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育其它 >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爱美丽发表时间 3049890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1

(1)保障体系。制定符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不断地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以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使大学生能够在政府优惠政策、企业创业机会和高校创业理论三位一体的环境下,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得科学的创新创业技能。(2)培养方案。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依据,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光靠树理念、喊口号,也不仅仅是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来达到创新创业训练的目的。必须结合本专业特色,将创新创业思维切实融入到专业培养方案中,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彻于整个培养体系中。(3)师资队伍。教师是教育的执行者,要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学生,教师首先须具备较高的创新创造性素质,并应熟悉本行业的生产实践。目前,许多高校教师都是一毕业就直接任教,企业工作经历不足,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应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实践锻炼,并聘请具有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企业导师承担部分教学内容。(4)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和条件是教育的实施平台,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只是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创新创业的种子,实践课的训练让学生获得创新创业能力,才是让种子成长为苍天大树的关键。实践教学环节依赖于教学环境和条件,而国家的教育资源有限,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拓宽思路、发挥探索精神,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为创新创业教学广辟新径。

2应用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析

包装工程等应用型专业综合性、实践性较强,对应的行业领域广、创业起步门槛低,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着鲜明的特点和优势。近年来,我校包装工程专业顺应时展,结合行业需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师资结构、创造教学环境、参与科技创新与创业竞赛等方面进行了双创教育改革,以期培养出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创业的包装工程技术人才。

2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完善理论教学环节将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培养方案的制订中,重构包装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拓展状况纳入培养方案的学分管理,设立了创新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拓展实践环节10学分,并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等必修课程,以及大学生创业原理与实务创新设计个人与团队管理成功心理学等通选课程,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使之与专业课程、实习实践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2)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比重,实践环节由原本科教学计划的36周增加为38周,在企业进行为期16周的生产实践、实际包装产品设计实践、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10创新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拓展学分后方可毕业,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训练。

22多种教学形式

广义师资概念,丰富师资结构。通过多样的教授方式和经验交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形成企业与高校之间互利共赢,就业与创业的良性循环。(1)建立校企双向交流在学校相关政策支持下,与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双向交流关系。选派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学习和实训,丰富教师的实践经历,同时帮助企业攻克科研、技术难题;聘任企业优秀人才承担部分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任务。先后聘请了36位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兼职企业教师,承担学生在企业阶段的专业理论授课、生产实践指导和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以保证学生在企业阶段的学习、实践和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的完成。(2)发挥校友良性激励效应充分发挥校友良性激励效应,成立了工大包装校友会,通过网络进行日常交流,并定期举办精英校友工作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校友回校传授就业、创业经验,激发在校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业热情。

23创造教学条件

(1)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建设包装工程专业成立十几年来,着力开展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先后投入数百万元建设校内实验基地。现实验室面积800余平方米,设有包装系统实验室等专项实验室10余间,拥有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百余台(),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和创新创业训练提供了条件。另外,我校与本溪市桓仁县政府及相关企业合作项目基于卓越计划校政企协同创新联办葡萄酒学院的研究与实践,计划在本溪市桓仁县大连工业大学葡萄酒学院投资1000万元,建设印刷包装实验中心和工程实践教育基地。项目的建设为包装工程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生的企业实习实践阶段提供了保障。(2)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建设在多年的专业教学实践活动中,包装工程专业以构建包装专业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应用型工程人才为目标,确立面向产业、依托产学研合作、突出工程能力、培养创新应用型工程人才的专业教学方式与改革思路,与40余家包装相关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关系。其中与10余家企业签订了建立包装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协议,逐步形成集教研合作、产学研合作、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毕业生就业、创业为一体的校企双赢的教学模式。

24开展科技创新与创业活动

学生参与科技创新与创业竞赛情况,是衡量创新创业绩效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激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训的有效方式。近两年,包装工程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指导下,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和创业竞赛活动,包括挑战杯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包装结构设计、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和济丰杯运输包装设计创意大赛等竞赛活动,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30余项,学生在竞赛活动中锻炼了科技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创新创业素质,为将来可能的创业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应用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初见成效

经过多年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改革,逐步摸索出一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东北乃至全国包装、印刷行业培养了大批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部分毕业生考取了国内外名牌学校的研究生继续深造,部分毕业生被国际知名企业录用,在短时间内成为用人单位的技术骨干,还有部分毕业生成为各级、各类组织机构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很多企业反映我校包装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工作中能吃苦耐劳,业务水平提高较快,协作精神较强,为企业的发展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来,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创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4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2

1.创业教育理念观念落后

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这样几种落后的理念和观念:政府包办论,认为创业教育是政府的事情,政府机关为主体提供钱粮政策学校包办论,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学校的事,学校可以包办一切;解决就业论,急功近利地认为创业教育就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等;企业创办论,认为创业教育仅仅是教会学生怎样创办企业或公司,受益面很窄;第二课堂论,认为创业教育就是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创业类社团、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这一系列的落后理念和观念,导致了创业教育主体不明,活动目的不清,最终使得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学习脱节,难以形成合力。

2.创业教育目标定位不清

大多高校仍将创业教育定位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补充,学校创业教育仅仅是就业指导的一个分支,既无专项经费也无专人指导,其教育内容单纯是创业方法和途径的教育;有的认为只有求职能力弱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才需要创业,将创业弱化为毕业生谋生手段和提高学校的灵活就业率的方式;更有甚者认为,创业教育是国家由于经济压力大、就业环境不好,为了甩包袱而让大学生去自谋职业一种教育形式。这些有关创业教育的定位都是不科学的。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指出,创业教育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

3.创业教育网络化联动机制不畅

近来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创业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大家认识到创业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但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政府、市场、学校、社会和个人还没有真正联动起来,没有有机融合方方面面的优势共同服务大学生创业。目前还缺乏健全的全民创业配套制度、常态的长效机制和学校、企业、行业、政府、资金支持的多方联动机制。具体表现在:各方对创业教育重大问题联合攻关的协作联动不畅;高校之间创业教育联动不畅;高校创业教育与政府的政策扶持、资金投动不畅;高校与企业项目合作、技术推广等联动不畅;各方在资源整合、工作交叉、人员合理利用上联动不畅。因此,需要真正构建集学校、企业、行业、政府、资金支持为一体的创业教育立体网络化联动的有效机制。

4.创业教育利益风险分担不明

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多方联动,但是由于利益和风险分担的职责不清,导致在具体工作中相互推诿。具体表现在参与创业教育组织的人员可能来自不同单位,他们代表的参与协同的各单位利益诉求和追求目标不尽一致,很容易诱发矛盾和分歧。如政府需要社会稳定经济增长,企业需要经济效益,社会资本需要利益最大化,高校需要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等,这些利益分割问题制约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其次是创业风险往往被美好的成功创业案例所掩盖,大家往往只看到创业者成功的一面,而忽视了风险的存在。因此,创业教育组织各成员间需要根据职责合理承担风险,避免将风险直接嫁接在创业个体上,使得创业教育有风险机制的保障,让创业成功的小概率事件发挥其无限的覆盖作用。

