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实用教育组织建设指南样例优推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2624847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实用教育组织建设指南样例优推10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最新教育组织建设指南【第一篇】

转眼间,接触传统文化、圣贤教育已有几年,回想学习传统文化这几年,虽学得不好,但感触良多。

未接触传统文化之前,在商海沉浮,认为自己还算个好人,只觉得人生坎坷,命运多舛,人生又有几多无奈。

因缘具足,有幸接触到传统文化、圣贤教育,如雷贯耳,振聋发聩,才如梦初醒,才知道我所经历的种种灾难、种种不如意都是我自己造下的因。人生坎坷、命运多舛只是自己结下的果而已。

自己文化低、知识少、才疏学浅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更缺“德”.于是自己暗自打定主意,那时我是没有机会学习圣贤文化,现在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们从小学习圣贤文化,不再重蹈我的覆辙。

然后四处打听,哪里有这样的学校能学到圣贤文化。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一家私塾,赶快将两个儿子和一个外侄(妹妹的孩子)送到市内某私塾(那时我大儿子已在体制内读三年级了,成绩是全班第一名)。读了一段时间的私塾后(我们俩口子陪读),发现这私塾不是我心中想要的那种教育模式,我也不知道应该需要什么模式,只是一种感觉而已。于是又到处托人打听,托人上网查询,因为我是现代文盲,对电脑不太熟悉。

功夫不负有心人,也许是祖上有德,没过多久就有人告诉我在网上查到一个叫“伏羲班”的一所学校,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法学院吴鸿清教授在甘谷用了六年时间探索出的、以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教材为主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成功范例。

现在有人要在重庆忠县开办“伏羲班”,然后我就匆匆赶到忠县考察,又参加了吴教授到忠县来主讲的家长见面会,终于我的心好像踏实了许多,似乎找到了我心中的那所传统文化学校和教育模式。

那时,其实我对伏羲教育还是没怎么弄明白。

只是觉得吴教授用了六年的实践已经成功了,再加上有缘同吴教授近距离接触和聆听解疑后,认为吴教授是一个德行深厚、值得信赖的长者。

会后和布泽学校杨兴兰校长一接触,感觉她是一个有能量、有大愿、又愿意全身心为弘扬传统文化付出的人。于是就将三个孩子(曾诚、曾子涵、刘怀烂)转到忠县布泽学校伏羲班就读。

现在看到孩子们不光是读经,还有书法、美术、武术、音乐等课程,还解决了私塾没有学籍的问题,心里很是高兴,暗自庆幸,庆幸我虽德浅但祖上有德,庆幸孩子们比我有福,能这么小接触到传统文化。

可是好景不长,我这人习性很重,又开始对学校的一些教学和其它问题又产生了很多疑惑:

1.孩子不学体制内课程,怎么跟家人交待?怎么跟社会接轨?

2.读完伏羲小学在哪里读初中?高中?大学?

3.看到学校的老师和我想象的传统文化老师有很大差距。

4.杨校长带领学校的老师和她的家人全国各地四处学习,好象学习后学校也看不出什么变化。

通过这一次杨校长组织、带领家长们学习《伏羲教育指南》后,又和杨校长促膝长谈,才让我心中的疑惑一一开解:

1.原来不学体制内的课程,不是不学,只是学习的时间调整一下而已,什么年龄适宜学什么,什么年龄学什么最高效,课程设置是顺人性的。

3.学校的老师其实都很优秀,正如杨校长所说:我们的老师是人,不是神,只是发心不同而已。其实是我在用传统文化的标尺去衡量他们,是我在用完美苛求他们罢了。他们在弘扬传统文化、复兴传统文化,他们在弘扬吴教授创办的“伏羲教育化育英才”的理念,为了我们的孩子,有如此发心,已让我汗颜不已。为此忏悔!惭愧!惭愧至极!

