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叶蝴蝶七年级语文教案【优秀19篇】
通过分析枯叶蝴蝶的生存环境和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能力,增强对生命的理解与热爱。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枯叶蝴蝶七年级语文教案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枯叶蝴蝶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1
课题:
重点:实词的含义的掌握。
难点: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教师范读,学生正音正字,初步感知课文。
三、学生大声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读读、讲讲、议议。
(一)学习第一段。
1、“缀行甚远”可看出的什么特点?
2、请结合图片思考: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二)学习第二段。
1、屠夫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2、“一得骨止一仍从,复投之,后止而前又至”体现了的什么品性?
3、“并驱如故”可看出的什么特点?
(三)学习第三段。
1、请指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
2、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原文回答)。
3、的表现呢?
(四)学习第五段请用原文回答。
(五)朗读最后一段。
1、作者的感叹是怎样的?
2、用现代汉语解说这句话的意思?
五、结合幻灯演示的图片复述并背诵课文。
六、片断写作练习: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100字左右,当堂抽查交流)。
要点:对待像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设计思想。
使用教学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一课时。
板书设计。
嘲笑了玩弄阴谋,自食其果的恶,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教育人们对待像一样的敌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枯叶蝴蝶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2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有条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录相资料。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文的层次及时间表示:
a、全文共四个层次。
第一层:(1、2)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将要发生的事件。
第二层:(3-9)写飞船离开地球,向月亮奔去。准备、登机、检查、起飞、飞行。
第三层:(10—15)写飞船登月成功并写宇航员在月球表面上的活动。
第四层:(16——20)写登月归来。
b、时间事情的进展: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脱落,火箭继续上升。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
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宇航员进入梦乡。
19日晚8点33分飞船飞越了月亮和球地引力的中和点。
19日晚9点32分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20日上午7点32分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同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舱门。
11时51分20秒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
22日0点15分’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22日上午6点35分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25日凌晨1点35分8秒飞船进入大气层,返回地球。
三、学习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畅谈:尽情地谈。昂首挺立:抬头挺胸,笔直地站立着。形容人很有精神,很有气魄的样子。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四、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3.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五、组织讨论: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因为这是1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枯叶蝴蝶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3
课型。
新授课、阅读课。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法学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4.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5.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7.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8.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个性修改】。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德馨。
对偶拟人写景—————幽雅。
对偶衬托写人——————高雅。
虚实正反写事—————有趣。
类比隐含立志—————高远。
引经据典表态—————高洁。
爱莲说。
周敦颐。
菊花正衬莲花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牡丹反衬莲花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人。
【作业布置】。
1、作业本练习。
2、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1篇随笔。
枯叶蝴蝶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联系生活,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体会本文所蕴含的哲理,认识到。
装假作伪的危害性。
教学方法:对话式教学。
教具准备:
时间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看,蝴蝶,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蝴蝶吗?
生:美丽的。
生:五颜六色的。
生:五彩斑斓的。
生:漂亮的。
生:5只。
生:7只。
师:其实,这上面一共是7只蝴蝶,一种像枯叶一样的蝴蝶。
师:那么,对于枯叶蝴蝶你了解多少?你预习课文的时候都查到哪些资料?
生:读自己所查的资料。
师:同学们查的比老师还多,老师也查到了一些有关于枯叶蝴蝶的资料,请同学们集体读读(大屏幕显示)。
生:想。
师:那么,今天就和老师一起走进当代作家徐迟的哲理散文《枯叶蝴蝶》(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篇文章不长,老师很想给大家读一下,大家想不想听?
生:想。
(师朗读完课文学生回答)。
(四)读中品语言,品中读道理。
师:朗读课文,背你最欣赏的语句段落,谈谈自己喜欢的理由。可采用下列方式展开交流:
1、我喜欢的句子是(),因为它写出了()。
2、我最欣赏课文的()句话,()词用的好,好在()。
3、我觉得()写的好,告诉我们()。
(五)合作探讨小组释疑。
师:下面请大家跳读课文,找出难以理解的句子,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将问题记在卡片上。如:
(1)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2)但是它还是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那用来隐蔽它的美丽的枯槁与憔悴。
(六)让情感在对话的天空升华。
师:通过同学们组内积极的合作、激烈的争论,我们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么,枯叶蝴蝶、人类、作者徐迟这三者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下面请同学看一段采访:
教师拟定采访稿:
(1)枯叶蝴蝶,你很美丽,尤其是张开翅膀的时候,可是,为什么要阖上翅膀?
(2)你知道吗?这种做法非但没有保护到你,还加重了你的灭亡?
(3)人类,枯叶蝴蝶越来越少了,你为什么视法律不顾仍执迷不误?
(4)徐迟先生,您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枯叶蝴蝶的灭绝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教师总结:
是装假作伪害了枯叶蝴蝶,而装假作伪也是人的特技之一,也许枯叶蝴蝶今天凄惨的命运就是装假作伪者的明天!正如孔子那句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七)心灵对话的舞台。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枯叶蝴蝶、捕蝶者、作者徐迟说什么?(一句最简洁的、最真诚的话语表达心声)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交流:
(1)枯叶蝴蝶,我想对你说:“--------------------。”
(2)人类,我想对你说:“------------------------。”
(3)徐迟先生,我希望您:“----------------------。”
(八)放飞想象的翅膀。
师:由枯叶蝴蝶的悲剧你联想到了什么?写出来,与同学共同探讨。
(提示:可多角度立意,可以抨击那些见利忘义者,可以联想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谈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方面。)。
(九)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十)布置作业。
作业:假如我是最后一只枯叶蝴蝶……..
