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让四下基层与主题教育同频共振
交流发言:让“四下基层”与主题教育“同频共振”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具体是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广大干部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下基层”的重要批示精神,与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推动“四下基层”与主题教育“同频共振”。
一、理论宣传下基层,用“方言”代替“官话”。理论宣传的最终目的,是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满堂灌”,高大上的术语、官话“满天飞”,群众只会一头雾水,从而导致宣传不到位、政策难落实,也会在无形中拉大与群众的距离。广大干部要跨过基层“语言关”,打牢“白话”“土话”的基本功,在学懂弄通政策的基础上,用当地方言准确“翻译”上级文件精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活讲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摒弃以往“干部会场说、群众台下听”的传统模式,多到田间地头走一走,到群众家中坐一坐,把老百姓当成自家人,在“拉家常”中传播党的好声音。
二、调查研究下基层,用“脚尖”代替“指尖”。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种政务APP、小程序层出不穷,干部与群众“屏对屏”,用几通电话、几条短信收集诉求、解决问题。虽然这种“指尖”操作也能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但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下沉一线、直面群众”的调查研究不可或缺。一方面,如果缺乏实地调研、一线指导,容易对某些复杂问题做出误判;另一方面,长期用“键对键”代替“面对面”,会淡化党和群众之间的鱼水情。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用谈话代替电话、用“脚尖”代替“指尖”,借着主题教育的契机大兴调查研究,擦亮“实事求是”的招牌,拆除横在党和群众之间的“隔心墙”。
三、信访接待下基层,用“出诊”代替“坐诊”。第二批主题教育在基层开展,基层是产生信访问题的源头,也是解决信访问题的主体。基层的矛盾还是要在基层解决,与其被动在家“坐诊”,不如主动上门“出诊”。广大干部要拿出直面问题的勇气、恪尽职守的担当,聚焦枝叶关情的小事、牵肠挂肚的大事,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干部动嘴、群众动腿”为“群众动嘴、干部动腿”。在调查中了解实际情况,在研究中分析症结所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把执政为民的丰碑建在人民心坎上。
四、现场办公下基层,用“上门”代替“上报”。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只有常敲百姓门,常进百姓家,“零距离”倾听基层声音,“零障碍”了解民情民意,用“上门”现场办公代替“上报”问题台账,才能把事情办好、办实、办出彩,让实惠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到。广大干部要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确保精力投入到位、政策支持到位、工作推进到位。让群众现场“点单”,让回应当场落地,能立即解决的要现场帮办,需要协调的要及时沟通、跟踪反馈,切实把群众诉求放在心上,把问题想在前面,推动为民办事的底色更深,主题教育的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