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教案大全 >

高中美术说课稿 高中美术说课稿【优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2527855

【导言】此例“高中美术说课稿 高中美术说课稿【优推5篇】”的教案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高中美术说课稿【第一篇】

一、 教材分析

《美术欣赏》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尤其要让他们掌握如何去欣赏、认识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是标新立异、多元化的艺术世界,从再现客观世界转变为表现主观世界,表现形式也从具象转变为意象和抽象,与传统的绘画艺术在观念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欣赏难度较大。由于受传统审美习惯以及我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外国的现代主义绘画,特别对广大中学生来讲,这是一个陌生的艺术世界,一个急切想了解的艺术世界。随着改革开放,我们有机会更多的接肋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展览和作品,但人们常常是"许多人去看了,有些人窃窃私议,不说好,也不敢说不好,更不敢说看不伍,而事实是看不值。"

我们有必要对现代中学生进行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员基础的启蒙教育。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种类繁多、流派纷呈,表现形式和艺术理论也各不相同,它的出现有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哲学的历史渊源,对于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不仅在我国,就是在西方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纺坛,要通过一节课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接受外国的现代主义绘画是不可能的,因此本课的重点以转变学生的欣赏观念为主,以不能把象不象,看懂看不懂作为美术欣赏的标准为线索,通过一些现代主义绘画的代表面家自身从具象到意象、抽象的观念和表现形式的转变,引导学生理解现代主义绘画的欣赏特点,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欣赏美术作品,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学生对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对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介绍,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外国现代主义绘画,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感受和欣赏外国现代绘画作品,了解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培养学生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正确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欣赏方法

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二、教法运用

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启发学生在读、议、看、谈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欣赏外国现代摄绘画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手段

电脑课件以及相应的投影仪等

四、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由于受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我们常用"栩栩如生"这样的词汇来称赞我们认为的

好作品。(通过提问由同学再补充几个"栩栩如生"的近义词,如: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活灵活现……)

但是,我们现在从画册上、展览中看到的许多外国现代绘画作品,其中包括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却再也不能用"栩栩如生"这个标准去衡量了,有的画得不象,有的让人看不懂,这些作品还算不算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怎样来欣赏,这就是本课要与同学们一起讨论的课题--"标新立异的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课题:"标新立异的艺术世界--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二)、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简介:

教师活动:讲解西方现代主义绘画(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是指西方国家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绘画中的某些流派--野兽摄、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的统称。"现代主义"或"现代派"是和某种新的、非传统的、区别于过去的艺术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投影以上的文字,加深印象。)

(浏览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作品《呐喊》、《我和我的故乡》、《格尔尼卡》、《百老汇的爵士音乐》、《面包》、《内战的预感》,介绍作品名称、流派、作者。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各类作品的表现形式,由教师进行适当归纳:艺术分三类:具象、象意、抽象。而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是以意象和抽象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

(提问:与传统具象绘画相比较,同学们更习惯或容易接受哪一类作品,用一、二句话说明一下理由。出示传统和现代主义绘画作品)

(三)、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特征

(引导学生找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特征)

教师活动:展示作品图片《呐喊》、《我和我的`故乡》、《格尔尼卡》、《百老汇的爵士音乐》、《面包》、《内战的预感》

提出问题:通过这些作品同学们会发现有些跟现实的差距很大,请同学们思考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多发动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总结,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使本课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总结: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特征:

1.从再现客观世界转变为表现主观世界

艺术家不再以画得与客观世界逼真肖似为能事,而是以描绘的对象为媒介,表现自己的情感、意趣、意念、思想等主观世界为主,甚至包括潜意识、梦幻、梦境等,为此而将对象按照主观意图子以变形和抽象化处理。(作品配合)

2.表现形式从具象到意象、抽象

①客观物象并非是绘画艺术必不可少的因素;

②客观物象的描绘反而会损害绘画艺术,于是只有抽象的描绘才是最完美的艺术。

(四)、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欣赏

(提问:你觉得应该怎样欣赏现代主义的绘画作品?以毕加家《三个音乐家》为例,进行适当讨论。)

(每一排由一位同学发言,希望出现一些不同意见。)

关键在于要学会用视觉艺术的语言来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放录像片《视觉艺术语言的构成》)

(放投影片文字)

"艺术所要表现的是人们对于生活的种种独特的感受,当我们面对一件艺术品的时

候,重要的并不在于去弄明白它描绘的是一件什么东西,而在于去体验作品历引起我们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请同学前后左右四人互相讨论,分析和欣赏课本中提供的图例,每小组推一位同学准备发言:①首先,哪一幅最能打动你,让你最感兴趣。②作者想表现什么,这幅面给你带来什么感受。)

(从学生自身出发讲述自己的感受,也检查对本课学习理解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穿插介绍作品和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用视觉艺术的语言来谈感受,调节课堂气氛,及时发现讨论中的热点。)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课初步和欣赏了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了解到不能把象不象,看懂看不懂作为评价的标准,学习了用视觉艺术语言去分析作品,这还刚刚是开始,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中确实有消极、荒诞和艺术趣味不健康的东西。还要进一步学会鉴别和欣赏,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审美能力,真正地感受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魅力。

列宁说过:"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六)、板书设计

1、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简介

2、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特征

3、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欣赏

高中美术说课稿【第二篇】

一、指导思想及设计理念

高中的美术教育需要在巩固兴趣、发现特长的基础上不断地对知识进行拓展、提升。教学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本节课"古代陶器与瓷器"的欣赏,旨在提高学生对中国民间陶瓷艺术的深刻理解,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为工艺美术的审美与认识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

教学思路设计如下:

1、本课的教学以图片欣赏、图片对比与分析为主线,不断渗透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艺术魅力。

2、讲解作品的同时,插入陶瓷的一些基本制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学情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中陶器作品欣赏,旨在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人类优秀的的传统艺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问题层层递进。

第一:古代彩陶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

第二:古代素陶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

第三:古代瓷器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点。

2、学习对象分析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于成熟状态,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知识和社会素养不断提高,且具有较强的判断、辨别、分析问题和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对古代陶瓷艺术的接触较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具有代表和优秀的不同种类的陶瓷艺术作品进行鉴赏,领略陶器艺术的特征和相关知识,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到陶器艺术的美感,塑造学生较健全的艺术修养、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充实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教法学法分析

美术是一门培养人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只其所以然,考虑到高中学生面对应试教学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图片引导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

以图片引导的方式来推进知识的学习。针对本课陶器的分类、不同陶器的艺术特点、陶器的制作等相关知识,在教学中以环环相扣的任务来推进整节课的教学。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的知识认识的更清晰更深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古今不同的陶瓷艺术作品欣赏,培养学生对陶瓷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使学生明确陶瓷的基本概念,了解我国制陶工艺的悠久历史和艺术成就,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并逐步提高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审美的情趣。

2、过程与方法:

(1)设计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着去解决,使学生逐渐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增强自信心,从而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勇气和意识;

(2)通过作品欣赏、感受、体验、讨论、评述等过程,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

(3)展示丰富的陶瓷相关图片资料,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课外知识的涉猎和介绍,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增强学生创新的意识并逐渐形成在社会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观察和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通过学习,了解我国古今丰富多彩的陶瓷艺术形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更进一步了解中国本土的美术,热爱本族优秀的美术形式,并逐步提高传承本民族艺术的意识。

五、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时期陶瓷艺术的特点

难点:不同时期的陶瓷艺术特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简单的制作工艺。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相关美术图片资料、实物陶器和课本等。

学生准备:收集陶器艺术图片资料、相关课外书籍、新疆土陶的相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及内容:

1、导入

教师活动:(提问)上课之前,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问大家,你们知道英文单词"China"的汉语意思除了"中国"的解释以外,还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并回答出还有"陶瓷"的意思等等

教师活动:

(1)板书: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艺术

(2)回顾知识点并引入本课话题:前面一节课,我们了解到中国是一个爱玉之国,崇玉之邦,中国有着灿烂文明的民间艺术形式,除了玉器,刚才大家所说到的"陶瓷"也是中国对世界人民所做出的又一大突出贡献,其地位从中国的英文名称中可已看出,它早已广泛深入人心。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一个非常灿烂的陶器艺术发展史,这节课,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国古代陶瓷艺术。

2、讲授新知识,欣赏并分析作品

教师活动:

(1)提问:根据课前的预习及大家对陶器艺术的认识,请位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陶器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

(2)板书:一、 陶器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

学生活动:(举手回答问题):

(1)陶器的出现,标志着原始人阶段的结束和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历史学科知识)

(2)中国最早的原始陶器发现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湖南道州玉蟾岩,距今都在万年以上,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时期,和世界上其他地区陶器的出现年代相近。()

教师活动:(引导并梳理补充知识):陶器的出现与火的发明和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大约8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就利用泥土和水混合捏制各种造型的器物,然后晒干,烧烤后就形成了陶器。相传我们的祖先在使用火的时候,无意间发现将泥土涂抹在树木或皮毛之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防火功能。人们就经过不断的改造,终于制作出各种原始陶器,当时的陶器主要是生活用品,人类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对陶器进行装饰,从而使陶器逐渐达到了实用和审美的有机结合。

教师活动:

(1)(提问):古代陶器种类丰富,根据实用功能的不同大致可分为食器和水器,从型制色彩上主要分为几类,它们的名称是什么?

(2)板书:二、陶器的分类

学生活动:看书讨论并举手回答问题:陶器从型制色彩上主要分为彩陶和素陶两大类。

教师活动:

(1)板书:陶器 彩陶:

素陶:

(2)教师总结后,播放作品图片,并且请学生对作品做简单的分析说明,老师引导并补充;

(3)布置思考题:在分析完作品后,请各小组派代表总结一下彩陶艺术的分类及它们各自的艺术特点。

a、《人面鱼纹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学生活动:(讨论并举手回答问题)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距今 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该陶盆质地细腻,造型敦厚,简洁朴实,尤其是盆内壁用红黑色彩绘出的两组相对的人面鱼纹,在圆形的人面上有发髻,两耳左右各画一条小鱼,口内衔两鱼,在人面之间有两条鱼儿在游动,形成相互追逐的动势,线条简练而生动,反映出当时渔民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热情。

b、《鹳鸟石斧彩陶瓮》(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学生活动:(讨论并举手回答问题)出土于河南临汝县阎村出土,现藏于国家博物馆。此瓮外壁绘鹳鸟食鱼,其旁绘一石斧。平涂着色勾线,为彩陶中仅见的一种画法。

c、《彩陶舞蹈纹盆》(马家窑文化)

学生活动:看书讨论并举手回答问题: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出土于青海大通县,距今约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内壁口沿画三组舞蹈人,各组均为五人,手拉手,头向一边侧着,两腿稍微叉开,头有发辫,身有尾饰。从发辫和尾饰运动的方向,明显看出这些人正在有节奏地舞蹈着。盛水之后就像一个小小的池塘,人们在岸边歌舞,别有一番情趣,无论从题材、装饰、考古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教师活动:(提问)原始人为什么把图案装饰在盆的内侧?

学生活动:(回答)当时的人类都是席地而坐,无论拿在手上还上放在地上,多数是俯视,看到的是盆的内壁。

d、《漩涡纹尖底瓶》

学生活动:(引导分析)实用功能:装水的容器。瓶口小,携带时,水不容易溢出来,尖底可以直接插入松软的土中,以防倾斜使水外溢,两侧穿绳的耳,注满水可以用绳子提出水面;审美功能:采用漩涡纹图案,以漩涡为中心,用点、线、面结合,具有奔放的美感。

e、《彩陶旋涡纹瓮》

现藏国家博物馆,出土于甘肃永靖县,是储存种子的器具,造型圆浑,饱满,在器身的口、肩、腹部,以旋纹为间隔,组成三条装饰带,在主要部位绘旋涡纹,上下分绘水波纹、旋纹、主次分明,构图严谨,为彩陶艺术的杰作。该瓮上方的连续纹样犹如一个华丽的大披肩,正面俯视是以瓶口为中心向四周放射的适合纹样。(图片)

教师活动:(提问)看完刚才的图片,并且通过大家的讨论和分析,我们知道了这些单独的彩器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特点,那么现在每组派代表完成我前面布置的思考题:总结一下彩陶艺术的分类及它们各自的艺术特点。

学生活动:按小组回答,并且让其他同学作补充(老师引导并总结,用课件逐步展示以下知识点)

彩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和空间的东西发展,彩陶可以分为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两种类型。

a.仰韶文化(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

动物纹向植物纹转化

半坡:以动物纹为主,鱼纹最多;

庙底沟:以植物纹为主,图案渐多;

b.马家窑文化:以半山类型为顶峰,出现轮制技艺。

旋涡纹或波浪纹,图案化增强

半山:

马厂:

教师活动:

(1) (总结)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中国彩陶进入兴盛时期,并向西北地区推衍,出现灿烂的马家窑文化,经历马家窑-半山-马厂前后相承的三种文化类型,大约一千二百多年的发展衍变,而进入尾声。

(2)播放《白陶鬶》及《黑陶蛋壳杯》作品图片,转入话题。

(3)提问:请同学们告诉我,这是什么作品?

学生活动:(回答)白陶和黑陶

教师活动:

(1)板书:素陶 白陶

黑陶

(2) (提问)请同学们告诉我,你们在看到这两幅作品后,与前面的彩陶相比,你们发现它们有何不同吗?有谁愿意起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对素陶的认识?

学生活动:(回答)素陶主要分为白陶和黑陶,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把陶器艺术推向最后一个高峰。(精致化、贵族化) 大汶口文化晚期(公元前2800-前2500)年已使用快轮制造陶器, 制成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和白陶鬶等贵重器物。到了龙山文化时期,黑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提高,一些典型器物薄如蛋壳而且厚薄均匀,器型规整,器壁厚度有的甚至不到毫米。黑陶的制造是在烧制过程中应用了烟熏法和渗碳技术,使之变得乌黑光亮。以薄胎磨光黑陶高柄杯为代表的黑陶艺术追求材质、造型设计和工艺设计的极致,使陶器制作精致化、贵族化。并在性质上脱出原来的实用意义而衍化为贵族所独占的礼器。

教师活动:(总结)我们刚才一起学习了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发展,欣赏了一些最有代表性的的陶器作品,分享了他们所拥有的艺术特点,现在我们再来总结一下,中国古代陶器艺术的发展脉络:

(1)陶器艺术作品图案的内容由动物纹向植物纹转化;

(2)陶器艺术作品图案的形式是从具象向抽象转化;

(3)陶器的功能是从适用向具有装饰意义的礼器发展;

(4)陶器艺术的制作工艺从粗糙向精致化发展。

作业:

中国古代陶器艺术虽然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是我们要是想对其有更深入的认识,同学们也可以去博物馆大饱眼福。这些珍贵的考古发现为现在的艺术家及学者们提供了无穷的创作灵感,大家现在就开始寻找寻找你们的创作灵感,参照自己收集的古代陶器艺术资料,画一幅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古代陶器图案作品,并预习下一节课"瓷器"的有关内容。

