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大石头的教案【范例17篇】
通过奇怪的大石头,引导学生探索自然现象,激发观察力与思考能力,培养科学素养与团队合作精神。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奇怪的大石头的教案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奇怪的大石头的教案 篇1
今天我学了《奇怪的大石头》这篇课文,感觉李四光爷爷太伟大了,仅仅是一块大石头,他就能追问不休,问了老师,问了父亲,一直到长大了都还在问。这石头简直就像我们的《十万个为什么》,引导李四光不断成长,最后居然发现了震惊全世界的“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冰川活动的遗迹”这一研究成果。
这一成果的源头是什么呢?一块大石头而以。
我们天天都可以看到石头,没什么感到奇怪的呀!为什么李四光爷爷小时候就能不停的问个不停呢?也许是因为它是坪地上的唯一的一块吧。
想到最近爸爸讲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也就是一个苹果掉到脑袋上,居然引导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苹果和石头一样,都很常见,很普通,可他们都由有重大发现。为什么呢?我就没有向李四光那样爱动脑筋。有一次,我做数学题遇到了难题,心想妈妈反正会教我的,非要让妈妈和我一起做,妈妈没办法,只好给我慢慢讲解,和我一起做出来了这个难题。
做事不认真,作业常常因粗心而做错――这是我身上典型的`缺点。比如作业常记错,标点常漏掉,为此我挨了不少批评,可就是改不掉。
我要向李四光学习,和他一样爱动脑筋,碰到困难,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努力开动脑筋,认真做好作业,打好基础,长大做一个有用的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奇怪的大石头的教案 篇2
《奇怪的大石头》是三年级上册1篇新教材,讲述的是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兴趣,长大后他仍然没有放弃探索巨石由来的研究,最后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课文贴近孩子的生活,同时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精神也为孩子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贺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十分注意对文本词句的品味和感悟。我觉得本节课的优点如下:
1、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在初读课文的环节,老师先让学生介绍地质学家,自然引出了老师对地质学家的介绍,这是对学生知识的一个拓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检查课文朗读的环节,采用了出示重点句的方式,让学生读容易读错的句子,避免了从头到尾的朗读,有效地节省了课堂时间,不失为检查课文朗读的好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环节,老师更是独具匠心,将课文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坡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勾得着。因为三年级学生确实不知道怎么概括主要内容。我当初教过,就没有想到这个办法,所以学生的主要内容写得很不好,学了一个好招。作为老师,真是不应该老埋怨学生,不教方法不行呀!
2、问题统领全课,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设计导学提纲,引导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注意从文中抓关键词语,学生谈得有理有据,长此以往,学生怎能不会阅读呢?贺老师做到了让学生有思考地读,而不是只带着耳朵来听课,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行之道。
3、既注意有感情地朗读,又注意学生的诵读积累。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积累,这是韩兴娥老师的好方法,贺老师做到了学以致用。
4、板书设计精妙,直插文本的核心。
有一点小建议:本节课设计了两个导学提纲,每一个都设计了两个问题,感觉比较繁琐,可否再简化一下?学生读课文有唱读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大家的注意。
奇怪的大石头的教案 篇3
教学难点。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3.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
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有什么问题吗?
好,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提出的不理解的词。
地质学?冰川?突兀?
突兀:山石等物高高地立在一个地方。
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师:问老师和爸爸有没有解决疑惑?
师:很好,说明你认真的读了课文并且去思考了.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
b生:讲了李四光的事。
师:有两个时间。
生:长大后,李四光出国学习终于知道了答案。
(放幻灯片)。
爱提问/爱思考/善观察板书:爱提问(提炼同学的观点写上)。
爱思考。
你说。
a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很好,这句话李四光是放在心里还是说出来的?
生:说出来的。
师:是说出来的吗?看看课文: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兴趣:”……”
生:放在心里的。
师:很好,他还提了什么问题?
生:b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师:还有没有?你说。
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这个问题好不好,好在哪里?
a好,李四光通过捉迷藏对大石头产生了疑问,而其他小伙伴没有却产生疑问。
b好,有问题就去想办法解决,跑去问老师。
嗯,不懂就问,这是很好的学习态度。有了问题,就要大胆的去问。
生: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有点疑惑的感觉了,还有没有读得更疑惑的?
师:还有没有认为读得比他好的?
师:读得更疑惑一点----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生: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你问老师连称呼都没有,真没礼貌。老师不回答你这个问题,重新问一遍。
生:老师,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我怎么听不明白呢,哪里的石头?注意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你说说。
生:老师,草地上的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老师是怎么回答他的。谁来做老师,回答他?
生: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师:老师的语气应该怎样呢?还有没有谁来做老师?你来。
生: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师:从这句话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老师不确定。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恐怕。
师:好,那该怎么读?谁来当老师?
生: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老师没有正面回答李四光的问题,所以李四光又问了个问题。
b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这个问题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老师没有正面回答李四光的问题.他就问得更深入了.想知道是谁放在那里的。
师:哦,有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谁做老师来回答他?你说。
生: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师:从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不肯定。
师:从哪里看出来?
师:好,怎么把老师的不确定表达出来呢?谁来读?
生: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好,老师的回答,李四光又问了个问题。
这个问题提得好吗?好在哪里?
a他通过分析老师的回答进一步的提出了问题,爱动脑筋.勤于思考。
b善于分析老师的答案。不仅善于问还善于分析问题,不盲从。
板书:爱动脑,勤思考,善分析,不盲从。
那老师怎么回答呢?谁来做老师?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老师当时答不上来,他说这句话是心里会怎么想?