我是一只寂寞的蝴蝶。
秋风里阖上我的翅膀。
如同一片飘落的枯叶。
我是那一只枯叶蝴蝶。
并不想有人留意我的存在。
我想逃开那些关注的目光。
我向往着自由。
向往着肆意的快乐。
于是将我所有的美丽。
换取了一身憔悴枯萎。
没有娇艳的容颜。
没有柔曼的舞姿。
也没有轻如鲛纱的美丽翅翼。
只有一个形象的如蝶般凄美的名字。
我以为这样刻意伪装。
便会逃开所有猎射的眼神。
以为和我周围的世界浑然一色。
便可以去自由的飞舞但我。
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
不是因为我的美丽。
而是用来隐蔽美丽的枯槁与憔悴。
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我愿这个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
他们的真相。
教学反思。
《枯叶蝴蝶》是著名作家徐迟写的1篇哲理散文,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文章不仅语言美,而且哲理美。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写了美丽而善于隐蔽的枯叶蝶由于人类的滥捕而濒临灭绝,提醒人们抢救自然资源的窠臼,从而由伪装作假更导致绝灭这一角度,论及“美,更要真”的重要,抒写了对虚伪作假的憎恶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文章中,作者用鲜明的对比,既有枯叶蝶在阖起两张翅膀时的憔悴和张开翅膀时的美丽形成鲜明对比,又有枯叶蝶和其它不伪装的美丽蝴蝶的对比,充分说明了枯叶蝶伪装得彻底,但它并没有因此而逃脱人类的捕捉。从而说明装假作伪的行径瞒不过聪明的人。因此,我们做人要踏踏实实,你想想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员、那些偷盗抢的罪犯、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虽然曾经过着消遣的生活,可到最后他们的下场又是什么?是穷困潦倒?是监狱?还是下地狱?而那些为民服务的忠臣,那些为国为民做贡献、老老实实赚钱过日子的工人,那些富有爱心、善良的人们,他们虽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他们受到人们的爱戴和尊重,他们活得更有价值。所以,做人要真。
最后,作者以“我要”、“我愿”表明自己的心迹,表现出犀利的解剖功夫和可贵的社会责任感,从中有隐含着做人要表里如一,不需要伪装的道理。对于这一小生灵的命运,作者另辟蹊径,表现出独到的感悟。让人读了之后,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在执教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采用“对话式”的教学方式,坚持在语文课中要品读语言,让学生在品读中悟哲理,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反思这节课,在朗读的过程中,我加强了朗读指导,让朗读声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生朗读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停顿,在朗读中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在语言上的写作特点,在不停的朗读中感悟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当然课堂不能仅仅局限于老师的“教”,还需要学生自主的“学”,“学贵在质疑”嘛,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增设了“质疑解疑”这一过程,给学生一个“问”的平台,让思想在这里得到碰撞,本节课我对“对话式课堂”进行了尝试,学生在这一节课中,发散思维,张扬个性,学生与课文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捕蝶者对话(与全人类对话),当然也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在对话的天空里,情感得到升华,在对话的天空里,联系生活中人和事,感受徐迟《枯叶蝴蝶》所含哲理。本节课的末尾,让学生畅谈自己所得收获,在这个环节我写了1篇下水文《假如我是最后一只枯叶蝴蝶》,本来是配乐读,结果没有播放出来,是因为自己事先没有调试好,工作上不够严谨,下水文(这首小诗)是为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课文,感悟哲理,本节课在这里得到升华,学生读中学写,起到一个借鉴的作用,但由于自己的拖沓,加上本节课的容量过大,导致拖堂,这是在教学中最忌讳的错误,今后在设计教学任务的时候我一定会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把教学任务安排到位,把时间利用好。
当然在本节课中,我还存在很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向老教师学习,向老教师请教,学习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学习他们好的教学方法,以便改善自己的课堂,促进自己在教学能力上的提高。
枯叶蝴蝶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5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作者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3.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1.划分层次,分析三只猫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感情基调,讨论结尾处语言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对弱小动物的同情和关注。
2.通过对文章的体悟,理解消除误会,平等相处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
1.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
2.理解作者在本文写作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学习难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字词的读音。
相称()郁()闷一缕()娱()乐污涩()蜷()伏。
怂恿()婢女()惩戒()怅然()红绫()。
2.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研读课文。
(一)预习检测。
(二)小组探究。
1.文章生动的记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过。而三只猫各有什么不同?
(1)其中,前两只猫活泼、有趣,找出相关句子作分析。
a“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写出了小猫玩耍时的动态和情态。)。
b“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写出小猫的脑袋、眼睛随着蝴蝶的飞舞而转来转去并伺机捕捉的样子。)。
c“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
(小猫的淘气、顽皮让我们会心一笑!)。
这一组句子,从细小的方面写尽了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
这样的描写,叫做细节描写。它可以使文章生动而富有情趣。
(2)第三只猫难看也罢、忧郁也罢,但这都不妨碍它成长。
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3.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齐读第30、31段。
―――这是我的忏悔。同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三、小结。
两个月后,第三只猫悲苦地死去。这真是一只“可怜猫”,它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顽游,对于它不加注意,仍不活泼,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去得更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而屈死)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一起关爱生活中的“可怜猫”!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归纳文章的写作手法,试结合文章阐述。
2.简要描写一种小动物。
二、课堂展示。
(一)预习展示。
(二)小组探究。
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
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
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
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
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
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
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
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三)感悟学生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
“对于---------------------------------------,我想说:-------------------------------。”
三、延伸迁移。
四、当堂检测。
美文欣赏《可怜的小猫》,并做相关练习。
枯叶蝴蝶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要求:
(一)语文训练。
1、了解童年的乐趣,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浓浓的亲情,领悟作者的自然美、人情美及自由和天性的向往。
教学重点:确定文中的重点人物。
教学难点:浓浓亲情在文中的体现。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部分自己童年时的作品。
教学时间:2课时。
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内容集中,情节完整,人物描写、景物描写非常生动,体现了萧红小说散文诗化的特点。
文章以第一人称写的。以“我”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为线索,回忆了“我”与祖父在后园的种种活动,表达了作者对欢乐、自由、温馨、美好的童年生活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人性美和自由天性的向往。
课文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我”和祖父在后园的活动;第二部分介绍祖父及祖父和“我”在后园的活动。
从写作特点上看,本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着欢乐的童年,同年趣事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本节课我们学习第8课,随着作者一起走进欢乐的童年,走进美丽的后园。(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学生查字典,结合注释自学生字词。
3、集体交流。
谷穗、衣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玩腻了:玩厌烦了。
谎花:不结果实的花。
明晃晃:形容花园里的红花绿叶,新鲜漂亮。
毛嘟嘟:形容狗尾巴草毛茸茸的样子。
蓝悠悠:形容天很蓝。
4、学生读准字音,写准字形。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放慢速度读课文。
2、整体感知。
a:祖父和“我”在后园都做了哪些有趣的'事?
