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范例20篇】
通过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兴趣,结合实际问题,培养分析能力,促进合作探究,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以下是阿拉网友为您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优秀范例,供您学习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五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 篇1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分别让每个小组2、3、4号小朋友举起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并说一说看到的是哪一面。
比较:(举起每个组2、4号小朋友选择的图片)这两张图片,分别是每个组2、4号小朋友看到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吗?你是怎样想的?(看到小猴的右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半边脸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2、换位观察。
谈话:刚才每个组的四个小朋友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小猴,每个小朋友观察到的小猴的样子都是不一样的。你想看看其他小朋友看到的小猴是什么样子吗?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按这样的顺序(手指顺时针方向)换个位置再观察,并在四张图片中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观察后,组织反馈。
继续换位观察,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猴。
提问:通过刚才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你发现了什么?
3、学会判断。
学生回答,并阐述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连线。(着重让学生弄清判断从左侧面和右侧面看到的视图的方法。如:当学生说到小云看到的是第二幅小猴图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是怎样想的)。
三、活动交流。
1、“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反馈。
2、“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到黑板上分别指出自己看到的视图。
提问:你能说出你们组其他三个小朋友看到的是哪一幅图吗?(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四、课堂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 篇2
xxx年12月11日。
复习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完成“练习与应用”1-3题。
1、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认识复式统计表,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学习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统计图与统计表
小组讨论:
这一单元,你学习了那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1、完成第1题。
可以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独立填表,再进行适当交流。
要重点指导计算“人均耕地面积”的计算方法。知道根据问题,应该用全果耕地的总公顷数除以总人口数。
总结,得数大约是公顷。
2、你知道吗。
先让学生自由阅读,再交流体会。
3、完成第2题。
学生观察后,可以要求说说这里的复式条形图与此前认识的复式条形图有什么不同,体会复式条形图的具体形式是可以变化的。
学生填表后,适当可以组织交流,使学生体会我国城乡社会经济正在不断发展、进步。
4、完成第3题。
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复式统计表中的数据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再组织对统计图的观察与分析。
要启发学生根据对条形统计图的直观观察从整体上评价这两只球队,看出红队的状态不够稳定,而蓝队的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这节课你又收获了什么?
五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 篇3
1、学生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利用字母表示数进行数学表达和交流。
2、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增强数学意识,初步体会归纳猜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探索规律,并用字母表示简单的数学规律。
今天我们要上一节与字母有关的数学课,生活中你见到过与字母有关的事物吗?(出示下列图案。)。
(音乐课本中“1=f”表示f大调f音唱“1”;扑克牌中的字母表示固定的数……)。
字母的用处非常大,数学上我们经常用字母运算或表示数学规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字母在数学中的运用。
设计思路:出示图案,联系乐理知识,在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学生生活经验与学习内容的和谐统一。
活动(一):儿歌接龙,初次尝试用字母表示数。
1、由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青蛙2张嘴,3只青蛙3张嘴……”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2、(师生)由慢到快儿歌接龙,引出“n只青蛙n张嘴”。
师:n是什么?它表示什么?
3、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设计思路:用字母表示数意味着将把学生从数的领域领入代数的世界,这将促使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和数学观念、方法产生质的飞跃,同时用字母表示数又是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基础。因此,设计这样的活动,自然而然引出用字母表示数;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字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示一个确定的数,还可以表示任意数(甚至式)。下一个活动还将渗透字母也可以表示一个在一定范围内的数。
活动(二):推想(师生)年龄,体验字母的妙用。
1、猜年龄。
(1)让我猜猜你们今年有多大了?(大多数同学今年10岁。)。
(2)那你们知道刘老师今年有多大吗?猜猜看。
2、推想师生年龄。
(1)想一想当你们1岁时,刘老师有几岁?怎样列式?
(2)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让我们进入时空隧道:大家可以回到从前,也可以展望未来,推算当你几岁时,刘老师是多少岁。
(3)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4)用字母表示师生的年龄。
(5)讨论a和取值范围。
(6)如果用字母b表示老师的`年龄,那么同学们的年龄可以怎样表示呢?你是怎么想的?与同桌说一说。
设计思路:这一教学环节设计从具体的算式抽象出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符号语言比文字语言更为简洁明了,体现用字母表示数的概括性、简洁性。通过积累、体验和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能力。
活动(三):数数猜猜,发现规律。
出示三角形图。
(1)搭一个三角形,要用几根小棒?搭两个互不连接(下同)的三角形呢?
(2)如果也让你搭三角形,你准备搭几个?要用几根小棒?
(3)观察:搭了这么多三角形,你有什么发现吗?
(4)我们知道m在这里表示三角形的个数,那么m可以表示几个这样的三角形?(m在这里表示除0外的任意自然数。)。
(5)自学教材“小博士的话。”(字母表示数时的简写方法。)。
设计思路:安排学生自学课本,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渐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
活动(四):小小“审判官”(判断下列各式的写法是否正确。)。
a×4可写成a4()(数与字母相乘时,数一般写在字母前面。)。
5×6可写成56()(数与数相乘时,乘号不能省略不写。)。
b+2可写成2b()(数与数相加时,加号不能省略不写。)。
a×b=ab()(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省略不写。)。
1×d=d()(1与任何数相乘得原数。)。
活动(一):续儿歌。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
……。
()只青蛙()张嘴,
()只眼睛()条腿。
小组交流: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首儿歌吗?
师:26个英文字母都可以用来表示数,但由于英文字母“o”在书写形式上非常接近阿拉伯数字“0”,所以在用字母表示数时,通常不选择英文字母“o”。
活动(二):一段有趣的话。
小明和妈妈乘公交车去商场购物,车上原有30人,汽车靠站时,下去x人,又上来y人;汽车继续行驶,小明和妈妈来到商场,一双袜子8元钱,妈妈买了a双,小明买了m米彩带,回家做手工时把它平均剪成6段。
小组讨论:根据这段话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答?