不好意思/被问住了/。
好,那应该怎么读?谁来?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嗯,很好.大家想不想当小演员?—想。
……。
演得真好。再叫两个同学来演,
不错,大家给掌声表扬他们。
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谁愿意做旁白?
男同学读李四光,女同学读老师的。
读了这一段话的对话有没发现和前面课文的对话有些什么不一样?
没有提示语。
还发现了什么。
每人的话都成一个自然段。
4.李四光解决了疑惑没有?怎样解决的?
生:解决了。他去英国学习地质学,明白了冰川可以推动巨石。
师:是解决了吗?他明白了家乡的石头是从哪儿来的了吗?
生:没有,他还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那块那石头,才弄明白是从秦岭来的。
师:怎样考察?想象一下考察会做什么呢。
生:可以拿个放大镜看看那块石头,可以看看草地周围。
4.李四光的故事对你什么启发?
生:要向李四光一样爱思考/勤动脑/打破沙锅问到底。
(放幻灯片,打出李四光的照片)。
师:看,李四光爷爷来了,你们对他说些什么?
生:李四光爷爷,你真爱学习。
生:李四光爷爷,我要学习你爱思考,勤动脑。
师:说的真好,好好学习,勤于动脑。
教学建议:
课文内李四光和老师、和爸爸的对话每人只有一两句,而且,也没有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读读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去表演,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
教学反思:
这堂课在课始初读课文时,学生说了对李四光的印象后,我让孩子仔细读课文,找找自己观点的理由,看谁的理由最要充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被激发,进入积极备战状态。于是在课本上勾勾、画画、写写,留下思考的痕迹,这样做就是优化孩子与文本的对话,让孩子有自己的个性阅读。然后我不急于让孩子发言,而是让他们在组内再次交流自己找到的理由,再次让孩子与文本进行碰撞,撞初个性化的火花。在交流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表达,让学生按照句式“我从这句话中看出……”或者“我觉得这句话可以看出……”抑或“我认为……”让孩子的语言也带上个性化的色彩。我想,尝试让孩子在课本上留下思考的痕迹,也该是阅读教学中中段学习向高段学习过渡的重要一环吧!
奇怪的大石头的教案 篇4
《奇怪的'大石头》读后感》()。通过这个事情,我明白了李四光是一个很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我感受到只要肯动脑筋,遇事多问问为什么,就可以有发现,同时也就有收获。因为如果你动脑筋就会产生疑问,如果再追究就会有发现。
不管是大发现还是小发现,都是进步的阶梯。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天天积累下来,久而久之,你就会发现,你的小发现就会变成大成就,你就是最棒的!
奇怪的大石头的教案 篇5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通过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
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有什么问题吗?
好,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提出的不理解的词。
地质学?冰川?突兀?
突兀:山石等物高高地立在一个地方。
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师:问老师和爸爸有没有解决疑惑?
师:很好,说明你认真的读了课文并且去思考了.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
b生:讲了李四光的事。
生:李四光小时候对大石头产生疑惑,跑去问老师和爸爸,老师和爸爸也不知道答案。
师:有两个时间。
生:长大后,李四光出国学习终于知道了答案。
(放幻灯片)。
生:李四光小时候对大石头产生疑惑,跑去问老师和爸爸,老师和爸爸也不知道答案。长大后,李四光出国学习终于弄明白了石头的来由的故事。
小结:这个同学用很简单的几句话就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出来了,真不简单!概括能力真不错!
爱提问/爱思考/善观察板书:爱提问(提炼同学的观点写上)。
爱思考。
3:你们说他爱提问爱思考,那李四光到底提了什么问题?请大家找出来。默读一下李四光小时候的部分,边读边批注,边读边思考看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你说。
a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很好,这句话李四光是放在心里还是说出来的?
生:说出来的。
师:是说出来的吗?看看课文: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兴趣:”……”
生:放在心里的。
师:很好,他还提了什么问题?
生:b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师:还有没有?你说。
师:好,李四光提了这么多问题!真是个爱思考的小孩!好,我们先来看看他心里的疑惑(幻灯片)。
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这个问题好不好,好在哪里?
a好,李四光通过捉迷藏对大石头产生了疑问,而其他小伙伴没有却产生疑问。
b好,有问题就去想办法解决,跑去问老师。
嗯,不懂就问,这是很好的学习态度。有了问题,就要大胆的去问。
生: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有点疑惑的感觉了,还有没有读得更疑惑的?
师:还有没有认为读得比他好的?
师:读得更疑惑一点----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生: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你问老师连称呼都没有,真没礼貌。老师不回答你这个问题,重新问一遍。
生:老师,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我怎么听不明白呢,哪里的石头?注意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你说说。
生:老师,草地上的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老师是怎么回答他的。谁来做老师,回答他?
生: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师:老师的语气应该怎样呢?还有没有谁来做老师?你来。
生: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师:从这句话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老师不确定。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恐怕。
师:好,那该怎么读?谁来当老师?
生: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老师没有正面回答李四光的问题,所以李四光又问了个问题。
b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这个问题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因为老师没有回答李四光的问题。只是说石头在那的时间长。李四光就更急却的想知道石头是从哪儿来的!
生:老师没有正面回答李四光的问题.他就问得更深入了.想知道是谁放在那里的。
师:哦,有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谁做老师来回答他?你说。
生: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师:从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不肯定。
师:从哪里看出来?
师:好,怎么把老师的不确定表达出来呢?谁来读?
生: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好,老师的回答,李四光又问了个问题。
这个问题提得好吗?好在哪里?
a他通过分析老师的回答进一步的提出了问题,爱动脑筋.勤于思考。
b善于分析老师的答案。不仅善于问还善于分析问题,不盲从。
板书:爱动脑,勤思考,善分析,不盲从。
那老师怎么回答呢?谁来做老师?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老师当时答不上来,他说这句话是心里会怎么想?
