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策略【通用8篇】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策略【通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策略【第一篇】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下,要求小学教育重点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向发展。在小学道德和法律教材中,丰富了大量的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高效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小学道德和法制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教育效率低,需要探索提高课堂效率的具体战略。
(1)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提供的教育内容直接影响教育的有效性。道德和法制是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制作的,属于小学阶段的通用教材,教师根据实际的教育需要,适当扩大教育内容,选择生活素材,整合补充,表现教育价值,使教育内容更加真实。但是,从现在的小学道德和法制的教育现状来看,教师大多只是说明教材的内容,没有为学生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很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内容。
(二)教学方式陈旧。
在小学的道德和法制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展开内容的说明很多,大部分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育设备,但在实际教育中仍无法有效利用,道德和法制教育没有融入教育的信息化发展,符合时代的发展。该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特点,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应注重学生的体验。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课堂纪律效果,小组讨论和场景表演等教学方法的应用较少,导致课堂难以将学生作为主体,无法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课堂效率[1]。
(3)缺乏学法指导环节。
为了提高小学的道德和法律教育的有效性,学生的学生方法是重点部分。因此,教师应适当指导学生。该学科的教育目标不仅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质量,还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实践平台,不断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下,各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应用于小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使课程更有趣,但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缺乏正确的学法指导,实际教育效率不高。
(一)建立生活化课程,丰富教育内容。
道德内容存在于生活中,学生思想道德质量的教育与其他知识教育不同,学生应该在生活中体验,形成良好的道德质量。同时,新课标中强调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通过生活逐渐形成道德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在教育过程中模拟生活场景,向学生展示实际生活。倡导学员按照教材中的指导进行生活和学习。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真实的生活场景,不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并将学习的道德知识应用于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例如,在说明部编辑的道德和法治教材中我们的小声这门课的内容时,主要的教育目标应该指导学生什么时候小声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情况教学方法,为学生开展故事交流活动,培养文明说话的好习惯。为了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可以收集各种故事和图片,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同时,为了表现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交流情况,向学生展示情况录像。例如,学生在班级内大声喧闹,下课吵闹,移动桌椅,关门等。然后向学生提问。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是什么感觉?你觉得班里的声音不愉快吗?同学们认为怎么做是对的?让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和讨论,学生们立即讨论结果,从自己开始,班级内不要大声喧闹,上课时不要吵闹,不要轻轻移动桌椅,轻轻关门等,总是提醒自己在公共场合小声说话。通过在课堂上以生活化的形式表现道德知识,学生可以在公共场合自觉地降低声音,不影响他人,知道在公共场合小声说话是文明的行为,对知识的理解[2]。在说明上学途中的课程中,教师在重点指导学生看交通标志的同时,为学生播放各种交通事故的照片和录像,引导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养成遵守法律的习惯,加强法制教育效果。
(二)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员认知。
小学的道德和法治是活动性强的课程,同时小学生在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方面相对不足,不能更深入地理解教材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教师应该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丰富教育方法,提高学生对道德和法治知识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情况创建、实践活动、课堂游戏、故事导入、视频欣赏、团队讨论、角色扮演等。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他们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真正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上,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
例如,在说明选择合适的游戏的内容时,应该为学生制作课堂游戏,在参加过程中应该学会根据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游戏。例如,遵守游戏规则,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全面考虑自己的游戏水平等,可以做出更科学的选择,选择健康的游戏方式。这样通过游戏的教育,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例如,在说明一起试试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可以为学生设计挑战金鸡独立的项目,让学生继续下去。并且,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面对困难勇敢前进,使学生形成坚持不懈的毅力。
(四)建立开放教室,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小学的道德和法治教室教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知道如何有效地获得知识。开放式教室以不同角度为教育理念,营造开放式教室教育氛围,通过教育资源、内容等开放式建设,不断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在教育资源方面,教师不仅要高效挖掘教材,还要重视课外资源的利用,寻找有价值的自然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突破原有知识框架的束缚,走出教科书融入生活,提高学生对道德的认知水平。例如,在说明我爱家乡的山水这门课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家乡的自然、人文等环境有更深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获得与家乡有关的故事和文化知识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爱。教学时,老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大量的自然风景图片,让学生对家乡有更多的了解。指导学生看我的家乡在这里的照片,考虑教材中孩子们喜欢家乡的东西,让学生交流。通过观看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讨论,学生讨论了喜欢乡的山水、公园、街道、戏曲、文化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爱,通过自己的努力,希望将来为家乡做出贡献。