b:后花园中哪些景色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3、学生分组研讨。
4、集体交流。
(1)a、种小白菜:我用脚把那下了种的窝一个个溜平。
b、铲地:我把狗尾巴草留下,祖父教我如何识别。
c、“我”和祖父讨论:樱桃树为什么不开花,不结樱桃。
d、在祖父的陪同下,“我”在后园吃黄瓜、追蜻蜓、捉蚂蚱。
e、插花事件。
(2)这些问题,让学生指出即可。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读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四、小结、作业: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初步整体感知了课文。课后同学们把生字新词读熟写会,进一步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前补偿。
请你简单说说“我”和祖父在后花园中做了哪些事?
二、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板书课题)。
三、学习新课。
1、学生以最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朗读:
要求:放声朗读全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语言通俗,富有情趣,写的诗人人喜闻乐见的事,估计学生不存在阅读障碍,因而以学生自由阅读为主。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大声地朗读,做到富有感情。
4、研讨、赏析(投影)。
提问:(1)祖父和“我”分别有怎样的性格?
(2)阅读体味下面的句子。回忆一下你的童年,然后说说你的感受或看法。
投影出示:p21研讨与练习二。
参考答案〉。
(1)祖父:勤劳慈爱、幽默风趣,有一颗童心。
(2)我:天真活泼、顽皮可爱,有一颗自由的心。
(2)体味句子。
a、作者的观察很细致,从“金”“绿”“嗡嗡地飞”“满身绒毛”以及“胖圆圆”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b、“啸”是“呼啸”之意。表示发出声响。
“,冒烟”表示下雨时,密集的雨点打在大榆树树冠上飞溅起来,加上大榆树上下雨水迷漫,风一吹形成水雾,远望犹如“冒烟”。
因为榆树叶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而沙滩上的蚌壳多而密,在太阳的照射下,也会闪闪发光,所以作者由叶子想到了蚌壳。
c、句子使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一切都活了”在孩子的眼中,一切充满了生命,都有人情味。这是合理的想象,也是基本的事实。
d、类似这样的经历你有吗?和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联系实际,自由交流。)。
注意联系实际语境,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精彩的句子进行学习品味。
三、课堂练习。
1、延伸拓展。
师: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童年的欢乐和情趣,写出了浓浓的亲情,更写出了“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请从文章中找出集中反映人的自由和天性的段落。
学生找出第一部分:“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指示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第二部分:“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休息好了又是不停地跑。”
老师引导学生赏析、体会作者的“天性”“自由”。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两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高声朗读,甚至像小萧红那样“喊”,把那种自由和天性淋漓尽致的读出来,甚至喊出来。
2、课文研讨:
(1)本文的重点人物是谁?为什么?
(投影)(祖父带我玩,教我锄地,给我讲狗尾巴草和谷穗的差别,祖父用草帽与孩子们捉迷藏、做游戏,所以本文的重点人物是祖父。)。
(2)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吗?
《呼兰河传》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因此,文中的“我”基本上是作者本人。
(3)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作者通过会议童年时代快乐自由、温馨美好的后园生活,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浓浓亲情的眷恋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向往,以及童年的“我“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自由和天性。
三、小结作业:
本节课我们赏析了《祖父、后园和我》一文中反映人的自由和天性的段落,明确了文中表现的重点人物,感悟了文章的主旨。课后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背一背。
作业:积累你喜欢的词句。
板书设计:
8、祖父、后园和我。
祖父我。
勤劳慈爱天真活泼。
幽默风趣顽皮可爱。
有一颗童心有一颗自由的心。
枯叶蝴蝶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7
1、了解小传特点,理清顺序。
2、品味俭省、平实的语言。
3、培养、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1.了解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解读鲁迅精神。
2.品味俭省的语言,感受含蓄情感。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穷尽一生之力呵护着“十世单传的婴儿”,教给他在风沙扑面的世界上作为人的生存本领;有这样一位战士在他短暂的55年人生历程中“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他的爱纵贯了长幼,跨越了尊卑……….他是伟人,也是凡人。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请在桌面上打开课件“鲁迅自传”)在你的心目中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在空格中打上“你眼中的鲁迅”。)。
哪位同学想把你的评价展示给大家?
(“转播”学生评价,演示给大家,并作简要评价)还有不同评价吗?(再“转播”,再简评)下面请大家阅读上“名人眼中的鲁迅”。
“鲁迅眼中的鲁迅”怎样,请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去追寻他闪光的人生足迹。
二、明确学习重点、难点:
课前,大家已作了预习,你认为应确定怎样的学习重点、难点?
我结合课文确定了这样两个重点,请齐读。如果你还有补充请添补在下面“空格”内。
三、自主、合作、探究。
下面请让我们一起运用网络资源来研读鲁迅。
(一)整体感知课文。点击“自主、合作、探究”。
首先请自主朗读课文,并思考:
1、本文以为顺序,以为线索。
2、概括各段大意。
小结:
1、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思想转折为线索。
2、少年变故、青年求学、回国工作、著述情况。
(二)重点、难点突破。
我们已粗略了解了鲁迅的主要经历,请同学们按“shift键”进入“合作探究”,依据问题,再读课文,归纳梳理先生的人生足迹,窥探、感受先生的精神世界。
了解自传特点,追寻伟人足迹。
阅读课文,两人合作完成下面的任务:
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并在文中划出有关时间和事件的关键词句。
品味含蓄语言,触摸伟人心灵。
1、联系你学过的课文,你能为鲁迅的童年补上“空白”?揣摩词语和标点,体会先生的感情,补上语言背后的“空白”。
2、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
3、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
4、鲁迅回国后,为什么屡屡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
下面我们来共同关注大家“合作研究”的成果。
1、在“表格”内“单击”出现先生主要经历,请对照。(有无疑问?随机点拨)。
2、谁来读读第一段?你是怎样完成前2个问题的?为什么?