二、构建基于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新模式

1.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体系

一要更新大学生创业教育观念。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紧紧围绕培养善于创新、敢于创造、勇于创业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密切结合专业特点,努力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构筑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创业实践技能,全面提升大学生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创新素质,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有效发现机遇、把握机遇、成功创业。二要建立大学生创业能力锥状体模型。该模型由大学生创业所需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应变能力、自控能力、领导能力、创造能力、策划能力、营销能力、理财能力和机会能力11项能力构成。其中,处于锥状体底层、覆盖人群较宽泛的是通识能力,包括趋于隐性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和自控能力;居于锥形体中间的是以领导能力、创造能力、策划能力、营销能力和理财能力5方面显性的专业能力,这个层面的五边形面积较小,覆盖人群相对较窄;在锥状体顶端、引领创业活动方向的是机会能力,这表明在各项能力的基础上,必须把握机会且优先行动,最终实现优质创业。创新协同创业教育体系就是要以创业能力锥状体模型为基础,以通识能力和专业能力的两个锥度体建设为依托,以大学生自身发展诉求为出发点,潜心基础,精心谋划,提高大学生获取机会的能力,当机会出现时一举实现成功创业。同时大学生创业教育需着力打牢创业基本知识,培育创新意识,强化创业实训,谋划创业项目,为大学生实现成功创业增添内动力。

2.构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1)差异推进,协同创新,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一是提升创业通识能力,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在大学生创业通识能力提升阶段,强化高等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协同,有效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协同人文社科类相关学院,开办创新管理”“创业理财”“大学生创业实践等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协同教务和团委等部门,设置课外创新学分;协同教务、学工、科技和物资等部门加强创业通识能力实践课程的建设。二是提升创业专业能力,整合实践实训资源。在大学生专业能力提升时期,需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协同,有效整合各类实践教育资源,搭建各类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协同学校和人社部门成立创业学院,建立起创业实践可配置、可视化、可交互的实训模块;协同学校、社会创业培训指导机构、科技部门等组织,重点构建SYB创业实训平台。三是提升创业机会能力,整合社会环境资源。协同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和各类产业园,分类引导有市场潜质的创业项目深度孵化;协同风险投资机构,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筹措资金;协同政府相关部门,为大学生争取、落实各项创业优惠扶持政策,为创业项目提供快捷的一站式服务。

2)层级推进,资源整合,打造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载体

遵循大学生创业的基本规律,以创业实践基地为主体,构建以创新创业活动创业训练营创业实习基地创业实践基地为主线的创业实践链,有序推进,环环相扣,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建立创业教育载体,培育创业知识。需加强建设创业能力为主的课程如创新管理、创业理财、大学生创业实践等基础专业实践课程。成立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设置课外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引导学生参与学校认定的各类学科竞赛、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统筹大学生素质发展特别是创业发展活动。二是打造创新训练载体,培养创业精神。将专业知识、创业能力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实践教学使联通学校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训得以实现。创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在工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提升工程实践能力。三是创新模拟实训载体,提升创业技能。以各级大学生挑战杯赛事为牵引,通过立项支撑,构建起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参赛的创新创业教育模拟竞赛体系。引进ERP模拟沙盘系统,打造创业训练营”“网络创业一条街等平台,为学生创业的个性化发展提供高效模拟实训的机会。四是运行项目实验载体,选育创业项目。多媒介立体推荐大学生优质创业项目信息,引导大学生提升创业层次。全面培育大学生创业项目,通过组织学生按照真实企业创办流程,模拟企业运营全过程。组织创业导师通过评审将可操作性强、效果优、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引入各类园区进一步孵化。

3.完善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体系

协同社会各界,全力为青年大学生创业服务,着力构筑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Center)、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基地(Base)、大学生创业学院(Department)三大核心阵地,最终打造大学生创业CBD,建立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一是打造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争取人社、经信等政府部门提供政策资金,重点为创业青年提供信息交流、资金对接、导师指导、项目推介等服务,开展青年创业BRT、青年创业融资风险池(由政府出资,以基准利率贷款帮助大学生创业)、青年创业导师“1+1”、大学生创业项目会等活动,打造以集聚创业青年和对接创业资源为主要功能的核心枢纽。二是建设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基地。依托高校的大学生创业实验室、工作坊、一条街等阵地,建立大学生创业苗圃,辅导大学生创业项目入圃加速培育;引进社会专业项目孵化机构共建创业孵化基地,作为省市级创业孵化基地,享受扶持政策,指导大学生创业项目加速成长;引导具备产业化条件的项目进入产业园区加速发展,实现对大学生创业项目从育苗、孵化到产业化的全过程服务。三是开办大学生创业学院。协同人社部门提供创业培训资金,由高校免费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入门、成长、加速三个层次的创业培训课程并穿插创业典型事迹报告、创业考察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凝聚、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四是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做到高校与政府共建的创业园获得政府经费扶持或各级荣誉利益共享,做到高校和风司扶持大学生创业收益获得利益共享,做好风险投资公司、担保机构、高校或政府、创业大学生之间风险防范预案工作。通过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的建立,更好地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

4.协同创新,解决创业瓶颈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3

我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出既有专业素养又有创业思维的学生,让他们具有现代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拥有创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娴熟的网络传播技能和新媒体编辑技巧,能够从事新媒体内容创意策划和新媒体营销传播工作。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跨学科的课程体系设计,并将创业的理念融入到专业教学中。

2课程设计

根据我校面向国内业界、学界的需求,并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同时结合学生生源特点和接受能力,我们对以下两个方面给予格外重视: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强调跨学科开设课程;学生的专业实践环节,强调开门办学、与业界合作办学。

2.1理论课程设计

在设计理论课程时,我们将课程分为专业教育课、专业选修课和创业类选修课三个模块。专业教育课包括内容策划/创意/制作、传播/推广/营销和网络舆情监控/分析/预测三大块课程。内容策划/创意/制作这部分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平面设计、网站制作、视频拍摄剪辑、动画制作、新闻稿件采编等技能,这类课程一般要求学生做出作品。学生掌握了技能、做出好的作品后,教师一般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传播/推广/营销这部分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在新媒体中进行传播和营销的方式方法,包括电子商务、整合营销传播、互联网运营案例解析、市场营销与品牌管理等课程。这类课程希望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直至能够参与一个真实的项目。网络舆情监控/分析/预测这部分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用专业的眼光和方法分析网络热点事件,预测发展态势,并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这类课程目前国内开设得很少,我院当前开设了网络舆情概论和网络舆情案例分析等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从调查问卷的制作、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直到舆情报告的撰写,学生都要掌握。专业选修课主要是新闻传播类的平台课,包括传播学概论、媒介传播史、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传媒伦理与法规、创造性思维、媒介文化评论、传媒人礼仪、传媒经济等等。这类课程帮助学生了解新闻传播学科的整体面貌、主要研究方向,培养学生的传媒素养。创业类选修课包括创业学、市场营销学、创造学、商务谈判等,让学生了解若要创业需要具备哪些知识。

2.2实践环节的设计

在创业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实践环节是帮助学生熟悉创业流程、掌握创业技巧的最好途径,也最难把握和最为复杂。实践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很好地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在设计实践环节时,我们制定了三个实践平台,即课程内部模拟、校企合作平台和参加创业大赛。

1)课程内部模拟。课程内部模拟是围绕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教师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来创建教学情境,学生进入情境参与到模拟的创业项目中,亲身感受各个岗位的职责,在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动脑与动手结合,构建学生自身的创业知识体系。