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该课程的综合性强,教师应重点设置开放的教学内容,以提高课程的有效性。在说明健康过冬的课程中,说明如何在冬天保温的小知识早睡早起的内容时,说明融入学生健康睡眠知识的饮食有讲究的内容时,渗透食品安全的几个原则,不断提高学生对健康生活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另外,为了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在教育过程中渗透火灾预防和自我保护等知识,向学生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内容,将法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使学生自觉遵守法律规则。
综上所述,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在小学道德和法治教育中,课堂教育的有效性决定了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更新教学理念,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生活课程,通过开放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安全很重要,学校最重视。结合道德与法治等具有安全教育的教科书,中小学应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种深入人心的方法和战略,更好地实行安全教育。
1结合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课程的方式变得多样化,请将我们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安全教育的教育。小学教师多下功夫,制作简单易懂但引起孩子注意的课件,寻找安全教育的小动画,投影安全教育的实时案例。这不仅能吸引小学生,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新奇安全的重要性,享受安全教育,深入他们的心。
2营造安全教育环境。
良好的环境会影响人。因此,为了在潜在的沉默中使安全意识深入孩子们的心中,他们总是需要有安全的教育环境。这是所有小学都需要安全教育的墙壁,所有来学校的小学生都可以随时看到的班级建设可以建设班级安全教育的板报。这样,小学生总是处于这样优秀的安全教育环境中。长期以来,小学生们当然养成了安全意识。
3模拟安全事故事件。
为什么要模拟安全事故,希望小学生亲身体验,只有实践才能发现真正的知识,只有实践才能让孩子们全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开展安全事故的模拟,让孩子们意识到不注意安全会产生多大的结果,让他们理解生命是珍贵的,要注意安全保护自己,不要伤害自己的身体。同时,他们也可以教育安全事故,必须远离。这样,让孩子们目睹是最好的,他们深刻记住安全的重要性教育。
4进行安全教育训练。
小学生还处于启蒙阶段,很多东西需要在这个时候告诉他们。其实日本的教育很好非常好。日本的教育将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提供他们遇到突发情况后的各种应对方法。所以在我看来,我们需要学习日本的这种教育模式,从小学开始为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训练,训练他们面对不同的安全事故时该怎么办。教育从娃娃开始,安全教育更加如此。因此,在小学阶段训练小学生安全教育是必要的。
5加强师生的交流。
所谓的教是指在这种安全教育过程中加强老师和孩子们的交流,老师传授知识后最好引起学生们的思考,所以老师必须积极与小学生交流。让孩子们上课,这种方法首先引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也让孩子们理解他们是这个班的主人,这个班为他们服务。老师要注意学生们的行动,真正把孩子们放在心上。
6进行安全实践小活动。
孩子们喜欢玩游戏,为什么不让小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呢?我觉得中小学必须定期开展安全实践活动,让小朋友亲身经历。必须积极举办地震训练、火灾训练。在课堂上,老师也可以带着孩子们做安全教育的小活动。例如,让孩子们知道这些场面会引起安全事故,通过让孩子们演小剧和小品,让孩子们在笑声中感受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学习如何面对这些问题。
7进行安全教育宣传。
在校宣传。
学校的宣传只是给学生们的宣传,只给孩子宣传真的够吗?我们也要为老师们灌输这种思想,在教育中不要总是灌输这种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思想。学校从上到小都要重视。
校外宣传。
校外宣传是将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传递给社会家庭。让社会这个大环境养成了保护祖国未来花朵的意识。更应该让家人关注孩子们的安全教育,不仅是老师,家长也应该在家里创造这种安全教育的氛围。相信家庭社会学校三者联合起来一定能让安全教育更好的深入小学生的心中。
8进行案例分析,分类各种隐患。
一般来说,孩子们很难区分自己是否处于危险之中。老师可以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分类。那种危险危及自己的生命,那些危险可以避免那些不可避免的。或者在那些环境中容易发展安全事故,这样的事故该怎么办呢?这些都是必要的。为了避免安全事故,必须知道安全教育是如何发展的。因此,老师亲自分析案例,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安全知识,保护自己的安全。
9发行安全手册。
不仅是道德和法治,还要增加读物来巩固基础。发行安全手册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孩子认真阅读和学习。除了学生阅读,老师和家长也要认真阅读。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也可以记忆深刻。
10结束语。
小学生的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所以小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也就是学校的重点。如今的小学生安全事故的频发,引起我们的警醒,所以我们必须做出行动。国家重视,社会重视,学校重视,家庭重视,我相信在大家的一起努力之下一定可以让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习。安全无小事,让我们一起努力。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从教育层面来说,对于孩子除了注重学习成绩以外,人生安全才是每一位父母和老师必须关注的核心!因此,必须把安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育中,增强儿童的危险意识,尽可能的降低意外人身伤害,最大限度的保护儿童的安全。通过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讲解,展开安全教育,使儿童掌握到如何保护自己不被伤害。那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如何展开安全教育策略呢?[1]。
由于近几年频繁发生上學路上违反交通规则,以及上、下学途中嬉戏打闹而丧命的安全事件等,成为广大教师与父母日益关心的问题。例如在2017年10月黄女士7岁的儿子因在放学路上横穿马路,被车轮碾压当场毙命等等,诸如此类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大家的重视。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儿童的安全意识,促进儿童能够健康茁壮成长。那么如何在这门课程,提高儿童的安全意识,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成为我们广大教师重点教育的知识点。[2]。
“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学科,要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规律特点,尽量避免“干巴巴、冷冰冰”,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完善教学设计。譬如,引入适宜于安全知识的情景创设教学,即通过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来模拟具体的情景,以此来让原本死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有生命的东西,从而更好的让学生领悟风险识别以及掌握自救本领的详细内容。例如一年级人教版在上学路上的教学中,为让学生了解上学路上的安全隐患,识记常见的交通标识以及安全警示标识,了解交通安全常识,掌握交通规则,学会基本的防范技能,通过讲述“皮皮和丫丫在等公交车的故事来展开教学,皮皮和丫丫站在公交车旁相互推拉打闹,丫丫把皮皮推倒在马路上,然后皮皮被车撞到.....”这样的教学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掌握,养成上下学排队,不讲话,不追阻打闹的好习惯,也能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高儿童的安全意识,提升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采用情境创设法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运用电教设施,通过“影、音、字、画”开展安全知识的讲解,比滔滔不绝地进行文本灌输,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进而更深层次的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安全知识入脑入心。