设计思路:设计有价值的讨论题,让学生有话想说,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空间中达到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巩固。
1、在古代埃及《兰特纸草书》中用x代表数,这是目前已知的人类最古老的使用字母的记载。
2、介绍数学家。
五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 篇4
1、比较系统地理解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
2、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3、对各种数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的原则与方法。
4、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重点: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加深对各种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分类,形成系统,理解数与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关键: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在小学阶段,我们认识了很多的数,你能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种数吗?(教师板书各种数)
1、用数表示数轴上的各点,唤醒学生对数的认识。
(1)教师先确定“0”的位置,然后由学生分别指出1、2、-1、-2所在的点各用什么数表示。
(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从这条线上,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请学生指出、、1、2、所在的点各用什么数表示。
能不能说说为什么这些点要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你还发现了什么?
(4)请学生在上面的这些数中分别找出黑板上板写的各种数。
我们还学过哪些分数?分数的个数是怎样的?分数可以分成哪几类?
我们还学过哪些小数?它们的个数是怎样的?小数可以分成哪几类?
我们还学过哪些自然数?它们的个数是怎样的?
我们还学过哪些正数?它们的个数是怎样的?
我们还学过哪些负数?它们的个数是怎样的?
除了这些数,我们还学习过那些数?(引出百分数)
2、归纳分类
学生汇报。
(1)(2)
在分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
1、整数和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负整数不在讨论的范围)(举例说明)
联系:(1)它们都有各自的计数单位。
(2)整数可以转化成分母是“1”的分数形式。
区别:(1)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分数用来表示不满“1”的数,整数则是表示几个“1”。
(2)它们的计数单位不同。
2、整数和小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举例说明)
联系:进制相同,都采用十进制计数法。(填写数位顺序表)
区别:(1)小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10、100、1000......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小数用来表示不满“1”的数,整数则是表示几个“1”。
(2)它们的计数单位不同。
3、分数和小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举例说明)
联系:(1)小数是分数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都用来表示不满“1”的数量。
(2)分数和小数可以互相转化。
区别:它们的计数单位不同。
4、分数与百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举例说明)
联系: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
区别:分数可以表示数量,后面可以加单位,分数也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分数还可以表示两个数相除,分数的分母可以是零以外的任何一个整数。百分数则一般只用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分母是固定不变的。
1、将下面的数填在适当的()里。
(1)冰城哈尔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摄氏度。
(2)五(4)班喜欢运动的同学占全班同学总数的()。
(3)杨老师的身高()米。
(4)某市今年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数是()。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2×()+7×()+4×()+6×()
(2)2:()====()%
(3)一个数由7个组成,这个数是(),它的倒数是()。
(4)把4千克葡萄干平均分成8包,每包是()千克,每包占总数的()。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系统的复习了小学阶段我们所学过的各种数,这些数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基础,你们知道没有数之前人类是怎样来表示数量的多少的吗?如果现在没有了这些数,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除了这些数你还知道那些数?数的知识浩瀚无比,你们要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将来有更多的数等待你的发现和创造。
五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 篇5
1、引导学生经历编口诀的过程,能找出6,7乘法口诀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2、能记住6,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让学生初步体验6,7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会用乘法口诀。
正确求积。
一、复习引入。
1、背诵1~5的乘法口诀。
2、摘苹果游戏(利用电子白板画苹果树和乘法题)。
二、激趣引入。
(课件演示,红红到书店买台历,并与售货员对话)。
售货员:每本台历6元。
师: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学生的回答适时解决,当学生出现6×6时。
师问:这个有口诀计算吗?(没有)该怎么计算呢?
(1)想加法6+6+6+6+6+6。
(2)想:5×6+6。
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更快呢?(乘法口诀)。
师:我们发现有口诀计算起来真快,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编出6,7的.乘法口诀吧!
揭示课题并板书:6,7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6的乘法口诀。
教师:一本台历6元,要求4本台历多少元,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会列乘法算式吗?
学生:6×4=24。
教师:能根据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吗?
学生:四六二十四。
教师:5本台历多少元?算式怎样列?口诀怎样编?6本呢?……。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
做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再请学生在全班展示,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那么每句口诀的意思你都知道吗?
学生:“六六三十六”的意思是6个6得数是36。“六七四十二”的意思是……。
2、教学7的乘法口诀。
教师:你又看到什么数学信息?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仿照6的乘法口诀编写方法编出7的乘法口诀。
教师:小朋友,你们能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同桌互相检查,互相帮助,集体订正。
教师:你是怎样想出“7×7”的得数的?
学生:刚才我们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已经知道“六七四十二”,用42加7就是“7×7”的得数。
教师:你是怎样编出“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的?读一读,背一背。翻开书31页,将7的口诀补充完整。
三、加深理解。
1、游戏:对口令(课堂活动第1题)。
(1)老师对全班。
(2)同桌对。
(3)师说全班抢答。
2、摆小棒(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在展台上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六边形。
教师:摆1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6根)。
教师:那么摆两个六边形要几根?摆3个呢?摆摆看。
学生摆后汇报。
教师:如果不用摆,那你知道摆7个六边形要几根小棒吗?
学生:我知道,要42根。因为1个六边形要6根小棒,摆7个六边形就是7个6,六七四十二。
教师:怎样列式?用哪句口诀计算的?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7=427×6=42口诀:六七四十二。
四、运用拓展。
1、练习九第1题口算。
2、看口诀写算式。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小结,回答略。
五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 篇6
:教材第24―25页例1、例2及“做一做”。
练习七的第1―4题。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1. 使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 引导学生能根据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能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1.口头解下列方程(卡片出示)
x-35=40 x-5×7=40
15x-35=40 20-4x=10
2.出示复习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答
(3)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4)集体订正:解法一:35+40=75(千克)
解法二:设原来有x千克饺子粉。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1.教学例1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通过读题你都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知道: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题中涉及到“原有饺子粉、卖出饺子粉和剩下饺子粉;原有饺子粉重量去掉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等于剩下的饺子粉重量。根据理解题意的过程教师板书:
原有的重量-卖出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教师启发:等号左边表示什么?等号右边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等号左边表示剩下的重量,等号右边也表示剩下的重量,所以相等。)
(5)卖出的饺子粉重量直接给了吗?应该怎样表示?(引导学生回答:卖出的饺子粉重量没有直接给,应该用每袋的重量乘以卖出的袋数)把上面的等式改为:
原有的重量-每袋的重量×卖出的袋数=剩下的重量
(6)启发学生把已知条件在关系式下面注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说出要求的问题用x表示即设未知数,教师说明怎样设未知数。
(7)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8)让学生分组解答,集体订正时板书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饺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9)引导学生自己看118页例2上面一段话,提出问题:你能用书上讲的检验方法检验例题1吗?引导学生自己检验。之后请几位学生汇报结果。都认为正确了再板书答语。
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出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2.教学例2
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1) 读题,理解题意。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付出”、“找回”等词的含义。
(2)提问:要解答这道题关键是什么?(找出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汇报解答过程。汇报中引导学生讲解题思路,注意照顾中差生。
(6)教师总结订正。如果发现有列:2x=和2x+=6两种
方程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那种方法简单,并强调用较简单的方法解答。
3.学生自己学26页上面一段话,回顾上边的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总结后投影出示:
(1)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并用x表示;
(2)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解方程;
(4)检验,写出答案。
4.完成26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订正,强化解题思路。
1.口答: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2.完成练习七第1题,在书上填写,集体订正。
3.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学生独立做练习七4题,集体订正结果。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练习七第2题、3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设原有x千克饺子粉。
x-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例2 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元,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多少元?