2)校企合作平台。根据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选择适合的企业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实际参与到创业项目中来,让学生获得直接的创业经验和创业信息。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专业能力等开展多层次的项目活动,如参观企业、商业访谈调查、创业计划竞赛等。实践时间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兴趣、需要、学习速度和计划进行选择,实践空间可以在教室、校园,也可以到企业。

3)创业大赛。我们一般鼓励学生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创业大赛,并由专业老师带队指导。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创业知识的习得和创业能力的养成情况,又可以扩大大学生的创业知识领域和创业背景,丰富创业知识,积累创业经验。这三种实践方案的实施参照表1的实践量化指标,旨在促进学生多参与本专业相关的创业项目。

3师资配备

高校要成为培养创业型人才基地,必须培养和造就能适应创业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为了满足要求,我院提出了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通过几年的努力,初步建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适应发展的专业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数量上、质量上满足学院教学工作及事业发展的需要;重视并做好专业带头人及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聘请一批有成功的企业管理经验并具备较好的教学能力的兼职教师和专家,构建兼职教师网络。目前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6人,其中正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5人;其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4人,硕士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100%。业界兼职老师有4名,都是南京知名媒体工作多年的资深媒体人。学院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业界实习交流,与业界兼职教师相互学习,旨在打造一支既有较深理论造诣,又有较强业界实践能力,既懂教育教学管理,又有较高科研水平的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

4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4

传统的高等教育,更多地偏重学生的理论教育和公民素质的培养,传授的主要是通识知识和技术,即便有专业分科,距离实际应用也尚有距离。这种高等教育体系很难满足企业在深度上对专业技能、实际操作水平的关注,以及在广度上对综合能力、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高等教育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也存在不足,知识传授与社会进步、理论与实践错位脱节等,以上因素的存在,使得一些大型企业开始思考如何按照自己的需求,量身打造属于自己的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大学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当然,除了培养符合自己要求的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的原动力外,企业大学所承载的价值与功能还有很多。

推动企业战略调整、促进企业转型跨越升级,并在此过程中具有媒介管理层与普通员工的沟通作用。一方面是企业如何规划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路径、发展模式,以适应当前环境的要求,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企业的发展意图和愿景必须传递给企业的员工,让员工与管理层在认识高度上充分接近,形成合力。另一方面,企业需要不断地转型升级,提升产品质量,开发符合市场要求的新品类,乃至制造新的市场需求,对产业结构进行再调整,对内部成本进行再控制,对管理方式进行再优化,驱动企业寻求新的路径和发展方向。企业大学通过对高级管理层进行培训,使高级管理层清晰发展环境及发展趋势,驱动变革内生动力,并为之寻求变革方法与路径,带领企业前进;通过系统化、持续性的员工培训,在组织器官层面提高员工的全局化视野和适应能力,推动员工对转型与变革的深刻理解,以减少阻力。企业大学在此过程中,充当了恰到好处的桥梁纽带作用。

为员工、中高管理层提供职业上升通道,培养员工、管理层对企业的忠诚度。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普通员工除了对物质具有一定要求之外,在精神层面也向往一定的上升平台,来实现某种程度的心理自恰。企业如果希望留住优秀的员工,除了必须的高薪之外,还要多提供素质和能力培训资源、规划职业发展路径、搭建职业发展平台。中高层管理人员是带领企业前进的火车头,更是企业大学主要的培训对象,通过特定的课程设计,有助于不断挖掘中高管理层的领导潜质,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源源不断的符合要求的管理梯队。企业大学能够提供专业技能、综合素养方面的持续培训,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

作为企业软实力的一部分,企业大学能够彰显企业的良好形象,传递出企业发展有序、管理规范、前景长远的外部印象。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体,在参与经济交往的过程中,自身的形象格外重要,这种无形的形象与企业的信誉、实力息息相关,并能够在特定情况下转化为有形的资源,助力企业持续发展。企业大学的存在是对企业的一种有力背书,传达出企业运转正常有效、内部管理规范有序,不仅注重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也关心人的发展,为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增添人文魅力,增加了合作的可信度和美誉度。企业大学还有利于构建企业内部文化,促进内部和谐。当今社会,文化逐渐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生产力,文化所蕴含的隐形力量可以增加企业内部活力、提升员工素质水平、融洽内部关系、畅通沟通渠道。企业大学所营造出的文化传播氛围能使员工的思想境界无形中得以升华,企业的价值观和发展规划更容易得到贯彻执行,也更容易形成内部合力,激发出动力。

二、企业大学对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启示

1.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启示

企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高等教育,独具特征。从参与者来看,学习者、教学者都是生产实践者。企业大学的学习者,一方面是具有相对成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另一方面作为生产实践者,具有较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深刻的实践感悟。教学者主要来源于有着丰富经验的高级管理人员、业务专家、技术骨干,也与生产实践紧密关联。从企业大学的教学活动过程看,教与学杂糅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更倾向于实践。企业大学的课程体系设置围绕具体的实践要求展开,比如,具体的生产实践问题、具体的管理问题、具体的项目研发,带着问题进行知识的生产与传授。企业大学的学习目的,也是为了解决和改善生产实践问题。生产实践也是检验、评价学习成效的最有效的途径,从而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效。与此同时,企业大学所拥有的先进的教学手段、真实的案例资源等,是培养应用型高端人才不可或缺的,保障了知识的创新、传承与应用,更贴近生产实践。因此,传统的高等教育可以在两个方面借鉴企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开展交流学习、互派委托培养、具体项目合作等方式,使高等教育能够深入生产实践一线,直接面对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生产、管理等实际问题,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具体结合起来,增强教育的可应用性,避免知识落后和知识脱节。第二,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对课程体系进行全新的规划和设计,根据培养方向的不同,将实践应用型与理论学术型进行适当区分,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进行专业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具体需求。第三,高等教育主管机构,要加强对高等教育机构的指导,将更多的教育资源向高等职业教育倾斜,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要的学生,提高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

2.在创新学习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启示

企业大学为学员的学习提供了立体多元的综合体验,着力体现在全程、全面上。在学习内容方面,涵盖多个方面、多个领域:适应岗位要求的素质培训,如岗前培训、资格培训、晋级培训以及轮岗培训;更新技能、提升水平方面的培训,如前沿技术操作的培训;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类培训,如团队协作能力培训、突发应变培训、创新能力培训、人文素养及健康类培训。既有大众化的一般培训,也有面向个体差异的个性化学习;既有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培训,也有关于先进知识、服务创新等方面的学习;既有企业战略决策、经营管理方面的学习,也有关于学员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在教学形式方面,企业大学不拘一格,除了一般的面对面授课单向度传播,还根据生产实践的要求,拓展了案例分析、角色模拟、沙盘推演、远程协作等方式。企业大学积极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真实的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高等教育发展可以借鉴企业大学的有效经验,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尝试多种教学方式,辅之以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