4.杨校长带领大家到处学习,首先做的是一个“孝”字,她鼓励并带领她的父亲、公公、婆婆去学习后,不仅解决了几位老人家身体上的病痛,又让他们学习了圣贤文化,使之从心灵上得到了解脱。

她的公公多次参加学习后说,学习圣贤文化后,觉得自己以前几十年都活错了,几十年都在为自己活,今后一定不再为自己活。以前他很不理解自己的儿子、儿媳、亲家公(公立学校退休了还为孩子们教书法)都这么辛苦的付出,自己老俩口又带着不很健康的身体为学校种这么多地,还给孩子们当农耕老师。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有机的、无害的蔬菜,全家都为了这个学校这么付出,却没有什么效益,究竟为了啥哟?十分的不理解。但现在好了,身体也好了,心性也好了,再辛苦都不觉得累了,成天乐呵呵的。

这是杨校长在行大孝,为我们家长和孩子们身体力行做榜样,通过带领老师们学习(虽然不知道他们学了些什么,对学校、对孩子有什么好处),我看到了老师们的变化,看见他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变得精、气、神十足,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我相信他们象花一样绽放的'笑容和十足的精、气、神一定会影响到我们的孩子,让孩子们也变得更阳光、更活泼、更灿烂。

感恩杨校长的良苦用心,我理解杨校长带领大家不计成本、不辞辛劳去学习的用心了。我变得有点贪心了,我又开始希望他们能经常去学习。

我终于明白了杨校长带领大家学习,一手抓的是修身、是齐家,另一手抓落实吴教授的伏羲教育“教人伦、顺人性、因材施教、化育英才”的教学理念。

杨校长带领我们学习《伏羲教育指南》又和我们长谈后,我心中的疑惑尽解,茅塞顿开。除了感恩、佩服之余,我又生贪心,我的贪心是:既然伏羲教育是“教人伦、顺人性、因材施教、化育英才”,使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民族、为国家培育英才的教育,为什么在重庆只有忠县这一所伏羲学校?重庆主城能不能有这样的学校?或者说杨校长能不能将伏羲学校办到主城去?让家长接送孩子也更方便些。办到主城去,让更多的家长了解伏羲教育,让更多的孩子能在伏羲教育的学校里像我们的孩子一样痛快的玩,开心的学。学习的进入大脑,成为营养;体验的进入灵魂,影响生命。

最新教育组织建设指南【第二篇】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指南结合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通过与实际情况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在我参与指南结合教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积极影响。以下是我对指南结合教育的心得体会。

首先,指南结合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大多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很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指南结合教育则能够借助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比如,在一次科学实验中,老师将实验过程作为指南,让我们按照指南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我更好地理解了实验的原理,并且在实践中培养了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判断能力。

其次,指南结合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参与指南结合教育的过程中,我发现通过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比如,在一次历史课上,老师通过一本有关古代建筑的指南,让我们了解了古代建筑的构造和意义。通过观察指南中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我对古代建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对历史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指南结合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再次,指南结合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他人相互配合。比如,在一次校园环保活动中,我们需要根据指南的要求,分工合作,共同清理校园垃圾。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我们不仅顺利完成了任务,还培养了相互帮助和合作的意识,增强了团队精神。

此外,指南结合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而通过指南结合教育,学生需要根据指南完成任务,这就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决问题。比如,在一次科学实验中,老师提供了一份实验指南,但是在实践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此时,我们需要依靠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我成功地解决了问题,并且从中获得了成就感。

总之,指南结合教育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通过与实际情况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在我参与指南结合教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它的积极影响。它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我相信,通过指南结合教育的实践,我们的教育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们也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最新教育组织建设指南【第三篇】

通过侯莉敏教授分享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理念与落实,使我深深认识到热爱幼教事业,对教育充满热情与兴趣,对幼儿充满爱心,是教师首先必备的职业行为准则也是保教质量提高的首要内容。通过认真地解读,让我对保教常规管理有了新一层的认识。

1、关注平常,关注细节。关注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各个环节,以问题为引线,探寻科学、轻松、多元化的、人性化的保教策略。

2、保教结合,包含、渗透、构成充分的有机联系,做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

3、班级是实施保教任务的基本单位。班级是幼儿最具体的生活环境,幼儿的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班级保教工作的成效。幼儿园教育中是幼儿身心发展的主要阶段,所以我们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为他们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并加以正确的引导,确保幼儿的生活程序,同时注重常规的培养。

