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案常用【汇集10篇】
【前言】这篇由网友“好学”分享的“小学科学教案常用【汇集10篇】”优秀范文,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办公学习更轻松,希望对您有所用途,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小学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常见的人工制造产品。
科学探究
1、能对人工世界的物体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校园内和校园外的物体是否是人工制造的进行猜想。
3、能针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这一活动制订简单的计划。
4、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人工制造的物体。
5、能与同学讨论、交流生活中常见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6、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能如实描述生活中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3、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人工制造的物体。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观察结果,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3、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造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准备
校园外人工制造产品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看视频,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除了自然物体,还有什么?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寻找校园里的人工制造的产品
制订计划:去哪里寻找,怎么寻找,需要带些什么,小组同学怎么分工,观察时需要注意什么。
交流讨论。
搜集信息
处理信息。完成手册第六页。
表达交流
得出结论:房屋、衣服、文具、自行车等都是人工制造的,它们构成了人工世界。
(三)应用与拓展
1、说说自己了解的人造产品
2、老师从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小学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
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味精水。
小组实验:每组一个马铃薯、酒精灯、不锈钢调羹2个、浓盐水、40克食盐、40克白糖、2只烧杯、一根筷子。
教材处理
考虑到学生往往已经有盐水能让马铃薯浮起来的认知,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有意识的把另外一个杯子里溶解味精,当然也可以采用糖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这样就避免了让学生一下子猜中答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马铃薯的沉浮:
1、观察马铃薯的沉浮。
(1)推测马铃薯放人水中是沉还是浮。
(2)把马铃薯轻轻放人清水中,观察它的沉浮状况。
(3)把马铃薯从清水杯中拿出、擦干,轻轻放人另一个杯子中,观察它的沉浮。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二、观察比较两种液体:
1、观察两杯液体有什么不同。
2、做液滴加热实验,教师先指导加热的方法,然后从两个杯子里各取几滴液体,分别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加热,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液滴加热:各取一滴液体来观察一下:把液体滴在不锈钢调羹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加热后,其中一个不锈钢调羹上会留下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
3、观察两种留下的痕迹,有什么不一样,两种液体一样吗?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呢?
2、每个小组调一杯盐水试试,马铃薯在盐水中能上浮吗?
注意调制盐水的要求,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并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提示:这里不要学生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如果这样,学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的学生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盐,马铃薯没有立即浮起来,当食盐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实验记录
水的量 食盐的量 沉浮情况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3、如果时间允许,让学生用同样方法,制作一杯糖水进行检验,或者制作更多的溶液进行检验。(设计目的:不局限于用食盐做实验,调制不同的液体来检验学生的猜想,这样对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4、思考:从实验现象和结果分析,怎样的液体才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四、阅读资料:
阅读本课的资料,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发现—推测—验证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后记:
小学科学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在不停地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相变化是月球在不断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发生的。
2、能够对月相变化的原因做出合理的假设和猜想;能够用模拟实验探究月相形成的原因。
3、愿意倾听其他同学对于月相变化原因的观点和评述。
二、教学准备
大白纸、记号笔、黄色乒乓球、台灯、铅笔、粉笔。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提出研究问题
(1)出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盈月、满月、凸亏月、下弦月、残月这八种典型月相的图片,让学生根据从农历初一开始出现的顺序排列。
(2)提出研究问题:月相的变化是怎样形成的?
2、形成研究假设
(1)让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月相每个月重复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让学生在班上汇报自己的想法。
(3)把学生按照不同的解释分成小组,并且根据自己的想法作出一个示意图。
在绘制示意图之前,为了让不同学生画的示意图能够被相互理解,教师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①示意图要表示出从北极俯瞰时,地球和月球的位置;
②当月球处于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时所出现的月相。
③月球绕地球转动的方向
(4)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的示意图。其他的学生可以针对示意图提出疑问并要求解释。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大家做出的不同假设以及针对各种假设存在的疑问。
3、设计模拟实验
(1)让持有不同见解的学生设计出一个模拟实验来检验示意图中展示的.假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①用什么来代表示意图中的地球、月球和太阳?
②怎样表示月球绕地球的运动?
③怎样观察月球在不同位置时出现的月相?
(2)让学生根据制定的实验方案准备试验所需要的材料。
第二课时
1、进行模拟实验
(1)让学生按照不同的假设分成小组进行模拟实验。
(2)教师巡视、指导不同小组进行实验的情况。
2、汇报实验情况
(1)让各组学生汇报模拟实验中出现的情况,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他们回答:
①在实验中你是怎样让月球绕地球运动的?你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②如果要看到新月的时候,月球应该在什么位置?这时对应的日期应该是什么时候?如果要看到其他典型的月相,月球应该在什么位置?
