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2024年浮力教案设计(优推17篇)

网友发表时间 3741045

通过实验探究浮力原理,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科学思维,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下面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024年浮力教案设计优秀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浮力教案设计

浮力教案设计 篇1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证明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揭示隐藏在生活中的物理规律,纠正对浮力一些片面的认识。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本节内容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和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对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但是,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用实验手段让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然后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有根据的猜想。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密度的关系等的假设。

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检验这一假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学习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矿泉水瓶(剪去底部)、大水杯、水槽、弹簧测力计、石块、盐、酒精等。

浮力教案设计 篇2

物体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所示,当物体受力f1f2时,这个物体还能保持平衡吗?学生们很快答出:“不能”。教师接着提问:“物体将要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答):“向f1方向运动”。接着,教师小结:“当f1f2或f1。

二、新课引入:

演示:木块浮在水面;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答):“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讲授新课。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读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并向学生发问:弹簧秤的读数如何变化?学生答:“减少”。教师追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石块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课本12-2实验,学生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回答:“减少”,减少的原因是: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减去物体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f。

f浮=g-f(板书)。

演示:将烧杯中的水换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实验。实验表明了石块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体内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当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板书)。

再让学生思考:浸入水中的木块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木块上浮说明了浮力大于重力,所以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板书)。

演示:将鸡蛋放入已配好的盐水中,使它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让同学们自己分析:鸡蛋受哪几个力的作用?鸡蛋不动说明这两个力大小如何关系?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作用,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得出结论:

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演示:继续往盐水中加盐,观察现象。鸡蛋将漂浮在液面上,同学们思考:鸡蛋受哪些力的作用?学生答:“受浮力和重力这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大小如何?学生答:“大小相等。”所以对于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得出以下结论: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一]第141页图12-3(写在小黑板上)。

四、浮力产生的原因(板书)。

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个两端开口的透明圆筒,两端扎上橡皮膜,先将圆筒水平浸没入水中(如图2),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力向里凹,可以看到两边橡皮膜凹进程度比上端明显(如图3),这说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相等,这个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们根据压强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图4)。它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是一对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压力是否也相等?(学生答):“不相等”。哪个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为什么?(学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因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压强大,压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f浮=f'-f(板书)。

因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板书)。

演示二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蜡块紧贴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及蜡块放入水槽,让蜡块与水槽底部紧密结合,蜡块并不上浮(如图5),轻轻拨动蜡块,让水进入蜡块底部。蜡块就会上浮(分析解释这个现象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所以,要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关键是看清这个物体是否受到来自液体向上的压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方向是否竖直向上。

[学生练习二]。

如图6示,两个正方体物体分别与容器底部和侧壁紧密接触,往容器中倒水,两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学生回答:“侧壁上的物体受浮力、底部物体不受浮力。”

物体不仅在液体中受浮力,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演示:氢气球脱手后上升,就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让学生思考:吹了空气的气球是否受浮力?(学生答):“受浮力”,为什么气球不上升呢?学生答:“因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五、课堂小结:

(2)物体的浮沉条件;

(3)浮力产生的原因。

六、课堂练习:

[想想议议]从水中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终不变,皮球上浮的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当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动时,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见浮力是逐渐减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也在逐渐减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有何关系呢?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知识想一想,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浮力教案设计 篇3

教材分析:浮力是整个初中阶段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复习浮力需要用到力、二力平衡、密度、液体的压强等知识,具有综合应用的特点。

这部分内容具有多个知识点,既有演示实验,又有理论推导,既有原理,又有应用。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是重点,掌握物体浮沉条件是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克服畏难情绪是关键。

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复习目标:1、认识浮力,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复习过程:

一、引入。

课件出示货船漂浮在海面上图片,提问:质量很大的货船为什么能漂浮在水面上?

