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实用14篇】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掌握基本运算和应用能力,促进逻辑思维发展,如何提高学习效果呢?下面由阿拉题库网友分享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面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
4、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有关知识的能力,能合理地运用“割”、“补”等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组合及分解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多平面图形?
导学要点: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认识组合图形。像这样由几种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组合图形。
2、感知:组合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生举例),今天,我们就结合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小组合作探究
1、出示前置性作业小组交流
复习
(1)说说你学过哪些平面图形?
(2)说说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自学21页的例10
(1)导学单
1)小组合作将组合图形分成我们学习过的图形。说说你的分法,你是怎样想的?
2)尝试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
3)思考:组合图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导学要点:
(1)分割法:将整体分成几个基本图形,求出它们的面积和。
(2)添补法:用一个大图形减去一个小图形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两种解法你喜欢用哪一种解法?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交流
1)从例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组合图形,我们可以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
2)由于方法不同,我们计算组合图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3)求组合图形面积时关键是做什么?
导学要点:
(1)要根据原来图形的特点进行思考。
(2)要便于利用已知条件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
(3)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割补。
(3)全班交流
1)学生举例并解答(前置作业我的例子)
2)结合学生自己举的例子解答讲解。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本第21页练一练
(1)生独立计算。
(2)生展示思路。
点拨:
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基本策略:把原来的图形先分割成几个基本图形,再求这几个基本图形的面积只和;或者先把原来的图形拼补一个基本图形,再求相关基本图形面积之差。
2、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1题前两题。
点拨:
(1)引导说说第一个图形梯形的上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是怎样看出来的?
(2)引导说说第二个图形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是怎样看出来的?
3、课本第23页练习四第二题
点拨:
引导说说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练习一第9~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等式性质。
教学难点:
能根据等式性质正确地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什么是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18+17=35 x=1 12-Y=4 S+12=49
21-b<24 x=14+78 16+a=27+b a +b=6
b-8=100 X+10 4X=60
2、让学生说一说等式的`性质一和等式的性质二
(1)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X+25=37 X-23=52 0、7X=3、5★
X÷0、5=12 48-X=25★ 4、8÷x=20★
集体订正,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使其明白算理。
3、在○运算符号,在□填数字。
(1)X-20=30(2)5x=2、4
解:X=30○□解:x=2、4○□
X=□ x=□
(3)3、6+X=5、7(4)4、8÷x=12
解:X=5、7○□解:x=4、8○□
X=□ x=□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使学生明白:根据等式的性质。
小结:通过把解方程的过程补充完整,启发学生简化解方程的书写,提高解方程的熟练程度。
二、指导练习
1、p7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
2、P7第11题:pp列方程求表中的未知数的值
学生看懂题意,列方程,解方程
3、P7第13题
学生口答练习
4、出示小黑板
判断题
(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2)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3)解方程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自己判断的理由。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解决数学问题时,方程的用处大吗?
四、作业
1、P7第10题
2、P7第12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练习题
12x=31、2 9、6y=48
解:x=31、2÷12解:y=48÷9、6
X=2、6 y=5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3
一、口算练习
书本第116页第13题
学生独立完成,一人报答案核对。
指名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复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书本116页第14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自己本子上,4人板演。
讲评时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如何计算的?
再说说计算中的注意点。板书:能约分的要约分
三、复习混合运算以及简便计算
1、课件出示:3/4+1/2-2/3 2/3-(1/6+1/5)
(1)指名说说运算,强调分数加减互un和运算与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2)学生独立完成在本子上,2人板演。
(3)讲评,提出注意点。
2、课件出示:3/8+2/9+5/8 1-7/13-6/13 15/8-(7/8+8/15)
3/4-(1/4-1/12)12/13+7/11-12/13+7/11 4/7-3/8+5/7-5/8
(1)学生观察这些混合运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异分母中有同分母)
(2)学生独立练习,6人板演。
(3)讲评板演,说说每题的特点。
3、书本116页第15题
(1)学生找出可以简便计算的题目,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找的.?
(2)分组练习,6人板演。
(3)讲评。
三、复习解决问题
1、书本116页第16题
学生独立解答,一人板演,集体讲评。
2、书本116页第17题
学生读题理解,列式解答
3、书本116页第18题
(1)指名说说本体隐含了一个什么信息?