解:设每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x元。
8.5-4x =0.1
4x = 8.5-0.1
4x = 8.4
x = 2.1
答:第节五号电池的价钱是2.1元。
说课稿:
本节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列方程解应用题。
1.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
2.知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1. 使学生能用方程的方法解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2. 引导学生能根据解题过程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能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此类应用题。
1.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渗透在多种方法中选择最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步骤。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要本节课中,我安排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复习准备呈现解应用题的两种基本方法――用算术法解和用方程解,并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两种解法的根本区别点,是从问题出发思考问题还是从等量关系出发思考问题,第二个环节就要求学生运用这两种方法分析同一道题,让学生理解用等量关系分析这类应用题要简单、容易得多,从中切实理解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提高学生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第三个环节就紧紧抓住等量关系这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从中掌握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四个环节是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解题步骤用方程解答应用题,放手给学生一个实践机会,形成在层次、有坡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知识发展逻辑顺序的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
五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合理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flash课件,刻度清晰的尺。
学具: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一把学生尺,每两人一个学具盒(内含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橡皮、方格纸、图钉、回形针、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统一标准。
1.(电脑显示)故事情境:珠宝在哪里?
出示黑猫警长图,认识他吗?黑猫警长是破案的高手,让我们一起来跟随黑猫警长破案。
2.为什么白猫战士没找到珠宝呢?小朋友来分析分析看。(学生分析原因。)。
3、说明:
“白猫战士”脚长,“一只耳”脚短,正是因为它们度量的标准不同,所以同样走5个脚长,量出的长度是不一样的。
说明:在度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长度单位。
二、统一标准,建立表象。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厘米。厘米就藏在小朋友的尺子上。请小朋友拿起尺子,看一看,(实物投影学生尺)瞧,这样的一段长度就是1厘米。(师剥下1厘米:0-1)。
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把1厘米的小棒模型请下来。看一看,1厘米有多长?
2.初步感知1厘米。
(1)游戏:和1厘米交朋友。
接下来,我们就和1厘米来交个朋友,看谁能很快地记住1厘米有多长。(学生操作)。
(在黑板上贴出1厘米)你觉得1厘米这个新朋友怎么样?
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2)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找一找,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先找一找,再用小棒比一比验证一下。
交流展示。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食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方格的一条边大约1厘米等。
3.用1厘米测量。
橡皮的长度大约有几个1厘米呢?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合作,用1厘米的小棒量量看。
汇报交流,引出尺子。
三、观察尺子,认识厘米。
1.认识尺。
尺是量长度的工具。对比你手中的尺子,它还少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揭示:
a.数。
尺子上有哪些数呢?我们把他们请上来。
b.刻度。
这些长短不一的竖线就叫刻度。0所对的刻度就叫刻度0,1所对的刻度呢?
。
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在尺子上一般用英文字母cm表示。
2.认识1厘米。
(1)请小朋友拿出你的尺子,先仔细观察,再用铅笔尖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1厘米?(如: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说明:像这样,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1)1厘米我们会找了,2厘米你也能找一找吗?
(2)你还能在这把尺子上找到几厘米呢?同桌指一指,说一说。
(3)全班交流。
说明: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四、动手实践,学会测量。
活动情境:小蟋蟀跳远比赛。
1.量几厘米。
(1)小蟋蟀们至少要跳过几厘米才能过关呢?(学生动手测量)。
(2)展示交流:你从刻度几量到刻度几?(刻度0-3。)。
(3)想一想: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2.量大约几厘米。
(1)3只小蟋蟀分别跳了几厘米呢?小朋友来量量看。
(2)认识大约6厘米。
说明:2号和3号的长度都不是正好6厘米,但是很接近6厘米,我们就可以说是“大约6厘米”。
3.画几厘米。
(1)学生画7厘米的线段。
(2)交流:你从刻度几画到了刻度几?
(3)同桌互相检验。
五、巩固拓展,活化应用。
1.用断尺量。
小蟋蟀的尺子断了,用它还能来量长度吗?怎么量?
2.变式练习。
宝盒里的项链有多长?你是怎么看的?
3.学习估测:奇妙的“身体尺”。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小朋友,今天这节课咱们和谁交上了朋友?关于这个新朋友你了解了些什么?
小结:我们知道了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在尺子上刻度0-刻度1的长度是1厘米;还知道有很多物体的长度是大约1厘米。
2.游戏:眼力大比拼。(学生动手操作)。
3.拓展:在长度单位这个大家族里,厘米只是其中的一个成员,还有很多成员等着和你交朋友。其实10厘米的长度就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把10个这样的长度单位连起来,就又得到一个长度单位。这些长度单位叫什么名字呢?它们有多长呢?和我们今天认识的1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留到以后的数学课上再来研究。
五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 篇8
书第54――55页,有趣的测量及试一试第1、2题。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2.过程与方法: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操作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不规则石头、长方体或正方体透明容器、水。
一、导入新课
老师出示准备好的不规则石快。
师:这个石块是什么形状的?(不规则)
什么是石块的体积?