3.在创新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启示

企业大学的学习者以在职的员工为主,年龄跨度较大、学习基础程度不一,学员组成结构更加广泛。随着工作岗位所需知识的急速更新和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企业大学更加重视学员的学习能力、应变能力、抗压能力、迁移能力、可持续任职能力的培养与塑造,教育的能力需求结构得以扩展。在教育的组织结构方面,企业大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在组织结构上也遵循了生产实践逻辑,确保其提供的教育培训服务能与企业不同的生产部门、生产环节紧密相扣。企业大学拓展了高等教育的功能。企业大学以职业培训为主导,旨在通过该种形式的人力资源开发,满足企业的整体发展需求,回应生产实践的真正诉求。在促进学员适应岗位需求的同时,不断拓展学员的能力范围,使之成长为专业技术能手、行业专家或者更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在知识生产与发现方面,企业大学利用独特的优势,通过生产实践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加工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转化为新的知识体系,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素材和营养。企业大学的教育结构与功能,可以与高等教育特别是传统大学教育互为补充。在教学方面,通过与企业大学合作,高等教育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企业所需要的能力要求;更注重专业学习与生产实践的关系,专业素养与通识素养的统一;通过师资互换、交流、共享,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要求,满足生产实践的具体要求。在科研方面,通过与企业大学合作,可以发现生产实践中的迫切要求、技术演进趋势,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还可以校企合作,整合研发资源、科研力量,共同研究重大科研课题,提高科研的质量与效率。

4.在创新高等教育体制与机制方面的启示

企业大学自成立以来,不断融合产、学、研、教之间的关系,贴近生产,服务企业,事实也证明这种交互关系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符合知识生产、传播、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越发显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这种与生产、实践相融合的体制机制值得高等教育借鉴和吸收。借鉴企业大学的成功经验,高等教育实现创新发展,需要不断优化组织大脑,开发自助式知识生产服务。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5

在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指导学生怎样创办企业,以及培养学生在创办企业时必备的一系列素质和能力,其中存在着几个误区:

1)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就业教育的一部分。

许多高校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通常是对政策与形式的分析,对创业中最重要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还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

2)创新创业教育只针对那些想开公司的学生。

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一般都是以讲座、规划大赛和社团的形式展开的,参加的也一直是一批对创业非常有热情的学生。但真正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但只有极少数人的参加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教育效果并不乐观。

3)创新创业教育是教学生怎么赚钱,与他的专业背景无关。

在我国,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校级公选课,统一进行授课,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讲述的内容都是一样的,缺乏针对性,没有将学生所学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不明所以,觉得这种教育方式在以后也不会对自己有什么帮助。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必要性

要使创新创业教育真正的对学生起到作用,必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1)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

大学生一般都是以自己专业知识为基础开始的创业之路,在需要人才的社会,大学生也深深认识到专业知识才可以帮助自己发展事业,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创业的成功。所以将专业教育作为基础,让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从而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是高等院校改革发展的趋势。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看到了现有教育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只有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的人才。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路径探究

1)培养专业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思维。

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起着重要衔接作用的是教师,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部分的知识都来源于教师,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也会认真对待并及时完成。然而由于很多专业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认同感,使得本专业学生也对此了解不多,只有商学院、管理学院等商务应用性较强专业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程度上的认同。所以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将专业知识与创业知识相结合,找到两者切合点,适当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并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对待。

2)建立培养人才新方案。

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属于新兴课程,属于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感觉陌生,在学校的根基比较薄弱,不易得到关注。因此,要及时为创新创业教育建立规章制度,设立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有倾斜的新育人方案。

3)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6

()没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语文和现实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在语文教学活动和语文教育中,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文知识。但目前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基本上还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沿袭,对课本过分依赖,没有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有效联系,课堂教学环节的局限性很大,对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了一定的阻碍。

()缺乏灵活的教学内容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职业院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所以,语文教学内容应有别于高中教学,应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而事实上,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实践往往和普通高中一样,有着相对一致的评价标准。在教育方式上也是大同小异,没有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导致学生走向社会后不能很快地适应生存环境和未来的工作岗位。

()不能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在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下,教师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依然是灌输式,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能力起到的是制约作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一些教师尽管对学生地位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但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这种情况在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中具体体现为:教师不能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无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职业院校语文教育的创新策略

()加强语文教育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对语文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进行创新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可分为两个部分,即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其中,课外教育可以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现实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所以,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大语文课外教育的创新力度。为了进一步扩充学生的课外知识量,可开展灵活多样的活动。例如,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周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优质的课外读物,包括人物传记、励志类书籍等,在提高学生课外阅读量和拓宽知识视野的同时,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了有效创新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使语文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语文教师应努力寻找创新突破口,进一步改革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可在语文课堂上引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和图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到《科学是美丽的》一文时,仅仅借助于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往往缺乏足够的表现力。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呈现图片或者视频短片,对同一内容进行鲜明而生动的表达。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引导学生搜集与魅力科学相关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其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加强互动,对语文教学的导入形式进行创新为了活跃语文课堂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在课堂上穿插更多的互动环节。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启发性和引导性的作用,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阅读,使其与各类新鲜的事物接触,表达自己的观点。良好的切入角度是课堂导入的前提。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导入形式的创新高度重视,并与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充分结合,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导入形式,如纠错导入、鼓励导入、轶事导入、情趣导入、课件导入和疑问导入等,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听觉和视觉的愉悦,从而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其学习热情。例如,在讲到《赤壁之战》一文时,课间导入材料可选择《三国演义》的部分片段,这样既可以有效扩充教学内容,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突出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加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的方面,应培养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使其能够准确把握对方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在说的方面,要求学生在公共场合能够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同时,要求其用语有分寸,说话得体。在职业教育中,应充分重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毕业后,职业院校的大部分学生都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所以,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口语交际训练中,语文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明态度,同时,通过模拟一些面试和应聘情景,加强学生在洽谈、采访、导游和推销等方面的练习。

在读的方面,要求学生用流利和标准的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从而能够将文章内容融会贯通,切实领悟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在写的方面,要培养学生养成规范、工整地书写的习惯,并能用书面语明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尤其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在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中,应用文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应用文写作训练应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坚持写作的应用性和社会性的原则,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合同协议、计划总结、自我介绍等应用文的写作,为将来的择业做好准备。这些最基本的交流能力,实用性非常广泛,既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语文素养,也是其今后学习的基础。

三、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7

 

在当今互联网泛媒体趋势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传统出版社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走数字转型和融合发展之道成为出版社发展的必经之路。传统出版社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资源优势是出版社的编辑队伍,这直接决定了出版社产品内容的优劣。融合发展时期,编辑除要具有传统编辑技能外,还要具有新型出版理念并堂握新技术。也就是说,除具有学科专业知识、编辑专业技能和素养外,编辑还要学习新闻出版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和政策,了解大数据、云计算、数据库、二维码、学习平台、知识付费等新兴出版相关知识。教育出版社的编辑,要时刻关注教育界的最新政策和发展趋势,关注考试改革、教材变化、课堂实施等教育信息,考虑如何为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提供创新性和个性化的出版服务。出版社和编辑都应该顺应出版业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提高认识,转变思路,加强学习,勇于创新,敢于实践。