最新教育组织建设指南【第四篇】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我作为一名4岁儿童的家长,第一时间认真学习了一遍这部50页,2万多字的《指南》。

说实话,这个指南从原则上讲是很不错的。《指南》所涵盖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5个领域很全面,32个学习与发展目标很具体,87条教育建议也可操作。比如,《指南》提出要引导5岁以上幼儿关注和思考动植物的外部特征、习性与生活环境对动植物生存的意义。举的例子是兔子的长耳朵具有自我保护的作用。说实话,我活了30多年,不知道兔子的长耳朵有啥用。一检索才知道兔子的耳朵一个功能是可以帮助兔子听到微弱的声音,并确定声音来自何处;另一个功能是帮助兔子在奔跑的过程中散热。我不知道老师和家长知道这两条功能的有多少。

但是通读《指南》,感觉到“接地气”的,“本土化”的内容,特别是具体的例子,还差了点意思,欠打磨和考量。比如礼貌地对待老年人,没有问题,但要求4岁的小朋友坐车时主动为老人让座,是不是要求苛刻了点,不太合理。还比如,“肯定幼儿作品的优点,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正确,但是《指南》建议的“你扮演的大灰狼声音真像,要是表情再凶一点就更好了”(这是《指南》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原则上没什么问题,但听上去就是有点别扭,有点说不出的感觉。

1、小三班家长心得: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只要我们做父母的能够加以引导,有足够的耐心来对孩子,不要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培养独立的品质,做父母的与孩子多加交流,做孩子的朋友,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想法,只要坚持不断的努力,孩子会改变形成健康的性格。

2、首先自己应做个“十心”家长,对孩子不能凶狠粗暴、尊重孩子。

小二班家长心得:

1、面对孩子的错误,我们有时会很气愤,忍不住发脾气,在这本书上学到很多的,知道家长的粗暴吼叫不会使孩子改正错误,相反会产生叛逆心理,就算是在权威下改了,也不是真心的。

2、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物品,不是我们生他养他,他就必须什么都要听从我们安排的应声虫,他是一个独立的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尊重他的自尊,他的想法,他的接受能力,甚至他的小脾气,教育他是在尊重他的前提之下是两个平等的个体之间的交流而不是一个权威的对一个弱势群体的指手画脚,困此“七个一”只是一个形式,关键是内心孩子的尊重。

3、学习了“七个”教子法后,反思了自己平时的行为,自己大体上还能按照“七个一”的方法来处理孩子的错误,但是在面对孩子的不听话,项撞家长时,我偶尔还是控制不了心中的怒火,当面训斥孩子,要引以为戒。

我们的孩子也有在做一些事时动作过于慢的情况,我认为孩子不像大人,孩子的思维过于狭隘,因此,我和孩子的妈妈也经常教育她,提醒孩子,做什么事情动作要快一点,不要磨蹭,比如早上爸爸妈妈急着上班,孩子要上幼儿园,以后,我们还要对孩子加强这方面的沟通。

1、通过学习了《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60页的内容后,让我懂得了怎样帮助孩子去完成作业,我会用正确的方法二:“像亲人一样安慰他,亲亲她的小脸,语气平和而友好地对他说,不要哭了,谁都有忘记事情的'时候,我们现在想想怎么办?”当孩子听了以后停止了哭泣,困为家长的理解让孩子得到慰,情绪平静了,利用这种方法去帮助孩子,我也会配合好老师,共同使我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2、和书中犯错误的父母太像太像了,以后我一定要先把自己教好,管好,再以身作则,来教育和引导自己的孩子,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母亲。

这本《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让我学习到了许多教育孩子的方法,非常感谢幼儿园老师给我们订购了这本书,我以后还打算继续订购。

3、我的想法是要使孩子养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家庭成员得采取一致的教育观念、教养态度和行为,孩子的童年应当是快乐无忧的,但孩子也会有孩子的小小烦恼,我们应随时关注防仓的情绪体验,肯定,鼓励他帮助他,我觉得我们不应当包办代替剥夺孩子生活自理的实践机会,这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已去做,让孩子快乐而健康的生活!