出示课题:浮力复习一。

二、复习过程。

(一)、浮力概念,称重法测浮力。

1、提出问题: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的物体受浮力作用吗?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学过去很长时间,学生已忘记基础知识,很容易从一些错误的生活观念得出错误结论,因此提出此问题,再次引发学生思考。)例一、如图所示,物体a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_______牛,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_______牛。

引导学生对物体受力分析,得到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称重法测浮力:f浮=g-f。

(设计意图:通过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得到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作用,同时得到测量浮力的方法。)。

2、出示浮力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的力。

对应训练1、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所。

(二)、物体浮沉条件。

2、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受力情况运动状态。

f浮=g物漂浮。

f浮g物上浮。

f浮=g物悬浮。

f浮。

对应训练2:

某物理兴趣小组在研究物体沉浮条件时做过一个小实验,他们将一土豆放入水槽中发现其在水中悬浮,然后将几枚大头针完全插入土豆中后发现土豆()。

a.下沉b.上浮c.悬浮d.漂浮。

(三)阿基米德原理。

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提问: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例2:如图是研究浮力问题的实验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图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d两图说明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的。

()无关。

(4)()、()两图说明排开液体体积相同时,所受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影响浮力大小因素部分学生可能已经忘记了,通过这样一个实验题对比各图得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同时也能看出浮力大小与浸入的深度无关)。

对应训练3:1、下列有关浮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它所在深度无关;

b.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受到浮力;

c.物体受到液体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d.物体受到液体的浮力的大小只与物体的密度和体积有关.。

2、猜想:浮力大小可能等于什么?如何验证?

例3。

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时,用弹簧测力计、密度大于水的塑料块、烧杯、小桶等器材进行实验,a、b、c、d是四个步骤的示意图,读出测力计的示数分别为f1、f2、f3、f4,此实验操作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由_________两图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可求出塑料块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__________被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为______________;如果关系式_______________成立,就可得到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提问:按照如图所示的顺序测量,对实验结果又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记得f浮=g排,但结论是怎样得出已经比较模糊了,借此题目可以回忆实验探究过程,知道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最后比较什么物理量,并对实验中存在的误差进行分析。)。

对应训练4:金榜58页22题。

全班交流。

(四)、阿基米德原理基本应用。

对阿基米德原理公式分析、强调。特别是根据排水量求浮力。

对应训练:

1.一个6n的'实心物体,用手拿着使它刚好浸没在水中,此时物体排开的水重是10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___n.

2、一艘轮船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100000牛,它的排水量是多少?

3.体积相等的实心铜块、铁块和铝块,分别浸没在盐水、清水和酒精中后受到的浮力()。

a.都相等b.铜块最大c.铁块最大d.铝块最大。

、b、c三个物体体积相同,在水中的情况如图所示,则三个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是()。

=fb=fc。

(五)由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关系判断物体浮沉。

三、小结。

四、教学反思:

1.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习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我设置物理问题让学生通过题目复习基础知识。

2.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学生做题过程中,我不断加入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从多角度考察同一知识点。

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4、对时间把握度不够,到最后一个环节时,时间剩余很少了,只是简单对了下答案,没有进一步延伸。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还有待提高。

浮力教案设计 篇4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机械效率。

总功的概念,机械效率的概念。

教学用具: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机械效率在初中物理教学法中既是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重就重在它可使学生对全章知识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全面的知识结构,真正掌握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难就维在:

一、复习旧知识:(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机械效率”,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引导学生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个物理概念。

1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课文。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2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如下四个问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二)讲解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和它的公式。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1)机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机械效率单位是什么?

(3)为什么机械效率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机械效率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具体计算机械效率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四、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自己作出本课小结。老师适当指导讨论如下问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机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机械效率?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课堂练习: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六、布置作业: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1?,2。

浮力教案设计 篇5

1、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单位:kg(与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无关)。

测量工具:天平(使用方法:……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从大到小取;测量前调平衡用螺母,测量时调平衡用游码;万一物、码放反了,则物体的质量应将砝码减去游码…...)。

2、体积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读数时视线应平视,即与液面相切)。

固体的体积:采用"溢杯法"。

3、密度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而改变。

4、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流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1)f浮=(2)浮力等于视重之差。

当浮力等于重力时悬浮当时悬浮。

解题方法:利用公式和浮沉条件(受力分析),即漂浮和悬浮时有:g物=f浮。

cc球所受浮力最小。

若将上题中的体积相同改成质量相同,则f浮a=f浮bf浮c,即选c。

浮力教案设计 篇6

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是指漫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竖直向上托举的力,正因为有浮力,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上。

2.通过实验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影响,懂得不管物体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里都会产生浮力。

3.通过实验,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4.通过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这个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5.通过阅读《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体会这个故事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认识浮力,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通过实验操作,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纸等。

活动一:认识浮力

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有的沉入水底,有的浮在水面上。

2.为什么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呢?

