猜想: a40 = a1 +39d

进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n-1)d

此时指出: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迭加法:

a2 – a1 =d

a3 – a2 =d

a4 – a3 =d

……

an – an-1=d

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 an– a1= (n-1) d即 an= a1+(n-1) d (1)

当n=1时,(1)也成立,

所以对一切n∈N﹡,上面的公式都成立

因此它就是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在迭加法的证明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利用等差数列概念启发学生写出n-1个等式。

对照已归纳出的通项公式启发学生想出将n-1个等式相加。证出通项公式。

在这里通过该知识点引入迭加法这一数学思想,逐步达到"注重方法,凸现思想" 的教学要求

接着举例说明:若一个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1,公差是2,得出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1+(n-1)×2 ,即an=2n-1 以此来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运用

同时要求画出该数列图象,由此说明等差数列是关于正整数n一次函数,其图像是均匀排开的无穷多个孤立点。用函数的思想来研究数列,使数列的性质显现得更加清楚。

(三)应用举例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增强对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通项公式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1和例2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部分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另一部分量。

例1 (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第30项;第4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在第一问中我添加了计算第30项和第40项以加强巩固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第二问实际上是求正整数解的问题,而关键是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an

例2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2 =31,求首项a1与公差d.

在前面例1的基础上将例2当作练 启发学生注意每级台阶"等高"使学生想到每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构成等差数列,引导学生将该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等差数列:(学生讨论分析,分别演板,教师评析问题。问题可能出现在:项数学生认为是16项,应明确a1为第2层的楼底离地面的高度,a2表示第一级台阶离地面的高度而第16级台阶离地面高度为a17,可用课件展示实际楼梯图以化解难点)

设置此题的目的:1.加强同学们对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2.通过数学实际问题引出等差数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3.再者通过数学实例展示了"从实际问题出发经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反馈练习

1、小节后的练习中的第1题和第2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目的: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2、书上例3)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目的:对学生加强建模思想训练。

3、若数列{an} 是等差数列,若 bn = k an ,(k为常数)试证明:数列{bn}是等差数列

此题是对学生进行数列问题提高训练,学习如何用定义证明数列问题同时强化了等差数列的概念。

(五)归纳小结(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

强调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n-1) d会知三求一

3.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P114 习题第2,6 题

选做题: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a1= -24,从第10项开始为正数,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目的:通过分层作业,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五、板书设计

在板书中突出本节重点,将强调的地方如定义中,"从第二项起"及"同一常数"等几个字用红色粉笔标注,同时给学生留有作题的地方,整个板书充分体现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 篇3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代的经济政策》,我准备六个方面来进行解说。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和多媒体的运用。

说教材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课题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必修二)《经济史》第一单元第4课内容。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在之前的三课分别讲了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相关内容,而这一节课的古代的经济政策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状况的了解,同时本课的最后一目“海禁”与“闭关锁国”将有助于学生对本学期第三单元将讲述的中国近代经济的理解。因此,本课在高一经济史部分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及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课的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我准备对本课的教材内容和重难点做如下处理。本课第一目讲述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使学生对我国土地制度的演变有个基本的了解,其中井田制的瓦解由于其发展的复杂性是本课的一个难点,第二目讲述了”重农抑商“政策,这是本课的重点,要重点向学生讲述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影响。第三目是“海禁”与“闭关锁国”,使学生通过学习指导这项政策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了巨大的影响。

说学情

就大的方面来说,高中的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但是对知识的掌握没有形成体系,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具体到本课,高一学生已经学过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和高中历史模块《必修一》即政治模块,对古代政治的发展有一定了解,也培养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政治和经济模块分开,内容时间跨度大,概念较多,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理解不容易透彻,基础知识方面还有些陌生,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对一些重点史实的了解,重点让学生讨论,集思广益,充分发表意见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2)初步掌握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3)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讨论评价“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

(2)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3)理解古代中国的哪些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5)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觉维护改革开放局面,对新生先进生产力及新生事物要呵护、宽容,并自觉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6)以史为鉴,在国家独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最终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 篇4

说教材:

《推敲》这一课是北师大五年级上册“韵味”这一单元中的1篇课文。课文讲的是:“苦吟诗人”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位名叫李凝的朋友。可是他经过千辛万苦来到深山中,朋友却不在家。他留下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其中有这样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读来品去,总觉得“推”用得不够确切。不知道其中是用“推”字好还是用“敲”字好,就坐在毛驴上想啊想。不想冲撞了京城大官文学家韩愈的官轿。韩愈问其原因,贾岛如实相告。韩愈就指点他用“敲”好,并说了“敲”字好的理由。贾岛听了心服口服。从中可见推敲锤炼语言之“韵味”及重要。

说目标:

根据教材要求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我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定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说教法学法: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诵读法(学生自读自悟,读中体验、读中悟情)、表演法、迁移训练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入情入境,情境合一,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积累学生知识,丰富学生情感,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说教学程序:

一、读中感悟,以读促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去感悟课文内容,及时点拨,提供了理解的坡度:第一次读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初步感受贾岛思考问题的认真专注;第二次则让学生带着“从哪里体会到贾岛思考问题很投入的”这一问题去读书,既明确了思考的方向,又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教师不以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没有繁琐的分析和抽象的说教,而是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有的放矢的自读中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适时点拨启发,引导学生认真斟酌推敲文中的词句,从语言文字中感悟贾岛创作态度的认真专注,懂得“推敲”的真正含义。

二、读演结合,以演促学

1.通过表演,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比如“吟哦”这个词语,在表演中,有的学生快速地念了一遍诗,“小观众”就提出了意见,“他口中念念有词做得不对,课文中说贾岛在‘吟哦’,‘吟哦’的意思是有节奏地朗读诗文。而且贾岛在认真地思考,应该念得慢一些,也可以反复念念‘推’和‘敲’。”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意才是真正的理解。

2.在表演中感受到贾岛严谨的创造态度和钻研精神。通过“他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体会贾岛为了斟酌一个字眼,是多么认真啊!

3.学生在边学边演中兴趣浓厚,演得开心,学得灵活,记得牢固,相信这样的教学情景也会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中。

三、适时迁移、学用结合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讲读完课文后,出了这么一道训练题:在下面句子的括号中填上合适的字。

“春风吹绿了树梢,吹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学生受到课文的启示,有的很快给出答案填“绿”,理由是:春天来了,树梢发出了绿芽,小草也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有的则认为填“醒”较好;因为春天来了,熟睡了整个冬天的小草苏醒了,有了勃勃的生机,而且还可以避免用词重复。就这样学生不仅通对文本的学习体会到了推敲的涵义,更通过词句训练真正感受到推敲的乐趣,实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教学反思:

学习过程中,我始终给学生一个开放的人文环境,形成学生独立、自由的探索状态,课堂中再也不是一种声音,也不是机械式的一读到底,取而代之的是各抒己见、见仁见智、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多元解读、以演促学,学生在这种不雕琢、去粉饰的学习过程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着探究和体验,分享丰富而完整的学习探究的快乐,促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走过“解释文本”、“还原文本”、“创造文本”的历程,在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使其鉴赏能力、再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紫藤罗瀑布》,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七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本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

《紫藤罗瀑布》就是本单元的第4篇课文。它是以生动而细腻的笔触,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从色、形、态多方面描写一树盛开的紫藤罗花,生机勃发,辉煌灿烂,让人感受到它的繁茂与顽强的生命力,从而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对于刚刚跨入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写景的美文,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三、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及可操作性,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2、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3、学习并运用写景状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

4、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并能自我反思,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

四、说重难点

根据学情及本课的内容,我把重点放在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深化对人生的思索。难点放在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五、说教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据新《新课标》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采用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引入了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

六、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理。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七、说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大屏幕出示牡丹、荷花、腊梅、紫藤萝花的滚动画面,放一首轻音乐。)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许多。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这些花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借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下面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让学生速读全文,然后将自己预习中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勾画圈点出来,共同来解决。解决的方式是查字典和根据语境推断。在正音之后对字词读一遍。对词语,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说话。(重视语言积累,另一就是在理解和运用中积累,而不是死记硬背。)