高中美术说课稿【第三篇】

美术说课稿(标志)

老师们: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第十二册19课《标志》。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设计制作课。主要是对构成设计单元内容作一个全面的总结,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分类、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作全面的了解。标志是一门实用崐性很强的设计艺术,它要求以简洁明了的图形、强烈的视觉刺激效果,给每位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课以大量的标志为主线、辅以生动的讲解,使学生从标志应用与审美双重功能中,感受美术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进行审美创造的愿望。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了解标志的分类和功能以及设计的创作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思维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因为标志的强烈实用性,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标志的应用分类、形象分类和构成手段分类。它对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标志有重要意义,由于学生绘画水平不同和观察生活的感受不同,所以把难点定为创意设计。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用下列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投影、挂图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学法指导

标志是实用性很强的设计艺术,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标志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本课利用大量实例和制作过程的演示,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以象征为主的思路前提下,启发学生发展创造思维。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穿插打出学生都熟悉的标志,增加了直观性。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新授、巡回指导、小结四个环节组成。1.导入

上课以后,我先向学生出示印有各种标识的产品和印刷品,引起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分析、归类,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再具体分析一种标志,得出标志的概念:象征性的表达事物特性和类别的一种设计形式。从而引出新课《标志》。2.讲授新课

<1>让学生掌握标志的基本分类

结合课本图例讲受标志分类。集团标识:最早的标志,如原始部落的图腾,现在多是各种组织、机构的徽志;商标:经过登记注册的商品标记。节庆徽志:个别传统节庆活动和大型文体活动均设置专用徽志,有以宣传号召人们积极参加。识别符号:在公共场所、道路交通中用以代替文字的简洁形象,约定俗成为民众公认的标识。

<2>标志的图形类别[分别打出幻灯] 具象:有写实的、有写意的;有直观的、有指代象征的两大类别。具体如:白猫洗衣粉、稻米消费宣传;动物园、海鲜馆。

抽象:有简单的几何形的组合,也有刻意构造的抽象形的组合。前者如:奥林匹克运动,用五个圆环表示五大洲紧密团结在一起;后者如:加利福尼亚葡萄酒,用三十个圆点表示葡萄,圆点组成的图形则表示盛满酒的酒杯。

文字符号:有中文变形组合、有英文变形组合,还有汉语拼音、阿拉伯数字和其它的图形组合。„中国铁路‟是中文工和人的组合,„美国柯达胶卷‟和„日本制帽公司‟是英文变形。<3>标志的构成手段

因为标志是平面设计的一个种类,几乎所有的平面构成原则都可以为标志设计所应用。如课本所示的对称、适合、反复、渐变、特异,均是标志设计的常用形式。

举例介绍中国银行设计思路和三金牌西瓜霜的标志设计整包装情况,并出示实物。

2、作业要求

1)展示课前制作标志---禁止吸烟。以教师亲手制作的标志为范例向学生讲授介绍制作过程:(1)确定制作标志的大小(2)画出大体轮廓和比例(3)进行细部的加工(4)填充颜色 2)学生作业

从课本中选择一个标志,然后按要求进行临摹练习。(教师作巡回指导)

3、课堂小结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并对学生作业做简单评述。

“傲雪梅花”说课稿

一、教学结构与内容简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傲雪梅花”是初中美术第七册第四课的内容,这一课内容属于中国画范畴中的一些基本的知识。作为学习中国画的入门课,学习本课知识能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分类、技法以及中国画是怎样运用笔墨进行作画的。为以后学习、欣赏中国画打下基础。使学生能了解古代文人怎样以物咏志抒发自己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了解用线的表现方法,体会笔墨的韵味。能整体把握画面的虚实关系,尝试水墨的表现技法。

2、能力目标:能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领会中国画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精神和审美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中国画是通过笔、墨之间的关系来表现画面关系,从而达到以物咏志抒发情怀。所以把笔、墨的表现方法作为本课的重点内容。古人是通过笔墨的表现来抒发情怀,展现个性。每一幅大师的作品都是他们人格的写照。但是怎样通过笔墨来表现个性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因而把“有个性的表现笔墨的关系”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1、采用讨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体现了重教学过程,轻结论的教学理念。

2、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手段,利用课件进行教学。课件中使用大量的图片进行直观教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师演示调动他们积极参与讨论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三、学法指导:

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积极讨论,勤于思考。培养学生在课堂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四、教学思路及设想:

整个教学过程以欣赏、笔墨尝试到创作表现为线索逐步展开。第一课时:介绍中国画发展史、表现题材、技法分类。演示用笔用墨的方法。第二课时:选用梅花的诗歌及图片设置情境导入,然后介绍梅花外型及所蕴含的寓意、及象征精神,接着示范画法及技法讲解、学生分析和尝试。第三课时学生自主进行练习、创作。

教学中始终贯彻美术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美术素质,而不是培养画家。即学生只要知道怎么画、为什么这样画,并不要求“他们”一定会画的方针。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得出问题的过程,注重使用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其中)这一方法得出结论。

五、教学程序:(教学环节设计)

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②探索求进,学习新知 ③教师示范,引导观察 ④展开讨论,激发思维 ⑤学生体验,巩固提高

以上教学环节设计的依据是:学生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展规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增进民族情感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形成能力相统一等教学规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王维的诗(谜语)引出新课,使学生认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增进民族自豪感。

探索求进,学习新知

1、运用课件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讲解中国画的发展史,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3、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提高学生美术的素养。教师示范,引导观察

教师(示范)画一张花鸟画,让学生观察中国画的用笔用墨。通过演示既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画是怎样画的,又可以通过观察教师作画,进行思考,进而领会中国画的笔墨韵味。

展开讨论,激发思维

让学生讨论教师演示时使用的笔法和墨法,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重视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教学方法。(学生自己通过探索总结的结论,比教师告诉的结果印象会更深,掌握的时间会更长。利于学生将来能自主的学习,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学生体验,巩固提高

现今的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并不是培养画家。因此,本环节,只要学生能大胆的用手中的画笔在宣纸上涂、抹、甚至乱画都行。学生在体验笔墨韵味的同时,他们(小组)之间会互相学习,学生自己会发觉谁“涂”得好、谁的不够好。而这些体验教师是无法直接告诉学生的。本缓解教师应该给予学生鼓励与赞扬,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体验,学生能把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或技巧。

写意花鸟画

概要:

了解中国花鸟画的特点、工具的使用。关键词:翎毛画法;飞禽。

翎毛画法是花鸟画中飞禽表现方法的专称。麻雀是最常见的飞鸟。它头大体小,头、背、尾呈褐色,背有黑斑点,颌下有一缕黑色坠羽,两侧一黑色颌斑。胸腹灰白,活泼可爱。鸟的造型练习:

一般鸟的身体像鸡蛋,头像枣。以此为基形,再添上尾和爪,便构成鸟的基本形态。画麻雀的步骤: 褐黑点头背,浓墨画眼嘴。淡墨勾胸腹,浓墨画翅尾。背斑趁湿点,浓墨再画腿。画飞雀:两翅张开,翅膀的方向稍加变动,飞雀的动态也就随着变化。

一、教材分析

花鸟画是我国民族绘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界,以极高的艺术价值,享誉于世界画坛。

人们对花鸟画的要求是“活色活香”,对禽鸟要求是“活泼可爱”。花鸟画要形神兼备。在本册教材中,主要介绍了中国花鸟画的特点与风格,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的方法的讲解和练习,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