生活是教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尽可能再现学生的生活场景,经过剖析身边的事例,提高其明辨是非对错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特别在安全教育专题中,要经常提供生活实例,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规律特点,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装饰,形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对一些安全常识,采用绕口令或儿歌等形式进行教学,并辅助相应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自我保护。例如“小朋友,想一想,安全大师忘没忘;过马路,别乱闯,走斑马线稳当当;煤气泄漏不要慌,快快打开门和窗;着火时候要报警,报警准确地指详;离家外出要锁门,防盗意识要增强;安全话题要常讲,安全大事莫要忘”。
“道德与法治”教学只能作为儿童安全教育的一部分,它是有限的,为了进一步保护学生安全,增强儿童掌握自救本领,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安全教育知识讲座,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安全内容的主题讲解,如“平安校园”、杜绝校园安全事故”“假期安全”等围绕主题,详细展开,安全主题围绕交通出行安全、饮食安全、用电安全、各类传染病的综合防治以及预防冬季溺水事件、居家安全、娱乐安全、森林防火等安全知识讲座,为更好的普及安全教育内容,并邀请学生父母一起参与进来,共同为孩子撑起平安伞,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安全常识,学会自我防护的方法。例如,饮食安全中教育孩子不暴饮暴食,注意饮食规律、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特别要保证不吃无证摊贩的不洁食品,不吃“三无”食品。用电安全中教育孩子不到高压线下玩耍,不随意触摸电源和线头;不用湿手触摸灯口、开关和插座等电器设备,并教育孩子不玩弄电器设备等。此外,在不定期的开展安全演习,通过大量案例以及模拟火灾逃生的情境对学生在校期间以及寒假期间的防火知识及火灾逃生知识进行细致的讲解;让同学们真切的感受到预防火灾的重要性,并让他们了解到,如果发生了火灾,怎样在浓浓的烟雾下科学的逃生,尽可能地减少小学生灾害的发生,增加学生处理突发危险的能力。[3]。
现阶段,在安全教育课程过程中,有必要将安全的触角伸入到学生日常当中,从儿童生活日常中的方方面面进行安全知识宣讲。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一方面要注重儿童安全行为,另一方面重视儿童法律知识的培养。利用一些犯罪案例还向学生讲解那些行为是不能做的,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必须制止的,让儿童对法律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例如将拐卖儿童引入教学中,在生活中,遇到陌生人问路、用打电话语音方式骗走孩子,或趁父母不注意,谎称是家长好朋友,亲昵地呼唤孩子乳名骗走孩子的陌生人等,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千万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更不能随意接受他们的礼物,或给他们带路,必要时,学会用法律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或找110求助,学会识别真相!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将安全教育渗透其中,为儿童安全教育提供良好的方向,加强学生上、下学的安全,避免危险的发生,增强儿童的安全意识。因此,我们要共同行动起来,用心的培养祖国的花朵,让祖国的花朵们拥有一个平安快乐的童年!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策略【第二篇】
白桑乡白桑小学是一所2009年经过全乡撤点并校改扩建的完全小学,现在主要负责白桑乡中西片10个行政村的所有适龄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现有教职工34人,现有学生327人,共设1―6年级9个教学班。自办学以来,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加上全体教职工的辛勤努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了稳步提高,素质教育工作成果得以巩固发展,受到了各级领导、社会和广大家长的赞扬。现将我校实施素质教育情况汇报如下:
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中的一种主导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与超越,是以育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全体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学校在传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提高学生素质,积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始终把“五育”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不仅重视抓好智育,更是把德育放在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优化德育机制,努力探索德育工作新路,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学校明确了指导思想,主要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深入开展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其次,通过丰富多彩的专项教育活动,进一步拓宽学校文明创建领域,丰富创建内容,提高创建品位,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深化“文化”育人。
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美化校园,力求使优美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育人效果,拓宽了养成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内涵。学校建有“三板”即德育板、经典文化板、安全板,“五栏”即健康教育专栏、教育方针专栏、未成年人保护法专栏、学校发展规划栏、学生活动作品专栏。还加强了班级文化和寝室文化氛围的布置,要求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这既丰厚了校园文化,又美化了校园和寝室环境,而且陶冶了学生情操;学校设立了校园小喇叭广播站,每天广播励志歌曲,文学作品欣赏,表彰好人好事,在潜移默化中起到育人作用;学校设立宣传橱窗,内容有学生活动展览,文明班级、先进集体,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公布,常规检查结果公布等,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2、狠抓“示范”教育。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实践证明:教育无小事,事事在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如果教师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群体有良好的行为规范,那么开展学生养成教育、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会事半功倍。为此,我们在全校开展师德标兵与师德楷模的评选,组织了师德交流与演讲活动。学校现有县、乡级师德标兵4人,同时学校在倡导德育、智育、体育,德育居首;身教、言教、物教,身教为先,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良好的师德师风对养成教育是有力的推动和促进。师生同步,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收到了相得益彰、共同提高的效果。
3、借助“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教育之鼎的一个得力支点。养成教育要求学生校内校外一个样,必须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各班把养成教育的方法通过家长学校传授给家长,提高家长的育儿素质。通过开家长会、电话联系,请学生家长到学校面谈教育学生事宜,到学生家中走访,向学生家长进行关于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宣传,向家长详细宣讲学校养成教育工作计划和对各个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鼓励家长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使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学校和在家里一个样,实现养成教育家校一体化。
4、加强“礼貌”教育。
礼貌首先在于观念上,主要指学生对长辈、对老师、对同学和他人要有礼貌,待人接物要有礼节。礼貌意识的养成要靠广泛的宣传教育,礼貌行为训练要持之以恒,并辐射到家庭、社会中去。通过持续不断的教育,目前,学校的所有学生几乎都能做到见到师长止步、鞠躬、问好!
5、落实“友爱”教育。
友爱是指人与人之间要友好相处,正确处理与别人交往中的关系。友好的行为要靠强化才能增进,一是外部强化,即提供一些规范性的要求,采取一些有利于友爱行为健康发展的措施,促使其“友爱”;二是内部强化,爱只有在心中,才会产生自觉的友好行为。友爱教育的效果现在正在逐一显现,学生之间闹矛盾的少了,追逐打闹的少了,互帮互助的情况多了,校园内处处洋溢着和谐、温馨的人际氛围!