4、大概翻了几篇,有的个案讲的很好,对教育孩子也有很大的启示,但和中国现行的教育式,教育方法和我们的大的教育坏境是否能完全吻合,还有待探讨,如案例所说,德国父母可以要求孩子平常心看分数,他们没有就是压力,而在中国以分数决定命运,依然是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做家长的最终希望中国教育的理性回归,还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宝宝班家长心得:在我们的儿子上幼儿园后,老师每一次推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这本书给我时,我才感觉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有多么重要,看过后更觉得自已对孩子的教育真的很差,我反省孩子的很多不良习惯和任性的脾气,都源于自已不懂教育的后果,以前只要一看到孩子间发生冲突,我会在第一时间内上前制止,通过这一些时间的学习,我的体会很深,教育孩子真的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我们每个人想成为父母很容易,如果想要教育好孩子可绝不容易,为了孩子我努力去改变自己,并说服家人一起配合,希望能通过一家人的努力,让我们的孩子更快乐、健康。

从上述问题中我的感想:“孩子不论在学校还是家庭都要有较好的引导方法去引导孩子,其实孩子在家的时间比较多,就从父母家长来开导孩子的思维,在家就养成良好的习惯,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习惯,孩子来到幼儿园必然而然也就听从老师的教导,只有我们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相互配合,才能使孩子快步成长。

在家里,一直认为孩子听家长的话,在孩子做事情时一般都说不行,不可以等的话,我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我们缺少对孩子之间的沟通,理解,要互相尊重孩子的内心想法,思想交流很重要,对本人以后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帮助。

3、中三班家长学习心得:

我们以前也不怎么分场合批评她,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这是很不理乔的行为,现在已经改了这一方面,改为私下谈心,在批评她的过错时,告知她正确的做法,及由此错误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在讲道理的基础上让她知道自已错在哪里,今后要怎么做才对,不能随意承诺必须保证我们的能力所能做到的若兑现不了,会解释原因,让她明白,什么叫说到做到,有诚信的人才能交到知心的好朋友。

《指南》教育心得体会篇这次的学习在我今后的幼教工作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我收获最大的就是:爱孩子就不能拔苗助长,做一些看似正确,其实错误的事情;爱孩子就要明白,怎样帮助孩子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达到目标的方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通过学习《指南》,反思自己以前,曾经好大喜功,做过拔苗助长的事情。

《指南》中指出3-6岁,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发育的黄金时期,因为,这个年龄段是孩子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语言飞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在语言的发展中词汇量迅速增长,已经能掌握各类词,逐渐明确词义并有一定的概括性,基本上掌握了各种语法结构。在言语表达上可以自由地与人交谈,出现了自我中心言语。自我中心言语是伴随着动作和游戏而进行的自言自语,它既可以帮助儿童出声地思考,又能暂时满足他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些愿望。但有些孩子也会出现言语失常现象,在《指南》中,专家提示到:这一时期,儿童说话常有重复或犹豫不决的情况,在与他们交谈时,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话,对口吃现象不必太在意,训练孩子轻松愉快地发表议论。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则要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同时有计划地让他们学习一些书面语言。

另一个收获是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师自己先要做到。这话说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要孩子学会倾听,老师自己要弯下腰,认真听孩子说话;要孩子诚实,老师也不能失信于孩子。

我对《指南》中新增“学习品质领域”有些感慨,《指南》中是这样表述的“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儿童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和发展的质量”。我们一线的老师,天天的教学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实现的。而在这一个个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落实,孩子的参与度等等,再看名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在行云流水的环节之余,总感觉,她们给孩子们的,不单单是教学内容本身,还有很多“升华”在活动中,这就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人说过“幼儿园教的知识都没用的,到了一定的年纪,孩子自然而然也就知道了,那里还要教?”听来不服气之余,也觉得有那末几分道理。可是假如我们只重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孩子的自控力、关爱他人、乐群于人、积极乐观、独立自理、爱好好奇心、积极认知风格、积极学习态度和谨慎行为风格等延续发展品格的培养。那么这类幼儿教育就是有缺陷的。现在有了《指南》的指引,我明确了幼儿教师不但“教书”更要“育人”的角色定位。

作为教师,不能片面、刻板地“上课”、“说教”,而要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教育。个领域的培养目标、途径,都不能离开生活。我们不能期望孩子被吓各种规则,然后自觉去做。我们应该做的,是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具体情境中,多体验、多操作、多感知。

“陪孩子一起成长”!这是我最深的体会!

