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热选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533990

全球经济面临挑战,通货膨胀加剧,能源危机显现,地缘政治紧张,科技创新推动转型,环境保护日益重要,社会不平等问题亟待解决。下面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热选5篇】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第一篇】

(一) 说课题目:

高中物理必修I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5节 牛顿第三定律

(二) 课时分配:

“牛顿第三定律”是必修1力学模块部分二级主题牛顿运动定律的核心内容,属于一节规律探究课。根据学习任务及教学实际,计划用1课时来完成本节内容。

(三)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属于“理解”知识层次。

牛顿第三定律是在学完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学习的。而对第三定律所揭示的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它与第一、第二定律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二定律揭示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三定律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上揭示了两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在生产与生活中使物体运动获得动力的源泉。牛顿第三定律比第一、第二定律的应用更广泛,它不仅在惯性参考系中成立,非惯性系下也能够使用;在宏观领域内能够使用,在微观领域内也能够使用。只是该定律在建立的过程中,牛顿是在绝对时空观下,力的超距作用不需要任何介质传递时得出的。在十九世纪物理学建立了场的理论后,人们才发现电磁相互作用中力的推迟作用效果,至此认识到相互作用在高速下牛顿第三定律有局限性。但对学生来说,只要求知道第三定律的适应范围更广泛就可以了,至于高速运动条件下的力的推迟效应,学生知道就可以。

2、重点与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重点应该放在,体会力作用的相互性,从相互作用力的相互依赖性(同生同灭同变化,无先后主次之分)、同种作用性质、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决定作用效果来认识两个力的大小关系。如何认识牛顿第三定律中所描述的力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总是”特征,体会“运动状态”、作用物体间“物质状态”的不影响性,应是本节学习内容的难点所在。

(四)说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对力的作用的是相互的,学生在初中力的概念学习中就已经形成了初步正确的认识,而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界定不很清楚,同时生活中常常出现对力的认识存在所谓的“主动力”和“被动力”。只是学生认为定义“作用力”、“反作用力”不能随意,应该将“主动力”叫作用力,“被动力”叫做反作用力。基于这种认识,教学设计中设计了“拔河比赛”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中不存在“主动力和被动力”之说。并在比赛中改变比赛条件,使学生认识相互作用力并不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力的作用效果),对牛顿第三定律静态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学生很容易从实验中得出;但对动态条件下,特别是加速运动或减速运动条件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否仍然满足牛顿第三定律;对气态和液态条件下牛顿第三定律还成立吗?学生是不能确定的,设计学生实验来验证显然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过程采用数据传感器用计算机显示动态下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对液体、气体中的牛顿第三定律采用演示实验使学生体会这种作用。

2、教法及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对比方法;观察实例分析法;

3、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互助;

(五)说教学过程

包括体例设计、策略、内容及时间分配等,突出教学特色。

1、本节教学结构:

①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②探寻其关系;③牛顿第三定律应用;

2、教学策略:

①引入:为什么要学?(3分钟)

②拔河比赛实验(5分钟):认识里没有主动与被动、相互作用力不决定作用效果;

③规律探究(20分钟):自主探究,等大反向;引导探究总是吗?

④规律辨析与应用(10分钟):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请你来当法官;视频1、2动力的获得;

(六)说教学总结

知识:学科内容-“总是”指什么?

情感升华:学识、做人、科学。

(七)说板书

一版三分,突出中心;

(八)说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精巧引入;(2)拔河比赛设计,意义深刻;(3)自主探究学生主体;(4)演示实验知识拓展;(5)应用辨析:课堂延伸;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课堂教学前松后紧,个别教学设计体现不足。

3、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共同学习者的角度,尊重学生,学习氛围民主,互动;

4、对学生课堂反馈的反思

(1)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规律总结需要勇气和胆量;

(2)我们不仅学到知识,更体味到科学过程;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第二篇】

一、说教材:

小车、弹簧片、细线;三合板、遥控玩具汽车、玻璃棒;通草球、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磁铁、弹簧秤等

二、说教法

知识与技能:

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

会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

2、实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3、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促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探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会物理定律的简捷,准确,严密

