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教案精编4篇
【导言】此例“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教案精编4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诗经教案1
教学目标
1、识记古代文言实词,积累常用词意义。
2、用自己语言赏析诗歌,体会细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力描绘浪漫的爱情场景。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查字典,熟读课文
老师 查找有关图画和轻柔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的?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二、诵读,熟悉字音,结合注释掌握文意
1、范读正音。老师饱含情感朗诵或播放名家录音。
2、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读、个别诵读
3、解释重点字词,掌握文意(关关、洲、窈窕、好逑、参差、流、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友、芼)
三、共同研讨文意
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描绘出来。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学生创作并个别演示后,老师做总结示范:展示多媒体画面,并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明确: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爱慕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老师紧接着翻译此句)文静美丽的姑娘啊,醒着梦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难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着她。绵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3、爱慕之深,日夜思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既然如此,那就大胆地去追求美丽的姑娘吧。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展开爱情攻势的?
明确: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自然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四、文学常识补充
1、“兴”手法的运用
一开始我们分析场景,大家也许注意到了,这些场景是分散描绘的,基本是一句场景一句叙事夹杂进行。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恰恰是有共通点的。正如上例雎鸠
诗经教案2
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重章复唱。
3、体会两诗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教学重点:
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重章复唱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
2教时(第一教时《伐檀》,第二教时《硕鼠》)
第一教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
2、学习“兴”用法及重章复唱。
3、体味古代奴隶们对奴隶主的不满情绪。
教学重点:
“兴”用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重章复唱作用。
教学步骤:
一、激疑导入:
1、清赵翼《诗论》
2、“风骚”及《诗经》
3、现实主义源头代表及课题《伐檀》
二、范讲示例:
1、正音范→←谦:
①音变。
②异读。
③误读。
2、串讲第一章并口译。
3、研读第一章:
①层次结构划分。
②试拟目标题。
③起兴句及“兴”。
④朗读及重音、节奏。
⑤试述现代文场面。
三、师生同讲:
1、对应词理解。
2、重章复唱的理解。
3、复读及背诵指导。
4、再读全诗及中心概括。
四、作业布置:
1、与“不素餐兮”的“素”词意相同的一项是()A、安之若素;B、素昧平生;C、尸位素餐;D、素不相能。
2、理解下列句子的修辞。
(1)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穷鬼们还能闹成个大事情。
(2)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课外理解。
(1)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3)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4)嘤其鸣矣,求其发声。
4、背诵全诗。
5、书后作业第一题。
第二教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诗经》常识——赋、比、兴。
2、归纳《诗经》诗歌特点。
3、了解现实主义方法在两首诗中的体现。
教学重点:
“比”手法理解及《诗经》诗歌特点。
教学难点: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诗经》中的体现。
教学步骤:(略)
授课时间:
诗经二首公开课优秀教案3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其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
2、能说出两首诗表达的美好情感,当堂背诵两首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学习
1、查阅《诗经》的相关资料,了解与之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读两首诗,对照注释理解大意,在有疑问之处作记号。
课堂学习
导入:(背景音乐《在水一方》)
爱情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学作品的一大主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广为后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琼瑶作为书名,后又写成歌,而它们都出自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这熏陶了不计其数的文人的儒家经典。
一、《诗经》知多少
学生交流查阅的相关资料,整理成百字以内的简介。
学生发言,补充。
教师总结相关文学常识。(如:《五经》、“六义”)
二、四读《关雎》
一读: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请一位学生朗读全诗,再由其他学生纠正字音、停顿上的错误。
齐读全诗。
二读:读懂诗意
对照注释再读诗句,在小组中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并进行讨论,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交流讨论结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教师在其间做好启发、指导工作,纠正学生错误,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全诗。
三读:体会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句,注意诗句的重音、节奏。
小组推荐的代表参加朗读比赛,学生评委评论是否读出感情,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教师在其间作好必要的提点。
在古乐的配合中优胜者领读一段,其余的`段落由全体学生齐读。
四读:品味诗韵
讨论:这首诗的魅力在哪里?可从内容、写作多方面分析。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背诵全诗。
三、自读《蒹葭》
依照四读《关雎》的方法(读通诗句-读懂诗意-体会情感-品味诗韵)自读《蒹葭》。
四、背诵两首诗
个别背诵、小组背诵、齐背相结合。
课后作业
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1.在《关雎》《蒹葭》中任选一首自选一个角度写一段文学评论。
2.用优美的语言改写《关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
附录资料:
《关雎》《蒹葭》比较赏析
《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是无论从风格上还是从表现手法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寻,伊人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写主人公的形象,则着力写他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她,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十分明显,主人公跟那姑娘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远地望见她,便感到心满意足。这种爱是“朦胧”的,它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朦胧”和距离感。
《诗经二首》课文原文4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