3、谁回答第3个问题。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翻页到“拓展延伸”,迅速浏览页面内容:
1.总结:我们今天学习了1篇名人自传。这篇自传以时间为顺序,选择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能面面俱到,要详略得当,分清主次。对关键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让读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鲁迅先生的自传中了解了先生热爱国家、人民、求学进取、自强不息、追求进步、不懈奋斗的伟大精神。鲁迅先生虽然并不生活在我们的时代,但他的精神有着跨越时空的永恒力量,激励我们为国家、人民而努力读书,不畏邪恶,正直自强。
2.扩展:为了让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更好的认识学习先生身上高尚的思想、伟大的品格,请同学们将你课下搜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语萃、事迹讲给同学们听,要求同学们试着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收获。全体同学准备好摘记本,将你认为同学们交流中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
枯叶蝴蝶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8
1.通译全文。
2.分析屠户和狠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
3.掌握小说主题。
(二)能力训练点。
指导学生认清阴险狡诈的本质,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结合小说主题,让学生了解到社会中确实存在假、恶、丑等阴暗面,教育学生要同它们作斗争,以净化我们的社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四)美育渗透点。
这个故事结构精巧、情节曲折、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体会屠夫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美。
二.学法引导。
1.本文故事性很强,教学时,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教师或基础较好的学生先讲故事,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如领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以达到铭记于心的目的。
2.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准确理解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要注意分辨。课文中有些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的不同用法,如“故、前、敌、顾、洞、隧。止、几何。股”等。
3.反复诵读,理解课文的意思,领悟小说的生动描绘及作品的中心思想。
4.把握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层次线索,分析小说是怎样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狠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点。体会一波三折、富于变化的情节特点,文中和屠户双方矛盾的白热化的转变过程是“顾野有麦场”的描写,精彩细腻,值得回味。
5.在把握作品中心意思的基础上,对作品做拓展性思考:这仅仅是在写吗?
通过思考作品给人们的启示,认真体味议论性文字的深刻含义,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意义。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情节和主题的把握上。要通过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在充分了解屠户与之间攻防转换和最终结局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学生制作文言实词以及“眈眈相向”、议论性句子的卡片,进行知识积累。
3.投影仪。
4.有条件的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效果会更好。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熟读课文,根据注释尝试翻译,了解放事梗概。
2.分析屠户和狠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
3.思考、归纳小说的主题。
4.背诵全文。
七.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一提起这种动物,同学们马上就会意识到它是我们人类最狡猾、凶残的敌人之一。当然,对于狠的本质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段过程的,东郭先生不是就险些被吃掉吗?今天,我们再来讲述一个发生在屠户和狠之间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三则》,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为其书房——聊斋所题的对联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的翻译,了解文章大意。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3.分析、归纳文章的主题。
4.熟读、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学生参考文下注释,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通译全文,了解大意,思考、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翻译重点词句,疏通文义。教师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参考文下注释或依据自己的理解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教师讲评。
两之并驱如故——两只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恐前后受其敌——(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的攻击。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犬坐一一像狗似的坐。洞其中——在其中打洞。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2.分析小说的情节。
第一自然段写屠户遇,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自然段写屠户惧,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狠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自然段写屠户御狠,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进一步发展。
第四自然段写屠户杀,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狠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分析完情节后,要求学生复述,加以巩固。
3.归纳小说的主题。
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问题的答案就是本文的主题所在——人有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四)总结、扩展。
这篇故事揭露了狠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故事的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的形象,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大家要懂得:对待像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翻译全文。
2.解决课后练习二、三。
(六)板书设计。
篇8枯叶蝴蝶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9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雨场景。
2.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3.能结合课文,运用自己的语言,赏析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并真切描写景物的细节及其变化的。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侧面衬托来表现风雨的高明手法。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3、读课文2遍,想一想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把你的疑惑写下来。
课堂学习。
一、导入。
幻灯片展示学生预习中的主要问题,以1篇正面描写暴风雨的学生习作导入课文。
二、默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课文是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风雨的?
2.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
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
侧面烘托。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1.默读课文,说说你感受到了一场怎样的风雨?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并说说这些句子妙在何处。
我感受到了一场的风/雨,从文中句话中可以看出,它妙在。
幻灯片展示学生找到的句子,由学生个别朗读或者全班配乐齐读。
四、小练笔。
学了本文,你一定收获不少。请选择某一熟悉的景物(例如:夏天的烈日,冬天的寒风……)写一段话,100字左右,用上今天学习的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枯叶蝴蝶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10
知识与技能: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自由朗读、齐读、示范读)使学生把握诗文基调。
2、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教学难点: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发亲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文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期待美。
1、播放歌曲《妈妈的吻》。
2、畅谈感受,导入文本。(自主畅谈。多媒体出示课题。)。
3、扫清障碍。
(1)扫除文中的生字、生词(自由阅读文本,自主查资料交流。)。
(2)解读作者和金色花。(自主查资料、合作交流。)。
二、倾情诵读,感知美。
1、心有灵犀。(学生自由谈感受。)。
2、探究朗读。(师生交流,结合文本谈朗读技巧。)。
3、音频范读。(听视频范读文本。)。
4、表演评读。(生自主读,自主评价。)。
三、研读品味,发现美。
1、推荐句子,说理由,畅谈美。(自由推荐,探究品评。)。
2、师补充问题,挖掘美。(师生、生生合作挖掘。)。
四、再现画面,创造美。
1、师示范描述画面,创造美。
2、生描述画面,创造美。
五、比较阅读,升华美。
与泰戈尔《金色花》的姐妹篇《告别》比较阅读,升华美!