这是因为有一种力的作用,这种力叫作浮力

3.出示课本32页上面的一段文字。

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竖直向上托举的力,这种力叫作浮力。正因为有浮力,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

4.学生仔细阅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浮力的概念以及浮力的作用。

活动二: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1.教师引导:物体因为受到浮力的作用,所以会漂浮在水面上,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2.出示课本32页下面的图和文字,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相关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实验目的: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水槽、一块底面积比较大的橡皮等。

实验方法:先测出橡皮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再测一测这块橡皮放入水中受到的拉力,比较一下两次测得的拉力的大小。

3.交流讨论:如果橡皮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怎样变化?

如果橡皮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变小,这是因为浮力的作用。

4.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测量橡皮在空气中以及水中受到的拉力的大小。

5.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测得的数据。教师小结: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橡皮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较大,放入水中再用测力计测量,会发现橡皮受到的拉力比较小。这说明橡皮在水中受到了浮力的作用,这同时也说明,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换句话说,物体不管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活动三: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1.教师引导: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沉入水底,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物体的沉浮状态?下面我们继续探究。

2.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作出推测。

推测一:与物体的重量有关。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是不一样的,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下去,重量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

预测二:与物体的体积有关,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不一样,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体积越小,越容易沉入水里。

3.下面我们同样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推测,我们先来验证推测一的说法。

4.出示课本33页第1个实验,学生仔细读一读,了解这个实验的材料、方法与要求等。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6.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现象,说一说实验结论,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是不一样的,通常来说,质量大的物体容易下沉,质量小的物体容易上浮。

7.验证预测二的说法。

出示课本33页的第2个实验,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这次实验的问题实验材料以及实验的方法和要求。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全班交流,分享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也不一样,通常来说,质量相同,体积大的物体容易上浮,体积小的物体容易下沉。

8.全班交流:通过上面两个实验,你发现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呢?

预设:一般来讲,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质量,二是体积。

活动四: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

1.我们刚刚探究了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两个因素――质量和体积,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请大家想办法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看谁承载的硬币最多。

2.出示课本34页上面两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本次活动的要求。

3.教师引导各小组讨论交流,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

4.各小组开始活动,运用本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5.各小组汇报活动结果,说一说本小组在a4纸上放了多少硬币?

预设一:将白纸折成一张纸船的形状,可以承载更多的硬币。预设二:将白纸折叠成长方体的形状,把接触水面的面积折得更大一些,这样白纸受到的浮力更大,就可以承载更多的硬币。

7.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由此可见,我们动手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要想一想我们学习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灵活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活动五:《曹冲称象》中的科学道理

1.教师引导:我们大家小时候就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见识到了曹冲的聪明机智,那么,《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包含什么科学道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34页《曹冲称象》的故事,然后想一想,《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包含的.科学道理。

3.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故事中的道理。

预设: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运用的是水的浮力的原理。《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曹冲灵活运用了浮力的原理。在其他条件都不改变的情况下,质量相同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是一样的。大象的重量和船上石头的重量是一样的。大象又高又大,不可以用称称量,不过石头是一块一块的,可以称出它们的重量。

活动六:课堂总结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曹冲聪明地利用了浮力的原理,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也说明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想一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11.浮力

浮力概念

沉在水里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影响

体积相同的物体,质量不同会影响物体的沉浮

体积比较大的物体浮,体积比较小的物体沉

纸船中放硬币的数量与纸船的体积及放置技巧有关

《曹冲称象》

运用浮力原理

浮力教案设计 篇7

依次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1、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各受到什么力的作用?为什么一个浮起,一个沉下?

3、木块、铁块的体积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不相等?(引导学生认识是因为密度不相等)

二、讲新课

将橡皮泥、废牙膏皮(铝的)分别放在两个玻璃水槽旁、

教师讲:橡皮泥、铝的密度都比水大,能不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牙膏皮浮在水面上?