(2)把什么看作单位
(3)列式解答,讲评。
4、书本116页第196题
(1)读题理解
(2)列式解答。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理顺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懂得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分数计算简便,会进行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观察、演绎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教师: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哪几个?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b=b+a
(a+b)+c=a+(b+c)
2.下面各等式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①25+36=36+25
②(17+28)+72=17+(28+72)
③+=+
④(+)+=+(+)
教师: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适用于整数和小数,是否也适用于分数加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学习新课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1.出示: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关系?
○○
教师说明: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在什么范围内使用?
(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中的.数,既包括了整数,又包括了小数和分数)
2.出示例3计算:
观察:这些加数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
思考: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道题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最后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总结: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1.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①○
②○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继续演示课件“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
①②
3.思考题:
已知你能很快算出的和吗?
四、课堂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六、板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密铺的含义和了解可以密铺的图形形状,了解图形密铺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用三角形、四边形和梯形密铺的图形。
3、理解密铺原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理解密铺的含义及知道哪些平面图形能单独密铺
能否单独密铺的原理
四、过程实施:
(一)欣赏图片,感受奇妙图形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是否留心观察过这些镜头?这些场景熟悉吗?哪里见到过?请你用数学的眼光去考察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用一种或几种图形有规律地平铺而成的。)
2、平铺时,图形与图形之间有什么要求吗?
3、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出示:无空隙、不重叠。)
4、象这样无论什么形状的图形,如果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平面上,这种铺法在数学上就称为“密铺”。(板书:密铺无空隙不重叠)
5、密铺是数学中最有趣和最美丽的部分之一,它在生活中有着及其广泛的运用。除了在地面墙面上看到密铺,你还在那里也曾经见到过平面密铺图形呢?在小组里说一说。
其实,密铺就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二)操作探究,体验密铺
1、猜一猜:欣赏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片,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所有美丽的密铺都离不开数学的基本图形。那么我们学过的所有平面图形是不是都能单独密铺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在作业纸上记录下自己的猜测结果。(黑板上贴8个图形)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结果?有不同看法吗?(预设:正五边形有争议)
看来,对于正五边形是否能单独密铺,我们课堂上有两种不同的猜测。面对不同的声音,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每个人的想法。
2、验一验:现在矛盾就在于这个正五边形能否单独密铺!怎样才能判断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谁有什么好办法?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现在,请从工具袋里拿出正五边形,请同学们利用它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正五边形能密铺吗?
通过亲自动手实践,你能告诉我正五边形能单独密铺吗?
看来,光用眼睛看并不一定正确,我们还是需要经过实践论证!
其他的图形是不是也象我们猜测的那样?小组里分工合作,比一比,看看哪组拼得又快又好!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验证的结果?(课件出示)
(调整实验结果)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发现原来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正六边形能够单独密铺,而正五边形、圆形都不能单独密铺!
那么,你们有没有想一想为什么这五种图形能单独密铺,而正五边形和圆形不能单独密铺?
那是不是正五边形和圆形真的在密铺中就没用了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5秒钟,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其实象这样,用两种图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一起,也是一种密铺。
活动二:两种不同平面图形的密铺
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七巧板。请看一下,七巧板的表面也是一种密铺吗?这个图形里有几种基本图形?
你能从七巧板中选出两种不同的图形密铺成一个平面吗?在和小组同学合作试一试之前,请看清楚操作要求。(出示要求)明确了要求,就可以开始动手试一试!
我们来看看每组密铺的不同情况。你是用哪两种平面图形拼成的?你们还有不同的拼法吗?你们小组又是怎么拼的?
3、美的欣赏一:生活中密铺设计图案
看来,不仅用一种平面图形能密铺,用两种甚至更多的图形也能密铺成一个美丽的平面。设计师们正是将数学与艺术相结合,用密铺的方法为我们设计了各种美丽的'图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出示课件)
(三)展现才智,大胆创作
1、美的创作
看了这么多密铺的图案,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而这种美感来源于密铺的什么特点?是呀,密铺中有规律的无空隙、不重叠的排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与空间延伸的想象!
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试一试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作业纸,让我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一起来创作密铺图案吧。你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
★用一种图案进行密铺★★用两种不同图案进行密铺,设计完成后,也可以为自己的密铺涂上美丽的颜色!