六、拓展延伸,追求美。
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成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请您自由想象,用“假如我变成了……“说话。
枯叶蝴蝶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11
1、理解“自嘲”。
2、理解诗意。
3、学会自我调节,学习幽默的生活态度。
1、理解诗意。
2、学会自我调节,学习幽默的生活态度。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有时候觉得很累,但是学会了自我调节,有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可就不一样了。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自嘲》来看看鲁迅先生是怎样进行调节的。
二、作者简介:
略
三、自嘲,是一种幽默的说话方式,一种幽默的生活态度,一种心理调节的方式,一种人生智慧的表现。生活中如果缺少了自嘲,也许这样的人生会很累很累。
四、学生自读诗。
五、研读与赏析:
1、讨论诗的体裁。明确:七律。
2、问题研讨:
研讨问题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这首诗中的名句,一直以来,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诗的,可从诗句含义、体现作者精神等方面谈。
(此句中的“千夫指”、“孺子牛”的所指历来有争议,这个问题既可以帮助正确理解诗句,又能在讨论中加深对鲁迅伟大人格的认识)。
参考:这两句诗是鲁迅风骨的生动体现“千夫”是指一切对他进行诬蔑、造谣、诽谤、压制、迫害、围攻的人,鲁迅对峙一概横眉冷对。而“孺子”作者的本意首先当指他的孩子子婴,以及合子婴一样的的千千万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幸福,他自讽自喻心甘情愿做埋头耕耘的牛。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这句诗是鲁迅爱与憎的`高度概括,是他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
研讨问题二:鲁迅为什么在这里剖析自己的情怀,他当时交了什么“华盖运”?
参考:鲁迅先生在北京时,由于坚决支持女师大爱国学生与校方及其后台北洋军阀政府的斗争,勇于和顶头上司教育总长章士钊以及现代评论派陈源等人展开论战,受到打击、诬蔑、围攻,运交“华盖”,他曾把自己那是的杂文集干脆定名为《华盖集》。后来他到了南方,同样受到国民党新军阀的压迫,依旧四处碰壁。他的新杂文集定名为《华盖集续编》,意为“年月虽改了,清新却依旧”(《华盖集续编。小引》)。
研讨问题三:“已碰头”、“破帽遮颜”、“漏船载酒”是什么意思,表现鲁迅什么态度?
参考:这是鲁迅对当时自己“运交华盖”处境的形象描绘和自嘲,表现他面对危难艰险而又从容不迫、潇洒舒展的人生态度。
参考:对这句诗的解释有多种,一说“最后两句是讽刺当时那些只顾自己舒适自在,不过问政治的人”。二说是讽刺国民党派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迁都洛阳,直到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有迁回。三说“‘躲进小楼’再一次表达了鲁迅一贯主张的‘壕堑战’的思想。‘小楼’是掩体的工事,是前线的战壕。躲进小楼,乘机出击,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四说“‘成一统’意思是自成一统,与蒋家王朝针锋相对。‘小楼’虽小,但作为对敌斗争的一个前哨阵地,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的。”
我们认为,当时鲁迅处在xxx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成为我的一统天下,管他外界的政治气候有什么变化,这是“自嘲”,但又不限于自嘲,也是讽刺国民党派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这两句,既是“自嘲”,又是借“自嘲”来猛烈攻击敌人,刺中敌人要害的一击,这才显出“自嘲”是革命的战斗。这两句跟“横眉冷对”一联作了有力的配合。
研讨问题五:题目《自嘲》该如何理解?
参考:向学生介绍“自嘲”
这类题目的来源,特别讲清鲁迅的自嘲自解痛前人的不同之处,前人是客嘲自解,鲁迅只称“自嘲”,这是命题的不同,前人借客嘲以鸣不平,借自解以占身份,鲁迅的诗则表明他对敌人的藐视,表明了他为革命事业战斗到底的决心。这也说明鲁迅在创作上不泥古、善创新。
六、背诵全诗。
七、作业。
布置作业:以《自嘲》诗中看鲁迅为题,写1篇感想。
枯叶蝴蝶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12
1 知识方面:了解在人物塑造中对比、烘托等手法的应用,理解其表达效果。
2 情感方面:感受邓稼先在崇高民族理想的追求中所呈现出的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体会民族文化对人的滋养、孕育作用,激励同学们要树立个人追求的目标,树立民族责任感,培养爱国情感。
一、导入
二、研读文本
1、重点研读“邓稼先与奥本海默”部分
强调对比手法,对比的要点,对比的用意,对比的结论等,学习以对比突出人物特点的手法。
学会归纳总结,找关键句
2、重点研读“我不能走”部分
分析作者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
结合文本,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我不能走”这句话的。
体会《中国男儿歌》的壮美以及在文中的内涵。
三、回顾导语