不好意思/被问住了/。
好,那应该怎么读?谁来?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嗯,很好.大家想不想当小演员?-想。
……。
演得真好。再叫两个同学来演,
不错,大家给掌声表扬他们。
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谁愿意做旁白?
男同学读李四光,女同学读老师的。
读了这一段话的对话有没发现和前面课文的对话有些什么不一样?
没有提示语。
还发现了什么。
每人的话都成一个自然段。
好,老师被问住了。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同学们想一想他会怎么问爸爸,爸爸又会怎么回答.同学在下面演一演,问爸爸的话可以参照李四光问老师的话来提问,再想象一下爸爸是怎么说不清楚的。下课后再写一个小练笔,通过对话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好,演员开始排练。
小演员都准备好了吗?好,你们来演一演。问爸爸的话可以参照李四光问老师的话来提问,再想象一下爸爸是怎么说不清楚的。
4.李四光解决了疑惑没有?怎样解决的?
生:解决了。他去英国学习地质学,明白了冰川可以推动巨石。
师:是解决了吗?他明白了家乡的石头是从哪儿来的了吗?
生:没有,他还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那块那石头,才弄明白是从秦岭来的。
师:怎样考察?想象一下考察会做什么呢。
生:可以拿个放大镜看看那块石头,可以看看草地周围。
4.李四光的故事对你什么启发?
生:要向李四光一样爱思考/勤动脑/打破沙锅问到底。
(放幻灯片,打出李四光的照片)。
师:看,李四光爷爷来了,你们对他说些什么?
生:李四光爷爷,你真爱学习。
生:李四光爷爷,我要学习你爱思考,勤动脑。
奇怪的大石头的教案 篇6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通过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
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有什么问题吗?
好,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提出的不理解的词。
地质学?冰川?突兀?
突兀:山石等物高高地立在一个地方。
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师:问老师和爸爸有没有解决疑惑?
师:很好,说明你认真的读了课文并且去思考了.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
b生:讲了李四光的事。
生:李四光小时候对大石头产生疑惑,跑去问老师和爸爸,老师和爸爸也不知道答案。
师:有两个时间。
生:长大后,李四光出国学习终于知道了答案。
(放幻灯片)。
生:李四光小时候对大石头产生疑惑,跑去问老师和爸爸,老师和爸爸也不知道答案。长大后,李四光出国学习终于弄明白了石头的来由的故事。
小结:这个同学用很简单的几句话就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出来了,真不简单!概括能力真不错!
爱提问/爱思考/善观察板书:爱提问(提炼同学的观点写上)。
爱思考。
3:你们说他爱提问爱思考,那李四光到底提了什么问题?请大家找出来。默读一下李四光小时候的部分,边读边批注,边读边思考看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你说。
a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很好,这句话李四光是放在心里还是说出来的?
生:说出来的。
师:是说出来的吗?看看课文: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兴趣:”……”
生:放在心里的。
师:很好,他还提了什么问题?
生:b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师:还有没有?你说。
师:好,李四光提了这么多问题!真是个爱思考的小孩!好,我们先来看看他心里的疑惑(幻灯片)。
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这个问题好不好,好在哪里?
a好,李四光通过捉迷藏对大石头产生了疑问,而其他小伙伴没有却产生疑问。
b好,有问题就去想办法解决,跑去问老师。
嗯,不懂就问,这是很好的学习态度。有了问题,就要大胆的去问。
生: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有点疑惑的感觉了,还有没有读得更疑惑的?
师:还有没有认为读得比他好的?
师:读得更疑惑一点----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生: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你问老师连称呼都没有,真没礼貌。老师不回答你这个问题,重新问一遍。
生:老师,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我怎么听不明白呢,哪里的石头?注意联系上下文想象一下,你说说。
生:老师,草地上的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老师是怎么回答他的。谁来做老师,回答他?
生: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师:老师的语气应该怎样呢?还有没有谁来做老师?你来。
生: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师:从这句话发现了什么?
生:发现老师不确定。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恐怕。
师:好,那该怎么读?谁来当老师?
生: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历史了,我小的时候它就在那儿了。
老师没有正面回答李四光的问题,所以李四光又问了个问题。
b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这个问题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因为老师没有回答李四光的问题。只是说石头在那的时间长。李四光就更急却的想知道石头是从哪儿来的!
生:老师没有正面回答李四光的问题.他就问得更深入了.想知道是谁放在那里的。
师:哦,有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谁做老师来回答他?你说。
生: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师:从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老师不肯定。
师:从哪里看出来?
师:好,怎么把老师的不确定表达出来呢?谁来读?
生: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好,老师的回答,李四光又问了个问题。
这个问题提得好吗?好在哪里?
a他通过分析老师的回答进一步的提出了问题,爱动脑筋.勤于思考。
b善于分析老师的答案。不仅善于问还善于分析问题,不盲从。
板书:爱动脑,勤思考,善分析,不盲从。
那老师怎么回答呢?谁来做老师?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老师当时答不上来,他说这句话是心里会怎么想?
不好意思/被问住了/。
好,那应该怎么读?谁来?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嗯,很好.大家想不想当小演员?-想。
……。
演得真好。再叫两个同学来演,
不错,大家给掌声表扬他们。
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谁愿意做旁白?
男同学读李四光,女同学读老师的。
读了这一段话的对话有没发现和前面课文的对话有些什么不一样?