(找两名学生分别做这两个实验,并让他们每个人试着说明自己采用的办法为什么能达到要求、然后,教师就着做成船形的橡皮泥、空心的牙膏皮小结、)

边讲边板书:

三、浮力的应用

1、采用“空心”的办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问:轮船是钢铁做的,钢铁的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小结边板书、)

2、浮力的利用

(1)轮船用空心办法,增大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

问:如果一只轮船,它本身和装的货物总重100000n,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开的水重多少牛?它排开的水的质量是多少吨?(简单交代什么叫排水量)

(2)潜水艇

演示:潜水艇挂图,潜水艇模型、(边讲解边板书)

用改变水舱中水量的办法,使潜水艇受到的重力大于、等于或小于受到的浮力、

(3)气球和飞艇(让学生看课文而后问学生)

问:气球、飞艇采用了什么办法使它能够受到空气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充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略

浮力教案设计 篇8

水的浮力是我们身边的科学,同时也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课题之一。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启蒙教育课程的特点以故事《文彦博取球》为载体设计了这个活动。在活动中,将有关浮力的知识巧妙地贯穿于故事之中,以故事中的小朋友取皮球这一情境,启发幼儿动脑筋、想办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提高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设计过程中,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操作和观察,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幼儿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难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猜想与动手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技能目标:能尝试与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创造力目标:喜欢探索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激发创造灵感。

1.知识准备:熟悉《文彦博取球》的故事。

2.物质准备:课件、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贝壳、纸片、纸盒、太空棉、石子、铁钉、铁盘、塑料绳、丝带、海绵、木头、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盘。

3.环境准备:创设《文彦博灌水取球》的故事环境、《平湖秋月》的音乐。

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浒苔?浒苔是一种生长在海面上的漂浮植物。

这种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

(1)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有哪些物品可以沉到水底?

(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号标志,请幼儿选择一种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还是能沉到水底,按标志选择相应的位置放好。

(1)记住实验结果,结束后进行对比。

(2)做浮沉实验前怎样做才能不湿袖子?

(3)当几个小朋友都想用一种材料该怎么办?

(4)怎样才能让实验桌保持干净整洁?

(5)做完实验应该怎样做?

1.讲述《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并引发幼儿用自己刚学到的本领帮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决困难。

2.教师指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的问题。

3.幼儿分组利用浮力原理进行取球实验。

4.引导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揭晓故事结尾,向大家介绍文彦博是一位中国古代聪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

中国古代有个文彦博,今天我在咱们班里也找到了许多“小小文彦博"鼓励幼儿用自己学到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活动中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浮力ll文彦博取球蕊擎悬琴擎酝.》辫蓥幼儿园教育活动亲倒及评析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地去实验,虽然幼儿的思路一直跟着教师走,在活动中教师给了幼儿很大的自由,幼儿敢说敢做,在帮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来的时候,各组幼儿情不自禁的鼓掌欢呼,气氛很热烈,达到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

这次活动的全过程体现了幼儿科学教育中应培养幼儿尝试的精神要求,它基本遵循了问题。尝试(操作、实践)。发现、提出新问题。再尝试一再发现这一活动过程,不断尝试不断发现,使认识不断深化。在以往的科学教育中,较多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对幼儿情感、态度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则重视不足,在这个科学活动的探讨过程中,教师大胆加入了通过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幼儿从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学会技能,以达到获取经验、建构概念、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教师为幼儿提供的丰富操作材料,可以帮助幼儿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这种结论不是教师传授,而是幼儿的直接经验,因此,幼儿的学习就显得十分积极主动。

浮力教案设计 篇9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中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

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中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浮力教案设计 篇10

1:幼儿知道可以通过载体来获取水的浮力、了解轮船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水的浮力和触水面积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实验了能力和记录能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物质准备:透明盆2个、小纸船2个、大纸船1个、水、重量一样围棋若干、记录表(下附)。

经验准备:幼儿通过相关的经验积累,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沉浮现象。

(一):导入轮船在生活中的应用。

——原来轮船有这么多的作用啊。请问你坐过轮船嘛?你知道为什么轮船会浮在水面上嘛?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下吧。

(二):通过载体来获取水的浮力。

——现在我们来看看石头在水中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呢?(在透明盆中放入水、再放入石头、观察其沉浮现象)。

——相信你已经观察到石头在水中沉了下去,请问你有什么办法让石头浮在水面上呢?