2、作者简介

学生自主地介绍在课余时间搜集作者及课文的相关资料。所花的时间不要过长,指导学生介绍有价值的、与本课有关的资料。通过查找资料培养了学生筛选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根据校情,学生能在阅览室、电子图书馆查阅资料而设立的环节。)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思考如下问题。(配乐范读时,用大屏幕出示如下问题)

a、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再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补充。

老师进行简单的归结: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树盛开藤萝花的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并板书: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

忆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2、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3、抽取两位同学朗读自选片断,老师作简要评价。

(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读,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 )

(四)研读与赏析

1、自主探究

好文章总有一些精彩片段,研读好这些片段,是对文章内涵的具体把握,也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并体味。)

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反复品读,体会作者由紫藤萝瀑布而对生命产生了怎样的感悟?

老师提示:需结合作者的简介来感悟。可以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思考。

(这个问题学生能够漂亮地作答,要求他们首先进行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2、互动平台

交流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我设计了这一环节,让学生将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说出感悟出了什么?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允许思维发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小结]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由此作者发出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感慨,我们也由此感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首先投影出示朗读方法:重音、节奏及停顿,注重内化和感情。佳词妙句细品味,内容中心都理清。在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片断时,老师要参与学生的互评活动中,进行诵读指导。

(朗读方法的指导,学生的朗读与研讨,重视了语文全面素养提高的措施,而不把语文当作纯粹的技能训练,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

(“互动平台”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要求学生在对文章整体感悟后,在了解作者生平的基础上,通过对赏花、忆花、悟花三个部分内容赏析,让学生对生命、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认识,谈谈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从而陶冶自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其健康个性。

重点研读“手足情、生死谜”、“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两部分,让学生在“忆花”的部分中去感受时代给予人的感受;“忆花”部分重点在于对人的感情的升华,而这种时代气息和人文精神又是潜移默化的自然的渗透,使学生从优美的文章中崇尚生命、珍惜生活、珍爱人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把人文教育放在显著地位。富有时代气息,加强人文教育。)

3、合作探究

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品味文章的写景妙处,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这是本课的难点,再加上学生是七年级的学生特点,所以老师可先举一例子,随后同方之间、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

例如:揣摩语句,体会写景之妙。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这是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地描绘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比作笑容,就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

学生可以找出多处,从内容上、从写作特点上去理解、品味、鉴赏、把握。

学生谈到花的特点时,适时板书:

花形——犹如瀑布

花色——热烈沉静

花香——懵龙长久

(此环节突破了教学难点,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感悟生命)

(五)拓展延伸

请学生观察大屏幕上的画面(可出示一组花木的画面,如:菊、梅、荷、松树、牡丹等等),让学生现场观察,进行联想,做口头作文:《我看花》。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延伸了教学难点)

(六)教师总结

紫藤萝瀑布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卷: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花谢时,踏春无人恋,蜂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 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七)延伸作业

根据课标对写作的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以及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以下的作业:

人们往往赋予一些花木以某种象征意义,回去后可以搜集一些有关花木的文章,与同学进行交流,并提出自己新的联想和见解。并进行实地观察,写1篇观察日记,题目自拟。

(八)板书设计

紫藤罗瀑布

宗璞

花形——犹如瀑布 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

花色——热烈沉静 忆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花香——懵龙长久 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如果说练习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

我的整个教学流程顺畅,可操作性强,既重视了人文精神,又不忽视语文素养的提高;使语文达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良好统一,也使学生提高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 篇6

一、教材分析

《花瓣飘香》这是1篇叙事的记叙文,全文共十一个自然段,依循事情发展经过,以“花开→摘花瓣→谈花→送花”为线索,层层叙写,引人入胜。也是按时间的不同分为四个部份。

第一部份(第一自然段):写我家门前开满了红艳艳的月季花。

第二部份(第二自然段):写“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在花丛中摘了一片花瓣,飞快地跑远了。

第三部份(第三至第十自然段):这是文章的重点段,写“我”通过与小女孩对话,得知她摘花瓣是为了送给生病的妈妈。

第四部份(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我买来两盆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自己母亲的阳台上。