在中国人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的历史大背景中,在大西北蓬断草枯的自热背景中,在与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的性格对比中,中国两弹元勋的崇高形象凸现在我们面前。
四、整体感悟
2、作者为何用如此多的篇幅凸现邓稼先的个性品质?(结合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一文)
五、作业
1、写读后感,说说我们得到的启示。
2、课外阅读杨振宁的《父亲和我》
枯叶蝴蝶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13
我们在第六单元中,已经感受到我国古代诗歌散文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学习第七单元,会进一步加深这方面的体会。
本单元共选编5篇课文:3篇古代散文,两篇古代诗歌。《卖油翁》用淡淡的笔墨揭示了耐人寻味的人生道理;《三峡》描绘了长江两岸的壮丽景色,使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古文二则》蔡勉旃信守诺言,始终不渝,戴震好学深思,后生可畏;《陌上桑》中罗敷才貌双全,智胜“使君”。《诗五首》记事、写景、抒情,各尽其妙。
学习古代诗文,应当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背诵尤为重要,要善于积累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相关的语言能力。
——古诗文朗诵
一、口语交际指导
培养情趣,读好诗文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有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语言。古代诗文是古代文化的积淀。语言意蕴丰富,凝炼精辟。读好古诗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陶冶情操。
怎样才能读好古代诗文呢?首先要正确把握古诗文的思想内容,借助于文字,理解其中蕴念的丰富情感。第二,正确停顿,掌握诗文的节奏,朗读语速适中。第三,朗读要充满激情,仪态大方,可以借助表情、手势等表达作品中的感情,达到最佳效果。第四,朗读可以大胆创新,富有个性。
二、口语交际范例
城阙/辅/三秦一——风烟/望/五津一——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一——
[注]“/”是音节划分节奏,“一”表示韵脚朗读的延长音,“×”宏示不是韵脚,一般节奏朗读。
任选1篇学过的古诗文,划出朗读的节奏并进行朗读练习。
——我将这样度过寒假
一.创新作文指导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像。在作文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功能,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去创造性地进行写作。
高尔基说:仅仅观察、认识还不够,必须想像。的确,没有想像,生活便失去光环。但想像必须基于现实,脱离实际的想像便是胡想,空想,写出来的就会缺乏真情实感。比如本学期学过的《基因畅想》、《如果人类也有尾巴》,还有我们读过、学过的许多童话、科幻作品等,都是作者从生活出发大胆想像的结果。然而想像力的发挥,也不能像脱缰的马,任意奔驰,要充分考虑主题的需要,围绕中心选取富有创新性的材料,大胆想像,精巧构思,使得想像的运用恰到好处。
这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我们将迎来中学时代的第一个寒假。想像寒假生活怎样度过,必须体现寒假生活的特点,如过年给我们带来的吉祥、喜庆,亲友相聚等,力争写出你想像中的丰富多彩而又有意义的寒假生活。
二、写作练习
文题:我将这样度过寒假
提示:1. 给拟一个副标题,力求新颖醒目。
2. 发挥想像力描述一个快乐而充实的寒假生活片段,写出真实的生活体验。
3.幅不少于500字。
我的心愿
我的心愿,是让地球充满阳光和绿色;我的心愿,是让人类心灵的沙漠不再荒芜。
面对着沙漠一天天的扩大,而对着森林的不断减少,面对着地下水位不断降低……绿色的地球在一天天的衰老,地球的末日在一天天的逼近。
儿时,我每当我拿起画笔就会想,是用蓝天色的纯洁还是绿色的生命,是用红色的激情还是黄色的阳光,来描绘这可爱的地球。而现在我或许只能用一些灰、白,黑来描绘我们的家。我多么希望人们都拿起绿色的画笔,为我们的家画点什么。
是呀,许多新闻媒体也都在呼吁——环保,环保,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每当我们拿起卫生筷时,脑中往往会闪出一个念头:这会儿不知多少人正在使用它,不知多少筷子已扔进垃圾箱,不知又有多少棵树成为了我们用餐的工具!?然而,我们还是拿起了筷子,做一些所谓为自己的行动。
如果我们不断地浪费水资源,森林资源……不久以后的地球不知会变成什么模样?如果是绿色的话,这种可能就像白乌鸦一样少。
我们要绿化人类心灵的荒芜,在人类心中筑起绿色长城。我们要让人们知道,把爱献给地球,献给我们的家,不能只为自己着想。让人们明白,用爱的清泉去湿润干涸的心;撒播爱的种子3_tr.a,们的心绿起来。让人们明白,地球已经开始了她的反击:一次次沙尘暴的袭击,一次次酸雨的下落,一次次野生生物的灭绝……这无数次的警钟已经向人类宣告:只有大家一起环保,才能缓解这些危机。
只要我们每人种一棵树,就有许多绿色重新崛起,只要我们每人捡一个塑料袋,便有许多白色的高山被铲平!
我们还要给那些只为自己,不为地球,只顾小家不顾大家的人撒播绿色心灵的种子。
露珠的美不在于它的晶莹,而是它滋润了青枝绿叶和含苞欲放的花朵,更因为大阳的升起,它悄悄隐去,让鲜花尽情绽放!
不要一味地向地球索取,为我们共有的家园做点什么吧!做像露珠一样的人!