小组里互相欣赏一下同伴的作品,并推举一个同学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欣赏一下。说说你的作品是运用了什么图形进行密铺的?他的密铺作品美吗?(可以的话,我建议大家把各自的作品贴在教室里,一起分享创作的快乐,好吗?)
2、美的欣赏二:埃舍尔的艺术世界
密铺图形奇妙而美丽,古往今来,不少艺术家都在这方面进行过研究,其中最富趣味的就是这位荷兰艺术家埃舍尔。(出示课件)他创造的艺术作品,结合了数学与艺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让人对数学产生另一种看法。
(四)总结拓展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呢?
是的,密铺就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装点着我们的生活!同时,它还是一门学问,在美丽的密铺背后,还有太多的数学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五)课后作业:
★研究正五边形为什么不能密铺的原因,撰写1篇数学小文章。相信你们一定能行!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6
教材简介: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乘法、积的近似值、有关小数乘法的两步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学措施: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一课时
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
P2例1、做一做,P3例2、做一做,P7练习第1~4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__.02
②把353缩小到时它的1/10是多少?缩小到它的1/100呢?1/1000呢?
二、引入尝试:
大家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1)例1:燕子风筝每个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用加法计算:++=元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元用乘法计算:×3=元
元=35角35×3=105105角=10元5角=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3)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计算?×3表示什么?(3个或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把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35×3×元1/10105 105角就等于元
(5)买5个元的风筝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P2做一做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5你们会算吗?能不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来解答呢?(生试算,指名板演。)
(1)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然后板书,并指名说是如何算的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扩大100倍72×5×缩小到它的1/100360引导性提问:
变成7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72×5算完了,再该怎么办?为什么要缩小到它的1/100?
(4)回顾对于×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到它的1/100。(提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计算
7×4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运用
1、填空。
4.5()()×3×3×2×2()135()148
2、判断
×、
P2做一做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P7练习一第1、2、3题。
课后反思:
今天的教学法在学生预习后显得十分顺利,但在预习与作业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1、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小数乘法该怎样计算,由于教材中并无此类例题,要适当补充指导;
2、小数乘位数的竖式书写格式,学生中常见错误有如下几种:
3、×12×
4、计算中积的小数点末尾有0时,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5、计算结果中小数点末尾的0没去掉,化简。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用不同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解决与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正确率达到75%以上。
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认真、细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用不同的方法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理解两种不同估计方法的合理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3分钟左右)
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下列图形的面积。
导入:下面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有办法知道下列图形的面积吗?
交流:你是怎么知道图形面积的?数方格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二、自学例11(15分钟左右)
1、明确给出的数学信息以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11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湖泊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
点拨:可以先数出图中湖泊所占的方格个数。
2、自学。
导入:你准备怎样估计?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不同的估计方法。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把图中湖泊所占的方格分成几类?
如何明显地区分开来?
2、有顺序地数出整格的个数,不满整格的如何处理呢?可以阅读数学书第22
页卡通的方法。
3、湖泊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数法。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如何区分整格和不满整格的?
2、不满整格的你是怎么数的?