——我们已经知道了猴子通过轮船把礼物运到了熊猫家,现在我们把纸船放在水面上,再放入石头。看看会发生什么变化?(哇、石头在纸船中没有沉下去。请你在记录表上记录实验结果。通过这个小实验我们得知可以通过纸船来获取水的浮力、石头在纸船上就不会沉下去啦)。

(三):探究水的浮力和触水面积的关系。

——下面我们来看看大轮船和小轮船谁装的东西重一点呢?

——通过实验得知,大轮船装的围棋子会比小轮船多,请你在记录表上记录你的实验结果吧。

四:活动小结。

——你看这艘巨大的轮船能容纳6,296名乘客。而这艘求生艇只能容纳2个人。

——小朋友们,我们通过个实验结果来分析,在相同环境下。小纸船装了5个围棋子、大轮船装了10个围棋子,我们得知纸船触水面积越大,浮力越大能装的围棋子也越多,纸船触水面积越小,浮力越小能装的围棋子也越少。屏幕前的你也一起来做这个有趣的小实验吧。

水是我们常见的液体,幼儿从小就对它感兴趣,玩水成为主要的游戏之一。怎样玩,从玩中学到知识,启发智慧。幼儿《纲要》中提到“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本课充分运用幼儿身边最见的水,用试验的方式让幼儿体会到探索的乐趣,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在其中容易代替幼儿去解答问题,应坚守幼儿才是探索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指向标,在幼儿深陷谜团时给予点拨。教学中幼儿积极参于,大胆提问,自由探索的目标很明确,对自己的发现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可能表达不是很准确,但发现的过程足以让幼儿对科学活充满好奇,激发出潜在的探索欲望。由于本课操作居多,课程的条理性要求很高,从观察——体验——总结,发现的过程就是在成长,幼儿的自主讨论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应尊重幼儿的好奇,和幼儿一同去寻找答案。同时将环保意识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幼儿,我们的生活因水而有生机,同时因水的缺乏,失去希望。启发幼儿热爱生活,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

浮力教案设计 篇11

1课时。

1、理解调节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可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形状、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各一个,卷成一团的废牙膏皮(底部已剪去),橡皮泥,玻璃水槽2个,自制潜水艇模型,潜水艇挂图。

演示:先让学生注意铁块、木块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然后把铁块、木块一同浸没水中,同时放手,让学生观察。

依次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1、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各受到什么力的作用?为什么一个浮起,一个沉下?

3、木块、铁块的体积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不相等?(引导学生认识是因为密度不相等)。

将橡皮泥、废牙膏皮(铝的)分别放在两个玻璃水槽旁。

教师讲:橡皮泥、铝的密度都比水大,能不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牙膏皮浮在水面上?

(找两名学生分别做这两个实验,并让他们每个人试着说明自己采用的办法为什么能达到要求。然后,教师就着做成船形的橡皮泥、空心的牙膏皮小结。)。

小结: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做成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这时,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虽然没变,但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了,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1、采用“空心”的办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教师讲:密度小于水的物质,像木材,做成独木舟——“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运送更多的人和货物、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像橡皮泥、铝,做成空心,也能调节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使它下沉、悬浮或漂浮、现在看看技术上怎样利用这个道理。先看看轮船。

问:轮船是钢铁做的,钢铁的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小结边板书。)。

(1)轮船用空心办法,增大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

问:如果一只轮船,它本身和装的货物总重100000n,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开的水重多少牛?它排开的水的质量是多少吨?(简单交代什么叫排水量)。

(2)潜水艇。

演示:潜水艇挂图,潜水艇模型。(边讲解边板书)。

用改变水舱中水量的办法,使潜水艇受到的重力大于、等于或小于受到的浮力。

(3)气球和飞艇(让学生看课文而后问学生)。

问:气球、飞艇采用了什么办法使它能够受到空气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充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浮力教案设计 篇12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

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录像机及录像机资料等.。

时安排。

1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

3.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二、新教学。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

[生]人走过沙滩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生]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

[生]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蝉为什么可以将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中?