最新教育组织建设指南【第五篇】

摘要:幼儿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幼儿的茁长成长,知识的学习,个性的发展,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道德品质的高尚。幼儿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非常重视幼儿的发展,重视自己所从事的幼儿教育,因为这是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幼儿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了祖国的未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不断地对幼儿教学进行探索和创新,以找到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和有效方法。

幼儿教师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用《指南》来引导和启发自己,明确幼儿在科学领域的学习目标,以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只有教师的认识提高了,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幼儿,让幼儿可以快速地适应幼儿园和社会的生活,快乐地成长。

一、科学的研究领域,带幼儿走进科学世界。

许多教师都有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自己对科学究竟了解多少?教师教给孩子的科学知识对吗?他们能听懂吗?面对孩子们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教师也会困惑。有的认为自己很无知,有的则认为自己很无奈。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孩子们需要什么样的科学教育呢?其实,科学包括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而目前幼儿园进行的科学教育主要是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带领学生让学生产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可以形成科学的探究意识,积极地思考,科学地探究。例如:天为什么会下雨?太阳为什么会东升西落?为什么冰箱会使食物保鲜?等等问题都是孩子们会思考的问题,他和们对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会产生疑问,他们的大脑中会有很多的为什么。在孩子有了这样的思考意识后,教师就要启发幼儿去思考,让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让幼儿不断地表达,促进他们对于科学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能力的提高。

二、《指南》对于幼儿的要求,明确教学目标。

《指南》中明确指出,通过教师对于幼儿的指导和教育,幼儿会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学会如何去探究问题,动手动脑;能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科学知识的重要和有趣;同时他们还会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科学世界让幼儿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让幼儿有了无数个“为什么”,在不知不觉中幼儿就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兴趣和好奇心,渴望了解身边的一切。他们也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努力地思考和探究,形成对于科学的初步认识。他们会问家长、问老师、甚至是自己动手做实验。教师在《指南》的指导下,明确了教学目标,让自己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教师在教学中会时刻以《指南》为引导,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入手,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幼儿在动手动脑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关爱动植物、珍惜自然资源。

三、教师的指导方式,促进幼儿探究能力不断提高。

幼儿在对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可能会表现出来一些幼稚和可笑,教师要多引导和鼓励,促进幼儿能够积极地探索,提高幼儿对于科学的认识。例如幼儿可能会认为布娃娃是活的,所以会哄娃娃吃饭、睡觉、看病;认为童话故事都是真人真事,所以会在圣诞节等待圣诞老人的来临;还认为钟表是活的,因为它在走;还有风把旗子刮得呼呼响,而有的孩子孩子会认为风是旗子使劲扇的结果。幼儿在科学道路的探索上会表现出很多不合乎逻辑的想法和做法,教师要多对幼儿进行指导,以《指南》为依据,鼓励幼儿探究和思考,促进他们更快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

例如很多孩子都买过吹泡泡的东西,有些好奇的孩子就会对瓶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产生了兴趣,为什么这种“神奇的泡泡水”就会吹出无数的泡泡呢?让他们产生了探究的欲望,于是他们便会问:“这里面是什么呀?”教师不妨通过实验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解开科学的奥秘。这样的实验是非常简单的,教师可以让孩子们提前准备好一个小瓶和一个吸管。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提供“洗涤剂和水”,每一个学生都会得到适量的“原料”,接下来只需要学生把他们搅匀就可以了。之后,孩子们就可以开开心心地去吹泡泡了。在孩子们的动手实验中,孩子们就破解了这种神奇的“泡泡水”。通过实验,孩子们的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更加浓厚了,因为他们发现,科学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难,其实其中的理论也是很简单的。