2. 重视平台建设及互联网技术支持

融合发展重在开放平台、聚合工具、聚合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技术引领,另一方面要坚持内容创新圈。大象出版社引进了多种先进的服务平台和系统技术,如基于移动互联网的ADP5数字出版与学习平台、大象e网络服务平台、智慧题库系统、数字教材系统、教辅增值服务系统、教师备课资源与培训系统、考试与教学测评服务系统等数字产品体系。其中,考试与教学测评服务系统的搭建很好地体现了数字教育与传统出版的融合发展。这一系统主要包括高考模拟考试与适应性考试、初中学业水平测试、教育水平测试与评价,同时支持各类职业教育技术资格考试,能实现快速网上阅卷、统计分析、错题诊断、试题推送等功能,还能对学生、班级、学校及区域进行大数据分析,为教学与学习提供个性化服务。

3.创新融合型管理流程

数字出版的本质是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融合发展过程,要想这一过程能顺利实施,出版社需要具备科学合理且具有可行性的管理流程。《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探索和推进出版业务流程数字化改造,建立选题策划、协同编辑、结构化加工、全媒体资源管理等一体化内容生产平台。

大象出版社多年来积极致力于出版转型和融合发展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在全社推广使用云因编务管理系统,选题申报、发稿、图书设计、图书校对、稿费管理以及图书入库、库存、销售等出版业务流程都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另外,在考试与教学测评服务系统项目实施过程中,大象出版社在外部合作和协同发展方面完善了融合发展管理流程,从前期的命题、组卷、评卷到中期的编辑、排版,到后期的考试、改卷、评卷,都制定了良好有效的管理程序,能够满足出版社融合发展的需要。

三、 结语

在党的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担负传播社会文化责任的教育出版机构,理应有更强的文化自信和责任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不移地探索实践出版融合发展之路,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上,要有创新的使命感、责任感,用创新来引领融合,加快融合速度,提高融合质量,积极应对读者需求出现的新变化、新情况囚。教育出版社应增强互联网+文化+服务的发展理念,在新时代中坚守文化教育阵地,lily应社会发展潮流,发扬工匠精神,做好新时期的出版工作。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8

关键词:创业教育;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本文为2012年度江西科技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应用工程立项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121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人文思想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

收录日期:201419

一、主要概念的厘定

(一)人文思想背景的内涵。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的时代应赋予其不同的内涵。迄今为止,它应大体被划分为西方人文精神、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三大类。人文精神是平等精神、群体精神与自由精神的综合。做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交相辉映,是当代创新教育的主题。只有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生长,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的真正进步。科学精神的内涵是求真、务实、创新,人文精神的内涵是求善、以人为本,二者具有统一性。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和谐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属科学教育的范畴,人文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级科学与人文相和谐的教育。科学知识有人文精神支撑,将会更加自觉;人文知识有了科学内容融合,将会更加完善。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创新(innovation)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奥地利经济学家熊(J.A.Schumpeter)首次提出。创业是指通过寻找和把握机会,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并通过市场创建成企业或产业,从而实现企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创业教育可以这样界定:一是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二是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1991年在东京会议的报告中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它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更强调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它被誉为是继文化教育、技能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亮点和必然选择。

二、高等教育人文精神的提出与传承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以人为本是人类所有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单一,教育形式过于呆板,文理分离,推行比较狭窄的专业教育,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受到很大局限。受历史传统的影响,人的片面发展和专业化发展突出,片面地强调科学教育或人文教育,以及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功能、教育培养模式、教育方法的单一,导致大学生学校教育的实效性降低。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另一方面,大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要内容。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施的是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源。作为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来源的创业教育起源于美国。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起步早、发展快,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起步阶段,以传授创业知识为主要内容、课堂教学为主要方式的谋生型创业教育;发展阶段,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性创业教育;成熟阶段,转而注重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开拓精神。形成了三种教育模式,即以课堂教育为主的专业化教育模式;高校、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高校、企业、政府相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做法,即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通过创业竞赛和创业项目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建立一个有力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这些构成了创业教育的异域风景线,是我国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础,也为我们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借鉴。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教育部和一部分高校纷纷推进创新创业教育。1998年清华大学最早提出创业竞赛计划,复旦大学为此还拟制了望道计划2002年创业教育在我国正式启动。以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9所院校确定为开展创业的试点院校。2003年教育部举办了第一期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会,2006年召开全国科技大会。2006年的两院院士大会、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均提到创新型国家战略。2008年教育部通过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了30个创新创业教育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目前,国内高校创业教育有四大模式,部分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教学机构。以上措施均是在创新理论下进行的教育尝试,他们或多或少地适应时展的需要,暂时满足了市场发展的需要。

四、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很多高校都以不同的形式和程度在积极探索和开展创业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来说,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管理者的认知偏差。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的三中心的教育思想,当前在我国高校仍然根深蒂固,许多高校管理者忽视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视和培养。

2、社会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我国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因此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统包统分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这种就业教育思想和观念至今影响着人们,家长们并不鼓励、支持自己的孩子走创业之路,对创业从心理上有抵触感,认为稳定才是生存之道,否则就是在荒废学业,不务正业。

3、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缺乏。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之所以没有广泛地开展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缺乏对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创业教育系统理论比较薄弱,诸多理论问题还没有厘清和解决。一方面对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内容缺乏深度;另一方面进行理论研究的方法比较单一,目前对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大多是定性的研究,极少用到定量的方法,更缺乏实证研究,这就使得研究仅仅停留在表明的泛泛而谈。

4、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滞后。创业教育课程是开展创业教育延伸,承载着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但目前我国创业教育课程资源比较贫乏。有的尽管开了,也仅停留在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层面上,至于如何将创业教育思想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创业素质,根本无法在校园内形成气候。

5、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是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创业教育成功与否与教师的水平息息相关。从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情况来看,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创业教育面临最大的瓶颈。创业教育学跨越学科较多,综合性和实践性最强,因此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目前,我国高校从创业教育研究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传授和创业教育实践指导,基本上还未形成专业的师资队伍,师资力量十分匮乏。

6、创业教育环境不完善。创业教育环境既包括校园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是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保障,其中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创业教育的进程。创业教育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不止是学校行为,还应是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共同行为。由于缺少鼓励高校开办创业教育、支持学生进行创业的法律依据,大多数高校还没有设立创业教育专门管理机构。

7、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分离。受历史传统的影响,片面强调科学教育或人文教育,以及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功能、教育培养模式、教育方法的单一,导致大学生学校教育实效性降低。随着大批民办高校的出现,过分强调创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出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分离的现状。

五、促进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形成和推动创业行为的内驱力,是产生创业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

(二)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培训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积累市场和社会经验,在实践中锻炼本领、增长才干,客观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发现自身的不足;有利于大学生正视自身价值,增强服务社会的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大学生真正了解市场需求,激发他们在现实社会中寻找创业项目和创业机会,为其顺利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最终取决于教师。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修养和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质疑精神、思考能力的学生。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加强创业教育方面的作用,精心设计全程化职业生涯辅导实施方案,设置创业教育内容,按照不同年级开展有针对性、分层次的指导。

(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一,建立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教育课程;第二,开设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课程。

(五)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环节。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和参加创业实践。学校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创业基地,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

(六)启动专项经费,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以大学生创业基金等为依托,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创新创业类项目,经过专家评审以及答辩,对于优秀的项目予以经费支持并精心指导。

(七)营造科学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学术氛围和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例如开展一些人文素养较高的学术讲座,举办校园科技节、文化艺术节,举行诗歌朗诵大赛、辩论赛,开办人文沙龙、文化艺术展览、文化大观园等文化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陶冶情操。

主要参考文献:

[1]DonaldFKuratko.TheEmergenceof EntrepreneurshipEducationDevelopmentTrendsand Challenges[J].2005.