教材中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在花丛中,小心翼翼地捧着一片花瓣。教学中能让学生根据插图来理解学习课文内容,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会读、会写、会用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认、读1个二类识字。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敬爱父母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

教学难点: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说教、学法

说教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法:

1.据图想象法:“图”是对内容的描绘,“内容”是语言文字对事件的记载。本文可以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纯朴的亲情。

说学法:

1.回答问题法:解答问题是加强理解的必要手段,自己解答,充分动脑。听别人解答,也能对问题有所认识。

2.对话练习法: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对话练习。训练口语,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五、说教学设计

我是抓住“小女孩”这个主要人物与“花”来进行设计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请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说一说小女孩在干什么?想一想小女孩手捧花瓣在想什么?谈话后揭示课题。并提出问题“花瓣飘香”是什么意思?课文为什么以“花瓣飘香”为题?

(二)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启发思考:这篇课文是怎样围绕月季花展开叙述的?

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确,教师出示板书:

第一自然段写花开。第二自然段写摘花。

第三到十自然段写谈花。第十一自然段写送花。

(三)逐层理解,品位语言,推敲句意

1.思考:第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让我们知道了什么?

2.思考: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要用“小心”与“飞快”两个字来描写小女孩摘花后的神态与动作?

我这样的设计,不但能让学生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还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知识。

3. 精读第三段,因为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是以人物对话为主线展开叙述的。教学中启发学生抓住提示语中的关键词,(如“我轻轻地问”)来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人物的美好情感。小女孩的答话是朗读的重点,要让学生边读边想,用心领会,从中体会到这个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她虽然为了让妈妈高兴而摘花瓣,但却不忍心摘下整朵花,怕影响别人观赏的心理。

具体的方法是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体会小女孩话语中蕴含的亲情。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让学生去发挥自己的想象。省略号省掉的会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出小女孩不但懂事,而且还有着一颗美好的心。她不光为了妈妈,还要想到别人。

4.学习第四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听了小女孩的话以后,为什么买了两盆月季花?为什么要摆放一盆在母亲的窗台上?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小女孩的行动,给作者心灵上带来的极大震撼与感染。

5.最后总结:

①抓住题眼,加强对“飘香”象征意义的理解。解答揭题时提出的疑问。这一点要注意,准确地进行点拨、引导。

②根据板书对全文进行概括性复习。

六、说板书设计

略。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 篇7

《体育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实践性课程,要保证绝大多数教学时间用于体育活动实践。只有让学生经常参与体育活动,他们的身体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的整个教学设计立足点在于: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引领学生自练自悟。用学生自己对篮球的“玩练”体会动作过程和方法,用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体验感知取代统一答案,用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扬学生灵性服务。同时,课标特别强调“练”的重要性,提倡让学生充分地练,在练中整体感知,在练中产生感悟,在练中培养球感和球性,在练中受到小组同伴合作情感熏陶。在这种教学指导思想下,我将摒弃繁锁的讲解分析和动作示范,力求在动作讲解和示范时简练,直接切入要点,把“体”“练”作为这堂课的重点,让围绕篮球的“练”贯穿课堂始终。

基于这样的设计理念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积极热情的参与小篮球上手胸前传接球练习和游戏,敢于在同伴面前自我展示。

2、能初步掌握小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方法,提高传接球的能力。

3、在练习中和游戏中表现出与同学合作的行为,培养良好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安排四个环节进行: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课程伊始,老师和学生通过语言交流及通过老师的鼓舞,让学生随着音乐一起做球操,使学生在快乐中接触篮球、喜爱篮球。

2、亲历体验,自主探究。通过语言的导入,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掌握篮球的运球动作,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团结协作的精神。

3、挑战游戏,拓展练习。在技术拓展阶段,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和穿越迷宫使学生的运球本领有了用武之地,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此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机智反应能力,培养了学生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又使他们更加懂得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4、共舞放松,共话收获。最后在《我们都是好孩子》的音乐中,师生共跳律舞、共话本节课的收获。这一设计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课的形体、技能、音乐、舞蹈等艺术的结合,从而使学生受到运动美的熏陶。

在这四个环节中,以快乐大本营为主线,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活动:

第一关:热身运动,学生在《大家一起来》的音乐声中做球操。

第二关:运球探究营——主要是学习篮球运球要领。

安排了一下环节:

1、自由运球 2、小组交流

3、学生示范

4、总结运球要领

5、巩固运球要领

6、小比赛——看谁拍球的个数多。

第三关:运球创新营——主要是学生自己创新各种运球方法,安排了三个环节:

1、以小组为单位创新运球方法

2、交流展示

3、练习自己喜欢的方法。

第四关:运球娱乐营,设计了游戏:穿越迷宫。

第五关:快乐放松营 ,最后学生在《我们都是好孩子》的音乐声中进行放松活动。

在课堂中,学生喜欢的运动情景,将发展学生素质、掌握动作技能、关注学生情感和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有机整合,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新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自主创新、小组合作等形式感受新知,掌握新知。教师在这期间利用展示交流、观察评价、游戏竞赛、激励评价等手段,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中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

总之,本课以篮球作为发展学生个性与特长的一种手段,通过篮球运球动作的学习,让学生对篮球建立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使篮球运动成为学习中的一部分,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 篇8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 瑞雪图 》 (板书 课题) ,下面我将从 教材、 学情、 教法学法、教学过程 和 说板书设计 等几 个方面 对本课 进行 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 瑞雪图 》 是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 十 二 单元的第 一课文,该单元以 雪 为主题展开。 《 瑞雪图 》 是1篇讲读 课文, 这是1篇借景抒情的传统散文,作者按雪前、雪中和雪后的顺序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的美,表达对这一场预兆来年丰收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根据新课 标 第二学段的 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 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识字方法独立识字, 认 字 8 个,写字 6 个 ;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语句 、品味重点语句所包含的情感。

2 、 研读课文,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疑的探究性学习能力,通过合作学习 使学生 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课文观察、描写景物的顺序。

3 、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使学生 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这样的目标设计,目的是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通过三者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能力的整体提高。

重点难点:

为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 本课 教学重点确定为: 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课文观察、描写景物的顺序。

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 : 体会课文观察,描写景物的顺序。

教学时间:

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 2 个课时 进行教学 。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第 二 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 说学情

我们班共有 54 名学生,学生家长的个人素养非常高,所以这些孩子较过去的孩子而言,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信息量大,见识广、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乐于表达。在学习上,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如:搜集资料的能力, “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的 能力 ,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 《 瑞雪图 》 安排在本册书第 十 二 单元, 学生通过前 几个单元的 学习, 已经 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 、分类处理问题的能力; 标画重点词句,在阅读中品词析 句的 能力、默读的能力 也 一直在训练当中,所以,这些孩子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就行。

三, 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 学生是学习 的 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阅读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 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 的 教学内容,结合 四 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 " 自主、合作、探究 " 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 " 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 。通过自主 阅 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 , 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 在 第一课我已经完成了以下目标

1 、指导学生完成摘录笔记,学习了生字生词。

2 、 了解了文章大意 ,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 。

本 课教学设计基于“研究性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下面 我分六 个环节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复习旧知,整体感知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支持。《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指出第二学段要在默读的基础上学会略读,能粗知文章大意。基于此目标, 我在上课伊始,

1 、先让学生齐读课题《 瑞雪图 》, 利用题目拓展法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 、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 通过说说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这场雪的, 带领学生迅速回顾全文,理清线索。

我相机引板书: 下雪前下雪时 下雪后联想

第二环节: 静心读文 , 质疑思考 。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无论思考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读,自己产生问题,引起思考。

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次 默读课文,随手标记自己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是字词也可以是课文内容。接下来分类处理问题,简单的字词问题当时处理,大家共性的问题 以及突破课文难点的重点问题在深入学文时处理。例如: 课题为什么是《瑞雪图》 ?“北国寒冬瑞雪丰年”是什么意思?

