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创造性线条画教案(优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3237087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创造性线条画教案(优推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创造性线条画教案【第一篇】

题目: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课程总结学院:管理学院专业:档案学班级:档案bg141姓名:李瑞冬学号:6111114105时间:2015年12月1日指导教师:杨志强创新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具体的讲,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创新是人类生命体内自我更新、自我进化的自然天性。创新是人类心理特有的天性。创新是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要求。创新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创新是人类与自然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人类是一种有头脑会思维的动物,思维是人类最主要的秘密,其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创新,即构想一种目前现实中还不存在的东西,人化自然中的新事物总是直接来自于人的头脑。

对于个人来说,创新性的思维需要运用一些科学的方法,但是旧方法的改变和新方法的建立往往需要长期主动自觉的训练过程。科学的训练让头脑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于是我们的创新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新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许多传统中国社会闻所未闻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必须改变以往的旧理念并建立相应的新理念才能加以应对。

“头脑就是资源”。在经济领域,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且竞争的规则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包括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智力的竞争,是头脑的竞争。为了了赢得竞争必须关注自己的思维方法,破除计划经济与传统社会的思维束缚,才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头脑这座宝贵资源。“不断淘汰自己”。在社会领域,信息社会初露端倪,各种新事物铺天盖地涌过来,知识折旧逐渐加速,使得我们每天都要面临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崭新世界。于是仅仅依靠以往的老经验已经无能为力了,只有主动淘汰那些已经过时的知识和理论,不停地学习再学习,才能跟得上信息社会的步伐。

做世界公民”。在全世界的范围里,全球化正在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把每个民族从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我们华夏文化也正在融入人类文明的主流文化,地球正在变成一个小村庄甚至只是一套小房间。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必须站在世界公民的高度,才能真正看穿事物的本质,抓住其来龙去脉。

通过这学期对创新思维课程的学习,在这样一个新的时代,每位有志之士都应该建立一种新的个人发展理念:有智慧者事竟成!

我了解到创新思维不仅仅教会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如何去思考、发现问题这样一个过程。只有当你了解了这个过程,并不断的反复去训练,你才有可能真正领悟到创新思维的神奇,真正获取灵感。因此不得不说,创新思维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我们生活中有着何等重要地位。二十一世纪拥有知识和信息的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知识和信息量的价值正在呈下降趋势,而相反拥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价值正在上升,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有一个公式:创造力=人×(信息+知识),所以我们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同时,我们更应加强在生活中对创新思维的应用。学习也需要结合创新。黑格尔说过:“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可能成功”,所有个人行为的动力,都要通过他的头脑,转变为他的愿望,才能使之付诸行动。如果一个学生仅仅记住了数学的各种定理与公式,而不能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发现新问题,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学习老师讲的知识,只记忆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生活也是如此,世界在变,如果我们一如既往的按照以前的思维去生活,我觉得生活其实就没多大意义,因为我们并没有从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灵感。

奇迹往往就在一瞬间,我们把握机会,敢于创新,就能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可口可乐就是这位年轻人闯祸闯出来的,很多时候闯祸是在好奇心驱使下发生的,比如小孩子想知道在饭菜中放糖是什么味道,想知道太阳为什么起于东方甚至于花儿为什么那样红,童年时代往往是人好奇心最强烈的年代,因为所谓赤子之心,就是拥有着最纯真的勇敢,小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总是不受任何规范和约束,他们敢于质疑一切自己知道的事物,不管那是不是真理,然后他们会竭尽全力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尽管这种验证的后果往往令人啼笑皆非。但或许就在不经意间,人类就在探索的历程中跨出了一大步,世界上不知有多少发明是在意外中诞生的。这就是生活中的创新,我们要敢于提问,敢于寻找答案,就能创造出新的东西,就能为人类社会做出贡献。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生活没有了创新,那么我们的生活就可能还和原始人类一样,那么的乏味,枯燥,低俗。有人说,如果回到五百年以前,那时的人们可能会想到地上跑的汽车,海里游的船,天上飞的飞机,但他们绝对不会想到电脑,他们绝对不会想到通过以个小小的互联网,就可以看到大千世界。真正的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我们能够拥有这些,还不是因为我们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超越前辈,才能够有这么精彩的生活。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中华民族从来不缺少创新精神和创造型思维的能力。我们应该有坚定的信念,特别是我们的年轻人,应该有这种信心、有这种信念,要坚持弘扬创新精神,要大力培育创新意识,在新的世纪里,我们一定能够重现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加需要的就是创新精神,但是创新不是凭空想象,那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想要进行创新,我们就要对已经存在的产品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其进行改造和创新!

创造性线条画教案【第二篇】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诵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2、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教师点拨法。

3、比较阅读法。

4、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

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同学们,说到荷花,大家想到的名句有哪些?“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是她清新可爱的一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她妩媚多姿的一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她高洁脱俗的一面。荷,她有淡雅恬静的脸庞,亭亭玉立的身姿,碧绿优雅的罗裙,淡淡醉人的清香。池塘中,她独自宁静;夜幕下,她细细聆听。晕染一池灵秀,撩起万般情思。而在现当代能将荷塘的美写到极致的恐怕非朱自清先生莫属了。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赏析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荷塘月色》。

二、明确目标。

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你认为哪几段写的最美?(4-6)这节课咱们就重点品味其中的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三、品读语言。

(一)首先,老师来为大家朗读这两段,请大家用心感受这幅荷香月色图(配乐朗读)。

(荷叶,荷花,荷香,流水)。

1、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字描绘荷塘,但有人为了精炼,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变成这个样子:“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这两段文字的表达效果哪个好?下面我就把咱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一个方面对比分析,讨论一下,朱自清先生文笔高明在哪里,推举一个代表发言。(分组分任务)注意以下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弥望、袅娜、羞涩。

明确:(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是田田的叶子。”(指导舒缓朗读)。

(2)“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博喻: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叶间零星点缀的白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莹闪烁微风拂过,动态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刚出浴时免不了有一种“犹抱琵琶”的羞涩与一种洗铅华的清纯,用此来比喻那些“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蕾,充满静谧、优雅的韵味。(读出荷花的迷人)。

(3)通感“微风过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似的。”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外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指感觉的沟通、感觉的转移,也叫“移觉”。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所以前提是两种事物有相似点,和比喻不同的在于它能打通两种感觉。歌声来自远处的高楼,它会时断时续、隐隐约约,而“荷香”则伴着阵阵微风,时有时无、如丝如缕,放在一起,香中有声,声中有香,怎么不让我们陶醉呢?(能否读一读,我想听一听你是如何陶醉其中的)。

(4)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缓缓流淌,“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5)小结:这一段作者集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是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比喻,才多侧面展现了月下荷塘的宁谧、素雅之美。花叶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脉脉,此时的作者还依然颇不宁静么?就让我们带着微笑,饱含感情地齐读这一段吧。

(朦胧淡雅)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怎么描绘它呢?(叶子和花,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树影,斑驳交织的光影)你欣赏的是哪一处描写呢,找出来谈谈你的理由,注意这几个词语:泻、浮、洗、画。