这篇选取社会普通关注的环保问题为题材,立意深远,引人深思,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基于当前人们环保意识淡薄,严重污染环境,破坏大自然,选取“让地球充满阳光和绿色”“让人类心灵的沙漠不再荒芜”作为心愿,大胆想像,构思精巧,语言有强烈的感染力,读来让人震动。
枯叶蝴蝶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14
乐器准备:碰铃。
操作过程:
1、宝宝端立正坐姿势,手起,问好:宝宝好——。
2、律动:丰收之歌。
3、复习上一首曲目。
4、引题:
5、出示大蝴蝶,串联歌词:
(收回所有道具)老师为美丽的蝴蝶配上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6、闭眼听一遍曲目:
为了很专心的听歌曲,我们要闭上眼睛。
7、念唱歌曲:
跟音乐拍手念一遍,四拍节奏:好,请睁开眼睛,我们一起来唱一遍这首歌。
手起,注意问奏时手不打节拍,轻轻摇动身体,(老师对宝宝的提示语:摇头)。
尾奏继续拍完(老师提示语是继续)。
8、乐器伴奏:
出示哑铃,和着歌曲两拍一动。
我们会唱这首歌了,现在可以用我们的乐器来给这首歌伴奏了,老师给你们带来的这件乐器叫哑铃,使用哑铃的时候手抓着手柄,不能碰到碰钟上,要不然碰铃就不会发出悦耳的声音。(示范)今天我们用刮奏的方法给蝴蝶伴奏。
示范:蝴蝶蝴蝶生得真美丽,头带着金饰身穿花花衣;
教师把乐器按宝宝人数放成一排,请宝宝上前取乐器;
提示宝宝随意练习敲打、刮奏乐器,同时在老师说“收”时停止;
和着宝宝用乐器伴奏,提示宝宝大声唱出歌词;
请宝宝把乐器放回老师面前,老师收回乐器;
请宝宝坐在老师的位置,面对着家长进行乐器演奏,老师在宝宝对面做提示动作;
表演结束提示家长给予鼓励和宝宝鞠躬答谢,并要坐回自己的位置。
9、体态律动:
发蝴蝶玩具给宝宝,请宝宝回想蝴蝶飞舞的动作,请每个宝宝说出并模仿蝴蝶飞舞时的样子,老师总结并请宝宝跟做,两拍一动。
放歌曲做游戏的背景音乐(注意音量较低)。
10、律动表演:
现在老师要给每个小朋友装上一样漂亮的翅膀,我们用漂亮的纱巾来表示。
示范:老师系好两条纱巾,披在肩上,做蝴蝶的'动作。
每个宝宝两条纱巾,宝宝使用纱巾做翅膀扇动的动作。
11、游戏律动:
妈妈两手合拢做花开的样子,散坐在教师里,宝宝做蝴蝶,扇动翅膀围绕妈妈飞舞。
放歌曲做背景音乐。
12、角色互换表演:妈妈用纱巾做翅膀围绕宝宝进行游戏,宝宝做开花状。
13、总结:
请宝宝坐回自己的位置,发纸偶蝴蝶给宝宝,引导宝宝带上指偶蝴蝶飞到妈妈的肩膀、头上等,使宝宝更加喜爱蝴蝶。
讲解:蝴蝶的歌曲我们会唱了,也学习了用乐器给这首歌伴奏,还做了蝴蝶和花的表演。蝴蝶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现在把好朋友蝴蝶画出来,带回家,在家里让蝴蝶和我们一起唱歌。出示蝴蝶图,提示图上蝴蝶穿着漂亮的衣服,请宝宝给空白的蝴蝶涂色要均匀,涂在线内,注意保持画的整洁。
请宝宝上前取画,并放在妈妈的身后。在位置坐好,手放在膝盖上。
14、手起,宝宝再见。
枯叶蝴蝶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15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语境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二、导入新课,激发情感。
同学们大概都见过翩翩起舞的美丽彩蝶吧?但你们知道娥眉山上珍贵美丽的枯叶蝴蝶,伪装自己,隐藏自己的美丽,目的是保护自己,但却难逃被捕的命运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枯叶蝴蝶》就揭开了谜底,让我们一起走进徐迟的《枯叶蝴蝶》。
三、自学指导:
(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
1、根据龙门,了解作者和枯叶蝴蝶的有关知识。
2、给画横线的字注音:开阖收敛逸出枯槁憔悴。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找出枯叶蝴蝶得名的原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分段并总结段意。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3、借助枯叶蝴蝶可悲的悲剧,作者阐明了一个哲理,请你从文中找出说明哲理的句子。
(三)细读课文,质疑研究:
1、本文语言精练,含义深刻,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1)。
(2)。
(3)。
2、你有不太理解的问题吗?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1)。
(2)。
3、由枯叶蝴蝶的悲剧你联想到了什么?(多角度思考)。
(四)放飞思想,心灵对话:
1、枯叶蝴蝶的悲剧引人深思,此时此刻,你想对蝴蝶、人类、徐迟说些什么?
人类,我想对你说。
徐迟先生,我想对你说。
2、请写出与蝴蝶有关的诗句:
四、巩固练习:给课文标段序(共9段),回答问题:
2、枯叶蝴蝶怎样伪装自己?(用原文回答),伪装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3、第5段中“这样”具体指什么?作者是怎样评价人的?
4、怎样理解“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那用来隐藏它的美丽的枯槁与憔悴”?
枯叶蝴蝶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16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师要深人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要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查找了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的历史及文化精神的资料。
一、导入。
师: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教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了解的《黄河颂》的相关知识,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者,予以鼓励。
(教师对学生朗诵的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无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3课《黄河颂》》。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
三、感知课文,合作探究。
1、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2、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
3、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四、小组合作,诵读课文。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组合,予以鼓励。
(本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五、深人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教师质疑:以本课为例说明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一首诗词?