没有提示语。
还发现了什么。
每人的话都成一个自然段。
好,老师被问住了。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同学们想一想他会怎么问爸爸,爸爸又会怎么回答.同学在下面演一演,问爸爸的话可以参照李四光问老师的话来提问,再想象一下爸爸是怎么说不清楚的。下课后再写一个小练笔,通过对话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好,演员开始排练。
小演员都准备好了吗?好,你们来演一演。问爸爸的话可以参照李四光问老师的话来提问,再想象一下爸爸是怎么说不清楚的。
4.李四光解决了疑惑没有?怎样解决的?
生:解决了。他去英国学习地质学,明白了冰川可以推动巨石。
师:是解决了吗?他明白了家乡的石头是从哪儿来的了吗?
生:没有,他还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那块那石头,才弄明白是从秦岭来的。
师:怎样考察?想象一下考察会做什么呢。
生:可以拿个放大镜看看那块石头,可以看看草地周围。
4.李四光的故事对你什么启发?
生:要向李四光一样爱思考/勤动脑/打破沙锅问到底。
(放幻灯片,打出李四光的照片)。
师:看,李四光爷爷来了,你们对他说些什么?
生:李四光爷爷,你真爱学习。
生:李四光爷爷,我要学习你爱思考,勤动脑。
奇怪的大石头的教案 篇7
《奇怪的大石头》是三年级上册1篇新教材,讲述的是李四光小时候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兴趣,长大后他仍然没有放弃探索巨石由来的研究,最后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课文贴近孩子的生活,同时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精神也为孩子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贺老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十分注意对文本词句的品味和感悟。我觉得本节课的优点如下:
1、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在初读课文的环节,老师先让学生介绍地质学家,自然引出了老师对地质学家的介绍,这是对学生知识的一个拓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检查课文朗读的环节,采用了出示重点句的方式,让学生读容易读错的句子,避免了从头到尾的朗读,有效地节省了课堂时间,不失为检查课文朗读的好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环节,老师更是独具匠心,将课文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出现,给学生一个坡度,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勾得着。因为三年级学生确实不知道怎么概括主要内容。我当初教过,就没有想到这个办法,所以学生的主要内容写得很不好,学了一个好招。作为老师,真是不应该老埋怨学生,不教方法不行呀!
2、问题统领全课,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设计导学提纲,引导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注意从文中抓关键词语,学生谈得有理有据,长此以往,学生怎能不会阅读呢?贺老师做到了让学生有思考地读,而不是只带着耳朵来听课,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行之道。
3、既注意有感情地朗读,又注意学生的诵读积累。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积累,这是韩兴娥老师的好方法,贺老师做到了学以致用。
4、板书设计精妙,直插文本的核心。
有一点小建议:本节课设计了两个导学提纲,每一个都设计了两个问题,感觉比较繁琐,可否再简化一下?学生读课文有唱读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大家的注意。
奇怪的大石头的教案 篇8
1.认识“坑、考、秦、域、遗、震”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悄、闪、坑、卧、推、旅、考、秦、纪、遗、究、震”。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
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
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李四光,原名仲揆(kui)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回龙镇下张家湾村的一个乡村教师家庭。童年随父亲入村塾读“四书”、“五经”,学写诗文。他勤奋好学,爱好劳动。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地质学家。他是中国地质学的先驱之一,创立了地质力学,并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3.各自抄写。
词语解释:
1、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2、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qiao)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3、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4、突兀:高耸。
5、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火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
6、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复习生字新词。
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1、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2、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3、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才终于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板书:
产生疑问。
李四光。
多方求教。
学习地质。
专门考察。
冰川遗迹。
——震惊世界。
奇怪的大石头的教案 篇9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玩耍时,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在老师和父亲都未能解答的情况下,通过自己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
本文脉络清晰,先介绍了李四光是著名的地质学家,接着讲了李四光玩耍时对怪石产生了疑问,然后讲向师长请教和去英国留学,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最后讲回家乡进一步考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表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在写法上,本文通过对话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发现他善于思考、提问的能力。
读懂课文,感受李四光勤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品质是文章的教学重点,领会李四光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是文章的教学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认6个字,会写14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等20个词语。
2、读懂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教师指导下读懂课文。
2、学习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有重点地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并学习李四光勤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
1、课文中涉及到一些地质学知识,如:陨石、冰川等,课前可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但不能把大量的时间都用于地质学知识的渗透上,偏离本文主旨。
2、虽然学生有了一定的识字能力,但在识字方面还不能完全放手,而应进行适当的扶。本文要求写的字中包含要求认识的字,所以可以将两类字进行整合,鼓励学生发现新方法,教师则要对“藏、卧、震、贵”等字进行强调。由于刚开始练习用钢笔写字,教师还要加强写字指导,注重示范,强调写字姿势。
3、理解课文时,可在学生课前对课文有所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质疑,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后,与课后练习相交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1、对照课文,把预习时画出的生字及含有生字的词多读几遍。