紧接着,我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 再次走进课文,深入学习课文 ”一句话引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 悟情明理 。

新课程标准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这一目标,在第三环节的学习中 我采用了这样的学习流程:自主阅读 —— 深入品析—— 探究讨论

第一步, 自主阅读 。让默读课文 3 、 4 、 5 自然段 ,在阅读中勾画 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

第二步,深入品析。 这一步,是教学 重点,我准备用感情朗读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感。“既然大家对下雪时 和 下 雪后的美景感兴趣,我们就去看看雪是怎么下的 。 ”我指导学生用“读 --- 思 --- 议 --- 读”的方法学习课文第三段。读内容;思考雪下得怎么样。议哪一句话突出“下得大”这一特点;感情读。

读中引导学生抓住“大片大片、一会儿地上就白了”“万籁俱寂、沙 沙声、咯吱声”体会作者是通过看到的、听到的来描写雪大的特点。

并相机板书: 看听理解 “万籁俱寂”可以通过查字典来实现。

四五段 “ 雪后美景” 是全文的重点,是最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所在。我让学生用学习第三段的方法“读 --- 思 --- 议 --- 读”来学习四五自然段。读内容,思雪后景色怎么样,议那些语句突出了雪景美,感情读。

全班交流第四段时, 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理解 “极目远眺”, 发现 这段描写有 远景、近景、 有 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孩子们虽然身处北方,但是这样大的雪是不曾见到过的,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 雪大、雪美,我利用多媒体适时出示图片,拉进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为了让学生读出美感,我引导学生读描写近景的句子,将去掉“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等形容词的句子和原句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这样学生就会读的有滋有味。

学生交流第五段 “雪后人欢笑”我引导学生思考:孩子的笑真能把雪震下来吗?根据上下文,学生自然明白作者是为了表达人们的喜悦之情。

第三步,探究讨论。我们欣赏了下雪时和下雪后的美景,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能会说到孩子们欢笑就体现了作者的快乐,可能会说到文中直抒胸欧臆的句子:嗬!好大的雪啊!等等,我借机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6xx年到 62 年,正是我国经济严重困难时期,粮棉歉收,人们特别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 62 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了这一场雪,联想到了谚语:瑞雪兆丰年,写下了这篇散文。

这时请学生说说瑞雪兆丰年的意思, 理解“瑞”的含义是吉祥。 你你还知道哪句谚语也说明了冬天下大雪预示着会丰收?(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此时,我问学生:现在,你知道课题为什么是瑞雪图了吗? 课前学生的 问题迎刃而解 。 指出“借景抒情”手法,并板书。

让我们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再来朗读一次全文!“感受作者的喜悦之情!

第四环节: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

我指导学生 回顾雪景的那一部分,根据板书回顾 写法, “这场雨下得真大啊!”开头写一段话。

这样的练习 根据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原则, 巧妙地 把 “ 听、说、读、写 ” 真正地落到实 处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海量阅读。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努力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就教学中与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进而加深对 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此课中设计拓展的内容 是 :

1, 谚语积累 : 瑞雪兆丰年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2, 读“秋色赋”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

五,说板书设计。

瑞雪图(借景抒情)

下雪前

下雪时看听

下雪后远近静动

联想 (喜悦)

此板书清晰明了 的展示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作者描写雪景时所运用的方法 ,易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写作方法 。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 篇9

一、指导思想

本课依据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现快乐。主动。健康发展,根据小学身心特� 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及合作精神,最终达到健身与健心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后滚翻动作,发展学生灵敏。协调。柔韧素质。

2.使学生能够掌握动作,提高学生动作协调性控制能力。

3.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及互相合作,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三、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不断激发学生兴趣,感受体育活动的快乐,体现健康的发展。

1、本课的开始,学生随音乐进行小动物模仿的活动,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边唱边跳中培育学生模仿。表现的能力,从而达到热身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活动。

2、在技巧:后滚翻教学中,教师运用多样化新颖的教具提高学生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先通过多样活动体会滚动的感~受,并且满足了学生好奇心理。使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地进行,通过学生反复练习熟练动作,体现学生主动参与地位,练习中学生自评。互评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观察的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加强合作与交流,活动形式由个体发展到结伴练习最后到小群体练习,从而提高学生兴趣,感受成功后的快乐。

3、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丰富的创造能力和表现力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身体素质,让学生在合作游戏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4、韵律放松,让学生在快的音乐节奏中放松身心,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全面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5、教学预计:全课练习密度:45~50%平均心率:130~5%次/分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 篇10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19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