你有什么困难?
二、教学新知
1.测量石块的体积
(1)小组讨论方案
师:我们不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可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2)小组制定方案
(3)实际测量
方案一:找一个长方体形状的容器,里面放一定的水,量出水面的高度后把石头沉入水中再一次量出水面的高度。这时计算一下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高”计算出升高的体积。也可以分别计算放入石头前的体积与放入石头之后的总体积之差。
师:为什么升高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方案二:将石头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然后直接读出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
师:为什么会有水溢出来?
这两种方案实际上都是把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计算的水的体积。让学生说出“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石块的体积”。
1.实际应用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你是怎么想的?
(3)学生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反馈,订正。
让学生运用在探索活动中得到测量的方法,即“升高的水的体积等于土豆的体积”,然后用“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2××=(立方分米)
三、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1.书第55页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开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活动。一粒黄豆比较,先测量100粒黄豆的体积,再计算出一粒黄豆的体积。
2.学生再找一些实物,测量出体积。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方案一:
方案二:
“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立方分米)
五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 篇9
2、引导学生利用学生自主折纸得到的算式,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1、重点:通过折纸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利用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理解先通分,再加减的算理。
(一)动手操作,明确目标。
1、谈话导入,开门见山板书课题: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
(1)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
加减法。
(2)通过直观的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折纸高手,这节课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来通过折。
纸研究解决解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有信心吗?
2、请看要求。
3、动手操作。
师:老师已经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两张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纸张,请你拿出其中的一张按照要求动手操作。开始。(学生明确要求后,进行折纸、涂色、交流等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展示。
师:谁能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片的几分之几?(学生汇报,老师将学生的折纸和涂色情况贴在黑板上并在纸旁板书相应的分数)。
5、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要把黑板上两张纸中的涂色部分加起来你可以列出哪些加法算式?(学生口述算式,教师分别将学生提出的算式书写在黑板上。)。
想一想你能把这些算式分成几类?你是根据什么分的?(同分母、异分母)(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黑板上的算式进行整理。)。
还记得如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吗?谁来说说?(齐读同分母分数加减数的计算方法。同时将同分母分数加法让学生进行练习,口算出每道题的结果。)。
师:从学生汇报的'异分母加法算式中任意选择一道问:异分母分数如何加减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进行算理探究。
师:出示生自编算式(1/2)+(1/4),请大家猜猜看,这道题的结果会是几呢?独立尝试,汇报各自的计算过程与结果。预设: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下:
结论1:(1/2+1/4=1/6)。
结论2:(二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三)。
结论3:(二分之一加上四分之一等于六分之二)。
2、讨论验证。
师:为什么同样的算式,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到底谁对谁错呢?
生: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
3、理解算理。
师:刚才有人说结果是(---),有人说是(---),还有人说是,到底谁对谁错呢?送给大家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请同学们用手中的纸折一折,一起来验证一下到底谁对谁错。开始。
注意通过展示学生的折纸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算式()+()的通分过程,明确()+()=()=()是错误的,感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不能将分子分母直接相加减。
师:在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直接相加或相减呢?
出示小数加法算式“+”,提问:“可不可以将百分位上的1加上十分位上的3”感受为什么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不能直接将分子、分母相加。
师:可不可以将百分位上的1加上十分位上的3?
生1:不可以。因为相同的数位没有对齐。
生2:小数点没对齐。
师:小数点没对齐也就是什么没对齐?——数位没对齐。
师:数位不同也就是什么不同?(计数单位)。
师:也就是说当单位不同时不能直接相加减。我们在来看这道分数题,他们的什么不同?(分母),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吗?(生:不可以。)。
4、小结算理。
谁来说究竟该怎样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法呢?
生汇报:先要通分,(也就是统一分数单位),把异分母的分数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计算,计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迁移应用,巩固提高。
1、迁移应用,解决减法问题:
1/2-1/4=。
2、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的+与-,再次为学生提供尝试机会。
(学生练习后全班回馈交流,并规范书写格式。)。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怎样计算?
xx。
五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 篇10
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约数和倍数的意义”、“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公约数”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既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又是学生学习“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基础。因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本册教材的核心内容。本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借鉴前面的学习方法学习后面的内容是本课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特色,这样设计不仅使教学变得轻松,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这些学习策略和方法的掌握,对于今后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教学目标:
(体现多维目标;体现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用列举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教学过程:
媒体运用。
任务导学。
明确任务。
师:课前我们来做个报数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请两大组的同学参加。
师:请报到3的倍数的同学起立,报到4的倍数的同学起立。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起立两次?(因为他们报到的号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是吗?咱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师板书:12、24)。
师:像这些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4的倍数,我们就把这些数叫做3和4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
一、课堂探究,自主学习。
1、出示例1。
师:同学们,仔细读要求,你们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什么?
生独立思考,领会题意和要求。
课件出示。
合作。
探究。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我们每一对同桌都准备了一张方格纸和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下面就用这些长方形来代替瓷砖在方格纸上来摆一摆、画一画或直接算一算。
3、汇报交流。
师板书:2的倍数:2、4、6、8、10、12、14……。
3的倍数:3、6、9、12、15、18……。
2和3的公倍数:6、12、24……。
二、交流展示。
1、明确意义。
(设计意图:这几个问题连环递进,通过第一问使学生理解4只是2的倍数,9只是3的倍数,不论是边长4厘米还是9厘米均不符合题意,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字的含义;通过第二、三问使学生发现能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是2和3的公倍数,而只要符合这个条件的正方形是有无数个的,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与极限思想。)。
2、找最小公倍数。
师:是不是只有2和3才有公倍数呢?其你也举个例子里找一找他们的公倍数,有一个要求: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的公倍数最多,用的方法最巧。
汇报交流。
师:请找到最多的同学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3、发现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特点。
师让学生举例,然后将学生所举的例子分成了3类。启发学生:我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分的?你所举的例子属于哪一类?咱们再来看一看,他们的最小公倍数有什么特点?(让举例的学生汇报最小公倍数)。
得出规律:两个数是互质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他们的乘积;。
两个数是倍数关系的,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较大的那个数。
如果以后让你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会怎么做?