2、(大屏幕出示除“域”以外的所有生字)学生看大屏幕各自读生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如果不认识,可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并与同桌交流记字方法。
3、指名或集体认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给生字组词,读课文中的词语,理解词语。
4、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写自己认为难写的字。汇报,教师重点指导书写“藏、遗”,其他字同桌互相指出不足。
5、游戏巩固生字。
奇怪的大石头的教案 篇10
教学怎么能够少了反思呢?少了反思的教学是进步不了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奇怪的大石头》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一)今天,区进修学校的邹清老师来学校教学调研,听了我上的《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既肯定了我的优点,也给我提出了不少有效的建议。
我在上这课时,由你知道李四光的哪些知识?导入,揭示课题。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2个疑问:
2、他是怎么解决自己提出的疑问的。这是两个切中要害的问题,我将问题及时打在电脑上,呈现给全班学生作为自学的导向问题。学生通过自读自学,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我也将本节课的重点定在讨论问题一。
孩子们发言积极,找到了许多重点语句,我虽然表面镇定地在讲课,带领孩子挖掘语言的重点、训练感情朗读。可是此时,我的心里已经开始发虚了。因为我知道孩子的思维在无限制地扩张,体悟的点铺得太开了,显得很散,影响整个课堂的严谨性,可是我又想不住及时刹车的方法,怎么办?好不容易,终于有同学说到了我课前预设的句子了,赶快抓住,将问题的讨论缩小到第二段。
只重视了文中重点词句、语言训练点和思想感情的渗透,忽略了这篇文章的结构体系。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到二段为第一部分,主要讲这块石头的大,从而引发了李四光孩提时的疑问。其他段落为第二部分,讲述李四光不断探究问题的答案,终于成为了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所以,如果将目标再锁定明确一些,就不会出现课堂上孩子说话如此散的现象了,我可以这样安排学习任务: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找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块石头的大?第二课时再安排后半部分来历怪的特点。最后在学完课文之前,结合板书指向课题,石头大,来历怪,怪不得叫奇怪的大石头呢!齐读课题下课。唉!怎么没早点发现。而且这归段的能力,是三年级重点要培养的,错过了一次好机会。
不错,细节决定成败,就这样一个小小的疏忽,让我觉得整节课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遗憾。
不知为什么,我总是会忽略朗读形式的问题,学着学着就变成齐读为主了,整个课堂齐读的比例占到了80%,学生读得口干舌燥,还得继续奋战。朗读可以分为:个别指名朗读、小组朗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课堂上,每一种形式的朗读都尤其重要的功效。比如个别指名读可以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焦点,通过个别学生的朗读达到示范、纠错、突破重点等多项指向明确的功能,同时体现了一个朗读的个性,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齐读可以很好地调控课堂纪律,使朗读有气势,但不易抒发孩子个人的朗读情感。再说赛读,这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他们喜欢小组竞赛,喜欢那种获胜的感受,尤其是当两组站起来的时候,特别精神,特别投入。因此,课堂应是多种朗读方式的结合体,让朗读扬长避短,发挥更大的功效。
另外课堂也有成功之处,需要坚持的。
到了三年级,识字写字部分已不是教学的重点,此时就应该根据两年多学习的识字方法,放手让孩子自主识字。自学生字后,让学生说说有哪些生字容易出错要提醒大家注意的,然后我再挑几个重要的字范写、讲解、书空、强调。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培养了孩子自主识字的能力。
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获仔细读课题,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经过归并、筛选后将问题呈现作为课堂主要研究的方向。这样的方法学生会仔细地去读课文,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努力地解决问题。
三年级的孩子已有一定的思辩能力,一些重点的语句在每个孩子读来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通过个别发表见解的互补及点拨,让孩子自主理解重点语句,通过抓字、词的体悟,帮助理解含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连感情朗读的任务也由学生完成了。
课堂就是这样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将在课堂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能让学生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并且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要把握住课堂,课堂有效提问就显得非常重要。
语文课应该有这样三个标准:环节要简,主线要明,问题要精!这就要求有效的提问应从整体入手,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大问题设计应该是提纲挈领,因此设计能贯穿全篇的问题来当主线,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就是张庆老师倡导的: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本节课我提出来了练习上下文的四个大问题:第一,大石头怪在那里?第二,李四光问了哪些问题?第三,李四光是个怎样的孩子?第四,李四光是怎样揭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的来历的?课堂提问呈递进式进行,层层深入,非常有效。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问题要难易适度,难度太大的问题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对于李四光提出的四个问题,开始在读完两边后,我问孩子们:当你把李四光提的一个一个问题读一遍后你有什么体会?孩子们很茫然,然后我有换了一种问法:你觉得李四光小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这回,孩子们积极参与了,有话可说了。这就是暴露出我的课堂提问的一个弊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情感体验是沉睡着的,一般不是马上就会被激活的,需要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引导中抓住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的切入口。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应用一些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以适应学生的水平发挥。
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学生找不到思维的切入点,跳起来也摘不到桃子。提出的问题太急,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就好象喂一口饭还没嚼就要学生吞下去一样。只有得当的课堂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奇怪的大石头的教案 篇11
谁能想到呢?一块大石头而以。
今天我读了《奇怪的大石头》这篇课文,感觉李四光爷爷太伟大了,仅仅是一块大石头,他就能追问不休,问了老师,问了父亲,一直到长大了都还在问。这石头简直就像我们的《十万个为什么》,引导李四光不断成长,最后居然发现了震惊全世界的“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冰川活动的遗迹”这一研究成果。
这一成果的源头是什么呢?一块大石头而以。
我们天天都可以看到石头,没什么感到奇怪的呀!为什么李四光爷爷小时候就能不停的问个不停呢?也许是因为它是平地上的唯一一块吧。
一块大石头,一个苹果,就可以有重大发现,这就是他们不停的问这什么的.缘故吧。
奇怪的大石头的教案 篇12
师:老师把词语连起来读一读,请你认真读一读。
师连起来读语词,
师:请同桌两个交换过来批改词语。
同桌交换批发词语,
师:好,全对的同学请举手,
师:看来大家词语掌握得很好,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师:说得非常清楚,现在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读这了篇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默读课文。
师:请大家看看如果要进一步研究课文,我们可以抓住哪些问题来研究呢?
生1:我觉得我可以来研究一下这块大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
生2:我们还可以重点研究一下李四光发现这块大石头之后是怎么做的?