3、数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导学要点:
(1)把整格和半格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避免重复和遗漏。
(2)不满整格的可以全部看成半格计算;或者先数整格的个数,再把不满整格的也看成整格,数出一共有多少格。
(3)有顺序地去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全班交流
交流两种不同的估计方法,理解估计面积在一个范围内的合理性。
点拨:这个湖泊的面积大于多少公顷而且小于多少公顷?就是指面积大于整格数而且小于所有的格子数。
三、练习(12分钟左右)
(1)基础练习
练一练第1题
点拨:树叶上对称的,可以只数树叶的一半。
(2)针对性练习
练一练第2题、练习四第9题
提示:在边长1厘米的方格纸上画手掌的轮廓或树叶的轮廓。
(3)数学阅读
第24页的你知道吗
拓宽:长度单位有丈、尺、寸,质量单位有斤、两,面积单位有亩、分。
1公顷=10000平方米,1公顷=15亩,1亩=10000÷15≈667平方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呢?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密铺现象,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密铺;通过拼摆各种图形,探索并了解能够进行密铺的平面图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多边形密铺条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观察、猜测、推理、验证和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情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欣赏密铺图案和设计简单的密铺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图形的转换,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享受由合作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密铺,了解有一些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和正六边形)是可以密铺的。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密铺的原理
教学手段:
基于以上几点的认识,本节课采用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重点突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课堂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能够自主的在多媒体设备上完成自学或者是进行各种探究实验,是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在课中担任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但,由于每个孩子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掌握层次不尽相同,所以为孩子们提供了多种渠道来探究解决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有不同的体验。
课前准备:
1、信息技术准备:广播教学的教学系统,可以用来广播教学,也可以用来展示学生的电脑上的操作。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基础,学生能在计算机上实现对基本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同时学生能在多媒体设备上完成对他人作品的欣赏与评价,同时也能对自己整个的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反思。
2、道具准备:剪刀、卡纸若干。
3、素材准备:某客厅地面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与学生谈话,想了解学生家里的客厅地面是由什么铺成的。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家客厅地面是由什么铺成的。
2、教师请学生用一个字或者是两个字来形容一下自己家里客厅的地面。学生单独汇报。(如:大/密/美丽/漂亮/宽敞/平整……)
3、教师出示从朋友家拍来的客厅的地面(两幅图),请学生欣赏。并问学生分别是由什么形状的地砖铺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4、教师问学生觉得这两家的客厅铺的怎么样。(如果学生说铺的好或者是铺的很平,就追问:好在哪里?平在哪里?并用手势提醒学生发现每块地砖之间是一块挨着一块的,也就是没有空隙的。如果没有说出没有重叠,就追问:有没有把两块地砖叠在一起?引导孩子发现没有重叠。)
5、揭示课题:我们把像这样,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的铺法称为密铺。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谈话方式引入,从学生的身边去发现和感受密铺的存在,从而引出课题。
二、实验探究,领悟新知
(一)动手操作、感受密铺
1、教师请学生们观察“密铺”这一个词,问学生哪个字更重要。(学生回答“密”字更重要,教师及时追问:“密”怎么体现?引导学生发现“密”体现在没有空隙,不重叠。)
2、教师拿出几个长方形,请一个学生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做到密铺。(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3、学生操作完以后,教师请学生观察有没有做到密铺,并追问是如何判断的'。(学生会说出,是密铺,因为没有空隙,也不重叠。)
4、教师对学生们的善于观察和一学就会的宝贵品质进行肯定。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再认“密铺”一词和请学生动手铺长方形,来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密铺。为后面的动手实验探究做铺垫。
(二)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之初步判定
1、教师追问学生:除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外,我们还学过什么图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梯形……)
2、教师继续问学生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并先让学生猜测。
3、教师提示学生:要知道三角形到底能不能密铺,可以怎么做。
4、学生说一说要验证三角形能不能密铺需要做哪些事。
5、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来操作:
(学生猜能或者是不能,教师追问,要知道到底能不能,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会说试一试或者是铺一铺,师再追问:拿什么试?拿什么铺?学生应该会回答:要准备几个三角形,然后再铺一铺。师再追问,准备的三角形需要完全一样吗?师:那我们就来按照这两个步骤实验一下:第一、取出①号信封里面的卡纸(如下图),沿着上面的线剪开,得到几个三角形;第二、把剪下来的较大的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放在一起铺一铺。(以上步骤由小组合作完成))
6、学生按照刚才所说的步骤小组合作完成,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并用IPad拍一组已经完成好的图片。
7、先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追问学生是如何判断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讨论如何判断三角形能否密铺到初步实验发现三角形可以密铺,为学生建立初步的表现。
(三)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之研究密铺原理
1、教师提出:如果把这些三角形随便的铺在一起,能密铺吗?如果不能,这到底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呢?(学生发现和三角形的角有关)教师接着追问和三角形哪个角有关(学生进一步发现和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有关系)。
2、师生共同提出:为了更好的区分这三个角,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标上∠1、∠2、 ∠3。然后再放在一起铺一铺,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所有三角形的角都标出来,并且相同的角标上相同的序号)
3、学生再次铺一铺。在铺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观察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分别是哪几个。
4、教师展示一组学生完成的密铺作品。并请学生认真观察一下,这个小组标完角以后,在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呢?
(6个角),哪6个角?这个角1就是老师黑板上的三角形的角1,这个角2就是老师黑板上的三角形的角2,这个角3就是老师黑板上的三角形的角3,而∠1 、∠2、∠3就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这个∠1、∠2、∠3也是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师再问,在这个拼接点处有几个角1?几个角2?几个角3?