3、渗透物理学史

4、引申,重视人际交往

三、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四、教学难点

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了什么现象呢?船离开了岸。这个问题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面进一步来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研究今天的内容。通过实验大家要总结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关系。在实验中大家要注意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所说明的问题。

实验1、在桌面上放两辆相同的小车,两车用细线套在一起,两车间夹一弹簧片。当用火烧断线后,两车被弹开,所走的距离相等。

实验2、在桌面上并排放上一些圆杆,可用静电中的玻璃棒。在棒上铺一块三合板,板上放一辆遥控电动玩具小车。用遥控器控制小车向前运动时,板向后运动;当车向后运动时板向前运动。

实验3、用细线拴两个通草球,当两个通草球带同种电荷时,相互推斥而远离;当带异种电荷时,相互吸引而靠近。

实验4、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吸拢。

实验5、把两辆能站人的小车放在地面上,小车上各站一个学生,每个学生拿着绳子的一端。当一个学生用力拉绳时,两辆小车同时向中间移动。

实验分析:①相互性: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对两个力来说是互换的,分别把这两个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②同时性: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立即消失。没有作用就没有反作用。

③同一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是相同的。这一点从几个实验中可以看出,当作用力是弹力时,反作用力也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等等。

④方向: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在一条直线上。

实验6.用两个弹簧秤对拉,观察两个弹簧秤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数量关系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⑤大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由此得出结论:

2、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举几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

提问:学生举例说明。

3、作用力、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前面学习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关系时曾提到,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不同呢?下面通过列表的方式加以比较。

在列表的同时用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六、课堂训练

提问:既然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鸡蛋与石头相碰时,鸡蛋破碎而石头不破碎;马拉车时,车会向前走而马不后退呢?

答:这个效果由物体本身的特性和物体受到其它力的情况有关。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大就不易损坏;物体是否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还要看物体受到的其它力的情况。

七、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力叫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同值,同性,同变化;异物,反向,又共线。

4、平衡力性质不一定相同,作用于同一个物体。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第三篇】

一、 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

二、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

正确区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

教学过程

从力的概念我们已经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受力物体必有施力物体,那么两物体相互作用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是我们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所必须探讨的问题。

(一)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演示先使玩具汽车的后轮(驱动轮)上紧发条,使它做逆时针转动,然后抓住汽车顶部,把它按在垫着试管的薄木板上。在起点处,转动的后轮给木板向右的作用力f,于是木板向右运动,这时木板对后轮有没有作用力?再把汽车拿起,使木板制动,然后使后轮再转动,把玩具汽车放在木板上,可以看到木板向右运动的同时,玩具汽车向在运动,说明后轮对木板施加向右的`作用力的同时,木板对后轮施加向左的反作用力。这两个均为摩擦力,且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引导得出结论:

1、 力是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把这一对相互作用的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且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相同,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演示把两个相同的弹簧秤A和B连接在一起,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的拉弹簧秤的力,弹簧秤的示数随着改变(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同时为零),但两个弹簧秤示数总相等,方向总相反。

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在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二)牛顿第三定律

1、 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 牛顿第三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表述:F=-F′(负号表示反作用力F′与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3.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层理解:

⑴ 有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作用时间相同,力的性质相同,总是大小相等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等性质的力,不一定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还必须具有是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才可肯定其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力。

(2)定律中的"总是"这两个字是强调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这两个相等的关系都成立即;不管物体大小形状如何,例如大物体与大物体之间,或大物体与小物体间,还是任何形状的物位之间其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不管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例如静止的物体之间,运动的物体之间或静止物体与静止的物体之间,其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⑶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产生和消失是同时的。因为两者中若有一个产生和消失,则另一个必须同时产生或消失。否则其间的相等关系就不成立了。可见认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产生有先后的说法是不对的。

4、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跟平衡力虽有相似之处(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

⑴ 作用物体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而平衡力只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⑵ 力的性质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必是同性质的力,而平衡力可以是性质不同的一对力。

⑶ 力的作用时间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而一对平衡力中的一个消失,另一个可以存在⑷ 作用效果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两个不同物体上,效果可以不同,作用力和反作用不存在平衡问题。而一对平衡力的作用效果是使外同处于平衡状态。