6、凸显“励志”教育。
励志是指学生应具备积极进取的心态,指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要努力向上,学榜样、赶先进、创优秀、攀高峰。励志首先是一种意识,又是一种意志,励志意识的培养主要靠教师的示范,靠教师用正确的方式激励强化学生的励志行为,此外还要宣传引导。如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以“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为主题的感恩、励志教育活动,通过该项教育的实施,学生们有着较浓厚的学习氛围,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
7、确立“班主任”教育。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直接管理者,自身的教育理念和形象对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起着巨大的影响,为了使学校的行为规范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同时也为了加强队伍建设,学校明确要求对学生要做到“五严”:严而有“格”,即按一定规律、标准要求学生。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严而有度,即教师提出的要求应该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严而有“恒”,即要坚持要求,持之以恒;严而有“方”,即教师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注意方法,做到刚柔并用,寓刚于柔等;严而有“情”;即教师提出的要求,应出于对学生的真诚的热爱和关心。严生于爱,爱寓于严,做到爱而不纵,严而不凶。利用班会、活动等时间,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学校并且利用每年的教师节进行模范班主任评比活动。
最后,为强化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真正做好做实以上工作,学校政教处采取措施加大常规工作的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学生监督小组的监督作用,对阳光体育活动、课间操、早操、眼保健操、班级卫生、纪律以及学生常规执行情况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采取“日检查、周评比、月讲评”制度,其中日检查是基础管理,周评比是及时反馈,月讲评是强化教育,以日检查为基础,一周一小循环,一月为一大循环,形成“教育―管理―反馈―再教育―再管理”的工作模式,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道德水平发生积极的变化,最终使学生的行为规范能达到要求。
(三)、推进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渠道。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注重知识技能情感三维目标的实现。
1、加强师资培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
几年来,我校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参加育部门组织的国培计划远程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师暑假集中培训、骨干教师研修等的各类培训活动,积极开展新课程校本培训。采用集体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各学科新《课程标准》、导学案的备写方法指导等,要求每位教师都写出了一定数量的教学反思、教育随笔、培训心得。教师理论水平获得大辐度提高,对新课程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2、探索校本教研新途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学校千方百计为教师搭建平台,创设机遇,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教师的专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新的课改理念还没有在深层次上内化为他们的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几年来通过“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三种途径,开展“课改之星”评选、课堂教学展示等活动,同时还举办“课改理念研讨”、“小组建设特色”等活动及指向教师自我反思的以“我与课改共成长”为主题的网络教研活动。
3、以学生为本,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在开齐开全国家规定的课程基础上,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出发,充分利用、挖掘现有和潜在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设工作。教师、学生参与人数多,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教师自主开发课程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我校开发开设了校本课程《白桑撷萃》,让学生有了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这些课程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安排合理,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多元发展,教师专长有用武之地,学生有选课自由,师生和谐共进,为课程建设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4、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成绩显著。
学校坚持“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搭建展示学生能力的平台,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家长资源等,以谋求学生自我与自然、社会、生活和谐发展为目标,确立了符合白桑农村学校的四个主题实践活动,(家乡的剪纸;家乡的名人、名胜、名俗知多少;白桑学校的变迁;昆虫探秘。)形成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系列化特色。近三年小学教学质量抽查和小六毕业的质量测评的质量逐年上升;信息技术课的开出率达100%,实验开出率达到99%。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四)、加强体美音教育工作,开展卫生保健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提升学生身心素质和艺术素养。
1、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开展体育与艺术活动。
学校认真贯彻《学生体育工作条例》,按照课程标准上好体育与健康课,坚持做好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每天安排半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含体育课)。
学校克服运动场地不达标困难,围绕“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了花样跳绳、篮球、乒乓球、呼啦圈、踢毽子、广播操队列、队形比赛、冬季长跑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基本掌握锻炼身体增强健康的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多数学生有一项兴趣爱好或特长。学校组队参加近年阳城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很多同学获得体育竞赛的好成绩。
2、贯彻学校卫生条例,推进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认真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每年对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1次,建立学生体质健康卡片,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一次体检,做好登录、统计、分析、反馈等工作。学校努力改善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实行环境卫生区责任制,每天检查评比,纳入班级量化考评内容。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定期不定期印发卫生健康宣传材料,设置卫生宣传栏,开展健康预防等宣传,对传染病、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做到有宣传、有措施、有成效。开展科学用眼宣传教育,重视教学卫生,坚持眼保操制度,切实保护学生的视力。并把近视控制率与班主任考核直接挂钩。
3、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健康心理。
近几年来,我们注意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做到有计划、有专人负责、有总结。举行《儿童营养与健康知识》、《营养平衡饮食卫生》等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学生、家长收看《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与考试心理》专题节目,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校园环境中的健康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五)、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不断拓展教育教学活动空间,着力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学校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平台、新领域、新增长点。
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家长资源等,以谋求学生自我与自然、社会、生活和谐发展为目标,确立了符合白桑农村学校的四个主题实践活动,(家乡的剪纸;家乡的名人、名胜、名俗知多少;白桑学校的变迁;昆虫探秘。)形成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系列化特色。
以“乡村服务和社会实践”为主,学校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基地3个,不定时的组织学生到小养殖场、小林场、红领巾果园参观,到白桑敬老院帮助老人打扫房屋、清扫院落、擦洗玻璃、提供服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一)存在问题。
1、教师对素质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对其教育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刻,理论的学习和工作实践结合的不够紧密。