教师小结:看来三角形真的可以实现密铺,而且和三角形的内角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讨论、探究,发现三角形能密铺是和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有关系的。让学生感知到三角形能够密铺并非偶然,这其中隐藏着一定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就是密铺的原理所在。
(四)探究三角形能不能实现密铺之再次验证
1、教师问学生如果再用另外一种三角形来铺一铺,学生们想要怎么做。
2、学生思考,并提出可以先标出角,再铺一铺。
3、教师请学生把刚才剪下来的较小的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放在一起标一标,铺一铺。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师用IPAd拍一组完成好的。
4、教师先请学生判断这种三角形能不能密铺。再展示其中一组学生的作品。问学生这一次实验和之前的实验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或者是有什么新发现。
5、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进行总结。
小结:这样看来这一种三角形和前面一种三角形一样,也可以密铺,而且也和它的三个内角有着密切的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再一次的铺一铺的活动,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是可以密铺的,而且再次领悟三角形能密铺是和它的三个角有关的。
(五)探究四边形能不能密铺
1、教师引导学生:既然三角形能够实现密铺,那如果是这样的四边形能实现密铺吗?(师拿出一个不规则的四边形,贴到黑板上)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要知道能不能密铺,动手实验一下就行了。
3、教师请学生打开②号信封,取出里面的四边形动手铺一铺,并提醒学生思考动手铺之前可以先做什么。(标角)
4、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和提示动手实验,教师观察每一组完成的情况,并用IPAd记录其中一组完成的情况。对于已经铺完的小组,请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看看有什么发现。
5、反馈:教师先请学生判断这样的四边形是否可以密铺。然后请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
6、学生先判断是可以密铺的,因为这几个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并且发现拼接点处有4个角,而且这4个角分别是这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如果有学生能发现这四个角加起来就是360°就更好了。
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这种四边形也是可以密铺的,而且也与四边形的内角有关。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前面几次实验的基础上,大胆让学生自己猜测、验证。通过实验发现四边形是可以密铺的,而且和三角形一样,也和四边形的四个内角有密切的关系。
三、小结及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研究了密铺,知道了长方形可以密铺,正方形可以密铺,三角形可以密铺,四边形可以密铺。并提问学生: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呢?
2、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梯形能不能密铺?五边形能不能密铺?六边形能不能密铺?……
3、教师清学生借助计算机操作来验证正五边形和正六边形是否能密铺。
4、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些指导和帮助。
5、学生操作完后,进行反馈,通过广播教学体系请其中的几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请其他学生帮助判断。通过实验、讨论发现,正五边形不可以密铺,而正六边形可以密铺。
小结:这样看来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可以密铺的,有的可以密铺,有的不可以密铺。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计算机实现人机交互操作,体现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在计算机上操作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可以密铺的,有的可以,有的是不可以的。
四:实践作业
用上今天所学的密铺的知识为你自己的家设计一款漂亮的地砖。
五:板书设计
密铺
图形之间,没有空隙,也不重叠。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4页。
教材分析:
《密铺》是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的一节活动课,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特性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索了解平面图形的密铺的含义,初步了解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密铺的理由及简单的密铺设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能力目标: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勇于探索图形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目标: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一定的审美情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探索、理解密铺的涵义,初步感知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六边形可以直接用来密铺。
教学难点:
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纸片
课前小研究:
小组活动
制作几块大小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圆形图形纸片,选择一种图形在八开素描纸上按一定的规律拼图。思考:你为什么把他们拼在一起?
教学过程:
一、走入生活,提出问题
师:前几天,我去一位朋友家做客,发现他们家装潢得很漂亮。拍了张照片和同学们分享,(展示图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见到各种各样的`地砖。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这些墙壁和地面通常是用几种多边形砖铺砌成美丽的图案。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他们有些什么共同的特点?这种现象在数学里面叫什么?
师:像这样把平面图形没有空隙,没有重叠地铺成一片,这种铺法数学上称它为密铺。你是怎样理解密铺的?哪些图形能进行密铺呢?
小组活动
(一)通过展示的作品揭示并理解密铺的定义
师:我们先仔细观察这些图案。
1、这些图案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2、你是怎么拼得才能做到没有空隙?如果老师再给你一些同样的图形,还可以继续拼吗?如果这块板有黑板那么大,行吗?一个礼堂那么大呢?