[生]人走过沙滩能留下脚印和软软的沙滩有关系,因为在水泥地上走过就看不到脚印.。

[生]用笔尖扎手会感到很疼,蝉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树皮中,是因为笔尖和蝉的口器都很尖。

[生]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演示]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投影]。

a.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c.按图钉时图钉对墙的压力.。

图略:

[生]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

[生]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

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

[生]我们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作用的面积可能都有关系.。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第一组:

(1)先将沙子装在一个平底、敞口的玻璃容器中.将沙面摊平.。

实验表格:略。

分析实验现象:

结论:

第二组:参考教材图13.1—3的'方法设计实验.。

(1)准备三块完全相同的橡皮泥(将橡皮泥编号)和两根完全相同的细木条.。

(3)取下l号橡皮泥,换上2号橡皮泥.弹簧测力计上挂上2个钩码.重做上面实验.。

(4)取下2号橡皮泥换上第3号橡皮泥.将两根木条放在橡皮泥上,重复实验(3)。

比较三块橡皮泥的形变情况.和第一组的结论相同.。

[师]两组同学选择了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两组实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相同,都用了控制变量法.。

[师]其他组的同学还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补充吗:

(学生计算,一名同学板演)。

[生]根据计算和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面积所受的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生]也可以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有关系。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

[生]可以说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投影]。

压强的计算公式: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师]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pa)。

[投影]。

1.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

2.一颗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约20pa。

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

三、小结。

1.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不是重力。

四、布置作业。

后习题。

五、板书设计。

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

压强:公式:p=f/s。

单位:pa1pa=1n/1m2。

增大或减小压强。

浮力教案设计 篇13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证明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揭示隐藏在生活中的物理规律,纠正对浮力一些片面的认识。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和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对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但是,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用实验手段让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然后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有根据的猜想。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密度的关系等的假设。

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检验这一假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学习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矿泉水瓶(剪去底部)、大水杯、水槽、弹簧测力计、石块、盐、酒精等。

浮力教案设计 篇14

活动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能克服困难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2。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猜想与动手实验知道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3。技能目标:能尝试与同伴合作利用浮力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创造力目标:喜欢探索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能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激发创造灵感。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熟悉《文彦博取球》的故事。

2。物质准备:课件、盛有水的大盆、塑料盆、贝壳、纸片、纸盒、石子、铁钉、铁盘、塑料绳、丝带、海绵、木头、橡皮泥、乒乓球、大塑料桶、大平盘。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兴趣,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1、观察浮萍、图片,了解自然界中一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

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浮萍?

这种植物生活在池塘中或是湖水中他的名字叫做浮萍。

2、出示各种物品图片,请幼儿猜想什么东西能浮起来,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1)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可以浮在水面上,有哪些物品可以沉到水底?

(2)出示我的猜想以及浮沉等符号标志,请幼儿选择一种物品猜想它能浮在水片上还是能沉到水底,按标志选择相应的位置放好。

3、请每位幼儿选一种物品猜测它们能浮上来,还是能沉下去并根据标志选择合适的位置。

二、幼儿操作实验,并将结果与猜想进行对比。

1、提出实验要求:

(1)记住实验结果,结束后进行对比。

(2)做浮沉实验前怎样做才能不湿袖子?

(3)当几个小朋友都想用一种材料该怎么办?

(4)怎样才能让实验桌保持干净整洁?

(5)做完实验应该怎样做?

2、幼儿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3、将自己的实验验结果与实验猜想进行对比调整。

三、通过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引出问题,幼儿动手尝试操作解决。

1、讲述《文彦博取球》的故事,并引发幼儿用自己刚学到的本领帮助故事中的小朋友解决困难。

2、教师指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的问题。

3、幼儿分组利用浮力原理进行取球实验。

4、引导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揭晓故事结尾,向大家介绍文彦博是一位中国古代聪明睿智好孩子的典范。

四、延伸活动中国古代有个文彦博,今天我在咱们班里也找到了许多“小小文彦博”鼓励幼儿用自己学到的本领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活动中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浮力;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想了很多方法,尤其在幼儿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大家都很认真地去实验,虽然幼儿的思路一直跟着教师走,在活动中教师给了幼儿很大的自由,幼儿敢说敢做,在帮助小朋友把皮球取出来的时候,各组幼儿情不自禁的鼓掌欢呼,气氛很热烈,达到了非常好的互动效果。

浮力教案设计 篇15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物理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 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

4、板书设计 :