2、学校教学设备、设施还需更新充实,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校舍面积还需增加,各项管理还需上层次。
3、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发展不够平衡。
4、学校的各种活动室的设施和学生动手实践的空间有局限性。
(二)努力方向。
1、加强对教师的政治、业务、理论学习,特别是对素质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工作,使工作上层次,上水平。
2、加强学科骨干教师的培养,提高队伍的整体水平。
3、加强学校各项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将继续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对照高标准,瞄准新目标,努力使白桑乡白桑小学成为一所具有鲜明办学特色,显著办学效果,人民满意的知名学校。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策略【第三篇】
中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难得机遇下的挑战。显然,过去单因子的研究只能提高某一方面的质量,如何把握整体的质量与效益,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等。
一、回顾与分析。
1.我国中小学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就是“唱歌课”。50年代前后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
2.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凯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如:为了改变大声喊叫的唱歌,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出现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型教学,增加了器乐教学。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夫式”的。
4.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但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其教育理论基本是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对作品(绝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所以中小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中学不如小学”,“小学高年级不如中、低年级”,“学了九年音乐课,有些学生仍然是一片空白”的不正常现象。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教学模式,改革音乐教学已迫在眉睫。
二、研究的思路。
1.明确目标、转变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研究、总结国内的经验及其模式。
[1][2][3][4]。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策略【第四篇】
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小学音乐教学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几种唱法,掌握歌唱技巧,而且还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做好情感的沟通,引导学生将模糊的音乐情感上升到对音乐情感欣赏的角度,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带有情感地进行歌唱,掌握歌唱的技巧,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
一、创设具体音乐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创设具体的音乐情境,引发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当前,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都会在导学过程中加入音乐的背景故事介绍或者播放一些合唱视频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情感的具体情境,引发了学生对音乐情感的共鸣,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课堂导学部分,从导学设计出入,做好音乐情境设计。如《共产儿童团歌》课程教学中,其情感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的教育和理解少先队的光荣和使命感。因此,我在导学环节中,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了导学的小视频,首先,我分析了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学生对小学校园已经比较熟悉,其对少先队员等有所了解,而且每天校园门口都会安排少先队员进行风纪检查和团员风貌,学生对其有非常明显的羡慕心理,而且也受到了校园门口少先队员的感召;其次,我在微视频制作过程中,认为传统的老的少先队视频学生观看比较多,无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我特意拍摄了校园少先队员风貌展,拍摄了十几张照片补充到微视频内容当中。最后,在播放的过程中,我也加入了一些文字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到少先队的革命传统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制作的微视频以文字和图片加上旁边的方式进行介绍,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少先队员的精神理解更为透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创设具体的音乐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既可以采用视频方式教学也可以是图片展,还可以是故事导入,无论哪种方式,其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帮助学生融入到课堂学习内容当中。
二、依托音乐问题设计,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音乐是有一定的情感感悟在里面,这种情感感悟层次比较低,更多是一种朦胧的感觉,因此教师要做好具体的引导,通过问题设计,帮助学生了解音乐情感,加深对情感的理解,提升对音乐课堂的兴趣。如《丰收之歌》课程教学中,学生对于丰收之歌表达的喜悦之情是有一定了解的,但这种了解更多是来自于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周围的影响,情感比较模糊。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歌词实际和学生情况,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丰收之歌要说大麦小麦收进仓库,水果已经摘完,劳动者已经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为什么又要拿出来“新鲜的果儿,都来尝一尝”而不是自己独自在家高兴呢?此时,很多学生从自己角度出发,认为劳动以后确实是需要休息一下才对,讨论氛围比较热烈,分歧也比较大,此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家和学校的时候,在班级打扫卫生或者在家里主动打扫卫生的时候,干完以后是不是休息了?还是会主动创造条件,让老师、同学或者家长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呢?通过我的引导,学生很快就了解了辛勤劳动后丰收的喜悦心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具体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将模糊的、朦胧的情感有效提升,真切感悟到音乐表达的情感因素和内容,帮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学唱,学生有感情地歌唱也有利于学生后续的音乐合唱内容,提升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
三、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情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学并不是知识音乐技巧的沟通,而是要增加情感方面的互动,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感悟和欣赏,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当前,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音乐技巧的沟通比较频繁,而对情感的沟通方面基本是一笔带过,这种方式事实上不利于学生对情感的把握,需要做好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如《田野在召唤》课程教学中,其教学的难点在唱准歌曲中的弱起、二声部的练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教学的技巧,从练声的角度进行难点的解决,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歌唱的`技巧和方法,同时结合合唱的需要,让学生对《田野在召唤》进行合唱训练。这种过程中,学生虽然可以掌握《田野在召唤》的技巧和合唱的技巧,而且歌唱效果也比较好,但是由于缺乏情感的引导,学生对于《田野在召唤》的情感理解较为浅显,如在唱“啦”时,虽然可以根据节拍进行学习,但歌唱起来缺乏明显的音乐情感。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听了很多春天美妙的声音,同时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学会欣赏春天美妙的音乐,然后带入情感的演唱“啦”,效果非常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与学生在歌曲方面的情感沟通,让学生在丰富情感的感悟和鉴赏的前提下,对歌曲进行演唱,进行练声,这种带有情感的演唱技巧训练要比单纯的练声效果要好很多。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端正教学态度,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不仅要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教材中的歌曲,还要帮助学生从情感的角度提升对音乐鉴赏的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提升对音乐技巧掌握的积极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策略【第五篇】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结合体,具有以人类的积极文化对学生个体教育感化之功能.它通过语文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心理过程等去感化教育学生,使学生探索真、崇尚善、追求美,达到净化灵魂、升华情感、完善人格的作用,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作者:李会霞作者单位:河北省平山县岗南镇中石殿小学,050400刊名:现代农村科技英文刊名:xiandainongcunkeji年,卷(期):2010“”(6)分类号:g63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策略【第六篇】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安全很重要,学校最重视。结合道德与法治等具有安全教育的教科书,中小学应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种深入人心的方法和战略,更好地实行安全教育。