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说一说这块大石头奇怪在哪儿呢?
生1:这块大石头真奇怪,它很大,是一块巨石,却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生2:没有人知道它是哪儿来的,它的周围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
师:李四光发现这了块奇怪的大石头之后它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自找问题。
师:谁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呢?
生1:这么大的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生2: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生齐读问题。
师:读得很好,读出的问的语气,从这三个问题,你体会到了些什么呢?
生齐读问题。
生1:通过刚才的读,我发现李四光真会提问题。
师:你是怎么看出他真会提问题的。
生1:李四光和别的小伙伴一起玩,但只有他对大石头提出了那么多的问题他真会观察。
师:让我们再把这个词语读一读,体会体会李四光是怎么提问题的。
生齐读词语。
师:当李四光产生了那么多的问题以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2:小时候,他问老师,问爸爸,等李四光长大了,他不断学习,寻找答案。
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生1: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儿来的。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课文自己连起来再读读,想想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启示吗?
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呢?
生1:我们产生疑问后,要不断地去寻找答案。
生2: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中观察。
生3:我很佩服李四光的不断研究的精神,我们要向他学习。
师:看来今天的学习,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奇怪的大石头的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第二单元即将学完,大家还记得这一单元主要是讲什么的吗?对,这单元主要是讲中外一些名人的故事,那同学们还记得这是谁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课件出示列宁、高尔基的图片)。
2、那今天我们将来学习1篇新的课文《奇怪的大石头》(学生读课题),这个故事中又向我们介绍了哪位名人的故事呢?(李四光)。
3、指名学生简介李四光。
反思:本单元的主题是讲述一些中外名人故事的,这篇课文是本单元最后1篇未学的课文,因而在导入时我就以单元目标为切入口,在复习前几篇所学的名人之时过渡到今天所要学的内容。这样的设计意在让学生能从整体上去把握和回顾本单元的主题,进而利于学生对本篇课文内容的认识。从课堂上的实施来看,这样的一种设计还是较有效的,对于旧知识的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起和热情,同时也把新旧知识有效地衔接和组织起来了。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生字。
(1)同桌之间互相读生字词语。
(2)指名读,如该生读对,其他学生跟读两次。
(3)看拼音自己读。
(4)随机以各种形式读,如男女生读、小组读、点学号读等。
3、质疑问难,解难。
黑板上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不懂或需要向别人请教的吗?谁来帮他解决?
反思:本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解决本课的生字和词语的,而我在设置识字词目标时却被局限在了一二年级那个层次的目标上。那就是我只注重了字音,只注重了认字,忽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而这一点也恰恰是中年段和地年段最不同的地方。由于自己对年段目标的把握不够准确,因而在教学实施上所采取的措施和策略也显得特别不妥当,课堂上我依然还是按照一二年级时的那种模式和形式去组织学生识字,虽然学生的识字效果确实不错,但是这个学段更需要学生掌握的对词的理解和运用却没能很好地落实好。其实在“质疑问难”环节我也是设置了理解词语意思这样一个内容的,只是落实的不够好。在简校和尤老师的指导和建议下我也总结出两个原因:第一就是对学生的预习指导不够到位。虽然事先我也给学生提出了预习的要求,让学生通过字典、电脑等工具去查找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但是课堂上却发现基本上没有学生能做到,他们的预习还仅仅是停留在对字音的拼读上。第二就是教学时没能让学生在读书中,通过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词语的意思,而是让词语脱离一定的语境,单独从字面上去理解词语的意思。
课下在简校和尤老师的指导和建议下,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在识字词方面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也想着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改进。第一就是对于学生的课前预习应该给与正确的指导和要求,并能用鼓励的方式去激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现在想想,其实课前我对学生提出的预习要求是不够明确的,只是笼统地说让他们去解决自己不懂的词语,如能给与详细地指导,如让学生去查找“陨石”“冰川”等资料,或许学生的预习针对性更强些,效果更好些。当然简校也提到,对于课前的.预习我们也要多发动家长和孩子一起去完成,尤其是借助电脑查找资料等任务如能借助父母的力量相信孩子的预习会更有效。第二对于词语的教学,我们不必再像以前那样一个个、孤立地去让孩子识记,而是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然后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去理解。之后就是重在对词语的积累和运用了。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根据提示,进行概括:
李四光小时候_______,问_______,长大后____________,终于弄明白了___________的故事。
3、从李四光的故事中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观察、爱思考、爱提问、执着等。
教学反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要求也是从三年级开始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能力,鉴于之前学生没有过类似的训练,因而在此我就降低了难度,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填空,让学生根据提示,按照这个格式去填充并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课堂上几名学生的汇报也让我很惊喜,他们基本上能按照要求,完整、通顺地概括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奇怪的大石头的教案 篇14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捉迷藏吗?怎样藏才可以让小伙伴找不到你呢?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也经常玩这个游戏。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检查并指导学生进行朗读。
2、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三、质疑解难。
1.默读课文,并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交流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四、巩固练习。
1、齐读课文。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先读帖,再摹写,最后临贴。)。
五、布置作业。
1、学习课文后,你又产生了哪些问题,写在纸条上交给老师。
2、巩固本课生字,并认真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从题目入手,从“奇怪”入手。
1、同学们你们喜欢石头吗?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石头。
2、你们见过“奇怪”的大石头吗?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请大家通过读课题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样的大石头?我没有听清,再来一遍?(这样反复引导学生读出对题目的理解)。
二、围绕“奇怪”做文章。
1、课文围绕着大石头讲了哪些奇怪之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
2、学生汇报,(教师用简笔画画一个大石头,)教师在石头周围用词语概括。“巨大的,突兀的,孤零零的,时间久的,能把人遮得严严实实的”
3、练习用上这些词语或其中的一部分来描述这块石头。
例:这是一块巨大的,突兀的,孤零零的,时间久的,能把人遮得严严实实的大石头。
三、感受李四光的好问精神。
1、面对这样一块石头,你会想些什么呢?李四光又问了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到7自然段,读完后同桌互相演一演。
2、师生交流,出示李四光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读后讨论。
3、教师小结,并板书:“刨根问底”,“打破沙锅问到底”。
4、李四光从老师哪弄清问题了吗?既然老师都不知道,我看就算了吧!(激将学生)。
5、请大家读课文第八自然段,看看李四光又去问谁了?问题问明白了吗?