可见: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异体(相互作用的两物体)、共线(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等值(大小相等)、反向(方向相反)、同性(性质相同)、同存(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平衡力是"同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共线、等值、反向"。

例1一个大人跟一个小孩站在水平地面上手拉手比力气,结果大人把小孩拉过来了。对这个过程中作用于双方的力的关系,不正确的说法是( )A. 大人拉小孩的力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B. 大人拉小孩的力不一定比小孩拉大人的力大C. 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一定相同D. 地面对大人的最大摩擦力一定比地面对小孩的最大摩擦力大解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的,大人与小孩手拉手比力气时,无论是相持阶段还是小孩被拉过来的过程中,大人拉小孩的力与小孩拉大人的力总是相等的。大人为什么能把小孩拉过来呢?关键在于地面对两者的最大静摩擦力不同。答案为A、B.

小结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跟两力平衡有本质区别作业略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第四篇】

一、说教材:

小车、弹簧片、细线;三合板、遥控玩具汽车、玻璃棒;通草球、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磁铁、弹簧秤等

二、说教法

知识与技能:

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

会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

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

2、实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3、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促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探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体会物理定律的简捷,准确,严密

3、渗透物理学史

4、引申,重视人际交往

三、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四、教学难点

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了什么现象呢?船离开了岸。这个问题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面进一步来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研究今天的内容。通过实验大家要总结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关系。在实验中大家要注意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所说明的问题。

实验1、在桌面上放两辆相同的小车,两车用细线套在一起,两车间夹一弹簧片。当用火烧断线后,两车被弹开,所走的距离相等。

实验2、在桌面上并排放上一些圆杆,可用静电中的玻璃棒。在棒上铺一块三合板,板上放一辆遥控电动玩具小车。用遥控器控制小车向前运动时,板向后运动;当车向后运动时板向前运动。

实验3、用细线拴两个通草球,当两个通草球带同种电荷时,相互推斥而远离;当带异种电荷时,相互吸引而靠近。

实验4、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吸拢。

实验5、把两辆能站人的小车放在地面上,小车上各站一个学生,每个学生拿着绳子的一端。当一个学生用力拉绳时,两辆小车同时向中间移动。

实验分析:①相互性: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对两个力来说是互换的,分别把这两个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②同时性: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立即消失。没有作用就没有反作用。

③同一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是相同的。这一点从几个实验中可以看出,当作用力是弹力时,反作用力也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等等。

④方向: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方向是相反的,在一条直线上。

实验6。用两个弹簧秤对拉,观察两个弹簧秤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数量关系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⑤大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由此得出结论:

2。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教师举几个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

提问:学生举例说明。

3。作用力、反作用力跟平衡力的区别

前面学习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关系时曾提到,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有什么不同呢?下面通过列表的方式加以比较。

在列表的同时用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

六、课堂训练

提问:既然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鸡蛋与石头相碰时,鸡蛋破碎而石头不破碎;马拉车时,车会向前走而马不后退呢?

答:这个效果由物体本身的特性和物体受到其它力的情况有关。物体能够承受的压强大就不易损坏;物体是否发生运动状态的变化还要看物体受到的其它力的情况。

七、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对力叫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牛顿第三定律:两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同值,同性,同变化;异物,反向,又共线。

4、平衡力性质不一定相同,作用于同一个物体。

八、教学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在力学分析中起到一个转换研究对象的作用,即通过求反作用力来得到作用力。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本节教材总体设计思路:由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定性描述到定量探究,再到对相互作用力的性质的深入探究,最后再引导学生理解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引领学生逐步形成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刻认识。

基于这一点,本节课采用引导式的分层探究教学。即通过实验、演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中,由浅入深、由定性到定量,最后从比较的角度进行分层探索。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由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得出结论和规律。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一种对科学知识探究的良好习惯。从教学手段上看是传统和现代多媒体的有机组合。本节课设计的大量简单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重现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然后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动员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又提高教学效果。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第五篇】

(一)说课题目:

高中物理必修I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第5节 牛顿第三定律

(二)课时分配:

“牛顿第三定律”是必修1力学模块部分二级主题牛顿运动定律的核心内容,属于一节规律探究课。根据学习任务及教学实际,计划用1课时来完成本节内容。

(三)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属于“理解”知识层次。

牛顿第三定律是在学完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基础上学习的。而对第三定律所揭示的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它与第一、第二定律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二定律揭示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三定律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上揭示了两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在生产与生活中使物体运动获得动力的源泉。牛顿第三定律比第一、第二定律的应用更广泛,它不仅在惯性参考系中成立,非惯性系下也能够使用;在宏观领域内能够使用,在微观领域内也能够使用。只是该定律在建立的过程中,牛顿是在绝对时空观下,力的超距作用不需要任何介质传递时得出的。在十九世纪物理学建立了场的理论后,人们才发现电磁相互作用中力的推迟作用效果,至此认识到相互作用在高速下牛顿第三定律有局限性。但对学生来说,只要求知道第三定律的适应范围更广泛就可以了,至于高速运动条件下的力的推迟效应,学生知道就可以。

2。重点与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重点应该放在,体会力作用的相互性,从相互作用力的相互依赖性(同生同灭同变化,无先后主次之分)、同种作用性质、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决定作用效果来认识两个力的大小关系。如何认识牛顿第三定律中所描述的力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总是”特征,体会“运动状态”、作用物体间“物质状态”的不影响性,应是本节学习内容的难点所在。

(四)说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对力的作用的是相互的,学生在初中力的概念学习中就已经形成了初步正确的。认识,而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界定不很清楚,同时生活中常常出现对力的认识存在所谓的“主动力”和“被动力”。只是学生认为定义“作用力”、“反作用力”不能随意,应该将“主动力”叫作用力,“被动力”叫做反作用力。基于这种认识,教学设计中设计了“拔河比赛”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力的作用的相互性中不存在“主动力和被动力”之说。并在比赛中改变比赛条件,使学生认识相互作用力并不决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力的作用效果),对牛顿第三定律静态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学生很容易从实验中得出;但对动态条件下,特别是加速运动或减速运动条件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否仍然满足牛顿第三定律;对气态和液态条件下牛顿第三定律还成立吗?学生是不能确定的,设计学生实验来验证显然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过程采用数据传感器用计算机显示动态下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对液体、气体中的牛顿第三定律采用演示实验使学生体会这种作用。

2、教法及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对比方法;观察实例分析法;

3、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互助;

(五)说教学过程

包括体例设计、策略、内容及时间分配等,突出教学特色。

1。本节教学结构:

①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②探寻其关系;③牛顿第三定律应用;

2。教学策略:

①引入:为什么要学?(3分钟)

②拔河比赛实验(5分钟):认识里没有主动与被动、相互作用力不决定作用效果;

③规律探究(20分钟):自主探究,等大反向;引导探究总是吗?

④规律辨析与应用(10分钟):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请你来当法官;视频1、2动力的获得;

(六)说教学总结

知识:学科内容—“总是”指什么?

情感升华:学识、做人、科学。

(七)说板书

一版三分,突出中心;

(八)说教学过程中的反思

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1)精巧引入;(2)拔河比赛设计,意义深刻;(3)自主探究学生主体;(4)演示实验知识拓展;(5)应用辨析:课堂延伸;

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课堂教学前松后紧,个别教学设计体现不足。

3、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共同学习者的角度,尊重学生,学习氛围民主,互动;

4、对学生课堂反馈的反思

(1)学生真正体会到科学规律总结需要勇气和胆量;

(2)我们不仅学到知识,更体味到科学过程;

(八)教学反思:

优点:本节课从实际生活中的拍手这一物理现象出发,从大量简单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出发,重现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的同时,又提高教学效果。本节的知识内容学生在前面有关章节中已学了不少,所以这节课以多提问、多讨论、多做实验,用形象生动的实验唤起学生的记忆,用恰到好处的问题去纠正他们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同时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发现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

缺点: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独立自主解释许多物理现象及知识。但在分析,如:“马拉车的过程中,马与车之间拉力谁大谁小?在拉力一样大时,为什么车还能向前运动”等一系列问题时,部分学生还不能分清物体间之间作用力、反作用力、平衡力的区别,虽然这一部分知识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了,但是部分学生基本功太差,又对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产生了混淆,在课上做题和训练时体现出来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3533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