三、反馈拓展。
1、拓展提升。
13和2()1000和25()。
18和6()8和9()。
1和12()9和15()。
师:为了能同时出发,你认为周老师该选择哪些时间出发?
3、求三个数的公倍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评价检测。
练习十七2、3、4题。
五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 篇11
1、运用角色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角色意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2、复习区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外形特征,尝试描述图形的二维特征。
3、启发幼儿用礼貌用语,进行简单的交往,积累美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在游戏活动中积累生活经验,并愿意描述。
难点:区分物体图形、颜色的二维特征。
1、小熊两个;小鸭、小兔、小猫挂饰若干;各种形状的礼物若干。
2、供幼儿操作的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大小、颜色不同的饼干若干,贴有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标记的'盘子各一。活动设计:
一、引起兴趣:
1、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扮小动物,你愿意扮谁就选一个挂饰挂在身上。
2、幼儿带上挂饰,你扮谁呀?(我是小兔、我是小鸭……)。
4、怎么去呢?买些什么礼物呢?
5、每位选一件礼物,你选的是什么?告诉你的好朋友。
6、出发——小熊家到了。(敲门进入)。
二、送礼物:
1、告诉小熊自己送的是什么礼物,并祝小熊生日快乐。
2、按小动物分组把礼物送给小熊。
3、请个别幼儿把礼物按图形分类。
三、小熊请客人吃饼干:
1、小黑和小白准备了点心给你们吃,(出示两盆饼干)小黑准备的是奶油饼干,小白准备的是葱油饼干。
3、小白请大家动脑筋:
(1)请小鸭吃红的三角形饼干;
(2)请小兔吃黄的圆形饼干。
(3)请小猫吃绿的正方形饼干。
四、结束部分:
1、我也准备了一份礼物(出示生日蛋糕),引导幼儿一起唱“生日快乐歌”。
2、时间不早了,我们该回家了,等到明年再来给小黑、小白过生日。为您服务学科吧。
五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 篇12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讨“求平均数”问题的分析方法。
2、能正确列式解答“求平均数”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讨“求平均数”问题的分析方法。
一、引入。
二、新授。
1、师:小淘气1分钟投了3个,他也要求再给两次机会。第二次投中5个,第三次投中4个。
刚刚小胖三次都投中5个,那显然就用5来代表小胖的水平。现在用几来代表小淘气1分钟的水平呢,说说理由。
生:用4来表示……;用5来表示……。
遇到这样数据多多少少的,就可以通过先求和再均分,找到能代表他水平的数。
2、师:小丁丁直接要求有3次机会,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第一次投了3个,第二次投了7个,第三次2个,看来水平很不稳定,一起用手势高低来表示他的三次投篮结果。
师:你觉得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的水平呢?
生:计算是4。
师:4是从哪里来的?前面的小淘气是3个、4个、5个,好歹还有个4出现,这里一个4都没有,怎么会用4来代表呢?和同桌说说道理。
生:3+7+2=12个12÷3=4个(板书算式)。
生:还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7拿出1给3,再拿出2给2。(媒体)。
师:现在用4来代表小丁丁的水平合适吗?不管是求和均分还是移多补少,这两个方法的目的都是使得数据变得同样多,像这样通过求和均分或者移多补少,使得数据变得同样多,就是在求原来这些数据的平均数。(板书)。
我们说,4是3、7、2这3个三个数的平均数。
那么小淘气的投篮水平也是4,这个4又是哪些数的平均数呢?
生:他投了3次,所以4是3、4、5的平均数。
师:平均数不代表某一次的水平,而是代表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整体水平。(板书)。
3、师:终于轮到老师投篮了,老师想要4次投篮机会,小朋友会同意吗?为什么?
师:小丁丁笑了,老师,我们比的是平均水平,又不是比总数,你投好了,还要除以4,投得差了,仍然要除以4,更差了。我们就同意你投4次。
老师第一次1分钟投进了4个,第二次6个,第三次5个。到这里老师心里十分后悔,如果只投三次就好了。老师想就此收手,你们猜3个小朋友会同意吗?为什么?老师如果投第四次,可能赢吗?也可能输。
老师第四次投中了1个。我赢了还是输了?算一算。
如果我第四次投中了5个,我的水平是多少?如果第四次投中了9个呢?
三、练习。
1、姚明比平均身高高,既然有人比平均身高高一点,就有人的身高……。
不然移多补少补给谁去呢?
2、平均身高160,但不是人人都160,排在中间的人一定是160吗?
3、平均水深才110,所以以他140的身高肯定淹不死,是吗?
生:这是平均水深,是移多补少的结果,是求和均分的结果,也许有的地方比140深得多。
出示水下图片。
师:掌握了平均数以后,回到生活中再来看在这些数据还会上当吗?