[2]邬大光.我国民办教育的特殊性与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07.1.

[3]陈廷柱,姜川.阿特巴赫教授谈中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J].大学教育科学,2009.2.

[4]杭永宝.当前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14.

[5]刘霞,孙汉中,张莉莉,丛茂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综述(1999—2009[J].文教资料,2010.11.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9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创业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5.086

2015年全国人大会总理工作报告中,总理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之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逐渐被提升到我国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层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这一教育的核心问题,必须贯穿于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的始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为我国培养社会主义创业人才。因此,高校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应该不断推进二者的融合。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最早起源于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始是则是以1970年美国普渡大学召开的创业学术会议为标志。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揭开了我国高等学校就业政策改革的重要标志。1998年,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中第一次对高校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校创业教育进入全面的探索时期。直到20155月,国务院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我国大学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措施。同年,6月,在教育部召开的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视频会议上,再次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在高等教育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创新创业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也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和新机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素质的过程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途径。推进二者的融合不仅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抓手,也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和途径。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教育融合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融合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中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较高的素养,强烈的意识还包括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而对于这些素养、意识以及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思想保障。

但目前,仍有很多高校存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脱节的现象,仅单纯的从专业知识和理论课程的角度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部分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偏重理论,缺乏实践和体验式教学环节,教育更多的还是停留在面上,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实际需求中来。再加上高校中负责思政理论课教学管理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管部门的不同,使得二者之间不管是在实际管理中还是在理论授课和实践中都存在脱节的现象,缺少整体统筹,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待创新,教学改革有待深化

近年来,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国内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进行了探索,但就整体而言,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改革还没有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首先,当前高校在教学方式上还主要停留在理论灌输上,进行填鸭式教育。填鸭式教育在授课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不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理解,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再加上思政理论课更多的是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容易造成授课方式和内容的单调,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学习态度消极、被动、缺乏兴趣。

其次,授课内容过于单调。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还是以课堂授课为主,其内容多来源于教材。由于教材的内容较多,主要内容以理论为主,如果课程教学完全按照教材内容,就使得课程内容过于单调和空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内容来源于我国历史和我国近现代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具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和理论创新。只有将这些内容与当前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相联系才能够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

2.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少对大学生主体意识教育

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但是现在部分大学生主体意识较为薄弱。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过多地注重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了对大学生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导致了大学生形成了一种你教我学的传统被动的学习模式,缺乏自我探索的意识,一味地认同教师教授的知识和理论,缺乏怀疑精神。这样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缺少了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限制了其创新思维的发挥和培养。

2.4缺乏完善的师资队伍体系

创业教育是一门根据社会市场需求而进行市场开发的一门学科,对教育工作者也有更高的要求,需要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当前高校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任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体系大多由从事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从事过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的教师构成。在教育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创业教育的实用性,缺少对学生思想层面的教育和培养。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团队在创业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甚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更加了解大学生心理素质以及创业时的心理活动特征,并且在帮助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的经验中,他们有着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和品德方面的丰富的研究经验。因此,现阶段我国创业教育的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途径

3.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最新理论成果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若要实现这一重任,必须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紧密结合,摆脱空洞化、教条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时代课题,要想实现其高效、高质量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的,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进来,在教育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最新理论成果,才能够不断地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为其顺利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同时,二者的融入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另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是相通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扩充和发展。

3.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

首先,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大学生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活跃在大学生教育工作中的一线人员,必须要不断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转变教育观念,要改变我教你学的教学模式,明确是教学的中心,将学生引导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不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灌输,而是要与学生一起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断启迪学生思维,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果。

其次,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人才竞争是当今国际社会竞争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工业能力。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在高水平、高层次创新性人才方面还非常缺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要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建设,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最后,利用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校园文化氛围包括学校的价值观念、传统校训、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等等,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规范、激励作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作用,是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10

论文关键词:创业教育;毕业设计;改革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成为世界第一。然而,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毕业设计形式比较单一,毕业论文仍是最普遍的毕业设计形式,毕业设计不仅能综合检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效果和水平,也是对已有的教学环节的扩展和深化,更是检验和发挥学生创造性、开展创新活动的试金石,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但毕业论文的规范形式均为单一的学术论文,其考核片面注重学术性而忽略实践性、应用性,不但强化了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业教育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改革,将创业计划书、营销方案等综合实践成果纳入毕业论文的范畴,有助于改善这种单一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也更符合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创业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到毕业设计中显得意义重大,可实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改革。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发展

当代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信息为载体,知识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所谓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必备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等基本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就是高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中对创业教育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所持的一种认识。198912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这一概念。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开展了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中国、日本等九个国家参加了这一项目。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早在1991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了六省市布点研究和实验,极大的加速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尤其近几年各个高校都大兴创业教育,很多创业教育思想与理念得了到广泛传播与深入。

二、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1.创业教育理念发展日趋成熟,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形式已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2002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南京经济学院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拥有了很广阔的发展土壤,其发展规模与空间相当广阔,与此同时,很多创业教育理念发展也日趋成熟。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育期间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环节,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专业背景,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如较强的创新能力、强烈的市场意识、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这其中又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社会需要的是以创新精神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形式都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采取多样化与多元素的毕业设计形式以满足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不同的专业具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的形式上也应该具有其专业特性,实现毕业设计形式与专业理论的有效接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所以目前很多院校都将这个专业的毕业设计确定为单一的毕业论文的形式,缺乏新意。在毕业设计中,如果全部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一是限制了学生的选题范围,二是很难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形式单一难免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已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采取单一制的毕业论文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很明显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专业特性,市场营销作为一个社会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对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创业教育理念下,要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进行改革,实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如市场调研、营销策划案、商业计划书、促销方案、STP策略应用等形式,突破单一制的论文形式,以实现毕业设计与专业特点的结合,这也完全符合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毕业设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形式,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实现因制宜。

3.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具备新的评价标准和制度保障

创业教育理念下,要求毕业设计形式必须多样化并附之新的评价标准与制度,以有效实现对其的监督和支持保障作用。任何新的毕业设计形式的出现都应该拥有完善的评价标准予以评判与监督,确保毕业设计过程中立题规范、审题严格、选题不重复、评价公平。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实行层级领导负责制,对选题、过程管理、成果评阅、答辩评价、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时间安排、质量评价、分工负责等都提出了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新的制度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多数导师对毕业生的指导仅仅局限于书面文字的形式,很少有实践操作性的指导,究其原因一是观念上的因素,二是制度保障体系没有跟上。在创业教育理念下,不仅要更新传统的毕业设计理念与形式,也需要很多新的制度保障体系予以支持。

转贴于  三、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的思考

1.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指出: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抄袭剽窃现象严重,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缺少新意,独创性差。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形成也需要相应理论基础作为后盾,在制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专业基础要求以外,还应提高创业教育理念基础的要求,有效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理念与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理念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影响是全程的,从最初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答辩评价。每一个环节都应加入创业教育的理念,更加全面的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因此,应该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2.建立三导一体模式的服务和管理体系