师:哪几组刚才是密铺的?请举手!你们组是用什么图形密铺的?那么我们发现,哪些图形是可以直接进行密铺的?
小结:通过刚才的设计活动我们知道了什么?(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
可以直接用来密铺)那么你对密铺一词是怎么理解的?
师:真不错,不管用什么图形来拼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满满的铺成一片没有空隙。现在你们知道数学上的密铺是什么意思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课件: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进行拼接,彼此之间不留空
隙,不重叠地铺成一片,这就是平面图形的密铺。)
师:通过刚才的仔细观察发现密铺的图形每相邻两块拼板,彼此之间是不留缝隙的,又不重叠。只要大家仔细观察,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密铺现象,请看屏幕:请你来判断一下哪些图形是密铺的?为什么?
问题:这些密铺的图片对图形与图形之间有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板书:无空隙
不重叠)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确地来判断是否密铺?(出示课件)
密铺的两个条件
1、相等的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
2、无空隙、不重叠铺成一片。
师:大自然是伟大的艺术家,你在大自然中见过密铺吗?
师:平时大家都十分注意观察,这是非常好的学习习惯。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刚才大家举的例子都是密铺图案,你们真是一群爱观察的好孩子。
(二)进一步理解密铺的涵义把有空隙的图形变为密铺图形
师:现在请大家来看另外一组作品,这些和刚才有什么不同吗?(有空隙,有重叠的)你能想出办法使它们也成为密铺图案吗?像这样,用正五边形这一种平面图形不能密铺,但这空隙却可以用另一种图形铺满?它是什么图形呢?(平行四边形)其实象这样,用两种图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一起,也称为密铺。(板书:两种)老师也选了几幅用两种平面图形密铺的图形,请同学们欣赏。这些图形漂亮吗?你会设计密铺图案吗?
三、美的欣赏:埃舍尔的艺术世界。
师:密铺图形奇妙而美丽,古往今来,不少艺术家都在这方面进行过研究,其中最富趣味的是荷兰的一个艺术家了,请看介绍。看了这些图案,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看来,无论什么形状的图形,如果能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平面上,这些都属于密铺。(板书:无论什么形状的图形)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密铺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多观察,运用所学的密铺知识,去寻找更多的密铺图形,与同学一起交流。请选用学过的平面图像自由设计衣服奇妙而美丽的密铺图案,相信你一定行!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一般应用题;
2、培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学习指导:
应用题解答的关键步骤,是分析数量关系和线段图比较。线段图比较直观,可以
把一道应用题的条件、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晰地反映出来。画线段图既是
一个审题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过程,线段图画正确了,应用题
的数量关系也就清楚了。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也随之而出,问题迎刃而解。
学习重点、难点:
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网上连接电子信箱出示画面)服装工厂的工人正忙碌地生产着衣服。一个工厂的
生产必须制订一定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去生产。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对计划的完成
情况进行计算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帮这个工厂的计划生产完成情况计算一下:(出示简单的应用题)
1、根据线段图口头列式。
(1)服装厂计划做一批衣服,平均每天做75套,5天做多少套?
每天做75套
(2)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375套,剩下的要3天完成,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计划做660套
已经做了375套平均每天做?套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亮出目标。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47页第一、二行。
提问:谁能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投影)
2、板书课题:一般应用题(一)
3、教学例1。出示例题。
(同学们:如果我把练习(2)中“已经做了375套”换成“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
天做75套。就得到我们今天学习的例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7页,一起阅读例1。”
一个服装厂计划做660套衣服,已经做了5天,平均每天做75套,剩下的3天做完。
平均每天做多套?
(阅读后,请带着“你是按照怎样的步骤去完成例1的解答的'呢?”这个问题去自
学课本47页和48页)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理解题意;
2、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3、列式计算;
4、检验,写出答案。
⑴审题,弄清题意。(板书)
想一想(A)
A、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帮助理解题意呢?
答:可以用两种方法来帮助理解题意:
一种是摘录条件和问题。
另一种是线段图:
计划做660套衣服
前5天做好的后3天要做的
每天做75套每天?套
想一想(B)
B、问题中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是指哪些天的平均数?