(二)教材分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叙述了作者在七八岁时,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和父亲对此的评价分别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他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在“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住人生方向,成长为一位著名作家。同时作者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这篇语言平实,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凝聚着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十分接近。文中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教学本文,要重视引导学生领悟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本文是第五组文中的1篇讲读课文,在重点读写项目的训练方面,它是前四组文训练重点“体会的思想感情”的复习和巩固。

(三)课时划分:

本课的教学分为二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导学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第一部分(1—14自然段)。

第二课时:精读第二部分(15—17自然段);总结全文。

(四)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2、领悟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3、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学会正确面对父母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白作者是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

教学难点:领悟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说教学理念的定位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把这节课所要体现的教学理念定位为: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注重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3、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预设、教学理念的定位,联系学生实际,我准备以“讨论式教学”为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充分讨论中,让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互动对话。同时,辅以“谈话法”、“朗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说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具:

1、多媒体

2、板书内容的文字贴画

3、写着“小记者”和写着“巴德·舒尔伯格”的牌子各一块

4、记者证一份

学具:记者证若干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课,设疑导入

1、谈话引入课题: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读出对比的语气)。

2、学生简述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设疑导入:“我既得到母亲的赞扬,又受到父亲的批评,究竟成年后‘我’对这两种不同评价有什么新的认识呢?”

【从课题入手,通过复习旧知,并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形成阅读期待。】

(二)精读课文,悟情明理

1、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1)提出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出示]

(2)学生自读课文并自由提出问题。

估计学生会提出以下的问题:

①“我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句中“不得不”一词说明了什么?

②作者为什么说“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③ “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④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⑤成年后,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

⑥“‘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也是创新学习的开端。】

2、归纳整理,引出重点

(1)师生共同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2)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性问题理解课文。[出示重点问题:成年后,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

【在尊重学生个性选择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引导,引出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达成共识,使接下来的学习目标更明确。】

3、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自主探究。

(2)分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其他小组补充,教师相机点拨并板书。(见板书设计)

4、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让学生在读中深化理解。(自由读、开火车读、教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现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理念,也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活”起来。】

5、现场采访,加深感悟

(1)激趣引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有幸请来了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也就是巴迪先生。大家想不想采访他?不过巴迪先生有一个要求: [出示:

①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②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③“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④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他请大家读懂上面的句子,并能针对其中一个句子向他提个问题,他才会接受大家的采访。同学们同意吗?那就开始吧!

(2)学生自由读句子,领悟句子的含义,并想好准备提出的问题。

(3)召开“‘巴迪先生’记者招待会”。

A、说明活动要求:[出示:“巴迪先生”记者招待会]

①全班学生按意愿分为两组:一组当 “小记者” ,一组当“巴迪先生” 。

②采访时,“巴迪先生”回答“小记者”提出的问题,一个“巴迪”答不完整,其他的“巴迪”再补充。

B、展开采访活动。

①把写着“小记者”和写着“巴德·舒尔伯格”的牌子分别摆放在其扮演者的座位前,“记者”的扮演者戴上记者证。

②教师示范采访。

③学生进行采访。[教师相机点击,对表现比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④教师小结。

(4)感情朗读重点句子,读中品味、加深感悟。(自由读、同桌互读、擂台赛读、齐读)

【创设“‘巴迪先生’记者招待会”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现场采访,意在激发学生的“读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读”、去“悟”。通过采访,师生、生生灵活互动,真正实现与文本间的对话。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及感悟。】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出示要求:

①谈一谈:学了本文,自己有什么收获。

②说一说: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看到的、听到的类似巴迪的事例说出来,和同学们分享。

2、小组交流、汇报。

3、以诗作结。

①出示现代诗《教育与孩子》,同时播放乐曲《爱的奉献》。

②教师饱含激情地进行配乐朗诵。

③学生一齐配乐朗诵。

教育与孩子

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

嘲弄伴随着孩子,他羞涩腼腆;

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

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方;

认可伴随着孩子,他爱心常存;

分享伴随着孩子,他慷慨大方;

诚实与公正伴随着孩子,他领悟出真理与正义。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373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