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小学数学评课稿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202611

【导言】此例“小学数学评课稿精编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数学示范课评课稿总结【第一篇】

教学中,老师用饱满的热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活动材料、富有趣味化的活动形式,为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使得教学过程始终民主、平等、宽松、愉快。本节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1、让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基于这点,老师创设了让学生抽不同颜色的纸牌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逐步丰富起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体验。如在理解“不可能”这个概念时, 老师先让学生抽红桃,在好几位学生试抽之后,都不能抽到,学生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这几位同学抽过后,居然没有一个能抽到?由于疑问而引发思考,并作出猜测和推理,原来老师手里根本就没有红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把手中的纸牌转过来让学生观察,从而验证自己的推想。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亲历数学,体验数学。

2、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是三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教学本节课时,老师 的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用形象的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更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还创设了学生喜爱的故事情境,真正做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3、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情感态度与自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老师的教学语言很少,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的情感投入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即有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评价,也有对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更重要的是有对学生学习情感的评价。比如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时,老师适时的引导和激励,使得学生情不自禁地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也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和师爱的魅力。这样的教学,学生不只是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生活中的可能性现象。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 ,充分体现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当然,老师如能在某些环节上,进一步加以改进,比如让学生动手操作,虽然纪律难控制,可能效果会更理想!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总结【第二篇】

紧张而有序的数学听评课过去了,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的数学听评课活动,我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授课老师的课堂设计都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生活中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导入,创设这样的情景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生活中的不确定事件。

二、课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很有耐心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授课老师的评价和鼓励语言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自己很吝啬,很少用到激励性的语言。这位教师的课堂中评价语言是那么到位、那么自然,如“你的回答真好!”“你真细心!”“你考虑的真周到!” “非常善于观察的孩子!”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对于整个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通过这次听评课活动,我不但发现了很多的闪光点,同时也发现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工作中也存在了很多的不足和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教师要在“导”上下功夫,基础学科课程,不管是哪类课程,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是放任学生自己学习,更不是降低了对教师的要求,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努力在“导”上下功夫,也就是说,要在组织、指导、点拨、参与等方面精心设计、精心安排。举一个例子:分组学习讨论。这是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很重视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有利于学生的参与,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分组学习什么,讨论什么;学习达到什么目的;学习讨论之后有什么要求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老师精心思考,精心设计,才会取得好的效果。这就是说教师备课要备方法。

二、精讲、多练,有层次的出题。我感觉在讲授数学课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吃透本节课的设计精神。就是这节课要讲授什么知识,让学生学会什么知识,掌握哪些技能,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哪些能力,也即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只有站的更高,我们才能抓住重点,才能做到精讲。另外,我感觉数学就要学生多练习才能达到理解、巩固、应用,但是在出题的时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把握好所出题的层次。

小学数学评课稿【第三篇】

本节课在简约化的课堂中还原数学本色,复原学科的本位,做到了让课堂返璞归真。

1、课堂教学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刘老师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圆柱,然后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圆柱体,这一环节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观察、交流、介绍,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由此导入新课,到课的结尾,展示圆柱体在世博会建筑中的应用,首尾呼应。特别是强调在生活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辨别圆柱的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操作、交流的空间,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归纳,在充分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刘老师淡化了活动的形式,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尽情展示的舞台。通过让学生摸一摸、量一量等方式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再通过剪一剪、撕一撕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什么平面图形,然后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探索沿高剪开的平面图形与圆柱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课标提出的“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作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论。这样设计,既能激发学生探索的自信心,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3、重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

课标中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刘老师在本节课中以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为基础,从直观的圆柱体实物,抽象出几何圆柱体,通过让学生观察测量,动作操作等方法,感知圆柱的特点,然后又以梯形、半圆、直角三角形等圆形的一边旋转,看能不能得到圆柱。通过课件演示类比,猜测等手段,让学生体会面动成体这个概念,发展了学生的三维目标。

4、以有效的练习使新知学习及时巩固。

练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并逐步形成技能,进而发展数学思维,进而发展数学思维,形成数学思想,刘老师的练习,设计了基本层,辨认哪一个是圆柱,综合层切完或剪完后的截面是什么图形,哪个图形是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拓展层算一算圆柱形饮料罐的长度、高等练习设计,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所学新知,进一步巩固圆柱的知识,适当拓展,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本节课学生在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中经历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一个师生互动、合作共享的过程。

小学数学听课评课总结【第四篇】

非常高兴能够参与今年的规范课达标活动,感谢王主任给我一次这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这次活动自己感觉真的收获很多,对我们小学数学的各种课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听的是四年级的课,第四单元小数加减法,除了矫正课,包含了单元导学课、研讨课、综合课还有综合应用课四种课型。下面我想分各种课型谈一谈自己一些浅薄的看法。

单元导学课的教学环节非常符合单元导学课的教学模式。创设情景,导入课题;自主阅读,习练学法;师生交流,把握学情;梳理归纳,新授准备;各环节安排比较合理。特别是自主阅读,习练学法环节,都非常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另外,课堂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粗读,初步了解单元内容;再次精读,标出收获和疑问;小组交流收获疑问;全班交流收获疑问;都是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作用。