在本节课里,教材通过对《麻雀图》的欣赏和分析,阐述了彩墨禽鸟的基本画法,重点介绍了以麻雀为代表的鸟类的画法,其画法是,首先在纸上捕捉鸟类的形态,用铅笔轻轻匀出鸟的轮廓,把鸟的身体看成枣形和一个蛋形组成,再添上尾和爪便构成鸟的基本形态,然后再从整体出发,自背部起笔,用披蓑法以褐墨写出背部,次写翼及尾,再写胸、腹,然后画出头、嘴、眼睛,再添画爪。花鸟画翎毛画法是本课的重点,画鸟羽毛的方法有白描和没骨两种,本课采用的是第二种,写意的方法,是采用枯润结合的笔墨方法画的,麻雀背部用润笔,尾部翅膀则用枯笔。

教材中在介绍麻雀画法时还运用了小诗歌的方法,把麻雀的画法编成通俗易懂的小诗歌,使学生易读、易记、易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运用笔墨时要注意墨的多少、用力的轻重、行笔的快慢,利用线的刚柔、曲直,毛笔的干湿、浓淡的变化,表现鸟的形神和画面的节奏韵律美,以达到教学效果。

老师应把步骤制成挂图,写上文字,说明每一步应如何去画,要求达到什么效果,或制成幻灯片、投影片,使画面更清晰地体现出来,吸引学生集中精力听课。

课文以范画配合步骤图解,教师除了讲授国画知识外,还须结合范画进行分析,讲解,指出学生作画应注意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欣赏范画。

本课作业要求按作画步骤用宣纸或笔边纸临摹或创作一幅麻雀图。

二、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训练,培养学生使用中国的传统绘画工具,使学生学会运用中国传统的笔、墨、纸、砚,初步掌握花鸟画的技法。

2.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讲解和练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

(二)教学重点:

翎毛画法是花鸟画中飞禽的表现方法,也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难点:

如何培养学生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体现。

(四)课业类别: 绘画习作课。

(五)学生学习用具装备:

毛笔(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报纸(做垫纸用)一张、用画颜料、墨、调色碟、水盅。

(六)教具准备:

1.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2.生宣纸、毛毡、画板、国画颜料。3.幻灯片及教师放大的范画。画麻雀的步骤图。

(七)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学习用具准备情况。2.复习旧课:

①花鸟画的特点与风格、表现形式。

②评讲上一节课学生作品1-2幅,指出学生作品的优点、缺点以及改正的方法。3.讲授新课(直接导入)

我们知道花鸟画的题材非常广泛,除花卉、鸟类之外,家禽、鱼虫、蔬果、走兽都是花鸟画所描绘的内容,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鸟类的画法。板书:写意花鸟画——活泼可爱的飞雀。4.欣赏《麻雀图》教师作品

出示范画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思考问题:(幻灯)图上共画了几只麻雀?

麻雀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

麻雀的背部是什么颜色?此外,它的嘴巴、爪各是什么颜色?

5.教师讲解(形态特点):麻雀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飞鸟。它头大、体小,头、背、尾呈褐色,背有黑斑点,颌下有一缕黑色坠羽,两侧一黑色颌斑,胸腹灰白,活泼可爱。在画麻雀之前,先要理解麻雀的头部和身子由两个蛋形组成,或者是一个枣形加蛋形组成,这样画麻雀就方便多了。板书分析:(鸟的画法)以麻雀为例进行分析 ①麻雀基本造型

②麻雀形体结构:身子、翅膀、尾巴、爪子。

6.结合幻灯教学,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把麻雀的画法编成通俗易懂的小诗歌来进行教学,教师在画鸟的羽毛时要突出重点,尽量讲得详细一些。画法配诗:

褐墨点头部,接着画身翅,浓墨画嘴眼,淡墨勾胸腹,浓墨画翅尾,背斑趁湿点,浓墨再画爪,麻雀俱画成。画法步骤:

说明:先用墨赭画头顶,接着画身体和翅膀注意水分不要太多,润笔、枯笔相结合。

7.学习练习画一只麻雀,教师巡回辅导。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把一些较好的作品展示出来鼓励学生,指出优点、缺点,并对一些画得不够好的学生给予指导。8.教师小结,指出本节课的重点以及学生掌握不够的地方。

9.学生临摹不同姿态的麻雀(运用幻灯片)

作业布置:老师提出作业要求:按作画步骤,用宣纸或毛边纸,临摹或创作一幅麻雀图。写意花鸟画——活泼可爱的飞雀 讲解分析:

1.鸟的基本造型:

鸡蛋

头部 2.麻雀的结构:身子 爪子

三、教学参考

(一)教学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作一些国画常识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绘画法则的理性认识。

虽然有了明确步骤的绘画步骤和方法,学生也不一定完全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懂得实践出真知,从实际的操作中得出结论。在练习时多作不同角度、不同姿态的练习,还可以画一些其它的鸟类,这样才能掌握鸟的画法。

《漫步美术天地》

一、教材分析

美术领域是多么的博大、缤纷。但一要将它分类细化,大概连美术系的学生也会头脑发胀。就象那层层剥开的笋皮,互相缠连着,那丝丝絮絮的笋皮尖又会令人眼花。传统的分类方式已够繁,新出现的许多现代艺术形式更是五花八门,叫人不知将它们塞到哪里最好。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要板着脸孔,教授给学生如此繁锁的“美术分类”呢。让我们以走马观花的轻松状态,自由自在地漫步美术天地中,放眼四望,原来美术是如此丰富多彩,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小心地提出第一个重大的问题:我们小时候最早从事的美术活动是什么?原来绘画与雕塑人人都玩过。这是被人们了解最多的美术内容,对工艺美术的认同与对建筑提问,等于将学生的眼光引向美术更广阔的领域。学生们很清楚地得到了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四大内容: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

“设计”这个内容从现代生活、现代美术的角度来看,它几乎可以包括生活中的所有内容。我们应谨慎地避开历史与传统,直接了当地与我们现时生存的环境、事实出发用“设计”这个词将我们的生活与之联系在一起认识,这个内容就变得自然真切,不易混淆。

二十世纪中后期至今,又出现了装置艺术、概念艺术、电脑美术„„这些新兴的东西正或多或少地出现在我们身边,我们很难用传统的规则、标准去界定它们,他们已不需要使用任何传统美术的材料工具,甚至连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形象也没有!而电脑美术不但改变了我们对笔和纸的认识,还改变了我们对动和静,单维与多维的认识,我们兴奋而又诧异,不得不关注这些正与新世纪一起发展着的美术新内容。

总之,当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学习时,我们将携着学生们的手,让他们学会用眼睛去探望这广阔的美术领域。学生们会想:美术很有趣,无论我画得好不好,美术都和我的生活有关,我们正生活于美术世界之中,美术正按美的规律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我们编出此课,试图让学生对“大美术”的概念及其领域有个基本的认识。

二、参考资料和参考书目

《二少女》(油画)雷诺阿(法国)

彼埃·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1919)法国印象主义画家。他一生的作品大多以明快响亮的暖色调子描绘青年妇女,尤其是她们的裸体形象。他以特殊的传统手法,含情脉脉地描摹青年女性那柔润而又富有弹性的皮肤和丰满的身躯。他画的人体一反以前学派画家所追求的那样虚伪和做作,洋溢着一种欢乐与青春的活力,她们悠然自得,魅力惑人。他也画了不少外光风景画和天真无邪的儿童形象。1874年印象主义画家举办第1届展览会,雷诺阿的油画《包厢》引起世人注意。雷诺阿又参加了1876和1877年举办的印象主义展览。1878年起,他一度脱离印象主义转向官方沙龙。1883年左右,他到意大利旅行,受到古典艺术线的造型和宏伟构图的影响;在西班牙,他又从委拉斯贵支的用画笔中找到表现快乐的奥秘。这都对他后期作品产生很大的影响。