答:问题中平均每天做多少套,是指剩下3天的平均每天做多少套,不是指全部数
量的平均数。
⑵根据刚才的题意分析,你能说说这道题的分析思路图吗?(板书:分析数量关系)
⑶根据分析思路图中的数量关系你们知道第一步先算什么?第二步再算什么?第三步算什么?并列出综合算式:(教师板书:列式计算)(请你们阅读课本47页,并完成第三步的算式,再写成综合算式)
㈠已做了多少套?(板书)综合算式:
75×5=375(套)
㈡后3天还要做多少套?
660-375=285(套)
㈢平均每天做多少套?
285÷3=95(套)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1
课型:
新授
教学内容:
教材P5~6例3、例4及练习二第1、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笔算,并且会运用该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小组讨论中探究、发现、感悟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在理解小数乘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59×××314×3×3
口算后提问:从14×3和×3的口算中,你有什么发现?
2.列竖式计算。26×7×123×25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3.引入新课。我们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小数乘小数又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二、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出示教材第5页例3的主题情境图。
师:观察图片,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校有一个长米、宽米的宣传栏。现在学校要给它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
师:给宣传栏刷油漆,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该怎样计算呢?
全班交流,然后说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我们该如何解决问题呢?
生:要算出一共需要多少千克油漆,需要先求出宣传栏的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宣传栏的面积呢?如何列式呢?生:×
师:这个式子中,两个因数都是小数,该如何计算呢?
生1可以用竖式计算:×
生2:也可以把它们可作整数来计算(下左)。
师:那么如何求一共需要多少油漆呢?
生:算式是×,可以仿照上面同样的方法计算。(上右)
所以一共需要千克油漆。
师:同学们能说说我们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注意什么吗?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老师加以总结。
小结:所有小数右边的数一律对齐,其他小数位从右往左依次对齐。
师:看一看算式的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呢?
生: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有2位小数。
2.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完成P6例4上面的填空。
(l)组织学生尝试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2)学生独立计算后,指名板演并汇报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然后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师: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通过列竖式计算,我们能发现一个问题,即这个算式中,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那么如何点小数点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
师: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师:观察黑板上各题,小组讨论。(出示讨论提纲。)
讨论提纲:①小数乘小数,我们首先怎样想?
(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整数乘法。)
②怎样得到正确的积?(因数扩大到它的几倍,积就缩小到它的几分之一。)
③积的小数位数和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以竖式中的因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为例,说明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O补足。)
3.根据上面的分析,想想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回答上面的问题,归纳出计算小数乘小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小数乘小数,先按整数乘法计算,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进一步得出“1看、2算、3数、4点”。
三、巩固练习
1.不计算,说一说下列各题的积有几位小数。
×××
×××
提问:怎样判断积有几位小数?
2.用竖式计算。(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3.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师: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O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小数乘法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发言,说说自己的收获,并回答问题,教师予以点评。)
作业:教材第8~10页练习二第1、9题。
板书
小数乘小数
×=×=
1看、2算、3数、4点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
小正方体学具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提问:棱长为9厘米的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
3、导入:如果给这个正方体的表面涂上颜色,每个小正方体涂色的部分会一样多吗?
学生观察分类:三面涂色的块数、两面涂色的块数、一面涂色的块数、没有涂色的块数
师:你们能数出每一类小正方体到底有多少块吗?
师:这个图形太复杂了,我们很难数出。这样吧,我们先来研究简单的图形,探索图形中蕴含的规律,再利用规律去解决复杂的图形,好吗?(板书课题:探索图形)
二、探索新知
1、发现规律。
(1)学生四人一组,先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棱长为2cm的大正方体(即①号)后,问一共有多少块小正方体?然后讨论:如果把它的表面涂上颜色,每个小正方体会有几个面涂色?最后涂色验证。
(2)拿出②、③号大正方体,想一想:每个小正方体会涂色几个面?画一画:涂上指定的颜色。露三个面的涂红色,露两个面的涂黄色,露一个面的涂蓝色。数一数:把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看一看:每类小正方体都在什么位置。
(3)汇报交流
①、各小组汇报时,配合课件演示,集体订正。
②、结合实物演示,引导学生初步发现规律。
A、三面涂色:当学生说出有8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时,追问:哪8个?学生说出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原来大正方体8个顶点的位置。
B、两面涂色:可能有的学生是数出来的,也可能有的学生是用212算出来的。先让用计算方法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212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原来大正方体的棱的位置,体会可以从一条棱上有2个两面涂色的,推算出12条棱上就有24个两面涂色的。引导比较数和算哪种更简便。
C、一面涂色:着重交流明确可以由一面有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推算出6个面一共有46=24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还要追问:4从哪来的。?