明确:一个“泻”字,我们眼前,月光如水,静静流淌。流在荷塘,流在心上。流在荷塘,平添秀色;流入我心,清净无尘。

一个“浮”字,写出荷塘之上,薄雾轻扬而上,又漂浮不定。无色胜似有色,无形更显绰约。朦胧之中,花更柔美,叶更飘渺。

一个洗字,却用牛乳,洁白无瑕,细腻如丝。比之水洗,更多些许柔和温润。

三、课堂练习化无形为有形。

朱自清先生很厉害。月色本无形,他却能以荷塘为依托,化无形为有形,使我们眼前叶朦胧、花朦胧、香飘水溶溶。月色无处不在。宋徽宗也曾给画师们出过一道考题“踏花归来马蹄香”,香气如何表现呢?聪明的画师画的是,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在下面词语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要求就是化无形为有形。这些词语是“寒冷,孤独,愁绪,爱”。时间三分钟。

四、名家评论课堂总结。

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

五、布置作业。

1、分别用博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各写两个句子。

我想我是幸运的。首先,在焦作市优质课比赛中我抽到了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是篇虽深刻却容易动人的文章,在众人的点拨下我取得了第二名这个让我惊喜的成绩;继而,省教研室慷慨扩充名额,我忝入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的选手之列,在我市众多名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执教的《荷塘月色》获得一等奖;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我的名次不靠前,为此我流过眼泪,也曾深深自责,但正如党红英老师所说,我最大的幸运在于,自己历练了,收获了,成长了。

今年的比赛和往年不同,老师们都将眼光聚焦在了“新课改”三个字上,想弄明白何谓“新”,如何“新”。通过反复地备课、讲课、听课,我觉得一个完美的课堂未见得非要完全脱胎换骨,标新立异,但需要具备以下“五个一”。

一个前提――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这个基本功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教育理论,一方面是教学技能。备课时最大的渴望是迸发灵感,独辟蹊径,但脑袋里空空如也,最终救命稻草总是隐藏于手边的教育教学杂志上,没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作指导,我只是井底之蛙。说到教学技能,我很佩服这次比赛的两位老师,侯胜兰老师《琵琶行》的配乐背诵声音圆润,感情到位,让学生和听课老师如痴如醉,张建学老师小品般幽默流畅的语言,让学生对《动物游戏之谜》这样的科技文也热情高涨,高雅的氛围自然熏陶出品位出众的学生。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教学目标,这其中必然出现动态生成性问题,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便难以有效地掌控课堂,而这些都绝非一时之功,需要不断积累,感悟和实践。

一种魄力――大胆取舍。

抽到《荷塘月色》,着实令我沮丧,一来课文太经典,而课改求新,二来文章处处重点处处难点,一课时远远不够,而比赛时间是40分钟,一旦超时便与一等奖无缘。教案大改四次,无一不是因为追求面面俱到,导致了面面不到,处处隔靴搔痒。最终我陈旧的思想才发生了一点艰难的转变,狠下心来,依旧将其按两课时进行,此为第一课时,只讲第四、第五自然段,引导学生一心一意品读语言,将听、说、读、写充分融入课堂,感受意境美。这节课下来,学生对通感、炼字印象深刻,我的思路很明晰,学生不仅轻松,而且学有所得。也正因此,在最后专家点评时王娅老师对这点给予了肯定。教材只是载体,真正想学生所需,授学生以“渔”才是目的。

一招要领――多读。

日常教学中,我会因声音不美而羞于读,会因急于完成教学目标而懒于读。而这次比赛几乎每堂课都有朗朗书声,每一次听台上师生读书都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交谈。此次比赛一等奖第一名贾会彬老师教《小狗包弟》时,有一个很精彩的环节,即学生和老师交替读第一段品味语言,尤其是教师的范背,感情把握到位,惨烈而温情的气氛在他的诵读声中被成功营造。徐群老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声音浑厚,范读原文和一次范背《最后一次演讲》震撼人心,而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用温柔甜美的声音创设的月下荷塘优雅宁谧的意境让全场众多老师陶醉。读书声与讨论声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一批主角――学生。

课堂,要的是老师一个人的精彩还是学生的热情?答案不言而喻。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荷塘月色》一课在内容上我无法突破时,我想到的是教学策略的调整。用一个问题统领一段内容,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总能碰撞出闪亮的火花。参赛课中这点最值得称道的是第三名开封赵红颜老师执教的《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力,其精彩几乎盖过老师,师生表现相得益彰,非常动人。日常教学若能恰当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创设最佳状态,激励发散式思维,往往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气氛更和谐。

一点注意――点评方式多样化。

从古至今,我最佩服的老师是孔子,因为孔子最懂因材施教,最擅长精准评价。所以,我特意留心了此次比赛过程中教师的点评语言。大凡遇到千篇1律说“不错”“很好”“请坐”,或者不置可否的点评,学生的反应会很冷淡,以至于课堂气氛陷入尴尬。而有些点评就让人感觉很温暖。比如欣赏性点评“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少年情怀总是诗”“你的积累很丰富”,可以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比如补充式点评,不仅可以显示老师的博学多才,有亲和力,也可以让学生乐于交流表达,让师生的互动成就课堂的精彩。

两个误区。

通过参赛,我个人认为少数参赛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认知也存在两个误区。

第一,多媒体运用的误区。过多的图片、音乐对课堂的充斥,会大大冲淡了语言的文学味道。

第二,合作探究的误区。少数教师只是为了迎合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领会其实质。比如,学生讨论时,教师缺场或蜻蜓点水地参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化,呈现随意性。《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解释说:“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中有效的合作学习应具备以下特征:“异质性小组即小组成员应该具有差异性,明确的目标,小组成员的学习要相互依赖,教师充当监控者和学习资源的角色,强调个体责任,自我评价,变化合作学习时间”。

个人一直认为,优质课不应该是“作秀课”,它应该是一件美的艺术品,何为美?美学上的解释就两个字――和谐。师为主导,生为主体,自然流畅,和谐融洽,我想这该是课堂的本真状态吧。

以上只是个人一孔之见,期待和诸位老师商榷。

创造性线条画教案【第三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2.掌握“长”“者”“诚”“盖”“信”“安”等多义词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

能力目标: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虚心接纳别人的建议,虚怀若谷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言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2、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串讲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患,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如果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患,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镜子,并以其策治国,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谏太宗十思疏》,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二、解题。

1.课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与上疏、奏书、奏章相同,属于议论文,是文体的一种。

2.作者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巨鹿曲阳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时,擢为谏议大夫,常如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自其手,时称良史。

3.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你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年号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及停顿处。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四、研习第一自然段。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段,教师与其他学生正音。

2、教师串讲,强调重点字词:

3、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找学生翻译,并检查重点实、虚词的掌握情况。

4、分析回答问题:

(1)本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

明确: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3)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答: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臣闻”的口气开头,不卑中亢,令人警醒;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5、依据板书尝试背诵。

五、研习第二段。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段,教师与其他学生正音。

2、教师串讲,强调重点字词:

3、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找学生翻译,并检查掌握情况。

4、分析回答问题: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答: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了对哪两种不同心态的分析论证?