③在你的模拟实验中月相变化的顺序和我们实际观测到的月相变化的顺序是不是一致的?
④根据模拟实验的情况,你认为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吗?如果不正确,你的根据是什么?要怎样修改?
3、总结月相形成的原因?
(1)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交流总结月相形成的原因。
(2)让学生思考:如果月球绕地球运动的方向反过来,对于月相的变化有什么影响?
4、布置作业
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修改自己所作的月相成因的示意图。
小学科学教案 篇4: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的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的.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的过程
一、引言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三、回忆中的大树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的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的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的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的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的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小学科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组成;
(2)、通过实验,知道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知道气体体积的测定的一般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验证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难点:初步理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三、教学准备
3个集气瓶,火柴,3个具支锥形瓶,导管若干,6套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冰水,无水硫酸铜粉末,表面皿。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视频)
师提问:空气与人类密切相关,大家对空气了解多少?你知道空气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
生回答
师:根据书本活动验证空气中存在二氧化碳和氧气
生:活动,展示实验现象
师分析:在活动一中发现石灰水并没有浑浊,什么原因呢?
比较新制的石灰水和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石灰水。
学生得出结论:空气中存在二氧化碳,但含量很少。
活动二展示:木条在空气中与在氧气中的燃烧情况。
师:从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
生:空气中存在氧气。
师:如何验证空气中存在水蒸气?
小组讨论,回答
师总结
师:空气中除了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外还有什么?
生:氮气
师:对,拉瓦锡通过实验发现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并且测出氧气体积占空气总体积达1/5。
师: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如何测出?
老师演示小实验
提问:
1、注射器向外拉会有什么现象?
2、水为什么会注入到集气瓶中?
3、注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跟抽出水的体积有何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
提示:如果抽出的是氧气,则注入水的体积就是氧气的体积。
师:用什么方法能将集气瓶中的氧气全都消耗完?
生:物质燃烧
师:用碳燃烧好还是磷燃烧好呢?提示:碳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磷燃烧会产生五氧化二磷固体。
生思考讨论
师:由此装置改装而来的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
师:介绍装置、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学生操作,记录实验现象。
师:误差分析及实验改进
总结:经过大量实验,得出空气在各成分所占的比例
师:这些气体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自习p72
生总结氧气、氮气、稀有气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大家知道零食中充的是什么气体吗?请下课后自主思考。
五、板书设计
一、空气的成分
二、空气的利用
氮气(78%) 制化肥、炸药、制冷剂
氧气(21%) 供呼吸、助燃
空气 水蒸气(%)
二氧化碳(%)
稀有气体(%) 激光技术应用、保护气体、霓虹灯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中需要学生理解氧气体积分数测定实验的原理,而这也是本堂课的难点和重点,实验前的启发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本堂课学生参与不是很多,需要学生多参与到课堂中,在误差分析后,可以让学生尝试再做一遍实验,有助于学生对本实验的深刻理解。
小学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继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能力。
2、能从多种角度描述矿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矿产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认识到保护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科学知识
1、知道主要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物的名称。
2、知道怎样观察描述矿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参观察矿物的特点。
难点:意识到矿场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准备
矿物(黄铜矿、赤铁矿、铝土矿),矿物观察资料,无釉瓷片,铜片,铁钉,磁铁,放大镜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
师生互动阅读有关矿物研究的资料。
设计意图:由于孩子们在日常生活的中对矿物的了解并不多,用课前资料的阅读可以丰富孩子有关矿物研究的一些知识,可以为后面观察矿物来提供基础
(二)、导入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三种物品(铜钉、铁钉和铝合金窗)和自然界中常见的三种矿物(赤铁矿、黄铜矿和铝土矿)让同学生通过初步的观察猜测他们之间是否有联系。
这里有三种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和和自然界中三种常见的矿物标本,通过你的观察你觉得它们之间有联系吗?究竟是否像同学们所猜想的那样我相信经过接下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准确的答案。(板书:走进矿产)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提问的方式引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后面的观察矿物创造了一个情景。
(三)新授
1、想一想。
通过老师的提问: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对矿物标本进行观察?怎样观察?需要用到什么工具?来引导学生明确需要观察些什么,应该怎样观察,要借助些什么工具。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提问孩子们的回答,让孩子们进一步的确定观察矿物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应该怎样观察,需要用到些什么。这样更能提高观察的效果及效率。
2、做一做。
(1)ppt出示观察要求。
分工和做,每两人观察一种矿物并完成相应的矿物观察表;认真观察,在规定时间按内完成观察记录;观察时注意安全;观察完成后材料员将材料收集保管好。
(2)观察矿物标本完成观察记录表。
(3)汇报观察结果。
3、讨论。
根据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了这三种矿物的很多特点。请同学们根据这些矿物的特点讨论以下他们之间有联系吗?如果有谁和谁有联系呢?