6、既然爸爸都不知道,我年就算了吧!不要再追究下去了。(再一次激将学生)从而引出李四光具有“勇于探索,不断追求”的精神。
四、解开巨石之谜,体会人物品质。
1、请大家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找一找李四光是怎样把这个迷团解开的。
2、在学生概述的情况下,教师出示句子并指导朗读。
直到他长大后到了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相机出示课件,解释冰川之迷。
教师小结:疑团终于解开了,正是因为李四光研究出了这块石头的来历,从而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3、那么李四光还做出了哪些重要的成果呢?请学生打开书,读课后资料袋的知识。
五、作业设计。
1、根据课文内容,充分发挥想象,以“大石头旅行记”为题编一个小故事,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妈妈、爸爸听。
2、找一找课外资料,搜集名人小时候敢于质疑,勤学好问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做准备。
奇怪的大石头的教案 篇15
通过反思我认识到对于课堂教学目标中的不足和缺陷:我确定的目标太低,以及缺乏足够的发展意识。我潜意识中还只是停留在一、二年级只要会读词,读通课文的要求上。而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这远远是不够的。三年级学生还更需要的是培养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而我却一直都担心学生答不上来,从而没有设定专门为培养概括和思维能力为目标的环节。大家说得对,如果我一直都不敢提、不敢教,这些学生到了六年级还是不会。所以,通过这个课我认识到,定目标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定准确目标,要努力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情况来确定目标。
我再仔细地反省了一下,我会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我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不清楚三年级已经有了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基础。其次还有自身的语言缺乏魅力,缺少一股那种引人入胜的,想要把所有内容一字不落听进耳朵、记在心里的力量。最后是我自己还只是把自己定位在“陪着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的位置上,还没有意识到“老师应该有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向更高的难度挑战的精神。”
面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么多问题,在座的听课老师能让我及时发现问题关键所在,是我今后进步的前提。以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和学生上,也会找对教学的方法,努力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也希望各位老师在以后能给我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以此使我得到更大的进步。
奇怪的大石头的教案 篇16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悄悄、躲闪、严严实实、转来转去、兴趣、平整、推动、旅行、考察、秦岭、遗迹、研究、成果、震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4.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学习,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品味语言的方法和脚围绕主题把内容写具体的写法。
】两课时。
理解重点词句。梳理李四光探究巨石由来的经过,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在对话中把握人物的内心活动。
一、导入课文。
课题是《奇怪的大石头》,这里的中心词是“石头”,称这块石头“大”,究竟有多大?大石头就大石头呗,可又说它“奇怪”,奇怪在哪儿呢?又是谁会对一块大石头感到奇奇怪呢?是“一时”奇怪还是“长久”奇怪呢?最后这“奇怪的大石头”变成了“不奇怪的大量石头”了四,就带着这些问题好好地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感知基本内容。
2.让学生按以上引入的提示概说课文内容。
三、学习生字新词。
让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第一次接触的感到陌生的生字新词,这样,每人写自生字新词是不尽相同的,但对课文后列出的要求掌握的生字要重点指导。
部分字词学习提示:
著名——著,形声字,从一,者声。原指结草为标识,故从一。在野外所结的草标是明显易识,容易看到的,由此引申出明显、显露等义,如词语:“显著”、“昭著”。又作著作“,这是通过文字把有关的思想表露出来,这文字亦像草标的作用。“著名”即是名显著,人人皆晓的意思。知道“著”字用草字头表义的字理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著名”一词的形义。
宝藏(zang),宝藏一般在杂草丛生处。“藏”字笔画繁杂难写,可用顺口溜灵活记为:一臣被迫杀,兵戈身后扎;躲进草丛里,钻入床底下。
旅行——旅,会意字,左旁“方”与右上的“横人”原为一个整体,原是旗游形,故与旗帜有关的字多以此为偏旁,如:“旗、旌、旋、旄”等字,俗称“方人旁”。常用词如“旅游、旅客”等。
考察——“考察”与“考查”易混淆。“考查”一般是先有“结论”,然后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看其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考察,往往是未形成“结论”,通过对事实现的实地观察调查而后再得出结论,在得出结论前的观察和调查必须是十分细致和缜密的。
四、反复朗读,读通读顺。
可采用自由读、分角色读、老师参与读、学生齐读等多种方式,把课文读通读顺。
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和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一、复习导入。
本课时将按“带着问题,精读课文,品味词句,理解感悟”的要则构建课堂教学流程。以下主要按照行文结构提示学习研讨和训练的要点。
二、研读课文。
一怪一大石头为什么“孤零零”
《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儿?谁感到奇怪?为什么会感到奇怪?