所谓三导一体模式就是在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领导督导,毕业设计导师指导,班级辅导员引导为一体的,层次分明但又层层相扣的服务与管理体系。作为毕业设计改革的决策者,学院领导除了要在过程中不断深化创业教育理念以外,还应督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不仅仅是毕业设计结束时的评价监督,更多的是过程监督,学院可以分设不同督导领导小组,针对不同的专业和毕业设计类型进行有效的督导,确保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导师的指导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对专业知识的指导,是指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指导;另一层是创业教育的指导,包括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指导。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后者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遇见困难或者疑惑时,导师此时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具体的实际操作类型的毕业设计,导师可以提供很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案,确保学生高效、高质、完整的完成毕业设计。通过专业导师对选题的适当控制和引导,加强过程的监控和指导,使毕业论文(设计)真正达到训练目的,不会成为流于形式的鸡肋。辅导员是与毕业设计者关系最紧密的一层,他们更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创业教育理念,实现专业与创业教育理念的对接,引导学生选择更加合理的毕业设计类型,制定更加科学的毕业设计方案。领导督导、导师指导、辅导员引导,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水平评价进行全过程的服务与管理,而且这种服务与管理具有开放性,更能发挥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全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实施对施教,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

主要包涵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结合;二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主要目的就是根据不同的专业特性采取更适合专业本身发展的毕业设计类型。创业教育的内部运行规律与一般教育的内部运行规律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创业教学理念时,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生源质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5]施教就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采取合适的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与创业技能,这样有助于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水平。因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适当添加创业教育的课程,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很多,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教学,还应该开展更多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创造与创新能力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发挥自我创造能力,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与创业教育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11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全纲(1971-),男,江苏句容人,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副教授。(江苏 常州 213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理工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JG13026)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178-02

创新教育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主题,但从目前全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来看,很多高校基本上还是沿用过去一般管理类专业的传统实践教学方式,创新教育理念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运用还相当薄弱。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学科,培养的学生肩负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如何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如何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结合的本土化创新重任。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基本的管理理念,更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必然趋势,有必要对其内涵、意义、原则和思路作初步探讨。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内涵分析

1.创新教育的理念

创新教育是一种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塑造现代创新人格,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创新教育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创新教育的开展必须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创新素质,塑造创新人格,培育创新型人才。

2.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定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教学旨在理论知识传授和智力素养训练,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心智能力的发展;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旨在引导与调控学生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实践知识与技能的形成,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践素养。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又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即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并促进实践教学实施,而实践教学能检验理论教学的可靠性,并把重要信息反馈给理论教学,对理论教学形成指导与促进,从而更好地为实践教学服务。总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行不悖,两者是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同等重要的。

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一种相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理论教学独立存在但又与之相辅相成,旨在通过引导与调控学生课内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实习、综合设计、创新活动),促进学生实践知识的获得、实践技能的形成、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与方式。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就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进行的改革。它具有如下内涵:以创新教育理念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指导;以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改革基本价值取向;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素质,塑造现代创新人格,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改革的主要目标。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1.对学生而言,提升创新素质,增强职场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注重的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潜力与爱好的实现、个性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不仅能够使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且能够从各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提升创新素质,为成为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同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增强其职场竞争力。

2.对教师而言,促进教学相长,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对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式以及实践教学过程等进行基于创新教育的重新设计和优化,提升创新教育教学效果,而且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表现出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给与及时鼓励与正确引导和评价,从而完成教学相长的过程,同时还能从教学过程中发现人力资源管理中现实需要创新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

3.对专业本身而言,优化专业建设,促进专业特色形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包含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突出实践教学是专业性质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能够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基于创新教育的优化设计,提升实践教学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从而达到优化专业建设的目的。同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本土化创新有着重要推动作用,由此进一步会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的形成。

三、基于创新教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原则

1.目标全面性原则

目标全面性原则是指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紧紧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把构成创新素质的各方面要素看成是一个有机的、相辅相成的整体,全面促进各创新要素品质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创新素质的整体提高。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四个方面。其中,创新意识是一切创新活动的认识基础和实践出发点,是创新的前提条件;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开展的操作系统,是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它把一切潜在的创新变成客观的现实;创新人格是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性的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就是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进行全面培养的整体性建设工程,目标具有全面性。

2.学生主体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坚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具体表现为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长期以来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将受教育者变成被动者、被决定者、服从者、从属者,他没有相对独立性、缺乏自主性、不是创造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必须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以提高改革的有效性。

3.系统渐进性原则

系统渐进性原则是指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坚持系统整体完整性和系统发展渐进性。一方面,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要做到理论与实践之间、课程之间及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密切配合与相互衔接,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要互为支撑,形成完整的系统;另一方面,遵循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与认知的循序渐进性来安排基于创新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模块化组合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学生知识基础与能力结构,四年一贯、渐进性、分层次、有序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1.创新教育实践教学观念改革是前提

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的实施需以创新教育观念改革为先导,创新教育作为一种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不仅体现在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变革,而且更为注重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强调的是所培养人才的创新素质形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观念改革要改变守成教育价值观,实现工业时代的标准型的育人观念向信息时代的创新型转变;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转变;实现封闭式实践教学向开放性实践教学的转变;实现从考评师生传承知识的效果向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效果考评的转变。

2.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改革是关键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目标体系起引导驱动作用,对目标体系的重新设计是改革的关键。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改革要根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改革方向性总目标,进而确定基于创新教育的实践性教学操作性课程目标,也即确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创新能力和必须进行的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讲授和实践技能训练,进而将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讲授目标与技能目标分解落实到课堂、实验、实训、实习、创新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中。

3.创新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是核心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实验、实习、综合设计、创新活动四个方面。创新教育实验教学改革应重视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上下功夫,充分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手段进行创新;创新教育实习教学改革从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所对应的培养能力目标进行优化设计,在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过程中贯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设计(论文)是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需从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分别进行,如对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进行一体化指导;创新活动的改革重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以及教师的科研课题等,其本身是创新教育的主要手段,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的创造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4.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改革是保证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在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起到信息反馈和调控作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改革的重点有三方面:一是创新教育实践教学责任机制的建立,强调教师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的岗位职责;二是创新教育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实行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三个方面的创新教育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三是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激励机制的建立,采取措施调动教师参与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对指导创新教育实践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同时,激励学生主动参加创新教育实践教学,如设立创新学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改革是基础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包括师资队伍、仪器设备、实践场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改革一方面需要加强创新教育实践教学师资的力量,主要是对教师创新教育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积极性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对实验室设备、实习基地建设的加强。只有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保障基础落实了,才能满足创新教育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付军龙,温恒福,王守纪.大学创新教育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2.