(3)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答: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总结历史)。

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发出警告)。

借对古人的论述,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答: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5、积累成语:居安思危垂拱而治择善而从载舟覆舟。

六、课文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一二段,在夯实文言知识点的同时,更要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那么,魏征到底给唐太宗进谏了哪“十思”呢,我们下节课来揭开答案吧!

文档为doc格式。

创造性线条画教案【第四篇】

(1)感受歌曲旋律,学习搓的动作,有节奏地随歌曲做动作。

(2)体验与同伴一起参与音乐活动的乐趣。

沐浴球若干,垫子若干。

(1)复习律动《洗衣服》。老师:“宝宝们,妈妈有一大堆的脏衣服还没洗呢,你们帮妈妈一起来洗衣服吧!”听音乐做动作。

(2)感受并表现歌曲《洗刷刷》。老师:“洗衣服好累啊,妈妈的脸上都是汗了,怎么办呢?”

(3)欣赏教师示范,感受歌曲旋律。教师拿沐浴球边唱边做洗脸动作。老师:“妈妈是怎么洗脸的呀?谁来学学妈妈?”“真舒服啊,妈妈还想再洗一次,你们和妈妈一起来洗吧。”(学习搓的动作)“妈妈用什么动作表示真舒服啊?”

(4)迁移生活经验,表现歌曲内容。老师:“除了洗洗脸还可以洗洗哪里呢?”(头、手、脚、脖、胸等)分别听音乐洗小手、洗小脚、洗前胸等。

(5)集体表演歌曲,感受音乐活动的快乐。老师:“今天天气真热呀,宝宝跟妈妈一起来洗个澡吧!”拿好沐浴球,做一遍。“前面洗干净了,后面的背还没洗干净,怎么办呢?”“妈妈有个好办法,我们转过身去,互相帮助着洗洗,跟旁边的好朋友说:‘请帮我一下吧!’”集体表演一次。

“让妈妈闻闻,恩,真香!让妈妈看看,恩,真白!我们都是干干净净的好宝宝!宝宝们,我们去休息一会吧。”

《洗刷刷》教学活动选材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因此幼儿对活动较感兴趣。活动中采用了静动交替,师生活动等教学方式,自然地进行有效整合,帮助幼儿提升经验,重点部分是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并发现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刷子,不同的刷子有着不同的作用,同时要借助肢体语言伴随音乐的节奏来表现刷子使用时的动态。我采用了生活中富有情趣的音乐素材“嘻唰唰”,旋律鲜明的节奏,音乐欢快节奏明确,好让幼儿在表现刷子的特征中,更利于幼儿想象力以及表现欲的发挥。

创造性线条画教案【第五篇】

构成8号》(1923年)是康定斯基的代表作之一。角和圆是这幅作品的构成因素:钝角、锐角、直角、圆圈、圆形、圆弧。他采用几何学的一些构成规则,把它们设置在一个开放性的体系中,使这些精确近乎呆板的图案洋溢出股股灵气——既有节奏,又有活力。幼儿喜欢贴近自己生活的、富有情趣、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美术作品。现代派绘画主要以线、形、色等形式间接地传达意义,这与幼儿期还完好保存的人类感知本能和知觉相一致。本次活动中我选择的康定斯基的画以其新鲜、多变的特点吸引儿童的好奇心和注意,容易被幼儿接受。

新《纲要》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建立在生活之上。”缺乏生活经验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空洞乏味的,美术欣赏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欣赏“向日葵”这幅作品之前,我认为幼儿应该丰富的经验可以包括:色彩、线条、构图等美术欣赏要素方面的经验,这一点大班幼儿已逐步积累。

生,幼儿有关的美术经验也随之形成。

欣赏活动中尊重幼儿的感觉,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的艺术是儿童生命本能的自然突现。因此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我一直很注重幼儿的自我理解和主体性发挥,采用了对话法、联想法,让幼儿主动与作品对话,并通过想象、观察、讨论、在创造等形式,鼓励幼儿用语言和线条、色彩等绘画手段来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使幼儿始终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着艺术活动。

1、欣赏康定斯基的抽象作品,知道其音画合一的艺术特色。能大胆地表达自己对康定斯基作品的认识和感觉,感受画面线条和图形、颜色所传达出来的韵律感。

2、初步尝试用线条和色块组合创作,表现对音乐的感受,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这个环节我用了一首轻快的音乐给幼儿,这样的音乐基调是活泼的表达的色彩也是鲜艳的适合孩子。听得时候我说“你可以用一种你最舒服的姿势来听”,这个给了儿童一个自由感受和欣赏音乐的宽松空间。在听的过程中,儿童可以趴着,可以在位置上做着各种动作。

活动的难点,利用线条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环节一、用游戏的方法,让幼儿体验绘画的快乐,激发想象力。

在轻松的音乐声中我让孩子玩玩单根的线条。然他们首先品尝到音乐与绘画结合带来的美妙感受从而能更好的理解作品中的线条,体会画家的情感。为活动的重点做好铺垫。

环节二、出示康定斯基的画体会作品的韵律感。

我首先然孩子在安静的氛围中理性的分析作品,总结出作品中存在的线条图形同时也是对作品中图形线条规律的挖掘。也有助于更好的解决活动的难点部分。接着在缓急不同的音乐中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理解、欣赏康第斯基的作品带给人们的那种梦幻和热情,同时还加上了手的动作,激起幼儿的创作欲望。我通过提问:“看了大师的画你有什么感受?”启发诱导幼儿通过观察、思考、想象用语言表达对作品的感受。由于欣赏活动中尊重幼儿的感觉,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因此在欣赏中我和幼儿的对话是平等的,尊重幼儿对作品的感觉和表述,而不是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幼儿。所以每个问题几乎没有统一的答案,它没有对与错之明显分别,它的表达手法是多元的,让孩子的想象力充分的展现,老师认真聆听幼儿表达的情感和生活感受,让幼儿建立了自信心,自信心充沛,各方面能力进步会更快!

