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初中音乐说课稿 初中音乐说课稿【优秀5篇】

网友发表时间 3004811

【导言】此例“初中音乐说课稿 初中音乐说课稿【优秀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初中音乐说课稿课件【第一篇】

各位评委、领导、老师们: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百花洲文艺出版社音乐初中二年级,下册第一课《雪绒花》。

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作简要说明:

一、领悟课标,把握重点——说教材

《雪绒花》是美国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一首插曲,是一首抒情的男声吉他弹唱,这首歌的蓝本是一首古老的奥地利民歌,随着电影的播放而蜚声全球,深受全世界人民喜爱。

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采用四三拍子和中等的速度,它的格调优雅,没有较大的起伏。歌曲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表达了人民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寄托了主人公对亲人、对家乡深深的怀念和祝福。这首歌在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男主人公借此曲表达对女家庭教师的接纳,第二次则是他们全家在家庭沙龙演唱会上,以此曲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但每次唱起,都有不同寓意。

教材的编写意图是激发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丰富情感体验。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把握,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点:

1、通过欣赏歌曲,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和优美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让学生能自然而准确地用英文来演唱《雪绒花》,并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演唱。

3、通过学唱歌曲,拓展学生的视野、创编等能力以及相互之间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我认为音乐最大的魅力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音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体会美的同时,能把美的感受用歌声传达,从而做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感受、欣赏并演唱歌曲《雪绒花》,理解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到相应的思想教育。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和优美轻快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二、彰显主体,自悟探究——说学法

音乐新课标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学法的指导时,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自悟探究、自主练习、自信表演等学习方式,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为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引导讨论法,参与体验法。

三、精选教法,激趣乐学——说教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利用了激趣诱导,引导感受,体验学习等方法,让所有的学生做到“学中乐,乐中学”。即“乐(音乐)即是“乐”(快乐)”。让学生在“欣赏美(观看多媒体画面)、感受美、体验美(听歌、朗诵)再现美(合着音乐律动、有感情地演唱、制作贺卡)等一系列活动中,促进音乐感知、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养成共同参与群体意识和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既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知识。”

四、查找资料,锻炼能力——课前准备:

新课标指出:教科书已经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课堂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在课前,我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雪的歌曲和诗歌,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五、参与活动,丰富体验——说过程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为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学生在注意力集中,精神又放松的状态下学习,就要创设欣赏音乐的情境。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所以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欣赏情境,使学生更乐于学习。学生听歌曲《do re mi》走进教室,师生用英文问好。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就感受到英文歌曲的氛围。同时,为本课《雪绒花》的导入做好铺垫。1(欢快的曲调《do re mi》一响起,学生就很快地被吸引,接着很放松自然地和教师合着音乐做律动)

(二)导入新课

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很自然地揭示课题《雪绒花》。让学生欣赏电影片段的同时,听老师讲述电影故事,再一次揭示出歌曲《雪绒花》在影片中的背景,为下面欣赏电影原唱做好铺垫。

(三)学唱歌曲

1、学生听电影原唱。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出歌曲的拍子以及强弱规律欣赏,锻炼其听力。

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三拍子的强弱。

新课标提出要鼓励学生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路非常活跃,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三拍子的强弱:拍手、拍腿、跺脚等。

三拍子的指挥。(学生看指挥图示划拍子)

启发学生自己依据图示划拍子,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学生听歌学歌。

出示歌谱让学生跟着音乐自己学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略了这点。平时教学中教师还是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一句一句地跟唱,整堂课就是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这种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及综合审美能力。我发现学生日常生活中大多都是通过听歌学唱歌,较之以往在课堂上老师一句句教唱快多了,学生学歌的积极性也加强了。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启发等形式解决问题,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法。学生的积极性得以保持,注意力也更加集中。

3、学唱歌谱。

中学音乐的教育是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那么在小学学习简谱视唱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五线谱的视唱,促进其识谱能力的提高。同时,我还让学生边划拍边读谱,两种能力的交汇加快了对歌曲旋律的掌握。

4、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结合《雪绒花》歌曲的背景引导学生对歌曲演唱情绪和力度的理解。在正确地演唱歌曲后,我又根据歌曲引导学生用悠长的气息和优美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并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演唱。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方法让学生掌握。让学生体会闻花香(慢吸慢呼)的方法,用很形象的比喻很快地让学生找到感觉。这时,我又结合歌曲的含义示范歌曲力度和感情的变化。让学生随这老师的手势在无伴奏中倾听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声音。

5、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国内外有关雪的诗句及歌曲。

学生欣赏雪的画面,听有关雪的音乐,充分体验美、感受美。在优美的意境中师生相互交流、演唱有关雪的歌曲和朗诵雪的诗句,体会艺术的美。(教师聆听学生的演唱和诗句后演唱《我爱你塞北的雪》、11共同欣赏古今中外的经典名句。)