4、汇报。
5、总结。
究竟是不是像同学们所说的.这样下面就由老师来解开谜题。(ppt出示赤铁矿、黄铜矿、铝土矿的基本特点,及他们在生活中的应)
6、拓展。
你还知道问我们生活中哪些物品与矿物有关吗?ppt出示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矿物的特点和生后中某些常见物品的联系,让同学意识到矿物和我们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看来这节课我们都有了各自的收获,同学们收获到丰富的科学知识,老师也收获了一群聪明可爱的学生。但是在下课前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要留给大家课后思考,你觉得它们之间有联系吗?若果有又是怎样的联系呢?
设计意图:总结这一堂课的同时为下一堂课设置悬念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使用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机械指的是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过程与方法:常识在实践中解决指定的科学问题(如拔图钉、铁钉和木螺钉),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是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工具解决问题的原因讨论。
教学准备
记录表(学生);常用工具,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
老虎钳(教师);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个漂亮的窗花剪纸是用什么工具制作出来的?(出示窗花剪纸)。
剪刀除了能剪窗花之外还能做些什么事?(剪绳、剪指甲??)
那么锤子能帮助我们做哪些事情?(出示锤子)
二、我们用过什么工具
1、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我们常用的工具(板书课题:使用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工具?他们能帮助我们做什么事?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然后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书本P2表格内。比一比,哪些同学想地更多。
3、小组汇报:
请一个小组上台来介绍,并且可以使用老师讲台上的工具做示范(提供工具)。
4、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已经比较熟悉,并且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了。那么下面就请大家来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启后)
三、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钉有一些钉子的木板(出示木板),
1)如果要把钉子冲木板中取出来,请问我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合适?
2)请小组内的同学先观察一下钉在木板上的钉子,思考你需要哪些工具?
3)说说你选择这些工具的理由
2、小组长领材料,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实验
3、全班交流:说说你们刚才选择的工具是最合适的吗?
4、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四、完成三项任务的工具选择
1、请大家观察P3的三幅图,请你在右边选择最恰当的工具来完成这3项工作。 并且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油桶通过斜面推上车,比较省力;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3、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4、 请大家看P3工具的定义,深入理解。
五、全课总结:对于简单机械,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六、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杠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
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 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
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 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4、 还有其他方法吗 ?
5、 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 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 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六、作业布置
第三课时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
长竹筷、螺丝帽或其他重物、棉线或钓鱼线、塑料盘(学生)。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油漆桶、啤酒、粉笔;画有螺丝刀撬油漆桶、镊子夹粉笔、开瓶器开啤酒瓶的图片(教师)。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刚才三位同学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
3、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
4、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5、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
6、在全班内进行交流反馈;并对学生的画图进行展示交流。(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开瓶器支点在前端,阻力点在中间;镊子支点在末端,用力点在中间)
7、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三、给各种杠杆类工具分类
1、请同学们在书本P8页的10种工具上画一画,找出每样工具的三个点。然后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2、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3、汇报交流(请学生到展台下进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5、教师小结。
四、小杆秤的研究
1、俗话说:“称砣虽小,能压千斤”,今天老师就带了一把杆秤来,请大家来说一说,为什么杆秤的称砣这么小,却可以“压住”这么重的重物。(请学生从杠杆的三点之间的关系说一说)
2、今天老师就带大家来做一杆小杆秤。小杆秤制作过程指导。(祥见教参P17~18)
3、指导学生用逐个放砝码的方法在杆上画出50克、100克、150克、200克??的刻度。(在称盘内放一个50克砝码,然后使杆秤平衡,在杆上刻下刻度,放2个??)
4、玩一玩自己制作的杆秤。(称一称自己的铅笔盒、书本等物体的重量)
五、课后思考题
出示教师用的杆秤进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绳分别进行称重时,杆秤会发生什么变化?