创造性线条画教案【第六篇】

江泽民主席曾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同样,一支没有创新能力的军队,也绝对不会成为战争的胜利者。综观我军战史,我军之所以能够战胜敌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除了我军是人民的军队、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之外,还在于毛主席为我们制订了一系列的具有创造性活力的战略战术。这是我军的传家宝,我们应该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但是,在当今高技术时代,我军面临着新军事革命的挑战,企图照搬昨天的经验打赢明天的战争是不可能的。要想夺取未来军事斗争的主动权,就必须面对敌我双方的高技术装备,在作战指挥上有所创新。要实现创新,条件之一就要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创造性思维方法。

创造性思维方法是由“创造”和“思维方法”两个概念组成的一个复合名词。为了搞清楚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本质,我们需要分析一下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基本含义。首先,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创造”的含义。

什么是创造?这是一个既普通又深奥的概念。说它普通,是因为我们已经大量地经常地使用它,而且大部分人能够正确恰当地使用它,说明大家对它的基本含义是清楚的;说它深奥,是因为真正到了对它做出确切的、完整的语言描述的时候,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少专家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研究,曾作过各种各样的解释。据统计,目前大概有上百种不同的定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各有特色。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解释是这样的:所谓创造,就是指主体综合原有事物的素材、知识和信息,形成一定的目标,产生出新知识、新思路、新概念、新成果等新事物的活动。在此,我们不打算给创造下一个多么严格、完整的定义。因为,对于一个概念或事物,把握其主要的特征和要素比单纯地死抠定义更有益于对它的了解与认识。根据目前学术界的研究,一般认为,创造活动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活动的方式或结果至少是相对新颖、独特的;第二,创造活动是在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将已有的知识经验重新组合运用是进行创造的主要途径。第三,活动的结果应具有相当的社会价值,即能够解决一定的问题。

人的创造活动,大体可分为两种,即脑的创造性和手的创造性,也就是思维的创造性和实践的创造性。这两者是相互依赖的:一方面,从根本上来说,是实践的创造性决定了思维的创造性,因为人类总是根据实践的需要、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创造的。另一方面,实践的创造离不开思维的创造的指导,思维的创造对于实践的创造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当某一件事情要做,但是还没有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的时候,确定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也就是主要的决定性的东西了„„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主义,坚持了辩证唯物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26页)由于实践的创造性要由思维的创造性作指导,因此,我们需要重点研究思维的创造性,即创造性思维方法。

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方法呢?如同“创造”一样,对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的,教材上是这样定义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就是以一般思维(习常性思维)为基础,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和手段,从多种角度进行超常思维,给出新思维、新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的思维方法。”在目前的研究中,有的学者认为综合就是创造,有的学者认为发散就是创造,有的学者认为大胆质疑才能创造,还有的学者认为丰富的想象就是创造。表面来看,这些不同的观点分歧众多,差距较大,这都是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所致。这些意见虽说都不够完善,有的还相当片面,但其中都包含了部分真理。我们认为,创造性思维方法不是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也不是某几种思维形式的简单叠加,而是各种类型的思维形式在思维活动中的有机结合,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

在比较简单的、重复性的实践活动中,以经验性的思维定势为指导,创造性思维活动不明显;在比较复杂、涉及面广的实践活动中,就要以创造性思维活动为指导了;在开创性的实践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作用就更为明显了。战争从来就不会重复,军事实践是开创性的实践活动,指导军事斗争必须要具有创造性思维。

了解了有关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涵义之后,我们重点来看一下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内容。由于人们的知识素养、社会阅历、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不同人的思维活动也就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创造性思维也是各不相同的。但就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普遍内容来看,主要包含四点:

1、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

2、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相结合;

3、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

4、确定性思维与不确定性思维相结合。

1、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辨证统一是创造性思维的最重要内容。所谓逻辑思维,教材上是这样定义的;“逻辑思维是一种以思维连续性为特征,依据一定的系统知识,遵循特有的逻辑程序而进行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形式和逻辑规律进行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即符合逻辑的思维。

逻辑思维的基本内容是概念、判断、推理、比较、分类、归纳和演绎等。它是形式逻辑的研究内容。逻辑思维属于常规的规范式思维,它主要是按照逻辑规律建立概念和命题之间的推理关系的形式化思维。逻辑思维要求人们的概念具有确定性,思维具有无矛盾性(首尾一致性)、论证依据性。这也是逻辑思维的基本特征。逻辑思维对于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一般规律,准确、清晰地表达思想,排除各种思维的混乱和错误,都能起到重要作用,是人们思维的基本方法。但是,由于逻辑思维是由确定的概念构成的,因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相对静止的状态,而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因而,它不可避免地带有孤立、静止、片面地认识事物的缺陷。尤其是在充满活力对抗和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军事斗争领域,逻辑思维常常显得无能为力。传统逻辑思维的一个基本规律是“无矛盾律”,即要求人们的思维活动不能自相矛盾,不能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既断定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又不完全断定它具有某种属性。而在军事领域中,敌我双方的力量、优长不仅随着条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还随着官兵士气的变化而变化,还随着战争的推移而变化。运用谋略中还要做到要隐真示假、善于伪装。在军事对抗领域中,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甚至是瞬息万变的,人们对敌我双方的战斗实力和战争发展过程的认识、判断往往难于达到十分确定,只遵循逻辑思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这种活力对抗背景下仅靠逻辑思维是难以胜任的,必须依靠非逻辑思维的超常规突破寻求答案。

非逻辑思维,就是一种以思维间断性、离散性为特征,超越既定逻辑顺序,直取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

可以看出,非逻辑思维是不按固定的逻辑规则、程序的思维,而是通过自由地想象、联想、直觉、将头脑中的知识、信息在充分激活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聚变重构,从中发现新的真理、新的规律,解决新问题。由于非逻辑思维突破了传统逻辑思维规则的限制,因而,它往往能在逻辑思维山穷水尽时创造性地开辟道路、另辟蹊径。

人们在思考研究发明创造的问题时,一般是先按照逻辑思维的程序展开,这时大脑服从于逻辑,逻辑控制着思维;但是,当逻辑思维无法解决问题时,便打开了非逻辑思维的大门,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另一条途径,这时思维突破了逻辑,进入了非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是通过想象、联想,使头脑中的知识、信息、形象自由地碰撞、离散、组合,使它们之间建立起许许多多的纵横联系,当这一过程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有价值的知识结构,使认识飞跃逻辑思维所不能飞过的沟壑,取得认识的飞跃;新的认识结构形成之后,还要对其进行仔细的思维检验和表达,这时又要用到逻辑思维。

如果把解决某一难题的思维过程比做一架飞机的飞行,那么,飞机起飞的跑道是逻辑思维,但只用逻辑思维解决不了问题,怎么办?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运用想象的自由性、灵活性来解决问题;问题解决了,沟壑飞跃了,飞机要降落,还得需要逻辑思维这一跑道,把新的知识、思想条理化、逻辑化,使人能够明白地表达出来。

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产物。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逻辑思维的定向性与非逻辑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得到补充。逻辑思维属于常规的规范式思维。它具有定向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可以保证思维的正确定向,避免思维方向的偏离,使人们的认识朝着确定的目标深化。但是,定向性的逻辑思维是线性的、小空间的,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思路狭窄、容易导致思维僵化。我们知道,非逻辑思维,在思路上是非线性的、大空间的,可以拓宽思维的空间。因而具有灵活性的特点。这恰好可以弥补逻辑思维容易导致僵化的缺点。但是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非逻辑思维可以灵活地解决问题,但灵活性也容易导致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向性差、精确性差,这又需要以逻辑思维的定向性来做补充。

其次,逻辑思维的连续性与非逻辑思维的直接性、飞跃性可以互相补充。逻辑思维还具有连续性的优点。也就是说,逻辑思维是按照一定的思维程序展开的,它注重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因此可以确保思维的清晰可靠。但是,逻辑思维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中间要经过复杂的推理论证,过程太繁琐,况且,对于一些困难的问题即使经过复杂的推理,也解决不了。这就需要非逻辑思维的另一个优点——直接性、飞跃性,来作为补充。非逻辑思维不受固定程序的限制,可以简化思维过程,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大地提高思维效率。但非逻辑思维在简化中间过程的同时,由于省略某些思维步骤,会使思维的可靠性降低——可靠性差,是非逻辑思维的一个缺点。这又需要用逻辑思维的连续性来作为补充。