对学生来说,音乐课不再是单纯的音乐技巧训练和乐理知识灌输,人文熏陶就隐含在这些与文学对应的音乐诗歌里。无论是课前的铺陈背景,还是课后的精神补充,这些优美的歌曲和诗句都真正深入人心,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喜爱。

(四)体验创新激发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就提出: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自我胜任感,这种需要的满足与实现,就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实现更高的目标。做到这些,我们将会看到在课前学生积极地搜集有关雪的所有资料;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地演唱、朗诵、绘画。表现了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人人都想尝试一下,人人都想表现以下自我,人人都想告诉同伴——我行!在这种强烈的个人欲望支配下,学生学习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这节课快结束时,我鼓励学生用制作、互赠贺卡等方式表达内心情感,充分展示自我,做贺卡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在书写新年祝愿和互赠贺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雪绒花》优美的音乐中,师生相互展示贺卡,表达美好祝愿,也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树立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六、教学启示

我想谈谈这堂课的主线设计过程。一开始展开这个课题时,我的主线比较模糊,也没有好好地思考。只是精心设计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直至再现美这一环节上。针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我紧紧围绕“雪”这一主题,整堂课自始至终贯穿“音乐是没有国界”这一理念把这一普通的主题进一步升华和丰富:整堂课包括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再现美这几个环节。始终让学生身处“美”的氛围中,通过看、听、想、说、制作贺卡等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知识。

我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可能利用的感知通道,如听觉、视觉、触觉等对音乐进行体验、探究和实践,引领他们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理解音乐,追求一个让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富有学习热情的音乐氛围。

在课堂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上我也琢磨了许久,我们经常会在一些音乐课的设计、教学中看到这样的环节:学生分小组讨论,根据音乐绘画,创编歌词、旋律、舞蹈,学生表演等,似乎没有这样的环节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这些形式无可非议,关键是设计这些环节,教师期望达到什么目的,其价值有多大。但在一开始设计这堂课中我就犯了这个毛病,设计了学生分组进行表演,可是结合我这堂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却不是很大。而后又回归到自己原来的初衷:学生制作贺卡。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为了保持这一积极性,我拓展了赠送贺卡这一活动,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也加强了师生、同学、亲人等之间的情感交流!

最后我还想说说自己在设计中的一些想法,音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面很广的学科,它包含了深厚的文学、美学、历史、地理、物理等知识,作为音乐教师应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丰富自己的知识储藏,这样“才有能力去开发学科中的美育内涵”,讲的课才会吸引人,学生才会听的津津有味。

音乐课程新标准给音乐教育赋予了更高的使命,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时,教育给他的生命体验应该是快乐、提升和创造。当然,教学研究永无止境,付诸实施,还需要老师的爱心和慧心,我相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此,还请各位领导和同行们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初中音乐说课稿【第二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东方之珠》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第13册第一单元《七子之歌》之综合欣赏课《东方之珠》。本单元以"祖国统一"为题材,本课时主要包含"回归"和"盼归"两个部分,以"同为炎黄子孙"、"浓浓的思乡情怀"抒发"回归"、"盼归"、"渴望统一"的爱国情感。歌曲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比眷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前面已经学了《七子之歌——澳门》这篇课文,对如何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需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歌曲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情况,结合教材,我确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人文及相关的历史知识。

技能目标:欣赏《东方之珠》,能够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体验歌曲的内在情感,并在学唱、思考、讨论、探讨的过程中,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

情感目标:能够用歌声体验期盼祖国统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情况,我将这篇课文的。重点、难点设置为:突出本单元"祖国统一"的思想教育主题,深刻体验歌曲中所蕴含的思归、盼归的真切情感。

四、说教法:

现在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学习共同体,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探索。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在教授本课时,我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性来辅助教学,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运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体验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而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是我落实这些教学方法的途径。

五、学情分析:

这节课我是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的。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步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由于本校地处农村学校,学生的知识面普遍较窄,音乐素质相对较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画面,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接受音乐的美感与音乐知识。

六、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教育主题为:用音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期盼祖国早日实现统一。音乐是情感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音乐的美感。本课时包含"回归"和"盼归"两个部分,因而本课时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听、唱歌曲《东方之珠》,并在学唱、讨论、思考、探究的过程中,深刻体验歌曲中"依恋祖国、渴盼回归"的思想内涵;在师生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里,通过实践、对歌曲的再表现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初中音乐说课稿【第三篇】