第一节:浮力

1、 什么是浮力

2、物体的浮沉(1)下沉:f浮

(2)上浮:f浮g

(3)悬浮:f浮=g

(4)漂浮:f浮=g--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3、浮力产生的原因

5、布置作业:1、2、3、4、5

浮力教案设计 篇16

(二)[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重点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

(五)[教学用具]两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圆筒、弹簧秤、石块、细线、木块、水槽、水、酒精、煤油、盐、乒乓球、鸡蛋、石蜡块、玻璃块、氢气球。

(六)[教学过程 ]。

一、复习提问: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

演示:木块浮在水面;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答):“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讲授新课。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读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并向学生发问:弹簧秤的读数如何变化?学生答:“减少”。教师追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石块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课本12-2实验,学生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回答:“减少”,减少的原因是: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减去物体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f。

f浮=g-f(板书)。

演示:将烧杯中的水换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实验。实验表明了石块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体内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当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板书)。

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板书)。

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一]第141页图12-3(写在小黑板上)。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板书)。

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下面我们根据压强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图4)。它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是一对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压力是否也相等?(学生答):“不相等”。哪个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为什么?(学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因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压强大,压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f浮=f'-f(板书)。

因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板书)。

演示二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蜡块紧贴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及蜡块放入水槽,让蜡块与水槽底部紧密结合,蜡块并不上浮(如图5),轻轻拨动蜡块,让水进入蜡块底部。蜡块就会上浮(分析解释这个现象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所以,要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关键是看清这个物体是否受到来自液体向上的压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方向是否竖直向上。

[学生练习二]。

如图6示,两个正方体物体分别与容器底部和侧壁紧密接触,往容器中倒水,两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学生回答:“侧壁上的物体受浮力、底部物体不受浮力。”

物体不仅在液体中受浮力,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演示:氢气球脱手后上升,就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让学生思考:吹了空气的气球是否受浮力?(学生答):“受浮力”,为什么气球不上升呢?学生答:“因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四、课堂小结:(1)浮力;(2)物体的浮沉条件;(3)浮力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练习:第142页1、3、4题。

[想想议议]从水中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终不变,皮球上浮的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当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动时,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见浮力是逐渐减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也在逐渐减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有何关系呢?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知识想一想,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六、布置作业 :第142页5题。

浮力教案设计 篇17

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研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创造——发现,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浮现象的乐趣,获取物体沉浮的经验认识,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思考等科学能力,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能力及达到高级的思维水平准备认识基础。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参与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和成果的展示活动,感受到科学——技术——社会的发展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和对实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施教策略:

1、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打捞沿船引入新课,并利用flash模拟潜水艇下潜、上浮;巨轮在海上航行;飞艇在空中飞翔等现象引入到浮沉条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边学边实验,在实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用flash制作动态的受力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用多媒体制作潜水艇、孔明灯等浮沉原理并结合演示实验,让学生掌握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

克服策略: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讨论、交流、总结得出,加深认识。

课堂组织策略:采用主体参与教学策略。具体应用:

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

2、创设问题的情境;

3、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参与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与的能力。

4、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

学生控制策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与自身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使学生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教学设计策略:本课的设计采用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模式,通过各种学习媒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教与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从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得信息到使用信息,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并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如学生实验,课件展示等),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密度计等实验不仅仅提高了综合素质,而且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2、运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在实验中学会研究,初步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2、密度计,潜水艇模型,自制热气球(教师演示用)。

3、制作powerpoint,利用shockwaveflash。

引入:你知道俄罗斯和“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吗?假如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采取什么措施?(打开powerpointrt,学生浏览有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有关图片,学生交流、讨论)。

(设计理念:开头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这个情景围绕学科教学内容展开,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关联,而且稍高于学生现有的基础,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没有一个明显的正确答案或固定的答案,学生也许不可能一开始便获得对提出问题的全面认识,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也许很幼稚,作为教师,要肯定学生想法中合理的一面,进而进一步提出问题)。

新授。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实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水中的浮沉情况。

提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改变它们原来的浮沉情况的?(学生实验,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发现过程)。

结论:控制物体浮沉的途径:

1、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减少浮力使物体下沉。

改变液体密度。

改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

保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减小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上浮,增大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下沉。