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方法是以非逻辑思维为主,又以逻辑思维作补充的。任何有重大价值的科学理论,技术发明都是这两种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在军事领域,也是如此。

总之,学习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既要考虑到用正常的逻辑规则,更要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独辟蹊径,开拓创新。

2、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相结合。

一、线性、习常思维的束缚,在思维的辐射和横移中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案。比如,思考风筝的用途,可以得到许多种不同的答案:可以放到空中去玩;可以测试风向和风力;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可以用来做宣传广告;可以作为对空射击的靶子;等等。只要思路切题,在一定时间内想到的答案越多、范围越广、越新颖独特,说明发散思维的效果越好。但必须注意到,发散思维虽然提出了许多答案、办法、设想和途径,但不一定都具有可行性,有的可能由于条件的限制没法实现,有的可能没有多大价值,有的甚至是错误的,即便是正确的,还需要经过进一步的修改、完善、综合、提炼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方案。因此,在发散的基础上,还必须进行收敛思维。

收敛思维,又称辅合思维或集合思维,它是指以某一个问题为中心,从不同方向和角度,将各种思维向这个中心点收敛过来,以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要害,更集中、更迅速地解决问题。简单地说,收敛思维就是将众多的意见或方案集中起来,形成一种最佳方案和结果。收敛思维能以某种研究对象为中心,将众多的思路和信息辐集于这个中心点,通过比较、筛选和论证,从中得出在现有条件下解决问题的一种相对最佳方案。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研制阿波罗登月计划过程中,为解决抵达月球表面的着陆问题,提出了大约一万多个设想和问题。后来,通过综合归纳、筛选和排除,从中选择确立了既省又快而且安全可靠的软着陆方案。这就是在大量发散思维基础上运用收敛思维产生的功效。

收敛思维具有单向性和最佳性特点。单向性是指收敛思维的指向是集中同一的,即向同一个目标汇集,没有这种集中,就不能取得一致的确定性意见,也就不可能进入实用阶段。单向性决定着收敛思维的方向和途径。最佳性是指思维的结果必须符合解决问题的目标,即在现有条件下是相对最佳的。没有这种相对最佳性,那就说明收敛思维是不科学的、不严谨的。最佳性决定着收敛思维的成败。

比如,在二战期间,为了保护海上运输线,英国在商船上安装了高炮来打击德国飞机。当英军发现,在商船上安装的高炮击落的敌机甚少,只占来袭飞机的4%,比陆地上的高炮击落的敌机少16%之后,于是就有人主张取消商船上的高炮。然而有的指挥员却指出,安装高炮并向敌机开火的商船安全通过率为90%,未安装高炮的商船安全通过率却下降为75%,因此,应当把安装高炮的目标定在提高商船的安全通过率上,而不是定在击落敌机多少上。因为高炮无论是击落敌机也好,击伤敌机也好,还是使敌机不敢接近商船也好,目的是为了使商船免遭打击,尽可能安全地安全通过。所有的办法、争论都必须围绕这一目的展开才行,一个争执不休的问题因此迎刃而解。促使英军作出了继续在商船上安装高炮的决策,从而保障了作战物资的及时供应。这就是积极进行收敛思维的结果。

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是相互依赖的,是相辅相成的。发散思维是收敛思维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散思维所提出的众多方案、设想和意见,收敛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本无法进行;收敛思维有是发散思维的目的和中心,离开了收敛思维这个中心,发散思维就成了一盘散沙,成为无目的的盲目发散,根本不会取得什么创造成果。所以,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必须将发散与收敛两种思维相结合。

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军通过收集各种作战情报,发现日军将派大型舰队从新不列颠岛东部的腊保尔港驶往新几内亚的莱城,美军决定轰炸日军舰队。当时只日军有南、北两条航线可以航行。日军究竟会走哪条航线呢?美军又应该在哪条航线上搜索截击呢?在这种情况下,美军首先分析了两条路线的情况:

北线天气阴沉,能见度差,日军航程需要三天;南线天气晴朗,能见度好,但由于美军控制着这一海域的制空权,日军需要进行防空警戒,航程也需要三天。然后,美军进行了发散思维,列出了四种方案:

1、如果美军把搜索重点放在北线,日军舰队恰好也走北线,虽然天气能见度差,但因搜索的飞机集中在北线,预计一天之内可以发现日军,于是轰炸时间可以剩下两天。

2、如果美军把搜索重点放在北线,而日军却走了南线,虽然美军在南线只有很少的飞机进行搜索,但是由于天气能见度好,因此一天之内也可以发现日军,于是轰炸的时间可剩下两天。

3、如果美军把搜索的重点放在南线,日军也走南线,这时由于搜索的飞机较多,天气能见度好,将会很快发现日军,轰炸的时间接近三天。

4、如果美军把搜索的重点放在南线,而日军却走了北线,这时由于北线美军只有少量飞机进行搜索,加上天气能见度差,因此美军需要花上三天时间才能发现日军,轰炸的时间只剩下一天。

美军将发散思维得出的四种方案进行比较、评估。美军认为,日军从自己的立场上看,如果走北线,最多有两天的挨炸时间,最少有一天的挨炸时间;如果走南线,最多有三天的挨炸时间,最少有两天的挨炸时间。所以,日军走北线比走南线更为有利。美军据此判定日军必定走北线,应把搜索重点放在北线。

也就是说,美军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按照所要解决问题的目标需求进行分析,通过收敛思维最后确定了一种最佳作战方案——主要在北线搜索。结果,不出美军所料,日军果然选择了北线航行,美军的轰炸基本上是在预定海域内进行的,使日军舰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由此可见,在思考问题时,必须将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大家注意,在上面的例子中,只进行了一次发散和一次收敛,这是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而言的。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再这样做显然就不够了。需要沿着一条“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的道路,经过多次的发散和收敛,这样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

3、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

我们知道,客观事物总是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要能够看出事物中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这就是要将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

求同思维,就是一种以事物的共性以及现象与本质的一致性为研究对象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活动。就是从事物的对立中看到同一,从不一致之中找到一致之处。这一思维过程,也叫异息同化的过程,即把陌生的事物作为熟悉的,或者说,用熟悉的东西去解决不熟悉的问题。

有一次,在南极过冬的日本南极探险队需要把破冰船上运来的大量汽油输送到基地,在铺设输油管时,突然发现管子的长度不够了,到不了基地,人们都一筹莫展。这时,队长西崛三郎提出了一个奇特的设想:用冰做输油管。南极天气寒冷,滴水成冰,把绷带缠在钢管上,浇上水,让它结冰,在结冰过程中不断地轻轻摇动钢管,使钢管与绷带之间保持微小的缝隙。这样,等冰完全结好之后,就可以把钢管抽出来,冰制输油管就这样制成了。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将两种不同事物——钢管和冰进行同化,找出具有创新性的同一之处——钢管和冰都可以制成输油管的过程。