5、想不想猜一猜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还是短?出示。《20__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4岁。
四、总结。
五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赞美胡杨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品质。
3、能用简短的语言写出四、五、七段的意思,背诵喜欢的段落。
4、体会作者反复运用“千年……千年……千年”的排比句式在文章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独钟情于胡杨的原因,感受胡杨顽强的生命力和默默奉献的精神,激发学生对胡杨的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对像胡杨一样在恶劣环境中奉献着的人的歌颂。
教学准备:
教师:选取新疆民乐和胡杨的图片。
学生:搜集有关胡杨的资料。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背景音乐起,师:在茫茫的大沙漠,当黄沙袭来的时候,所有的生命都折服于沙漠的肆虐的时候,河流退却了,人群退却了,就连那雄伟的城郭也被掩埋了……有一个绿色的精灵,以不屈的精神与沙漠抗衡,与风暴搏斗,生生不息。它就是——胡杨。(出示胡杨组图)。
2.师:人们崇敬胡杨,留下了许多赞美的文字。(揭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并理解其意思。
3、对于较长的句子,反复读几遍,读通为止。
4、同桌读(分段读),纠正字音,联系上下文交流新词的意思,说说每段的意思。
5、学生按要求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6、指名读生字词,相机引导需要注意的字音、字形。
新疆维吾尔族不腐惨不忍睹弓腰驼背嶙峋晦暗盐碱恶劣肥皂积蓄。
7、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纠正错误处。(相机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话说出4、5、7段的意思。)。
8、讨论解决不明白的生字新词。(回忆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词典,平时自己积累)。
9、分小组读课文,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10、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通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熟读课文。
熟读课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设疑自探。
1、入新课,围绕重点句质疑。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胡杨赞》一文,自学了生字词,了解了主要内容。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出示句子:不知为什么,我却独钟情于胡杨。
读了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
过渡:是呀!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到底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2、出示自探提示。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提出的问题,划出相关词句,并随时把自己的提会批注在旁边。
3、生自学,师巡视关注学困生。
二、解疑合探。
同桌交流。
与你的同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要互相倾听、纠正和补充。
班级汇报。要求互相倾听,及时纠正和补充,表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一个原因是什么?谁来读读相关语句。
品味胡杨的无人关照。
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的眼泪?找出相关语句仔细读读,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尽管无人关照,还能顽强生长。)(出示图片:瞧,这就是无人关照的胡杨,这就是受了伤害,自己弥补伤口顽强生长的胡杨。板书:无人关照)。
品味胡杨的弓腰驼背。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一个原因是无人关照,第二个原因是什么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强调了胡杨长相的独特,谁来说说是哪个词语?(惨不忍睹)。
到底是怎样惨不忍睹呢?谁来读读描写胡杨长相的句子。
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字。
(它虽然有高大的身躯,但它的脊梁始终是弯曲的,就像一位弓腰驼背的老人嶙峋地站立在漠漠黄沙之上;它的叶形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边缘常呈现锯状,它的叶色常常是晦暗的灰色,至多是个淡绿色,没有银杏的挺拔和柏树的优雅!)。
“胡杨长相为何如此惨不忍睹”?谁能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呢?(体会胡杨弓腰驼背的长相是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它有着较强的适应能力和极强的生命力。)。
引读:是呀,胡杨的毅力多么顽强呀!它每一根扭曲的枝干,每一片晦暗的叶子都是它不屈的呐喊,谁能带着对胡杨的敬重与赞美再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名读,评价、再读。)。
品味胡杨的“粗茶淡饭”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二个原因是弓腰驼背,那么,第三个原因是什么呢?它的环境怎样独特?请迅速圈画出重点词语。(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在恶劣环境中傲然挺立的胡杨。在这样的环境中胡杨是怎样生长呢?谁来带着体会读读这几句话。
作者钟情于胡杨的第三个原因是由于它的“粗茶淡饭”。(板书“粗茶淡饭”)。
出示填空题总结作者对胡杨特点的钟情;。
过渡: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对于作者钟情于胡杨的原因,一定有了深刻的感悟,谁能用这个填空题总结一下。
回顾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独钟情于胡杨,是因为(),是因为(),更是因为()。谁还有不同的见解?(可以抓住中心句,也可以用重点词)。
品味作者对胡杨的集中抒情:
过渡:尽管胡杨无人关照,却能千年不死。尽管胡杨弓腰驼背,却能千年不倒。尽管胡杨以“粗茶淡饭”为生,却能千年不腐。所以作者写下了这样一段激情洋溢的文字来表达对胡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你为什么要这样读?你读得这样深情,告诉大家你的秘诀。评价读,再读。分工读。)。
品味胡杨默默奉献的精神。
胡杨做出了哪些贡献?谁来读读相关语句。胡杨的树干、枝叶、到它流出的眼泪都很有用,它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彻底的贡献给了人类。所以作者感叹到:出示:它只知道默默奉献,从来没有索取。(读、评价、读)多么高贵的品格,谁再来读读。
中国的新疆有胡杨,青海有胡杨,甘肃有,内蒙古也有,印度西北部有胡杨,中亚有胡杨,非洲北部也有胡杨,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都能看到胡杨的身影。这是因为出示:无论自然条件如何恶劣,它总是积蓄着力量,努力地成长。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胡杨的努力。
作者看到的仅仅是胡杨吗?还看到了什么?仅仅是在赞美胡杨树吗?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生命”这里的生命不是一般意义的生命,而是像胡杨一样顽强、无私精神的生命。
《胡杨赞》不仅是在赞颂胡杨,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屹立酷暑,笑傲风霜,一颗胡杨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出示:(导读:这就是生命,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腐的生命)。男生来齐声赞美一下。读,女生也来齐声赞美一下读,是呀,这就是生命,宝贵的生命,顽强的生命,无私的生命,令人赞叹的什么生命。我们齐生再美一下读。
总结:同学们,通过交流,我们明白了作者独钟情于胡杨是因为它无人关照、弓腰驼背、“粗茶淡饭”,是因为胡杨顽强、无私。作者赞颂胡杨的精神,更崇敬具有胡杨品格的人。
三、质疑再探。
课文学到这儿,作者为什么钟情于胡杨弄明白了吗?谁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
预设:
1、胡杨在肥沃的环境中能存吗?
2、第七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说明胡杨还有很多用途?它还有什么用途呢?
四、运用拓展。
1、学了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可以从主要内容、写作方法、思想感情方面谈。)。
2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课后题、平时见过的题型设计一两道题,比一比谁设计的题最有特色。
板书设计:
胡杨赞。
无人关照。
弓腰驼背。
“粗茶淡饭”
无私奉献。
五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 篇14
1.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长方体模型课件
一、情境创设新课引入
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3.揭题:这节课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小组合作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游戏:你们会玩摸长方体的游戏吗?
a你怎么确定摸到的一定是呢?还有什么方法?(他是用“面”、“棱”、“顶点”描述这个长方体的。)
b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我想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你们可能有所了解,在资料袋中也有提示说明。)
c全班反馈
d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a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各有什么特征?
b分小组活动。(下面小组分工合作,利用学具,通过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看看有什么精彩的发现?将发现写在记录表上。)
c全体发馈,同学提问。(根据小组的发现,谁能向他们提出问题?)
d你们还有问题吗?
e教师提问:正方体与长方体有关系吗?为什么说是特殊的长方体?(预设:认识长方体长、宽、高特征;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f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你可以画出一个长方体吗?