小学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了解植物对我们人类有哪些用途。
教学重点:
植物的用途
教学难点:
植物的用途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我们的许多食物来自植物。
2、新课教学
1、哪些食物来自植物?这些植物长什么样?如: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等。
2、植物还有哪些用途?穿的'、用的、住的、行的、治病的、玩的等等。
3、植物对我们很重要,我们应该怎样珍惜和保护植物?学生思考作答,教师认真小结归纳。
三、拓展与应用:神奇的植物——黄花蒿。
小学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发现丝巾的特征。
2、能愉快的参加活动,体验丝巾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与幼儿人数相等的丝巾、箱子一只(魔术箱)。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活动。(手指箱子)
1、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
老师告诉你们,这个箱子和一般的箱子不一样,这是个魔术箱,它会变魔术。
今天这个魔术箱给小朋友变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看,箱子里有东西吗?
2、老师盖上盖子,我们一起来说变变变看老师变出了什么?
丝巾漂亮吗?是什么颜色的?这么漂亮的丝巾有什么用呢?漂亮的丝巾戴在脖子上,怎么样?
你想不想戴漂亮的丝巾,没有了怎么办?我们一起说丝巾丝巾快出来。
二、了解丝巾的各种特征
1、丝巾的颜色:
教师:你们手里的丝巾是什么颜色的?
请拿红色丝巾的小朋友到前面来,我们一起数数红色丝巾有几条?
(继续引导幼儿给其他颜色的丝巾分类)
教师结:丝巾有这么多漂亮的颜色,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多种的颜色。
(引导幼儿说出五颜六色)
2、丝巾的柔软、光滑
教师:小朋友用手摸摸你手上的丝巾,摸在手上有什么感觉?
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丝巾摸在手上软软的,滑滑的。
3、丝巾的.透明与不透明
4、游戏躲猫猫
教师:你们想不想用丝巾玩躲猫猫的游戏,我们一起说躲猫猫,躲猫猫,快快躲好,谁也找不到。
(教师和幼儿一起躲到自己的丝巾下)都躲好了吗?
怎么有的小朋友我可以看见,有的看不见啊?
教师总结:看得见的是透明的,看不见的是不透明的。
5、丝巾的大、小
教师:想不想再玩躲猫猫的游戏?
老师要和一个小朋友躲在一起,谁愿意和老师躲在一起的?
为什么这条丝巾遮得住老师,就遮不住小朋友,遮得住小朋友就遮不住老师?
原来是丝巾太小的缘故,谁的丝巾大?
三、结束活动
教师:这些丝巾真漂亮,我们一起来戴一戴。(幼儿相互帮助扎丝巾)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小司机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集体游戏。
2.辨别一个许多,感知两者的关系。
3.能按指挥行动。
活动准备:
玩具方向盘,每个幼儿一个。皮球,每个幼儿一个。
活动过程:
1.布置停车场。
出示一个玩具汽车,说说汽车要休息了,停在哪里?知道集中停汽车的地方叫停车场。
教师带领幼儿布置停车场,教师当停车场指挥,幼儿各拿一个方向盘当小司机,做开汽车的动作,玩一玩。要求汽车要听指挥行动。
2.停车场有许多车。
汽车都停在停车场内,一个幼儿代表一辆汽车,指挥问:停车场里的汽车多不多?让幼儿感知有许多辆汽车。
3.一辆一辆开走了。
指挥发出信号,让小司机将汽车开出停车场,每辆汽车出场时,要让小司机说:我开走了一辆车。汽车都开走了后,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停车场的许多汽车到哪里去了?知道许多分成了一辆、一辆。
4.一辆一辆开回来。
指挥发出信号,让小司机都把车开回停车场,进场时要说:回来一辆车。汽车都进场后,看一看,停车场里怎么又有许多车了?知道一辆、一辆合起来是许多。
小学科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珍珠鸟*。
2、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课文为我们描写了可爱的小动物——活泼伶俐的珍珠鸟。谁能说你了解的珍珠鸟什么样?
二、出示自学提示,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1、“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分别画出“我对珍珠鸟的照料与呵护”与“珍珠鸟的变化”的语句。
2、在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三、全班交流
教师提示:珍珠鸟的动作、神态及活动范围发生了哪些变化?
1、珍珠鸟活动的.范围由笼里到屋里,从桌面到“我”身上,落脚的地点从“柜顶”“书架”“灯绳”到“窗框”,再到“书桌”“稿纸”,甚至落在“我”的“肩头上”。它一步一步地亲近“我”。它的胆子越来越大,神态也越来越自在、安祥,它在“我”身边有着绝对的安全感,对“我”完全信赖了。
2、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体会深的句子,学生评读,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3、提问:“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珍珠鸟*》。这句话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教师应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联系现实生活中人际间互相信赖、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事例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总结
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在写作上有什么收获?
五、扩展阅读
读《小狗儿和大画家》,读后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