1.下面的哪些词语反映出“奇怪的大石头”的“大”?同桌讨论,并给表现石头大“的词语加上点。
一听到小伙伴的脚步声,他就悄悄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
2.比较加点词的异同,看看哪个词更能体现出这块石头的“大”。
(1)他就悄悄围着大石头躲闪。
(2)他就悄悄围着大石头躲藏。
下面的哪些词语反映出“奇怪的大石头”的“奇怪”?小组讨论,并给表现“奇怪”的主要词语加上点。
“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李四光面对“一怪”提出什么疑问?怎样读才能读出心里思索的语气语戚。
二怪一大人为啥也讲不清。
(1)李四光跑去间老师,老师想了想,说:“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2)“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2.下面的句子表达的意思一样,用的标点符号却不一样:分别读一读,想一相表现出老师对李四光的询问不甚了解、解释不清是使用“!”好还是使用“。”好。
(l)“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2)“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引导学生进行生本对话,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如果学生认为使用句号较好也是允,因为这也比较符合当事人没有把握、解释不清的心态和语气。)。
3.李四光面对“二怪”提出什么疑问?
句中的“很深很深”削减为“很深”,“卧”改换成“陷”好吗?为什么?
“很深很深”形容词叠用说明冲击力非常大,不规则的石头多为面积大的部位接触地面,好像人站立只是脚接触地面,而躺卧时则是整个身子接触地面一样。引导学生品味语运用的准确性,,并由此体会李四光说话所具有的极强的逻辑性。
4.面对李四光的反问,老师说:“这我可说不上来了。”读这句话时怎样读才能读出老师因回答不出时的窘促和难以解说的情态?(也可创造性地加些语词)。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这……我,我可说不上来了。”
“这……这……哎呀,我可说不上来了。”
三、英国留学。
1.依据上下文着重理解“突兀”、“旅行”两个词语。
2.哪些词语特別说明了李四光的不停思考和执著探索的精神?
想了许多年、直到、才……。
四、回乡考察。
1.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有什么不同?用哪个词比较准确?
(1)后来,李四光回到了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
(2)后来,李四光回到了家乡,专门考李了这块大石头。
2.“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五、填写有关词句,感悟人物品质。
1,写出课文中李四光产生疑问的三个间句。
(l)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2)“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2.找出课文中表现李四光在行为上善于思考、执著求索的词语。
李四光跑去问老师李四光又跑去间爸爸。
想了许多年……直到……才专门考察……终于进一步考察……。
3.找出课文中李四光最终获取研究成果的句子。
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纪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奇怪的大石头———————不奇怪的大石头。
想了许多年终于弄明白。
专门考察震惊全世界。
进一步考察。
奇怪的大石头的教案 篇17
生自学课文。
师:刚才大家自学得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词语。
生齐读词语:大坑,考察,秦岭,流域,遗迹,震惊。
师:请你和同桌同去读读这些词语可以轮流读,也可以一起读。
同桌轮流读词语。
师:我们请大位同学轮流读这些词语,其他同学仔细听他们是否读得正确。
三位同学轮流读词语。
师:请来评价一下他们读得怎么样。
师:让我们一起把这些词语再读一读。
生再读词语。
秦岭——是我国的一条山脉,它在陕西省,在长江流域的北面。
流域——是一条河流过的地方,课文中的长江流域就是长江和它的支流流过的地方。
遗迹——是古代事物留下的痕迹,
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纠正读音,秦岭的岭读第三声找到带有秦岭的句子一起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评价。
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李四光和这块大石头之间到底发生了怎么样的故事呢?
师:李四光是怎么弄明白大石头的来历的呢?
生2:李四光是经过多年的研究才弄明白的。
师:是啊,谁能把这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呢?
请大家看大屏幕,
这儿有许多要写的字组成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生1:卧这个字左边比较难写,
师:是啊,卧这个字左边笔顺特别难,让老师带着大家写一写,请大家看黑板,
师范写卧写,
师:请大家看清楚左边部分的笔顺,
师:让我们一起来书空一下。
师:还有谁来说一说吧,
生1:藏这个字的中间就藏着卧的左半部分,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让教师再把这个藏写再写一写。
师范写藏字。
同学们写生字。
师:好,刚才大家写字非常认真,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这节课我们就让到这儿。
第二课时。
捉迷藏,秦岭,遗迹,震惊。
师:老师把词语连起来读一读,请你认真读一读。
师连起来读语词,
师:请同桌两个交换过来批改词语。
同桌交换批发词语,
师:好,全对的同学请举手,
生默读课文。
师:请大家看看如果要进一步研究课文,我们可以抓住哪些问题来研究呢?
生1:我觉得我可以来研究一下这块大石头到底奇怪在哪里?
生2:我们还可以重点研究一下李四光发现这块大石头之后是怎么做的?
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说一说这块大石头奇怪在哪儿呢?
生1:这块大石头真奇怪,它很大,是一块巨石,却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
生2:没有人知道它是哪儿来的,它的周围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
师:李四光发现这了块奇怪的大石头之后它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1:李四光对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提出了许多问题。
生自找问题。
师:谁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呢?
生1:这么大的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生2: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生齐读问题。
师:读得很好,读出的问的语气,从这三个问题,你体会到了些什么呢?
生齐读问题。
生1:通过刚才的读,我发现李四光真会提问题。
师:你是怎么看出他真会提问题的。
生1:李四光和别的小伙伴一起玩,但只有他对大石头提出了那么多的问题他真会观察。
师:让我们再把这个词语读一读,体会体会李四光是怎么提问题的。
生齐读词语。
师:当李四光产生了那么多的问题以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2:小时候,他问老师,问爸爸,等李四光长大了,他不断学习,寻找答案。
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现在谁能来说说这块奇怪的大石头这怎么来的呢?
生1: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儿来的。
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呢?
生1:我们产生疑问后,要不断地去寻找答案。
生2: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