四、丰富的学习方法,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教师在指导幼儿对于科学进行探究的时候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有不同的方式才会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指南》的目标出发,采用让孩子们进行观察的方法来鼓励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完成对于科学世界的认识。例如下雨了,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个好机会给孩子们介绍雨的形成,以及雷电的形成:雨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闪电是雷雨云体内各部分之间或云体与地面之间,因带电性质不同形成很强的电场的放电现象。有了这些科学知识,孩子们在听到打雷、看到闪电也不在害怕,他们对雨的认识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幼儿动手的方式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科学知识。例如种子是怎样发芽的?教师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准备一个花盆、土和一些花的种子,带到幼儿园。在教师的帮助下每天给植物浇水。通过教师的幼儿一起的精心培育,很快种子就会发芽,细小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孩子的陪伴下,种子一天天地长大,孩子们见证了植物生长的过程,对自然就得神奇力量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探究欲望,促进了幼儿能力的提高和对于自然的热爱。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给孩子们讲解一些植物生长的知识,让幼儿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学习兴趣,也增加了幼儿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幼儿的能力和素质。

总之,教师在实施《指南》的过程中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让幼儿能够全面发展;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幼儿;要认真分析和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方法,严禁“拔苗助长”;同时还要关注对于幼儿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让幼儿能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新教育组织建设指南【第六篇】

作为80后的我们在刚刚荣升为准爸爸准妈妈时,就不止一遍的构建我们培养孩子宏伟蓝图。从孩子呱呱坠地到现在因为在喂养和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因为意见上的分歧也吵过闹过。作为父母我们都想把最好交给孩子,那什么是最好的呢?毕竟我们也是初为人父,初为人母,家里老人的育儿方式我们去其糟粕留有精华的东西也很少,很多东西都是摸索着往前走。这给我们在孩子教育与成长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前几天孩子的幼儿园让家长们一起分享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最近在网上又看了一遍,收获颇丰,并将从中得到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怎样让我们的孩子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面的发展,而且发展得更好。通过学习《指南》从中我有所领悟,作为家长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2、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4、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我们要关注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成人应为幼儿提供均衡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以及适宜的锻炼来保证健康的体态,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成人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

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的回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读物,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及阅读理解能力。

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使幼儿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并喜欢适应群体生活,培养幼儿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懂得关心尊重他人。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的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培养幼儿的艺术感知力,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让幼儿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并喜欢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出来。

作为家长,我想,我们可以做的是将《指南》的精神内化于心,对每个年龄段每个领域的目标了然于心,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授之以渔”,让好奇心、求知欲陪伴孩子的成长,在他们的心中点亮一盏爱学习、会学习的明灯,让他们能在浩瀚的知识天地中自由翱翔。千万不能以“拔苗助长”的方式,或是园林工人的“修剪”技能,让所有的孩子“超前生长”或是“千篇1律”。

如《指南》中所提到的那样在教育教学实际中我们遇到的孩子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尊重孩子们原有的水平,不能不讲方法地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发展孩子有特质的一面,引导其不断地向更高一层的水平发展才是呈现出的阶梯性的意义。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将继续揣摩《指南》和《纲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和幼儿园老师一道让孩子能够得到真正健康、合理、全面的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新教育组织建设指南【第七篇】

2021年高考结束后,有一份来自省教育厅的《指南》被大家广泛传阅。作为一名学生,我认真阅读了这份指南,对其中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思考。

第二段:感悟变化。

《指南》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上得到全面提高。我在读书时经常按老师讲解的内容从头到尾照猫画虎将书中的知识点记在头脑中,但是现在,我接受了更多的启发式教育,在解题时尽可能采用多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理解上也更加全面深入,工具性知识在这一点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三段:改变传统教育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太过于单一,容易让学生出现厌学的情况。《指南》中提到在教学中应该注重“生动、有趣、丰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这对老师有很大的挑战,但也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学生的角度,也可以尝试采用诸如网络课堂、讲座、模拟实验等多种形式,这些新的教学模式都可以为学生增加兴趣和对学科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第四段:学习于实践。

实践是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体验式教育则是实践教育的一种形式。《指南》强调“实践性教育”,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来提升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拓展经验维度。以往,我们可能会碰到只知道从教科书上学知识的同学,而如今,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更加综合、更加有优势的学生,能够把知识同实践紧密结合,并以新的方式进行变革,从而创造出更加卓越的成果。