一般在发明创造的准备阶段,都是先进行求同思维。但是,要想有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必须进行求异思维。

所谓求异思维,我们教材上是这样定义的;“求异思维,是一种以客体的差异性、特殊性、以及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性为研究对象的思维方法。”简言之,就是能够从同中见异、平中见奇,从司空见惯的事物和现象中,发现希奇之处。

在观察和认识事物时,由于思维定势的作用,人们常常是习惯成自然,甚至是见怪不怪,思维容易出现错觉和盲区,因此,要提倡求异思维,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多维度求索,预测到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从中找到最有创造性的可能方案。这就是一个同息异化、变生为熟的求异思维过程。

例如:海鸥在海上寻找食物,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从这一常见的现象中,也能够发现反常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苏军军舰停泊的某海湾里,有一天夜里,发现有许多海鸥正在争抢浮上来的鱼。苏军值班军官从这一现象中敏锐地意识到,可能是敌人的潜艇前来偷袭。随即命令所有舰艇迅速离港,立即封锁海湾,严密搜索。结果消灭了前来偷袭的德国潜艇。

(普法战争中波斯猫的例子)。

为了更深刻地认识事物,有时需要发现事物之间的同一之处,有时需要找到事物的特殊性。所以,要将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结合起来运用打破常规,找到最有创造性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在中东战争中,叙利亚军队与以色列军队在戈兰高地展开激战,当时由于叙军武器装备相对落后,尤其是反坦克武器明显处于劣势,很难击穿以军坦克的防护装甲。但在战斗中,叙军却出人意料的击毁了大量的以军坦克。其秘密就在于“戈兰壕”。所谓戈兰壕,只是叙军设置的一道一面坡度大、一面坡度小的土坡,当以军坦克即将冲上高坡顶部时,坦克的“软腹部”——底部装甲就完全暴露出来了。这时,叙军就可以用现有的、威力相对不大的反坦克武器向以军坦克的薄弱处开火,轻而易举地击穿以军坦克的装甲。当时进行反坦克作战,一般情况下多是去打坦克的正面或侧面,很少意识到也可以去打底部这个装甲薄弱的特殊部位,叙军却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特殊性做文章。这可以看作是一个求异思维的过程。底部是坦克防护最弱的部位,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坦克在越过高坡时会将腹部暴露出来,这也是一个常见的情况。但是人们很少从这两种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联系的情况中找出同一之处来。而叙军却通过求同思维做到了。叙军的这一战法,正是成功地把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进行了结合运用,从而达到了军事创新的目的。这一战例对于目前我军如何立足现有装备,开展创新思维,迎接高技术的挑战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启发意义。

在创造过程中,将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就是一个由生到熟,再由熟到生的不断前进深化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越练越熟,熟能生巧,巧能出奇,奇能制胜。

4、确定性思维与不确定性思维相结合。

客观事物的存在方式是纷繁复杂的,有确定、必然、有规律与不确定、偶然、随机两大类。因此,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就有了确定性思维与不确定性思维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

所谓确定性思维,教材上是这样定义的:“确定性思维就是通过对确定性现象的科学分析和研究,以达到对事物做出确切判断的思维活动。”简单地说,确定性思维就是对事物进行精确的认识和分析。在质上,是什么就是什么;在量上,是多少就是多少;非此即彼,毫不含糊。

所谓不确定性思维,教材上是这样定义的:“不确定性思维是通过对不确定现象的整体把握、概略描述、统计分析、经验判断等,以达到对事物做出可能性判断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活动。”简单地说,不确定性思维就是对事物进行概略的模糊的认识和分析。

从唯物辩证法看来,事物的发展既具有确定性的一面,又具有不确定性的一面。因此,我们在思维中,应把确定性思维与不确定性思维结合起来。

坚持确定性思维与不确定性思维的结合,对于指导军事斗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战争是一个充满了真相和假象、必然性与偶然性、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殊领域,从来就没有什么绝对确实的东西。我们常说:“不达无准备之仗。”实际上,要做到有十分把的握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战事无求万全,求万全而无一全,一味地强调要有把握就会贻误战机,只要有6分的把握就可以下决心,有7分的把握就能够打胜仗。

在四渡赤水之中,要摆脱敌人的追剿,跳出敌军的围追堵截是作战目标,这一点是确定的;而在具体战斗中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即达到作战目的的方法、手段和途径则是不确定的,只能根据敌我双方在具体的时间、空间、力量对比等方面的情况来确定。毛泽东同志就是成功地在战争中将确定性思维和不确定性思维巧妙结合运用,从而达到了“用兵真如神”的地步。

以上,我们讲了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内容,了解了这个问题之后,大家可能会进一步提出一个问题:创造性思维方法对指导军事斗争十分有效,但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能力呢?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

三、努力提高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创造能力是人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发展的结果。心理学和创造学的研究表明,在人的思维能力中,与创造能力密切相关的主要有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直觉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些能力不是平行并列的,而是处于不同的层次结构上的。(如图)其结构如同一座宝塔,由下至上依次是基础知识、观察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直觉能力,创造能力处于这个结构的顶端。也就是说,创造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以各种思维能力为基础的。同样,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对这些具体思维能力的培养来实现的。在这里,我们具体讲一下如何通过培养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直觉能力来提高创造能力。

1、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所谓想象,是指人脑根据感知的信息,对事物和现象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构,从而创造出新事物或发现新方法的一种思维活动。根据想象过程目的性的强弱,可以把想象区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根据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有意想象是指围绕着某一目的、计划或特定的思维目标,在主体的自觉能动性的控制之下,进行广泛的遐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的思维活动。比如,在对台作战问题上,我们想象一下横渡台湾海峡时会遇到哪些困难,想象一下登陆之后所面临的各种考验和复杂的斗争局面等等,这些都属于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一种无目的、无计划,不为人的自觉意识所控制的自由不羁的思维活动。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属于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中的一部分,在此就不展开讲了。

再造想象是指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大脑中随即形成相应的形象的思维活动。例如,通过阅读战斗小说或者听战斗英雄的报告,我们随即在头脑中形成了相应的战斗过程和场面,这就是一种再造想象。在作战指挥中,指挥官和参谋面对敌我态势图,头脑中映出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和战斗的进展情况,这也属于再造想象。再造想象的创造性不如创造想象大。

创造想象是指通过对原有的知识、信息和表象进行改造,把各个部分和因素纳入到新的联系之中,从而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尚不存在的新事物和新形象的思维活动。在技术领域,一切发明创造都是创造想象的结果。比如,正在研究和制造的能“看”、能“听”、能识别敌我、排除干扰、有选择地攻击目标、圆周概率偏差趋于零的智能导弹,以及能执行各种任务的智能机器人,都是创造想象的产物。创造想象是想象力的主要体现,下边的内容,主要是围绕着这种想象展开的。