雷诺阿创作了不少印象派风格的肖像画,《二少女》就是其中一件:画面以暖色为主的画面呈现出一股欢乐、喜悦的情调。画家描绘了二位少女专注阅谱的情景,前景的金发女孩显然是作品的主要人物,右手放在钢琴键上,左手正翻开一页乐谱。一头金发使暖色调的画面更加熠熠生辉,而一身雪白的连衣裙与暖褐色的钢琴形成黑白对比,又与白色的乐谱相呼应,使画面变得明亮。后面的女孩俯身观看乐谱,嘴中似乎还在低声吟唱。雷诺阿十分喜爱使用红色,甚至说,红色“响亮得像钟一样”。在这幅画中,他把这大红色用于后面女孩的连衣裙以及椅座上,面积不大,却使女孩脸部映上红光、充满青春活力,也让画面“响亮”起来。画家又在女孩背后大胆地运用了绿色的门帘,形成强烈的红绿对比色调,仿佛使人听到了明亮、欢乐的钢琴声。雷诺阿认为“色彩即内容”,他是一位能充分运用色彩的大师。

《清明上河图》(中国画,×)张择端(北宋)

《清明上河图》中国北宋风俗画作品。作者张择端。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读书,到京城汴(今河南省开封市)游学,后学习绘画,擅长界画,尤喜画舟车、市桥、廓径,自成一家。作品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传为他画的《西湖争标图》。

《清明上河图》,长卷,绢本,淡设色,纵厘米,横厘米,藏故宫博物院。

“清明”,为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按民间风俗,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祭扫先人茔墓。也有人认为此图“清明”指汴梁外城东郊的清明坊。但一般认为《清明上河图》是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风兴。

开卷处画汴京近郊,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有往城内送炭的小毛驴驮队。渐次柳枝成丛,嫩绿新发,行人往来,其中有踏青扫墓归来的轿乘队伍和长途跋涉的行旅。

中段写汴河,汴河由黄河受水,从西向东横贯汴京城南部,流入淮泗,是当时南北交通孔道,为北宋王朝国家漕运枢纽。画中巨大的漕船,或停泊于码头,或往来于河心,造成一片繁忙景象。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横跨拱桥,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巧,形制优美,宛如飞虹。这座桥一说是“上土桥”,在汴京内城东角子门外,一说是离汴京外城七里的虹桥。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马行人,南来北往。一艘巨大的漕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紧张操作,引来了看热闹的人群,成为全画的珍个高潮。

后段写市区街道,以高大雄伟的城楼为中心,两边街道纵横,房屋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肢店、肉铺、寺观、公廨等。各类商店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等。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市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幼,各个阶层人物无所不备。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所绘什物,都具有典型代表性,时代气息浓厚。画面细节的刻画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业人员的不同活动等等,描写具体入微,生动丰富,其反映社会生活和物质文明的广阔性与多样性,有着文字难以替代的文献史料价值,是了解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传统的手卷形式,全图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地组织成统一整体,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结构严谨。画中人物多达500余人,不惟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间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与一般的界面大不相同。《清明上河图》无作者款印,据卷后金大定丙午(1186)年张著的跋请,得知作者是张择端。卷后其他题跋诗文的尚有金代张公药、王间、张世积,元人杨准,明代李贤、李东阳、吴宽、陆完、冯保等人,说明此图曾经被北宋、金、元、明、清内府和许多私人收藏过,是一幅流传有绪的名迹。

《艰苦岁月》(雕塑,青铜)潘鹤(1956)

那老红军扬起的笛子中,流出的是什么乐曲?是舍不得红军暂时离去的《十送红军》?还是妻子送郎上战场的《送郎当红军》?或者是曾经响在家乡竹林草丛中的什么小调?

雕塑是很多人都熟悉的:老红军横笛吹奏,膝上依着凝神倾听的红小鬼。老兵腰间的盒子枪,小红军怀抱的长枪,枪口上的硝烟好像还未散尽,身上的水壶证明着他们征尘未洗。

《艰苦岁月》这尊雕塑创作于1956年,曾参加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年全国美展,作者是著名雕塑家潘鹤。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之处在于,几十年来,欣赏过它的许多人都依稀觉得,雕塑中的场景是在战争年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曾经有一首诗中这样描述塑像中的神态:虽然潘鹤后来才开始构思,那悠扬的笛声仿佛早已存在,脚下已不是草地,眼前依然是令人神往的未来。

中国革命博物馆的解说员们介绍这部作品时说,它生动地塑造出了一老一小的红军形象,抓取在战斗间歇,老红军吹笛抒怀,小战士依偎其旁聆听遐想情态,成功地表现出在国内革命战争的艰苦年代里,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主题。虽然战争残酷,环境恶劣,摧毁不掉的是他们的意志和对和平、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和向往,它,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

一个有趣的情节证明了这尊塑像的受欢迎程度:赤着脚的老红军脚趾头高高翘起,随笛声打着节拍,这几个生动的脚趾头是观看者最喜欢触摸的地方。在以往,每次展出的时间不长,这几个脚趾就被摸得褪去了外面的颜色,变得亮闪闪的,直露内里的铜色。

年轻一代喜欢这尊雕塑,原因是它的直观和普及。面对着塑像,每一个细节都告诉你那段艰苦岁月的信息,这种信息穿过时间的长廊,直达从未有过那时生活的人们心坎上。此外,这尊雕塑曾被制成照片收入小学课本、被放大制作成5米高的铜像放置在深圳特区广场,观众耳闻目睹,也更能对它的内涵心领神会。

虽然《艰苦岁月》诞生只有40多年,但由于它深刻的表达和流畅的手法,代表了时代的发展方向,也使作品自身具有了文物价值。

好的文艺作品可以盛况不衰,而中国革命度过的真正艰苦岁月,也会在中国人心中不朽。《室内设计》

joseph sy(香港)

joseph sy是香港著名设计师,他最喜欢在单色的环境中,用上许多简约主义的元素。

在这套居室中墙与家俱是普通的白色,sy用了灯具与多个灯箱设计使整个厅房非同凡响。这些灯箱不仅强调了房子的骨架的直线,本身的线条也十分优美。不仅作为白色沙发的背景,添上绿色的嵌板充满装饰性,整个客厅极具后现代意味。

《上海大剧院》(建筑)夏邦杰建筑事务所(法国)

上海大剧院占地11528m2,建筑总面积为70000 m2,总高度40m,地下2层,地面6层,顶部2层,共计10层。剧院内有三个剧场:1800座的大剧场,主要用于上演芭蕾、歌剧和交响乐;600座的中剧场多用于室内乐及地方戏曲;还有一个250座的小剧场可以进行话剧和歌舞表演。除此之外,大剧院的辅助设施还包括8楼屋顶的小宴会厅,底层的文化展示厅和马克希姆咖啡厅,以及能停放170余辆小汽车的地下车库。这是一座用音符串成的水晶宫,是一座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于一体的艺术殿堂。

《星空》(油画,宽92cm,高73cm)

凡·高(荷兰)

