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推荐4篇】
【前言导读】这篇优秀教案“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推荐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山中避雨教案【第一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整体理解本文记叙的线索,。2、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自然恬淡的语言,朴素的情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乐以教和”的含义。
重点难点:
重点:1、分析事情的整个过程,体会文中传达的感情。
难点:理解音乐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乐以教和”的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1课时
一、导入新课: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音乐和一些素不相识的人交流,最后竟有些依依不舍的。
二、作者介绍:丰子恺,曾用名丰润、丰仁,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作品主要收集在《缘缘堂随笔》。
三、写词语,读准字音: 寂寥 嘈杂 冗长 弄堂 陶冶 乐以教和 和歌
四、朗读:要求思考记叙文的六要素,准备概述事情的经过,明确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把人物的经历和事情的过程表述出来。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线索:记叙的头绪条理,即把材料贯穿起来的脉络。
五、检查朗读效果:请两个学生起来概括复述,然后总结点评。
六要素和故事梗概:前天我和两个女孩在西湖山中游玩,忽然遇到下雨,只好在三家村躲雨。两个女孩怨天尤人,而我更觉山中雨景迷人,并兴趣昂然地拉起了胡琴,这琴声感染了两个女孩,而且引来了青年的唱和。一时间歌声把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更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所以在我们离开的时候竟有些依依不舍了。
六、理清本文的线索: 事情线索:山中遇雨--各人反映--作者借琴--作者拉琴--乐以教和--依依惜别。 感情线索: 作者:扫兴--反觉得有趣味--借琴安慰--拉琴得乐--欣然惜别。 两女骇: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两线并行,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条理分明,结构严谨。
六、书面作业:抄写字词。认真阅读课文,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内容,准备讨论,选取话题。
讨论活动:话题一,找出两个女骇感情和心理变化的词语,看看三家村前后的气愤有怎样的不同,说说变化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关键性的词语作答。
怨天尤人--转忧为喜--喜极而歌--难舍难分
三家村;雨越落越大,寂寥深沉--引得人都来;青年们齐唱--闹得温暖 --》依依惜别
请学生谈谈对“乐以教和”的理解。
话题二:课文几次提到“趣味”?“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这是为什么? (学生讨论)
三、重点分析4、5段。
1、第四段的那些句子写出了两个女孩的感情变化?你能结合前面的段落谈谈她们的变化过程吗?“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是怎样的美感?
(第二部分中描绘的山中雨景使作者感受到一种寂静、空旷、深沉之美,雨中拉胡琴、合唱、齐唱使这种自然之美与人的青春洋溢之美、人的内心的恬静祥和相和谐,使美达到了及至)
2、第五段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女孩和山村青年认识的时间这么短暂,却在分别的时候这样留恋?(这是音乐的巨大魅力,“乐以教和”力量。) 这样巨大的艺术魅力,为什么作者直到今天才深切地领会?
四、小结本文主题:本文记叙了作者在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的感染力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使彼此间更和谐。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和教辅资料。
板书设计:
“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朦胧 恬静 婉转 和谐 --》乐以教和
深沉 热烈 温暖 愉悦
《山中避雨》教案【第二篇】
内容预览:
山中避雨。
教学设想: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来感受、体验文中的意境和道理;并出疑问,共同探究,研究进一步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理清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线索,进一步弄清文章的中心意思。
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目标: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趣味。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线索。
教学难点:
弄清文章的中心意思,感受音乐的趣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
这是1篇抒写野游乐趣的回忆性散文。全文语言生动,耐人寻味,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学习这篇课文,将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真挚之美、清纯之美、绘画之美、音乐之美、深邃之美、和谐之美……真是美不胜收!
2、简介作者,揭示课题
反复诵读接近美
1、师配乐朗读课文,生听读课文,体会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由诵读、自主体验、自主鉴赏。
3、扫除字词障碍(投影显示)
二、合作探究寻找美: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师: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意。
师: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并提出问题,准备进行研讨。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投影研讨题或学生提出的较有研讨价值的问题)
(1)、为什么避雨的作者说:“反觉得比春天游山趣味更好”?你有类似的经历吗?
(2)、“三家村里……十分温暖”雨是“苦雨”,山是“荒山”,作者为什么还觉得“温暖”?
(3)、“有生以来……的趣味”怎样理解?
讨论完毕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讲述对某个问题理解,另组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自己本组的不同理解,个别同学也可以发表自己的深刻体验。
三、拓展延伸品味美:
1、师:音乐给人以享受,音乐给人以无穷无尽的趣味,你们爱听音乐吗?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2、师放乐曲《高山流水》,生听后把想象的和感受的记出来。
课时【第三篇】
教学要点:认识“乐以教和”的道理,体会音乐巨大的感染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山中避雨》,找寻作者与女孩心境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理解“乐以教和”的道理。
二、合作探究,细读课文。
1、作者与女孩在避雨前后有什么变化?三家村的气氛有什么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播放二胡曲《渔光曲》、钢琴曲《命运》及小提琴曲《梁祝》选段,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3、二胡、钢琴、小提琴有区别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以上学生研习、思考讨论)
4、合作探究:作者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自主探究,体味语言:
问:本文语言有何特色?结合具体句子谈谈。
1、引用古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2、用词精美:“闹” “温暖”
3、运用修辞:排比反问
四、联系实际,拓展迁移:
1、你喜欢唱或听哪一首歌?为什么?
2、音乐除了具有课文中所提到的。改变人的心情,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和谐相处的作用外,还有什么别的作用?
(引导学生开启思维,各抒己见)
五、小结: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山中避雨的经历和感触,告诉我们音乐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彼此相处更和谐。语言自然平易,由情而发,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像一幅幅美丽图画,给我们美的享受。
六、布置作业:结合现实,谈谈“乐以教和”的现实意义。
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第四篇】
第一单元长征组歌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2.学习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清它的来龙去脉学习用不同的样式表现内容的一般方法,丰富写作技法。
3.反复诵读,继松、品位、积累、运用本单元富有表现力的词语30个左右,句子10个左右。
4.了解历史,不忘先烈,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积极投身伟大的时代生活,开始“新长征”。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5篇课文,以不同的文学样式表现了红军长征这一重大题材,表现的主题思想基本相同。
《七律长征》是一首律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红军在长征中征服困难的'威武雄壮的画图。
《长征组歌》两首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合唱组歌。《四渡赤水出奇兵》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过雪山草地》再现了红军翻越雪山,穿越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老山界》真实、生动的叙述了红军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险山”的全过程,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草》是小说,塑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形象,传神的表现了周恩来信息战士生命安危的高尚人格和高瞻远瞩的领袖风范。
《〈长征〉节选》是电视文学剧本,用画面和对话渲染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展现了领袖人物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崇高、美好的内心世界。
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七律长征》2课时
《〈长征组歌〉两首》2课时
《老山界》2课时
《草》1课时
《〈长征〉节选》2课时
《诗人领袖》1课时
写作2课时
口语交际2课时
单元小结与测试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外查找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
2.上网查找《长征组歌》其他八首词。
3.查查关于长征的路线图。
4.课外观看电视连续剧《长征》(11——24集)
5.搜集一些关于毛泽东的资料。
6.将以上查找、搜集到的资料,编辑成一期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