在军事斗争中,丰富的想象力对于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和方案,具有重要的帮助和作用。一般来说,进行创造所依据的资料和信息总是比较零散和不够全面,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些资料和信息进行整理,弥补资料信息不全的不足,并使这些信息资料升华为蓝图。指挥官和参谋人员通过想象,把零碎的信息和因素变成系统的整体的联系,把平面的图形变成立体的结构,把抽象的概念理论还原成实际的形象,在脑海里闪现出一系列无形的对抗矩阵,战争的胜利正是来源于通过想象思维对这些无形矩阵的排演组合。

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为了防御埃及的进攻,构筑了坚固的巴列夫防线,其中包括在苏伊士运河岸边的用沙子堆起来高达数米的沙墙。这是埃及军队进攻的一个巨大障碍。为了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埃及军队绞尽了脑汁。最后,通过想象,找到了一个既迅速又简便的方法:以水克沙。用数十部消防用的高压水龙喷射出的强劲的水流对准沙墙猛冲,水把沙子冲下来,并且把沙子冲走,这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沙墙上冲出巨大的缺口,从而为进攻部队开辟通路。

要培育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扩大知识范围,丰富信息存储。

想象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以大脑中储存的知识信息为基础的。丰富的知识量和活跃的信息流是进行想象的前提。可以这么说,想象能力的强弱与知识存储量大小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所以,提高想象力,首先要扩大知识范围,丰富信息存贮。

(2)、思维的目的性要明确。

想象不是盲目地胡思乱想,它是具有定向性的思维活动。目的性明确与否,对想象力的发挥有直接的影响。目的性明确,不但能够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思想准备,而且能够赢得时间上的提前量和思维上的主动。所以,在发挥想象力中要注意保证明确的目的性。

(3)、养成积极主动思考的习惯。

想象与思考不可分,在想象过程中,主体必然要借助积极的思考来激发想象的出现。实际上积极主动地思考对于任何一种思维形式都是必要的,但是,它在想象力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在不动脑筋时,大脑中的知识是静态的,它们自己不会产生出想象力来,只有经过思维的激活后,才会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产生出丰富的想象力来。

2、通过培养联想能力来提高创造力。

联想是指从一事物的现象或本质、结构、功能出发,发现与创新事物相联系的一种思维活动。在创造性思维方法中,联想的作用很广泛,它既可以是已有事物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想,也可以是真实事物与虚假事物之间的联想,还可以是概念与概念之间、概念与形象之间的联系,等等。根据联想的对象和范围的不同,我们可以把联想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这四种类型:

接近联想就是把空间上或时间上比较接近的几种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从中受到启发,进行创造性思维。例如,人们看到了雁群高飞,联想到敌机轰炸,因为二者在空间上比较接近;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这属于时间上比较接近的联想。

相似联想就是把性能或者形态上比较相似、相同的几种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考察,从中受到启发,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活动。例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枪械设计师斯通纳,从儿童玩具积木中引发联想,研制开发出了以自动步枪和轻机枪为主的通用组合式枪族,提高了枪械的战斗性能,适应了轻武器发展的趋势,揭开了世界上枪械枪族化的新纪元。这就是一种相似联想。

对比联想就是将两种相反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从其反面受到启发,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活动。例如,从白天联想到黑夜,由集中想到分散,由封锁联想到反封锁,由空袭联想到反空袭,等等,都是对比联想。

因果联想就是将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原因和结果之间关系联系起来,从中受到启发,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活动。在军事装备发展史上,当一项新的技术面世以后,或一种新的武器出现之后,常常有人根据这一发现,要么再发明一种或几种新式武器,要么再提出一种新的军事理论,这都是运用因果联想分析方法的结果。

联想能力是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它是一种思考,它不是一般的思考,而是深化了的思考,是由此及彼的思考,它能克服事物之间意义上的差距,把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联想的产生受到每个人特定的思维习惯、知识结构、实践经验、工作任务、目的动机的影响。一般来说,联想常常发生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和最熟悉、最精通的知识领域内。

在抗日战争时期,1942年夏季,日军进行疯狂的大扫荡。有一天,刘伯承看到侦察员捡来的一张敌人的废纸,上面写着一个数字“29”,旁边画着一个圆圈,圈内写着几个地名。这些东西在一般人看来并没有什么希奇。但是,刘伯承却从这些信息中看到了必然联系,得出日军将在29日,对圆圈内的这些地点进行合围的深刻认识。于是,他马上命令这些地点内的部队和被服厂迅速撤离。到了29日,敌人果然对这些地方进行了扫荡。但自然是扑了个空。这就是一个军事指挥员通过发挥联想能力,创造性地发现了敌人的作战意图的例子。

1944年4月,苏军进攻德军占领的彼列科普,在进攻之前,天气突变,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天气转晴。苏军炮兵司令在隐蔽部中看到刚从外边走进隐蔽部的参谋长双肩上披着一层雪,雪的边缘部分在温暖的室内开始融化,清晰地勾勒出肩章的轮廓。炮兵司令联想到:天气转暖,德军掩体内的积雪也在融化,为了避免泥泞,德军必然要清扫掩体内的积雪。于是,他下令加强对德军阵地的连续航空侦察。果然不出所料,德军在打扫真目标的掩体内积雪时把潮湿的泥土也翻了出来,深色的泥土在白雪中十分明显,暴露了掩体的轮廓。而在临战状态下德军又没有时间去打扫假目标中的积雪,假目标毫无动静。这样,苏军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从德军前沿阵地积雪的变化中,准确地推断出敌人的兵力部署和真假目标情况,调整了进攻力量,一举突破了德军防线,解放了彼列科普。在这个例子中,苏军炮兵司令正是从肩章上积雪融化联想到掩体内的积雪也会融化;又从积雪融化又联想到敌人清扫积雪可能会抛出湿土,从而暴露目标。这位苏军炮兵司令就是通过联想,创造性地找到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要通过培养联想能力来提高创造力,应注意以下两点:

(1)、提高观察的敏锐性。

联想就是通过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达到创新目的的,而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首先就要进行观察。观察的目的就是为联想提供效信息。观察可以说是联想的第一要素。在上个例子中,苏军炮兵司令之所以能创造性地联想到侦察敌人兵力部署的办法,首先就是因为他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到了肩章上雪花融化的细节,进而才产生了联想。

(2)、加强对知识信息间联系的思考。

如同培养想象力一样,联想能力也需要以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基础。不同的是,想象力注重的是知识信息间的综合联系,而联想更注重知识信息间的横向的单线联系。产生联想,就是要发现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在上个例子中,苏军炮兵司令观察到了肩章上的雪花融化,但如果没有发现它和敌人清扫积雪暴露目标两件事之间的横向联系,他也不会产生联想,达到创新目的的。