学习优点的同时,也有一些疑问,评价在一堂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评价及时、恰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个别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评价比较少;包括后面的其他课型也有这种现象。另外,导学课目的是为研讨课做好知识、方法、能力、学具等各方面的准备,同时梳理归纳构建单元知识框架,确立学习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学会的知识可以及时巩固,研讨课时不再研讨;不能学会的知识不能进行深入引导,要作为研讨课的研讨目标,研讨课时再学习;教师如何把握好教学的“度”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研讨课一共听了是20节,占的比重比较大,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是上的最多的一种课型。这一单元研讨课的。主要内容是以计算为主的,听了以后感觉大部分老师们的课有这样一些优点。

都很注重知识的学习,引导的非常细致,学生学习的知识都比较扎实,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的比较好;而且还应用儿歌或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方法。能较好的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既理解题意又能理解算理,知识夯实的比较牢固。大部分教师对教材挖掘的比较透彻,设计的练习有层次性,题目比较典型,练习形式也比较多样。也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发现规律。

有两个问题应该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学习,既然导学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那研讨课该如何定位,起始点在哪?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需不需要从观察信息窗找数学信息再提出数学问题再到解决问题这样按部就班的上课呢?我觉得应该根据情况,即使这样上也要考虑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基础来设计教学。教学时,课堂效率也应该更高,练习量应该大一些,设计不同形式,层次性较强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有些老师因为前面的知识引导太细,导致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甚至基本没有了练习时间。

有一位老师很注重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根据信息窗中的信息提出了不少问题,其中出现了这样两个问题:“健健”和“壮壮”的体长一共长多少米?它们的身高一共高多少米?这样的问题我觉得单从列算式来说没什么问题,但是结合实际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不能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数学就是单纯的数学,我们是为了学数学而学数学,这种想法。学习数学是为了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学习数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

综合课都比较符合综合课的模式。大环节类似,小环节的落实情况却不尽相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环节有的老师确实比较务实,能引导学生自主整理,小组交流,形成比较条理的知识体系;个别老师还是在走形式,让学生整理时间才2分钟左右就开始交流,学生整理的比较匆忙,也不够全面。全班交流时,有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主动交流知识,而个别老师还是老师自己说得比较多,总是怕学生说不出什么,或说错什么。值得学习的是有些老师们能应用学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也是很可贵的。

综合应用课,这种课平时听得比较少,每一册课本只有两节综合应用,因此上这种课型的时候也不多,老师们肯定有同感,上这样的课心里没底。

听了五位老师的课感觉还可以,从中也学到不少东西。内容是《饮食与健康》,老师们都是在课前布置学生制定了计划,并搜集了资料,课上只是对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调查报告。许善欣老师的课是从问题的提出到制定计划确定调查研究的内容,然后进行资料展示,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再提出建议,最后写调查报告。呈现了综合应用课的一个完整的思路,也教给了学生一种思考问题的思路或者说是一种方法,感觉整节课比较完整。自己对这样的课也不是很熟悉具体的上法有待探讨。

另外,还有一点感受比较深,每个学校都有年轻的教师,也有年龄比较大的老教师。年轻的教师有年轻教师的优势,接触的是比较现代的教学思想,更新的教学观念,能及时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老教师有老教师的优势,对整个教材的把握更有深度,对整个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更全面。从现在来看,可能很多老师认为年轻老师上课比较占优势,我觉得并不然。有一节课对我的触动很大,是杨庄的田深培老师,一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虽然年龄大,但思路清晰,方法得当,非常值得学习。导入,先让学生计算整数的简便运算,通过计算复习整数的运算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猜测:这些运算律在小数中能用吗?下面就来验证一下,这时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计算,而是先问学生:你能想出一个验证的方法吗?通过交流得出验证方法:先按运算顺序计算,再用运算律计算,如果结果一样说明能用。得出方法以后再让学生小组合作验证,因为学生已经知道了验证的方法目的明确,因此小组合作就比较有实效,学生汇报时思路也非常清晰,表达准确。整节课田老师还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及时,到位;同时组织学生也非常有办法,学生汇报环节时,有几个同学在窃窃私语,老师没有直接说同学们要好好听等类似的话,而是对发言的同学说:你说的真好,可是有的同学没有听到,你再说一遍给他们听好吗?说话的同学听到后马上安静下来。

教学是一门艺术,同一个教案不同的老师可能会上出不同的效果,学无止境,我们还是要尽力对教学这门博大的艺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实践,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以上是我参与活动的一些感受,有不对的地方还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小学数学评课稿【第五篇】

今天听了汪xx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汪老师的这节课,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入手,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学生经历了“寻条件、设问题、找方法、明规律、自总结”这样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整节教学过程中都得以体现。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这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能力培养探究中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以故事情景带领学生进入课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找条件,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学生根据找出的。条件和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4+2)×25=4×25+2×25这个等式。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等式两边的运算顺序,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左右两边的不同之处”,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二、独立探究自主学习搭好台

汪老师要求学生观察得到的两个等式,提出“你有什么发现?”。此时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已有了初步感知,此时汪老师出示问题(32+4)×2○32×2+4×2让学生完成,通过计算再次找到相等关系。不过,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模仿,自己再写几个类似的等式,学生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课堂中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做好适时地引导,在这节课上,汪老师抓住学生的已有感知,通过“观察这一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为学生提供了发散的思维空间。提供猜测与验证的机会,将学习的主动权力还给了学生。学生的兴趣激起了探究的火花。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观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20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