1结合先进的多媒体教育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课程的方式变得多样化,请将我们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安全教育的教育。小学教师多下功夫,制作简单易懂但引起孩子注意的课件,寻找安全教育的小动画,投影安全教育的实时案例。这不仅能吸引小学生,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新奇安全的重要性,享受安全教育,深入他们的心。
2营造安全教育环境。
良好的环境会影响人。因此,为了在潜在的沉默中使安全意识深入孩子们的心中,他们总是需要有安全的教育环境。这是所有小学都需要安全教育的墙壁,所有来学校的小学生都可以随时看到的班级建设可以建设班级安全教育的板报。这样,小学生总是处于这样优秀的安全教育环境中。长期以来,小学生们当然养成了安全意识。
3模拟安全事故事件。
为什么要模拟安全事故,希望小学生亲身体验,只有实践才能发现真正的知识,只有实践才能让孩子们全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开展安全事故的模拟,让孩子们意识到不注意安全会产生多大的结果,让他们理解生命是珍贵的,要注意安全保护自己,不要伤害自己的身体。同时,他们也可以教育安全事故,必须远离。这样,让孩子们目睹是最好的,他们深刻记住安全的重要性教育。
4进行安全教育训练。
小学生还处于启蒙阶段,很多东西需要在这个时候告诉他们。其实日本的教育很好非常好。日本的教育将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提供他们遇到突发情况后的各种应对方法。所以在我看来,我们需要学习日本的这种教育模式,从小学开始为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训练,训练他们面对不同的安全事故时该怎么办。教育从娃娃开始,安全教育更加如此。因此,在小学阶段训练小学生安全教育是必要的。
5加强师生的交流。
所谓的教是指在这种安全教育过程中加强老师和孩子们的交流,老师传授知识后最好引起学生们的思考,所以老师必须积极与小学生交流。让孩子们上课,这种方法首先引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也让孩子们理解他们是这个班的主人,这个班为他们服务。老师要注意学生们的行动,真正把孩子们放在心上。
6进行安全实践小活动。
孩子们喜欢玩游戏,为什么不让小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呢?我觉得中小学必须定期开展安全实践活动,让小朋友亲身经历。必须积极举办地震训练、火灾训练。在课堂上,老师也可以带着孩子们做安全教育的小活动。例如,让孩子们知道这些场面会引起安全事故,通过让孩子们演小剧和小品,让孩子们在笑声中感受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学习如何面对这些问题。
7进行安全教育宣传。
在校宣传。
学校的宣传只是给学生们的宣传,只给孩子宣传真的够吗?我们也要为老师们灌输这种思想,在教育中不要总是灌输这种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思想。学校从上到小都要重视。
校外宣传。
校外宣传是将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传递给社会家庭。让社会这个大环境养成了保护祖国未来花朵的意识。更应该让家人关注孩子们的安全教育,不仅是老师,家长也应该在家里创造这种安全教育的氛围。相信家庭社会学校三者联合起来一定能让安全教育更好的深入小学生的心中。
8进行案例分析,分类各种隐患。
一般来说,孩子们很难区分自己是否处于危险之中。老师可以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分类。那种危险危及自己的生命,那些危险可以避免那些不可避免的。或者在那些环境中容易发展安全事故,这样的事故该怎么办呢?这些都是必要的。为了避免安全事故,必须知道安全教育是如何发展的。因此,老师亲自分析案例,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安全知识,保护自己的安全。
9发行安全手册。
不仅是道德和法治,还要增加读物来巩固基础。发行安全手册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孩子认真阅读和学习。除了学生阅读,老师和家长也要认真阅读。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也可以记忆深刻。
10结束语。
小学生的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所以小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也就是学校的重点。如今的小学生安全事故的频发,引起我们的警醒,所以我们必须做出行动。国家重视,社会重视,学校重视,家庭重视,我相信在大家的一起努力之下一定可以让小学生健康成长和学习。安全无小事,让我们一起努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下,要求小学教育重点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向发展。在小学道德和法律教材中,丰富了大量的道德知识和法律知识,高效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小学道德和法制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教育效率低,需要探索提高课堂效率的具体战略。
(1)教学内容过于单一。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提供的教育内容直接影响教育的有效性。道德和法制是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制作的,属于小学阶段的通用教材,教师根据实际的教育需要,适当扩大教育内容,选择生活素材,整合补充,表现教育价值,使教育内容更加真实。但是,从现在的小学道德和法制的教育现状来看,教师大多只是说明教材的内容,没有为学生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很难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内容。
(二)教学方式陈旧。
在小学的道德和法制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展开内容的说明很多,大部分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教育设备,但在实际教育中仍无法有效利用,道德和法制教育没有融入教育的信息化发展,符合时代的发展。该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特点,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应注重学生的体验。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课堂纪律效果,小组讨论和场景表演等教学方法的应用较少,导致课堂难以将学生作为主体,无法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课堂效率[1]。
(3)缺乏学法指导环节。
为了提高小学的道德和法律教育的有效性,学生的学生方法是重点部分。因此,教师应适当指导学生。该学科的教育目标不仅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质量,还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各种实践平台,不断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下,各种形式的教育方法应用于小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使课程更有趣,但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缺乏正确的学法指导,实际教育效率不高。
(一)建立生活化课程,丰富教育内容。
道德内容存在于生活中,学生思想道德质量的教育与其他知识教育不同,学生应该在生活中体验,形成良好的道德质量。同时,新课标中强调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通过生活逐渐形成道德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在教育过程中模拟生活场景,向学生展示实际生活。倡导学员按照教材中的指导进行生活和学习。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真实的生活场景,不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并将学习的道德知识应用于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例如,在说明部编辑的道德和法治教材中我们的小声这门课的内容时,主要的教育目标应该指导学生什么时候小声指导。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情况教学方法,为学生开展故事交流活动,培养文明说话的好习惯。为了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可以收集各种故事和图片,然后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同时,为了表现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可以为学生创造交流情况,向学生展示情况录像。例如,学生在班级内大声喧闹,下课吵闹,移动桌椅,关门等。然后向学生提问。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是什么感觉?你觉得班里的声音不愉快吗?同学们认为怎么做是对的?让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和讨论,学生们立即讨论结果,从自己开始,班级内不要大声喧闹,上课时不要吵闹,不要轻轻移动桌椅,轻轻关门等,总是提醒自己在公共场合小声说话。通过在课堂上以生活化的形式表现道德知识,学生可以在公共场合自觉地降低声音,不影响他人,知道在公共场合小声说话是文明的行为,对知识的理解[2]。在说明上学途中的课程中,教师在重点指导学生看交通标志的同时,为学生播放各种交通事故的照片和录像,引导学生在日常行为中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养成遵守法律的习惯,加强法制教育效果。
(二)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员认知。