画家只活了37岁,由于不堪精神疾病的折磨,在麦田自杀而死。他的绘画题材广泛,肖像、花卉、风景。这幅“星空”几乎是他最著名的作品。那时的凡·高已住进医院治疗。这是从他病房窗口望出去的景色。凡·高自己说过“这是一幅有橄榄树的风景”和“描绘星空的风景。”“有几颗星星是柠檬黄色的,其他的星是玖瑰红的、绿的、蓝色的,勿忘草色的”。引起我们注意的是画家使用的技巧非常标志化的个人风格。即那些长条形的滑轮状的、拍动的、弯曲的、交叉的笔触,几乎每一笔都清晰可辨。但星星的光环,月亮的光晕,实在令人炫目。画面充满了远远超过“星空”二个字所能包含的意义。我们可以体会到凡·高为了达到某种画意,精神多么昂扬。他说过“画一幅夜空,只在蓝黑色的底上画几个白点显然是不够的”。

《马踏飞燕》(青铜,公元1~2世纪)

从商代到汉代,是中国青铜铸造术的鼎盛时期。《马踏飞燕》是1969年于甘肃武威新发掘出土的东汉青铜艺术的珍品。由于这一青铜奔马历史悠久、体态矫健、神采飞扬、工艺精良,从而被确认为“中国旅游业”的标志。

这匹昂首嘶鸣的奔马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你看它,四足腾空,马尾飞舞,狂奔飞驰,四肢与尾巴保持了平衡。马嘴张开似在嘶鸣,马的睫毛也张开着。飞起的右前腿和左后腿远离驱体,显示出奔跑的速度,另二条腿紧贴马肚,而左后蹄正支撑着整个作品––––它正踩在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身上,而这只燕子也吃惊地回头看着马。这一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构思,突出地表现了骏马非凡的速度和风驰电掣般的奔腾气势。这种奇特的造型,又完全合乎力学平衡的原理。当这一作品公诸于世时,很快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赞赏,被视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大卫》(雕塑,高434cm)

米开朗琪罗(意大利)

对这块细长的巨石,曾有二个雕塑家作过尝试均未成功。米开朗琪罗偏偏选中它作佛洛伦萨新政权的象征一大卫像。以前的大师们将大卫雕成柔弱的孩子模样少年英雄,而且体积较小,最高不过2m。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显出了惊人的力量感,青年人的体魄,加上完美的面部塑造,平直的鼻子表示了倔强性格,紧闭的双唇显示出藐视困难的决心,皱起的前额与紧蹙的双眉显露出义无反顾的精神,手上隆起的青筋与脖子处突起的肌腱也被细心刻划,以前的作品中是从不这样表现的,总之大卫是一个正义、力量、愤怒的象征。

做大卫雕塑时,米开朗琪罗命人在巨石四周修建起围墙,二年半后才拆除。日后,“大卫”被安放在议会广场,1873年搬迁到博物馆,现在佇立在议会广场上的仅是复制品。

《世纪花钟》

世纪花钟是上海浦东世纪公园标志性景点,是一种景观性的环境艺术品。花钟前冠以“世纪”两字的因素是:第一,公园在2000年4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具有跨世纪的意义;第二,它位于浦东世纪大道末端,因而被命名为“世纪花钟”。世纪花钟背靠镜天湖,钟面向世纪大道倾斜,采用正圆花坛形状,直径达12米,以绿色的瓜子黄杨为刻度,红色的四季花卉作点缀,整个花钟绚丽多彩、五彩纷扬。世纪花钟由卫星仪器控制定时,误差公秒,可谓既具艺术性,又有实用性。到夜间,在背后六个通体透亮的灯柱的映衬下,更显得花团锦簇、分外灿烂。

上海世纪公园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花木分区,犹如一枚绿色的翡翠镶接于壮观的世纪大道终点。是上海内环线中心区域内最大的富有自然特征的生态型城市公园,占地面积公顷,总投资为10亿元人民币。公园规划采用了国际投标方案征集,先后征集了日、法、德、英、美五国的园林设计专家的概念设计方案,最后选定了英国著名的luc(土地咨询)公司与中国园林设计师共同完成总体设计方案,公园以大面积的草坪、森林、湖泊为主体,体现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融合,人与自然的融合,形成了既有时代感又有自然野趣的风格。园内堆筑了200万立方米地形和上万吨的石山,人工挖掘了27万平方米水面,种植了10万株乔木、20万株灌木和40万平方米草坪,修建了10多公里道路。园内种植银杏、香樟、广玉兰、悬铃木、雪松等大型乔木数十万株。设置了乡土田园区、观景平台区、湖滨区、疏林草坪区、鸟类保护区、国际花园区和小型高尔夫球场七个景区,以及镜天湖、音乐喷泉、春园、夏园、秋园、冬园、世纪花钟、绿色世界浮雕、宛溪戏水、卵石沙滩、银杏大道、缘池、蒙特利尔园、群龙追月(大喷泉)等园林景观。园内阡陌纵横,丘陵起伏,乔木常绿,湖水清澈,林间小溪蜿蜒流过,人行其中,心情异常平和宁静,是休闲度假、商务交流的绝佳去处,享有“假日之园”美称。

参考书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朱伯雄编著《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三、教学研究 1.单元教学目标

学生能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美术作品(工艺品、印刷品等),通过讨论和分析,了解美术的范畴、作用以及美术形式的多样性;与同学们交流自己曾参加过的美术活动以及最难忘、最愉快的体验;通过讨论知道美术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术。2.单元知识结构(1)基本知识结构

书本中的“美术” → 生活中的“美术” → 未来社会的“美术” 以此类推:

书本中的“雕塑” → 生活中的“雕塑” → 未来社会的“雕塑” 书本中的“建筑” → 生活中的“建筑” → 未来社会的“建筑”

„„„„

严格说来,美术的分类及其社会作用应该包括如图1-1所示的知识结构:

但是我们现在不希望把这些知识呈现出来,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些知识蕴含于教学过程之中,由教师自己掌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调查(收集材料)、对生活的观察以及课堂的讨论,切身地了解美术的范畴及其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社会作用)。(2)重点

本单元的重点不是去欣赏一幅幅的作品,而是通过这些作品的提示,引发学生兴趣和思维,从而对生活中和更大范围中美术的了解,同时要进一步探讨美术对于我们生活的意义。(3)难点

◎ 要求学生每人都收集“一件你最喜爱的美术作品或复制品”也许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这一点能够做到,教学活动就能生动起来,并有极大的发散余地。

◎ 为什么建筑属于美术?为什么设计也属于美术?非具象的作品有什么意义?在讨论中也许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深入地讨论,但关键是让学生对这些问题引起思考而最终并不需要作出所谓正确的结论。3.教学设计引导:

(1)教学设计的策略、教学方法:

◎ 问题的策略。由于本单元的重点是“引发学生兴趣和思维,从而对生活中和更大范围中美术的了解”,这是让学生联系生活主动认识的过程,所以,不宜采用教师讲述的方法。教师应该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思考,比如,“你从事过那些美术活动呢?那一次活动最令人难忘呢?”“美术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然后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将教学引向深入。

◎ 假设的策略。“如果没有美术,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怎样?”可以引发学生发现原来生活中许多东西都可以称之为“美术”!我们真的是生活在美术之中!