3、重视直觉思维在创造性思维能力中的作用。

直觉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比较迅速直接的综合性认识和敏锐选择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常常表现为一种突发性的、飞跃式的直接理解。其思维机制主要在于思维主体在某一方面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经过在大脑中储存、积累和强化,建立起了许多间接的、暂时的神经联系,一旦遇到某种情况或信息的刺激时,就会马上相互贯通和组合,直接得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直觉的基本特征是思维的直接性、超越性。直觉不是着眼于对思维对象的各种细节的逻辑分析,可不通过一步步的逻辑中介,直接得出关于事物所包含的各种矛盾的总体性认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直觉在军事创造中具有重要作用。苏联元帅伏龙芝曾经指出:“要成为优秀的战略家,不管在纯政治还是军事中,都要求有许多专门的、特殊的才能,其中最重要的是直觉。”(《思考·计算·决策》,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第28页。)比如:在电影《南征北战》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我军在摩天岭与敌人作战,我军的师长发现敌人炮火射击毫无目标,他马上意识到摩天岭的敌人要逃跑了,于是命令部队迅速截断敌人的退路,从而歼灭了敌人。这就是一种简化了理论根据和逻辑思维程序的直觉思维。如果将这一思维程序展开来,大体是这样一种推理过程:由于这个师长在与敌人长期作战中摸透了敌人的作战脾气,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熟知敌人在进攻时炮火集中,射击比较准确;相反,敌人在要逃跑时慌乱,火力分散,射击就没有了准确的目标。现在敌人炮火凌乱,说明敌人就要逃跑了。只不过,这些推理的前提过程被省略了,结论以直觉的形式表现出来。

要通过提高直觉能力来达到创新目的,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进行发散思维,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通过直觉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就在于要在思维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为了发现这种联系,我们就要重视发散思维的作用。前面讲到,发散思维可以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提高直觉能力,可以通过发散思维来强化思维的流畅性,增强思维的变通性,以求能更迅速、更准确地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提高直觉能力。

(2)、善于捕捉新信息。

直觉往往是由于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捕捉到了新信息,通过这些新信息的刺激才发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产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创造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对新信息的收集,捕捉到新信息后,要对它们进行重新组合,发现信息之间的结合点,为产生直觉提供有利条件。

我们强调直觉在军事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到,直觉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直觉对事物的认识没有足够的理论依据,因此缺乏论证的力量;第二,直觉虽然有丰富的经验作基础,但经验是有条件的,因此容易限制人的眼界,甚至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因此,我们要注意到直觉的这些缺陷,在创造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做大量的深入、完善的工作,通过其他方式加以弥补,以提高创造的成功率。

这一节课我们讲了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含义、内容和如何培养创造力三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重点,其中主要讲了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内容: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相结合、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相结合、确定性思维和不确定性思维相结合。第三个问题中讲了如何通过培养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直觉能力来提高创造能力。总之,创造性思维方法涉及到的理论问题很多,同时它的实践性也很强。这一节课进行的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介绍,目的是抛砖引玉,以求引起大家的进一步思考。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必须要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艰苦的思维锻炼才行。但它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有充分的信心、有坚强的毅力、有恰当的方法,再经过主观上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有效地掌握创造性思维方法,大大地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线条画教案【第七篇】

初步培养幼儿敢于放笔大胆画的能力及画出较长的线,感受绘画的乐趣。

口琴、彩色油画棒、白纸。(已经感受过线条的变化)。

1、故事导入:

小蜡笔要学跳舞,快来看一看都什么颜色的小蜡笔来学习了。(红色、绿色、兰色、黄色……)。

2、小蜡笔是怎么跳舞的,你们猜一猜?(随意做动作)。

跳舞需要什么伴奏?(音乐)。

小朋友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教小蜡笔跳舞?(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3、教师:“我来给你们伴奏,请小朋友拉着你喜欢的小蜡笔的手,随着音乐开始跳舞吧。”幼儿随着老师吹口琴的速度在空中划线。(根据音乐的快慢节奏画出线的长短、曲线。)。

4、老师:“你们跳的真好看,小蜡笔学会跳舞了。我把小蜡笔跳舞的样子画下来了。”(老师示范线条的画法)。

5、请幼儿根据音乐的快慢节奏在纸上画出线的长短、曲线。(纠正幼儿的握笔姿势)。

6、幼儿作品欣赏,并请幼儿讲述画的内容,让全体幼儿感受绘画的乐趣。

创造性线条画教案【第八篇】

领略李清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背诵。

体味词的声律之美,

品味李清照的语言风格,理解词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在词作中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三、教学方法:

朗读、对比阅读、探究学习。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问:此词写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问: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愁。

什么样的“愁”——离愁。

插入李清照生平简介(先让生回答师做最后总结)。

[明确]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两人情趣相投,你耕田来我织布,对不对?no,应该是你吟诗来我作对。赵还热衷与金石的研究,李还与其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幸福。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从此,李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个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李清照的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我们来看她的1篇后期的作品〈声声慢〉。

(二)朗诵,初步感知词人别样愁情。

1、全班齐读。

正音:觅(mi)凄(qi)戚(qi)还(huan)盏(zhan)乍(zha)。

2、范读。

问:读了这首词你读出了什么?在感情上,与〈醉〉的共同点是什么?——“愁”

问:整体感知——词人描写在残秋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充分展示了她所处的冷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的巨大悲痛的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3、生个人自由朗读,给出自读提示。

(品读提示:)。

1、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略)。

2、抓住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3、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三)鉴赏。

1.找出词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句形象用了七组叠词,直接抒情,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人的动作、神态环境的悲凉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问:运用叠词的作用?(——音乐美、增强感情)。

“寻寻觅觅”表现作者由于远离故乡,漂泊异乡而产生的一直前路渺茫和孤立无援的失落感。“冷冷清清”描写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声活状况。“凄凄惨惨戚戚”则是自己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晚年时,身体衰弱,情绪低落,饮酒也不能退寒解忧,只有苦挨着残年。七组叠词,从精神状态到生活处境,再到内心世界,清晰地概括她不幸的经历和生活状况,及身心和心灵上受到的摧残。

起句不寻常,连用七组叠词,这是李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当然“后有来者”。李对音律有极深的.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在齿舌音间来回反复吟唱,读起来朗朗上叩又别有一番愁情。

2、这首词如何让读者领略其“愁”?(抓住意象分析愁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引出意象概念。

(1)详析“酒”意象的特定属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问:为何说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得出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2)“秋风”意象略讲。

得出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3)“过雁”意象分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雁足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秋雁南来,写国破家亡、漂泊南方之苦。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得出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下阕:由远及近,转入对自己庭院内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达愁情。

(4)略析“黄花”意象。“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史正志《菊谱》:“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5)略析“梧桐”意象。“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向心头。

“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这句主要写声,以声衬情。尤其是“点点滴滴”一语,极富顿挫凄凉之感。

7)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四)找出意向并完成表格。

意象。

例句。

含义。

秋(风)。

黄花。

梧桐。

分析〈醉花阴〉与〈声声慢〉两种不同的愁情。

提示:1、意象。2、人生经历。

五、小结。

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狠之后的“于说换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愁。

六、练习。

武陵春。

风往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雨泪先留。闻说双溪春尚好,也似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解释词语并注音。

(1)尘香:

(2)梳头:

(3)舴艋:

2、李清照这首词写的是一个“愁”字,她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真是不落俗套,别开生面。试从古典诗词中找出两三例喻愁的诗句。

七、探究性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

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237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