一、说教材

首先,我简单说一说我对于教材的理解。

《歌唱美丽的家乡》是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教唱歌曲。这首歌是中国苗族民歌,歌曲为中速、节奏自由、情绪为奔放地,有明显的西南地区的风格,展现了苗族人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全曲包括四个乐句,这首歌曲为徵调式,但两个句尾的降低六级音,形成苗族飞歌的特色。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滑音记号,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有了一定的掌握,能够自己独立演唱简单的音乐;这一阶段学生学习自制力不够,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很强,所以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多引导、多关注;初中阶段处于变声期阶段,在演唱之前一定要提示学生保护嗓音,并注意健康、卫生用嗓。在这一阶段学生比较喜欢流行歌曲,可以适度的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流行音乐进行组织授课,学生能够乐于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唱歌曲《歌曲美丽的家乡》,感受歌曲中高昂、节奏宽广自由、旋律悠扬起伏的特点,进一步了解苗族民歌飞歌的音乐文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示范、表现等方法,学生能够完整表现歌曲,并提升音乐表现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唱出滑音记号,尝试学习方言用方言演唱歌曲;能够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能够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是能够准确唱出滑音记号,尝试学习并用方言演唱歌曲。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聆听法、示范法、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感受体验、学唱歌曲、巩固提高、课堂小结。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将采用视频导入法,为学生播放视频,是作曲家谭盾的作品《地图》中的《飞歌》,具有苗族民歌特色。请学生进行观察,并提问学生歌曲曲名是什么?猜猜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在学生的回答中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为同学们完整的播放一遍歌曲《歌唱美丽的家乡》,并提问同学们歌曲的节拍有什么特点,歌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初听,学生能够说出歌曲使用的交替拍子,描绘了苗族人家乡的山水间有梁田、人烟的景象,表现了苗族人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随后复听歌曲并继续提出问题:歌曲速度怎样?情绪如何?学生可以回答出,速度是中速的,节奏自由,情绪为奔放地。在学生回答后,我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飞歌的音乐特点以及歌曲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学唱歌曲环节。

学唱歌曲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一环节,我选择用教师弹唱歌曲、学生跟琴哼唱的方式展开教学,精心诱导,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按照学习“旋律—歌词—加歌词完整演唱”的步骤,亲身实践、自主探究。

首先是学唱旋律,我会先进行范唱,让学生哼唱,感受歌曲的整体旋律音准,然后利用钢琴弹唱,学生看谱视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滑音、b3音准演唱比较困难的地方,对于这个阶段他们对这些音把握的还不够准确。我会先给学生介绍介绍什么是滑音,随后用对比的形式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歌曲中带有滑音的部分与同桌进行交流,并将b3音唱准。

其次,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并学习西南方言。

最后我会让学生完整的演唱歌曲,并将学生分组进行音乐比赛,评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小组进行评价。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理清学习思路,更地掌握新知,同时学生还可以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够更快速地学唱歌曲。

第四环节是巩固提高环节。

为了更好地巩固已经掌握的新知,并让音乐变得生动有趣。我会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伴奏,并提醒学生注意打击乐器和歌曲规律的搭配。随后我还会请同学们在小组之间进行自由的展示,最终选取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讨论。

这样做既能够对新学习的音乐作品进行巩固,同时学生又可以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有所加深,也提高了音乐欣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

第五环节是小结作业环节。

好的结尾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堂小结时我会和同学们一同探讨本节课有哪些收获,总结音乐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

在作业部分我会布置一个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搜集其他地区的民歌并与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对比,课后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这样既可以重新为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起到加深记忆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下,充分发挥音乐的作用。

初中音乐说课稿【第四篇】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音版七年级教材第十四册第三单元《长江两岸》,本单元主要是学习长江两岸的民歌,这是第一课时唱歌课。聆听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主要种类、风格《课程标准》从音乐学习的角度入手,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领域,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表现包括演奏和演唱两方面,其中对于演唱的的要求是:能主动地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养成良好的唱歌习惯。能够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积极参与齐唱、轮唱及合唱,并对指挥的起、止、表情等作出正确的反应。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意境。能对自己、他人、集体的演唱作简单评价。聆听民族民间音乐,知道其主要种类、风格也是我们音乐探求的目的。七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他们特别喜欢唱歌,愿意合作交流,能够大声的演唱歌曲,对音乐的学习表现出极大的探索热情。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对学生的了解,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认知、能力目标:能够用深情怀念的情绪演唱《十送红军》;情感态度价值观: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级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

引导学生聆听和感受音乐,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歌曲演唱情绪的理解、把握。为了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在一节课中采用的方法很多,我主要用以下几种方法:

1、范唱法:范唱,能调动学生学习歌曲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唱出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听觉上保持对音乐的热情,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作为一个音乐教育老师,在唱歌课教学中应力求通过范唱这一鲜明的艺术形象诱发学生兴趣,引起美感,产生共鸣,使学生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在审美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提高素质。因此,在导入环节中,我先范唱歌曲,激发学生兴趣。在学唱歌曲时,再欣赏歌唱家的演唱,使学生置身其中,聆听并感受音乐,并在此基础上学唱歌曲,表现音乐。同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我会走进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学唱,解决问题;