◎ 讨论的方法。教学可以采用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讨论的形式,然后再提出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轮讨论的方法。◎ 辩论的方法。但有时会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比如有人认为“没有美术地球照样转!”这就可以开展辩论,让学生分别阐述自己的论点,如果说服不了对方,也可以让学生回去收集一点资料,下一课继续辩论,或采用文字表述的办法等。

(2)教学媒体的使用

◎ 本单元最主要的媒体是学生收集的美术作品,这是使教学拓展的关键,否则就会停留于教材之中。◎ 当然教师也完全可以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比如,在很漂亮的现代家庭、现代社区的画面中,不喜欢学美术的卡通人物“小糊涂”说:“没有美术地球照样转!”之后,家中的艺术品没了、生活用品漂亮的造形没了、颜色也没了„„一切变得暗淡无光,最后出示问题“生活能离开美术吗?”。(3)活动方式

◎ 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再加上学生收集的美术作品展示、交流和发表自己认识的形式。

◎ 拓展与研究的形式。提出“我们生活中的美术”的课题,让学生分组做一研究,或用摄影、写生等方法收集社区的美术景观,或编写童话剧本分角色表演,或写生自己家庭的不同角度,然后向全班展示。《印象主义绘画》说课稿-美术教案

教材分析:

印象主义绘画是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艺术流派。在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启发下,他们对绘画的光线、色彩的表现进行了独到的探索,并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本课向学生介绍了印象主义绘画的许多作品,其中包括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画。从欣赏中,使学生知道印象主义绘画探索的艺术原则和表现形式的独特风格,以及印象主义绘画尤其是后印象主义绘画在主观与客观艺术与自然的关系的革新及重大意义。

本课要讲清楚各个派系的画家、作品的名称、观念和形态的共同点和差异是什么?并重点分析画面色与光的千变万化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使学生听后感到多而不繁,杂而不乱,达到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了解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及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效果的艺术风格。提高对西方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感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形式美感。教学重点:

认识并了解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与风格。感受印象主义绘画色彩变化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对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的理解。教学方法:欣赏法、讨论法、讲解法。学习方法:上网查资料法、总结法。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采用现代教学媒体棗网络查找资料,实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强化独立思考意识;点拨导思,激发学生自学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继浪漫主义以后,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就是印象主义绘画。印象主义的画家们走出画室,直接面对自然进行绘画,他们热中于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和对自然的直接感受。他们不象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画家那样强调画面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而是受光学理论的启发,把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作为绘画研究的实验媒体,探索和表现它们在自然光下所呈现的微妙色彩变化。使得画面在色彩上有一个崭新的面貌,为以后现代主义绘画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实物投影欣赏不同画派的作品及网上查找有关印象主义绘画的资料,请学生分析他们之间的异同点,教师最后总结引出正题。)

二、讲授新课:

欣赏印象派画家莫奈和马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是描绘日出时在晨雾笼罩中的港口景象。该画表现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波生动的作画情绪,以往官方学院派艺术的那种呆板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注重对光色效果的追求。《酒吧侍女》色调明快而热烈。

以上两幅作品先请同学谈欣赏后对该作品的感受是什么?

总结: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风格是活波、生动、明快、热烈、注意光色的变化。

2、欣赏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教师介绍该画的背景及艺术风格和特点:该画描绘的是巴黎附近一个小岛上风和日丽的下午,人们在悠闲散步,垂钓,游玩的场面。画家采用笔触明确,色彩鲜明的点彩画法,在绘画艺术上注意纯粹形式的分析和探索,画面显得呆板而缺乏生气。

小结:新印象主义,实际上是印象主义画派的一个分支,它流行于1880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一画派把印象主义绘画发展到了一个极端。他们主张绝对禁止在调色板上调和颜色,而只能以原色的小色点排列或交错在一起,让观众的眼睛自己去起调色作用,很像五彩缤纷的镶嵌画,有人称他们为“点彩派”。

3、欣赏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凡高,高更的作品。《静物:苹果与橘子》

该画中的各种物体,尽管没有像古典静物画中强调的那种真实的质感,但其坚实,硬挺而内在的形体结构给人以独特的感受。色彩单纯、响亮而饱和,在对比中又使画面富有明快的节奏感和韵六律。塞尚的这种理性分析与主观表现,引发了人们绘画观念上的变革。塞尚被20世纪的艺术家们称为“现代绘画之父”。《向日葵》

这幅作品以包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一个画家内心中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的激动。凡高那种狂放不羁的风格对后来的野兽主义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塔希提妇女》

这幅画是后印象主义另一位画家高更的作品。画家以饱满而浓烈的色彩、宽大而又果断的笔触、稚拙而又粗矿的线条,将两位土著妇女平实而又厚重的表现出来。画面给人一种浓郁的土著生活气息,充满浑朴天真,神秘而久远的原始感。高更的作品具有主观化的自然情境。

小结:后印象主义画派,注重如何在绘画中强调表现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不在片面追求外光和色彩效果在画面上产生的真实感觉,而是具有更为主观化的感情因素和象征性的精神观念。这种观念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浅谈美术学习兴趣持久性的培养

我们知道,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与其他科目有所不同,它是以实践操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时间的过程,而结果和评价当然不是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教学模式也应顺应时代而变,探索构建适应现代教育的美术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对学习美术兴趣入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有这样一种情况,因美术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特殊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太难,但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下去却很困难,它是一个长久的艰苦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人也做了一些探索,做了一些了解,也有了一些体会,现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在课堂教学中,一件好的美术作品,一个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导入,一句鼓励的话,都可以引起学生对美术教学的短暂关注和学习激情,而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有一个长久而系统的计划,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习惯和个性心理,采用能使学生快乐,符合学生认知习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通过长久而不间断的鼓励、诱导,才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浓厚兴趣,并能长久的保持下去。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认为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必须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动学生。如果美术教师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精神面貌与常人无异,何以证明美术对人内心感悟的作用,又怎能使得学生渴望成为象你一样的人。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美术教师的言谈必须幽默,举止必须大方得体,装束必须高雅和谐,面貌必须饱满热情,处事必须宽容豁达;时时处处体现美术教师的不同风采,尽显自己的人格魅力,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乐于亲近、乐于仿效的老师,从而使学生亲近自己所教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作用,担负着在知识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少走弯路。我觉得好的教师应通过仪表、语言、范画、演示、辅导,评定成绩等一系列活动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情感上的交流感染学生进行创造思维活动,试想:面对一个面目冷冰冰的教师,学生怎敢各抒己见呢?在课堂上,教师也要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出现,对有些问题,可以回答;有些如果不清楚,可以说:“我们一起来琢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长久保持下去。

第二、选择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不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选用更是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教师掌握教学技巧的多寡;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更灵活、更实用的组织教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同时,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只有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

习惯的东西才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和认知。更多的了解学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如引导学生对范作进行鉴赏时可以赞赏、批评、临摹,更可以改头换面,或者移花接木,或者创造更新更美的形象来替换或否定它。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第三、要让学生拥有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觉得学好美术并不太难,要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觉得只要稍加努力就会获得成功,让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变得更加努力。因为学生幼小的年龄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长时间的关注一件即使经过艰苦努力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的事情,任何太难完成的教学任务,太复杂的教学过程,都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况且,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学生也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一门人们还普遍不重视的学科;愉快和轻松是美术学科赢得学生喜爱的法宝。

第四、要给学生艺术表现的空间。作为美术教师要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消化和掌握知识,努力创造一个愉快、宽松、充满艺术情趣的学习环境,以赢得学生的亲睐。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一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1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作业讲评时我注意多说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交朋友、交心。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是学生心灵的反映。

第五、要鼓励学生挖掘生活素材。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对日常生活中可利用的材料接触感悟和多次的尝试,从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有关的美术技能技巧。充分挖掘和利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有利因素,使学生受到长久而不间断的艺术熏陶,让他们感到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艺术元素无处不在,并逐渐学会自己去感受美、欣赏美。由此产生创造美的欲望,从而接受美术教学。