第五段:总结。

总结起来,指南中反映的不仅仅是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论,更是一个新时代的教育理念,能够引领学生们走出传统教育的困境,走向更加健康、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我们作为学生,任重道远,但是也要坚持不懈,以创新的思维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在新时代的教育道路上越走越远。

最新教育组织建设指南【第八篇】

《指南》是日本著名作家宫泽贤治的代表作之一,发布于1939年,全书共分为四册,内容涉及了文学、绘画、音乐和人生哲学等各个方面。其中,第一册被视为对于教育方面的探讨和思考,被誉为“宫泽贤治教育思想的最高峰”。《指南》旨在通过这些小故事来传达宫泽贤治对于教育的一些理念和思考。

宫泽贤治在《指南》中传递了许多自己的哲学思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人本”的思想。他强调了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尊重,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得到平等地对待和保护,而不是被同化和规范。此外,宫泽贤治还强调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心灵和人性,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

尽管《指南》于上世纪30年代发表,但其思想和对于教育的探讨至今仍然具有启示意义。在当今社会,教育系统往往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人格。宫泽贤治的哲学思想提醒我们,教育不应该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应该更注重对学生个性和人性的培养,以及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第四段:个人在阅读《指南》中的体验和感悟。

在阅读《指南》时,我被宫泽贤治强调的“人本主义”和“爱的教育”打动了。我认为在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教育的爱和关怀,从而让他们更积极地投入进去,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因此,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灵和感受,与学生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系,以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五段:总结和展望。

阅读《指南》让我对于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相信,只有真正“爱的教育”,才能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成长和发展,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在未来的教育中,我们应该更多地从《指南》中汲取灵感和启示,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大努力。

最新教育组织建设指南【第九篇】

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长处,也都有他的短处。作为家长,在生活当中要注意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点滴的进步,并不时失机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认为自己有优点,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便会增强取得更大更好成绩的信心和希望了。

2不管你的孩子表现如何,都不能随便作出“没有出息”之类的负面判断,也不能任意给孩子贴上“窝囊废”之类的灰色标签。因为这非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自我认识,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我们有些家长爱用大人或“神童”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以侮辱性的语言讽刺、嘲笑孩子,数落他的短处,故意贬低孩子。经常受到这种斥责的孩子往往自信心受到强烈冲击,时间久了,就会在不知不觉当中接受家长的暗示,承认自己的素质差,慢慢地就失去了信心。因此,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感,家长首先要改变对孩子的看法,要用家长的信心去鼓舞孩子的信心。

要教育孩子重视自己每一次的成功经验。成功的经验越多,孩子的自信心也就越强。平时要注意教导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量力而行,不可好高务远,以免挫伤成功的'积极性。

要让孩子知道,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付出的越多,收获的就越多。同时要让孩子明白,在生活当中具有多种才华和非凡能力的人只是少数,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要采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这样,就能充分发挥长项,取得更大的成绩。

克服自卑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对有个全面的了解,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善于发现、培养孩子的闪光点。

最新教育组织建设指南【第十篇】

多年来,多数学者相信,7岁前的婴幼儿的意识相当朦胧。小孩子只是简单地摹仿周围事物,只具有最基本的情感--幸福、痛苦和愤怒。但美国学者指出,对婴幼儿情感的这种认识没有根据。早在孩子会说话和试图独立坐立之前就有十分复杂的感情。例如,幼儿有嫉妒心,会对他感到可怜的东西表现出同情心,甚至会表示强烈的失望。

华盛顿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发现了更有意思的现象。一岁左右的孩子已开始揣摩别人在想什么。其实很简单,他是通过观察周围的人的眼色来进行判断的。

了解了这点之后,儿科医生将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小病人。除了固有的治疗手段外,医生还将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在许多情况下应当从孩子的`心理状况中寻找生病的真正原因。

太多的选择会让孩子焦虑不安。

现在普遍认为,肯定孩子,提升孩子的自信很重要。讽刺的是,在很大程度上,自信与一个人将来会否开心关系不大,特别是当自信心来自不停的宽容和表扬,而不是来自真正的成就时。研究表明,能预示一个人将来是否充实和成功的,是坚定性、适应性和接受现实检验的能力,具备了这些品性,人们才能顺利过日子。但是现在,很多孩子没有机会学习这些品性。