3.教学如何画长方体。(如果这样放最多可以看见他的几个面?还有哪几个面看不见?)(在画图时,除了画前、后两个面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看上去成了平行四边形,实际上它还是长方形)
三、运用新知体验价值
1.如果现在只看到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还能画出一个长方体吗?(闭上眼睛,画长方体。)
2.说出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说出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
3.猜一猜:根据长、宽、高长度,它可能是生活中的什么物体?
4.做一个如图的长方体宝宝床的床架,至少需要多少分米长的木条?
5.你准备选择下面哪一种尺寸的床板?(单位:分米)
32×920×10
四、全课总结拓展创新
1.想一想:为何北大校区众多建筑设施的外观造型都是长方体呢?
2.实验活动:用准备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再次体验长方体的特征)。
五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 篇15
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看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与除法的关系,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这部分内容的`的教学任务很重,和乘法、平均分都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本节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自学来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个桃子平均放在4个盘子中,每盘放2个。通过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
(3)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4)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课后,带给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是:请相信学生能行!
五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 篇16
1、进一步熟练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通过解决粉刷墙壁的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通过解决粉刷墙壁的活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结合生活实际,利用所学知识,灵活选择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利用我们所学知识来解决粉刷墙壁的生活问题。(板书课题:粉刷墙壁)
2、提供信息,明确问题:
(1)出示信息。
课前经过实际测量和调查,同学们搜集了以下信息:
五年级一班的教室长8米,宽6米,高3米(每间教室门窗的面积大约 2)我校有20间这样的教室。
品
种 规
格 价
格 粉刷
面积使用
年限人工
费用
仿瓷
涂料 20l/桶30元/桶/25年1元/2
多乐士乳胶漆易洗:10l/桶300元/桶/212年4元/2
普通:20l/桶400元/桶/212年4元/2
(2)明确信息的含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信息,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3)明确任务:选择哪种涂料呢?粉刷20间这样的教室至少准备多少钱?请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在小组内一起讨论一下,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同学听一听。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解决一共需要花多少钱,从哪几个方面思考。注意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4、班级交流:要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也就是算哪几个方面的费用?你们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明确也就是算人工费和涂料费,但都应该先算出粉刷墙壁的面,再算出人工费和涂料费,后计算一共需要花多少钱。
6、交流汇报,比较: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涂料,把计算的过程展示给大家。
根据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奥,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制定了自己认为合理的方案!
经过我们粉刷墙壁的活动,你有什么感受?什么收获?
说来听听吧?
我相信大家,在生活的大舞台上,会有更多精彩的表现!
五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 篇17
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分数的认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将为后面的分数的混合运算打下基础。
1、通过直观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原理。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3、引导学生从现实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兴趣,学会合作,与人分享收获,并感受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理解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原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制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学法上谈一谈。
我会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参与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让学生探究体验、参与合作、互动讨论。
引导学生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结合学生提问,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引出算式1/2+1/4(板书算式)。
此环节抓住切入点生成本节课的问题,分母不相同的分数相加怎样计算让学生体会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必要性,在生活中确实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因猜想而紧张的沉思,从而达到风起云生的`效果。
(一)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
1、独立思考——投石问路。
在提出1/2+1/4得多少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全体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己的通过画图、折纸、探索计算的算法。
2、合作交流——曲径通幽。
算完后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展示自己的操作过程。
3、汇报交流——水到渠成。
小组说完后,哪组的同学起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想法其他还有别的想法吗。
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请况。
1/2+1/4=1/6。
1/2+1/4=2/6。
1/2+1/4=2/4+1/4=3/4。
重点引导学生不仅说出得多少,更应结合图形、画图说明为什么先通分的道理,进一步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二)异分母分数减法。
出示提出的问题:你能计算小红比小明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吗学生独立探索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出示试一试两题,让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观察算式,小组讨论,怎样计算分母不同的分数的加减法。
让学生思考、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小结优化,重点引导学生说出算法——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再加减。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同学的吗引导学生总结提醒大家注意的事项。
此环节抓住问题的的着力点讨论,让学生探究有实效,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汇报交流抓住知识的突破点,以求达到由“投石问路——曲径通幽——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此环节抓住盲点练习,让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说出学到的知识,还有情感体验。
此环节抓住新知识增长点,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更深刻地运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五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 篇18
1.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进行简单变形。
2.运用移项,系数化为1,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点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移项的注意事项。教具天平、砝码。
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
1、情境引入: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常常将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内,在右盘内放上砝码,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这时两边质量相等就可以测得该物体的质量。教师按书本上操作要求演示,并将有关的方程变形的式子板书出来,供同学们观察。教师归纳:如果我们在两边盘内同时添上(或取下)相同质量的物体,可以发现天平依然平衡,如果我们将两边盘内的物体的质量,同时扩大原来相同的数额(或缩小原来的几分之一),也会看到天平依然平衡。
2、发散提问:请你根据老师的演示和上面的式子提出一些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好。(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第一个演示说明了什么、第一个演示有什么启示、第二个演示……、这些演示有什么启示、这些方程的变形中有什么一般的规则、你从这些方程的变形中发现了什么?观察这些方程的变形,你有什么发现?……)。
本节课我们学习方程的简单变形。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3、明确自探目标: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价值,我们下面就来探究有关的问题。出示自探提示。同学们结合“自探提示”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自学课本p5—6页,完成本节的自探提纲中的问题。
自探提纲(1)从刚才的演示和方程的变形中,你发现了什么?