高中美术的说课稿【第四篇】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①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②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2、教学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于人们一般所说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美术自身的美,而这种美又是多样的,即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由于艺术家所采用的语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产生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就大异其趣。为了说明这一点,在这里就必须紧紧围绕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两个方面来讲解,因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主要就是通过它们来实现的。

3、教学难点:主要在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应特别注意对概念的讲解,并在概念与作品之间建立联系,即注重通过作品来讲解概念,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认识有形象的依据。

这里的难点还包括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之间异同的讲解,课文中并没有特别给予说明,只是在课文的第三部分简要地指出了这个问题,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之间既有重合的地方也彼此独立。艺术美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艺术美是由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来实现的。而形式美更强调实现内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语言的构成关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质。

二、教学方法:

1、利用图片展示介绍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音乐和建筑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多媒体展示雕塑图片《欧米艾尔》。

小结: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艺术所特有的美。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出的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第二自然。它的美不同于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审美观念。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美术的

二、新知探究:

环节一、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等同现实在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艺术美又称第二自然。是相对自然美来说的。

1、美术形象:指一件美术作品中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也是指一件美术作品中由这种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所形成的综合的整体的艺术形象。

教师活动:投放多媒体图片《艾普色姆的赛马》和《记录马奔跑过程的连续摄影》。结合第三课“艺术形象”这一概念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小组讨论,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美。

环节二、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美术作品的形式美的构成:

A、语言元素(点、线、面、色)及其构成的形态变化。

B、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

C、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

教师活动:投放潘天寿的作品《雄视》,讲解什么是形式美,指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渗透又彼此具有独立性。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三、拓展:提高实践能力

1、以一件作品为例深入分析作品的形式及其形式美。

2、通过具体作品了解艺术美和形式美在形态上的差异。

四、要点回顾:

1、什么是艺术美?综合了主观与客观、个人审美与时代精神的艺术形象为“典型形象”或“艺术典型”,又根据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而称之为“第二自然”,即“艺术美”

有哪些表现?

2、什么是形式美?美术作品除了艺术美之外还有形式所传达出的美,既形式美

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五、课堂小结:

总结回顾:这一节课我们了艺术美和形式美,了解了什么事艺术美和形式美。

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请同学们提前预习。

高中美术说课稿【第五篇】

一、说教材

本次说课的内容选自湖南美术出版社高中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5课《进入历史》。本课教材内容分三个层面:

1.展示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

2.指出画面内容及形式特点;

3.不同历史题材画作所隐含的历史文化特点。其中教材所选用的历史绘画有中国汉代画像石、唐宋明清的卷轴画、现代油画(并附有照片作为比较),西方中世纪时期的挂毯和19世纪的法国绘画,作品均以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中心。过去的历史事件已经消逝不见,而绘画及其他历史遗物却成为展现往昔时代的最好视觉图像,这些图像有助于学生以一种更为生动直观的方式去了解、掌握历史。

二、说学情

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能够深入的了解事物的细节,并能用较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但是并非发展的尽善尽美。因此本课侧重于从学生个人的角度去体会在成为历史证据的同时,绘画不是直接照搬历史事件,而是以艺术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再现。材料的不同、风格的差异,都会对历史的再现造成影响。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从如下三个维度进行设置:

知识与技能:了解分析美术作品背后的艺术语言以及美术的社会功能,掌握类似美术作品的欣赏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并能运用鉴赏方法鉴赏美术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对比、合作探究,理解美术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典故,能够以专业的美术术语赏析相关美术作品,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本课的现有知识,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理解美术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典故。

难点:以专业的美术术语赏析相关美术作品,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比较法、合作探究法。在学法上主要通过观赏、探讨,尝试体验进行创造表现,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说教学准备

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我特意做了如下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图片、学生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等。

七、说教学过程

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出发,我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环节如下:

环节一:激趣导入

上课开始,我会以轻松的谈话方式开始课程,提问学生:当你想去了解历史的时候,都会利用哪些渠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除了通过查阅史料、参观博物馆、领略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运用网络等资源外,古今中外的很多美术作品也是带领我们进入历史、了解历史的另一条渠道。顺势导入新课《进入历史》。

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带领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

环节二:描述分析

我通过播放幻灯片展示作品,引导学生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针对画面内容,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为什么画面当中只有一个人坐着而其他人都站着呢?为什么是女人来抬步辇?为什么坐着的人比其他人都画得大一些?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回答问题,我会总结:画面描述吐蕃国王派使臣禄东赞拜见唐太宗,希望与大唐联姻的场景。坐着的是唐太宗,身穿便装,在一群宫女的簇拥下,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利用女性的美貌和柔媚,来缓和战场上的冲突,将唐太宗画的身形高大展示身份尊贵以及大国姿态,整体呈现出唐初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与和睦。

接下来,我与学生一起欣赏教材中的作品《荆轲刺秦王》,要求学生仔细辨认画面上的人物和道具,以及构图上的特点,同时思考问题:同样是反映历史事件的美术作品,为什么该作品能够产生一种紧张的气氛?学生回答后,我总结:画面场景围绕柱子展开,画家并不要求历史的真实,秦始皇长什么样子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刺秦王的场景为进入石祠中祭拜死者的人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气氛。画面描述的就是匕首刺中柱子的那一瞬间慌乱的场景。

然后,我将组织学生分组,并播放幻灯片,展示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以及照片《开国大典》的图片资料,带领学生对比分析:油画与历史照片相比,在人物安排、神态等方面均做了哪些改动?为什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并回答问题,我会补充:画家在作画时将人物的位置进行了精心安排,神态上也做了相应的艺术处理,这样组织画面是为了渲染开国大典这一盛事的举办,记录了历史性的一刻。

之后,讲解除了一些重大的历史时刻,还有一些美术作品中会有权利的体现,我会出示作品《瑞鹤图》,与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屋顶上这么多鹤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师生共同总结:在古代,祥瑞和奇观都反映着一个国家或者朝代的兴衰情况。画家截取了宫殿的屋顶,真实的为我们再现了今天早已不见的北宋宫殿的庄严。空中的白鹤围绕着屋顶成一个环形盘旋,这是天下太平的'象征,对这个景象的描绘是对皇权合理性的一种强调。而宋徽宗亲自画的这幅作品告诉人们:只有作为皇帝的他才有权利享有这个奇观。

本环节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去欣赏,并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我提出了一些符合学生的认知并且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寓知识于趣味之中,增强学生对相关历史作品的认识。

环节三:总结解释

教师提出问题:总结一下美术与历史的关系?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看法。学生回忆作品并进行回答:美术作品反映历史。我将总结:人类永远有对历史的认识、渴望和想象,除了写下来的文字,美术的图像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这些图像,借助相关的资料,能使当代的人们走进历史,与历史对话。

该环节通过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重点知识的理解,为后面的课堂活动做铺垫工作。

环节四:拓展延伸

我会展示《拿破仑加冕》《加莱义民》《美杜萨之筏》《大卫》,组织学生欣赏,并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回答以下问题: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选取的是什么样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哪些细节?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或立场?小组之间讨论,选出代表回答问题。必要时教师补充一些背景知识,说明美术作品与一般历史事件的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本课课题的理解。

本环节既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语言评述与鉴赏的能力,培养了其合作交流的意识。

环节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对艺术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艺术加以小结。最后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与学习中留意以历史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品,自己提问并寻找答案。

安排学生课后选择一幅反映历史事件的美术作品,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口头回答自己的发现。

这一环节从学生的角度检验本堂课的教学设置和教学效果,真正践行“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时刻以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学习反馈为标准来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探究更贴合学生学段的教学方法。

八、说板书设计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20 2527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