小学的道德和法治是活动性强的课程,同时小学生在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方面相对不足,不能更深入地理解教材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教师应该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丰富教育方法,提高学生对道德和法治知识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情况创建、实践活动、课堂游戏、故事导入、视频欣赏、团队讨论、角色扮演等。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他们不仅能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真正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上,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
例如,在说明选择合适的游戏的内容时,应该为学生制作课堂游戏,在参加过程中应该学会根据各种因素选择合适的游戏。例如,遵守游戏规则,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全面考虑自己的游戏水平等,可以做出更科学的选择,选择健康的游戏方式。这样通过游戏的教育,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思想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例如,在说明一起试试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可以为学生设计挑战金鸡独立的项目,让学生继续下去。并且,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面对困难勇敢前进,使学生形成坚持不懈的毅力。
(四)建立开放教室,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小学的道德和法治教室教育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知道如何有效地获得知识。开放式教室以不同角度为教育理念,营造开放式教室教育氛围,通过教育资源、内容等开放式建设,不断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在教育资源方面,教师不仅要高效挖掘教材,还要重视课外资源的利用,寻找有价值的自然教育资源和社会教育资源,突破原有知识框架的束缚,走出教科书融入生活,提高学生对道德的认知水平。例如,在说明我爱家乡的山水这门课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家乡的自然、人文等环境有更深的了解。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获得与家乡有关的故事和文化知识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爱。教学时,老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大量的自然风景图片,让学生对家乡有更多的了解。指导学生看我的家乡在这里的照片,考虑教材中孩子们喜欢家乡的东西,让学生交流。通过观看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讨论,学生讨论了喜欢乡的山水、公园、街道、戏曲、文化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爱,通过自己的努力,希望将来为家乡做出贡献。
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该课程的综合性强,教师应重点设置开放的教学内容,以提高课程的有效性。在说明健康过冬的课程中,说明如何在冬天保温的小知识早睡早起的内容时,说明融入学生健康睡眠知识的饮食有讲究的内容时,渗透食品安全的几个原则,不断提高学生对健康生活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另外,为了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在教育过程中渗透火灾预防和自我保护等知识,向学生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内容,将法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使学生自觉遵守法律规则。
综上所述,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在小学道德和法治教育中,课堂教育的有效性决定了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更新教学理念,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生活课程,通过开放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教学效率。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从教育层面来说,对于孩子除了注重学习成绩以外,人生安全才是每一位父母和老师必须关注的核心!因此,必须把安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育中,增强儿童的危险意识,尽可能的降低意外人身伤害,最大限度的保护儿童的安全。通过教师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讲解,展开安全教育,使儿童掌握到如何保护自己不被伤害。那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如何展开安全教育策略呢?[1]。
由于近几年频繁发生上學路上违反交通规则,以及上、下学途中嬉戏打闹而丧命的安全事件等,成为广大教师与父母日益关心的问题。例如在2017年10月黄女士7岁的儿子因在放学路上横穿马路,被车轮碾压当场毙命等等,诸如此类事件的发生引起了大家的重视。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儿童的安全意识,促进儿童能够健康茁壮成长。那么如何在这门课程,提高儿童的安全意识,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成为我们广大教师重点教育的知识点。[2]。
“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教学中的安全教育学科,要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规律特点,尽量避免“干巴巴、冷冰冰”,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断完善教学设计。譬如,引入适宜于安全知识的情景创设教学,即通过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来模拟具体的情景,以此来让原本死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有生命的东西,从而更好的让学生领悟风险识别以及掌握自救本领的详细内容。例如一年级人教版在上学路上的教学中,为让学生了解上学路上的安全隐患,识记常见的交通标识以及安全警示标识,了解交通安全常识,掌握交通规则,学会基本的防范技能,通过讲述“皮皮和丫丫在等公交车的故事来展开教学,皮皮和丫丫站在公交车旁相互推拉打闹,丫丫把皮皮推倒在马路上,然后皮皮被车撞到.....”这样的教学方式,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掌握,养成上下学排队,不讲话,不追阻打闹的好习惯,也能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高儿童的安全意识,提升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采用情境创设法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运用电教设施,通过“影、音、字、画”开展安全知识的讲解,比滔滔不绝地进行文本灌输,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进而更深层次的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安全知识入脑入心。
生活是教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尽可能再现学生的生活场景,经过剖析身边的事例,提高其明辨是非对错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特别在安全教育专题中,要经常提供生活实例,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规律特点,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装饰,形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对一些安全常识,采用绕口令或儿歌等形式进行教学,并辅助相应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自我保护。例如“小朋友,想一想,安全大师忘没忘;过马路,别乱闯,走斑马线稳当当;煤气泄漏不要慌,快快打开门和窗;着火时候要报警,报警准确地指详;离家外出要锁门,防盗意识要增强;安全话题要常讲,安全大事莫要忘”。
“道德与法治”教学只能作为儿童安全教育的一部分,它是有限的,为了进一步保护学生安全,增强儿童掌握自救本领,学校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安全教育知识讲座,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安全内容的主题讲解,如“平安校园”、杜绝校园安全事故”“假期安全”等围绕主题,详细展开,安全主题围绕交通出行安全、饮食安全、用电安全、各类传染病的综合防治以及预防冬季溺水事件、居家安全、娱乐安全、森林防火等安全知识讲座,为更好的普及安全教育内容,并邀请学生父母一起参与进来,共同为孩子撑起平安伞,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安全常识,学会自我防护的方法。例如,饮食安全中教育孩子不暴饮暴食,注意饮食规律、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特别要保证不吃无证摊贩的不洁食品,不吃“三无”食品。用电安全中教育孩子不到高压线下玩耍,不随意触摸电源和线头;不用湿手触摸灯口、开关和插座等电器设备,并教育孩子不玩弄电器设备等。此外,在不定期的开展安全演习,通过大量案例以及模拟火灾逃生的情境对学生在校期间以及寒假期间的防火知识及火灾逃生知识进行细致的讲解;让同学们真切的感受到预防火灾的重要性,并让他们了解到,如果发生了火灾,怎样在浓浓的烟雾下科学的逃生,尽可能地减少小学生灾害的发生,增加学生处理突发危险的能力。[3]。
现阶段,在安全教育课程过程中,有必要将安全的触角伸入到学生日常当中,从儿童生活日常中的方方面面进行安全知识宣讲。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一方面要注重儿童安全行为,另一方面重视儿童法律知识的培养。利用一些犯罪案例还向学生讲解那些行为是不能做的,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必须制止的,让儿童对法律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例如将拐卖儿童引入教学中,在生活中,遇到陌生人问路、用打电话语音方式骗走孩子,或趁父母不注意,谎称是家长好朋友,亲昵地呼唤孩子乳名骗走孩子的陌生人等,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千万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更不能随意接受他们的礼物,或给他们带路,必要时,学会用法律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或找110求助,学会识别真相!