某知名国际幼儿园老师对此深有感受,她举例说,一位母亲送孩子来上学,她忙着签到时,孩子跑到一边玩,跟另一个孩子发生了冲突。她的孩子先拿到了卡车,但另一个孩子把它抢走了。两人争吵了一会儿,那个孩子拿了一辆旧卡车扔给她的孩子。她的孩子看到取胜无望,也就接受了这种安排。但妈妈不干了,跑过去讲道理,说“这不公平”,要求那个孩子把卡车还回来。“你看,孩子本来没事了,她的孩子很有适应性,但她破坏了这一切。我们的确教孩子不要抢玩具,但这种事时有发生,孩子需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另外一位从教17年的幼儿园老师则说,这些年来,父母越来越多地干涉到孩子的成长之路。

“入学之后,孩子会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这对他们来说是有好处的,因为在某些时候,别人的感受的确比他们的更重要。”这位老师还说,还有很多父母,自以为设定了限制,事实上却没有。当孩子缠着要买冰淇淋,家长先是拒绝,几经谈判后却让了步。“每年都有家长找到我,问“为什么孩子不听我的话?为什么她不能接受拒绝?”我会说,“孩子之所以不能接受拒绝,是因为你们从来不拒绝。”

儿童心理专家认为,那些充满爱意的父母每天给孩子很多选择,结果却出乎意料。“我们这个时代的理念是:有选择是好的,选择越多越好,”他说,“但这不是事实。”

在一项研究中,儿童心理专家将孩子随机分成两组画画。第一组孩子可以从3支油性笔中选1支,第二组则可以从24支中选1支。当一名不知情的幼儿园绘画老师对作品进行评价时,被列为“最糟”的多是第二组孩子的作品。然后,研究者让孩子选择一支笔作为礼物,孩子选完后,再试着说服他们归还这支笔,换取另外一个礼物,结果第二组孩子放弃起来容易得多。施瓦兹认为,这表明选择更少的孩子不仅更专注于绘画,而且更加容易坚持他们最初得到的东西。

那么,这跟育儿有什么关系?它意味着,当选择更少时,孩子更有安全感,更不焦虑。较少的选择帮助他们专注于某事,这正是日后生活所需要的。“研究显示,专注于某项工作给人更大满足感,那些总是面对很多选择的人常常落在后面,很多父母告诉孩子,“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可以随时退出,如果不是百分之百感兴趣,可以去尝试其他。”那么,当他们长大后以同样的方式生活,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他在斯莫沃斯大学毕业班的学生身上看到了同样的现象。“他们不能忍受这样的想法:选择一种兴趣或者机会就要放弃其他,所以他们花费多年,希望能找到完美答案。他们没弄明白,他们应该寻找“过得去”的答案,而不是完美答案。”而当我们给孩子提供无数选择的同时,就向他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他们有资格过完美生活。恰如哈佛心理学家丹?肯德隆所言:“当他们感觉不爽,就会有另外一种选择摆在面前。”莫吉尔说得更坦率:父母用丰富的选择造就了焦虑而又有优越感的孩子,她称之为“残废的皇族”。

作为一名母亲,我对此再熟悉不过。我从来不对儿子说:“这是你的烤奶酪三明治,”而是说:“你想吃烤奶酪还是鱼条?”周六我会说,“你想去公园还是去沙滩?”和许多父母一样,我一直以为给孩子多种选择可以培养他们的力量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更有控制力。但施瓦兹的研究表明,太多选择可能会使人更加沮丧,更加失去控制。

:父母的焦虑之下潜藏着一种信仰,那就是:如果我们做对了,孩子不仅会成长为快乐的大人,而且会成为让我们快乐的成年人。这是一种误会,养育虽然重要,却不能胜过天性,而且不同的养育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孩子。我们可以让孩子接触艺术,但不能教给他们创意;我们可以保护他们免受下流同窗、糟糕成绩等各种因素的伤害,但在人生中他们总会遇到不快。事实上,在不遗余力为他们提供完美童年的时候,我们让孩子的成长变得更加艰难。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262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