(设计理念:影响物体的浮沉的因素不可能只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讲授,教师的演示就能完全建立的,在本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本设计中,教者想尽量用学生身边的器材如石蜡块、小药瓶、铅制牙膏皮铅笔等设计实验让学生先动手实验,再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激发自主探索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探究过程三:探究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下沉、上浮或悬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

研究物体的悬浮条件。

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逐渐加入清水,使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改变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的位置,观察鸡蛋悬浮时的状态。

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g物。

研究物体的下沉、上浮条件。

在盐水中加入,可使鸡蛋上浮。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上浮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时,满足:f浮g物。

在盐水中加入,可使鸡蛋下沉。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时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时,满足:f浮g物。

分析讨论得出物体漂浮时的条件:。

分析鸡蛋漂浮在盐水中的受力情况。

结论: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时,满足:f浮g物。

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上浮下沉。

力的关系f浮=g物f浮=g物f浮。

g物f浮。

(设计理念: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历新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并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体验,逐渐认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探究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在这里,教师需精心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景,教师的功夫,主要花在设疑,导疑上,最后的释疑留给学生自己解决)。

多媒体演示:解释下沉、上浮和悬浮所表示的运动过程.(由学生填入物体所受浮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出问题:产生漂浮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别吗?

启发思考:两种情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

(教学设计理念: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考虑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及教学的要求,选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媒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现象的感性认识、到对问题的理性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对概念、规律的正确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的五种情况(“三状态”:漂浮、悬浮、沉底。“二过程”:上浮、下沉)有比较深的认识。)。

人类利用浮力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最初可能从抓住漂浮的树木免于灭顶之灾得到启示,而抱住或骑在一段树干上顺水漂流。这是人类最早的航行,利用了密度小于水的木材受到的浮力。

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物体浮沉的例子吗?

(由学生举例,教师利用演示文稿插入一个flash:大屏幕上展示万吨巨轮在大海上航行;潜水艇在水中潜行;飞艇在空中遨游等动画,色彩鲜艳,声象并茂,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对浮沉条件的应用产生极大的兴趣。在此时提出问题:它们是如何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工作的?)。

应用一:密度计。

探究密度计的原理的它的刻度特点。

密度计(利用铅笔和一小段铁丝),要求:使自制密度计能竖直地漂浮在液体中。

结论:密度计是用来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它是利用漂浮条件工作的。

(教学设计理念: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增强能力,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场所,教师要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敢于“放”。学生习惯了老师在台上讲,在台上演示,学生在下面被动听课,被动看实验的惯常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也应有所创新,把自己的三尺讲台向学生开放,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与探索未知,学生自已制作一个密度计来探究密度计的刻度特点及原理的效果,事实证明不知比教师在讲台上再次强调效果好上多少倍)。

应用二、潜水艇。

介绍潜水艇: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察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用舰艇。

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潜水艇下潜、悬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2、演示:潜水艇小实验,简介装置,进行演示,使模型上浮和下沉。

多媒体演示,重点观察潜水艇的水舱及水舱中水的多少对潜水艇浮沉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结论: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

(教学设计理念: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教师调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五官并用地进行学习,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用三:气球和气艇:

阅读课文思考。

问:其体内充的是什么气体?这种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还是小?它为什么能够升空?

问:节日气球、热气球、飞艇能不能无限制升空?

问:若要它下降,可采取什么方法?

(这部分教学设计中,笔者把教材中原来由教师讲授的部分内容必为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根据问题或纲要阅读课文,找出重点、钻研难点,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可设计实验加以解决,笔者在上这节课时,用家用垃圾袋、酒精棉球做了模拟热气球升空实验,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兴趣高涨)。

应用四:打捞沉船。

在沉船下部用结实的钢带将其托住,在钢带的两端固定浮筒,现在浮筒中注满水,使筒沉到船附近与钢带结合,然后排出筒中水,水的浮力就把筒和船一起推向水面。

(1)课外小实验:浮沉子的制作。

(2)课外小调查:就我国在长江中打捞中山舰的故事写出一个综合报告,并就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和“泰坦尼克号”沉船打捞问题写出建议,要求从报刊、杂志、网络、电视台的科学频道和时事频收集信息,从科学书刊、科学杂志了解浮力的知识,沉船打捞技术,过去的打捞案例等。

(设计理念:课外的学习活动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它们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74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