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将安全教育渗透其中,为儿童安全教育提供良好的方向,加强学生上、下学的安全,避免危险的发生,增强儿童的安全意识。因此,我们要共同行动起来,用心的培养祖国的花朵,让祖国的花朵们拥有一个平安快乐的童年!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策略【第七篇】
新课程改革更加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作品是文质兼美的素材,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美感,这正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要依托于语文学科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将情感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以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笔者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浅谈如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生年龄小、处于认知的形象阶段,而对于文中所表现的情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情感的把握、文本的理解。如文章所描述的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求学精神,革命战士不屈不挠、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等,都是通过文字来表述,教师如果不重视教材的挖掘,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述,并不能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这样自然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文本,积极收集相关的资料,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将这些难以用语言表述的情感用音乐来渲染、用画面来烘托,这样更能带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饱含激情,展开主动学习。
如在学习《钱塘江大潮》这一课时,由于大多学生并没有亲自前往观察过,并没有直观而深刻的认识,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大的图文声像功能,来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将大潮的壮丽呈现于学生眼前,带给学生感官上的冲击与震撼,从而激起学生特定的'情感。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特定的情感来展开文本的学习,更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深入品析,引导体味情感。
正所谓披文以入情,我们不仅要在导入阶段激发学生的情感,还要让学生的情感延续,渗透于整个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文章字词句段的赏析,来深入地体味情感,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文章的主题句、关键句与重点语句,让学生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透过文字来达到深层次的理解,以带领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作者用生动而简练的词来形容桂林山与水的特点,水之静、清、绿,山之奇、秀、险,虽是几个字,但是却能生动而形象地展现其壮丽与优美,这样更能让学生深入地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感悟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从而引导学生在深入的品析中来走进作者所描绘的优美景色,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查字典本站[]。
三、感情朗读,引领体会情感。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阅读的重要目标,这也是让学生体会情感、提升情感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有感情的朗读既是信息的输出,又是一种信息的输入,学生可以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来体会文章的情感,从而转化为自身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要变讲读为学生的自主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读、思、议、想结合起来,多一些思考,少一些讲解,以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在富有感情的朗读中引领学生体会情感。
如《桂林山水》,我们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走进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切身感受桂林山水的壮丽与秀美,从而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由肤浅的文字层面上升为深层的情感体会。这样能让学生深切体会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大自然的喜爱,同时能促进学生深入地掌握语言,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写作水平、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四、延伸阅读,加深体验情感。
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情感教育也是如此,这是一个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过程,而这远远不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与教材所能够达成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在立足课堂教学,在搞好教材教学的基础上开辟更为宽广的阅读空间,带领学生冲破教材、教参的牢笼,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与横向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更能让学生在比较与对比、想象与联想中来加深情感体验,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培养。
如学完1篇文章后,可以引导学生来阅读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或是不同作者同一题材的文章,让学生来深刻体会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与情感。需要注意的是,课外阅读的主体依旧是学生,但并不是与教师无关,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要为学生提供一些适合的书籍,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来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以体现阅读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这既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提升,又是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教师要做好检查与督促作用,以让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外阅读。
总之,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将情感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更能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这就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与能力,深入把握教材,灵活驾驭课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这样才能达到语文学科在丰富学生的人格素养、提升学生思想品质方面的功效。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实施策略【第八篇】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情感教育应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教师在教学中应“以人为本”,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促进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共同参与并和谐发展。
一、培养师生情感,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道桥梁,这道桥梁的好坏决定着课堂教学氛围的好坏。因此,教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语文教材中的每1篇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在学生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应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而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激情,扣击心灵。比如,我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要让学生知道:“立于山脊的小屋为什么是空中楼阁?作者为什么把小屋及周围的环境写得那么美?作者从多个角度来描写小屋及其周围环境。教学可点拨:正因为小屋及周围的环境那么美,人立于山下,远观山脊上的小屋,仿佛凌空而起。而小屋轻灵而自由的姿态,一角活泼翘起的屋檐,容易使人联想到楼阁。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的情感、思想与课文融合在一起了,从而引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挚情。和谐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充满了活力,为此,教师要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注重诗情创意,让学生读出情感信息。
诗是最为注重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诗的生命和灵魂就是情感。因此,情感体验在诗的教学中是第一位的。“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在朗读中,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需要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深入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并且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已的诗篇。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得深,当然,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很有把握的、信心十足地进入到诗的情景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诗情,有助于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情感,。
三、教学出情入理,放飞学生自由的心灵。
要让学生爱上语文课,上好语文课,我们必须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因素,(本网网)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主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指导学生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对某一方面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学中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从而激起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黄鹤楼》中崔灏的思乡情等等,都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文感”、“象感”、“意感”和“情感”来领悟其深刻的哲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体验是一种心智活动,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成功的体验会萌发兴趣,增强自信心,激起学生的内在动力,大大增强求知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取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内心的自豪感、自尊感,这是教育工作的一条金科玉律。”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躁,切忌使用训斥、惩罚等违反心理规律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方法和手段。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尤其对后进生不仅不能歧视,而且给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以便鼓起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对学习中所犯的错误,不能见错就纠,不能讽刺挖苦,要尽量避免受挫、失败等消极情感。对于掉队的学生,要帮助其分析原因。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于基础薄弱、学习上一时有困难的学生,充分理解他们的情感,对他们提问时,适当降低难度,使他们有机会答对,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予以肯定,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对少数优等生,适当提高难度以增加语言的新颖性、超前性,由此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敢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只有关注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克服学习中的消极情绪,才能让他们放飞创新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