D、利用经验自主探究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与原来大正方体的关系。
a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新问题: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
b学生讨论方法。估计大部分学生是用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减去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 ?
c实物演示将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剥离出去的过程,激发学生寻求更简便的方法。
2、验证猜想。
(1)如果拼成棱长为5cm、6cm的大正方体后,你能猜想一下三面、两面、一面、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2)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的猜想。
3、课件演示,总结规律。
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顶点的位置。不论棱长是几,分割后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都是8个。
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棱的位置。只要用每条棱中间两面涂2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乘12,就得出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即(n-2)x12。
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面的位置。(每一面上除去外圈的位置)只要用每个面上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乘6,就得出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即(n-2)x(n-2)x6。
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正方体里面除去表面一层的位置。所以有用小正方体的总个数减去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的总个数。或课件演示将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剥离出去的过程,激发学生寻求更简便的方法是(n-2)x(n-2)x(n-2)。
三、巩固拓展
现在能解决我们开始遇到的问题了吗?
三面涂色:8块;
两面涂色:(9-2)x12=84(块);
一面涂色:(9-2)x(9-2)x6=294(块);
没有涂色:(9-2)x(9-2)x(9-2)=343(块)。(打开课本做补充)
四、课堂小结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教师小结:当我们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解决起来有困难时,可以尝试先从简单的情况开始,看能否发现规律,再应用规律去解决复杂的问题,这是一种解决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繁为简)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第10页例6及后做一做、练习二1—3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应用迁移的方法来求积的近似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学生能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学生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求积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
2、把下面各数精确到百分位。
≈ ≈ ≈
二、新授
1.教学教材第10页例题6.
(1)出示例题6: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3)生尝试练习。
(4)抽生板演:×45≈(亿个)
× 45
245
196
(5)分析订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或师提问:)
①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根据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求的45倍用乘法计算。)
②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约是是怎么来的?(根据四舍五入法:看小数部分的第二位小于五,就从第二位开始省略掉。)
(6)小结:当我们求出的积的小数位数比较多,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三、练习
1、完成第10页“做一做”。
生完成在练习本上,抽生板演,并说出四舍五入的方法。
2、课堂作业:第13页练习二1、2、3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原因,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子,分母,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母,分子及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弄清分数单位的含义.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提问:
A,大家知道分数吗 谁能说一个分数
B,你能举个实例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吗
2,述:说得好,对不能用整数准确表示结果的问题,我们可用分数来解决.即: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或者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它的一份或几份来表示.
3,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二,联系实际,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分数的`知识.
(1)相互交流:① 关于分数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请把已知道的讲给同学们听.
(2)自学理解:① 关于分数,自学后我又知道了些什么
② 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呢
③ 关于分数我还想知道什么
2,探究深化,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课件1]
(2)填空.[课件2]
① 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5份,1份是它的( )/( );4份是它的( )/( ).
② 把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 )/( ).
③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 )/( );3份是它的( )/( )
(3)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4,并涂上阴影.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3/8,并涂上阴影.
(4)抢答. [课件3]
① 把8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
② 把10枝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
③ 把这个文具盒你所有的铅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是( ).为什么是1/2 若平均分给5位;10位;50位同学呢
④ 如果这个文具盒里只有6枝铅笔.现在把它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
⑤ 如果把8枝笔平均分给2位同学,每位同学得到的铅笔数还能用1/2表示吗 谁来说说这里的1/2所表示的意义如果是100;1000枝呢
(5)说说下列分数所表示的意义.[课件4]
5/7 3/8 3/( ) ( )/9 ( )/( )
3,小结.
我们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比如:一堆苹果,一批玩具,一班学生,一个计量单位或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把它叫做单位 "1".
板书: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三,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比赛:请两位同学站起来.
提问:A,这两位同学是这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B,这两位同学是两组人数的------- 这两位同学是全班人数的-------
四,家作
1,P88 .1,2
2,P89 .3
板书设计:
分数的意义
一个物体
单位"1" 一个计量单位
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