[2]乔兴旺,纪晓丽.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范文12

关键词经贸类专业;就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501-0117-02

一、引言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被简单认为是培养经贸岗位的合格专业人才,教育观念上则认为高职学生面临的选择就是就业和升本。随着我国步入知识和信息的新经济时代,传统的专业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呼唤建立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其一,知识经济是以高新科技为载体的经济,本质就是创新。富有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同时还拥有专业知识的高职学生将担负起创新创业这一责任;其二,随着市场的发展,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生产的多品种、小批量变成了当今社会需求的新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拥有新技术的小型企业具有打入及占领市场的相对性优势;其三,随着高等教育改革成为大众教育以后,高职学生就业竞争更为激烈。创业不仅是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党早在十七大中就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在高职院校中,创新创业的口号尽管已经提出多年,然而大部分高职学生的普遍现状是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创新创业能力严重缺乏。因此深入开展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贯彻落实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十精神,仍然是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有鉴于此,作者针对高职经贸类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旨在推进高职经贸类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养、专业能力,进一步激发创新热情和开拓精神,培养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无论对于学生创业,还是就业升本,在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上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高职经贸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本文作者统计了所在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类专业近三年的就业情况,并对学生的创业情况进行了跟踪调研。经贸系共开设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会展策划与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六个专业,这六个专业仍然属于目前的热门专业,近三年来就业率均达到97%以上,总体就业情况良好。但由于受到高等教育普及的影响,就业层次普遍较低。2011年共有毕业生 382人,有1人自主创业,创业公司为一家精品商店,目前的经营状况一般;2012年共有毕业生 418人,有1人自主创业,创业公司为宁乡县偕乐桥龙文美的专卖店,2014年初才实现收支平衡,竞争压力较大;2013年共有毕业生419人,无自主创业。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自主创业的学生极少,不到应届毕业生的2‰,并且创业层次较低,几乎不能利用上自己的专业优势,创业成本中科技含量低。这说明了我院经贸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创业意识淡薄。创新创业人才的严重缺乏,与我院尚未形成系统连贯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息息相关,这也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落后

经贸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成功,导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创新创业教育导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素质参差不齐,甚至创业教师队伍缺失的问题。

(二)教材体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很多高职经贸类专业只是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选修课,在课程选择和安排上缺乏一套系统的、针对性强的教材体系。虽然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但完善的教材是开展扎实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条件,在教材体系建设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是创新创业教育一直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

(三)创新创业管理制度不完善

缺乏良好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制度和评价制度是制约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因素。很多高职学校对项目从立项、实施、结项都缺乏有效指导和管理,项目开展缺乏持续性甚至立项之后即停滞或终止,一些有潜力的项目也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和培育而最终流产。

三、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机制分析

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培养创新创业新型人才,必须针对性的建立适合高职学生特点和经贸类专业特点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教育机制,以下从宏观上探讨和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框架建设。

(一)科学定位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专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地位的长期边缘化造成了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的执行标准不一和受重视程度不高的现象,因此应该尽快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地位,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经贸类专业教育体系的有机融合,使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执行有据可依。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进行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和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逐步纳入素质教育范畴之中,贯穿于教育管理的全过程,使全体学生都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受益对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鼓励引导个人发展。

针对经贸类专业的高职学生,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强调经贸专业特色。因为对于大部分高职学生而言,离开自身的专业优势,创新和创业的质量就没有保障。另一方面,我们的创新创业教育也要注意到少数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允许创新和创业的多样性,鼓励和引导学生得到健康发展。

(三)培养高素质专业教师,建设多元化人才队伍。

建设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专兼职结合的多元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关键要素。鼓励教师同时开展理论及实践研究,反馈和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意识和能力。

(四)开发优质适用教材,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需要进行跨学科、创造性的课程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仅要把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专业教学之中,还应重视学科的互补性和教学的综合性,强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形成内容丰富、操作性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质适用的教材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也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开发适合本专业的优质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目的。

(五)探索产学结合教育模式,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其实践性特点更为突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应该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验教学、实习见习、毕业设计以及多种形式的创业计划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同时,要积极推进科技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园连接学校与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产业界的参与和支持。高职院校也应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促进产学合作,进一步加强经贸类学生创业实习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

四、经贸类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策略

在具体开展经贸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时,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同时推进,制定有效的实施方案,促进类经贸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一)制度建设

在学院层面,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有关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施办法,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设立一些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活动,从项目组织申报、立项、执行、结题验收都做出具体规定,对指导教师在工作量上补助、奖励、考核办法也都应该做出具体规定;对参加项目学生给予相应的学分,对项目成果突出的学生授予荣誉称号,为经贸系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制度依据和政策保障。

(二)项目建设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重在普及,在保障专业能力基础上的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和激发学生提出好创意,通过收集学生的想法并配备指导老师进行指导,重点培育有潜力的项目。学院和经贸系通过出台相关政策,设立专项经费对优秀项目进行资助。院级资助办法应明确规定项目申请、评估、经费监督等具体措施。

(三)团队建设

在学院层面成立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学生在校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应以专业的创新创业社团为基础,有共同爱好、兴趣的学生结合在一起实现智慧、激情、朝气的碰撞。通过团队自我管理,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以及团队精神。在经贸系层面,设立创新创业分社团,通过进行专项的研究与实践,逐步成熟到可以申请市级和省级的创新创业相关项目。团队建设还应该注意承前启后,在一个社团里暨要有临近毕业的老手,也要有一、二年纪的新手,并鼓励团队里跨系、跨专业,取长补短。

(四)课程建设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建立专门的教师团队对人才培训方案进行相应的修订,对经贸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进行改革 。在课程体系构筑方面,应着眼于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增强。在课程体系构筑方面,要围绕通识核心课程,融入以创造、创新、创业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课、实务类通识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围绕经贸专业课程,融人科学研究方法、项目研发训练、论文研习、专业认证培训和专业创新创业实务等选修课程。

(五)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拟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年轻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和专业实践技能;二是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受教育的机会,为教师了解和吸收最新成果提供方便;三是为教师创造条件,定期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参观锻炼,为教师进行研究和社会调查研究提供机会;四是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做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五是聘请公司、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六)保障建设

为了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学院应从政策上无偿开放产业孵化基地、创新实践中心,以及校外实践基地,为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开展提供场地,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及一定的经费支持。

(七)文化建设

学院和经贸系应致力于经贸类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如通过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宣传活动月、商业运作策划竞赛,创新创业成果展、学生论坛、名家讲座等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以自主创新、先进高尚的文化培育学生、塑造学生,使继承、创造、发展的理念扎根在每位学生思想里。

(八)监控机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学院创新创业工作的相关教师对学生严格把关,对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监督和评价。

五、总结

培养高职经贸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是一项长期、艰巨、对国家经济发展极具意义的育人工程,应在政府主导,学校引导,校企合作等多方面努力下才能有效开展。本文认为,只有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特点和经贸专业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传统专业教育,切实培养创造型的新型经贸人才,才能打破制约高职经贸类专业学生就业的瓶颈。我们相信,随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学校对创新创业工作的不断完善,一定会硕果累累,开创高职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吴颖哲,梁榕 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五化战略”――基于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视角” [J]. 《职教通讯》 201314.

[2]孟庆霞 服务地方经济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J]. 《知识经济》 201312.

[3]倪涵 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职教通讯》 201311.

[4]应金萍,应晓红 高职学生工作对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J]. 《职教论坛》 201313.

[5]吴雄熊 基于大学生创业园平台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43.

[6]阙斐,万建峰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建立引导及孵化帮助研究”[J]. 《职教通讯》20143

[7]熊花 创新创业教育融人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的困境与出路”[J]. 《职教通讯》20142

[8]陈宇 高职高专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2.

[9]陈波 控制论视角下高职营销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 《教育与职业》20142.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3 3049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