(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议明确。)。
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2、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调节自己的感情。
学生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诵读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六、再诵课文。
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
七、拓展延伸。
教师提供《长江之歌》歌词,学生阅读,并思考文后的题目。
多媒体显示:《长江之歌》。
1、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内在联系。
2、仿照“黄河颂”中比喻、拟人的写法,以“啊!老师”(或母亲,朋友……)为题,写一两个片断。
3、课余欣赏《黄河颂》与《长江之歌》,在激昂高亢的旋律中领略黄河、长江的风采,感受歌中洋溢的爱国热情。
枯叶蝴蝶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17
峨眉山下,伏虎寺旁,有一种蝴蝶,比最美丽的蝴蝶还要美丽些,是峨眉山最珍贵的特产之一。
它阖起两张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谁也不去注意它,谁也不会瞧它一眼。
收敛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了繁华的花丛,停止它翱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
它这样伪装,是为了保护自己。但是它还是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那用来隐蔽它的美丽的枯槁与憔悴。
它以为它这样做可以保护自己,殊不知它这样做更教人去搜捕它。有一种生物比它还聪明,这种生物的特技之一是装假作伪,因此装假作伪这一种行径是瞒不过这种生物——人的。
人把它捕捉,将它制成标本,作为一种商品去出售,价钱越来越高。最后几乎把它捕捉得再也没有了。这一生物品种快要绝种了。
到这时候,国家才下令禁止捕捉枯叶蝶。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国家的禁止更增加了它的身价。枯叶蝶真是因此而要绝对的绝灭了。
我们既然有一对美丽的和真理的翅膀,我们永远也不愿意阖上它们。做什么要装模作样,化为一只枯叶蝶,最后也还是被售,反而不如那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的蝴蝶到处飞翔,被捕捉而又生生不息。
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它们的真相。
枯叶蝴蝶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18
《背影》是中学语文试验教材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的1篇课文(19-22页),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要求引导学生感悟亲情,体验真情,学会感恩。
本课设计注重在学生朗读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文本为载体,通过双边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沉浸文本,使学生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亲情,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词语,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听读、散读、默读等各种朗读方式与文本对话;对关键词句品读,从中体会情感,品味语言。
3、通过学习,深入体会父子深情,懂得父爱。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诵读课文,在品读中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梳理好字词)、字/词典。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背对学生,询问:看看老师清瘦的背影,你能当即写下感人肺腑的文章吗?可朱自清笔下的“背影”,不仅能,而且还把这个“背影”深深烙进了无数读者的心田,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朗读,通过最美的语言来感受这“背影”的神奇魅力。
【设计意图】用自己的背影引起全体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真挚、动情的语言,激起学生已有的情感认知,为本文的学习垫定丰富的情感基础。
2、读品结合。
默读、扫清障碍(出示小黑板)。
范读、听出感动。
(要求思考:本文写了件什么事?找出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哪儿?)。
方法指导:从内容上去理解,从情感上去感受,从朗读方法上去学习。
朗读、清楚明晰。
(要求思考:买桔子的“背影”为什么这样感人?)。
方法指导:基调-深沉忧伤;语速-沉重缓慢。
散读、声入心通。
(要求:反复朗读四次背影,四次落泪的情形,较深入、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
方法指导: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如:停顿、重音、句调。
品读、读出感动。
(要求:体会准确的动词,细腻的细节描写;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感悟父爱;
思考作者为何落泪?)。
重点品读段落“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体会:蹒跚的脚步,艰难的攀爬,动情的眼泪;品味这感人至深的父爱。
方法指导:情景再现,要设身处地将文本中的情景“再现”。
齐读:自然流畅。
(要求:深情地朗读作品,自然流畅)。
方法指导:结合之前所学,做到:正确、深入理解;深刻、细致感受;丰富、逼真想象。
【设计意图】以上各“读”的环节主要是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设计的。语文学习就是语言的学习,朗读是一种很好地学习文本的手段,旨在做到“声入心通”。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训练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及对关键词句深入阅读的能力;由浅入深地感悟父爱,从而突出文章的重点。在体会无形父爱的中又通过朗读技巧的提示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了,从而突破文章的难点。
3、体验反思。
这节课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自谈感受。)以诗歌创作的形式表现。
自写一首小诗,关于父亲的,读给同学们听。
诗歌诵读。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体验感悟,给他们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样以朗诵形式突显学生自我,张扬个性,达成教学目标。
4、教学小结。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用朴素真挚的语言、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父亲浦口送别的情境。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以其浓浓的父爱而感动了你、我。让我们在这首小诗中结束今天的学习:“舐犊情深数背影,一声长叹泪沾襟。人间自有真善美,玉壶冰心堪晶莹”!
5、作业布置。
把自创的小诗读给父母听!或录在磁带中。
板书:
朱自清。
沉重背深。
蹒跚沉。
艰难努力影的。
爱
【设计说明】。
班级教学最大的缺陷是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而小班化的教学恰能弥补这一劣势。本课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时间与教师交流、沟通,得到个别化的教育;增加优质教育的机会,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本课教学重朗读实践,意在带领学生走近文本,沉浸文本。所以,特别注重师生间的互动(除了方法指导外,还重视课堂评价)。同时,由于是小班化的教学,它能更好地为本课的教学提供了服务。(本班学生二十余人,朗读水平一般)因为小班化教育重视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它符合每个学生的实际,切合学生心灵。所以本课教学中,我试图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在鼓励性的评价中使他们能充分沐浴“阳光”(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其个性发展)。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能成为他们自己的精神需要。《背影》中所呈献的父子深情恰恰是学生的“精神需要”,它是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律动,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能引起学生内在情感的体验与共鸣。
枯叶蝴蝶七年级语文教案 篇19
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正在迅速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信息的传播要求我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在本单元,我们不仅读到报道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的两则消息、运载火箭水下发射试验的录音新闻、去南极考察和为“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壮行的通讯。同时,我们还将让学生亲自体验新闻的制作过程,就一些热点的话题组织学生采访,写新闻稿,最后进行学生交流和学习成果展示。
1、了解新闻知识,查新闻发展史。
2、了解新闻形成过程。
3、了解新闻发行的载体。
4、学会采访,学会写消息、简单的通讯。
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消息、通讯的特点和一些基本常识。
3、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
4、学习写消息。
5、学习网上搜索、阅读,通过网上.写作和别人交流。
6、熟悉新闻制作的过程。
7、掌握采访技巧,培养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
8、体验新闻工作者的艰辛。
1、每人从报纸上剪几篇消息、通讯。
2、网上查找,了解新闻发展史及有关新闻知识(1课时)。
3、运用新闻知识,分析自己的搜集材料(1课时)。
4、课堂交流(老师指导)(1课时)。
1、整体浏览单元课文,各人选择其中1篇感兴趣的文章,体会新闻、通讯语言生动、准确等特点,了解课文报导的重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4课时)。
2、单元语文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将自己从网上看到的新闻,挑选一则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加以概括提炼和分析,用e_mail发给同学、老师进行交流(2课时)。
1、学生自愿组成各个活动小组(7——8人),到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地方参观新闻制作的整个流程。
2、我来当记者。
(1)每小组拟订一个采访话题,分头进行采访,
如:常州外来民工子女教育情况——采访教育局长。
常州教育发展前景——采访市长。
学校教育主动发展构想——采访校长。
等等。
(2)根据确定的话题,设计采访的问题。
(3)分组采访。
3、就采访的结果进行交流(2课时)。
4、体验劳动(走上街头卖报)让学生体验到每份报纸中凝聚了多少人的劳动。
1、每个小组编一张小报(1课时)。
2、进入聊天室,把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