2、启发、讨论法:对本节课的难点--歌曲情感的理解,采取教师启发,师生讨论法,加深学生对于歌曲情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

(二)学法指导:体验式音乐学习:是指在从“体验”中实行对“音乐知识”的学习。音乐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没有学生主体参与体验,就难有真正的音乐教学。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自己亲身主动地去体验、领悟、探寻,与音乐融为一体,才能对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实行对音乐的欣赏与创造。

最后,我来具体说说教学过程。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二、学唱歌曲,演绎音乐;三、查找音乐,拓展延伸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导入环节,我将直接演唱歌曲《十送红军》。既给学生直观感受,又能激发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这是那个地区的音乐?你知道歌名吗?随之,结合地理知识,了解长江两岸的省份。导出课题《长江两岸》。

(二)学唱歌曲,演绎音乐:

1、完整欣赏全曲,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意境。

欣赏过程中,要求学生随音乐哼鸣,这样既完成简单的发声练习,又让学生熟悉了旋律。欣赏完后回答问题:这首民歌的情绪是怎样的?这首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们可能会说出一些比较相符的答案)在此,我给予学生肯定与可观的评价,并激发鼓励学生学会这首歌。

2、学唱歌曲。学生只有在熟唱歌时才能更好地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

读歌词,品意味。歌词教学也是本课中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我采取了让学生朗诵歌词--加方言朗诵,增加学生朗诵歌词的趣味性,并体会江西民歌的方言特色。

看歌词,听范唱,学歌词,唱旋律。在这个环节中,我将采取教师范唱、学生轻声吟唱,全体学生合唱,分组练唱等方式来达到熟唱歌词的目的。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于歌曲的感受和分辨能力。在学生分组练习过程中,我将在学生中间进行单独指导,适当的提问个别学生,询问他们认为的难点并和学生一起解决。在唱熟练歌词的情况下,我会和学生一起唱旋律,并分析讨论旋律的特点。然后,以组为单位进行演唱评比,提高学生的演唱激情。

3、体会情感,用情歌唱:好的一堂课除了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了完成教学难点,也为了培养他们表现的意识和能力,我向学生介绍歌曲地创作背景(※),并引导学生分析歌曲,探讨比较适合的演唱情绪。为了更好的加深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师生共同赏析宋祖英的演唱,增加感性认识。最后,我们师生有感情的共同合作演绎《十送红军》。

(三)、搜集音乐,拓展延伸:最后,我将总结全课,推荐湖北、江西的其他民歌让学生欣赏,同时要求学生课下搜集长江两岸其他省份的民歌,下周课上学习交流。通过课后延伸,再次启发和调动学生继续求知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也使得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得到了无限的延伸。

初中音乐说课稿【第五篇】

使用教材:《梁祝》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欣赏音乐,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阐述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

(一)本课教学内容

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学唱爱情主题《化蝶》。

(二)本课地位和作用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在借鉴欧洲协奏曲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以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塑造了鲜明、感人的音乐形象,成为中国交响音乐民族化的成功之作,并以其中华民族鲜明的风格特点,得到国际公认。

(三)教材重点、难点

理解主要音乐片断的含义、视唱爱情主题为本节课重点;使学生理解奏鸣曲式结构特点为本节课难点。

二、说学法、教法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特点,这节课主要运用以下学法:

1、在良好的问题情景中,自主地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2、理解乐器运用形式,与作品内容有着紧密联系。

3、认真感受乐曲中不同节奏速度变化,对不同主题中能正确区分判断。

4、积极讨论,大胆设想故事结局,引申音乐的尾声发展。

教法与设想:

运用多媒体、录音机、磁带这些教具欣赏、讲解结合,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展开联想,领悟主题,感受作品精神内涵,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探索创新。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本人的教学思路为:组织教学----欣赏音乐----讲解分析----课堂小结----课堂作业

1、让学生先欣赏感受、聆听《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作者、创作时间、名词解释及奏鸣曲式结构图解,并让生自由讨论什么是奏鸣曲。

3、进行音乐作品完整欣赏

4、教师讲解、引导、小结。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描述梁、祝二人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愤怒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深切同情。

5、课堂作业

(1)分组讨论,设想音乐结局。

(2)视唱爱情主题。

附板书设计:

梁山伯与祝英台

(1)曲作者:何占豪陈钢

(2)创作时间:1959年

(3)题材:民间传说

(4)素材:吸取越剧中曲调

(5)体裁:奏鸣曲

(6)名词解释

曲式:是指音乐作品构成统一整体和各部分的结构规律,包括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主题和非主题成分的组合及其调性的布局。

协奏曲:一种独奏乐器和乐队协调演出的大型乐曲。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300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