(2)等式的.性质的内容是什么?例1、例2分别是怎样应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3)移项的定义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
(4)运用等式性质来解释移项、系数化为1的过程。
(6)解下列方程(1)-5x=8(2)1-3x=4(7)若x、y满足|x-2|+|y+1|=0,则x、y的值为。
二、解疑合探1、同学们逐题解答以上问题,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教师做到“三讲三不讲”。
2、教师注意进行以下两方面引导:
(1)等式的性质易错点:性质1,可以加上(减去)同一个整式,性质2不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整式包括0)。(2)同学们对自探提示中第6题进行演板,教师要规范解方程的过程。三、质疑再探同学们对本节学习有什么不懂地方或疑问大担提出。先由同学们回答,同学们回答不完整的内容,教师做补充。注:本节第一节解方程,若涉及后面的内容,教师应告诉同学们后面将要学习。四、运用拓展1、同学们自编练习题,供同学练习,并纠错。
2、完成以下练习,并纠错。
(1)(2)(3)(4)(5)(6)(7)(8)。
(1)数学思想:从天平到等式的性质,一般归纳的思想,方程思想。
(2)数学能力:等式性质的应用,即应用移项、系数化1解一元一次方程。
作业设计必做题习题p62一、1、2、3、4选做题习题p62三、3、4教后反思:
五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 篇19
已学的相关内容:分数意义的初步理解;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分数的再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基本性质;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通分、分数大小比较。
1、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
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体会分数的相对性。分数相对性就是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对应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的多少是不一样的。在教学中,对学生来说,不需要出现“分数相对性”这样的专门术语,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就可以了。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教材安排了“拿铅笔”等多个情境活动,教学时,教师要联系这样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展开充分的交流。
在进一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教材又安排真分数与假分数的认识,在“分饼”活动中具体体会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实际含义,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教材都只给出了描述性定义,要让学生自己说说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对于带分数的概念教材用介绍的方法,与真分数、假分数分开处理,有利于学生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避免造成错觉。
2、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
除法计算不能整除时,除得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表示除法结果的需要,也是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基础。教材通过具体情境引出除法算式,并根据分数的意义表示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几个算式,探索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两数相除的商或把分数表示成两数相除的形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因为带分数的计算在学生的后继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应用不是很多,所以学生只要能理解互化的方法并会正确进行互化即可,在速度及熟练程度上不要作过高要求。
3、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计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与这部分知识紧密联系,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
探索分数基本性质,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观察和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规律。教材安排了两个学习活动让学生寻找相等的分数,分别是“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和“在折纸活动中找到与3/4相等的分数”,通过两个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分数的大小关系,为观察、发现分数基本性质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相等的分数,寻找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并展开充分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数基本性质。
4、在探索活动中理解公因数与公倍数的含义,掌握约分与通分的方法。
本册教材对公因数、公倍数的知识与约分、通分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在分数单元学习约分、通分前,安排学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等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册教材对知识掌握的要求进行了适当的限制,如求最大公因数是两个数限制在100以内、,求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限制在10以内等。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公倍数”的实际意义,教材还安排了“找最小公倍数”等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公倍数”的实际意义。在探索和掌握找公因数、找公倍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约分和通分。
“整体----部分-----整体”观察策略。对观察对象的整体先作初步的了解,发现这一类现象可能存在着某种规律,然后分出个部分,分别作进一步的观察,发现存在于各部分中的基本规律,进而再研究各部分间的联系,发现共同的结构,提出假设。
(1)整体观察。发现这几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起了变化,而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可能存在某中规律。
(2)部分观察。先引导学生对其中一组数==,从左向右观察,并组织学生讨论: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为了让学生能正确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可以把这组分数改写成下式让学生练习:
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接着,引导学生从右向左观察,并练习:
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在让学生观察其他几组分数,能得出同样的规律。
(3)整体观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这组例证,概括得出结论后,让学生阅读课本,要求能运用商不变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说明为什么要“零除外”。
五年级数学三疑三探教案 篇20
课本第76页。
1、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计算、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乘法同样适用。
3、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培养简便计算的意识。
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课件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4分钟左右)
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乘法运算律有哪些?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总结:
(1)同一级符号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既有加减,又有乘除,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率a(b+c)=ab+ac
2、明确课题。
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1、明确例14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看图,根据题意列出综合算式。
(2)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3)比较两种解法,哪一种更简便?
(4)计算并比较三组算式。
点拨:先分别算出种茄子和辣椒的面积;或先算出这块长方形菜地的长是多少米。
点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相同。
总结:“先算出这块菜地的长,再算它的面积”相对简便些。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2)三道算式的圆圈里能填等号吗?为什么?
(3)整数加、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乘法也都适用吗?
4。集体交流。
导学要点: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乘法同样适用。而且,应用运算律常常能使计算过程比较简便。
(一)适应练习。
1。整合“练一练”第1题和练习十四的第2题,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点拨:“练一练”第1题的(1)可以先同时计算乘除法,再算加法;练习十四第2题的最后一题,算式中既有中括号又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2。整合“练一练”第2题和练习十四的第2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点拨:0。25×36=0。25×4×9
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2。4×1。02=2。4×(1+0。02)
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二)口答练习。
1、练习十四第1题中的6道题。
提醒:
(1)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不要忘加小数点。
(三)整合练习。
1、练习十四第4题。
提示:要求这四名同学完成接力赛的总时间,只要把表中的四个数据相加就可以了;而求这四个数连加的和时,可以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练习十四第5题。
点拨:
(2)××400先算每棵向日葵可榨油的千克数,再算400棵向日葵可榨油的总千克数。
(四)创编练习。
简便计算:× ×
提醒:×=×(10-)
×=×8×或
×=×(8+)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3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73页。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计算技能,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混合运算,完成练习十一上的练习。(板书课题)
2、口算:
720÷90 484÷2 450÷50
28+42 3×48 40÷2
360×2 65-17 56+8
3、计算下面各题。指名说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完成练习十一第9题。
学生独立计算,提醒自觉验算。
4、练习十一第10题。
说说每组中两道算式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判断哪道算式的得数大。
通过计算检验。
1、练习十一第11、12题。
学生独立解答。
反馈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说说是怎样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的,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2、练习十一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估算,并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再列式算出结果,并把它与估算的结果比较。
3、练习十一第14题。
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反馈解题思路。
引导思考“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则混合运算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在教学式题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先算,再算,最后算来口述式题的运算顺序,减少运算顺序的错误,同时也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写作业时还要求学生根据式题的运算顺序用简单的画顺序线,以增强运算顺序的形象感。如:第11页例题5: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42+6(12-4)
(2)42+612-4
口述顺序是:先算括号里的减法,再算口述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最后
括号外的乘法,最后算括号外的加法。算减法。
而在教两三步计算解决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时,我先要求学生口述解题思路,让其明白列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
只有多巩固练习,就能熟能生巧,做到四则运算式题的顺序无误,列综合算式条理清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大的收获是差生做式题的计算减少了不必要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